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三要素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案要素

高中物理教案要素

高中物理教案要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熟悉牛顿第一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述;
2.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场景;
3. 实验观察并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准备课件和教学辅助工具;
3. 整理相关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实例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并让学生自由讨论。

二、讲解: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述,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与外力的
关系。

三、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讨论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场景,并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进行联系。

五、巩固: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与其他物理定律的关系,同时展示不同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七、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思考。

物理教学三要素

物理教学三要素

物理教学中的三要素东至三中 闻祥宏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根本目标,结合了作者自身的物理课堂教学经验,论述了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中三个要素(德育、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教学中很好地达成这三个要素。

关键词:德育教育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新课程教学根本目标是什么?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祖国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以为应从以下三个要素下功夫。

一、德育教育千学万学,首先应学会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贤德的人掌握了知识技能,能够为社会造福,而狡恶的人掌握了知识技能只能给社会带来灾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应是首要工作。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科特点,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工作贯穿始终。

那么德育教育怎样才能有效的实施呢?(一)言教不如身教德育教育不能只简单的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而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心中有德,行中有德。

要学生做到的,自已应先做到,以教师的示范效应,对学生潜移默化。

比如,教师上课时从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过程中,手机从不响铃并从不接听电话。

再比如说,教师批改作业时认真细致,能指出学生的细微的不学之处。

又比如说,教师在公共场合从不抽烟,不大声喧哗等等。

长此以往,学生耳濡目染,必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思想品质。

(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不断的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在讲《万有引力和航天》时 , 用多媒体展示“ 神舟” 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通过激动人心的场面,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电学中学习回旋加速度的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情况,这是继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以后,在高科技领域里的又一项重大的突破性成就。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理解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并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作用效果。

4.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图示: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篮球时手对篮球的力,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

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解释它们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如拉扯弹簧、推动小车等。

3. 练习:让学生用力的图示表示给定的力,并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作用效果。

例如,分析运动员投掷铅球时,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铅球运动轨迹的影响。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力的概念、三要素和作用效果。

强调力的图示在分析问题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三要素和作用效果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

808 物理教学论(纯手打总结)

808 物理教学论(纯手打总结)

物理教学论第一章绪论1.为什么要开设物理课程与教学论?(1)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不能代替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修养。

(2)学习《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有助于解决物理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是倡导素质教育的需要。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1)科学实践方法:①科学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察物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人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科学调查:科学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方法。

它通过各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学地深入了解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问题。

其目的是: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取得的成绩,找出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问题来。

③科学实验: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物理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

(2)科学思维方法:建立概念和总结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

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以物理教学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也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力求不仅能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还要揭示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能回答一些“为什么”的问题,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整体上不仅知其然,也知道一些其所以然,或者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探求其所以然。

4.教学系统的三要素:如果我们把物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要素至少应当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教师,物理教学客体,三个方面。

5.物理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物理教学工作者。

要为人师表,就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热爱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甘愿为这项工作做奉献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

要教书育人,就应当以对学生的尊重,热爱,期望为基础,形成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用既看到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又不脱离我国国情,历史和具体实现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学生;就当努力克服物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循循善诱,毁人不倦,就应当以先进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坚持向书本,同行,学生学习,改进和完善本职工作。

教师教案初中物理

教师教案初中物理

教师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理解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4. 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与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2.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与物体形状、运动状态的关系。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力的作用效果的奥秘。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分析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力与物体形状、运动状态的关系。

5. 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力的作用效果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力与物体形状、运动状态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与物体形状、运动状态的关系。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 难点: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2. 教学基本概念:(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物体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教学基本原理:(1)力的作用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2)运动和力的关系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3)功的原理:力对物体做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注:本教案根据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编写,仅供参考和修改。

初中物理教资科三教案

初中物理教资科三教案

初中物理教资科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拉扯弹簧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力可以做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实验探究(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1:拉伸弹簧目的:观察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方法:每人一个弹簧,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伸长情况。

讨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弹簧在受到拉伸力时,会发生伸长。

(2)力的作用效果之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实验2:抛掷物体目的: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方法:每人一个球,用力抛掷球,观察球的运动情况。

