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刘树坤
论中国水利的现代化
论中国水利的现代化于春丽(四平市梨树灌区管理局,吉林四平,136000)由于水利事业对流域的水循环及流域的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为了保证流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水利理论,实现中国水利的现代化。
我国已经制订了国家现代化的议程,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全国的现代化,而水利行业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的状况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求,水利行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为此,在2001年汪恕诚部长提出:中国水利要由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过程纵观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在1960年以前,各国的水利工作是以水资源开发为主,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大规模地修建水库、堤防、整治河道。
是水利工程技术发展较快的时期。
进入6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显露水资源的不足,各国开始重视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注重发展节水技术,并且重视相关的法规建设。
在7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造成河流的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反映在水利建设方面,社会对水资源保护的呼声较大,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发展污水处理技术,修订各类水质标准也自然成为各国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建设先后转入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即对河流水质、水量、环境、景观等多方面的指标进行统一管理,以满足社会对水利建设的多方面需求。
对河道两岸的空间管理也列入水利管理的内容之一,河流公园的建设发展较快。
进入90年代,伴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在水利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新观念产生,开始对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进行反思。
水利建设由传统的以改造自然为目标转变为以人水和谐共处为目标,比较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重视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
最具代表性的进步是水域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提出,重新认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修复。
二、水利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水利建设内容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推动。
刘树坤访日报告(十四)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汇编)
刘树坤访日报告(十四):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一、河流的特征及对河流的冲击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由于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物生息地的直接改变和水质、地下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由这种变化所导致的对环境的间接影响。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把前者称为“直接改变”,把后者称为“直接改变以外”。
河流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里只概要加以说明。
包括:①由于地形改变对生物的直接影响(珍贵物种的消失,地域个体群的个体数的减少等),②生物生息地的改变、消失(包括生物生息地连续性的消失),③水质的变化(DO、浊度、水温、盐分浓度等),④流量及流量过程的变化,⑤输送泥沙的质和量的变化,⑥由于砍伐河畔林、溪畔林造成的鱼类饵料质和量的变化,⑦由于人工导入生物,或因环境的变化造成外来种入侵,⑧生息地的质量或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在以上各类影响当中,每一个具体项目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缓解这种影响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应当培养自己具有回答上述问题,推测项目建设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的能力。
由于河流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的内容较多,而且水流情况非常复杂,其影响不仅限于当地,还会波及到其上下游。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内容下表中介绍了河流整治过程中生态修复的实例。
其中除日本的例之外还有英国的“近自然法”,有美国的基丝米河的河畔湿地恢复等方面的实例。
恢复是对过去进行的建设项目所采取的一种环境缓和措施,从广义来看也可以说是生态修复措施之一。
环境的恢复也好,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修复也好,从缓和环境冲击的角度来看,其基本思路和方法都是一样的。
本报告仅对表中的几个建设项目的生态修复实例进行一些说明。
⒈ 中小河流中小河流的整治一般是采取顺直河道、加大河宽、疏挖河床、修建护岸工程等措施,以提高防洪的安全度。
其结果是:项目建设区域贵重植物消失、深潭及浅滩消失或规模缩小、河宽增加导致水深减少、断面形状的单一化使流速单一化、河床材料单一化、滞流区减少、滩地的平整使自然裸地减少等。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二)技术现代化首先应当掌握和了解国际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水文、勘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进展,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引进或吸收必要的技术。
同时,能及时了解通讯、计算机、管理、监视、预报等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展,随时吸收高新科技成果,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三)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的现代化。
在管理技术方面应当充分吸收信息、通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
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执法,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依法治水。
实现上述三方面的现代化应当首先抓人才的教育和社会宣传。
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及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广泛、不断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水观念和依法治水的意识。
水利现代化是一相对概念,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有新的变化。
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即我国水利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之时,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三、目前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差距如果将我国水利事业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之中。
(一)观念上的差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这一原则还没有能够反映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中。
因此,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已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征兆,将对我国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隐患。
如北方河流的断流、华北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湖泊干枯或萎缩、绿洲消失、植被减少、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沙尘暴、虫害等起源于人类大量侵占生态用水所造成的生态退化。
森林砍伐及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对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人类活动,以及向水域大量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说明在观念上存在的差距。
