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2X年10月《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局部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开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参见教材P44。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性决定的;B.革命性决定的;C.实践性决定的;D.阶级性决定的【答案】C【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参见教材P54。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实践的;B.多样的;C.可知的;D.变化的【答案】A【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见教材P70。
4. 自觉能动性是实践的一个根本特点,这说明实践是〔〕。
A.主体纯粹的思维活动;B.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主体感性的物质活动;D.主体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答案】B【解析】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参见教材P68。
5. 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是〔〕。
A.通过人的活动完成的;B.不能正确认识的;C.盲目自发地起作用的;D.可以认为改变的【答案】A【解析】社会开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完成的。
参见教材P92。
6.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说的是〔〕。
A.人脑是意识的唯—源泉;B.意识不具有客观性;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意识不具有主观性【答案】C【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主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根底的。
参见教材P94。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制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答案】C【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12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题――――――――――――――――――――――――――――――――――注意:答案请写在考试专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填空:(每空1分)1.中国古代宗法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2.西汉时的__太学___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
3.“轴心时代”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4.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对_生殖-祖先和图腾等的崇拜。
5.中国文化是以__中华民族___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_先秦散文____和汉赋。
7.辽阔稳定从未中断的中国农耕经济使中国文化具有_持续性_,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_多样化_。
8.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9.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10.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1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2.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13.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14.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15.“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6. 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7.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18、文化结构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试论地理自然环境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
试论地理自然环境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作者:戚晓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对地理自然环境重要性的经典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地理自然环境及历史革命局限,探寻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原因。
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历史经验的汲取以及自身革命斗争经验的积累,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提出包括了对中国地理自然环境特殊性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革命;地理自然环境;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科学地、严格地考察了人类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时期,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影响华夏民族命运、影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自然环境作为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当然,强调地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不是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地理自然环境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
本文从地理自然环境的角度入手,探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如何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一、马克思主义对地理自然环境重要性的经典论述在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中,地理自然环境一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如下的论述:“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1]“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明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把地理自然环境同生产力联系起来,进而说明地理自然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这是马克思与他之前的资产阶级学者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因素
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因素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出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浪潮。
以下是一些影响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因素:
1. 国内形势:在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包括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工人运动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事业。
2. 国际环境: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国提供了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机遇。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许多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理论和思想来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3. 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是促进马克思传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有启蒙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
这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4. 政治斗争:最后,政治斗争也是影响马克思传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用来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这种政治斗争的需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总之,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形势、国际环境、文化交流和政治斗争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辨析题
三、辨析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它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此观点错误。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此观点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属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因为“存在”可以指精神,也可以指物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此观点错误。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此观点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在国土规划中运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国土规划中的运用摘要: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综合型的学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国土规划的实际问题,对我国科学合理的利用国土资源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土规划;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是指导我们工作的行动指南。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理论、观点、方法上正处于探索的阶段,缺乏高度的概括和统一,属于我国自己的城市规划体系还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国土规划的工作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共产党人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产生与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又具有中国的特色。
二、引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国土规划的困境国土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它是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土规划是实现宏观控制和指导的手段。
中国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但人均资源较少,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土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基础上存在不足。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在环境问题上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试图借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和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其理论框架并不够完备。
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无法有效指导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指导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这两种观点在实践中往往难以统一,导致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无法有效解决。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人力和资源的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指导我们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需要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寻找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加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深化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只有深刻理解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够找到更为科学的发展道路。
我们还需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只有形成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从而推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地实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上存在一定的困境,这也反映了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深化。