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球在受到抛掷力时,会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3. 知识拓展介绍力的作用效果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如:汽车刹车、拉伸弹簧床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作用效果,强调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作业布置思考题: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观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物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二、说模式
普育学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模式
践行和谐教学五环教学模式
三要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
导学案的使用
导思路: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导方法:如何分析,如何解题、如何记忆 导规律:会总结、归纳,找出规律 导体系:梳理、整理、建构 导激情:主动投入学习地积极性 导问题:暴露问题,引发争论
小组作用
重视小团队组建设——从学习小组到合作 互查:落实自学情况 互教:兵教兵,小组教 互问:不仅会做还要会说,提出问题 互练:你出题,我来做 互促: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促进
物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单元导入,合作探究;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分为几个自学指导或探究,每个自学指导是个小循环。 1、独立自学 2、小组互查互补 3、教师检查点拨(给小组记分) 三、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1、以巩固为主,适当拓展 2、小组互查互助 四、达标测试、当堂巩固; 1、闭卷测试 2、小组互批 3、当堂公布结果(给小组记分)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顾。 1、总结本节课要点 2、总结各组表现 3、单元回归(知识树)
当堂检测目的
测目标达成度 测学习效果 拿出补救办法 当堂反馈
实现步步清、人人清、堂堂清 ——从课堂开始减负!
真实课堂策略
按照“和谐教学法五环节”的基本模式,将“学案导 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三个要素融合在一起,要做到 “三真三实一及时”才能达到课堂高效。
“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 “三实”是指“设计实、反馈实、检测实”。 “一及时”是指评价要及时
物理复习课模式
一、明确范围,出示目标 二、基础检测,知识梳理(先考后教,知识树) 三、强化训练,总结规律(题目要典型) 四、当堂达标,查缺补漏(重基础、不重复、有层次) 五、系统归纳,回归目标(归纳技巧、方法、要领)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5.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6.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7.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再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避免产生误解。

合理渗透三要素,全面推进中职物理教学

合理渗透三要素,全面推进中职物理教学

可 使学生 掌握 丰富的现 代化信 息搜 集 、 处 理能 力 , 还 有 利 于 学 生形成终 身学 习观念 , 进 一 步提高 信息 分辨 能力 、 价 值 判 断 及 归 纳 总结 能 力 。 2 . 中职 物 理 教 学 中 合理 渗透 三 要 素 的教 学 策略 2 . 1 科 学 开 展 中职 物 理 课 堂 教 学 ,合 理 组 织 渗 透 内容 , 完 善 渗 透 渠道 途 径 。 要 达 到 良好 的 教 学 效 果 , 课 堂 教 学 环 节 无 疑 发 挥 着 重 要 的传授作用 , 是合理 渗透科 学 、 技 术 与 社 会 三 类 要 素 的 主 渠 道, 因此 在 实 践 教 学 中 , 我们应 深入挖 掘中职物理 教材 , 开 发 其 中渗 透 三 要 素 的有 效 教 学 内容 , 找 出真 正 的渗 透 切 入 点 , 合 理组织 相关渗透 内容 . 将各 章 、 各节 的物理教学知 识与技 术 、 科 学 及 社 会 的结 合 方 案 进 行 科 学 编 制 ,从 而 在 实 践 教 学 中按 部 就 班 地 实 施 。在 讲 授 新 课 环 节 、 物 理 实 验 课 及 习题 课 环 节 , 均可有效渗透三要素教育内容。 在新课程的授课环节 中, 对课 程 的引 入 及 举 例 说 明过 程 , 我们可科学运用相关科 学 、 技 术及 社会材料进行生动教学 , 往 往 只 需 要 几 句 话 的 陈述 , 便 可 达 到 良好 、 生 动 的教 学 效 果 。 例 如 在 电 磁 感 应及 牛顿 定律 的 教 学 过 程中。 可 合理穿插物理 学家成功奋 斗的事迹 、 物 理学史话 , 充 分 运 用 物 理 学 科 中 的人 文 精 神 .使 学 生 深 入 了 解 任 何 一 类科 学 的成 果 获 取 都 是 来 之不 易 的 ,需 要 经 过 科 学 家 们 的艰 苦 探 索、 不 断努 力 、 不气馁的一次 次实验 , 甚 至 是 投 入 毕 生 的 才 能 获取 。 从 而 有 效 激 发 学 生 顽 强 拼 搏 的意 志 , 塑 造 他 们 的进 取 心 与持 之 以恒 的学 习精 神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有 效 渗 透 三 要 素 教 育 , 应 以课 本 为 主 .同 时 又 不 能 一 味 盲 目地 按 照 课 本 内 容 不 加 任 何 拓展。 例 如 在课 堂教 学 实 践 中 , 我 们 可 引 入一 些 基 于 物 理 学 科 的高科技实 践成就 , 向学生介绍 卫星发射 、 磁悬 浮列 车 、 超 导 体 等创 新 成果 . 为 他 们 讲 解 有 关 电 能 的 输送 、 相 关 污 染 及 节 能、 环保 等社会 问题 , 令 他 们 充 分 感 叹 物 理 知 识 应 用 的 广 泛 性 、 高科技性 、 高实用性 , 从 而 深 刻 认 识 到 物 理 学 科 的 重 要 性 并 产 生 对 物 理学 习 的兴 趣 。 离开了实验 , 物 理 学 科 教 学 便 失 去 了教学意义与主体形象的教学手段 , 因 此 在 中职 物 理 教 学 中 , 应 合 理 进行 实验 教 学 , 让学 生丰富获取相关知识 , 形 成 良好 实 验 技 能 与 综 合 实 验 操 作 素 质 树 立 严 谨 治 学 的 科 学 学 习 态度 、 学 习 习 惯 及 作 风 从而最终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 . 2 依 据 学 生 学 习需 求 、组 建 物 理 科 技 活 动 兴 趣 小 组 , 充