1998年发生长江及松花江、嫩江大洪水之后,中央提出"退耕还林(草)、""退湖还田"、"建设秀美山川"等决策,代表国家领导层观念的重大转变。
对水与现代化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水与现代化”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徐乾清(水利部)1 什么是现代化1.1 基本含义从社会经济整体演变考虑:现代化就是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贫困走向富裕,从社会的不公平走向公平。
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当代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从已经工业化的社会经济向后工业化,或知识经济社会或信息化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加快工业化发展,利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
1.2 发展目标 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面貌都达到当代先进水平。
要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大基本关系达到和谐共处。
1.3 发展战略 从过去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向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就是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愿望持续提高,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止境的向自然界索取、掠夺有限的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沿着当前普遍存在的这条路走下去,必然要走到不能持续发展的终端,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控制人口增长,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防治生态环境的恶化,才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就是:人口自然增长达到“零增长”;生活、生产的物质、能量消耗速度达到“零增长”。
迅速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的压力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尽量减少生活、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此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才可称之为实现了现代化。
1.4 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1.4.1实现现代化要三步走20世纪末——从全体人民温饱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使绝大多数人达到温饱,并使大多数人从温饱向小康过渡。
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我和水,治水观的转变——刘树坤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 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 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 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 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 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 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 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 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优秀的水文化
• 能够促进人、水和谐的水文化是优秀的水
文化。 • 能够造成人或自然伤害的水文化不是优秀 的水文化。 • 尊崇自然、敬畏自然的宗教信仰,达到保 护自然目的的水文化也可以视为优秀的水 文化。
优秀水文化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 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促进人水和谐。 • 热爱祖国河山,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 主要的民族旅游资源。
河流健康评估
• 河流形态指标 • 防洪能力指标 • 生态需水量保证率指标 • 水质清洁指标 • 自净能力指标 • 生物多样性指标 • 生态服务功能指标
河流健康恢复阶段
病态 康复 基本健康 健康
康复是近期目标,需要人工辅助手段 基本健康是中期目标,逐步取消辅助手段 健康是远期目标,完全取消辅助手段
• 1997年在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
下成立‚城市水利‛学组。 • 1999年提出大水利理论。 • 2000年成立‚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 • 2008年成立‚城市河流学组‛。
人、水和谐
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滋润的国土 防洪、资源、水质、亲水、景观、水绿网络 繁荣、可持续的社会
21世纪的中国水问题
浚域缀翅苓应单缝地就零到芋i簸遂赶 规划。首先皮当根据流城内生态环壤的历史 沿革,确定流域的生态环境目标,如森林、 草场、自然绦护区、湿地、人口分布、农业, 工监。河流豹基本生态攒标等。将流域肉可 利用的水资源合理进行分配,在上述分配的 限额内进行经济发展计划,不能过分强调人 类经滚秘簸焉锈疆生态嚣凌。
蓬着人类经济开发滏动靛穰豹扩大,天类对巍然系统鹣予撬和破 坏也愈加火,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因此,进入21世纪,人 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戍始有所节制。要学会与自然长期共存,即在自 然条l孛黪艉銮谗豹条佟下,疆可持续发曩鸯蔻搓,秘定囊己弱发震筑 划。
囊然蛇盘的“水上长城”:长江堤防抽豳工程,1998苹+长江发生了燃1954年以 来的又一次垒藏域墼大漾瘩,经过数磊嚣军民懿产巯凭毒。取褥了摅洪舱跨麴蒋式 靛利,天承过后,党中央,掏务院决定髹施积极的财政鼗辇,通过发行阉馈,投入 巨资加强长江堤防建设。镝靴了一鹰“一堤一路、两林护岸”的“水上长城” 如 今,经过加固的长江千堤髂窘三峡枢纽工程和蓄滞洪区的应用。长江能够抵御1954 年型洪承,能够确保沿线慧饔城市和主羹交通千线的防洪安全,确保溅域人民的生 鸯黠产安垒。摄影,薪牮教
进入21世纪,人类廒当学会与其他生物共存,在满足自身利益的 同时,也癸尽量保护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应把保护生物多样憾作为 制约人类溪动的原则。在今后的治农勰划中要十分注意对漫地的保 护,维护承陵的自然交攘。
6 万方数据
翌划FoR ■●■■■■■■■■■■_’_U…、M… ’
重赫构筑人与湾流静关系
人是送一大系统的一部分,从人类的起源到发育和发展都怒轰接 受至l天、蟪,生系统豹彰璃穰控麓。迄今梵壹,人类为自身豹翻兹,哥 展了大规模的改造自然活动。但是磁创造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自 然的过分干扰也造成天,地、生系统的混乱。如过燃排放C02、S0:。 使酸蕊及激室效应增谥,造或土壤砂佬,森拣减少,致使承徭环梳趔 改变等。义如干旱地区过分的扩大衣丽蠢积,造戒下游断流,焉飘由于 蒸发量犬,造成灌溉土壤盐碱化,需瓣更多水薰洗碱,又导致般碱化 避一步加蒯,形成恶性德环。
关于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探讨
河南农业 2016年第3期(中)李 韬 辽宁北四达集团有限公司 110000摘 要:按照发达国家的普遍提法,水利现代化主要包括观念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及水利管理现代化3个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单目标水利建设时期→多目标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综合治理→人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等4个阶段。
基于此,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展望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安全性;经济性;水生态环境和谐度一、水利现代化定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可以分解为定性、定量和综合评价指标3个层次,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水利发展时期各指标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
(一)安全性需求保障度1.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 比重该比重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五年规划期)干旱及洪涝等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该指标有助于综合反映国家防治干旱与洪涝等灾害的程度,充分反映国家在防洪抗旱等方面防御措施的建设情况及效果。
2010年,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 的比重为1.07%,按照经济增长速度及水旱灾害管理能力进行估算,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下降到0.70%,2030年这一指标将下降为0.50%。
