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朝鲜壬午兵变的时代背景 壬午兵变的结果如何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震惊!袁世凯竟差点使朝鲜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历史趣谈:震惊!袁世凯竟差点使朝鲜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震惊!袁世凯竟差点使朝鲜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导语:现在韩国沿用的太极旗,是早在1883年朝鲜还是李氏王朝时,便确立下来的国旗。

太极旗可以说是朝鲜最早的国旗,诞生过程说起来既复杂又偶然,
现在韩国沿用的太极旗,是早在1883年朝鲜还是李氏王朝时,便确立下来的国旗。

太极旗可以说是朝鲜最早的国旗,诞生过程说起来既复杂又偶然,而且是实际是咱中国人设计出的太极旗。

19世纪末的朝鲜,依然是咱大清的属国,不过正在开始崛起阶段的日本,当时也已经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朝鲜。

因此当时的朝鲜各种思潮都有,反本国皇帝的、反咱大清的、反小日本的都有,当然保皇的、亲咱大清的、亲小日本的也都有。

于是在这些复杂的背景下,1882年朝鲜爆发了壬午兵变。

这一兵变幕后的力量要细说起来很复杂,不过那个时候因小日本还没成气候,棒子们一向都喜欢捡软柿子捏,因此在兵变里遭了大殃的是小日本,连驻汉城的日本大使馆都被烧了。

当时以袁世凯等的驻军朝鲜的清军将领,率领大清军队成功平定了这次兵变,并且袁世凯以此向李鸿章建议,趁此机会将朝鲜划归大清的一个省,并在日本还没成气候前借机灭了日本。

然后由于李鸿章的短视和软弱,没有采纳袁世凯的建议,傻呵呵地让小日本捡到了个大便宜,借此强迫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规定朝鲜须派使臣向日本谢罪。

如此一来朝鲜的李氏王朝的政府,便派出了哲宗的驸马朴泳孝,以所谓的“谢罪兼修信使”,去出使日本,实际就是去给小日本赔礼道歉。

这个朴泳孝后来成了十足的亲日派,现在在韩国的历史书里是个大韩奸,不过同时也是太极旗的名义上的缔造者。

当时尚处于封建王朝的朝鲜,还没有正式的国旗概念,不过当时西式思想已经传入了朝鲜,
生活常识分享。

中朝日近现代关系史复习题

中朝日近现代关系史复习题

中朝日关系史习题1. 简述(论述)中朝日三国闭关政策的异同点。

答:共同点①承认国家之间本来就不平等,主张国家之间有高低尊卑区别,在这一点上,日本和清朝的“闭关”政策是相通的。

(因为清朝总是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日本则认为大和民族是上等民族,两国都认为欧美人是劣等民族。

)②在实行严格禁止国人出国,限定外国船只停泊的港口,这一点上,日本和清朝两国有相似之处。

(如,1757年清政府规定对外贸易限于广州一口,并且对这种贸易进行严格控制,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行商”之手。

日本则把长崎为唯一的贸易港口。

)③严禁基督教或天主教等宗教的传播,这一点上,则日本和朝鲜两国有相似之处。

(中国没有禁止基督教的传播。

唐朝就有基督教传播-景教(中国化的基督教),太平天国时期的拜上帝教,也是基督教的变种。

)不同点①两者对“夷”的观念完全不同。

清王朝眼中的“夷”,就是未开化国,应该使它逐渐沐浴天朝的王化而纳入到华夷秩序。

②着重点不同。

清王朝的“闭关”是以限制中外贸易为基本内容的,而幕府的“锁国”本质是禁止基督教,并全面统制入国和出国的政策。

③统治思想不同。

“闭关”之下的清王朝的国内政治,依然是士大夫政治为特征的。

他们死死抱住中国是“天朝上国”,愚昧地顽固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

而锁国之下的日本国内政治,则是以武士阶级统治为特征的。

他们的思想家正是从对抗华夷观念和对付西洋的冲击为目的出发,鼓吹“尚武”,并着手探讨西方的“理论”。

2. 简述中朝日三国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

答:中国、朝鲜、日本封建统治者实行的“锁国”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上,暂时起到了禁止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守护主权的一些作用。

