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合集下载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四单元《过秦论》全套教案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四单元《过秦论》全套教案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这算是一处遗憾、失败可见控制、驾驭课堂节奏是多么重要
2、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让学生沉浸文本进行品味语言
二期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验文本、品味语言时间的紧张让我忽略了对读的指导听课老师建议得好:既然是气盛之文,宜于让学生单个读,个别读比齐读更能体现气势和效果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呼唤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学生老师品得深、品得细,不代表学生品得深、品得细老师扮演的是向导、导游的角色,引领、点拨学生就可以了,引导学生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这一点做得还行,今后可以更加完善
多开几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备课更充分细致以提高自己上课的能力
3、多看自己的上课录像
每看一遍自己的录像,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问题对学生回答时自己的点评用词是否合适,语言表述是否清楚,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反应是怎样的,全能看的一清二楚,自然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也一目了然了看的过程虽然让人紧张不已,甚至是痛苦不已但是,我却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成长”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教育,而自己呢?有时候听了别人的说法,自己就迷糊了,大意了好多细节的东西就忽略了,即便是想去关注,有时也找不到问题所在所以,录像是个好东西,要好好利用我想,自己找问题加上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6课过秦论 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6课过秦论 含答案

◆16 过秦论战国时期,狼烟四起,七雄并举,虎视天下。

素有“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地处西方却异军突起,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可谓强大。

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天下皇帝自嬴政始。

可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什么呢?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论韬晦在政治中,韬晦或自我掩饰,乃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

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沉默。

沉默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

中策是施放烟幕,转移注意。

下策是散布谎言。

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

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

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秘的手段。

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则显得更有尊严。

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

掩饰和作伪有时是必要的。

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

因为对一个知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

即使他保持沉默,聪明人从这种沉默中也能窥见某些迹象。

所以说某些模棱两可之词,有时正是为了隐藏真相所不得不披上的一件罩衣。

作伪或说谎,那么我认为,即令它可能发挥某种作用,但总之,其恶果也是远远超过其益处的。

一个骗子绝不是一个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

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一点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

微感言:1.时难得而易失也。

——贾谊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贾谊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贾谊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5.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贾谊6.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贾谊一、作者视窗“才调无伦”的贾谊贾谊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所倡导的“阳儒阴法”的政治传统,提出了立法制、明等级、礼法结合的治国主张。

他认为礼和法就好比芒刃和斤斧,礼侧重于教化,使人为善,以“防患于未然”;法侧重于惩罚,使人畏惧,以惩戒于后。

高中语文必修4第16课《过秦论》导学稿(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4第16课《过秦论》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16《过秦论》【课题】《过秦论》(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6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2、解题“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过秦论”意为“”。

3、内容感知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第一层:( 1-3段):写第二层:( 4段):写(二)议论部分( 5段):写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内容导读这篇课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_______ __________”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全文脉络如下:孝公—————————————崛起兴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攻叙史实——兴亡过程始皇—————————————统一借古过秦论守讽今亡二世—————————————灭亡析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资料助读1、贾谊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5篇)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5篇)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设计】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解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

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问题思考】1.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铩(shā)2.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6《过秦论》教案 粤教版必修4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6《过秦论》教案  粤教版必修4

4.16《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设计: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

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问题思考: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 铩(shā)2、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政论家 文学家 西汉初期著名_________、________,最早的汉 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 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 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 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 贾长沙集 太傅。死时仅33岁。后人辑有《__________》, 另传有《新书》十卷。
2.资料链接
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而秦国 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秦国富强 起来。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 争,并且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旷日
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秦始
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苛法,实行专制统治。 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
马鞭子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_________ . 策略 ②蒙故业,因遗策 _________ .
控制 (3)制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________ . 规制,格局 ④其制稍异于前 ___________ . ⑤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_______________ 制定,规定 .
制服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_______ . 统率 ②廉颇、赵奢之朋制 其兵 ________ .
四、词类活用 (1) 有 席 卷 天 下 , 包 举 宇 内 , 囊 括 四 海 之 意 . . . “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包、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样。 _________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 (2)外连衡而斗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相斗。 __________________ (3)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削弱。 ____________ (4)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退却。 _____________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过秦论》学案教师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过秦论》学案教师版

16、《过秦论》学案教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答案1.解题“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2、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éng)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shào)滑系(xì)颈华(huà)劲(jìng)中(zhōng)人墨翟(dí)行(háng)伍将(jiàng)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èng)之势朝(cháo)同列一夫作难(nàn)二.1、窥周室(窥视)务耕织(大力从事)修守战之具(防守和进攻)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取西河之外(黄河)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据肴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对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二、研读第一段:3.提示: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4. 提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粤教版习题:第四单元16过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粤教版习题:第四单元16过

16过秦论关中漫天的黄沙遮蔽不了你横扫六国的双眸,函谷关的险峻阻挡不了你包举宇内的步伐,渭水的汹涌湮灭不了你囊括四海的雄心。

在这偏安一隅的贫瘠土地上,始终有一个声音在空中盘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是你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油然而生的是天高地阔的境界和对宏图霸业的信心。

但河水汤汤,烟尘漫漫,是什么让你亲手营造的帝国从辉煌到灭亡?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

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课内挖掘】1.“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借鉴。

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

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

秦王朝是个例子。

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2.高举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服苦役的人。

他出身低微,没有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

他率领的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不过是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强秦。

强秦败于这些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原因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强秦帝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顶峰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警醒后世。

[写作运用]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话题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

