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
通识教育视域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通识教育视域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摘要: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来分析。
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那么,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进行校园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校园文化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广度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通识教育最具广泛性的教育。
本文拟将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raymond williams说,文化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这种界定是比较精到的,目前关于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大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基本的出发点。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目前所称校园文化大多围绕这种深层结构而言。
因此,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即是按照基本的取向设定、辅以必要的制度和手段、通过建设以育人为中心的文化环境,形成包括活跃在校园内的一种精神氛围和沉积在聚类群体里的风格、气质,进而形成稳定的行为目的和价值导向。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性:1. 前沿性。
高校处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最前沿,”出校园即进社会”的境况使校园文化更多地具有”功利性”色彩。
文化建设在这方面的策划和取向将具有明确的倾向性。
2. .特殊性。
高职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背景,与文化建设有关联的人文学科大多比较弱化。
因此,对于教师的学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整个校园的文化积存都需要通过自身的设计来培育。
3.独特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校园文化对于每个学校个体而言更有且应有独特的个性。
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方案范本(三篇)
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方案范本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塑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制定了以下____年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一、加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宣传1. 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2. 组织各类比赛和竞赛,如诗歌、小说、摄影、短视频等,鼓励学生参与并提供奖励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
3. 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通过校园官方网站、现场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1. 提升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改善校园文化场所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2. 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库,包括图书、音像、艺术品等,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艺术鉴赏需求。
3. 组织学生参观和参与社会文化资源,如博物馆、艺术展览、戏剧演出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加强文化教育和培训1. 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开设通识课程和必修文化课程,提供多元化的学科选择,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综合能力。
2. 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艺术修养。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
四、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1. 组织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加强学科交流,组织学术讲座和座谈会,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与,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3. 开展学术竞赛和学科比赛,如数学建模、物理实验等,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五、鼓励学生创新创业1. 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业和创新的平台和资源。
应结项课题
临沂大学社科项目应结项课题一览表
项目类别 课题名称 主持人 单位 课题编号 立项年度 2006 2006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在研 成果形式 状态
曲文军 文学院 李明军 文学院 李玉增 商学院 李同胜 教育学院 郭峰 教育学院 李明军 文学院 李宗尧 化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李明军 文学院 李中国 教育学院 李传廷
J03Y25
2003 2004 2004 2004
J06S56 J06T78 J06U69
2006 2006 2006
专著 研究报告、论文 论著
10CJYJ09 10CJGJ10 10CSHJ09 10CJYJ08 10CJYZ04 10CXWZ01 12CLAL001 12CLAL003 12CLAL020 12CLAL021 12CLAL022
创建新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优秀教师团队,促进教师教育持续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 科重点研究基 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叙事策略研究 地、广东外语 地方高校“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外贸大学外国 三大课程模式视域下的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研究基 国际视野培育工程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识英语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金项目 研究
沂蒙红色影视戏曲的传播价值研究—以《沂蒙六姐妹》《沂蒙》《沂蒙情》为例
宋宝瑜
周忠元 赵光怀 王维义 白娟娟 刘宗礼 王德聪 杨中举 朱文玉 何敬东 武旭峰 彭秀坤 陈爱香 刘艳春 刘艳琴 郭晓宁 李洪杰 张洪高 彭善霞 赵相美 曹静 孙士生 冯丽娟 何晓辉 张柏锋 曹如国 马兆鹏
学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学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引言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是学校的精神标识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既要保持传统文化价值的延续,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提出相应建议。
传统文化的传承校园传统活动的保留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校园传统活动的保留。
比如,传统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活动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活动凝聚了学校师生的情感,传递了学校的价值观和思想精神。
因此,学校应该继续保留这些传统活动,使其成为学校校园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学校还应该传承和弘扬一些优秀的传统校园文化。
比如,优秀的文艺团体、校园艺术展览、传统手工艺等都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校内外的比赛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学校精神的传承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因此,学校必须传承和弘扬学校的精神。
学校的精神包括学校的使命、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演讲、讨论班等活动来传递学校的精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承。