但是,它不仅阻碍了中朝日三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抑制了航海事业,而且堵塞了观察世界、学习各国先进科学技术的渠道,禁锢了人民的眼界和思想,扼杀了人民的创造力和进取心。

“锁国”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极大地推迟了社会的进步,对中朝日三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谈谈对福泽谕吉对朝鲜壬午兵变的认识

谈谈对福泽谕吉对朝鲜壬午兵变的认识

谈谈对福泽谕吉对朝鲜壬午兵变的认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他作为日本“近代化的指导者”,利用出书、办学、办报大力进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启蒙宣传,抨击封建制度,阐释文明开化理论,为推动日本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思想先驱者的巨大作用。

但是,在其思想的中后期曾积极鼓吹对中国与朝鲜等亚洲邻国进行侵略的军国主义思想。

朝鲜壬午兵变作为近代中朝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近代中朝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有关福泽对这一事件所发言论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对朝鲜壬午兵变的研究也相对薄弱①。

考察福泽对朝鲜壬午兵变的评论,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福泽及其日本社会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又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福泽的朝鲜观以及中国观。

一、壬午兵变前福泽的朝鲜认识“朝鲜”这一称谓在福泽的著作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69 年出版的《世界国尽》一书中。

“朝鲜”只是作为一个国名在介绍俄国时被提及,称“支那满洲一半已被并入俄国,俄国之实力已扩大至朝鲜边境”。

明治维新初期的福泽根本没有具体论及朝鲜的情况,对朝鲜与日本的关系并不关注。

此后,福泽在多篇论著中承认“古代日本之文明来自朝鲜”,但同时又把只是记载于《古事记》、《日本书纪》等书中的神功皇后征服朝鲜的传说认定为历史事实,并多次提及丰臣秀吉攻伐朝鲜的实例。

由此可见,在福泽的意识中,认为古代朝鲜在文化上与日本相比处于优势,而日本则在军事方面处于优势。

虽然福泽有时也承认“古代日本之文明来自朝鲜”,但福泽作为一位洋学者,对于朝鲜所信奉的儒学持批判态度,已完全没有了江户时代文人学者对朝鲜文化的推崇,意识中古代朝鲜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势逐渐消失。

福泽在论著中更多地提及神功皇后征服朝鲜的传说与丰臣秀吉攻伐朝鲜的实例,更加体现出存在其意识中的古代日本在军事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一个条约和一位王妃引发的故事:甲申政变

一个条约和一位王妃引发的故事:甲申政变

一个条约和一位王妃引发的故事:甲申政变本文导读:一个条约,指的是《江华条约》。

1875年,以日本“云扬”号为首的三艘军舰侵入朝鲜的釜山、江华岛一带,引起朝鲜士兵的反抗。

最终日军获胜,签下了打开朝鲜门户的《江华条约》。

值得一提是,当时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大清帝国在这次事件上态度暧昧,这无疑给早就觊觎朝鲜半岛的日本增强了信心。

一位王妃,指的是当时掌握权力的朝鲜闵王妃,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皇后。

1864年,朝鲜国王李昇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他弟弟的孩子李熙继承了王位。

当时李熙才12岁,所以就由他的父亲大院君摄政。

大院君十年摄政,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在自己儿子22岁的时候也不愿交出权力了。

但这时候,性格懦弱的李熙其实已经完全听妻子闵妃的指挥了——朝鲜政坛最高权力的角逐,成了大院君和闵妃的角力。

一场兵变,指的是1882年的“壬午兵变”。

大院君和闵妃两派的权力斗争,其实在1873年就分出了结果——闵妃通过一场宫廷政变取得了权力,让大院君交出了权力(闵妃其实就是大院君自己选给儿子的)。

相对来说,大院君一方非常传统,不愿做任何变革,倾向清朝一些,而闵妃一方因为要巩固自己政权,摆出了愿意改革的开明姿态,当时和已经进入“明治维新”的日本人走得比较近。

但是,整个闵妃集团在执政期间其实并无改革之意,且贪污腐败,民愤四起,大院君一直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终于,1882年7月,因为大院君负责发饷的“旧军”与闵妃发饷的“日式新军”(日本人担任教官)待遇差别过大,再加上一直积压的“仇日”情绪,“旧军”的部队发生了哗变,聚事的士兵和民众焚毁了日本公使馆,并杀了一批日本人。

