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
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
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求。
然而,要想准确地鉴赏一首诗歌,需要了解并应用一定的审美标准。
本文将探讨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并探究如何从形式、内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形式的审美标准诗歌形式包括韵律、节奏和结构等要素,对于诗歌的审美影响深远。
首先,韵律是诗歌的声音美和节拍感的体现,体现了作者的语言艺术和节律感。
一个好的诗歌应该具有合理、协调的韵律。
其次,节奏是诗歌的整体感和流畅感的体现,能够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
优秀的诗歌应该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有机的变化。
最后,结构是诗歌形式的总体布局和组织方式,一个好的诗歌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和层次感。
二、内容的审美标准诗歌的内容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思想内涵的体现。
诗歌的内容应该具有独特性、思想性和感情性。
首先,独特性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独特之处,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界限。
一个好的诗歌应该在内容上有独特的表达与构思。
其次,思想性要求诗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考力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最后,感情性是诗歌魅力的源泉,诗人应该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引起读者共鸣与共情。
三、语言运用的审美标准诗歌的语言运用是诗人的艺术天赋和语言才华的展示,对于诗歌的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美感和音韵感。
美感要求诗歌的语言用词精炼、准确,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韵感要求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和谐的音节、押韵和韵律。
其次,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形象性和比喻性。
形象性要求诗歌的语言能够形象地描绘事物,增加诗歌的视觉感受。
比喻性则指诗人通过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将事物赋予更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最后,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表现力和节制性。
表现力要求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用词、语气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节制性则指诗歌的语言应该恰到好处、不过分浮华,能够使读者感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主要包括形式的审美标准、内容的审美标准和语言运用的审美标准。
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
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诗的审美特点以及它所表达的独特力量。
一、诗的审美特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美:诗歌通过韵律、押韵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性,使人们在朗诵或阅读时感受到一种韵律的美感。
这种音韵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形象美: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将抽象的思想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给人以直观感受。
这种形象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感情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宣泄和表达,常常通过抒情的方式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共情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冲击。
4. 思想美: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媒介,经常通过借景抒怀、寄托情感等方式传递诗人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二、诗的审美力量诗的审美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沟通情感:诗歌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诗歌的语言与形式在传递情感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体验。
2. 启迪思考:诗歌往往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它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使人们更深入地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自身的存在。
3. 畅发想象:诗歌以其生动的形象描绘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在诗歌的世界中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意象和情节。
诗歌的想象力无限,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启发和创造的冲动。
4. 给予安慰:诗歌通过表达情感和感受,能够给予读者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它能够陪伴人们在孤独和痛苦中,化解痛苦和焦虑,给予希望和力量。
语文诗歌的鉴赏与朗读
语文诗歌的鉴赏与朗读语文诗歌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妙的音韵。
鉴赏与朗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本文将从诗歌的鉴赏要点和朗读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文诗歌的鉴赏与朗读。
一、诗歌的鉴赏要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诗歌是通过表达主题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需要仔细品味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通过对主题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音韵美:语文诗歌的音韵是其独特之处。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押韵、对仗和节奏等手法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音韵美不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更能够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震撼。
3.审视诗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的重要元素之一。
鉴赏诗歌时,我们应该留意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来感受诗歌的形象与意境。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让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4.品读诗歌的结构特点:诗歌的结构特点对理解诗歌十分重要。
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古体诗、现代诗和自由诗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需要理解其结构特点,如句子的排列、诗句的长短、节奏的变化等。
通过对结构的把握,我们能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魅力。
二、朗读技巧1.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是朗读的基础。
在朗读诗歌时,我们需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
注意停顿的位置和长短,使朗读更加流畅自然。
2.恰当运用语调:语调是朗读诗歌时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根据诗歌的情感内容,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语调,适时调整声音的高低、快慢,以达到准确传达诗歌情感的效果。
3.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诗歌中常常会有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
