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_的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知识图谱分析
Key word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iteSpace; knowledge map;visual analysis城市空间是城市运营的基础,是为人类活动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场所,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可降低传染病毒扩散的速度和感染的概率,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能快速响应,具备便利、便捷的应急基础[1]。
在城市规划领域对传染病防治的关注度并不高,且研究重点更加倾向于城市非物质形态的作用,大部分学者从公共政策体制、综合监测体制、应急预案体制及城市治理体系方面提出相关管控意见。
综上所述,以城市空间为本体的防疫研究较少,同时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的文献不足。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采用内容分析法和CiteSpace 分析工具,深度剖析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现状,系统地厘清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脉络,深度分析研究热点与关键环节,以期为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新思路。
1 研究背景1.1 病毒传播的特质从全球来看,传染病呈现“新病毒不断涌现、老病毒长期存在、病毒抵抗力增强”的趋势。
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国际交往频繁,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际交往频率增加,导致病毒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防治难度更大。
与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相比,传染病在城市的发生概率更大,影响范围广泛。
1.2 城市空间结构与病毒传播的关系1.2.1 高密度的空间加大病毒传播速度一方面是病毒超强的传染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高密度的空间建设有关系,主要表现为高密度的居住、交通、摘要 人类与传染病毒的斗争是艰难且长期存在的。
规划在应对疫情防控方面倾向于政策体制领域,而对空间结构层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文章以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936篇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使用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 5.8版,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并从发文趋势、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等角度梳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建筑信息化知识图谱构建和分析
第37卷第6期2020年12月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 o u rn a l o f Civil E ngin eerin g an d M a n agem en tVol.37N o.6Dec. 2020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建筑信息化知识图谱构建和分析郭晓剑,胡欢(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构建我国建筑信息化研究作者、发文机构、研究热点及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分析国内该领域研究优势、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
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信息化文献年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并在近几年达到顶峰;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较多,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内高等院校,且已初步形成以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但发文作者、发文机构间仍缺乏紧密交流合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BIM技术为主,与其他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结合,并主要运用在绿色建筑和大型复杂建筑中;“城市设计”“BIM与其他信息化技术结合应用”等是我国在该领域最新研究前 沿。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未来建筑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信息化;知识图谱;BIM;城市设计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985(2020)06-0044-08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a5 s Building InformatizationKnowledge Map Based on CiteSpaceGUO Xiao-jian,HU Hua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 China)Abstract:Taking CNKI database as the data source,CiteSpace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map of authors,publishing institutions,research hotspots and core keywords of China,s building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of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volume of the architectural information documents in China is on the rise,and it has reached the peak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many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and the research forc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 research team with Tongji University and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as the core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clos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uthors and the publishing institutions;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BIM Technology,combin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internet of things”and“cloud computing”,and mainly used in green buildings and large complex buildings;“urban design”and“the application of BIM combin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are the latest research frontiers in this field in China.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Key words:building informatization;knowledge map;BIM;urban design收稿日期:2020-01-06修回日期:2020-04-02作者简介:郭晓剑(1971-),男,江西赣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BIM技术和人工智能(Email:178076183@)通讯作者:胡欢(1996-),男,江苏沛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Email:849882640@)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G^7m);赣州客家文化数字化研究院课题(m)N-XJ02)第6期郭晓剑等: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建筑信息化知识图谱构建和分析• 45•建筑行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2],需要及时地进行技术更新换代。