当时闵妃的手下逮捕了一批闹事的士兵,大院君抓住这个机会,传出风声说是“闵妃背地里勾结日本人”,开始鼓动朝鲜民众“排日”,进而派兵捕杀以闵妃为代表的“后党”,闵妃化装成宫女才逃了出来。

消息一出,立刻给了日本机会,日本决定向朝鲜派兵,签订新的条约以扩大在朝鲜的权益。

但这一次,清廷也反应神速,同样立刻派兵进入了朝鲜。

壬午军变

壬午军变

“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2013-07-30中国社会科学网内容提要: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

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

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朝“壬午军变”甲申政变作者简介:张晓刚,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国宇,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硕士生。

中日朝三国在东北亚地区互为邻国,历史上的清朝政府、德川幕府、朝鲜王朝均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以降,中日朝三国渐次从锁国走上开国(开港)暨早期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三国开放顺序为中国最早,日本次之,朝鲜最后。

而朝鲜王朝在近代外交与开港问题上,除了面临来自欧美列强的冲击,还深受中日两国的影响;尤其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急欲主导朝鲜的开港与开国,自然与朝鲜的宗主国中国清政府产生利益冲突。

于是,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围绕朝鲜开港及“壬午军变”、“甲申政变”等问题的解决展开了频繁的、具有东北亚地域“中日朝三角关系”特点的交涉与谈判。

近代中日朝关系的互动与影响问题长期受到中外学术界关注,凸显其研究价值。

但是,中外学者基于研究立场与视角的不同,观点与结论则见仁见智,迥异不同。

鉴于此,拙文拟以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对朝策略为中心,着重分析日本面临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深层原因,进而考察近代中日朝三国的外交互动关系及对近代东北亚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并期望就教于方家学者。

朝鲜_壬午兵变_中的张謇及其历史作用述论

朝鲜_壬午兵变_中的张謇及其历史作用述论

两策,和取自目前之无事,而战为全局之通筹”[10]。在此列强环 而避免中日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劫持大院君使日本的专 逼,信誓旦旦,“恫吓要求,累岁相望,其宜战不宜和”[11]。又说: 横态度急转直下,日本原本无意对抗迅速现代化的中国军队,加
“以和为和,是罢战之论发于我,而彼强我弱。以战为和,使愿和 之朝鲜反日势力的领袖和兵变策划者大院君也已被撤换下台,
庆的幕府,并被吴视为心腹幕僚。“那时吴公幕中人才却也济济, 出兵,那么中国在朝鲜的地位将因日人而不保;如果出兵,是否
但是重要机密和笔墨的事,吴公却是信托我父(按:张謇,张孝若 会引发中日两国之间的大战?中国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历
之父),完全责成他去主持办理。”[5]正是由于吴长庆提供这样的 次与列强交锋,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如果这次因出兵
止出兵的理由。针对最后一点,张謇说:“若战虑伤财,则和约各
[19]张季直.柳西草堂日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626~
款岂非财?战须惜费,则养兵不用岂非费?”并指出兵不在多而在
627.

于精,“求精而益强”。根据精练后的士兵人数来确定粮饷数额,
[20]张 学 君 . 实 业 之 梦 :张 謇 传 [M]. 成 都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纲实为闵妃掌管。大院君欲想夺权,势必与闵妃发生矛盾。
具体内容已无从查找,据后人记载这次主要是“密商派兵东征,
· ·2009·2
- 31 -
历史研究
CANGSANG
并研究措理李罡应(按:大院君)及对付日本之方案”。“晤商凡两
次,关防极密,在座除树声、长庆外,惟何嗣琨及謇二人而已”[9]。 由此可以看出,张謇是决策渡海东征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壬午军乱的远因和近因

壬午军乱的远因和近因

壬午军乱的远因和近因发表者:曹梦玥学号:1501213102 日期:2015/11/11一、背景80年代初,随着朝鲜更深地卷入世界市场和国际社会,朝鲜半岛的内外势更趋复杂而紧张。

