杜甫、苏轼诗歌中“神”的审美意蕴

合集下载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深刻抒发了他对爱国、和平、平等、自由以及人们的渴望和承诺。

他的诗歌融合了小令、新乐、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创造了独特的艺术美学,被人们奉为中国古典诗歌统领之宝。

杜甫的诗歌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神态、气势和修辞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表现的便是杜甫的神态,诗人以健美的语言,描绘出了滔滔不绝的黄河,宏大而又雄浑婉约的气势,神采奕奕的神态,真实写出了壮丽的景观。

此外,杜甫的诗句修辞运用的技巧也很厉害,他很善用排比、拟人、对比、间接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诗歌的精彩绝伦之技,充分展现了诗人怀揣深情和热情。

杜甫的诗歌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集中了大量社会形势和历史景色,把复杂的历史信息简化地表现在诗歌里,真实地反映出杜甫在朝代变迁、君臣之间的宫廷斗争以及地方衰乱时与之相容的沧桑之思,呼唤未来的展望,可以说,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宋历史的各个视角。

另外,杜甫的诗歌里也具有哲理性和智慧,他把民意、民生、民心写进诗里,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体现在诗歌里,让人深刻地思考自身的生活,这也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美学价值之一。

总之,杜甫的诗歌通过表现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美学价值。

“神与境合”“意与象应”——杜甫诗歌的意境美谈片

“神与境合”“意与象应”——杜甫诗歌的意境美谈片

“神与境合”“意与象应”——杜甫诗歌的意境美谈片肖旭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杜诗的美学价值。

鉴于此,下面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些探索。

杜甫是一位创造诗歌意境的大师。

他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体验时,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由运动,通过自己的心灵(情)把众多的审美意象(景)——收摄进诗章,物化在艺术的时空之中,这众多的审美意象无一不打上诗人情感的印痕,流淌着诗人的汨汨情思;这艺术时空显示出的“高”、“大”、“深”的境界,为人所难企及。

杜甫的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浑穆,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情感的时间机制与意象的空间存在都达到高度有机的融合。

艺术时空是诗人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意境的重要方面。

杜甫对当时社会审美场(社会审美心理的空间机制)和审美流(社会审美的时间机制)进行了深刻的考察,他没有借一泉一蝉去表现所谓深永小巧的境界,而让诗笔始终紧扣现实治乱盛衰的脉搏,去表现人民的内在情思,从而使诗达到自己提出的“神”的意境美高度,呈现出“神与境合”、“意与象应”的富于立体感的完美境界。

诗人为创造出美的意境,对现实时空进行了高度提炼和集中,舍弃那些与事物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浓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是诗人“取一于万”、“收万于一”的杰作。

我们不仅可以从并列的画面中体验到艺术对比的魅力,而且能够与诗歌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并借此流荡自己的情思,调动绵绵思绪。

诗人通过这强烈的对比,深蓄对不平社会“损不足”的异化现象的抗议,并从中蒸发出自己美丑判断的独特意蕴。

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会病痼的诗作,杜集中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于摘苍耳》),“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壮游》),“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次空”(《岁晏行》)等。

杜诗审美意境探索

杜诗审美意境探索

杜诗审美意境探索摘要: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杜甫被誉为诗圣。

杜诗博大深沉,厚重且发人深思。

其深沉华丽之美,沉郁顿挫之美,在我国文学及艺术研究中也具有极高地位。

本文从审美意境的视角对杜诗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杜诗;审美;探索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09-01一、音律和谐,时空对仗之美杜诗句的整齐,节奏铿锵,音律和谐。

杜诗被誉为“集大成者”,自然包括对于对仗的精妙运用。

古代哲人注意到了天地、声色、日月等对立的自然现象,却未能把天地这种空间概念与“日月”这种既是空间概念又可代表时间的概念相联系。

杜诗中大量的关于时空的对仗就是证明。

《子规》诗写云安县城景色:“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两边,是地点。

终日,是时间。

《杜诗镜铨》卷十二引张上若评语:“真景老笔,写蜀中如画。

所谓如画,即反映现实的准确性,而时间地点的交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五更”对“三峡”,形式上有数对的一面,内容上又是时间与地点的关系。