在朗读诗歌时,我们应该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适当调整声音的高低、强弱,能够赋予诗歌更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呼吸控制得当:朗读诗歌需要良好的呼吸控制。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呼吸的准备,合理控制呼吸的节奏和深浅,以保持声音的稳定和持久。
浅谈如何在诗歌诵读中渗透审美教育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 情 与景 的和谐 、 交融 凸显 出了诗歌 的
悦耳。 古人说 :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 写诗也会 吟。 ” 可见 , 诗歌 独 特魅 力 , 学生在对诗 歌的反复诵读 中产生想象 、 形成感受 , 不 教学重在读 。因此 , 在初 中诗歌教学 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
后要用充满期盼 、 祝愿的语气来诵 读。 么特点 , 由此去感受诗歌所表达 的对祖国深深的眷念 ……
如果能够从 读音 、 语调 、 节奏等环节都表现到位的诵读 中表
综上所述 , 依照新课改理念 , 教 师要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学
现 出诗歌 的音韵之美 , 那种美是余 味无穷 、 令人 陶醉 的 , 它会 给 作 品来提升学生 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 能力 , 实践证 明 , 在诗歌诵读
一
美 的语 言 , 充分发挥形 象思维 , 乘着诗歌 的翅膀 让想象去飞翔 ,
去 感受 诗歌 意境 的波澜 壮 阔 、 空灵虚 幻 、 悠 闲 自得 、 美 妙绝 伦
… …
、
反 复诵 读 品 味 。 感 受诗 歌 的音 韵 之 美
诗歌具有音韵之 美 , 读起来 才能琅琅上 口、 抑扬 顿挫 , 声 声
诵读 中的主体性 , 让学生去反复诵读品味 , 学生 自然而然就会品 由 自主地步人诗情画意 中, 与作者产生强烈 的共鸣 , 在此基础上 对诗歌 的审美能力也不断地得 以提升。
味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产生愉悦 的审美情感 。在诵读 中发挥学 生 的主体性 , 并不是让学 生漫无 目、 心不在焉地 随意而读 , 教师
在学生诵读前 给予正确 的引导和讲解 , 提高学生朗读的准确率 ,
因为把 字的音读准 ,是提升诵读效率 、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的前 诗歌 中的一些重要 的字词往往凝结 了诗人的所思所感 。在诗歌 提; 其次 , 还要读 出诗歌 的节奏之美 , 要通过示范诵读 , 使学生准 教学 中,教师要 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吟诵品读重要字词 ,去欣 确地把 握诗 歌的重音和节奏感 ,读出诗歌的韵 味。比如 , “ 明月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影响,也经常被用来诠释人生哲理、表达情感。
而将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创作成艺术歌曲,则更能通过音乐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需要对古诗词的审美进行准确把握,同时也需要通过演唱的方式将其中的艺术性展现出来。
1.1 语言之美古诗词的语言是其审美的基础。
古代文人诗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更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通过把握古诗词的韵律,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与诗词的句式相契合,从而展现古诗词语言之美。
1.2 感情之美古诗词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如婉约、豪放、忧愁等。
艺术歌曲在演唱时要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将情感融入到歌曲中,使听众通过歌曲能够感受到古诗词所传递的情感之美。
1.3 意境之美古诗词创造了独特的意境,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象的构建,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艺术歌曲中,要通过旋律、音色的搭配和演唱的方式,将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呈现给听众,使他们能够在听歌的过程中产生类似于读诗的感觉。
2.1 歌唱语气的把握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准确把握古诗词的语气。
有的诗词表达的是柔和婉约之美,此时演唱时要以柔和的唱腔和声音来表达;有的诗词表达的是豪放奔放之美,此时演唱时要以高亢的音调和力度来表达。
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来调整声音的表达,使之与诗词的内涵相匹配。
2.2 技巧性的处理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处理。
对于古诗词中的重复句或者平行句,可以通过重复唱和声音的起伏变化来增加表现力;对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等来凸显其特点。
艺术歌曲的演唱要善于利用声音的变化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相呼应,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
2.3 情感的真实表达艺术歌曲的演唱要能够真实地表达其中的情感。
演唱者要深入理解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感,通过声音和演唱的方式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听众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情感之美。
研究诗歌作品中的审美与多样性
研究诗歌作品中的审美与多样性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表达。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诗歌作品呈现出多样的审美特征和风格。
研究诗歌作品中的审美与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艺术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审美是一种主观体验,因此诗歌作品的审美也是多元的。
每个人对于诗歌的喜好和欣赏角度都不尽相同。
有些人喜欢抒情诗,因为它们能够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叙事诗,因为它们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故事情节丰富的世界。
还有一些人喜欢象征主义诗歌,因为它们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的意味,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解读。
这些不同的审美偏好反映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其次,诗歌作品中的审美也受到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时期赋予了诗歌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中国古代,唐诗以其优美流畅的韵律和含蓄深沉的意境而闻名;而在西方文化中,浪漫主义诗歌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描绘。
同时,现代主义诗歌则更注重语言的创新和形式的实验。
这些不同的审美传统和趋势为诗歌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空间。
此外,诗歌作品中的多样性也体现在题材和主题上。
诗人们通过对生活、自然、爱情、社会等各种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深度。
有的诗歌作品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哲学问题,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有的诗歌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批判不公和压迫;还有的诗歌作品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传递温暖和希望。
这些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使诗歌作品具有了多样的内涵和意义,满足了人们不同层面的审美需求。
最后,诗歌作品中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形式和技巧上。
诗歌可以通过押韵、节奏、音乐性等手法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有的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给诗人更大的自由度;而有的诗歌则遵循传统的韵律和格律要求,以此展示出古典美和规范性。
此外,一些诗歌作品还运用了修辞手法、象征意象和对比等技巧,使诗歌更加生动、富有张力。
诗歌的文学审美与评价
诗歌的文学审美与评价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形象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文学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文学审美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诗歌的文学审美特点1. 韵律美:诗歌以押韵和节奏为基础,使得其具有特殊的音韵美。
通过诗歌的韵律,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饱满而和谐的美感。
2. 形象美:诗歌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使得读者可以通过视觉和联想体验到一种生动的美感。