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

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

夺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仁义。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6课过秦论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6课过秦论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第16课过秦论本课话题——仁义一、从课本中积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对待人民。

二、从生活中积累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三、从历史中积累《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曰:“善不善本于义,不于爱。

”把“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原理,而且表示这种原理和“爱”即仁是不同的。

《礼记·丧服四制》曰:“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

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很明显,在古代一般思想者的心目中,“义”和“仁”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义”为具有客观性的道理,两者都是道德意识与行动的重要基础。

一、作者简介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洛阳人。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其政论散文主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二、背景回放明前车之鉴《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

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高中语文粤教版高一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6过秦论含解析

高中语文粤教版高一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6过秦论含解析

16 过秦论关中漫天的黄沙遮蔽不了你横扫六国的双眸,函谷关的险峻阻挡不了你包举宇内的步伐,渭水的汹涌湮灭不了你囊括四海的雄心。

在这偏安一隅的贫瘠土地上,始终有一个声音在空中盘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是你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油然而生的是天高地阔的境界和对宏图霸业的信心。

但河水汤汤,烟尘漫漫,是什么让你亲手营造的帝国从辉煌到灭亡?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

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课内挖掘】1.“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借鉴。

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

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

秦王朝是个例子。

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2.高举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服苦役的人。

他出身低微,没有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

他率领的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不过是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强秦。

强秦败于这些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原因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强秦帝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顶峰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警醒后世。

[写作运用]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话题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

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

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

夺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仁义。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6 过秦论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6 过秦论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6 过秦论诗海拾贝贾生①李商隐宣室②求贤访逐臣③,贾生才调④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⑤问鬼神。

【注】①贾生:贾谊,时称“贾生”。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③逐臣:贾谊曾被贬谪。

④才调:才气。

⑤苍生:指百姓。

【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对汉文帝求贤臣而又不用贤臣之所长,只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百姓之疾苦予以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也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对贾谊不得施展治国安民的抱负深为惋惜。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首诗寓慨于讽,具有很好的讽刺效果。

语林撷英贾谊名言集锦1.民者,万世之本也。

2.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4.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5.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6.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7.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8.时难得而易失也。

9.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

10.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11.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作者卡片姓名贾谊生卒年前200-前168朝代西汉初年字号称谓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籍贯洛阳(今河南洛阳)相关资料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

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背景呈现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

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秦国富强起来。

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并且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旷日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苛法,实行专制统治。

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起兵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由于战国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套备课精选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6课 过秦论 第1课时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套备课精选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6课 过秦论 第1课时

第16课 过秦论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崤.函( ) ②窥.视( ) ③膏腴.( ) ④合从.( ) ⑤召.滑( ) ⑥蒙恬.( ) ⑦藩.篱( ) ⑧鞭笞.( ) ⑨锋镝.( ) ⑩铦.( ) ○11逡.巡( ) ○12瓮牖.( ) ○13度.长絜.大( ) ○14锄耰棘矜..( )( ) (2)多音字①⎩⎪⎨⎪⎧ 没有( )出没( ) ②⎩⎪⎨⎪⎧ 姓召( )号召( ) ③⎩⎪⎨⎪⎧乐毅( )快乐( ) ④⎩⎪⎨⎪⎧干劲( )遒劲( ) ⑤⎩⎪⎨⎪⎧ 关系( )系带( ) ⑥⎩⎪⎨⎪⎧氓隶( )流氓( ) 2.辨形组词 (1)⎩⎪⎨⎪⎧ 崤( )肴( )淆( )(2)⎩⎪⎨⎪⎧雍( )臃( )慵( )(3)⎩⎪⎨⎪⎧陵( )凌( )绫( )(4)⎩⎪⎨⎪⎧轸( )疹( )诊( )胗( )3.词语释义(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致.天下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仰.关而攻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流血漂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余威震于殊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及至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____________。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16课过秦论学案2粤教版必修4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16课过秦论学案2粤教版必修4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3.写:运用渲染、铺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4.练:学习筛选文中信息的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年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

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

必修四:第四单元 《过秦论》《师说》.docx

必修四:第四单元 《过秦论》《师说》.docx

必修四:第四单元 《过秦论》 【课首沟通】(一)知识梳理 【课内知识框架】一、走进作者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著名的大儒,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但遭到群臣的反对。

后来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贬谪他为太傅。

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没有尽到责任,一年以后,伤感过度而死.年仅33岁。

二、题解“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三、文章结构:崛起(1):地理、雄心、政策、成功兴 发展(2):秦:反衬诸侯:兴亡过程 借古讽今极盛(3):前期、后期、设想始皇: 过秦论亡(4)陈涉:出身、才能、兵力、武器结果:分析原因(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重点问题探究: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

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②对比论述。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

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

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文:(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请整体把握全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1.本文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可分哪四个历史时期?答:2.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大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答: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赏析其作用。

答:4.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答:1.赏析语言(1)赏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句式及表达效果。

答:(2)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

答:(3)第四段开头,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举例赏析全文的渲染、铺叙的作用。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年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展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

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

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文内文外铺采摛文气势磅礴《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

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

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类文品悟给贾谊的一封信尊敬的贾太傅:您好!读罢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

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

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

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

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

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

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情感与理性,永远是人类的两难命题,让我们拥有理性,您泉下有知,也会欣然微笑了。

此致!后生高某庚寅年秋敬呈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此评语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

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提醒: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6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①通“殁”,死②从,通“纵”;举,通“与”③通“影”,像影子一样④通“又”(2)①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耗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通“无”,没有②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动词,变得锋利③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3)①古义:两个词,来招纳。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