这一联风格之雄浑向来为人乐道。

其原因就在于一联之中,概括了天地、山水、时空,声色、动静等诸多对立现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五更”点明景象发生的时刻,“三峡”是各种现象对立统一的地点。

二句所反映的天地、山水、声色、动静等矛盾都统属于“五更”“三峡。

构成的这一对时空范围之中。

其他如“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夔州十绝句》),“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气昏”(《愁坐》),“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东屯北崦》)等,都是时间地点互相关涉。

上面的“时空”是具体的时刻和地点,诗人所叙述的事件或描绘的景象就在这有限的时空中发生或展现。

当诗人的感受不是停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项,时空上也不局限于具体的五更、落日、三峡、空村,而是放眼宇宙,纵观历史,一种悠远的历史感和辽阔的宇宙意识就充满于字里行间,诗歌的意境因此而阔大深邃。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唐诗、宋词以及后世文人见证文化历史、传承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甫诗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表现出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抗争、悲天怜人、主持公道、弘扬儒家伦理学说以及倡导“诗情画意”的审美理念。

一方面,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激情与主观思考,他的作品批判的是腐朽的帝国政治,对当下的社会情况,杜甫充满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切思考,他看到社会矛盾,并将这些矛盾表达出来,投射到自己的诗歌之中。

他的“归去来兮辞”、“哭父母”、“蝶恋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描写出苍茫宏大的哀愁,深刻
反映了他心中对民族复兴、家国和平的强烈愿望,充满了极
大的鼓舞性。

另一方面,杜甫诗歌的审美价值贯穿始终,他重视诗歌中表达形式与内涵的融合,主张“诗情画意”,他的诗歌中不单融合了文字,而且将文字与画面融合起来,赋予诗歌更多的意象性与艺术性,从而使其更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

例如《芙蓉楼送
辛渐》中“闻道黄金点点,历仙下泥龙头”,以非常细腻的绘
画思维,把金钱点点洒落,仙子们捧着彩纸从泥龙头上跃出,把宴会的气氛表现地很有生气,艺术感极强。

总之,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表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既表达出他强烈的抗争性和激情,又充满对社会的敏感,更具有独到的深度与表达能力,在唐代文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令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美学小宇宙。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苏轼是我国词史上一位大力创作咏物词的作家。

他对咏物词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词人审美情趣的变化,并由此咏物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和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变化。

全文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美。

第一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意象之美,苏词着眼于自然物态之美,表达了词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喜爱。

第二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人性之美,苏词中的物都是形神兼备的,即在描写之外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品格。

最后,总结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美,说明了其咏物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标签:苏轼咏物词意象之美人性之美苏轼是我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拓者,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

另外,苏轼也是词史上一位大力创作咏物词的作家。

唐玲玲先生指出:东坡咏物词共有三十多首,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任何人。

就咏物词的表现手法而言,也较为多样化,不是从前那样单一的、只是照着传统感物言志的套路、缺乏主观投入的写法。

苏轼的咏物词开拓了词的审美境界,在词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苏轼的咏物词的艺术美,主要体现为意象之美和人性之美。

一、意象之美咏物词是指对某一具体物象作专门或详细的描写。

咏物词始见于晚唐,不过初时作词者大多无意于词咏唱自然现象,自晚唐以来随着词这一体裁的逐步发扬光大,涌现除了一批优秀词作者及脍炙人口的作品。

不过当中大多是写景抒情之作。

“词为艳科”似乎成为词人心中的固定观念,词只不过是人们觥筹交错时聊以助兴的一种技能。

正如盛唐时期诗风便显得浮华,而产生于这种氛围中的咏物词所歌意象也大多是抒发男女间的缠绵情意,所咏之物也多与男女之情相关。

写来写去也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合悲欢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以摆脱柔媚纤巧的束缚,产生在这种艺术氛围中的咏物词也沾染了这种习气,如柳翃思念其爱姬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翃这首写柳的咏物词重在抒发对柳氏的思念和忧虑她的命运。

论杜甫诗歌的意象美

论杜甫诗歌的意象美

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穷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

其诗把个体人格融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情至性,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享有“诗圣”之誉。

为何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诗歌意象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诗歌中的意象及其重要审美作用意象是客观物象与诗人主观情思融合的产物。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客观景物感情化了,主观情感融合在景物刻画之中。

