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基于江苏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与分析作者:王寅来源:《市场周刊》2016年第09期摘要:在自媒体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及规律,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受大学生观念因素、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制约,而且网络的消息即时性、真实性、网络监管性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盐城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75 -02一、引言随着手机等终端媒体的普遍使用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快速到来。
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传达自身的意见。
然而,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阅历、知识背景、辨别是非能力的约束以及网络舆论中存在大量非理性虚假信息和随意的感情宣泄的影响,如果对其缺乏及时引导或处置不当,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发表违法违纪的言论,甚至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
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及规律,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形式多样,例如网站论坛、学校贴吧、微博、微信、QQ等,这些载体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平台,随着智能化手机、电脑等广泛的使用,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媒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是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表现。
而且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舆论主体、客体和网络媒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反馈互动、衍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经历着浅舆论、显舆论和舆论化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表现特点1.调研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盐城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10个专业。
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调查报告
本文是一份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舆论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到网络讨论中,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调查样本及方法
本次调查样本为中国大学生,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120份。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对网络舆论的理解和看法、个人网络舆论参与的频率、以及网络舆论参与中所面临的问题等问题。
个人理解和看法
大部分调查样本对网络舆论有一定的理解和看法,其中超过70%的人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具有广阔的社交和信息传递价值。
此外,超过80%的人认为网络舆论具有舆论引导和导向的功能,可对社会和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网络舆论参与频率
在参与网络舆论中,近60%的人表示每周会有1-3次的参与频率,而其中10%的人甚至超过5次。
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参与非常积极,把它当做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
问题和挑战
在网络舆论参与中,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言论自由和主张表达的局限性。
其中40%的人表示担心自己的言论可能会被和谐或被禁言,因此需要更加审慎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此外,还有15%的人担心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会引起争议和不满,对个人的安全和社交关系造成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网络舆论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到网络讨论中。
然而,网络舆论参与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特别是言论自由和主张表达的局限性。
因此,在参与网络舆论时需要更加审慎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 会学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活跃群体,其网络舆论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并为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特点1、高参与度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事件关注度高,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2、情绪化表达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情绪容易波动,在网络舆论中往往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情绪化倾向。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感性认知,而发表过激或片面的言论。
3、从众心理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出现从众行为。
当一种观点或态度在网络上占据主导地位时,很多大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跟随主流意见发表言论。
4、信息传播迅速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大学生能够快速地获取和传播信息,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会因素1、社会环境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例如,就业压力、教育公平、环境污染等问题,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网络舆论。
2、家庭背景家庭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产生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看待问题和表达观点时可能存在差异。
3、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在网络舆论中保持冷静和客观。
4、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如网络暴力、虚假信息传播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失范。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网络舆情管理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
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及管理现状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用户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引起关注和影响。
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较小、经验较浅,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行往往不够谨慎,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因为一些随意的言论而引发舆情事件。
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曝光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他们需要更加注意自己言行的影响及网络舆情的管理。
目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往往不清楚什么样的言行将会引起舆情,也不知道如何避免或应对舆情事件。
其次是大学生缺乏对网络自我管理的意识,他们可能在网上发布一些不经思考的言论,以及随意放大自己的情绪,这都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后果。
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较轻,往往缺乏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经验和技巧,一旦遇到网络舆情事件,他们可能无法清醒地应对,从而导致舆情事件的扩大化。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行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形象,也更好地传递正能量。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校是大学生的集中地,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更好地维护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挑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网络舆情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也对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 对于热点事件、话题和品牌具有较高的关注 度和参与度。