我国深度学习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后,排除会议和征稿信息,最终得到和深度学习主 题直 接 相 关 的 有 效 文 献 为 219 篇, 它 们 多 发 表 在 《电化教育研究》 《中 国 电 化 教 育》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远程教育杂志》 等教育技术类期刊上 。
(二) 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先,研究者整 理各年度发文量,分析预测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其 次,研究 者 对 文 献 的 关 键 词 进 行 聚 类 分 析; 最 后, 研究者依据整理的数据和分析的结果对国内深度学 习的研究进行展望。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共词分析法。共词分析法主 要用于揭示某一研究领域内研究主题的研究方法, 这一方法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内主题关系的研究, 来分析研究主题的发展历史和推断主题未来的发展 趋势等。研究者通过对深度学习文献关键词的聚类 分析,考 察 了 深 度 学 习 研 究 的 发 展 脉 络 和 热 点 领域。
120 24 10 10 9 7 7 6 5
0.89 0.28 0.55 0.05 0.04 0.16 0.18 0.04 0.00
2006 2014 2007 2016 2007 2015 2017 2009 2012
深度教学 学习分析 教育信息化 问题解决 机器学习 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深度学习研究年发文量变化趋势分析 通过分析每年的发文量,我们可以得知深度学 习相关主题研 究 的 发 展 阶 段 。 如 图 1 所 示, 自 2012 年之后,深度学习主题的论文年度发表数量增加迅 速,呈直线上升 趋 势 ,2016—2018 年 该 主 题 的 发 文
Teacher Education Forum·教师教育论坛 4 5
图1 深度学习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 (2007-2018年)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城市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Urban Design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陈 静 CHEN Jing 余 昕 YU Xin摘 要:城市设计是营造舒适人居环境,传承悠久历史文化,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选取 CNKI 1992年—2019年收录的1 950篇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构建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知识图谱,对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的知识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
研究显示:我国城市设计经历了早期探索、稳步发展、转型深化3个阶段,形成了以政策引导、热点聚焦为主线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空间与技术、生态与人文等热点模块切入,对城市发展进行精细与数字化、绿色与人性化的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Abstract: Urban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inherit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shape the characteristic city style,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1950 Chinese core journals on urban design topics collected by CNKI from 1992 to 2019 were selected,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struct the author, institution, research hot spot, and another knowledge map, the knowledge context of urban design research in China is analyzed visually. Research shows that from 1992 to 2019, China’s urban desig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early exploration, steady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transformation, forming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policy guidance and hot spot as the mainline. Starting From the spa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 and humanities, and other hot-spot modul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fine and digital, green, and humanized pro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s urban design research.Key words: urban design;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knowledge map0 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城市设计概念从西方引入我国以来,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长足发展。
浅析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跨学科与融台创新浅析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孙宗缘马秀峰[摘要]研究者以2010-2020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STEM教育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生成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梳理和探讨了我国STEM教育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结果发现,我国STEM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与创客教育、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STEM教育本土化密切相关的四大领域。
未来研究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STEM教育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CiteSpace;STEM教育;热点;趋势STEM是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跨学科融合的一种综合型、创新型、素质型教育°STEM 教育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以综合性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零散的知识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不断强调核心能力的当下,STEM教育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有效回应。
