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第一册巴金灯
巴金《灯》教学设计(8篇)
巴金《灯》教学设计(8篇)巴金《灯》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
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讨论明示:(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
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
“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
本文线索是灯光。
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导析:(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明确:(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灯》 巴金 ppt课件
今夜温暖给了安歇的家人 它们照亮了欢乐的气氛 为何你不能自己靠近这家人 只是你少了盏灯 那是永恒的灯
oh 今夜温暖给了安歇的家人 它们照亮了欢乐的气氛 为何你独自靠在冷漠的家门 不愿点燃明灯 那是永恒的灯
2
黑夜行舟
天暮了, 在这渺渺的河中, 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
远远的红灯啊, 请挨近一些儿罢!
希爱 洛照 情 火亮 之 炬灯
联想的灯
长亲 夜导情 孤航之 灯灯
9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老舍:《茶馆》 三毛:《撒哈拉沙漠》
海明威:《老人与海》 伍尔英:《墙上的斑点》《 到灯塔去》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 世界最美的坟墓》
川端康成:《雪国》 《 伊豆的舞女》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设疑: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上 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们 最后都是以人为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合这一内 容,请你谈谈对“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这句话的理 解。
我看得太多了!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
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巴金在
这段时间内接连写下了《长夜》、《寻梦》、《怀念》、
《灯》、《火》等几篇散文,这几篇散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
印记,有着共同的情绪流露。
11
眼温
前照暖 的明之 灯灯
回引 忆指路 的路之
物质作用
希 望 之 灯
回 忆 的 灯
长 夜 孤 灯 希 洛 火 炬 联想的灯
7
• 集体朗读4段,设疑:在这一段中,灯光起了什么作用? 请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
眼温 前照 暖 的明 之 灯灯
8
学生分组学习后四幅画,分析、归纳灯光的作用。
《灯》(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它在窗帘后面/被纯白的墙壁围绕/从黄昏过来 的野花/将变成另一种颜色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它在一个小站上/注视着周围的荒草/让列车静 静驰过/带走温和的记忆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 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 , 如果没有 光明在前头鼓舞,就会 消沉下去 的思想感情。
难句理解5
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 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希望之灯 永照人间,
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正义必定胜利。
象征
概念: 所谓象征,就是有两种事物, 一种较形象,一种较抽象,用形象的事 物来表现那种抽象的事物,并能启发 人们的联想,以表达抽象的认识或感 情的方法,且这两种事物要有相似点, 这就是象征 。
特点: 以物寓情,托物言志
讨论《灯》的主题
文章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现实、 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 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 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 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灯
巴金
背景: 民族的危亡时刻———黑暗
方法: 象征 (借物寓情,托物言志)
形象——抽象
灯:
温暖 ——光明
思路: 眼前 回忆 联想 眼前
感情变化: 窒闷
微笑
受惠
施惠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 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 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 信念坚定执著。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 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 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为它燃烧起来了。
巴金《灯》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巴金简介 • 《灯》的创作背景 • 《灯》的主要内容 • 《灯》的艺术特色 • 《灯》的影响与评价 • 《灯》的启示与思考
01
巴金简介
生平简介
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本名李尧棠。
1927年赴上海求学,开 始从事文学创作。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 门学校,开始接触新文学 。
04
《灯》的艺术特色
叙事技巧
多角度叙述
巴金在《灯》中采用了多角度叙述的 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故事 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
倒叙和插叙
伏笔与照应
作品中设置了许多伏笔和照应,使得 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增加了作品的戏 剧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叙事过程中,巴金巧妙地运用倒叙 和插叙手法,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探索爱的真谛
作品中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描绘,使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 以及如何用爱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反思道德选择
在故事中,角色们面临各种道德困境和选择,引发读者对道德标准 的思考和讨论。
对未来的展望
01 02
追求光明未来
在《灯》的故事中,主人公们通过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最终找到了 光明和希望。作品鼓励读者保持乐观态度,相信人类能够战胜困难,创 造更美好的未来。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巴金在抗战期间的生活经历和对人性的思考。巴金通过 观察和体验,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创作出了这部作品。
写作技巧
在《灯》中,巴金运用了独特的写作技巧,如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 生动、形象。同时,巴金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 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巴金 灯 教案
巴金灯教案教案标题:巴金《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巴金的作品《灯》的背景和主题;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巴金的作品和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巴金及其作品的兴趣。
阅读与讨论:2. 分发巴金的小说《灯》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彼此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4. 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分析:5.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可以涉及以下问题:a. 小说中的灯象征着什么?它与人物的关系如何?b.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有哪些?他们的行为和命运有何寓意?c. 小说中揭示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作者通过故事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作品评价与创作:6. 鼓励学生对《灯》进行个人评价,可以涉及以下方面:a. 你对小说的整体印象如何?为什么?b. 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或人物形象最引人注目?为什么?c. 你认为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对现实生活有何启示?拓展活动:7. 邀请学生选择巴金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分享他们对巴金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教案评估: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灯》的读后感,包括对小说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
