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制度优化
《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是指国有企业为了规范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以保障企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的构建和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国企的经营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应对,避免发生重大损失。
其次,制度化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增强企业与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合作与互信。
此外,风险管理制度也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二、风险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实施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应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和流程,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还要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制定细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减少损失。
在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时,国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企业内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
其次,要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和应对,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外部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另外,还需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培训,提高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
此外,要加强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
三、风险管理制度的效果评估对于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测。
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看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风险事件。
其次,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培训情况进行评估,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情况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控股或完全持有的企业,其资产管理面临着诸多风险。
随着国有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在国有企业中,资产管理问题可能导致资产流失、浪费以及资金挪用等严重后果,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形象。
资产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资产损失风险、资产流失风险、资产安全风险以及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等。
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内部管理不善、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如何有效管控和管理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加强资产管理管控,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1.2 问题意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引言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管理者,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庞大,涉及的资产类型多样,管理难度较大。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导致资产流失、浪费和损害国家利益。
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弊端,如资产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无法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增值。
如何有效管控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和监督能力,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需要深入分析资产管理风险和管控管理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和建议,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字数:201】2. 正文2.1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监护人和管理者,其资产管理面临着诸多风险。
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分散经营,存在资产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漏洞的情况。
国有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国有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1. 完善董事会结构: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应确保董事会成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能够独立、客观地进行决策。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增加外部专家的参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
2. 优化股权结构:合理调整国有股权比例,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这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市场化程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相结合。
同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强化内部监督和约束。
4. 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对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确保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和稳定性。
5. 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企业运营的监控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 培育企业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调诚信、创新、团队合作等价值观。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总之,国有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因此,必须加强对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制定有效的措施,降低企业的风险和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和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因而其经营风险影响着整个社会和经济稳定。
近年来,面临着外界环境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加剧,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通过对企业的风险预测和控制,可以减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危机事件,使企业能够能够更加持久地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
现代风险管理在管理方面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能够促进企业的全面合规管理,帮助企业遵循市场规则和现代治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最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以往国有企业发生的诸如污染、安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对国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保护公共利益。
二、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措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和监测评估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流程。
(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风险管理的起点和关键环节。
首先,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其次,从以往的经验教训和相关案例中总结出潜在的风险事件,以便在后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中快速反应。
最后,通过对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识别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
(二)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流程包括确定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等因素,绘制出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图。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出资或者控股的企业,具有国家资产监管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营中,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够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不够健全,导致在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不小的隐患。
2.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
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公司内部运营情况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出现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问题。
3. 领导人员过于集权在一些国有企业中,领导人员的权力过于集中,决策、审批等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失衡,容易出现管理的不透明和腐败问题。
4. 人员管理不善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人员管理不善,造成了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完善和执行。
5. 信息系统不健全由于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国有企业在数据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着风险,容易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攻击和侵害,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稳定和安全。
二、优化建议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控制措施的全面和有效执行。
制度应包括财务管理、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审批流程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
2. 健全内部审计体系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起健全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对企业各项运营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应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内部审计的专业水平和效率。
3. 分权管理国有企业应当逐步推进分权管理,避免领导人员过于集权,应当设立科学合理的决策与审批流程,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民主和透明。
4. 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与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与效率。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方案一、前言国有企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承担了国家的法定职责,其稳健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本文就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进行探究。