并且随着薛斐尔“东来”扣关,西方列强日益将视线集中于朝鲜半岛,朝鲜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其中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强加给朝鲜的不平等条约《江华岛条约》,使朝鲜开始变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等一系列通商条约使朝鲜全面开放了门户,但此时朝鲜并不具备开放门户的的内部准备。

由此,外国势力开始全面入侵朝鲜,加重了朝鲜的民族危机。

1)经济背景:自《江华岛条约》签订、朝鲜开港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对朝鲜的侵略,严重地冲击着朝鲜正在走向衰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大量西方廉价工业和轻工业商品在朝鲜倾销,而大量的粮食以及原材料被运出朝鲜,朝鲜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从而引起了广大民众对外来侵略者强烈的不满和仇视心理。

通商口岸开放后,日本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商人对朝鲜的掠夺性贸易和大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进一步加深了朝鲜人民生活的贫困化。

1878年8月24日,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朝日贸易规则》,这是一个世界罕见的不纳货物税的通商章程。

当天,朝鲜谈判全权代表赵寅熙复函日本谈判全权代表宫本小一,明确承认了“货物出入特许数年免税。

”1从此,廉价的工业品通过日本商人之手涌入朝鲜,严重地破坏了朝鲜的民族经济,把朝鲜变成了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粮食供应基地。

直到七年多以后,即1883年7月25日,才另行签订《朝日人民贸易规则》,规定了货物征收值百抽五的从价税,但关税仍不自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朝鲜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中,朝鲜人民最常用的布匹、衣服和燃料占85.1%,其余也都是朝鲜人民的日常消费品。

而当时朝鲜对日本出口的货物中,以农产品为主,大米、豆类、牛皮水产及黄金占90%以上。

日本商人在从朝鲜进口贸易中谋取暴利的事例不胜枚举。

历史趣谈甲午遗恨 北洋水师差一点就能轻松歼灭日本海军

历史趣谈甲午遗恨 北洋水师差一点就能轻松歼灭日本海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甲午遗恨北洋水师差一点就能轻松歼灭日本海军
导语:人们常常因为甲午战争中的失利而用黯淡的目光去审视北洋水师。

然而,到历史的长河中寻觅,会发现这支舰队曾经充分地发挥过自己的作用。

发生
人们常常因为甲午战争中的失利而用黯淡的目光去审视北洋水师。

然而,到历史的长河中寻觅,会发现这支舰队曾经充分地发挥过自己的作用。

发生在1882年的壬午兵变和随后中国陆海军在朝鲜的行动,在近代史上常被人忽略。

然而,这却是一起对中国海军而言不应该忘记的事件。

北洋水师在这次行动中的表现,证明了中国进行海军建设的价值。

实际上,从1882年开始,中国和日本围绕朝鲜半岛先后展开了三次交锋,在1882年和1884年,中国曾两次挫败日本尝试控制朝鲜半岛的企图。

特别是1882年的“壬午兵变”中,刚刚建立,主力仅有两艘巡洋舰的北洋水师,不但曾有力地阻止了日本第一次对”征韩论”的全面实践,甚至有机会轻松歼灭日本海军几乎整个舰队.
所谓“壬午兵变”由朝鲜内部变革派与保守派,亲日派与亲清派的矛盾而产生。

7月23日,在保守派支持下,部分朝鲜军队发动兵变,虽一度控制政府,但因为实力和时机的问题无法完全控制局面,朝鲜半岛一时陷入一片混乱。

日本乘机介入,借口朝鲜方面的暴动目的反日,调动舰队前往汉城(今韩国首都首尔),试图火中取栗。

而中国闻讯反应也十分迅速,立即调动的北洋水师组成编队开赴朝鲜平叛,稳定局势.8月16日,日本原驻朝公使花房义质率先遣支队一千五百余人到达汉城,17日,清军庆字六营淮军共计三千余人从驻地登州上船,在名将吴长庆率领下亦开赴朝鲜平乱。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超勇,扬威,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壬午兵变的评价如何?为什么韩国普遍评价不太好

关于壬午兵变的评价如何?为什么韩国普遍评价不太好

关于壬午兵变的评价如何?为什么韩国普遍评价不太好本文导读:韩国史学界则对壬午兵变的评价并不是那么高,因而对这一事件的称呼沿袭了带有贬义的“壬午军乱”(????)。