创新文化的引入多元文化的融合学校校园文化的创新需要引入多元文化的元素。
在今天的社会,学校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学生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国际文化周、少数民族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来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
学生主体的文化探索学校校园文化的创新还需要学生主体的参与和探索。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课外研学和志愿服务等途径,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论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五个统一
论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五个统一【摘要】高校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更是高校履行自身职能的题中之义。
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应着眼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职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内涵与外延等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过程与结果及与其他校园文化的统一,实现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新突破。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0 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是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为根本职能的社会机构,切实构建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面对错综复杂的校内外关系,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物质、价值理念、行为、制度、环境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具体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僵化、目标虚化、方法简单化、发展盲目化等问题。
因此,高校在科技创新文化实践中必须明晰价值导向、创新思想、伦理道德等相关理念的人文内涵,科学设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机制平台、载体途径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要厘清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几对关键性关系,通过践行五个统一,突破约束、把握重点、统筹兼顾、提升实效。
1 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统一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远绵长,中国的科学技术曾引领世界潮流。
但在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使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产生“双刃剑”的作用。
高校要在科技创新文化中获得突破,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统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扬弃。
主要需做到以下几个转变:首先,从尊奉权威到培养批判精神转变。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中文 “ 通识 教 育 ” 一 词 是上 世 纪 8 0 年 代 由 台 湾 学 者 由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和“ 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翻译 而 来 的 。 其 翻
译 借鉴 了中 国传统 文化 对 “ 通” 和“ 识” 的解 释 。在 中 国 , 通 识 教 育的思 想 源远 流长 。《 易 经 》主 张 : “ 君子 多识 前 言往 行” ; 《 巾庸 》 主张, 做 学 问应 “ 博 学之 ” , 《 淮 南子 》 说“ 通 智得 而不 劳 ” , 《 论衡》 说“ 博 览古今 为 通人 ” , 等 等 。古 人一 贯认 为博学 多识 就可 达到 神人 化 , 融会贯 通 。2 0 世 纪3 0 年代 , 清华 大 学 原校 长 梅 贻琦 先 生 在《 大学一解》 中就 旗 帜 鲜 明 地 提 了 通识 教 育思 想 , 他指出 : “ 通识 , 一 般 生 活之 准 备
育 实践 , 实 现大 学精神 的课 程体 系。在 我 国 , 通识 教育 不仅
是 理工 科 大学 人才 培养 的要 求 , 而 且 是 向综 合 性 大 学 发 展
的需要 。理T 科院校 实施 通识 教育 的关键 在于加 强人 文教 育, 使 人文 与科 学共生 相融 。因而 , 通 识教 育理 念下 的校 园
神 面貌 , 是校 园文化 的核心 。理 工科 院校受传统人 才培养模
式 的影响 , 过 于 强 调 科 学 技 术 知 识 教 学 和 操 作 技 术 的训 练 . 没 有 足够重 视人 文知 识 的教 学 和人 文精 神 的培 养 , 不 同 程 度地 存在 人文知识 教 育缺失 的现 象 . 比如 : 课 程 的 设 置 上 缺 乏 文科课 程 、 学 校 举 办 的讲 座 多 是 关 于 理 工 科 。 2 . 物质 文 化 建设 缺乏 人 文特 色 物 质 文 化 是 校 园 文 化 的 外 在 表 现 。 它 主 要 指 教 学 科
最新-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 精品
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第一篇一、传统辐射引领,增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影响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1]可见,环境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大学校园的传统蕴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它容易被人们的感官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特性的物质人文环境。
高校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己任,作为先进思想与文化孕育的重要场所,离不开这一实体的依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当弘扬理性的精神,使校园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
高校物质文化精神的培养要与社会的主旋律相吻合,包含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都应与人类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才能担负起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任。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具体地说,主要涵盖着大学校园的地形风貌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的错落有序;校园内各种人造景观,如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的布局合理;校园内的文化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种建筑、教学和科研设备的独具特色等。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不仅为广大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优美舒适的人文环境,而且还能让其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和求乐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启迪和教育。
因此,高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保留多样性,弘扬主旋律。
大学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
为此,大学校园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做到规范有序、先进完善、宽松宜人。
与此同时,还应把大学的图书馆建设作为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发挥其文化辐射源作用。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通识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能力。
本文将就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和意义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了解各种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能够促进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提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要全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的课程。