二、风险管理概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识别、评估、监控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规避、转移、承担风险,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潜在损失、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三、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实施方案1.组建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组织,在国有企业中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各类风险管理工作,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2.建立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流程、方法、范围和责任。
3.识别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风险调查、信息分析等手段,识别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等。
4.评估风险对识别出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通过风险评估,对各项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确定风险管控的重点和方向。
5.监控风险风险监控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控,在风险发生前加以控制;二是对非预期或未识别的风险进行应急处置,降低风险损失。
6.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制定针对各类风险的应对方案,包括风险预测与监控、风险防范与控制、应急处置等方面。
对于高风险事件,需建立应急机制,尽快予以处理。
7.风险沟通和宣传风险沟通和宣传是企业对外传递安全和风险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公信力,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推动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8.建立内控体系建立国有企业内控体系,强化财务和业务内部控制,实现经营决策的合规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减少内部操作失误和财务犯罪、内部欺诈等风险发生。
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市场竞争的背景下,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为了确保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风险规避能力,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执行该制度。
一、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提高国企整体效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帮助国企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降低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提高整体效率和生产能力。
2. 保障国企安全稳定发展: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国企识别潜在的内外部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应对,保障企业的长期安全稳定发展。
3. 提升企业形象和信誉:国企积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展示其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提升企业形象和信誉度,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1. 风险评估与分类:通过对国企内外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例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2. 确定责任与流程:明确国企内部风险管理的责任归属,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和审批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决策的科学合理。
3.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4. 风险监测与反馈:建立风险监测与反馈机制,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防范措施,确保制度的长期有效性和实施效果。
三、执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1. 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国企领导层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为制度的贯彻执行提供坚实的支持。
2.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管理、审计监控、决策流程等,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3. 员工培训与参与:组织相关的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使每个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中。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风险与挑战也日益增加。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与运营,风险管理与控制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措施。
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措施,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各种潜在风险,以保障企业的稳定经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国有企业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其经营的稳定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承担行业主导责任的同时,还需保证资产安全和风险可控,以避免由于风险失控而对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国有企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其风险失控将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因此,国有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预防潜在风险的发生,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关乎公司治理和企业形象。
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增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任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1. 风险识别与评估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通过全面梳理业务流程,识别和分析各类风险。
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
2. 风险应对与控制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国有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与控制措施。
例如,在市场风险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经营、合理定价等策略来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在信用风险方面,可以规范信贷政策、加强对合作伙伴的尽职调查等;在操作风险方面,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流程规范等。
3. 风险监控与预警国有企业应建立强大的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潜在风险的动态,并制定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和风险报告制度,将风险信息传递至各级管理者,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指的是在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与资产相关的潜在威胁或损失,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市场竞争、政策变化、不可预见的经济环境波动等多方面因素。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企业资产价值的下降,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和相应的管控弊端:1. 信息不对称风险: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不同层级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可能无法及时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无法做出及时的决策。
2. 内部控制风险:国有企业由于组织结构庞大,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泛,可能面临内部控制不足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审核和审计机制,容易产生腐败和贪污风险。
3. 资产流失风险: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企业员工可能私自挪用、卖出或损坏企业资产,造成损失。
4. 市场风险: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系列的风险,例如市场需求下降、竞争对手恶意竞争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产价值下降,甚至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国有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资产流失、腐败等风险的管控。
2.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国有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构或部门,负责分析和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4. 开展培训和教育:国有企业应重视员工的素质培养,加强对资产管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减少资产流失风险。
5. 加强外部监管: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应完善外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减少管理漏洞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的存在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方面。
下面将围绕这些风险,探讨其管控管理的弊端,并提出改善措施。
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是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
由于政府主导经济,国有企业经常受政府政策影响,市场竞争环境不够充分,导致企业管理和决策过于依赖政府指令,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国有企业由政府所有,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代理关系。
管理者往往更关注自身利益而非企业利益,导致资产流失和浪费的风险增加。
政府干预过多也会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源无法最优利用。
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存在风险。
国有企业为了追求高速增长,通常倾向于大规模借债,积累了大量债务。
当经济环境恶化或者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就会暴露出债务无法偿还的风险。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过于庞大,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利息等财务风险增加。
为了改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弊端,首先需要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促使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加依靠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要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管和监控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防止资产流失和浪费。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国有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本和债务。
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财务风险。
加强企业的财务预测和财务风险评估,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风险暴露。
政府应适度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防止政府过度干预,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权益。