韩国史学界的主流将壬午兵变作为“开化与守旧的冲突”之一环。

代表韩国官方观点的《韩国史》写道:“壬午军乱是韩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底层民众展开的抗争,因此尽管是暂时的政权更迭,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同时壬午军乱对当时朝鲜所处的国际局势产生巨大影响,也是政治史上的重要的事件。

”并指出:“城市下层民众的抵抗运动并没有发展为从根本上改革社会的变革运动,而只是停留在依赖保守的大院君政权的层面上。

与提出新的近代的理念与改革案的运动相比,(壬午军乱)只在破坏中世社会体制方向上发挥了作用;虽然显示出短时间推翻政权的强硬力量,但与近代社会体制形成的契机相比,(壬午军乱)只是促进中世社会体制崩溃、解体的运动。

”韩国历史学家李泰镇则认为壬午军乱打断了高宗推进的开化政策,“军乱的漩涡中兴奋的军人火烧了日本公使馆,乘这个机会日本对朝鲜实行强压政策。

……中国以搜捕主谋为由派遣军队,实际上它不想让逃出其影响圈,反而要使朝鲜成为中国的属邦。

军乱造成了一下子多出两三个甚至更多敌人的非常困难的局面,这与君主高宗和辅佐他的官僚们的期待完全不同。

”朝鲜和韩国之所以会对“壬午兵变”有这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朝鲜是站在革命史观的立场,而韩国则是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进行评价的。

日本最初称这次事件为“朝鲜事变”,后来由于朝鲜的变乱实在太多而改称“壬午事变”。

日本认为壬午兵变不仅是朝鲜政权的内斗,更是一次类似中国义和团运动的排外骚乱,严重侵犯了日本的尊严,亦是近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用兵之始。

现今日本对此事件评价较为中肯。

堀本礼造、铃木金太郎等13名被朝鲜起义士兵和市民所杀的日本人被供奉入靖国神社。

中国近代著名评论家王芸生评价壬午兵变说:“中日之战,一以韩乱为导火线,而光绪八年之旧党犯阙,为韩乱之初作,亦即中日战争之序幕。

朝鲜戊午士祸的简介

朝鲜戊午士祸的简介

朝鲜戊午士祸的简介编者按:而戊午士祸的肇端,仅仅是正直儒生与作风腐化的勋旧们的私人恩怨。

燕山君时代的勋旧派弄臣武灵君柳子光发迹于睿宗大王时代,因为诬告南怡等人,由一介庶子一跃为武灵君。

赵光祖조광조,1482年—1519年,字孝直,号静庵,是16世纪李氏朝鲜的著名思想家及政治家。

他在己卯士祸中被朝鲜中宗赐死,后来在朝鲜仁宗登基后获平反。

戊午士祸又称戌午史祸무오사화。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因士林派名臣金宗直的一名学生在编写《成宗实录》时将金宗直的文稿《吊义帝文》收入,曾被金宗直得罪的勋旧派有名人物柳子光、李克墩指责该文影射朝鲜世祖篡位。

勋旧派大臣利用国王的愤怒,怂恿燕山君把士林派全部驱逐出政府,并诛杀相关者三十多人,酿成戊午士祸。

燕山君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因士林派名臣金宗直的一名学生在编写《成宗实录》时将金宗直的文稿《吊义帝文》收入,曾被金宗直得罪的勋旧派有名人物柳子光、李克墩指责该文影射世祖篡位。

勋旧派大臣利用国王的愤怒,怂恿燕山君把士林派全部驱逐出政府,并诛杀相关者三十多人,酿成戊午士祸。

戊午士祸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士祸,又称戊午史祸。

发生于燕山君四年即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七月。

朝鲜初年的儒士,大致可以分为出士王朝的勋旧派与孤忠高丽的岭南派。

勋旧派继承高丽末年大性理学者权近的学说,注重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作为朝鲜王朝的中心统治力量垄断着朝政。

而岭南派则以高丽王朝的遗臣自居,拒绝服务于朝鲜王朝,隐居于岭南庆尚地方而自成一派,所以又被称为私学派。

以高丽末年的另一学者吉再为首,经过其门生金叔滋等发扬光大,发展成为盘踞于岭南一带的在野势力士林派。

而到了成宗大王时代公元15世纪后半,意图推行美政的成宗大王起用了士林派儒生,其中以金宗直金叔滋之子为代表,包括金宏弼、金安国、金正国以及后来鼎鼎有名的赵光祖等人,这是士林派在朝鲜政坛抬头的开始。