既然呈现在诗中的景物都经过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并且被诗人情感的链条连接起来,意象中的“意”(主体情感、感受)和“象”(客体形象、性质)之间的结合状态就会呈现种种差别。

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

大体说来,六朝盛唐诗歌意象中的“意”和“象”大体是均衡的,景物的形貌、色泽和时空状态是真实的、客观的,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改变。

魏晋六朝诗在描写客观景物时强调形似,强调准确地表现客观景物的形态和特点。

这一点既体现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当时的文论和诗论所提倡的“形似论”中。

刘勰论述“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提出“离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

盛唐诗歌不再像六朝诗歌那样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但仍然是真实地摹写物象,意象中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还是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

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

二、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题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

在杜诗中,描写景物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即强调和凸现审美主体对客观景物的独特的感觉,包括瞬间的错觉、幻觉,从而营造了一种超越客观真实的、别具意趣的审美意象。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巨擘,他的词作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豪放、豪迈、豪情和豪放的气质,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导。

他的词作常常以豪放的笔调和豪情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比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开头就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豪放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在他的词中,常常能感受到他那种不拘一格、不受世俗束缚的豪放气质。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抒发情感为主线。

他的词作常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

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友情的珍惜,苏轼都能用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表达出来。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苏轼的词作总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还以婉约为特色。

虽然他的词作中有豪放的气质,但也不乏婉约的情感。

他的词中常常运用婉约的笔法和细腻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柔情和细腻的情感。

例如他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词,通过对庭院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

苏轼的词作中婉约的情感常常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他那种温柔细腻的情感。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还以意境丰富为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物,还是表达内心情感,苏轼都能运用丰富的意象来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赤壁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苏轼的词作中的意境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满足。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以豪放、抒发情感、婉约和意境丰富为主要特点。

他的词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思考和抒发。

苏轼的词作永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永远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

论苏轼的“尚意”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尚意”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尚意”美学思想论苏轼的“尚意”美学思想苏轼是中国历史文化上最富盛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也是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还是一个对艺术有独到见解的美学家。

苏轼的美学思想中,“尚意”是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苏轼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

本文将从苏轼的美学思想出发,探究他的“尚意”观念,并列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尚意”的概念在《赤壁赋》中,苏轼即表达了他的审美意见:“意气洋洋,夫复何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里的“意气”就是苏轼对于中国古人文化境界的一种表述,是他所谓“尚意”的一个基本内涵。

他认为作品创作最主要是要有文化修养和个性情感,而不是只是应用一些外在的艺术技巧或者美学规范。

苏轼非常关注人类内心深处的仁、智、勇、义、礼、信等传统文化价值,他认为大师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单纯技法的表述,而是源于他们对于陶冶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追求。

“尚意”的重点是表示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观念来描绘出作品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品质。

他以他的唐诗、宋词等众多的著作展现了想像力和灵气的完美表现,都是源自于“尚意”的艺术理念。

二、“尚意”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苏轼的“尚意”美学思想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批评中,他常常认为,艺术作品要求不仅要观察到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去观察,需要让情感代替理性,去追求内在所表达的意思,以此达到了解艺术作品内在精神的目的。

举个例子,苏轼在书写《水调歌头》时,他在其中塑造了一组相当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花魁,那个以自我风流为感召的女性形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成为了极富表现性的代表。

苏轼借助花魁这样性感又卓越的艺术形象,成功地表达了他对美的态度,让读者久久不忘。

除此之外,苏轼还提倡讲究艺术“韵味”,认为“韵”比“境”更为重要,“境”只是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而“韵”则更贴近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具有哲理意义。

神话与传说在杜甫诗中的意象解读

神话与传说在杜甫诗中的意象解读

神话与传说在杜甫诗中的意象解读
杜甫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神话
和传说的意象。

神话和传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这
些意象,杜甫传达了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1. 神话意象
在杜甫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神话中的诸多神祇和神话故事的
影响。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杜甫描绘了仙人飞翔的景象,表
现出了人们对超越凡俗世界的向往。

杜甫还经常借用神话中的角色,如禹王、轩辕黄帝等,来塑造他诗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的崇高
品质和深远影响力。