通过改革激励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激励机会,减少委托代理问题。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主要表现在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委托代理问题和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为改善这些弊端,应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强内部监管和风险管理,优化资本结构,适度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国有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经营背景和管理特点,面临着各种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
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目标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金融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
这些风险一旦失控,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灭顶之灾。
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国有企业可以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保障企业的金融健康和安全稳定运营。
此外,健全的风险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目标:1. 保护企业价值: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企业的利益和价值,确保企业的经营安全和稳健性。
2. 提高决策效率:通过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地识别和评估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降低损失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降低损失的可能性和程度。
4. 改善企业治理:风险管理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
5. 提升企业绩效:优秀的风险管理实践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三、风险管理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有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风险管理:1.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政策,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开展。
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溯源等环节,确保全面、系统地管理各类风险。
3.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特点,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及时调整和完善计划。
4. 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风险,避免风险发生后才采取措施。
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组织,其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经营风险也相对独特。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供需波动、价格波动以及市场份额下降等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技术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滞后性,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的风险。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跟进技术革新,将面临市场落后和产品淘汰的风险。
3.战略风险:国有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政府政策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等因素。
战略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环境风险等,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发展方向造成一定影响。
4.管理风险: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特殊性,管理风险成为其面临的重要挑战。
包括内部控制不力、腐败问题等,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效率下降、损失增加。
二、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1.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全面分析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
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国有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包括制定风险控制指标、制定风险投资策略等。
3.强化内部控制:国有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
包括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绩效评估等。
4.创新技术研发:为了应对技术风险,国有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降低技术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5.加强政策研究与战略规划:国有企业应加强对政策研究的深入分析,把握国家战略的动态调整。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降低战略风险对企业的冲击。
三、结论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加剧,国有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企需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重要性国企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预测和识别潜在的风险,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其次,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帮助企业选择更合适的发展路径,提高经营效率。
最后,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声誉和信誉,增强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主要内容1.风险识别和分类国企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定期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类。
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确定潜在的风险,并将其分为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不同类别。
2.风险评估和评价企业需要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评价,确定其潜在影响程度和可能性。
通过量化和定性方法,对每个风险进行打分和排序,以便将重点放在最关键的风险上。
3.风险控制和防范国企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对于高风险事件,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比如购买保险、建立紧急应对机制等。
4.风险监测和报告国企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企业风险的动态变化。
相关部门应定期向高层管理层汇报风险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和预警功能。
5.风险应对和处置一旦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应及时启动应对和处置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应对措施包括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加强内部沟通和配合等。
三、实施策略1.加强组织领导国企需要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和发展规划中。
同时,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培养专业团队企业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包括风险评估、预警、控制等专业人员。
通过定期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
国有企业改制的风险管理与防控
国有企业改制的风险管理与防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然而,改制过程中涉及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在国有企业改制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其潜在影响。
风险的类型可以包括市场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
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和概率,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二、规范决策程序国有企业改制涉及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因此需要规范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建立决策委员会或专门的决策机构,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进行决策,并要求决策过程记录和决策结果的追溯,以便后续的监督和评估。
三、加强沟通与协调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员工、股东、债权人等。
在改制过程中,加强与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至关重要。
及时沟通和解释改制的意图和目的,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进行信息披露,避免后续争议的发生。
四、合理设定改制方案国有企业改制需要制定具体的方案,包括产权划转、资产重组、公司治理等。
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并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同时,还要充分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决策的影响,确保方案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加强内部控制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防控措施。
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流动的透明和合规性;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确保员工的安置和转岗等。
六、完善风险监测与反馈机制国有企业改制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监测风险并及时调整改制策略。
建立风险监测与反馈机制,定期评估风险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与此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以避免风险的扩大和蔓延。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改制的风险管理与防控工作是确保改制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复杂的经营环境,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一项关键的任务。
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是指不确定性事件对企业目标的潜在影响。
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运营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升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风险管理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要全面覆盖国有企业的各个环节和业务领域,确保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和防范。
2.科学性原则:风险管理要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数据分析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和工具,有效预测和识别风险。
3.系统性原则:风险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4.灵活性原则:风险管理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不同风险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步骤1.风险识别与评估: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和评估,明确风险的类型、概率和影响程度。
2.风险防范与控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3.风险转移与共担:通过购买保险、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方式,将某些无法完全消除的风险进行转移和共担。