2.防洪能力指数该指标反映了防洪减灾体系的综合保护能力,用防洪标准≥50 a 一遇的防洪保护区面积与防洪保护区总面积的比值进行计算。
通过该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各项措施的防洪能力。
根据《中国防洪规划》(2000年)我国各大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标准指数约为21.00%,预计到2020年防洪能力指60.00%。
3.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率按照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式进行映了城镇区域内享受到水质达标自来水(饮用水)的人口所占的比重,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硬件设施的到位程度。
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率反映了国家支持农村建设硬件方面的完善程度。
根据历年我国水利现代化调查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供应比率初步达到65.00%,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为96.12%,可以说当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已经基本消除了各种潜在的引水不安全因素,饮用水普及数量大大提升的同时,用水质量也有了保证。
探究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探究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作者:刘晓铭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09期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建设能力越来越强,为了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防洪防汛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合理的对水资源体系进行配置,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农田灌溉系统进行更高标准的配置更新;关注环境保护,对江河湖泊污染紧急治理并采用切实有效的防污措施;加强信息化水利水电管理程度,提高事业单位对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增强,建设最科学有效的水利系统。
关键词:中国水利;体系建设;现代化发展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衡量和认定,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区域或范畴内,社会经济及其相关领域所达到的相当先进的发展水平。
因自然历史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不一样,不同国家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和战略选择。
我国始终坚持现代化进程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在一起,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水利现代化内涵辨析水利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现代化,二是技术现代化,三是设施现代化,四是管理现代化。
思想现代化建设上应该以现代化为突出导向,在技术上应该提高自身的科技力量水平,在基础设施上要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在管理上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以符合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
传统水利在像现代水利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是克服困难势在必行,同时这也是当今水利发展的一个目标。
水利现代化的转型标志着水利变革的成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服务性项目,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是造福民生,利国利民,加快国家社会文明建设。
浅谈水利建设中的现代化科学技术
浅谈水利建设中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水利建设是指在利用水力资源以及治理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方面所进行的工程实践。
水利建设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水利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之一,其目的在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和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减灾。
水利建设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防洪抗旱能力,保障人民的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社会发展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建设也迎来了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简单粗暴的水利工程,而逐渐向着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绿色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1. 智能化智能化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理进行集成化调度和控制的一种技术模式。
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洪水、干旱、地面沉降和水质等水文信息,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度和管理,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智能化在水利工程中的优势在于能够自动地分析和判断数据,并根据数据自动实现调度和控制,提高水利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
例如,智能化在视频监控和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可以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减少工程缺陷和时间成本,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2. 数字化数字化是使用数字技术对水利工程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储存的一种技术模式。
通过数字化的应用,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在线化,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在水利工程中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水利工程数据的社会化共享和管理,便利了政府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质量。
例如,数字化在水文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水文信息的在线监测和实时反馈,提高水利工程调度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3. 集成化集成化是将各种不同功能和技术的水利工程进行整合和联合,实现系统协调运作的一种技术模式。
对水利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水利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思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中共水利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约束性作用。
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更加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加突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生态优先,指引治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已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保持战略定力,切实担负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久久为功,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一、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总书记强调,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这些重要论述凝结着总书记对我国国情水情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未来的深邃思考。
我国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树坤:强化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建设不怕水的城市
刘树坤:强化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建设不怕水的城市