3. 深刻的情感体验:诗歌常常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诗歌创作,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分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共享。
二、对诗歌的文学审美评价1. 内容表达评价诗歌的优秀之处在于其内容的丰富独特性。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有独特的主题和观点,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读者所熟悉但又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内容应当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 语言表达评价诗歌的语言是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一首好的诗歌应具有准确、生动、美观的语言表达。
诗歌的语言可以通过押韵和节奏产生声音美感,同时还要注重形象化的表达,通过意象和比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内在美。
3. 结构布局评价诗歌的结构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好的诗歌结构应该合理有序,通过语言的排列和段落的分布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学感受。
结构的布局可以影响到读者的情感和思考过程,因此合理的结构设计是一首好诗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诗歌的文学审美无疑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
其特征包括韵律美、形象美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对于诗歌的评价可以从内容表达、语言表达和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评判。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体现和表达,一首诗歌才能显现出优秀的文学审美价值。
有时候诗歌并不在乎字数,而是在乎能够通过短短几行文字传达出一种更加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只要能够打动读者内心,触动其情感共鸣,就已经达到了文学审美的最高境地。
解读现代诗歌中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
解读现代诗歌中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现代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在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上与传统诗歌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深入解读现代诗歌中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
首先,现代诗歌在艺术追求方面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
与传统诗歌注重规则、格律相比,现代诗歌更加自由且多样化。
在形式上,现代诗歌不拘泥于传统的押韵和诗句长度要求,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语言、形象和节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在主题和内容上,现代诗歌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社会现象、情感表达、个体经验等。
艺术追求的核心在于独特性和独创性,现代诗歌通过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的手法,实现了对艺术的追求。
其次,现代诗歌在审美观方面追求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现代诗歌强调艺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在形式上,现代诗歌注重视觉效果与声音韵律的运用。
通过排版、断句、空白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加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
同时,现代诗歌注重声音的韵律感。
通过运用重复、押韵、音律等手法,营造出听觉上的美感。
在内容上,现代诗歌强调意象与意义的统一。
现代诗歌通过塑造形象、运用隐喻和象征,传递出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得到审美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启发。
此外,现代诗歌在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上强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现代诗歌不再追求脱离现实的唯美主义,而是更加注重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和思考社会问题。
现代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深度。
同时,现代诗歌也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经验,通过诗歌的表达和抒发,呼吁社会正义、探索人性等,使诗歌与读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总之,现代诗歌中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个性与创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现代诗歌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创新的手法,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给读者带来了审美上的愉悦和思考上的启发。
无论是在语言的运用、形式的创新还是主题的选择上,现代诗歌都在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人性的深度。
朗读的审美价值和技巧
朗读的审美价值和技巧作者:唐远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6期我在中学时代,就十分迷恋朗读,觉得朗读的感觉十分神奇。
在我成了一名教师以后,朗读又成了我教学的法宝。
过去,我陶醉在我的朗读世界,现在我与我的学生分享着朗读的快乐!我给他们读名著、读诗歌、读精美时文,让每一个学生去感悟语文学习最美的真谛。
语文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性美、自然美和韵律美,所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欣赏这些美,并接受它的陶醉和感染,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
朗读作为语文的基本素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同唱歌一样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
好的朗读,就是一首歌,它能感染人、教育人,使人在陶醉中得到美的享受。
朗读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汉字韵律优美,文字精妙,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或雄健豪放,或委婉缠绵,或浓艳弦目,或清丽淡雅,各种语言特色,构织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生动画面,美的语言在我们的心里产生共鸣,让我们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如《紫藤萝瀑布》是咏物散文中的精品,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显示了紫藤萝花形象美和意蕴美的和谐统一,优美的形象来自于优美的语言,作者先用“从未见过”“辉煌的淡紫色”等色彩鲜明的词语对紫藤萝作总体描绘,写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进入我们视野的紫藤萝是如此生动,如此美妙。
再朗读下去,我们会惊诧于作者的细致深入,用词的准确生动,“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爽心悦目的生命灵性,在这些快乐优美的语言中跳跃。
像这类优美的语言精品,在中学语文教材里随处可见,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文章里那些令人陶醉的语句,会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让人心醉神迷的审美境界。
二.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悟美的情感我历来认为语文是最有魅力、最令人心驰神往的一门课,语文教材里众多的文学作品总是以情动人的。
诗歌欣赏的审美要素
诗歌欣赏的审美要素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常具有深远的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无论是行云流水的韵律,还是意境丰富的意象,都使得诗歌成为一种迷人的艺术形式。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被一些审美要素所吸引和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本文将探讨诗歌欣赏的一些重要审美要素。