4.风险应对与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时应对和处理,降低损失并尽快恢复正常经营。
四、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对策1.政策环境挑战:国有企业在面临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风险管理策略。
2.信息不对称挑战: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信息流通和沟通的不畅通会导致风险管理的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内外部信息交流与共享。
3.人才队伍挑战: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的人员支持和配备,构建一支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国企优化管理制度
国企优化管理制度国有企业优化管理制度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建议: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国有企业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
同时,加强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优化组织结构:国有企业需要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高效、灵活、协调的组织体系。
同时,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有企业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4. 强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国有企业需要强化财务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控制体系,规范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
5. 推进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有企业需要推进绩效管理,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和激励。
6. 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国有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7. 推进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有企业需要推进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总之,国有企业优化管理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
只有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企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国企风险管理制度范文国企风险管理制度范文一、前言随着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管理成为国企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国有企业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国企风险管理制度范本,供各企业参考借鉴。
二、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1. 目标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和管理各类风险,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原则(1)风险管理应根据企业特点和业务需求进行定制,保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2)风险管理应以防范为主,强调预防与控制。
(3)风险管理应全员参与,形成集体智慧。
(4)风险管理应注重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获得最新的风险信息。
(5)风险管理应与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相一致,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1. 组织架构(1)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监督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
(2)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报告等,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提供风险管理咨询和培训。
(3)业务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
2. 职责(1)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和审批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指标,审议重大风险事件的处理方案。
(2)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报告,提供风险管理指导和咨询。
(3)业务部门:负责业务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等工作,按照风险管理部门的指导要求进行执行。
四、风险管理流程1. 风险识别(1)制定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和工具,根据企业特点和行业特点,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2)建立风险识别的数据库,记录所有已识别的风险,包括风险的特征、原因、后果和影响程度等。
2. 风险评估(1)建立风险评估的模型和方法,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
国企风险防控管理制度
国企风险防控管理制度1.引言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然而,由于国企规模大、业务范围广,面临着众多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挑战,因此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风险防控的必要性、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阐述。
2.国有企业风险防控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市场、政策、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多种风险,如市场价格风险、市场需求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
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甚至倒闭。
因此,建立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1)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第一步。
国有企业需要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风险的来源、性质、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2)风险防控措施一旦风险识别和评估完成,国有企业就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应该清晰明确地规定了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包括避免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应对预案,以便在发生风险时能够快速、有序地做出应对。
(3)风险监控和反馈风险监控和反馈是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控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风险的动态变化,确保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与此同时,在风险发生后,企业需要对风险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风险防控措施,不断提高风险防控管理的效果。
4.建立健全的国企风险防控管理制度(1)健全的组织架构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明确分工、职责和权限。
这样可以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和统一运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完善的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国企风险管理制度最新范文
国企风险管理制度最新范文国企风险管理制度最新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风险管理制度,保障国企的安全稳定运营,提高国企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国企。
各地区、各部门和监管机构应根据本制度确定具体执行办法。
第三条国企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和机制,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制定风险分类、评估和应对的具体措施,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四条国企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确保他们能够胜任风险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企应建立并维护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及时获取和处理风险相关信息。
第六条国企应根据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制度和相应文件,并及时修订和更新。
第七条国企应定期组织风险管理工作的自查和外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有效进行。
第八条国企应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合作机制,共同防范风险,确保企业的共同利益。
第二章风险管理机构和机制第九条国企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条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制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并配备相应的风险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应与国企其他部门和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联系和沟通机制,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二条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定期组织风险管理会议,讨论和议定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国企应建立风险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确保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第十四条国企应制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指引,规范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程序和方法。
第三章风险分类和评估第十五条国企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业务风险的特点,将风险进行分类,明确风险的种类和属性。
第十六条国企应制定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标准,进行风险的量化和评估,确定风险的程度和优先级。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国有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其中,资产管理风险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予以改善。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过度投资风险:由于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和指令性投资,国有企业往往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绩效。
2.资产负债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往往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现象,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无法得到充分的披露和管理,进而造成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3.市场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经济的竞争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因此对于市场营销策略和市场变化的应对也需要进行管理,否则就会出现市场风险。
4.管理风险: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由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上缺乏灵活性与效率,进而造成管理风险,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1.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管理接口,导致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在后期的监控控制中出现漏洞。