构建和谐高效物理课堂三要素

构建和谐高效物理课堂三要素

构建和谐高效物理课堂三要素构建和谐高效物理课堂的三要素学科:物理构建和谐高效物理课堂的三要素摘要:只有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才能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创新~构建和谐的物理课堂~必须从师生关系~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入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真正的高效。

关键词:高效和谐、民主、平等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

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发展,缺乏一种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实效、高效,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

只有课堂和谐了才能够提高效率。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和谐的物理课堂呢,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要构建高效和谐的物理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搞好师生关系,共建高效和谐的物理课堂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课上,要耐心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作图分析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其不明白的地方要耐心指导、讲解。

学生如果一时犯错,不要激动,给予其犯错的机会,然后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慢慢改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物理当中慢慢成长起来。

1、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初中生的心理往往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一旦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歧视或者漠视,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拒绝老师施教,这样的话,我们再好的教学理念,再精彩的教学设计都毫无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信任。

教育教学过程要平等,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注学困生,使他们建立做人的自尊和学习的自信。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中,相信这样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

2、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大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信心不足,厌学等不良情绪,就物理学科来说,程度参差不齐,不少学生连基本的物理常识都没有,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为重要。

初中物理如何说课稿

初中物理如何说课稿

初中物理如何说课稿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授物理知识,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为了有效地进行初中物理的说课,教师需要精心准备说课稿,确保内容既全面又具有针对性。

以下是一份针对初中物理课程的说课稿范例。

一、教学目标在开始说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接下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情分析。

1. 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如“力和运动”、“光的反射与折射”等,并概述将要讲解的知识点。

2.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对相关预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详细规划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具体的教学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视频播放或生活实例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清晰、准确地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和逻辑性。

3. 实验探究: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物理现象。

4.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

初中物理力的三要素-【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初中物理力的三要素-【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力的三要素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学习内容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物理学习程度中上,学生整体水平还可以,有优生,学生基础还行,学习风气也还好,所以要趁热打铁,应着手以培养基础为主,促合格率,提优秀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设计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要点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要点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要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的现象。

2. 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运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折射定律的内涵。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彩虹,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讲解与探究: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定律的内容。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如眼镜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的实际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折射定律的运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理解。

2. 收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师教案书写

初中物理教师教案书写

初中物理教师教案书写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了解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教材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学生通过PPT学习力的作用效果。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分析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答案。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三要素和作用效果,使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巩固环节,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加深了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此外,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第一篇 物理教学基础理论

第一篇  物理教学基础理论

第一篇物理教学基础理论第一章物理课程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课程?1.课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并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对内容与活动的安排、实现的进程。

2.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3)教科书3.高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4.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是:在课程目的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5.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什么?1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3发展科学探索兴趣;4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6.高中物理课程具体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项。

7.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8.高中物理课程有个模块构成,其中共同必修模块个,选修模块个,而在选修模块中又必须选修个模块。