一、韵律和节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通过使用特定的音节、韵脚和押韵等手法,诗人能够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的语言节奏,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感。
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旋律般的律动,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增强了人们对于诗歌的记忆力和感知力。
二、意象和比喻意象和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通过运用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比喻,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诗人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宏伟;通过运用各种物象或活物的比喻,诗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得诗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触和联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思想和情感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方面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另一方面也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常常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有的诗歌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有的诗歌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于命运的抗争。
诗歌通过对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诗歌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思想上的启发。
四、字句和语言的运用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中,字句和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诗人通过运用简练而精炼的语言搭建起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
他们常常能够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句,表达出复杂的意境和情感。
诗歌中的字句往往更加富有节奏感和声韵感,具有一种高度的凝练性和艺术性。
而在欣赏诗歌时,我们也常常从字句和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感和韵味,这使得诗歌的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主题和内涵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涵。
作者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
论高中语文诗歌诵读教学的审美内涵
论高中语文诗歌诵读教学的审美内涵作者:梁建洲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7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所产生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从《春江花月夜》的诵读审美分析、诵读方法探寻两方面来探讨张若虚的这首经典诗歌在诵读教学中的审美内涵。
一、《春江花月夜》的诵读审美分析1.培养审美感知力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
诗歌是高度凝练概括化的语言,是情感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
《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因着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才在唐代诗史上被人们广为传颂。
感知语言美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艺术性,是所有语言文字中最优美的,它凝练、含蓄、新颖、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这首《春江花月夜》诗人一开篇就紧扣题目,从题目出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广阔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重点突出江潮的宏伟气势。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强大的生命力。
月光洋洋洒洒地照耀到千里万里,试问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呢?月光如水般倾泻在芳林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把五光十色的世间万物稀释,将世界蒙上一层梦幻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诗人用如此细腻温婉的笔触,构造出一个宁静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显示出格外温柔恬静的迷人色彩。
这八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以“月”为纽带,描绘出一幅绝美的自然之景。
整首诗歌的语言含蓄精练,生动优美,围绕一个“月”字徐徐展开,无论是开篇的景物描写、中间的哲理思考还是最后的思妇游子盼归之情的表达,在语言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2.体会音韵美的能力诗歌是最适于诵读的文学样式,它不仅拥有优美的语言,而且富有音韵美。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个章节,可分为九章。
每章节换韵,共换韵九次。
而且平仄交错换韵,形成了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婉转动听的效果。
诗歌的欣赏与朗读
诗歌的欣赏与朗读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形式,通过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节奏感,将作者的情感、想象力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欣赏还是朗读诗歌,都能带给人们独特的文学体验。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欣赏与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欣赏和朗读诗歌。
一、诗歌的欣赏1.诗歌的语言美感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美感吸引着读者。
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语言中感受到音韵的美妙和意象的丰富。
通过欣赏诗歌语言的音律、押韵和节奏,我们能够进一步融入到诗歌的情感表达中。
2.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诗歌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在欣赏诗歌时,我们要仔细品味诗人所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内涵。
3.诗歌的文化价值诗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某个特定时期和地域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变迁。
通过欣赏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体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二、诗歌的朗读1.朗读的艺术性朗读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音律的变化,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听者。
朗读时,要注重发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使每一个词语都能够清晰地传达出来,让听众尽可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2.朗读的感染力朗读可以将诗歌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听众,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朗读时,要注重语气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转折,引导听众进入诗歌的世界,与诗歌产生共鸣。
3.朗读的艺术表现朗读可以将诗歌转化为一种艺术表现,赋予其更多的韵律和表现力。
朗读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音量和音色,结合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使听众对诗歌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和记忆。
总结起来,诗歌的欣赏与朗读是两种互相依存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形式。