2. 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包括讲座、研讨、阅读、实践、参观等多种形式,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通识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科学合理,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5. 教师队伍要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要优化,既要有专业背景和学术造诣,也要有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校园文化 创新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创新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创新与校园文化引言概述: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创新的角度探讨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并分析创新在校园文化中的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创新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1.1 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推动着校园文化的发展,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创新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还包括学习环境的创新。
学校可以通过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开设创客空间、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1.3 引进新的文化元素创新还可以通过引进新的文化元素来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演讲比赛等,引进新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
二、创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2.1 开展创新教育项目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创新教育项目,如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过实践和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创新教育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2.2 建立创新文化氛围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来支持和推动。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创新文化氛围,如设立创新奖励机制、推行创新课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2.3 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创新教育和培养,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创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3.1 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创新的校园文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提升校园文化的传播力。
学校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如开展线上线下的活动、建立校园文化官方网站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数字技术赋能校园文创,打造高效项目化课堂
数字技术赋能校园文创,打造高效项目化课堂作者:任貌貌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3年第10期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当前许多美术教师致力于借助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初中美术课堂“教”与“学”的变革,开启初中美术项目化课堂的新样态。
本文借助数字技术开展“校园文创设计”项目化课堂实践与探索,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构建“融合—迭代—创生”的美术教学范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让学习深度发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5C”核心能力。
(Creativity,创新能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能力;Communication,交流能力;Collaboration,合作能力;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可持續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校园文创项目化课堂深度学习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给美术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逐渐意识到,以往教师传授美术学科知识、学生单一表现美术技能、最后简单评价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1]在数字化的浪潮下,新时代美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要“扎根时代,以美育人”,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将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深度融合。
与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逐步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其开展深度学习。
因此,本文立足于数字技术赋能项目化教学的优势,思考“校园文创设计”课程如何创生“真合作、真制作、真评价”和“多元化展示”的学习框架。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有温度、有活力的校园文创作品,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5C”能力。
一、以“角色导向+融合媒介”让学生用可视化数据解决问题(一)角色导向:体验设计师的工作项目化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一个问题的驱动之下,完成一项源于真实世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
人文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人文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作者:刘利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8期趵?(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1601)摘要:认真思考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涵义,是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也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所必须涉及的核心内容,更是大学完善和健全校园文化战略的必要步骤。
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阐述一些初步的想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核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b)-0221-011 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及在此基础上的行为规范。
大学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它的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应具有以下内涵。
1.1 追求人类共同价值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会逐步体认到这个世界的高度复杂性,学会在某一特定体系中思考大学自身的问题,进而有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艰难历程中,向世界贡献普世性的生存经验。
追求真理可以说是大学的精神和生命。
1.2 追求自由和民主追求自由,不仅意味着学术要从政治的怀抱中解脱出来,而且还意味着要从大学中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
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学术的自由带来学术的繁荣,大学在这种文化气息的熏陶和鼓励下自由地传授与学习人类文明的各种知识,自由地进行理性思考和探讨,然后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积极地进行创造。
1.3 追求理想与责任大学奠基着受教育者崇高的人格目标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基础。