9.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对小说理解的准确性和对文学分析的深度。
教案扩展:10.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将小说中的情节搬上舞台,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11.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巴金的作品和文学价值,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巴金的作品《灯》,并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学生也能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巴金《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灯》作者:巴金课程类型: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对“灯”的深厚情感。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领悟作品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领悟作品的主题。
难点:1. 作品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 作品主题的多元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巴金散文选》2. 相关资料:关于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投影仪、音响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巴金作品,分享对巴金先生的印象。
2. 介绍《灯》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灯》,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灯”在文中象征着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四、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灯》的读后感。
六、课后作业设计1. 完成《灯》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灯”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灯》课件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找到归路。
④我的心经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导,它有力伏
也会永沉海底。
16
3、思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 着山那边微笑了。
希望之灯 永照人间,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肯定胜利。 体现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高昂的乐观义精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我似乎走进了一种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
我一直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②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抚慰,得到
鼓舞。都难写道出是我了的我心再在迷黑茫夜、里苦徘徊闷,、它徘被徊噩时梦,引灯入了对迷我阵的,影到响这,时才 找到让归我路没有消沉下去,看到了希望,给了我前进的方向和 ③我勇并气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抚慰,得到
灯
巴金
1
导入新课
当你在漆黑的夜里前行,你又十分劳累,寒冷甚至 有点辨不清方向时,最期盼看到的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我国文学巨匠巴金也走走夜路,看 看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和你的期盼一样吗。
2
课堂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思路,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抒情散文的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担任了《救亡日报》的编委,与茅盾一同主编《呐喊》杂志,在
抗战中加入文协并被选为理事,辗转于全国各地从事抗日文化宣
传。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代表作)——《春》《秋《家》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短篇小说:《神》《鬼》
《灯》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灯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想脉络2.了解灯的象征意义3.学习散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二、教学重点:灯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以前学过课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其实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灯》,看看这一物象象征着什么。
(二)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
中国现代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三)写作背景《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
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
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
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
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一篇有名的散文《灯》。
中专语文 灯 巴金
我们该怎么做呢?
五、我的分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盗其QQ,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
ipad, 断其wifi,剪其网线,砸其电视,抢其酒瓶 „„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
坐、思过、锻炼 、读书、明智、开悟、精技„„
行 文 思 路 窒闷 灯 的 含 义 作 用
平 房 射 出 的 灯 光 —— 眼 前 的 灯 照 明
雪 夜 豆 大 的 灯 光 —— 回 忆 的 灯 指 路 、 温 暖
哈 里 西 岛 的 长 夜 孤 安慰 灯 鼓舞 —— 联 想 的 灯 人指 归引
希 洛 点 燃 的 火 炬 —— 联 想 的 灯 信 心 、 勇 气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72年, 萧珊病逝。 „„ 2003年,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人物简质(简单的品质) “带病入书” 对待苦难:无惧、接受 “因书得爱” “嗜书如命” “笔名趣谈” 对待爱情:一往情深 对待事业:孜孜以求 对待友情:心念旧恩
四、文章小结
1.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 为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2.“枯井中的驴子” 3.“巴金与老舍”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友 人 看 见 的 油 灯 —— 联 想 的 灯
拯 救 生 命
人 间 灯 光 —— 眼 前 的微笑 灯 坚 定 抗 战 信 念
《灯》--巴金
巴金写《灯》的时候,正 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 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 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 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 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 民党反动派阴谋制造了震惊 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的抗 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 一片渺茫。但在作者的内心 深处,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 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
▪ 四、“我们不是单靠米活着的。”
▪ 人活着,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还要靠崇高的 精神力量。
▪ 五、“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 多。”
▪ 强调灯光使“心灵”得到安慰。
▪ 六、“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 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 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光 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将胜利。 “对着山那边笑了”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 光明未来的憧憬。
▪ 四、点明灯光是不知姓名的人家的用意是 什么?