传播速度快
大学生群体之间信息传播迅速,一则消息、一个视 频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
意见表达活跃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意愿和社交能力,对 于感兴趣的话题会积极发表评论和观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问题
01
心理压力
网络舆情中的一些敏感话题和负 面信息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 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情绪波动
02
03
人格障碍
网络舆情中的一些涉及情感的话 题容易使大学生的情绪产生波动 ,如焦虑、抑郁等。
网络舆情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容易 使大学生的人格产生障碍,如自 卑、自闭等。
04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对策 分析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沉迷网络
01
网络舆情中大量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正常的
学习和生活。
不良行为习惯
02
网络舆情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
容易使大学生模仿和接受。
社交障碍
03
网络舆情中的虚拟社交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社交障碍,影响其社
会交往能力。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信息失真
由于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一些不实信息或谣言往 往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导致信息失真和误解。
01
网络暴力
部分大学生在表达观点时使用侮辱性言 辞或攻击性手段,给他人带来伤害和困 扰。
02
03
群体极化
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导致大 学生群体内部的观点极端化,增加社 会不安定因素。
03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影 响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信息传播日益快速的今天,网络舆情管理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在网络舆情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形式的网络信息,其中包括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的信息、网上论坛的讨论等。
这些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产生影响。
如果网络舆情不良,会给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网络舆情管理对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其行为举止和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往往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辅相成。
所以,大学生要注意管理好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管理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上塑造出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很多用人单位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求职者的信息。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网络上留下了不良的形象,可能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要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管理中去。
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甚至一些大学生将网络空间当成放纵自己的地方。
他们在不经意间可能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自己的隐私,甚至在争议性话题上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论。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形象和声誉。
一方面,这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
也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得不够慎重。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任重道远,需要通过相关的研究和措施加以改善。
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大部分研究侧重于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研究,对于大学生实际使用网络舆情管理工具的研究相对较少。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许行指导教师:陈金华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
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
特别是在微博、SNS 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
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兴趣。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
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
然而,由于受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黄山事件的影响,使得后期数据被迫删除而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接受调查学生的组成片面性,调查样本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备严格的代表意义。
但是,依然可以从调查中收集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
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
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
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报告
对于调查到大学生参与舆情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65%的大学生通过微信参与网络舆情,他们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被广泛使用的聊天工具,微信平台用户众多,大学生基本上都在使用这一社交软件,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大多使用微信;69%的大学生通过微博参与网络舆情,微博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网络软件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使用率极高,微博的信息量大、及时性强,它被认为是容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功能确实给大学一种时尚标志的同时,更是人们可以自由地生们带来了便利,但因特网在制造网络文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经营自己的平台,大学生在微博上可以了解许多咨询畅所欲言,因此微博是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必不可少的途径;32%的大学生通过贴吧讨论参与网络舆情,贴吧讨论即网络新闻的跟帖,而所谓网络新闻主要是指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集合,网络新闻报道的热点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热点,包括现实的事件和人们的态度等,大学生在贴吧中发表见解,通过跟帖的方式参与其中;6%的大学生通过博客博客又译为网络的目光。
虽然很多同学并不留言,但帖子的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气在不断上升,很快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信“平民媒介”,博客的魅力源于在浩瀚世界里构筑了供个人表达心理诉求的广泛空间,互联网上内博客在大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因此博客也是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途径。
3%的大学生通过播客参与网络舆情,“播客”即自助广播,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它颠覆了被动收听广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特性来看,网络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因其使用群体具有年轻化的特性,因而播客也将成为高校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