这种人生价值观和人格目标往往因其远远超过了现实的社会思想水平,而极具理想性。
同时,大学聚集了社会中大部分的文化精英,因而也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1.4 自觉的批判精神大学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批判精神是大学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大学所应具备的本质理念,也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1.学校企业化管理现如今的学校管理越来越趋向于企业化管理,如何建设一个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需要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营销思维的校务管理人员来领导。
借鉴企业管理经验,积极试验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化模式,从而推动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
2.创新教育模式随着社会进步,不同世代的孩子存在着异质性,因此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学校应当重视教育的多样性,建立起丰富的教育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包括大课堂教育、小组教育、实践教育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平台。
3.外语文化交流学生的前途和未来承袭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外语文化交流活动。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熟悉度,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在全球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1.发扬创新意识创新人才是指有独创能力、掌握创新技能、拥有创新精神等特质的人才,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如何激发创新人才的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们发扬创新意识,挑战自我,尝试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并在专业领域不断深入探索,朝着专业化和精深化发展。
2.创新课程设置在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校应该加强与行业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从而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
因此,学校应该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同时适当地调整科目难度和难点,以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
3.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方面。
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
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概述:学校文化对于一个学校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涵盖了学校的价值观、使命、愿景和教育理念等方面。
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学校文化不仅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还应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和创新研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探讨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
教育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学校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守旧理念,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和引领未来的挑战。
此外,学校还应以全面培养学生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丰富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价值观与使命:学校文化的价值观和使命是其建设的核心。
学校应明确传递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倡导公平、公正和爱心。
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富有责任心和自信心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文化建设与教育理念的关系: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理念相辅相成。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其办学目标和方法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文化则是教育理念在学校中的传播和实施。
教育理念应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有效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学校文化建设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科学公正的管理体系。
其次,学校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教师和领导者。
此外,学校应通过各类活动和课程设置,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创新研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创新研究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也包括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创新。
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通识教育为视角
【 关键词】 通识教 育 校 园文化 文化 自觉 专业教师
校 园文化 与通 识教 育 的关 系
通识教育是一 种广 泛的、非专业 性的 、非功利性 的基本知 识、 能力 、 态度与价值 的教育 , 着重培养学 生形成较 为博大 的识 见、 宽广 的胸怀和聚散 自如的思维能力 , 使他们有可能在适应社 会需要的同时又推动社会进步 。 实践和研究表 明 ,通识教育 的主要 实现途径为学生的 自我 教育、 成体系的通识课程教育、 自 寓通 于专 的专 业课 教育和校园 文化教育 。这 四 方面互相影响 、 同作用、 个 共 密不可分。 人是 环境 的产 物 。从某种 意义上来 讲 , 园文 化对大学 生 校 的熏 陶与教育 比书本 、 比教 学提供 给学生 的知识 更久 、更 深 刻。高 品位 的校 园文化 环境 , 为通识 教育 的重要 隐性课程 , 作 在培养 基础 厚实 、 知识 面宽 广 、 新 能力 强 、 合 素质 高 的复 创 综 合型人才 中具 有重要 的作用 。 一所 大学 首先要蕴 含有这 些“ 艺 术 和习惯” 其次 的要求是把 这些 “ 。 艺术 和习惯 ” 大限度地传 最 授 给学生 。 而这 一切都必 须通过 校园文化来 实现 。 即高校培 养 人 即使不 主要依靠 校 园文 化 ,但 校 园文化也 是一个 必不 可少 的条 件 。
中的一部分 。
通识 教 育下的校 园文化 特 点
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是一种兼容并 包 、与时俱进 的文化形式 。按照通识教育 的要求来 审视校园文 化, 重要的是要突 出人文和博雅 。 1 . 注重人文 。人文精神本 质上是一种 自由、 自觉 、 批判 的精 神, 它以包容性 、 开放性 、 批判性 、 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 尚人格 崇 独立 、 神 自由 、 会责任, 护人 类优 秀的文化传 统与精 神资 精 社 守 源。倡导和传播这种人文传统是现代大学人 文教 育的宗 旨, 注重 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 2 . 突出博雅。“ 博雅 ” 的拉丁文原意是“ 适合 自由人”在古希 , 腊所谓的 自由人指的是社会 及政治上的精英 。古希腊倡 导博 雅 教育 ,旨在培养具 有广博 知识 和优雅 气质的人 ,让学生摆脱庸 俗 。因此 , 通识教育必然要求校 园文化要 引导学生 发展 自我 、 树 立信心 、 享受周 围环 境 , 引导学生掌 握专业之外 的多种技能 , 使 学生成为知识广博 、 情趣高雅 、 品德端正 、 诚信正直的人。
《通识课》第七讲:校园文化
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仙人骑鸡”(骑凤仙 人)
5、绿化
绿化多样性 著名建筑学家凯尔斯当初在珞珈山校园的 建筑规划时,就规定何处建筑应栽植何种 树木花草。目前,珞珈山上的植物种类和 珍稀树木占武汉市的85%。珞珈山是由樟 树、栎树、松树形成的混交林,有利于防 治病虫害。十八栋的房前屋后左右,植树 品种大有讲究,非常科学。
王星拱校长1:
▲本校所应有的精神,有三点应当注
重:第一,须有切实耐劳苦的精神。 第二,应当保持团体的目标。第三, 综核名实。1933.9.19. ▲前进的精神,也是我们必须注重的。 倘若精神萎靡,事业做不成,学问也 求不得。所以我们既要有英发的精神, 同时又要有整齐的步伐。1934.9.19.
▲武汉大学的精神,是努力服务,用 功读书。武汉大学的风纪,是研究实 学,恪守纪律。1937.9.21.