▪ 表明灯光来自民间,光明在人民心中。 ▪ 五、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一点
温暖。
▪ 有一线光明,就有一点希望。
▪ 课文中难句理解:
▪ 二、8节几盏灯甚或一 盏灯的微光……一点 勇气,一点温暖。
▪ 这小小的光明和微弱 的希望虽然暂时不能 战胜黑暗,可是只要 有一线光明,一点希 望,它就可以鼓舞在 黑暗中的人物,给他 们勇气和力量。
▪ 三、11节“我的心 常常在黑暗的海上 飘浮……它有一天 会永沉海底”
▪ “我”在黑暗的日 子里十分苦闷,挣 扎沉浮,如果没有 光明和希望在前头 对“我”的指引和 鼓舞,“我”可能 就会消沉下去。
▪ 手法: ▪ 托物言志、象征。 ▪ 灯象征什么? ▪ 光明、温暖、理想、 ▪ 希望、力量、胜利。 ▪ 线索: ▪灯
巴金《灯》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灯巴金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黄昏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
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
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
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
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灯》(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灯》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重点)3、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冷风呼啸吹过,我们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当时已是夜深人静,大街上漆黑一片,寂然无声,就连雪花飘落大地的声响似乎都有能听见,此外更是无一人影存在,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大家最希望见到什么?(二)作者简介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三)写作背景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片渺茫。
中国当时面临的局势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国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切都有像“噩梦”一样使巴金感到窒闷。
20世纪80年代初,巴金在他的《创作回忆录》里谈到当时的情况:“在桂林,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是不是这一切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
”的确,尽管当时是个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在作者的脚下“仿佛横着一个沉睡的大海”,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
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最关键时刻。
《灯》 巴金 PPT
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 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 , 如果没有 光明在前头鼓舞,就会 消沉下去
的思想感情。
精选完整ppt课件
17
难句理解5
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 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希望之灯 永照人间,
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正义必定胜利。
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 信心和高昂的乐观主 义精神。
《雾》《雨》《电》 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短篇小说:《神》《鬼》
巴金的爱人萧珊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⒈ 课文如何引出灯光的?通过 哪些具体材料写灯光?
⒉ 灯光使哪几种人受益?
⒊ 本文写了哪几类灯?
⒈ 半夜惊醒——到走廊——见到灯光 (眼前) 无意中使人 “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回忆) 受惠的灯
1923年10月
“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 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 指路。”(《巴金论创作·序》)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巴金,我国现代著名 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 年生于四川成都。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 《家》(代表作)《春》《秋》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海明威:《老人与海》 伍尔英:《墙上的斑点》《 到灯塔去》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 世界最美的坟墓》
川端康成:《雪国》 《 伊豆的舞女》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设疑: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上 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们 最后都是以人为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合这一内 容,请你谈谈对“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这句话的理 解。
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
巴金《灯》课件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 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你对此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5.结合句子“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 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谈谈为什么“在这人间, 灯光是不会灭的”?
