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短文两篇 主课件配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第10 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 疏通文意 ,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 ,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同学们 , 古人云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 , 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 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 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 , 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 ②读准节奏 ; 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
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 ,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 疏解文字 , 并勾画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4) 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译文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译文 : 太阳快要落山了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讨论明确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古诗文重点字词过手。
2.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重难点: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一、学习方法迁移齐背《答谢中书书》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
请你找出下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
投影: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二、诵读课文1.投影划有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师重点字纠正。
2.一生读3. 师指正,范读4. 生齐读5.生自读自译三、译读课文逐段翻译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人]与[吾]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及人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是院子里有积水透彻明亮吗?作者运用__比喻__ 的修辞,把_月色洒满庭院 _比作“__积水空明”,把___竹柏倒影_____比作“__藻荇交横___”,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皎洁空灵的美妙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个反问句,抒发月夜感触。
四、品悟闲人1.闲人:清闲之人,为什么苏轼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
事实上,那时他们确是闲人?投影: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古诗文中,作者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往往“景”好找,“情”难寻,要结合文章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际遇去体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素材积累: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
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由于苏轼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因
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 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 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 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翻译课文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 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景色很美呢?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或许你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太过熟悉,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放缓脚步,带着心情,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秀美,树的苍翠……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描写秀美山水的文言小品文,作者仅用六十八个字,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笼于笔端,纳于纸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板书课题)二、破题提问1:题目中有两个“书”,意思是一样的吗?明确:第一个“书”,见课文注解①,与“中书”连用,是一种文书官职的称呼;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诉说)情。
提问2:题目的意思如何理解呢?明确:回复谢中书(谢徵)的书信。
三、认读师语:作者在书信中都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一读:大声地朗读,做到字准句清。
步骤:1.学生试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注意读音: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二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生个读3.提示节奏:文章多为四字对偶句,朗读节奏均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 课件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用笔标划出来;
解释重点词语
助词,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交相辉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潜游在水中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实是欲界之仙都。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 指人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答谢中书书
书
书,书信, 是古代的一种 应用性文体。 可以抒情,可 以写景,也可 以议论等。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 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 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 了世间的污浊,后隐居句曲
全文围绕一个“美”字展开。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 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静景)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动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动静结合
3、本文作者以感慨结束,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句子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两 岸 石 壁,
清 流 见 底。
五 色 交 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第10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
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疏解文字,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4)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讨论明确: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配套习题课件)
• •
相与步于中庭(yǔ)
点拨
A项“寝”应读qǐn,B项“遂”应读suì,D项“柏”应 读bǎi。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5)月色入户
消散。 ____________________ 坠落。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水中潜游的鱼。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相与步/于中庭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拨
A项应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项应为“相与/ 步于中庭”;D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阅读与鉴赏·练能力
点拨 C项中“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 的人”说法有误。
阅读与鉴赏·练能力
11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点拨
“闲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除了自得之情,还有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二篇教案(教学设计)
10短文二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
但梁武帝早年与他交游甚好,即位后,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2)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朗读文章过程中,注意课文下面的字、词注释。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友。中书是谢
征的官职。
听朗读
陶 弘 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tuí lín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
学卷、哲学卷、美术卷、中国传统医学卷、化学卷,都设
有"陶弘景"条目,足见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第一课时
答 谢 中 书 书 陶 弘 景
南朝
作者资料
作者是陶弘景,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是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梁 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这篇文章是 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 谈山水的信。文章里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高
高
峰
插入
峰
入
入
云
云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短文两篇 主课件配套教案
10 短文两篇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境,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教学要点: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共4张PPT)-课件
—536),字通明,
丹阳秣陵(今江苏
南京)人。南朝齐、
梁时期思想家、医
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
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 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 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 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 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写作思路: 课文理解
高峰入云(仰视)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1
10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情感目标: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三)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教案).doc
10短文二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短文两篇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境,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要点: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山川之美,古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②〔歇〕消散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合作探究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3、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欣赏美点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4、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课内精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2.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回谢中书的信3.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概括:_欲界之仙都___。
4.简答。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总分总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
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六、佳句运用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七、作业1、完成《答谢中书书》的抄写。
2、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第二课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要点: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说描写月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生字词读音遂(suì)寝(qǐn)藻(ǎo)荇(ìng)重点词语欣然:高兴的样子念:想,考虑相与:共同,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于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是遂至承天寺于是盖竹柏影也原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响只,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只是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四、反复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记叙)、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六、质疑探究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此刻,苏轼与张怀民会说些什么呢?七、品味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这个续写恰当吗?你也写写看。
不恰当,过于喧闹,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恬淡闲适)不相应。
月光射在庭院中,竹子的影子落在地面上,斑斑驳驳的,好似一幅美丽的中国水墨画。
银杏树的叶子铺满了地面,厚厚地,好似一地黄金。
小径上青苔碧绿,毛茸茸的,好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张厚厚的地摊。
八、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