通过欣赏诗歌,我们可以从语言、意象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感受诗歌的魅力;而通过朗读诗歌,我们可以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他人,并使其体验到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联想与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联想与审美情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鉴赏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其中,意象联想是诗歌鉴赏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形象感受,更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力。
本文将从意象联想与审美情趣两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一、意象联想的作用意象是诗歌中通过文字表达的形象,它可以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具体的形象语言来展示,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来自自然界、人物动作、情感状态等多个方面,例如诗人可以通过描绘春天的花朵、夜晚的星空等来表达美好和宁静。
意象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意象联想是读者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脑海中进行思维和想象的过程。
通过诗歌中的一些细腻、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场景和形象。
通过意象联想,读者可以与诗歌中的情境产生共鸣,并且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获得思考和感悟的机会。
意象联想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情趣是指个体对于美的敏感和追求,它是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诗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课堂中多角度、多层次的诗歌鉴赏,可以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通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意象和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嗅觉和敏感性。
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培养审美情趣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三、诗歌鉴赏中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意象联想和审美情趣,是每位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教学策略供参考。
首先,通过讲解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可以利用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联想能力。
浅谈小学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意义
142神州教育浅谈小学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意义匡莲香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朗读教学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中包含的审美情趣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
本文基于语文教育的审美视角,对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论述了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情趣美。
希望可以帮助高中古诗文朗读教学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朗读教学;审美;小学古诗文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双生叠韵、那顶针咏叹、那情感韵味、那气势神采、那声之高下、那气之短长,无不富于一种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趣之美。
《全日制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古诗文学习中从字词句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心通起情,意会其理,把文本语言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
朗读成了感受美、体验美的有效途径。
一、反复吟诵,审诗的语言美中国是诗的国家,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它的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优美,通过反复吟诵,才能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魅力和语言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要把它的滋味辨出来。
”认真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是培养语感、实施美育的最基本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认真品味,教师应当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在胸中细加比较”,使其对所学古诗文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在朗读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体味语言,审意境之美古诗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
浅议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审美意韵
浅议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审美意韵《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而把无声语言文字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朗读便成了有效途径。
朗读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寻出课文蕴含的美的因素,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让学生从朗读中品味语言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
字、词、句、段、篇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
汉语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如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描绘了草原特有的风光物象,响亮的鞭声、诱人的新绿、蹦跳的羊群、奔驰的骏马,以及蓝天下回荡的牧羊人的歌声,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二、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自然美景色绚丽,光彩夺目的春天,江南的美景,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的神奇,走出课堂,学生们可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首先,让学生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用清脆而又亲切的声音,赞美而感叹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放声朗读。
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语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自然景物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与景交融的目的,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亲近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
《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像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也像欲睡了。
”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柔美的情态。
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领学生去朗读,从朗读中领会祖国山水的形象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让学生从朗读中领悟生活美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
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朗读可以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摘要】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尤其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可以有它的审美追求。