参考:
1、从表层看,这个句子只是景物描写,把宁 静的黑夜比喻为沉睡的大海;把因视觉逐渐 适应黑夜而朦胧看到马路比喻为浪花浮起。 从深层挖掘,把黑夜比作大海除了加深黑暗 背景的浓重之外,还有营造大的黑暗强化灯 光作用的目的;浮起来的马路也巧妙地暗写 了灯光。
学习要点:研究探讨文章中的情和理
材料:
1. 一个夜行人
2.我的夜行经历 3.两个传说 4.友人遇救的故事
思考题:
1. 巴金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 这些材料的?把两个传说放 在开头行吗? 2. 作者从“窒闷”到“微笑” 的心情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写作思路:
眼前(灯) 回忆(灯)
联想(灯)
眼前(灯)
另一种思路: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设计了“山”, 主要是用以表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 及作者不畏“山”的阻隔,满怀希望和胜利 的自信与乐观。
3、简单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活着就要吃米, 但米并不是我们惟一的需要。那我们还需要什么 呢?那就是精神,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光 明,是超越生物、生理需求的社会的、哲学的需 求。——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鞭策人们奋 进。 4、结构上,黑暗的大海照应开头;内容上,用 “常常、黑暗、大海、漂浮”表现长期险恶的环 境对我的折磨;政治上,表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 绝带给人无限的痛苦;人生哲理上,灯光就是光 明,就是希望,它指引和鼓舞我,使我的信念变 得执著,帮我战胜黑暗。
这些不像样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那就是全 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 把它们献给读者。(摘自《废园外· 后记》)
巴金《灯》教案
《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二)难点: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具体实物——白杨树言志—抽象感情——歌颂北方人民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托物言志的另一篇文章——巴金《灯》。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老师点拨: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老师点拨:文章结尾,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有如此的转变?(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灯?这些灯的作用?几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眼前)扫淡黑暗的颜色(温暖之灯)雪夜豆大的灯光(回忆)给人指路(引路之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联想)导航(亲情之灯)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眼睛(爱情之灯)桌上的油灯(回忆)鼓舞(生命之灯)可以看出,作者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把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串联起来表达中心。
从作用上看,作者所写的灯光可以分成三类: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⑵能给人指路的灯;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三、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2-2《灯》课件 高教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部分
3.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怎样描写灯光?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虽未直言灯光,但从作者 的视觉变化中可以感受到灯光的存在。
“漆黑的一片”—“黑色逐渐减淡”—“终 于分辨出来了”
10
第二部分
4.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找出“灯”使我们 哪几种人受益?有什么作用?
使三种人受益:“我”、“寒夜里不能睡眠 的人”、“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作用:照明、指路、心理更温暖。
11
第二部分
5.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提到两次灯光 分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看不出分别?
一次是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一次是在雨中 摸夜路的灯光。
迷途的人需要灯光“指路”,迷途的“灵魂” 需要灯光“指引”,才能从迷阵中找到归路。
12
第三部分
6.文章的第三部分描写了三处灯光,分别是 哪三处?分别表现了什么?3Fra bibliotek创作背景
《灯》是巴金1942年2月写的一篇散文。抗 战以来,巴金与进步文艺人士一起,在中国共产 党的引导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 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以及 时时出现的险恶政治形势,心情苦闷抑郁。在中 国共产党的关怀帮助下,意志愈发坚定,尽管环 境恶劣,却始终未放下手中宣传的笔,写下了像 《灯》这类鼓舞人民斗志的散文,充分表达了作 者真挚的情感。
18
文章主旨
文章以“灯”为象征物,通过描写眼前、回 忆、联想,形象的写出了灯给人们照明、指路, 使人们感到光明和希望,从中表达作者对抗日战 争必胜的信念。
19
感谢您的聆听
20
第三部分(9—12):从灯光中联想到欧洲的两个 传说和友人遇救的事情,说明灯光中凝聚着爱心和温情;
第四部分(13):暗示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巴金《灯》-部编新教材
托物
言志 黑夜
托物言志
具体(实物)
灯
象征光明﹑希望﹑理想
感情(抽象)
抗战胜利的信念, 赞扬了抗日力量
象征险恶的的社会环境
细节研读
揭示“灯”共同特点的语句是什么? 第11节:“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 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我心灵的发育。” “精神的灯光”对人有什么作用? 给人温暖、方向和勇气。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是什么意思? 人活着不仅依靠物质条件,还需要精神力量,需要希望。
主题思想
文章以“灯”为象征,通过现实、回忆、 联想,写灯给人们光明、方向,从而让人感 到光明和希望,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 望之灯,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作业:
1.练习册4,5,7(2)。 2.预习新课。
THANK YOU
《灯》写于1942年2月。抗战以来,巴金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 他看到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 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 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 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的文章。为适应斗争环 境,文章采用的象征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真挚的情感。
散文赏析
巴金
01
作者背景
目
02
内容探究
录
03
托物言志
04
细节研读
05
主题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背景
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 亡》《寒夜》《憩园》。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 奖。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 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作者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来”有何用 意?“扫淡”一词可否换成“照淡”、 “减淡”?