(一)武大校训
原武水、武测、湖医校训
原武水校训
原武测校训
原湖医校训
原武大、武水、武测、湖医校训比较
武 汉 大 学: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团结、严谨、勤奋、进取。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奋进。
湖北医科大学: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二)、武大校歌
武 大 最 早 的 校 歌 ---《 学 堂 歌 》 (1904年张之洞撰)
学俄文,交界长,教习虽难也须讲。
腊丁文,古义藏,随意学习不勉强。 -----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
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
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 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
-----众同学,齐奋往,造成楚材皆贤良。 文善谋,武知方,学中皆是国栋梁。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1. 内容概括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大学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关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着重于如何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融入到传统知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宽视野,将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应用场景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纳入课程之中。
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新的探索则关注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自我评价,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水平;以及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生通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是一个涉及内容更新、方法改革、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为大学通识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基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融入到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与通识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创新,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与实践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体系解读
校园文化体系解读校园文化体系是指学校内部各个方面的文化活动与制度的有机组合,是学校构建良好学风、校风和社会风气的基础。
校园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学术文化、学生文化、师生关系、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校园文化体系进行解读。
首先,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的核心。
学术文化是指学校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理念和活动。
学校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衡量学生学术能力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术氛围。
学校应该创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其次,学校的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文化是指学校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学生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和改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和互动,建立平等、尊重、互助的师生关系。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师资培训和专业学术交流的平台。
同时,学校也应该给予教师合理的教学资源和待遇,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注重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的设施建设,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学习资源。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和管理,倡导绿色环保和文明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此外,校园文化体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素质和艺术修养。
学校可以开设各种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
总之,校园文化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础,也是学校外部形象的体现。
基于创新科技的教育设施规划与建设方案
基于创新科技的教育设施规划与建设方案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基于创新科技的教育设施规划与建设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创新科技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智能化教室的设施规划与建设智能化教室是基于创新科技的教育设施的核心。
在智能化教室中,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化设备更好地进行教学。
为了实现智能化教室的设施规划与建设,首先需要配备高质量的电子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更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
其次,智能化教室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以保证学生和教师能够顺畅地获取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
此外,智能化教室还需要配备适当的软件和应用程序,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互动交流的机会。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设施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创新的科技,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远在千里之外的名胜古迹,或者亲身体验科学实验。
在教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例如,在地理学课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地理特点;在生物学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察微观世界中的细胞结构和生物过程。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人工智能在教育设施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是另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创新科技,可以为教育设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设施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模式,人工智能可以为每个学生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计划。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教学中扮演辅助教师的角色,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
通识教育创新工作总结
通识教育创新工作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此,我将对我们的通识教育创新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首先,我们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