刘树坤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10(000)017
【摘要】@@ 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又一次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一场降雨一下子夺走了上千人的生命;洪水淹没了大半个县城,粉碎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刘树坤
【作者单位】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盐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J], 罗梦森;扶定;何林
2.刘树坤访日报告:日本城市河道的景观建设和管理(九) [J], 刘树坤
3.基于改进ANP法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探析 [J], 郎禹
4.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方法综述 [J], 黄国如;罗海婉;卢鑫祥;杨聪辉;王峥;黄婷;马经广
5.江西赣州:举办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培训班 [J], 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水利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大水利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刘树坤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技术》
【年(卷),期】2009(040)00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社会体制的改革,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水利理论也需要相应地调整、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水利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文中阐述了传统水利理论之不足,提出了大水利理论,初步建立了大水利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基本目标和内容.文中还分析了传统水利和大水利理论在主要方面的基本差别,对今后水利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刘树坤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
【相关文献】
1.“三大规律”视域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探析 [J], 王兵
2.抓好三大建设找准问题症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水利可持续快速发展 [J], 崔兆武
3.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基本问题和三大基本规律的新回答 [J], 王征国
4.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军事理论十大创新 [J], 刘戟锋; 邹政军; 赵阳
5.旺苍县水利局结合五大重点工作狠抓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 [J], 易晓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行蓄洪区的移民安置
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行蓄洪区的移民安置
刘树坤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年(卷),期】2001(021)002
【摘要】着眼于21世纪大水利建设的基本方向,分析制约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洪涝灾害和水质污染等因素的主要特征.提出加强流域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减少行蓄洪区人口、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流域对雨洪的调蓄能力等5项重要对策.针对淮河流域的焦点问题——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介绍东风湖行洪区实施移民建镇的基本经验.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对这一举措有较高的满意度.【总页数】4页(P23-25,36)
【作者】刘树坤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2;C922
【相关文献】
1.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洪水保险实施困境和对策分析 [J], 李佳
2.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行蓄洪区防灾救灾应急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行蓄洪区为例 [J], 赵静
3.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库建设与数据更新 [J], 孙中艮;蒋淑娜;王宇飞
4.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因素识别 [J], 毛春梅;顾洋洋;于彦博;杜勇
5.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调度运用状况探讨 [J], 代若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进入21世纪,就水利行业的发展,议论十分活跃。
其原因是:(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水利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水利行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已暴露出日益严重的水问题。
这些都迫使水利行业必须加速改革进程,尽快实现现代化。
汪恕诚部长在2000年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的水利要由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转变为可持续水利。
"这也是水利行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改革方向,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是当代水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水利现代化的道路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
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纵观人类社会对水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一)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人类社会要求发展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特别是人类开始在水域周边定居之后就必须进行防洪建设。
一般是堤防、城墙、城区排水系统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水平。
(二)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人类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经济就会发展。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越发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三)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量越高,排污量增加,水域的污染将造成重大社会问题。
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在水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出较高的要求。
因此,以水域空间管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将首先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
(五)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随着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增强,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水域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复水系自然生态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国城市防洪问题
我国城市防洪问题
刘树坤
【期刊名称】《水利规划与设计》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我国城市数目已达500座,其中2/3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由于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城市,城市洪涝灾害损失严重,约占洪涝灾害总损失的80%左右。
城市洪涝灾害包括江河两岸城市由于洪水泛滥、决堤或上游大坝溃决所遭受的洪水灾害;沿海城市由于风暴潮、海啸所造成的海洋灾害;沿湖城市出于湖水高涨排水受阻而造成的内涝灾害;暴雨强度超过城市排水能力所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刘树坤