4,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 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 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人物 “灯”的 “灯”的
作用
性质
1-4 半 夜 5 许多年前 6 现在
平房 路上 山脚
“我” 照明,温暖 眼前(灯) “我” 指 路 回忆(灯) “我” 安慰、鼓舞 眼前(灯)
9 传说 哈里希岛海上 “姐弟” 指引 (正) 联想(灯)
10 远古 海上 12 二三十年前 江南 13 半夜 人间
希洛.利 安得尔
驱散黑暗 促成发育
在心灵中摇晃 “微笑”
二、再探思路: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噩梦惊醒”— 眼前的灯光 — 夜行的灯光
“窒闷”
明亮、温暖 安定、畅快
— 两则传说 — 一盏油灯 — 对着山那边
驱散黑暗 促成发育
在心灵中摇晃 “微笑”
线索
眼前— 回忆—眼前—联想— 眼前— ( 灯)
行 文 思 路
讨论
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
灯的含义作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行 文 思 路
窒闷
眼 前 的 灯安慰鼓舞 联ຫໍສະໝຸດ 回眼想忆前
的
的的
灯
灯灯
1哈里希岛 2希洛火炬
微笑
3友人遇救
眼 前 的 灯
含 义 作 用
照
指
带 来
指 引
明
路
勇 气
渔 人
物
温归
质
暖来
人因 葬熄 身灭 大使 海情
改拯 变救 人生 生命
天暮了, 在这渺渺的河中, 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 远远的红灯啊, 请挨近一些吧!
——— 巴金
学习点学习 学习要点:研究探讨评价文章中的情和理
二、再探思路:
从“窒闷”到“微笑”,作者的思想感情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噩梦惊醒”— 眼前的灯光 — 夜行的灯光
“窒闷”
明亮、温暖 安定、畅快
— 两则传说 — 一盏油灯 — 对着山那边
联系下文,文中强调哪种人最需要灯光? 为什么?
5,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 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 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 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全文起到了 什么作用?
指向
(反)
联想(灯)
友人 获得新生 联想(灯)
“我” 坚定信念 眼前(灯)
一、初探思路:
本文围绕“灯”选择了哪些材料?
教学板书
灯
巴金
背景: 民族的危亡时刻———黑暗
方法: 象征 (借物寓情,托物言志)
形象——抽象
灯:
温暖 ——光明
思路: 眼前 回忆 联想 眼前
感情变化: 窒闷
微笑
受惠
施惠
第六段,作者在“廊上”看到的灯光 和“在雨中摸夜路”看到的灯光,感 觉为什么没有一点分别?
析:迷途人需要灯光“指路”,迷途的“灵 魂”更需要灯光的指引,才能从迷阵中找到 归路,文意从灯的物质作用升华互精神的作 用。
托物言志
托物
具体(实物)
言志
感情(抽象)
白杨树
歌颂了人民顽 强的斗争精神
授课者:江苏宿城中等专业学校语文组 卓成业
学习要点:研究探讨文章中的情和理
作者简介
巴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 风格、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 要的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春》、
第十三段,“在这人间……微笑 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的信心 和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 间,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将胜利。“微 笑”与开篇的“窒闷”照应,反映出作者由空 虚到充实,由压抑到振奋,由迷茫到坚定的思 想发展轨迹。“山那边”指开头的“山”
含义 作用
平记 房忆
1哈里希岛
山 2希洛火炬 脚
3友人遇救
带人
来生
勇导
照明 指路
气 温
航 之
暖灯
第一次 第二次 升华 升华
山 那 边
光明 象 希望 征
信念
1,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2,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 着沉睡的大海。
句子中加线词语有何深层含义?