2. 传说意象
传说是另一个杜甫常常使用的意象元素。

通过传说的影响,杜
甫表达了对历史和人民的关怀。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
杜甫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借用传说中的句芒之地来象征
中原地区的荒凉。

这种传说意象的使用,使杜甫的诗作更富有象征
性和感染力。

3. 意象的意义
神话和传说意象在杜甫诗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诗作的
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这些
意象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借用了人们共同的记忆和共识。

通过神话
和传说意象,杜甫传递了他对社会、人类以及历史的思考和关切。

在杜甫的诗中,神话与传说意象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等多
种意义,为诗作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杜甫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注意:以上内容为辅助创作,仅供参考。

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
修改完善。

论述你对杜甫,苏轼,屈原的认识

论述你对杜甫,苏轼,屈原的认识

论述你对杜甫,苏轼,屈原的认识杜甫、苏轼和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三位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创作了众多卓越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逐个论述我对他们的认识。

杜甫,唐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抒发社会不公和关怀人民疾苦为特点,被誉为“诗史之洪流”。

杜甫的诗歌承载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平等的关注,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境遇的同情。

他的诗作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思考,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作品以真情实感、浓烈的感情表达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闻名,他的诗歌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苏轼,宋朝时期的文学家,他一生涉猎广泛,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

苏轼的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抒情诗,又有深沉内敛的哲思诗。

他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涵盖了社会现实、自然景观、人生哲学等多个领域。

苏轼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被称为“苏轼体”,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豪情和悲剧色彩,他以抒发爱国之情、抨击当时政治腐败、表达人生哲理为主要创作内容。

屈原被誉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离骚》、《天问》等被称为楚辞,对后来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文学风格独特,诗句优美动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思考,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综上所述,杜甫、苏轼和屈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社会和人民的关切,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充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古代诗词中的神话传说解读文人对神话故事的演绎

古代诗词中的神话传说解读文人对神话故事的演绎

古代诗词中的神话传说解读文人对神话故事的演绎在古代中国的文人圈子中,神话传说常常成为他们无穷的创作灵感和文化积累的源泉。

古代诗词中流传至今的很多作品都融入了对神话故事的演绎和解读,展现了文人们对神话世界的深入思考和内涵的表达。

神话故事被文人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这些故事通常承载着丰富的象征和意象,通过婉约而深邃的词句,传达着世间万物的哲理和情感的激荡。

例如,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中,他借助红尘之外的神话传说,将草木之间的命运与当时衰败的南宋政权相映衬,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人生百态的抒发。

同时,神话故事也成为文人们超脱尘俗和探求自我境界的表达媒介。

文人们常常通过描绘神话英雄的世间遭遇和情感起伏,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借用了神话中白马王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人生的得失与沉浮,既有沉郁的悲凉,又显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神话故事还帮助了文人们构筑出丰富的诗意世界和意境。

文人们常常在诗歌中将自然景色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塑造了一幅幅富有诗意和精神追求的意境图画。

例如,南宋文学家林则徐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通过借用《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精卫衔来点缀自然景观,使得诗歌在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怀念之余,也给人以动人的美感。

此外,也有一些诗人对神话故事进行了重新演绎和翻译,赋予了神话英雄更多的情感和人性。

他们通过塑造神话人物的正面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光辉和理想社会的向往。

例如,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中,他将民间神话故事中贤良能歌善舞的韩湘子塑造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乱世之中的社会冷漠和黑暗现象的不满和呐喊。

总之,古代诗词中对神话传说的解读和演绎体现了文人们对神话世界的深入思考和表达意义的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提取神话故事中的诸多元素,赋予其新的意义和美学价值,既展现了文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呈现了他们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苏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

苏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

苏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1.引言1.1 概述苏轼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苏轼和杜甫在诗词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探讨他们对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两位文学巨匠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部分是用来说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的。

在这篇文章中,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展示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苏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1. 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阐明文章的目的。

引言部分也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苏轼和杜甫这两位文学巨匠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讨论苏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

2.1 苏轼的相似之处:在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苏轼的相似之处。

2.1.1 诗词才华:这一小节将突出苏轼的诗词才华,包括他的作品特点、风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可以举例苏轼的一些著名诗词来论证他的才华。