而戊午士祸,其实质就是勋旧派与士林派的交锋。

激进的士林派儒臣对于儒家美政的狂热追求,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勋旧派的政治利益,思想主张的冲突和门阀权位的争夺,就是士祸的根本原因。

历史趣谈朝鲜甲申政变是为了脱离中国附属地位独立自主吗

历史趣谈朝鲜甲申政变是为了脱离中国附属地位独立自主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朝鲜甲申政变是为了脱离中国附属地位独立自主

导语:一场政变毫无疑问必然是流血的,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

一场政变的发生必然与他的背景息息相关,今天探讨一下甲申政变背景。


一场政变毫无疑问必然是流血的,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

一场政变的发生必然与他的背景息息相关,今天探讨一下甲申政变背景。

甲申政变背景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开化党和守旧派。

何谓开化党:19世纪末,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风雨摇摆的,名族危机慢慢加深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忧外患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放弃旧思想、旧制度,寻求新思想希望能够救国救民,开化党就是在这群封建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中诞生。

开化党是受到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这些先进的开明人士在朝鲜打开自己的国门以前就形成开化派。

在朝鲜开港以后,开化党就加速了形成,它的形成又与日本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开港后的几年间,不断的有公派和私费的朝鲜贵族子弟们去日本,进行考察,他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打开了新的景像,所以这些贵族子弟就是所说的开化党。

与开化党相对的,就是长期执政的守旧派又称事大党。

守旧派坚持事大主义,墨守成规,不思改革。

这两个党派一个守旧一个维新,彼此互相对立。

在这其中有一些人士的观点并不这么鲜明,往往是保持中立的态度,这就是中间派又称稳健开化派。

他们赞同开化党效仿西方实行改革,但是又没有开化党那么激进;同时他们又主张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

1882年的7月,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对开化党进行打压。

在中法生活常识分享。

浅论“壬午兵变”爆发的主要原因

浅论“壬午兵变”爆发的主要原因

浅论“壬午兵变”爆发的主要原因摘要:1882年爆发的“壬午兵变”是朝鲜历史上一次反对统治集团腐政、反抗日本压迫的起义运动,该运动的爆发与朝鲜本国、日本扩张战略、清政府对朝策略等密切相关,且关键原因还在于朝鲜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统治集团腐政等。

兵变之后,朝鲜国内开始谋求独立,但也陷入中日共管的窘迫局面。

关键词:壬午兵变;别技军;日本扩张;中朝“宗藩关系”一、“壬午兵变”经过及其结果1882年7月19日朝鲜主管俸禄的宣惠厅向十三月未领薪饷的汉城营兵发放粮饷,营兵们因发现在拨放的粮食中多掺杂砂石糠粒,人不能食,便愤怒群起,与管理人员发生了争执,政府逮捕闹事军卒金春永等人的行为再次激起士兵们的愤怒,便于7月23日“揭竿而起”。

暴动导致官员出逃、行政机构瘫痪、秩序大乱等问题,大院君李昰应趁机执政软禁国王李熙、裁撤别技军,使得暴乱基本被平息。

由于日本公使等在暴乱过程中被打击伤害,日本当局决定以“赔偿”日本在“壬午兵变”爆发后的“损失”以及“保护本国公民”为由,派兵入驻朝鲜。

而清政府在出逃的闵妃及在天津的朝鲜官员金允植、鱼允中提出赴朝平叛的请求下,于8月16日派出兵马千余人赴朝鲜平叛以维护藩属国,9月2日“保守派”领袖大院君李昰应被逮捕并押回直隶保定软禁起来。

此后,闵妃一派重新执政[ 郭廷以、李育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1卷,(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22-25页。

]。

二、“壬午兵变”爆发的原因(一)日本崛起后的扩张需求1868年明治维新改革后日本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开始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朝鲜便是其扩张道路的第一步。