STEM教育于1986年在美国首次提出,三十多年来,逐渐成为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的教育模式。
在我国,STEM教育也成为新的教育热潮,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也正在从多个方面如火如荼地开展。
为了解我国STEM 教育研究发展的基本概况,研究者针对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与方法研究者以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以“STEM教育”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选定时间框为2010年1月1日一2020年12月31日。
在剔除会议、报纸、图书等相关度很小的文献后,最终筛选出1852篇中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借助科学引文数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所有文献样本进行分析,以高频关键词共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热点探析,对当前我国STEM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2.研究过程将选定的1852篇文献按照Refwords格式导出;对关键词进行“清洗”、合并、删除处理,确定高频关键词序列,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清晰性;通过CiteSpace制作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对当前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进行解析。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与量化分析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与量化分析一、研究现状智慧课堂的研究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智慧课堂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实施效果等方面。
通过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智慧课堂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1. 研究热点:从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到,智慧课堂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智慧课堂技术”、“教学模式”、“教育效果”等方面。
其中“智慧课堂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移动学习等内容。
“教学模式”和“教育效果”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试图通过研究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效果的评价,来探讨智慧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 研究重点:在中国智慧课堂研究中,学者们更加关注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
他们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了智慧课堂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型学校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智慧课堂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二、发展趋势通过对智慧课堂研究的知识图谱与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智慧课堂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的发展趋势:1. 跨学科研究:智慧课堂研究将逐渐向跨学科领域发展。
目前,智慧课堂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未来将涉及到更多的教育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等学科。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将更加牢固,研究成果也将更加系统和深刻。
2. 教育评价研究:随着智慧课堂的广泛应用,教育评价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效果评价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智慧课堂实现个性化教学、智慧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3. 技术创新与应用:智慧课堂的研究将趋向于关注技术创新与应用。
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智慧课堂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为智慧课堂提供更多可能性,未来智慧课堂的研究将更加着重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我国区域创新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识、物质产品和社会效益等 3种输出功能。 根据 2020年版《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我国综合
序号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1
Hale Waihona Puke 217区域创新217
2
146
区域创新系统
234
3
132
区域创新能力
186
4
33
创新效率
61
5
54
创新能力
54
6
31
区域创新网络
31
7
28
区域创新效率
28
从表 1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系统(体系)、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效率等主题是研究的热点。在共被引频次排序中, “区域创新系统”得分最高,显示其高活跃度;而研究的目标靶 向词则是“区 域 创 新 能 力 ”;在 分 地 区 研 究 文 献 中,“区 域 创 新 体系”的频次较高,主要通过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 能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及中心度序列表信息可知,区域 创新的研究多以“区域创新系统”为关键词,将“区域创新”“区 域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效率”等内容串联起来。其中“区域 创新系统”被视为“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着力点,重 点研究区域创新网络、创新主题、绩效评估等问题。“区域创新 体系”是近年 来 的 热 门 话 题,契 合 了 空 间 耦 合、产 业 聚 集 等 政 策,被认为是研究的核心,其完善与否和质量高低可以用来评 价创新的效果。基于此,区域创新应该倾向于完善区域创新体 系与系统。同时研究区域创新要兼顾到空间因素、产业因素、 人才因素以及经济因素。 42 研究主题的演化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Ⅱ的分析
2 0 1 4年 1 月
基于 C i t e S p a c e 1 1 的分析
孙 雨生 仇 蓉 蓉 邓 兴
(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6 8 )
[ 摘 要]本文以 C N K I 为数据源,用 C i t e S p a e eⅡ的关键词聚类和突变词检测功能,客观全 面分析 了国内 知识 图谱研 究热点
寻径 网络图谱 u ;所用工具包 括引文分 析软件 H i s t C i t e 、统
第3 - 4 卷第 1 期
・
现 代 情 报
J o u r n a l o f Mo d e m I n f o r m a i t o n
J a n . ,2 0 1 4
Vo 1 . 3 4 N o . 1
信 息 计 量 学 研 究 与 应 用 ・
国 内知识 图谱研 究 进展
[ K e y w o r d s )m a p p n i g no k w l e d g e d o m a i n s ;C i t e S p a c e 1 I :c o—w o r d a n a l y s i s ;r e s e a r c h h o t s p o t ;r e s e a r c h f r o n i t e r ;