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关键词】诗歌朗读韵律美情感美意蕴美艺术美【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62-02朗读是我们祖先明智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章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
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朗读还是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是一种出声读书的方式,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很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说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还可以扩大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那么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追求?本人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从诗歌朗读教学方面来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
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朗读要有感情。
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浅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可见,朗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智育手段,而且是语文学科的美育途径。
小学语文的教材里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从课文的朗读中获取美感,体验艺术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养成高雅的气质。
怎样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1.示范导读、激发美感新课伊始,我总喜欢给学生范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富有感情地范读,使学生跟随着朗读者,更快地、更直接地进入作家提供的情境,进入作家敞开的内心世界,领悟其意蕴,诱发共鸣,把学生引进学习语文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美感的前提。
例如,我在上《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播放课件:飞机起飞声。
让远离北京的同学们就像坐在开往北京的飞机上了,他们的心情非常的激动。
接着,播放北京夜景的录象,教师扮演导游,范读课文。
老师要求学生边听边想,你看到了北京夜晚的哪些美丽景点?这是一篇描写北京明亮、辉煌的夜景的文章,老师应运用激情的语调朗读课文,并注意运用重音、节奏和导游的语气等朗读技巧,致力于声情并茂,让学生观看录象,听着老师的介绍,身临其境般地进入到梦寐以求的优美的界境,直观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文的欲望,激发美的感受。
教师在示范导读时,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语音准确,吐字清晰,避免错字破句。
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美文美读,把语感和美感传染给学生。
二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在听读中学会积极思考,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演唱中的审美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演唱中的审美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演唱中的审美(一)要“以字行腔”,歌唱时“咬字”的关键在于字腹以及字与声的结合在演唱上应注意中国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从而使诗词、旋律与演唱三方面能和谐统一,更好地表达出诗词的内容来。
这一点在演唱《阳关三叠》时我们已经深有体会。
在声音的运用上,不宜有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作为对比,而应该以抒情性为主。
过分的音量变化会导致破坏其音乐的协调和诗的意境。
声音一定要依附在气息上,要注重气息控制的适当力度,不能过分猛,韧性要强,应注重气息的连贯、流畅。
喉咙空间的保持力度要适中,喉咙开度过大以及过重的喉音、鼻音都会使声音显得滞重、夸张,不正常的过快或过慢的颤音都会带来对作品风格意境的破坏,造成声音的不稳定、不连贯和演唱的费力。
不宜滥用爆破音、声音要统一,起音要准确。
演唱中国早期古典歌曲应特别强调意味美。
这些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虽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的情感冲突,但应该仔细体会作品细致、内在以及向心灵深处渗透的情感,要讲究音质的纯美和情绪的内敛,注重中国诗词的独特韵味。
特别是在演唱上应该更注重古典诗词的高雅气质以及所蕴含的吟诵味儿,声音的运用上相对柔和,音色要求圆润平和,节奏处理上更平稳。
在情绪上,更多地表达出一种怀旧、伤感和惆怅的情调。
(二)演唱古典诗歌还要注意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美体现得尤为卓著。
展读唐宋诗词,一枝红杏,一声鸟鸣,一湾春水,一缕孤烟,都能配合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营构一种极富意味之情境,使人如坠其中,忘怀身之所在。
长期以来,一些演唱者在诠释这些歌曲时,只是“会唱”,而往往忽略自身对歌词意境深刻的把握与理解,尤其是演唱一些诗词性的作品,没有从意蕴上做到充分的把握,就偏离了古典歌曲的演唱风格。
笔者认为,每一位歌唱者,都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意境的把握与理解,更好的揭示作品的永恒魅力。
古诗词的艺术审美
古诗词的艺术审美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其艺术审美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音韵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探讨古诗词的艺术审美。
一、音韵美古诗词通过对音韵的精确把控,创造出独特的韵律之美。
诗词的美妙节奏和准确的押韵使其具有强烈的听觉效果,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其明亮的音韵和流畅的押韵,通过短短四句话传递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愉悦的声音感受。
二、意象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象美感染人心。
通过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将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情融入其中:“銮舆半入江,楼阁几重城。
红灯照我白发,醉不成欢常。
”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秋天景象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使读者共鸣之余也感受到了秋天的壮美之美。
三、情感美古诗词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作为诗人内心感受与外在物象的结合,古诗词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情感表达,唤起读者共鸣,引发情感共振。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的兄弟深深的思念之情:“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销雨霁彩虹返,游光镜里奇望全。
”这些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不禁被深深地触动,感受到了生命中情感的温暖与力量。
古诗词的艺术审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形式多样、表现力强,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情与智慧,也为读者提供了审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古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诗词艺术的美妙和魅力。
总结起来,古诗词以其音韵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为之倾倒,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世界。
无论是在音韵的把控上,还是在意象的描绘中,亦或是在情感的抒发上,古诗词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让人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来说,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凝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丰富的审美内涵。
朗读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想像,充分体味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诗歌朗读是语文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和谐优美的音乐美