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哪四条教学建议?1.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2.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3.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4.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0.高中物理课程的评价形式应多样化,例如可采用①笔试,②实验操作,③课题研究,④行为观察,⑤成长记录档案,⑥活动表现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

11.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有哪些?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1.中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

2.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1)思想品德素质、(2)科学文化素质、(3)身体心理素质、(4)审美素质、(5)劳动素质等五个方面。

物理课堂“三线并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物理课堂“三线并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物理课堂“三线并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摘要:源于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程参与下,将“知识”、“方法”和“思维”三要素有机整合,设计“知识线”、“方法线”和“思维线”三线并行又相互辉映交叉互补的物理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体验、探究、逐层推进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领会方法和启发思维。

在实践应用中,“三线并行”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将三线“融为一体”,注意三线之间的相互生成和互补,核心目标指向思维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物理课堂三线并行设计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然而从目前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看,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不注重三维目标的相互生成和互相渗透,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核心指向是人(学生)的发展,未能真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二是三维目标的设定随意性较强,没有理解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把三维目标理解为三个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性。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和思考,立足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基本理念,尝试进行“三线并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现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线并行”教学模式的设计1.设计理念。

“三线并行”教学设计理念源于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理念。

三维目标教学理念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三维目标通过学习事件(occurrence)指向人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线并行”教学设计理念脱胎于三维目标教学理念,它是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程参与下,将知识、方法及思维三要素有效地加以整合,以知识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分别整理出线索,使“知识线”、“方法线”、“思维线”在教学活动中同时展开,既并行又交叉互补渗透,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②按住磁铁 B,释放磁铁 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磁铁 A 对磁铁 B 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
铁 B 也对磁铁 A 施加排斥力。
(2)两根弹簧互相拉伸:两手分别拉两根弹簧的两
端,两根弹簧另一端相连,有什么现象发生?
Hale Waihona Puke 现象表明:一根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
也受到另一根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
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板书设计
第 1 节力
第 2 课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力的三要素: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例研究综
作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除了认真备课,更要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的实例来 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更容易推开门。 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更容易把 螺母拧紧。拧螺母时,顺时针转动可将螺母拧紧;逆时 针转动可将螺母拧松。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方便比较,其 次要注意作用点要在同一位置。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地 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活跃课堂 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 后可做一做。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 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影响力的
作用效果大小的因素;第二部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 教材分析

物理探究式教学提问三要素

物理探究式教学提问三要素

物理探究式教学提问三要素
1、领域性提问:物理探究式教学提问首先要以实践操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并深度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出的提问要尽可能的把握住物理问题的特点,从而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

2、理论性提问:物理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熟悉物理基本概念,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物理概念,因此,提出的提问应该从物理学的理论去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通过探究思考,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3、应用性提问:物理探究式教学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提出的提问应该包含应用性提问,如对学生进行判断、推断、比较等操作,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物理知识的实践运用。

力的三要素——精选推荐

力的三要素——精选推荐

二、力的三要素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目标。

理解力的三要素,会做力的图示(1)知道力的在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3)知道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2.能力培养目标。

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弹簧秤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力的图示的规范性作法。

2.难点:力的图示的规范性作法.尤其是图示中力的作用点的选取.三、教具弹簧秤一个.四、主要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力产生的效果?(二)引入新课提问:力产生的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学生讨论后举例说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效果,我们把这三个叫做力的三要素.(三)新课1.力的三要素.(1)力的方向.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2)力的大小.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3)力的作用点.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设问:为什么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呢?(4)“三要素”的含义.①力的作用效果由三个要素决定.②只要谈力,必须谈力的三要素.③两个力,只有他们的三个要素都分别相同,才能说这两个力完全相同.说明:“力”本身很抽象,可以借助作图的方法把力(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就是力的图示.2.力的图示.如图8-2-1:(边画边讲解怎样作出力的图示)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25牛,做出压力的图示.(1)力的作用点画法: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2)力的大小画法:先取一个标度(如图,5牛),然后用一个线段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25牛=5X5牛);(3)力的方向画法:在线段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垂直桌面向下);(4)标明力的大小.小结:画力的图示的要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1.作用点的选择:①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的选择;②作用点一定在物体上;2.线段上没有标度;3.不注意标明力的大小“F=?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中的三要素东至三中 闻祥宏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根本目标,结合了作者自身的物理课堂教学经验,论述了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中三个要素(德育、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教学中很好地达成这三个要素。