碍于中朝宗藩关系,日政府便决议先以立约通商形式打开朝鲜国门。

当时闵氏的“开国政策”为日本提供了机会,便多次派使节森山茂等前往朝鲜传递国书,要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闵派因实力尚浅未允,致使森山茂等无功而返,终而刺激日政府决议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

1875年9月20—21日日本“云扬”号军舰在朝鲜江华岛非法测量时与其守军发生冲突并遭到炮击,后日军击毁朝鲜江华府炮台。

历史趣谈:北洋最强军阀 揭秘近代史上击败日军的第一人

历史趣谈:北洋最强军阀 揭秘近代史上击败日军的第一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洋最强军阀揭秘近代史上击败日军的第一人导语:光绪八年(1882 年),清廷的属国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朝鲜政局陷入动荡之中。

王室危急之际,朝鲜国王李熙向清廷求助,清廷命令吴长庆部开光绪八年(1882 年),清廷的属国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朝鲜政局陷入动荡之中。

王室危急之际,朝鲜国王李熙向清廷求助,清廷命令吴长庆部开赴朝鲜平乱,23 岁的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秣马厉兵,东渡朝鲜。

进入朝鲜后,清军军纪散漫,常有扰民之事发生,吴长庆将整顿军纪的事情交给袁世凯。

袁世凯在得到吴长庆的授权后,对于犯令者严惩不贷,迅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一次,当地百姓控诉清军士兵强奸一名朝鲜妇女,袁世凯得到报告后即刻展开调查,带兵搜捕一昼夜而未进一餐,最终捕获元凶并且手刃之。

对于军中士兵吸食鸦片,袁世凯也是深恶痛绝,抓到必杀无赦,就连跟随吴长庆多年的随从,也因吸食鸦片而被袁世凯所杀。

在袁世凯的协助下,吴长庆很快平定了军乱,安定了局势。

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吴长庆对袁世凯大加赞扬,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帮朝鲜国王训练了一支5000 人的德式新军,充分展示了袁世凯的军事才能,令朝鲜上下大为折服。

光绪十年(1884 年),属于朝鲜维新派的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

驻扎在朝鲜的日军欲趁此机会,挟制朝鲜王室。

国王李熙跑到清营求助,袁世凯身先士卒,率领清军一举击溃日军。

袁世凯平定甲申政变,打退了日本在朝鲜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维系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侵略朝鲜与壬午兵变

日本侵略朝鲜与壬午兵变

作者: 南昌龙
出版物刊名: 外国问题研究
页码: 85-93页
主题词: 壬午兵变;江华条约;闵妃;日本侵略;承政院日记;高宗;日本公使馆;金允植;黑田清隆;
日本商人
摘要:<正> 壬午兵变在近代亚洲是第一次出现的反日起义,在朝鲜近代史上也是一次重大的事件,今年是壬午兵变一百周年,尽管这次起义是短暂的,但却是值得纪念的。

笔者试图就壬午兵变的原冈、经过及其结果略做探讨。

一1873年12月24日,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所谓“亲政”,大院君下台,从此,闵妃一派掌握了实权。

1876年,日本威逼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和不断侵略的威胁,促使在1882年爆发了壬午兵变。

略论“壬午兵变”对日本之影响

略论“壬午兵变”对日本之影响

作者: 孟明铭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83-8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壬午兵变;日本近代史;东亚国际关系;大陆政策
摘要:1882年于朝鲜爆发的“壬午兵变”,是当时东亚世界中各种矛盾积聚的产物。

事变后,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清政府果断出兵,使得之前已在朝鲜经营多年的日本势力遭受了重创,半岛局势由日本“一家独大”迅速转变为中日两国的直接军事对峙。

日本政府意识到,需要推行更为积极的扩军备战政策,这对于后来日本近代“大陆政策”的形成及军国主义之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

“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

“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

“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张晓刚;国宇【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3()2【摘要】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

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

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总页数】8页(P97-104)【关键词】中日朝;“壬午军变”;甲申政变【作者】张晓刚;国宇【作者单位】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819【相关文献】1.天主教早期在中日两国传教策略比较 [J], 周韬2.留日学生是开拓中日两国友好未来的生力军——访中国驻日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李东翔 [J], 李莹3.中日两国外交策略与特点的比较分析--以2013-2014年两国首脑出访为例 [J], 鲁义;武晓茏;程岩峰4.中日两国接受西学途径之差异——关于适应主义策略差异的探讨 [J], 刘钧艳5.中日两国接受西学途径之差异——关于适应主义策略差异的探讨 [J], 刘钧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鲜壬午兵变介绍