对于调查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频率,16.55%的大学生经常参与网络舆情、14.39%的大学生从不参与网络舆情、69.06%的大学生偶尔参与网络舆情。
作为大学生,他们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主观性和自觉意识,又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广度又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渠道也非常之广,覆盖面极大。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网络舆情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期为高校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2.1 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使用最频繁、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博等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并与他人交流。
同时,他们也经常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参与热点话题等。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特征在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2.2.1 情感倾向性强:由于年轻人个性活泼、感性强烈等原因,他们在表达观点时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容易激发争议和争论。
2.2.2 热点话题集中:高校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度高,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和校园事务的讨论和关注度较高。
2.2.3 内容多样性: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来源广泛,包括学术讨论、社会事件、娱乐八卦等多个方面。
3.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对策3.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讲座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辨别能力以及信息传播能力。
3.2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包括:3.2.1 监测与预警:建立专门机构或团队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分析涉及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
3.2.2 快速响应与处置: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置,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蔓延。
3.2.3 信息公开与回应:对于涉及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信息不透明引发更大的争议。
3.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引导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引导,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析
( 1 )突破 限制 移 动互联 网的飞速发 展使得 信息 的传 播 突破 了设 备 、时
1 2月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 达 5 . 5 7亿 ,网民 中使用 手机上 网人 群 占比由 2 0 1 3年 的 8 1 . 0 %提 升至 8 5 . 8 % 。随着我 国信 息技术
水 平 的不断提 高 . 4 G 网络 的逐渐普及 , 智 能手机 价格逐 渐下
族 意识和爱国热情的最重要场所 。
( 5 )趋 同性
大学生 网 民可 以随时 随地 的参 与某个 热 点事 件 的讨论 。
( 3 )大学 生对 网络谣言 与虚假 消息的辨别 能力 较弱 ,网 络舆论趋 于情绪化 。据调查 ,有 6 . 3 %的高 校学生经 常在 网上 散布 、传播过虚假消息 ,有 3 4 . 4 %的高校学生有过 ,但不 经常 在网上散布 、传播过虚假消息 ,有 5 9 3 %的高校学生 没有 在网
…Leabharlann …啊 O B I L E A P P L i C 盯I O N ………………… ………………………………………………………………………
移 动互联 网环 境下高校 网络舆情研 究分析
李 芳芳 。田志军
(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昆明 6 5 0 1 0 6 ) 摘 要 :随 着移动 互联 网技 术的迅速发展 ,高校 学生参与到 网络 活动的方方 面面,并形 成一个较有影 响力的群体 ,
间 、空间 的限制 。3 G和 4 G通信技术 的快速发展 使得 移动互 联 网用户可 以随时 随地 的接收 和传播丰 富 内容 的多媒 体信息
如 图片 、文字 、视频 、声音等混 合信息 ,使用户 能够 在移动
降 ,各种 移动 互联 网应 用 的层 出不穷 ,使 移动互联 网成 为今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一、前言1、调查背景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益流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网络存在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
据专家分析,频繁阅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全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为了探明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以某高校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年级、有关,也与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宿舍和家里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奴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又爱又恨。
2、调查目的(1)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2)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戏,网恋,娱乐等。
(3)最受大学生喜欢的软件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3、调查对象及地点本次调查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主体,分别在社科楼,寝室,小篮球场,体育楼,人行路上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体,以大四的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
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同学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4、调查经过与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200名大学生关于上网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级、花费时间、从事活动、对网络舆论的了解、获取信息手段、关心的话题、对网络舆论的评价、对此的态度等等。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与分析-3页word资料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与剖析一、引言随着手机等终端媒体普遍使用以及网络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快速到来。
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达自己想法,传达自身意见。
然而,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阅历、知识背景、辨别是非能力约束以及网络舆论中存在大量非理性虚假信息与随意感情宣泄影响,如果对其缺乏及时引导或处置不当,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发表违法违纪言论,甚至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
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及规律,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大学校园网络舆论载体形式多样,例如网站论坛、学校贴吧、微博、微信、QQ等,这些载体为个人观点自由表达与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共平台,随着智能化手机、电脑等广泛使用,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媒体,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但是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阶段表现。
而且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过程是一个舆论主体、客体与网络媒体相互作用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反馈互动、衍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经历着浅舆论、显舆论与舆论化三个依次递进阶段。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表现特点1.调研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盐城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涉及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10个专业。