2.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市场化程度,导致在风险管控机制中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社会管理和监督力度仍然不足,导致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或不当举措时,缺乏必要的惩罚和监管手段。
1.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实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这里的科学有效,不仅指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还应该有系统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2.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实现企业产权的分离,从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解决国有企业管理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3.完善行业监管机制:政府需要加强国有企业行业监管,提高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行业监管机制。
同时,也应该加强舆论监督,使社会公众能够发挥监督作用,对于存在问题的国有企业进行曝光和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制度优化
摘要国有企业掌握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着国计民生,大量的案例表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失效说明了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制度优化的必要性。
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控制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患于未然,这对促进国有企业的稳步发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制度优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阐述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最后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给出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制度优化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其中,一种观点是认为风险管理中包含着内部控制,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erm框架——该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更为复杂;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着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被看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二者是一体化的,其区别仅在于人为的分离。
当然,在这些观点之中,第一种观点得到了更多的共识。
在我国,国有企业掌握着我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着国计民生,大量的案例表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失效说明了国有企业实时内
部控制和制度优化的必要性。
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控制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患于未然,这对促进国有企业的稳步发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时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制度优化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全员化管理。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高层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而是涉及企业内部所有人员。
只有全体员工树立了风险管理意识,全员参与风险管理,才能取得最终的效果。
比如,部分国有企业根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将质量指标和对应的失败风险分解,变成每一位员工的日常管理内容,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不按照要求的方法操作会带来的各种质量风险。
通过员工自行管理,品质人员集中管理,管理层监督执行的方式到达全面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经济化管理。
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配投入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因为风险管理也同样存在着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当管理风险的投入达到某一临界点的时候,再追加的投入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将会逐渐缩小,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循经济规律而并非一味加大投入。
(三)全程化管理。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由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组成,其中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分解、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风险管理的实施与修正和风险管理结果评估。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含8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这8个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判断标准。
(四)源头化管理。
对于风险管理范围来讲,一方面要分业务、分部门、分层次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各个层次的风险加以汇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定义和管理,从战略决策的源头对风险进行管控。
国有企业一般均设有信息分析部门,专门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以及变化情况,在汇总信息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组合之后对战略实施产生的影响,为企业战略制定提出参照意见,以确保战略方向的正确和风险最小化。
二、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高管风险难以有效规避。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帮助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掌控企业资产和业务,以及侧重于帮助其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控制。
而对于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本身,诸如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则缺乏一定的制约能力,这在无形之中往往会使得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管
和控制而面临风险。
(二)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滞后。
当前,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的思想还尚未完全融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相较于风险防范和管理,我国国有企业更重视企业的受益。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思想水平较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
无论对国有企业制定战略目标,还是组织业务活动和识别风险,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很多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与企业实际管理和经营的需求不相匹配,或者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执行不够严格,使得制度本身与实际的执行情况出现脱节现象。
除上述之外,我国目前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简单“照搬”和“移植”国外做法的情况,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过于繁琐,效率还不高。
三、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制度优化
(一)完善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要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明确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以及职责范围;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及程序;将风险管理与业绩考核挂钩,明确违反风险管理规定的处理措施。
此外,要制定重大风险管
理制度,包括战略风险管理制度:涉及投资组合、资源分配、组织结构、产权改革、企业文化等;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涉及汇率、利率、税率、借贷担保、资产买卖、投资风险等;经营风险管理制度:涉及新品开发、重要客户关系、商业秘密、人员流动;还有政策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等。
(二)风险管理业务外包。
如果企业暂时没有技术和能力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也可以将风险管理业务进行外包,尤其是相对复杂的金融业务,可以和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借助对方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咨询公司结为战略伙伴已逐渐成为趋势。
(三)增强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
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国有企业主动处理有可能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小确定因素,而不是在风险到来时被动应对。
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强化风险意识,首先,要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
企业的决策层在确定发展方向时必须要充分分析、识别、评估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避免战略意义上的失误,消除影响企业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
只有国有企业的全员积极参与,才能将风险意识植入企业文化之中,最终有效控制和避免企业生存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风险。
(四)健全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在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设立之前,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中指定一位董事专门负责企业的风险管理事务,与监事会主席配合,行使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权。
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为风险管理的第一直接责任人,是企业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的枢纽,其作用和职责相当于企业的首席风险官。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者将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能设在审计部门,负责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控制建议。
同时,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管理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以保证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在风险发生后将损失控制在最低已颇为
重要。
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正常运作起着独特作用。
现实情况是部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运用各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对企业风险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杜立成. 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分析现代商业,2011(10):181-182.
[2]车琳. 如何加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改革与开放,2012(9):43-44.
[3]王伟.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
商业研究,2011(6):12-14.
[4]孙志梅,李秀莲,王昕.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26-28.
[5]李桂芹.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 审计广角,2009(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