2.1.2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这一小节中,可以探讨苏轼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他在作品中表达的社会观察和关于人民疾苦的关注。

2.2 杜甫的相似之处:这一部分将详细论述杜甫的相似之处。

2.2.1 诗词才华:这一小节将突出杜甫的诗词才华,包括他的作品特点、风格和他的文学成就。

可以列举杜甫的一些代表作品来说明他的才华。

2.2.2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这一小节中,可以探讨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他对人民苦难的关怀,通过他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社会观察和他对于社会的思考。

3. 结论:结论部分将总结苏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并提出他们对文学的影响。

可以强调他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对后世诗人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使整篇文章更加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苏轼和杜甫这两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杜甫山水诗的审美境界

杜甫山水诗的审美境界

杜甫山水诗的审美境界杜诗论述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杜甫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境界。

作者认为杜甫的山水诗同那些放浪形骸、娱乐自我的山水吟咏,大异其趣,它贯注着诗人炽烈的民族感情,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眷爱,增强对时代应负的使命感。

杜甫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对山水诗创作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和创新。

杜甫的诗不仅以“诗史”著称,还有“图经”的美名。

这就是说,他除了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写下大量人间社会“泣血”之变的诗篇之外,还在自己足迹所经之处,刻画锦绣山川的状貌,使人读后,如同目睹其景,身临其境,大受感染。

的确,杜甫山水诗不仅以山水外形之美,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眷恋,而且,还以强烈的民族感情贯注其中,激发人们增强对时代应负的使命感。

这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反映在山水诗中的执着追求,它同那些放浪形骸、娱乐自我的山水吟咏,大异其趣。

杜甫山水诗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山水诗创作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杜甫在山水诗中,精心描绘千姿百态的山河面貌和形形色色的景物,并赋予它们以特定时代的色彩,在情景的交织融合上,细腻、深沉。

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山水诗,更深地注入了诗人对民生、国运的爱与忧,对坎坷不遇的悲与恨,因而,他的山水吟咏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这就丰富了山水诗的审美内涵,提高了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杜甫从前期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等诗的一般山水描写,逐步发展到写《秦州杂诗》那样同时代风云息息相关的组诗,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审美情趣的变化。

例如,天宝十五年,当杜甫为避难,举家奔走在三川县时,正值滂沱大雨,他触景生情,写下《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

北上唯土山,连天走穹谷。

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气黄,群流会空曲。

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恐泥窜蛟龙,登危聚糜鹿。

孤查卷拔树,礧磈共充塞……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

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秃。

【经典论述】——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经典论述】——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经典论述】——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渊源。

首先,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人世的精神,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

其次,主张诗贵传神。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

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如写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反复强调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空静心态,来源于他对佛老之学的认识,在佛、道二教中,“空静”、“虚空”的要义都是达到“无我”之境而得万物之本,对艺术家来说,摒除杂念,保持空静的心态,正可以获得最人的思维空间以创造深情远韵的艺术境界。

再次,崇尚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感情率真。

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

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苏轼特别推重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

”其二,意境清新。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如《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

(《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

《古代诗词的美学特征:鉴赏苏轼与杜牧的作品》

《古代诗词的美学特征:鉴赏苏轼与杜牧的作品》

古代诗词的美学特征:鉴赏苏轼与杜牧的作品1. 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使得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以苏轼和杜牧两位著名的古代诗人为例,探讨他们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2. 苏轼的作品鉴赏2.1 清新自然苏轼的诗作以清新自然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细节的敏感观察。

他善于运用插景抒怀、写景咏志等手法,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与山水田园产生亲密关系。

2.2 情感真实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真挚的情感,不加修饰地表达内心所想所感。

他不只描述外在风雨变幻,也深入揭示内心沉浮起伏。

这种真实而直接的情感表达使其作品更加贴近读者。

2.3 艺术境界高雅苏轼的诗词作品流露出高雅的艺术气息。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将普通的事物抽象化并赋予高度美感。

同时,他对音韵和韵律的追求也使得他的作品既优美又富有节奏感。

3. 杜牧的作品鉴赏3.1 忧国忧民杜牧的作品常常带有忧国忧民之情。

尤其是在他被贬谪至地方任职期间,他通过描写自己身临其境的环境和与百姓经历的苦难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不满。