于2019年6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些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93.3%。
其中,男生162份,占57.9%,女生118份,占42.1%。
2.结果剖析由于受大学生在心理、生理及生活状态与自我角色定位等因素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环境、价值理念多元化,大学生群体在情感、信念、价值观等呈现特有方式,形成具有青年大学生群体特性网络舆论行为。
(1)大学生把互联网做为交流主要媒介,对网络舆论行为认同感高互联网在不仅可以作为资料、数据共享平台,也逐步成为人际交流沟通、意见发表平台,还可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通过调查发现,100%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是一种交流载体,且会经常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85%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舆论,73%认为互联网是资源丰富数据库。
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分析——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迅速发展,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发展尤为重要。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进行调查抽样问卷,用调查问卷分析校园网络舆情的真实特点和状况。
并且对校园网络舆情现状、校园网络建设、网络舆情管控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舆情;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3-0048-02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分析①———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聂琼,陶杰,吴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高职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一部分,有其自己突出的特点。
高职网络舆情主体比较特殊,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为高职学生,他们年轻、有活力和精力、喜爱信息手段、思维较为活跃,对热点事件和话题较为敏感,参与度高。
但同时,高职学生社会阅历浅、意识形态多样、网络使用率较高、传播信息速度快,社会影响对他们较大。
所以他们很容易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力军。
高职网络舆情如果无管理和引导,一旦失控将对学生和学校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因此,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网络舆情环境,合理正确筛选网络舆情的热点议题,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导向,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根据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让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高职网络舆情已成为大学生“草根意见”的狂欢圣地,高职学生利用QQ 、微信、微博、校园论坛、博客、贴吧、直播等APP 软件平台讨论议题,发表看法。
当校园或者社会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就此进行讨论传播,从而成为舆论的强大载体。
一、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分析本文通过问卷星软件制作调查问卷,并且通过微信、QQ 推送和网址发送等方式,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25名学生抽样调查,以了解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下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来了解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实施方式和传播特点。
“微”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实证调研与启思——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刘娟,李玲,杨宁,赵美霞摘要: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的“微”媒体使用现状、社会“道德异常”事件及社会“个例新闻”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观的负面渗透、大学生对网络热传观点的看法等,深入开展了高校网络舆情的调研分析,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创新模式做了初探。
关键词:“微”媒体;网络舆情;大学生;价值观;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0)07-0067-08当下,媒体报道热点新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已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变为微信、微博、博客、Q Q、直播小视频等“微”媒体,伴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微”媒体不仅成为大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热点报道的主要渠道,更体现了信息传播的鲜明特点:及时性、个体性、普泛性,而媒体报道的“道德异常”新闻、“偏离”事件更会借助“微”媒体在高校里不断发酵与迅速蔓延,这种不良网络新闻被恶意夸大和渲染,易引发学生的恐慌心理。
若不能及时引导与有效安抚,这种恐慌情绪会迅速滋长,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笔者拟就“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探索“微”时代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恐慌及其治理研究”(2019SJA0998)刘娟,李玲/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徐州221116);杨宁/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116);赵美霞/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江苏徐州221116)。
67一、调研对象与方法笔者综合运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和网络跟踪调查法展开研究。
于2019年12月设计了关于高校网络舆情调研的自填式网络问卷并在江苏省的数所大学发放,其内容主要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新闻媒体报道传播方式、舆论散播、大学生个人观点统计、对网络热传观点的看法等。
大学生网络使用及舆情认知情况调研分析
大学生网络使用及舆情认知情况调研分析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成为传递新闻信息、社会思潮的主流媒体,亦成为高校大学生表达思想、阐述观点的主要场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本文以网络舆情理论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证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使用及舆情认知现状,探究了大学生网络使用与舆情认知情况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使用与舆情认知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使用;舆情认知;调研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时间短、内容多样、控制难、影响广等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高校大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发泄情绪、参与政治、体现话语权的重要聚集地。
大学生是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由于他们的年龄、心理、扮演角色等因素,使其在网络使用中情绪表达、意见和态度上呈现特有的方式,对网络舆情认知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高校加强管理并进行有效引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9年4月选取江西、云南、天津、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自治区等不同省份在校大学生7417名进行调查研究。
1.2 方法系统学习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及舆情认知理论,参考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采用网上填写的方式,问卷发放广泛,主要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行为态度。
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具体内容包括:1.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途径和目的;2.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认识;3.高校大学生对高校舆情管理的认识;4.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