【作者单位】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8.4
【相关文献】
1.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城市防洪策略提升研究-对美国城市防洪经验的借鉴 [J], 于洪蕾;曾坚
2.我国城市防洪问题与对策 [J], 城市防洪问题与对策调研组
3.浅析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方文忠
4.新时代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刘贺杰
5.新时代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刘贺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利现代化1
《水利现代化》作业1、简述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答:一、水利现代化的内涵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现代水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改革水管理的动态过程;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影响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诸多因素和反映现代化特征的指标中,有一些因素或指标易于量化,可进行定量评价与对比;有一些因素或指标难以量化,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利现代化程度的形象,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水利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应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与综合评价三部分。
(二)指标设置原则:1、综合性: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与程度,设置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易于操作的指标宜通过量化指标反映,形象性的指标宜于定性反映;2、系统性:指标体系设立既要反映水利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也要反映水利及水利现代化自身的特点,使其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全面地反映水利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水平、目标及方向;反映水利对现代化经济社会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度量关系,要注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效益的兼顾,体现富裕度、安全度、舒适度、文明度的结合;3、代表性: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特别是定量指标要能够反映未来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性与目标性,能够尽量剔除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的差异导致定量指标计算结果的较大差异,便于进行国内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4、可操作性:水利现代化的指标确定要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定量指标要简明、综合,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便于实际测算和制定发展目标;5、动态性: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较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因此,其指标的发展应该具有单调函数的特征,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其连续性,以有效反应现状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水利现代化进程;6、规范性:对定量指标的计算及其涵义的解释应规范,资料来源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发展研究第2卷,2002年第12期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刘树坤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水利行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产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本文就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希望引起广泛的讨论。
(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关键词水利现代化前言进入21世纪,就水利行业的发展,议论十分活跃。
其原因是:(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水利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水利行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已暴露出日益严重的水问题。
这些都迫使水利行业必须加速改革进程,尽快实现现代化。
汪恕诚部长在2000年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提出:" 中国的水利要由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转变为可持续水利。
" 这也是水利行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改革方向,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是当代水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水利现代化的道路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
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纵观人类社会对水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一)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人类社会要求发展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特别是人类开始在水域周边定居之后就必须进行防洪建设。
一般是堤防、城墙、城区排水系统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水平。
(二)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人类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经济就会发展。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越发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三)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量越高,排污量增加,水域的污染将造成重大社会问题。
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在水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出较高的要求。
因此,以水域空间管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将首先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
(五)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随着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增强,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水域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复水系自然生态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
水域不仅要清洁、美观,而且要求水域生机盎然。
即回归自然、修复水域的生态系统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水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
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
而我国水利现代化要求我们进行大水利建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水利五阶段的跨越。
二、水利现代化的内涵首先,中国水利现代化是为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
即在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控制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
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和强化流域管理,提高流域国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