关键词:德育教育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新课程教学根本目标是什么?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祖国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以为应从以下三个要素下功夫。

一、德育教育千学万学,首先应学会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贤德的人掌握了知识技能,能够为社会造福,而狡恶的人掌握了知识技能只能给社会带来灾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应是首要工作。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科特点,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工作贯穿始终。

那么德育教育怎样才能有效的实施呢?(一)言教不如身教德育教育不能只简单的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而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心中有德,行中有德。

要学生做到的,自已应先做到,以教师的示范效应,对学生潜移默化。

比如,教师上课时从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过程中,手机从不响铃并从不接听电话。

再比如说,教师批改作业时认真细致,能指出学生的细微的不学之处。

又比如说,教师在公共场合从不抽烟,不大声喧哗等等。

长此以往,学生耳濡目染,必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思想品质。

(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不断的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在讲《万有引力和航天》时 , 用多媒体展示“ 神舟” 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通过激动人心的场面,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电学中学习回旋加速度的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情况,这是继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以后,在高科技领域里的又一项重大的突破性成就。

在学习热学低温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超导研究领域里的新成就,目前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在讲电子技术知识时,可介绍我国自行试制制造成功的“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它每秒钟可以运行十亿次。

这些成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从而在心中逐渐燃起为祖国的掘起腾飞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是指让学生热爱、相信、尊重科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介绍牛顿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态度;再如通过“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和物体质量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从物理学绪论开始,一直到物理学课程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到: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实体到场,都是客观的实在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特质又在不停地运动、变化。

如机械运动、分子的热运动、电磁振荡等等都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而各种不同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换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世界上的物质具有多样性,物质的运动形式也是错综复杂的。

尽管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自己的规律性。

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规律又是可认识的,科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揭示物质运动规律,并应用规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

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

如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是在第谷的帮助下完成的;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首先从理论上指出,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宇称并不守恒,并由吴健雄等人在实验中证实。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如:通过直尺的自由落体运动互测反应时间;验证力的合成的平形四边形定则;研究平抛运动。

可以说,多作做物理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精神。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更频繁,那种“独善其身”、“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相互协作、乐群和睦等品质必将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有时需要合理分工、协作,需要团结互助,合作共事,才能完成实验任务。

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创设更多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助精神,还使他们在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更加具有团体精神。

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物理实验,要充分理解到物理实验的实施过程不仅是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动手能力的过程,它还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场合。

一个物理实验的成功与否,无处不体现出整个团体的协作精神,它需要整个实验小组的每位同学共同参与,团结协作。

因此教师在每节实验课点评实验结果时,在表扬实验结果完成的比较好的小组时,也要有意识地点评小组成员的表现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教育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融科学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中,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物理知识的探究实质是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物理的相关知识和生命教育的联系是相当紧密地。

教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特长,在相关的物理规律的探究中渗透“生命教育”。

例如:在讲汽车遇紧急情况刹车的位移时,可让学生讨论刹车位移跟司机的反应时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酒后架车的危害;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可结合汽车转弯问题来说明转弯宜减速以确保生命安全。

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它也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更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每位物理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认真思索,精心备课,以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

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它更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

”自主学习正是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这种强烈需求,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发现,它对教师“导”的要求更高了。

作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授人以渔”。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然后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一股脑儿地讲授给学生。

这样做,学生就丝毫没有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机会了。

作为物理教师,教的是自然规律,更应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对教材内容,要鼓励学生自学,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适度的点拨,让学生有所顿悟。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动手试验、学会自主学习。

(二)让学生有成就感,以情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和自我肯定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和自我否定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多样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进步感、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年级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部到位,其结果往往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得其反。

考试更应基于以“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创新能力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

特别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我国获得的美国、日本和欧洲三方的专利数占总量的不足1%。

而在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认为,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还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百年屈辱史给我们中华民族血的教训。

要想民族复兴、祖国富强,必须拥有创新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经常有老师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围绕某个定律、定理带着学生去做复杂多过程的所谓的典型例题,这样只能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技巧,而不可能让学生有什么创新的想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多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讨、归纳、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做为教师,要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学生的创新氛围。

如:让学生自己找实验所需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感现象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