3.2 聚焦人生哲思杜牧笔下所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而这些形象都蕴含了深沉哲理。

他通过探讨生死、悲欢离合等人生大问题,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和个体经验的思考。

3.3 细腻精工杜牧在构思和表达上都非常注重细节,并借助于精确而独特的词语来塑造画面。

他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韵律和张力,给读者以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

4. 结论苏轼和杜牧都是古代诗词中卓越的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展现出了独特而吸引人的美学特征。

苏轼以清新自然、情感真实和艺术境界高雅为特点,而杜牧则注重忧国忧民、人生哲思和细腻精工。

通过深入鉴赏这些作品,我们能够进一步欣赏到古代诗词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灵感。

苏轼与杜甫:南北宋诗派的对比分析

苏轼与杜甫:南北宋诗派的对比分析

苏轼与杜甫:南北宋诗派的对比分析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和杜甫被誉为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南宋和北宋两个时期的诗派。

本文将对苏轼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写作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示他们所代表的南北宋诗派的不同之处。

苏轼诗歌风格苏轼的诗歌风格多样化,其中以豪放、豁达著称。

他善于运用典型的唐代五言绝句,并且能够巧妙地结合音韵变化和意境表达。

苏轼诗中常见的形象描写独具一格,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主题苏轼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情万态,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政治、历史、自然景观以及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探讨。

他抒发自我感悟并关注时事反应强烈。

艺术特色苏轼善于借助意象手法将外在世界与内心情感联系起来,使诗歌具有深远的思想和抒情效果。

他也注重韵律和音乐性,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美感。

杜甫诗歌风格杜甫的诗风凝练而深沉,厚重而内敛。

他常常借助简练而有力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谐咬文嚼字的方法,使得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艺术张力。

写作主题杜甫以反映社会冷酷现实为主要创作主题。

他对贫困、战乱、贪官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

艺术特色杜甫注重用寥寥数语表达复杂情感,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营造作品的意境和氛围。

他也常通过自然景观来暗喻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示。

对比分析与结论苏轼和杜甫代表着南北宋时期两种不同的诗派,他们不仅在诗歌风格、写作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有所差异,还反映出南北方社会经历、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苏轼以豪放开朗而关注个人情感和时事,而杜甫则更加凝重沉思并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两位诗人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而独特的篇章。

结尾通过对苏轼和杜甫的南北宋诗派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精彩绝伦的诗作,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苏轼那豪放洒脱的风格,还是杜甫那深沉内敛的情感,都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独特位置。

王维杜甫苏轼的异同点

王维杜甫苏轼的异同点

王维杜甫苏轼的异同点王维、杜甫和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位杰出诗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比较王维、杜甫和苏轼的异同点。

从创作风格上看,王维、杜甫和苏轼各自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王维的诗作注重意境的营造,他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远的意境,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给人以静谧、深沉的感觉。

而杜甫的诗作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以批判社会不公和表达对苦难民众的同情为主题,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苏轼的诗作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个人体验,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情感的体悟。

从题材选择上看,王维、杜甫和苏轼也有所不同。

王维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他善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出现山水、月夜、花草等自然景物,给人以宁静、幽远的感觉。

杜甫的诗作则以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题材,他关注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苏轼的诗作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通过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来表现自己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

从艺术手法上看,王维、杜甫和苏轼也有各自的特点。

王维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寓意的运用,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哲理。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典故和隐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杜甫则更加注重写实和抒发真情,他运用直接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愤怒和同情。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苏轼的诗作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个人体验,他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情感的体悟。

从影响力和地位上看,王维、杜甫和苏轼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维被誉为“山水诗之祖”,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父”,他以批判社会不公和表达对苦难民众的同情的诗作,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杜甫主导诗风及其审美阐释

杜甫主导诗风及其审美阐释

杜甫主导诗风及其审美阐释杜诗论述《作家》 2009年02期杜甫主导诗风及其审美阐释常康摘要:本文从回顾杜诗“沉郁顿挫”百年研究历程出发,探究“沉郁顿挫”的内涵与意蕴,论述“沉郁”格调的审美途径,阐释“顿挫”节奏声律的创新特色,指出“沉郁顿挫”之格调与诗坛“中唐之音”合神若契。