其次,中国水利现代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包括:继承我国数千年水利建设的遗产,发扬真正适合我国江河自然特点的智慧和经验;引进国外的经验和技术要适合中国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水平。
总之,中国水利现代化是要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符合中国人的水文化和水意识。
同时,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观念现代化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当充分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之中,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
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水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
(二)技术现代化首先应当掌握和了解国际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水文、勘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进展,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引进或吸收必要的技术。
同时,能及时了解通讯、计算机、管理、监视、预报等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展,随时吸收高新科技成果,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三)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的现代化。
在管理技术方面应当充分吸收信息、通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
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执法,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依法治水。
实现上述三方面的现代化应当首先抓人才的教育和社会宣传。
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及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广泛、不断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水观念和依法治水的意识。
水利现代化是一相对概念,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有新的变化。
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即我国水利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之时,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三、目前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差距如果将我国水利事业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之中。
(一)观念上的差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这一原则还没有能够反映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中。
因此,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已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征兆,将对我国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隐患。
如北方河流的断流、华北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湖泊干枯或萎缩、绿洲消失、植被减少、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沙尘暴、虫害等起源于人类大量侵占生态用水所造成的生态退化。
森林砍伐及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对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人类活动,以及向水域大量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说明在观念上存在的差距。
1998年发生长江及松花江、嫩江大洪水之后,中央提出"退耕还林(草)"、"退湖还田"、"建设秀美山川"等决策,代表国家领导层观念的重大转变。
但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变成新的水利建设理论还需要一个过程,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
如:1. 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2. 流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3. 流域承载力的估算;4. 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5. 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与技术;6. 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7. 流域内代际公平原则的体现;8.流域内地域公平原则的体现。
在我国传统的水利理论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水系管理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 人与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等目标,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较良好的状态,流域内的居民普遍有较主动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
应当说在观念方面我国还处在转变的初期,与国际先进观念仍有较大差距。
(二)技术上的差距在水利建设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不存在整体上的差距。
在大坝建设技术方面,小浪底、三峡等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
在泥沙运动、高速水流、坝体抗震、坝体优化设计等理论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之列。
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
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
如:1. 超级堤。
堤宽约为堤高的30倍,堤顶可建设道路及住宅开发。
由于堤身较宽,既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
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推广超级堤建设,代价较大。
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流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流域下垫面透水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产流系数加大,城市致灾因子增强。
加之城市内地下设施及电、水、气、通讯、信息、交通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发育,洪涝灾害损失将成倍增加,城市相对于洪水脆弱化。
除需增加沟渠、泵站等排水设施外,还需要建设城市雨洪调蓄设施,如利用城市绿地、运动场、停车场等临时蓄水,或修建调节池、地下水库、地下河等大型蓄水设施拦蓄雨水。
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在实施城市雨水调蓄计划,城市建设费用可能增加20%左右,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尚未实施这样的计划。
3. 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
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河道水质恶化。
在河道两岸滩区埋设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入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
目前在我国河道整治中尚未考虑这种增加河道自身净化能力的措施。
4. 水利工程机械。
目前我国堤基处理率较低,渗漏、管涌等隐患较多。
我国虽然已研制成功锯槽机、旋喷灌浆等垂直防渗墙施工设备,但施工能力低,对埋有较大卵石的基础无能为力。
国外已开发成功大功率的地下水泥土连续防渗墙的施工机械,可适用于卵石基础,最大深度可达50-70m。
但每台价格在2000-3000 万元左右,还难以引进。
此外如大型隧洞掘进机、皮带传送机、疏泥船等水利工程中常用的设备,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5. 水系生态修复技术。
发达国家正努力弥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各种生态修复技术。
如增设过鱼通道、采用可供鱼类产卵或休息的护岸形式、修复天然弯道、浅滩、恢复湖周草场、恢复水系周边湿地等。
我国目前虽已有萌芽,但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理论指导。
(三)管理上的差距应该说我国对水资源、水利工程、流域的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管理人才的素质及选拔基于水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国家水行政及流域管理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