2 大学生网络使用及舆情认知情况现状的调查结果2.1 一般资料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7417份,回收问卷7417份。
男生3999份,占53.92%,女生3418份,占46.08%。
受调查者的年龄在18岁至25岁较多,占94.42%,主要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学历层次,其中,专科占27.84%,本科占70.88%,硕士和博士占比略少。
被调查者公办高校占比43.44%,民办占比56.56%。
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报告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如果学生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激化矛盾,爆发形成网络舆情。
自十六大起,党中央始终非常重视舆情研究工作。
高校作为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教育基地,有必要探索一条畅通民意,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稳定化解风险的重要机制。
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敏感的重要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
2003年出版由王来华主编的《舆情研究概论》,我国第一部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对舆情问题进行系统综合探讨的专著,标志着我国舆情研究基础理论框架的初步确立。
陈月生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一书中,全面系统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制、应急机制与预防机制。
刘毅2007年出版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专门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对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网络舆情及政府电子治理等问题理论实践做了探讨。
另外,国内政治法律学者关于信访,尤其是高校信访方面研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中从密切党群关系角度认识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更有直接借鉴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组提出了“通过网络舆情调研分析,加强高校维稳工作”这一创新课题。
自课题立项以来,针对课题的相关研究就已经着手进行。
首先全组成员以沈阳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析整理,运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将调查结果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以此来分析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该该项课题的相关调查结果。
该问题设置旨在调查目前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通过对比发现,网络和大学生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其中有4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每天的上网时间已经达到1-3小时,根据2011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统计分析,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间为18.7小时,与我们小组调查统计的数据基本持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与 冲动很容易受到 虚假信 息的误 导 , 从而增加 大学
生 网络舆情工作的难度 。 网络舆 论对 大学生 的世界观 、 人生 观 、 价 值观 的
动互联 网是狭 义的移动互联网 , 是指用户使用手机 或 其 他终 端通过 无线 通信 的方式 访 问A P P 终端或 者浏 览WA P 的网站 。移动互联 网手机用户 , 以其便捷性 和 交互性 为显著 特征 , 已成为影响 中国网络舆情发展 的 主要力 量。同时因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有智能手机 , 移 动互 联 网正逐 渐改变着 高校大 学生 的学 习与生活方 式 。根据{ 2 0 1 4 年上半 年中国移动互联 网统计报告 》 , 截 至2 0 1 4 年6 月 ,中 国移动互联 网网民达到6 . 8 6 亿, 与 2 0 1 3 年1 2 月相 比, 用户数增 长5 %, 手机继 续保持第 一
息管理阁 。
4 7 . 7 %, 理科大概 占5 2 _ 3 %。具体构成 如表 1 :
表1
变鼙 性 别 变 餐取值 男 女
l 8- -2 0
N = I 4 5 6
取 样数 百分 比 6 5 8 4 5 . 2 % 7 9 8 5 4 . 8 %
l 6 9 1 1 . 6 %
一
步开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
关键词 : 移动 互联 网; 9 5 后 大学生 ;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5 ) 2 9 - 0 0 0 8 — 0 4
移动互联 网是互联 网进 一步发展的产物 , 本文移
移 动互联 网 的发 展对 大学生 网络舆情 产生积 极 影响 的同时也产生 了一 些消极 的影 响 , 如: 网络虚 假
信息造成信息误导 、 混淆舆论 。移动互联 网下 的大学 生 网络舆 情其实是校 园舆情 、 网络舆 情 、 社 会舆情 三
者之 间相互关联 、 纵横交错 的结果 , 加上 大学生 的热
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并持续增长趋势 , 我 国移动互联 网 发展进入全 民时代 】 。便捷 的移动互联 网使得大学 生
影 响在某些 时候 的冲击是深 刻的 , 大 学所承担 的培养 学生 、 塑造学生的手 段和载体都受 到了严峻挑战网 。 在
此情形 下 , 全 面调查 了解 现状 , 分析 移动互 联 网给大 学生 网络舆情带来 的挑 战 , 探 索大学 生 网络监管如何 适应 网络环境 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 并在移动 互联 网时 代对大学 生网络舆论 教育工作进行大胆创新 , 是很 有
一
了江苏省 的部分 高校 , 在各 高校又随机抽取 了2 0 0 0 名
学 生作为调 查对象 , 收 回了 1 6 8 7 份 问卷 , 最 后得 到有 效 问卷 1 4 5 6 份 。样本 的具体构成情 况如下 : 被调查 对 象 中男 生6 5 8 人, 女生7 9 8 人, 男女 比例略有偏差 , 可能 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受调查者年龄跨度从 1 8 N 3 2 岁, 其 中2 0— 2 4 岁 的大学生 占总人数 的7 7 . 6 %; 2 4~ 3 2 岁研究 生 ( 含博 士生 ) 占总人 数 的1 0 . 8 %; 1 8~ 2 0 岁 的专科 生人数 占总人数 的1 1 . 6 %。根据被调查 者的所 学 专 业分 为 文 、 理两科 , 文科( 包 含 艺 术类 ) 大 概 占
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 新生代9 5 后 大学生学习、 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过去大学生相 比发 生较 大变化 , 思维
方式也 随之 改变, 也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也 随之发生 了变化 。本文通过对 江苏部分 高校 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 分
析 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下大学生网络 舆情的新特征、 现状 , 试 图为移动互联 网环境下 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进
必要 的。
二、 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本研究是基 于江苏省部 分高校进行 的 , 随机抽 取
有了更 加迅速获取各类信息 的途径 , 参与 网络舆论 的 方式便 捷多样化 , 这给大学生 网络舆情工作带来 了挑 战, 也对大学生舆情工作研 究提出了新要求 。
移动互联 网对大学生舆情的影响 移 动互联 网作 为一种新 形式的功能性强 、 使用便
、
捷 的互 联网 , 便于大学生迅速通过移动互联 网查看 接 收 国 内外 动态 、国家政 策 、高校 新 闻动态 等信 息 , 更直接方 便地影 响大学生 网络舆情 。移 动互联 网所 具有 的便捷 特征 同时也让 大学生参 与舆论 越来越 便
捷, 影响着 以“ 自由精神 ” 为理念 的大学生 网络舆情 信
年 龄
2 0  ̄2 4
2 4~ 3 2
I j 3 0
l 5 7
7 7 . 6 %
1 0 . 8 %
作者简介 : 王成春( 1 9 8 8 一) , 女, 江苏如东人 , 汉族 , 硕士 , 助教, 研究方 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一
8 一
2 01 5 年 7 月 第 2 9期
2 015 年 7 月 第 2 9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D U E l AT I ON T EA CH I N G FO RU M
J u1 . 2 O1 5 N O. 29
移 动互联 网时代大学 生 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 —
基于江苏部分 高校 的调查分析
王成春
( 扬州大学
商学院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0 )
摘要: 2 0 1 5 年1 月1 9日中共 中央办公厅 、 国务 院办公厅 印发《 关于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 势下高校 宣传思 想工作 的意见》 指 出, 以加 强高校 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 , 要着 力加 强高校 宣传思想 阵地 管理。我 国互联 网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