关键词:百年扫描沉郁顿挫合神若契审美阐释杜甫研究是唐代文学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而杜甫“沉郁顿挫”格调的百年研究,又是杜甫研究的热点和核心。

但是,关于杜诗“沉郁顿挫”格调风格的解读,却是仁智各异,莫衷一是。

一杜诗“沉郁顿挫”格调研究百年扫描杜诗“沉郁顿挫”格调研究的百年进程,与中国百年历史进程和社会思潮约略相依相随,起落兴衰大致相应。

倘要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上半叶——50年代至70年代(建国至“文革”后)——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新时期)。

这三个时期关于“沉郁顿挫”研究的队伍、成果和方法,较为明显地与百年中国历史进程联系是遥相呼应的。

20世纪前五十年,是杜甫“沉郁顿挫”格调学术研究观点思想的建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国维、陈寅恪、闻一多、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他们摈弃了旧式研究方法,开一代学究风气。

梁启超《情圣杜甫》和胡适《白话文学史》,皆对杜诗的“沉郁顿挫”格调作过阐释分析,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的新观念令人耳目一新,那时研究出来的重要成果至今仍具有指导性。

建国至“文革”前后约30年,是杜诗研究的特殊过渡期。

关于“沉郁顿挫”研究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虽然文学性较弱,但萧涤非先生的《杜甫研究》及《杜甫诗选注》中关于“沉郁顿挫”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