在中国,我们要更加注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明确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张丽红(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 114005)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其内容上是全方位的,丰富的;在其时间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结出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Maxism SinicizationZhang li hong(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 Anshan Liaoning 114005)Abstract : Maxism sinicization is to combin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xism with Chinese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content of which is full and enriching and the period of which manifests a process of history. The paper exponds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Maxism eco-concept in modern China, basing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xism eco-concept sinicization.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四、简答题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1.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大学生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大学生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16.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7.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19.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0.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2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3.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6.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27.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28.什么是质、量、度?29.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30.什么是肯定与否定?31.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32.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33.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34.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关系?35.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36.怎样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37.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关系?38.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关系?39,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40,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关系?41.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关系?42. 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关系?43. 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4.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45.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46.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47.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48.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49.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0.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套
1.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唯物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对此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朴素唯物主义曾达到的最高形式是()A.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实在论”B.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C.近代物理学道尔顿的“原子论”D.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答案:D,2.指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的是()。
A.国体B.宗教C.政体D.法律答案:A,3.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机械决定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答案:B,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A.社会性B.继承性C.阶级性D.主观性答案:B,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对立统一规律D.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答案:A,6.“一切真理都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才会被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
”材料说明( )A.认识的真理性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B.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答案:B,7.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意味着科学技术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A.积极后果B.深刻后果C.深远后果D.消极后果答案:D,8.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A.相对和绝对的关系B.确定和不确定的关系C.可能和现实的关系D.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答案:D,9.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题库
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
(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
(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种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观点,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人类的社会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自然环境的状况也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力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这一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的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醒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必须注意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导致的环境问题。
中国绿色发展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绿色前景、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等方式,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能源革命和环境治理,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新时代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提倡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理念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实践中,中国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拓展绿色公益领域等举措,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加大了对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绿化行动,努力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是相互契合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而中国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思考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为我们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形态,它与资本主义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计划调控和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追逐利润最大化、忽视环境影响的原则,使生态环境不再受到盲目的经济增长的破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所有制,人民群众具有管理和监督国家事务的权力,可以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还鼓励人们以集体的利益为先,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这为集中资源开展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行动提供了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利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加剧,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解决环境问题。
只有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首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深度存在困境。
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权力分配、角色分配等理论提出了许多关键概念,但是在环境治理、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等实践层面的指导作用较为有限。
这是因为该理论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没有形成与当前问题互相呼应的理论系统。
其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效果存在困境。
这一困境主要体现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方面。
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强调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在当前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该理论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如何在实践中转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制度化的法律、政策等,确保其实际的推进与实现,也是实践效果困境的重要方面。
第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适应性存在困境。
由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而当前的环境问题所处的历史环境、经济条件和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当前的现实相适应,否则其指导作用将大打折扣。
以上三个方面的困境表明,当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学性、实践性、适应性等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对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应该在实践基础上深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实践中,应该更深入的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资源等情况,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其次,需要不断强化制度化的推进,增强生态保护的制度化、法治化程度。
例如,在立法方面,应加强对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法律保障;在政策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推进全国环保倡导日活动、绿色消费行动等,营造全社会尊重自然、保护“生命共同体”的良好氛围。