6,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 育。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7,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到 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联系一位友人的故事,谈一谈“我的心”为 什么会“永沉海底”,友人为什么而自杀?
作者最终心也没有“永沉海底”,友人最终 到“现在”活得还很“健壮”,如此巨大的 变化,为什么?
第九、十段,作者引用了欧洲两则古 老的传说,用意何在?
析:提示灯的更深广的象征意义:哈里岛上的 长夜孤灯为捕鱼人导航,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 燃的火炬曾给恋人以力量,既分别颂扬了骨肉 之情和坚贞爱情,又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 不管现代或古代,不管是中国或是希腊,不管 是陆上或是海中,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 会给人们指出归路,给人以奋然前行的莫大勇 气。
《秋》)长篇小说《灭亡》中篇小说《憩园》等等。 1958年出版了《巴金文集》巴金的散文不仅数量多, 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 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 。
散文集有《海行杂记》、《旅途随笔》、《废园 外》、《随想录》等。文革中遭四人帮迫害,但仍 坚持翻译赫尔岑的《回忆录》,粉碎四人帮后,他 写了《探索与回忆》等。
写作背景
《灯》是巴金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 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积极投身 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 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的 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 共产党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 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 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把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 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 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为适应斗 争环境,《灯》采用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 语句 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 快了许多。”如何理解。
这是对上文的补充,强调灯光使“心灵”得到 了慰藉。
第八段,“我爱这样的灯光”一句抒发 了怎样的心情?“这样”指什么样的灯 光?
析:说明作者对灯光的感情愈来愈深,由赞而到爱。 指“心”得到了益处,给那些因苦闷而不眠的人带来 勇气和温暖的灯光。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带着下列问题研读课文: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都写了哪些灯?
2,请说说文章的行文思路。
3,作者围绕“灯”,通篇在现实、回忆、联想中交 替穿梭,纵观全文,作者赋予了“灯”怎样的内含?
4、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心路历程,实际就 是“灯”的具体含义,逐渐升华的过程,纵观全文, 作者是怎样使“灯”的内含逐层升华的?
2009年7日,清华大学一号楼(研究生公寓)四层某寝室 内,一名研二男生上吊自杀身亡。
2009年12月29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曾因患精 神忧郁症休学一年的大三学生在男生宿舍内自杀身亡。
2010,年清明节晚上,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 岁的陈蕾从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 三截,当场死亡。
从作用上看,文中的灯有三种:
1.能给人温暖,明亮的灯 2.能给人指路,指向的灯 3.能给人希望,生命的灯
老舍:《茶馆》《骆驼祥子》 三毛:《撒哈拉沙漠》 海明威:《老人与海》 川端康成:《雪国》《伊豆的舞女》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 上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可是他们最后都是以人为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 生命,这正应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 为也。
一明我
直,更
给从加“
我伤热看
点痕爱够
—— ·
燃里生了
巴 金
希滴活人 望下、间 的来热的
随
火的爱苦
第十一段“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 着”言外之意是什么?
信念和理想
“水沉海底”是什么意思?
析:比喻没有灯光的指引,会迷失人生航向, 绝望毁灭。
第十二段,“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 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成了一 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有什么样的深层 含义?
突出灯的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信坚 念定
抗 战
精神,第 物
精神再一次 揭示
一次升华 质
深化
主旨
托物言志
托物 言志
具体(实物)
灯
象征了光明﹑信念﹑希望
感情(抽象)
抗战胜利的信 念,赞扬了中 国共产党及其 领导的抗日民 众的力量
刘美艺是某市级机关处级干部。她的女儿晓琳 2007年从武汉大学毕业。毕业后靠在网上做设计 为生。她屡次劝晓琳去自己介绍的机关面试,并 保证只要参加面试就有很大机会成功。晓琳都一 口回绝。某天中午,母女俩为此又起争执。下午, 晓琳跳楼自杀。
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