诗与歌有着不解之缘。
肖统在《文选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的说法,说明诗歌产生时就是为了吟诵和歌唱的。
因此诗歌写作和其他文学创作不同,它要求有整齐的句式、平仄的声调、和谐的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特别是朗读中国的古诗词,往往能体味到一种铿锵悦耳、节奏和谐的韵律美。
古人有吟诗之说,说明诗歌只有在朗读时才能充分展现其音乐美感,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槽槽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语句,运用比喻以及节奏的轻重缓急手法,对琴声进行描摹,时而急促,时而轻柔,把琴声描绘得精美绝伦,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典范。
如果说《琵琶行》中诗句所显现的音乐美主要是依赖于音韵和谐,那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读起来的悦耳动听则主要是得益于诗句声调上的平仄相对,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音乐性却主要显现在句式的整齐上。
对于这些诗句,如果仅仅是注释解读,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就很难显现出来,只有通过朗读,体验节奏的变化、声调的平仄,才能把诗歌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凝炼含蓄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而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能够多面地反映生活,充分地展示人,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细微差别,把生活的美和丑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夸张起来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
使人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所以它特别有激励、批判的教育和感化的作用。
”1诗歌是语言艺术高度概括的结晶,它既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因此,语言美是诗歌朗读欣赏中主要的审美因素之一。
王安石《泊船瓜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入”等十余字,
最后才选定为“绿”,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
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
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与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的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像和情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朗读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述,自然流露真情实感,使之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心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语言的内涵,更有效地激活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想像力,体会语言文字的凝炼含蓄和博大精深之美。
三、强烈真挚的情感美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把“情”喻为诗的根,说明诗歌蕴含有强烈的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
《毛诗序》也有“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说法。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作者如醉如狂、难以自禁的欣喜今天读来还让人感奋不已:“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喜情愤发,酣畅淋漓,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可见,诗歌是诗人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它通过语言打动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强烈的情感是诗歌的一大主要特征,或豪迈,或沉郁,或哀婉,或激昂。
有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的是对崇高品质的赞扬,有的是对丑恶现象的揭露。
学生可以通过情感传播的媒介——朗读,融情于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活动,产生
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陶冶性情,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鲜明生动的形象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真正的美的定义是:‘美是生活’。
——任何东西,凡是人在那里面看得见如他所理解的那种生活的,在他看来就是美的。
美的事物,就是使人想起生活的事物”。
2
因此,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
艺术形象是审美感受的基础,也是激发人们产生审美想像的根据。
诗歌尽管在抒写时语言概括、精炼、含蓄,但它所刻画的形象却是栩栩如生的。
《琵琶行》那身世悲惨的琵琶女,《杜陵叟》中背负着天灾人祸的杜陵叟,《上邪》中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女子,《炉中煤》中深深眷恋祖国的“年青女郎”,都是一个个感人的形象,至今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朗读,辅以审美的想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形象,使学生的感情与诗歌中的人物感情水乳交融,达到主客观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形象美的感受还应尊重学生审美上的个性差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从内心去体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美,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五、幽远深邃的意境美我们常常评价一首诗说有“诗情画意”,瑞士思想家阿木尔也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因此当外在的自然景物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时,就能产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境,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句均为景语,不着一情字,但作者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却显露无疑。
人在诗外,却在画中,意境广博,给人以一种幽远深邃之美。
诗歌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诗歌不可能对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只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富有特殊特征和代表性的片段,以几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片段来展现生活,营造一种启迪人想像的艺术境界,
从而使读者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
而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对这种意境的感悟除了要有教师恰当的点评以外,还有赖于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来渲染气氛,整合画面,显现活生生的图像,从而感
染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审美想像,从整体把握诗的内涵。
总之,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增强诗歌语言文字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充分显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等审美因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教育。
因此,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掘诗歌朗读欣赏的审美因素,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这是诗歌教学实施美育的前提条件。
当然,这些审美因素,在其他的学科教学中也同样存在,但在诗歌朗读欣赏中,它们的内涵却是独特的,而且,从诗歌的特点和美育的特点来看,诗歌朗读教学在美育中占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
1张涵.美育大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262页.
2《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