朝鲜壬午兵变介绍

朝鲜壬午兵变介绍编者按:壬午兵变还从客观上促进了朝鲜的近代化,初步唤起了朝鲜民族的觉醒。

壬午兵变后,在清朝洋务派的主导下,朝鲜开始了渐进式的近代化改革,设立内外衙门,开办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代购洋枪洋炮,代训新军,培养朝鲜的军事人才。

朝鲜政局虽仍由闵妃集团掌控,但已发生较大变化,保守势力由于壬午兵变的失败而被打压,而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人物如金弘集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兴宣大院君흥선대원군,即李昰应朝鲜语:이하응,1820年—1898年,字时伯,号石坡、海东居士,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人,本贯全州李氏王族,是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朝鲜高宗的生父、朝鲜近代史上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

早年被封为“兴宣君”,1864年其子李熙即位以后晋升为“兴宣大院君”,因此通称为“大院君”。

在当时他被尊称为“大院位大监”或“国太公”。

兴宣大院君先后3次执掌朝鲜国政,权倾朝野。

而他与其儿媳闵妃明成皇后之间持续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斗争,也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末朝鲜的政局。

壬午兵变壬午兵变,又称壬午军乱、壬午事变、汉城士兵起义,是1882年7月23日农历壬午年六月初九日朝鲜发生的一次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武装暴动。

朝鲜王朝京军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因为一年多未领到军饷以及对由日本人训练的新式军队别技军的反感,而于1882年7月聚众哗变。

大量汉城市民加入了起义队伍。

起义士兵和市民焚毁日本公使馆,杀死几个民愤极大的大臣和一些日本人,并且攻入王宫,推翻了闵妃外戚集团的统治,推戴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执政。

这次兵变引发了中国和日本同时出兵干涉,并且很快被中国清朝的军队镇压。

1882年壬午兵变是19世纪末特别是1876年开港以后朝鲜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873年11月,朝鲜王妃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原先执政的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朝鲜国王李熙生父被迫引退下野。

从此以骊兴闵氏为核心的闵妃集团开始统治朝鲜。

闵妃外戚集团一改大院君时代厉行的锁国政策,而以开放标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朝鲜壬午兵变的时代背景壬午兵变的结果如何
导语:1882年,来自汉城的旧式军队士兵发动了一场起义。

这次起义是朝鲜的爱国士兵与贫民们共同进行的一次反封建、反帝的爱国斗争。

因为该起义发生
1882年,来自汉城的旧式军队士兵发动了一场起义。

这次起义是朝鲜的爱国士兵与贫民们共同进行的一次反封建、反帝的爱国斗争。

因为该起义发生在农历壬午年,因此被称为壬午兵变。

壬午兵变背景很复杂,其爆发的起因要追溯到江华条约的签订。

1876年2月,日方迫使朝方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该条约正式宣布了朝鲜打开了国门,从此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条约签订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越发凶狠,朝鲜民众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对政府与侵略者的不满越发明显,朝鲜国内的阶级矛盾也在日益加深,朝鲜社会也因此变得动荡不安。

1881年,朝鲜政府做出了更让人心寒的事——成立了一支名为别技军的新式军队。

在别技军组建后,原有的军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和歧视,并且军中拖饷现象严重,有些部队甚至长达一年多不发军饷。

无以维持生计的汉城士兵们怨气与日俱增。

朝鲜政府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式军队之中,对旧式军队的怨言充耳不闻,任由其自生自灭。

这就是壬午兵变背景。

1882年7月23日,终于忍无可忍的旧式军队的官兵们在柳春万、金长孙等人的带领下,发动了这场壬午兵变。

不满朝鲜政府的汉城市民们也纷纷奋起相助,起义军很快占领王宫。

同年8月29日,在清日2千余名官兵的联合镇压下宣布起义失败。

壬午兵变又称为壬午军乱、壬午事变,是发生在朝鲜的一次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一次士兵起义。

兵变的发生和许多其他类似的兵变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