我们不再仅仅注重传统的学科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我们增加了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将通识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体会通识教育的价值。
其次,我们在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
我们不再仅仅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我们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最后,我们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
我们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我们增加了一些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我们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他们在评价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总的来说,我们的通识教育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通识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好的教育资源。
希望我们的通识教育创新工作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新书院·大视野”: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新书院大视野”: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胡琼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教师版》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高远、深邃、飘忽而灵动。
校园文化展示了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自身诉求,更是学校管理者的明智之举和战略选择。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胡琼
【作者单位】黔江区人民小学校,重庆黔江4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沉淀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福州第十五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2.打造\"桥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引领学校发展
3.让校园文化的内涵引领学校发展
4.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潍坊商校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5.濮阳市油田第十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搭建 学科 交叉融合 的平 台 科技创新需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交叉学 科 和边缘学科迅 速发 展 已经 成为科 学技术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许多 优秀 的科 研成果 都来 自这些 学科 ,每 项 成果都是 科技创 新 的结 果 。因此科技创 新 需要 学科 交叉融合 的平 台 。如何 为学生 搭建这样 的平 台 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专业 分科 依然很严 格 ,学 生都有不 同的专业 ,不 同专业 归属 于不同 的管理 部 门,相互之 间没有交 叉 。 ( 1 ) 利用 开 放 实 验室 搭 建 学科 交 叉 融 合 的平 台。各 高校都 加强 了对 开放 实验室 的建设 ,投 入 了 大量 的资金 ,实验设备 极大 丰富 , 实 验室 面积 也大 幅度增 加 。开放 实验 室是一个 开放 的教学平 台 ,不 同学科 的学生在 这里做 实验 和交流 ,我们也 可 以把 它打造 成一个科 技创新 的平 台 ,大学 生 的科 技创 新 活动 的引入 ,将 为开放 实验室 注入新 活力 、增 添新 功能 ,这个平台将为学科 的交叉融合提供场地和物 质资源。我们曾对光学开放实验室进行 了试点 ,受 到 了广 大师生 的欢迎 ,大学生科 技创新 工作 也取 得 了丰硕 的成果 ,这 是搭建 学科交 叉融合 平 台 的一 个 有益尝试 。 ( 2 ) 积极 创 造 学科 交叉 融 合 的学 术 文 化 氛 围 。 建立 以 “ 学术 问题 为核 心” 的科研 模式 。通 过一 系 列 学术论坛、学术讲座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跨学 科 、跨专 业 的学术 交流活 动 ,建立 融 洽的学 科交 叉 融合的科研氛围,以教师科研活动带动学生 的科技 创新活动。此外高校是一个多学科且每个学科都有
一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2 7
、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 H G J X H B 2 1 1 0 0 9 6 ) ;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 目 ( J K A 2 0 1 3 — 0 1 1 ) ;佳 木斯 大 学教 育科 研项 目 0 K A 2 0 教育 与校 园文化
一
过科技创 新发展通识 校 园文化 。
二 、科技创新校 园文化 的建 设途径 ’
、
通 识教 育是 一种 大学 教学理 念 ,不 是单 纯地 追 求 专 业知识 教 学 ,它 强调 人 的全 面发 展和个 性化 发 展, 将人才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我国高 校在 通识 教育 方面 做 了很多有 益 的尝试 。如开设 通 识课或素质选修课 ;进行相关专业的大类招生 ,拓 宽 学生 专 业基 础 ,淡 化 专 业 界 限 ;设 立 文 理 学 院 等 。实践证 明这些 方法是 有一定 效果 的,但 是我 们 必须深刻认识到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 ,因此与专 业 教 育有 很大 的不 同 ,不能够 完全通 过课 程 的教 学 实现 ,通识 教 育应该 建立 与之 相应 的校 园文化 ,这 种校 园文 化应 该是 各学 科相互 融合 、多元 化 、包 容 的校 园文化 。 1 . 校园文 化是通识 教育 的根本 没有校 园文 化 的通识 教育是 单薄 和脆 弱 的 我 国高 校实施 专 才教育 几 十年 ,专 才教 育观念 已经 根 深 蒂 固地 融人 到 了教育者 的思 想和 教育体 制 中 ,学 生 在 这种 “ 专业 至上 ” 的氛 围中也将专 业学 习放 在 首 位 ,对 于通识 教育 表现 得漠不 关心 ,对待 通识课 疲于应付 , ’ 这是校园文化缺失造成的。通识教育在 校 园 文 化 中才 能 “ 培 育 ” 出来 ,有 了开放 、丰富 、 多样的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和资源 ,才是通识教育的
作 用方 面 ,提 出科 技 创 新 校 园 文化 建设 的途径 。 关键 词 :通识 教 育 ;科 技 创 新 ;校 园文 化 中 图分 类 号 :C , 6 4 5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2 0 1 5 )0 6 - 0 0 8 9 — 0 2
2 0 1 5年 第 7期 ( 总第 1 3 9期 )
边疆 经 济与文 化
T HE B ORDER EC0NOMY AND CUI 肌I RE
No . 7 . 2 0 l 5 C , e n e n 1 f . N0 . 1 3 9
【 校 园文化 】
通识教育视角下科技创新校园 文化的 建设
芦 颖
( 佳 木斯 大学 理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 5 4 0 0 7 ) 摘 要 :科技创新是大学校 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它的发展和建设 离不开通
识教 育。与通识教 育的结合将使之更加丰富和 多元化。本文从搭建平台、创新项 目、开展 大赛和发掘 学生社 团
根基 和沃土 。
2 . 通识 教育 的校 园文化应 该包含科 技创新 通 识 教育 的 目标是 为 了培养 出能够 独 立思 考 , 学科 间 的知识 融 会贯通 ,一个 完 全 、完 整 的人 ,而 这样 的 目标 正是 为科技 创新 服务 的 。科 技创新 是社 会 发展 的原 动力 ,因此 通 识 教育 离 不 开科技 创 新 , 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更应该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
作者 简 介 :芦 颖 ( 1 9 7 7 一) ,女 ,黑龙 江佳 木斯 人 ,讲 师 ,从事 物理教 学理 论与 实践研 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回
边疆 经济 与 文化 2 0 1 5年第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