最后,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化改造,以满足当前实践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影响作者:黄成峰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6期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进一步了解其形成的滥觞、传播及其深远影响,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燕妮;恩格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中国化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70多年前,卡尔·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为深入学习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我们很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进行学习考察,重温其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马克思青少年成长环境影响和受教育情况马克思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显示出异禀的天赋,在其生长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下,在他自身的努力下,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被恩格斯称赞为天才思想家。
(一)马克思的出生地及其地理环境影响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古城特里尔。
特里爾地灵人杰,位于德国西南部,在阿尔卑斯山北侧,摩泽尔河岸边(摩泽尔河是德意志的母亲河,国际河流莱茵河的第二大支流),特里尔城原属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2022年重庆市专升本考试大学政治测试题含解析
2022年重庆市专升本考试大学政治测试题一、单选题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______。
A.是纯粹偶然的B.是纯粹必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2、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推进______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
A.供给侧结构性改革B.增长动能转换C.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D.现代化经济体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是______。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C.把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D.把马克思主义和群众路线相结合4、科学发展观在______被写入党章,被指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七大D.党的十八大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A)公共性文化产业(B)公益性文化产品(C)经营性文化事业(D)经营性文化产业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______。
A.自然物质的个性B.一切物质的共性C.物质的具体形态D.物质的存在方式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原理(B)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D)矛盾分析方法8、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B.从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C.从改革开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D.从党的十八大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9、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C)爱国主义(D)自强不息10、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劳动存在着重大差别(D)劳动还是谋生的唯一手段11、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尽其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______的真诚愿望。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在“跨国、跨界、跨代”的知识行动中的实践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社会经济结构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我们理解空间不平等、权力关系以及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与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地理学界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跨国、跨界、跨代”是本文关注的三个重要维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合作与交流成为推动地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地理学界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国际化进程。
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跨界合作成为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探索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新路径。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跨代合作和知识传承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学者,通过知识传承和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实践,深入探讨“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2.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理论框架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原则C.实行按需分配原则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3、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6、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8、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0、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1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14、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15、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二、多项选择题16、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A.经济是基础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营企业B.国私合营企业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D.国家调节经济18、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19、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20、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A.立法权B.管理权C.行政权D.司法权三、辨析题2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敌 强 我 弱 的形 势 下 的一 种 战 略 的选 择 。但 这种 选 择并
非 完 全 抛 开 城 市 ,而 是 以城 市 革 命 为配 合 ,最 终 以夺 取 大 城 市 为 胜 利 标 志 。这 就 是 以农 村 武 装 割据 的 星 星 之 火 造 就 全 国革 命 高 潮 的燎 原 之 势 ,走 农 村 包 围城 市
收 稿 日期 :2 1 — 4 2 010 — O
基金项 目:河北省20 年度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0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行 为分析 》 ( B 0 9 0 ) H 20 G 4 阶段成果。 作者 简介 :魏先法 ( 9 9 1 6 -),男,山东兖州人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副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博 士生,研 究方向为马克
革 命 、建 设 和 改 革 的 重 要 参 与 因素 。 中 国共 产 党 正 是 在 科 学 认 识 中 国 国 情 和 充 分 利 用 自然 环 境 的 基 础 上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 现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中国 化 的 两 次 飞 跃 ,形 成 了具 有 浓 郁 中 国特 色 的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 。
中 国 化 的 过 程 中 ,地 理 环 境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发 生 的 重 要 条 件 ,规 定 了 人 民 群 众 的 活 动 范 围 ,也 是 中 国
地 扩 展 时 空 范 围 以掌 握 更 多 的 群 众 和 认 识 更 多 的 客 观
规 律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发 展 的 基 本 要 求 之 一 。 地 理 位 置 的
摘 要 :地理 环境 是 马 克 思主 义传 播 和 中 国化 的物 质基 础 。地 理环 境 不仅 在 生成 意 义上 决 定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 发 生 ,而且 作 为 外在 因素影 响 马克 思主 义 的 交流和 发 展进 程 。从 地 理环 境 角度研 究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发 生 ,分 析 地理 环境 对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限制 和规 定 ,有利 于全 面揭 示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发展 的规律 。
关 键词 :地 理环 境 ;马克 思主 义 ; 中国化
中 图分类 号 : 8 A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4 19 2 1 ) 4 0 2— 5 10— 44( 0 1 0 — 0 1 0
地 理 环 境 虽 然不 能决 定 社 会 制度 和社 会 形 态 ,但 地 理 环 境 在 生 成 意 义 上 决 定 了人 类 的生 存 ,为人 类 社 会 的 发展 提 供 了基 本 的 物 质 生 活 条 件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地 理 环 境 是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物 质 基 础
一
、
地 理 环 境 是 指 一 定 社 会 所 处 的地 理 位 置 以及 与 此
相 联 系 的各 种 自然条 件 的 总 和 ,可 分 为 自然 环 境 ( 或 自然 地 理 环 境 ) 、经 济 环 境 ( 经 济 地 理 环 境 )和 社 或 会 文 化 环 境 。 地 理 环 境 与 人 类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直 接 影 响 着 人 类 的饮 食 、呼 吸 、衣 着 、住 行 。 ( )地 理 环 境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提 供 活 动 舞 一 台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不 是 绝 对精 神 的 抽 象 活 动 ,而 是 一 种 现 实 的对 象 化 的实 践 活 动 ,需 要 与人 民 群众 交 往 ,需 要 与 客 观 世 界 发 生 联 系 ,需 要 一 定 的时 空 维 度 。 作 为 以解 放 全 世 界 为 终 极 空 间 的 马克 思 主 义 ,尽 可 能
优 劣 和 地 理 空 间 的 大 小 都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具 有 重
要影响。
地 理 位 置 影 响新 民 主主 义 革 命 道 路 的选 择 。古 人
把 天 时 、地 利 、人 和作 为 影 响 事 物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 能 否 占据 有 利 的 地 理 位 置 ,能 够加 速 或延 缓 事 物 发 展 的进 程 ,影 响 矛 盾 双 方 的 战 略 地 位 和 发 展 方 向。 在 近 代 中 国 ,城 市 是 区域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中 心 ,交 通便 利 ,地 理位 置 优越 。 因 此 ,在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中 ,无 论 是 武 装 反抗 国 民政 府专 制 统 治 的 民 主 斗 争 ,还 是 抗 击 日本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的 民族 战 争 ,争 取城 市 始 终 是 敌 我 双方 斗 争 的 焦 点 。第 一 次 国 共 合 作 破 裂 后 ,国 民 党 利 用 已经 取 得 的全 国政 权 的 优 势率 先 占据 交通 便 利 的 中心 城 市 ,全 面 清洗 共 产 党 的力 量 和 影 响 。共 产 党 也 力 图夺 取 中心 城 市 ,相 继 发 动南 昌起 义 、秋 收起 义 和 广 州 起 义 ,城 市 中心 论 也 在 党 内 一 度 占据 统 治 地 位 。 向位 置 偏 僻 、交 通 不 便 的农 村 转 移 ,是 中 国共 产 党在
思主义 中国化 。
王淑辉 ( 9 3 1 7 -),女 ,蒙古族 , 内蒙古赤峰 人 ,天津师 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博士生 ,研 究方 向为马 克思主义中
国 化
武 装 夺 取 政 权 的 道 路 ,其 中 的地 理 因 素无 疑 是 这 种 战
略选 择 的 重 要 原 因 。实 践 证 明 ,这 种 战 略选 择 是 因 地
魏先法1969男山东兖州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王淑辉1973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口 魏 先 法 王淑 辉
(. 1中共河北省委 党校 ,河北 石 家庄 006 ;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8 ) 501 . 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