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属于杜诗研究的黄金时期。

杨义、莫砺锋等人为代表的两代学者会聚在同一时代,对杜诗“沉郁顿挫”提出了不少新鲜观点。

成都和《杜甫研究学刊》,成了名符其实的杜诗研究重镇。

杨义、胡可先等人对“沉郁顿挫”诗风的解读话语虽不尽相同,但其诠释赏析思路和指向,却是大体相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 出的“ 传神 写照 ”“ 、 以形写神 成为中国古典 美学 中标志性
“ ’ 个概念 出现很早, 神’ 这 具有丰 富的 内涵 , 在唐宋 以前 就 已经从哲学范畴扩展到 了美学 范畴,被广 泛地 应用到诗 、 书、 画等文学艺术领 域了。而“ ’ 原本 的意 思是指造物主 、 ‘ 神最 万物之长 。僦 文解字》 中说:神 , “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易 ・ 《 说圭 》 }中说: 神也者, “ 妙万物而 为言者也 .’ 古代典籍 中提 到“ ” 神 的片言 只语来看 ,神 ” “ 常常 是与“ ” 与“ 物 ”与 天 , 万 , “ 不死 与“ ”“ ”“ , 鬼 、 灵 、 变化 ”“ 、 阴阳不测 ” 等字词 联系在一
起 的。 是万物 的创造者与统治者, 神 是受人崇拜的对象 。 神高
的美 学命题 。在此 之后 , 甫、 杜 苏轼 皆成 为“ ” 神 的推崇者 。 “ ” 神 成为二人文艺批评中 的一个频繁使用的概念 , 是二人文
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其审美思想的核心 。 对于 为什么“ 有神 ” 之文 、 传神 ” “ 之文 能够成 为最好 的
杜 甫、 苏轼 诗歌 神 " 中“ 的审 天思媪 美意蕴
移 星
( 新疆 大学人文学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4 ) 306 摘要 :神” “ 这个概念出现很早 , 具有丰富的 内涵.在杜甫 、 . 苏轼 的诗歌 中“ ” 神 有着 比较 高的 出现 率 杜甫的“ , 有神” 与苏 说
文, 杜甫 0 苏轼有着不 同的论证 。在杜诗 中提 到最多的带有
“ ” 神 的两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 神仙
鬼神 ” 。 神仙 ” 的使用多表达 了杜
甫 的一种 向往之情 。 他认为神仙之境 是世人所 向往的最高境 界 。他写有“ 岂异神仙宅 , 俱兼 山水 乡” 《 (寄彭 州高三十 五使 君迪 、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神仙 中人不易得 , )“ 颜 氏之子才孤标 ( 歌行,赠公安颜少府 请顾 八题壁》 ,气 蜘 )“ 得神仙迥, 恩承雨露低 ” 伟 赠太常张卿二十韵》 等诗句 。 ( ) 这 些诗句都表达出他 以神仙之境为最高妙 的境界 , 这就 为他论 诗重神境做了铺垫 。 在对“ 鬼神 一词 的使用上 , 甫写有 杜 箫 鼓 哀吟感 鬼神 ” 《 曲歌辞 ・ 人行》 , 但 觉高 歌有鬼神 ” (杂 丽 )“
轼 的“ 传神 ” 论是二人 文学艺术追求 的最 高境界 , 也是他们美学思想的核 心【 ‘ 既是创作方面的方法 , ‘ 神” 也是批评方面的问题 ,
对 于这 些 问题 杜 甫 、 苏轼 都 提 出 了各 自的 看 法
关键词: 甫; 杜 苏轼 ; 诗歌 ; 神
中 图分 类 号 : 0 ]7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2) (0 0 (— 0l1 { 17— I4 2 1 )1 I — } 9 ) 5 3
学 思想 的体现 。
的不可知性 以 创作者、 及 审美主客体的精神气韵等等。 这样,
“ ” 神 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物 品评和文学艺术评论 中, 形成 了一
系列相关的审美话语, 具备 了十分鲜明的审美意义 。
这样一种审美追求在六朝时期就被 予以确定 了。六朝 时
代, 人们 的审美要求 逐渐 由形似转向神似 。东晋画家顾恺之
“ 相对的 内容 , 及的是人 内心最深层次 的东西 。 《 形” 涉 法言 ・
问神》 篇谓 :或 问神 ?日 :心 ’ 仪 心雕 龙・ “ ‘ 。” 神思》 篇更 是专 门谈到 了涉 及人的精神方面 内容 的“ 神思 ” 。 “ ’ 气’ 神, 和“ , 等术语一样 , 同样进入 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的领域 , 并开始 了向美学 意义的转化 。这可能是因为文学艺
第2 第 1 0卷 期
v 1 0 N0 o .2 .1
四川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u n fSc u nV c t n l n e h ia C l g o r a o i a o ai a dT c n c l ol e l h o a e
21 0 0年 2月
F b2 0 e .01
(2 《 弊时歌 ( 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 “ 》 , 笔落惊 风雨,诗成 泣鬼
高在上 , 人对神有敬畏之情 。 与人相 比, 神处在另一个更高的 层次上 , 故而 人不大可 以知晓神的事情 。“ ” 神 的涵义继续 引
申发展 , 以指“ 可 像神一样 ” 的意思。人们对于那些超 出常规
的, 高出一般理解范 围的人 、 物 , 时就会用“ ” 事、 有 神 来形容 。 如《 后汉书 ・ 张衡传》 中说 :验之以事, “ 合契若神 。” 当 “ ”具体用到人身上 时,可 以指人 精神 方面 的、 神 与
的诗文作品备受 后人推崇, 有很 高的审美 价值 。人 们往 往从 他们的诗词作 品中去探寻其美学追 求。 在二人 的诗歌作品中
有 一个共 同的特 点, 就是对“ ’ 的使用频率 比较高 。 罗庸 神 , 字 “
先 生在 妙 陵诗论》 中指 出: 有神 ’ ‘ 是老杜 最喜 欢说 的一个 ‘ 玄谈 ’论文、 , 论诗、 论字 , 常常提 到。’ 苏轼的“ 传神 ’ , 论美 学思想 也早 已得 到了大家 的公认, 他不仅在 自己的许多诗歌 作品 中直接 提到“ ” 还写有 ‘ 神 , 传神记》 一文 。“ 有神 ” 与 说 “ 传神 论是人们对 杜甫 、 苏轼进行研 究 的关 注点 , 是他们美
杜 甫、 苏轼在 中国文学 史上 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 , 他们
暨于孔 氏 , 圣创 典 , 玄 素王述训 , 莫不 原道 以敷章 , 研神理而 设教 ”就是将 文’ , 人 , 看作是“ 神理 ’ , 的。由人及文 , 造成 人有 “ ”文亦有“ 。当“ 佣 于文学 艺术 审美 的领域 时, 神 , 神 神’ 变成 了一种极高 的审美标准 。它可 以指文艺 的神秘性 , 人对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