[ A b s t r a c t ]W i t h h t e C N K I 鸽d a t a  ̄ o u l - e e , t h i s a r i t c l e m a d e u s e o f h t e k e y w o r d c l u s t e r i n g a n d b u r s t d e t e c t i o n f u n c i t o n o f
“citespace”相关资料汇总
“citespace”相关资料汇总目录一、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二、欧洲华人移民研究的知识脉络、演进趋势和未来主题基于CNKI和WOS数据的CiteSpace分析三、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四、“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与热点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五、基于CiteSpace的二语习得研究可视化分析六、生物信息学教学动态与热点探析基于中文数据库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七、国内外贫困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八、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进展比较基于CiteSpace的分析九、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一、引言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注射疗法作为治疗直肠脱垂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CiteSpace为工具,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注射疗法”、“直肠脱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20篇。
2、研究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首先,对文献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包括去除重复文献、整理文献信息等。
然后,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以揭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热点。
同时,通过绘制合作网络图谱,分析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团队和机构。
最后,利用CiteSpace的突变词检测功能,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结果与讨论1、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分析,发现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射疗法的临床应用、注射疗法的疗效评价、注射疗法的安全性研究、注射疗法的机制研究等。
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方式,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演化,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文献中的信息,揭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以期对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简要介绍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
随后,将重点阐述CiteSpace软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构建和分析科学知识图谱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如何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网络构建和可视化展示等步骤,从而揭示科学知识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
本文还将对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进行评估和讨论,探讨其优点、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CiteSpace软件介绍CiteSpace是一款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专注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生成与分析。
该软件以文献数据为基础,通过提取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引用关系等信息,运用网络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前沿领域和热点趋势。
CiteSpace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导入、预处理、网络构建、可视化展示等。
它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导入,如文本、数据库等,能够自动提取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清洗、标准化处理。
在网络构建阶段,CiteSpace采用共词分析、共引分析等方法,构建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之间的关联网络。
可视化展示则是该软件的一大特色,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网络结构、聚类关系、时间序列等信息,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发展演化过程。
除了基本功能外,CiteSpace还具有一些高级特性。
国内近十年城市绿地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㊀第17卷㊀第6期2019年1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17㊀No 6Dec 2019国内近十年城市绿地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戴㊀菲㊀杨㊀超㊀陈㊀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武汉㊀430074㊀收稿日期:2018-12-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消减颗粒物空气污染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多尺度模拟与实测研究 (51778254)㊀第一作者:戴菲(1974-)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㊁绿地系统规划ꎮE-mail:58801365@qq com㊀通信作者:陈明(1991-)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ꎮE-mail:1551662341@qq com摘要: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城市绿地的研究进展ꎬ文章以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作为来源ꎬ用可视化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作为辅助ꎬ对4528篇期刊文献进行分析ꎬ并绘制关键词共现㊁聚类分析㊁热点动态变化等可视化的分析图ꎬ结合文献内容分析法ꎬ得出国内城市绿地研究的4个方面ꎬ讨论了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可以考虑对绿地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多种效益权衡的绿地构建模式ꎬ从而为国内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有力的借鉴ꎮ关键词:城市绿地ꎬCitespaceꎬ研究进展ꎬ知识图谱分析DOI:10.12169/zgcsly.2018.12.26.0001ResearchProgressinUrbanGreenSpacesinrecent10yearsinChinaMappingknowledgedomainsanalysisbasedonCiteSpaceDaiFei㊀YangChao㊀ChenMing(Schoolof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ꎬ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Wuhan430074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comprehensivelygrasptheresearchprogressinurbangreenspaceinChinaꎬthispaperusestheCNKIdataasthesourceꎬandadoptsCitespaceꎬavisualanalysistoolꎬasanaidtoanalyze4528journalarticlesandmappingtheanalysischartintermsofkeywordsco ̄occurrenceꎬclusteranalysisandhotspots CombinedwiththeliteraturecontentanalysismethodꎬfouraspectsofurbangreenspaceresearchinChinaareobtained andthatthefuturedevelopmentresearchdirectioncouldbefocusedontheoptimizationofgreenspacespatialpatternandbalancedmulti ̄benefitsmodelofgreenspacesconstruction ThisstudywouldprovideapowerfulreferencefordomesticgreenspacesystemplanningKeywords:UrbangreenspaceꎬCiteSpaceꎬResearchProgressꎬMappingknowledgedomainsanalysis㊀㊀城市绿地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ꎬ其理论㊁方法㊁实践在长期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ꎮ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ꎬ绿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ꎬ刘滨谊[1]㊁田国行[2]㊁王俊帝[3]等对国内的绿地建设也做了一些总结与回顾ꎮ然而ꎬ随着城市更新以及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的推出ꎬ城市绿地的研究呈现新的发展特点ꎮ因此了解国内近10年(2008 2018年)城市绿地的研究动态对指导国内城市绿地建设㊁完善绿地布局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ꎮ本文运用Citespace[4]软件ꎬ结合内容分析法ꎬ梳理国内近10年研究城市绿地的相关文献ꎬ了解研究特征㊁热点与发展趋势ꎬ为国内绿地建设提供有益参考ꎮ1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本文使用Citespace5 2版ꎬ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ꎬ检索主题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17卷词为 城市绿地 ꎬ时间跨度为10年(2008-2018年)ꎬ数据收集时间为2018年8月31日ꎬ检索类别仅为期刊ꎬ共导出4528篇文献ꎮ图1表明国内城市绿地方面的研究呈现起伏状ꎬ整体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ꎬ总体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ꎮ图1㊀国内城市绿地研究年度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本文基于Citespace工具ꎬ一方面从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的整体特征ꎻ另一方面运用Citespace的聚类功能ꎬ结合共现图谱和时区演化图(timezone)ꎬ探索研究的热点方向与前沿进展ꎮ2城市绿地研究整体特征2 1高被引文献内容分析通过对表1的文献内容分析ꎬ发现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方面ꎮ一是绿地的可达性评价:可达性评价是新兴的评价指标之一ꎬ刘常福[5]总结了绿地可达性评价主要有4种方法ꎬ包括统计指标法㊁旅行距离法㊁最小距离法和引力模型法ꎬ并基于GIS平台ꎬ在居住区尺度上研究可达性ꎮ二是低影响技术:绿地建设在缓解城市排水压力中作用日渐重要ꎬ车生泉[6]在总结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ꎬ提出了水生态功能与保护的措施和低影响技术开发的途径ꎮ三是生态绿廊建设:绿廊是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ꎬ李开然[7]研究了环境廊道的作用与建设方法ꎬ并以英国游憩型绿道建设为例展开讨论ꎮ表1㊀国内城市绿地研究高被引文献信息统计第一作者发表年份㊀㊀㊀㊀文章标题被引量尹海伟2008城市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250车生泉2015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238刘常富2010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 方法与关键问题197李开然2010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184李㊀博2008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173胡剑双2010中国绿道研究进展172孔繁花2008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162苏义敬2014基于 海绵城市 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135肖华斌2009基于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研究151苏泳娴2011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1432 2研究动态变化图2反映了不同时间区域绿地研究前沿ꎬ可以看出热点主要集中于2008年ꎬ如景观评价㊁遥感技术等ꎮ2010年之后ꎬ城市公园的研究论文增多ꎬ热点转向相关专项研究如公园可达性以及绿色基础设施ꎮ2015年之后ꎬ热点逐渐集中到低影响技术开发㊁雨洪管理等水处理方法ꎬ这是以建设绿地的方式解决城市水涝问题的开端ꎮ3国内城市绿地研究热点笔者通过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图ꎬ图3中圆的半径越大代表出现频次越高ꎬ可以看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包括绿地系统㊁海绵城市㊁植物配置等ꎮ表2统计了主要关键词突变率ꎬ其中海绵城市突变率高达57 24ꎬ是2015年城市绿地领域的研究焦点ꎬ同时也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吻合ꎮ运用Citespace的聚类功能以及LLR算法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ꎬ图4显示了城市绿地研究的景观格局㊁风景园林㊁居住区㊁绿地系统等13个主要聚类ꎻ笔者通过这13个核心聚类ꎬ并结合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与动态变化ꎬ定性地总结了国内近10年城市绿地研究的4大内容ꎬ即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构建㊁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㊁城市绿地定量评价方法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结构与土壤基质ꎮ88㊀第6期㊀戴㊀菲㊀杨㊀超㊀陈㊀明:国内近十年城市绿地研究进展㊀㊀图2㊀城市绿地研究文献关键时区演化图图3㊀城市绿地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图4㊀城市绿地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图98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17卷表2㊀城市绿地研究领域关键词突变率㊀关键词突变率频次年份海绵城市57 241352015低影响开发11 11282015雨洪管理5 64112016防灾避险5 26302009雨水花园4 89112015城市建设4 35262008植物景观4 32392009绿地建设4 27152008山地城市4 14142010城市森林3 791420083 1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构建关于绿地格局的研究文献数量有1334篇ꎬ可见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ꎮ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研究伴随着城镇化的起步发展由来已久ꎬ并逐渐成为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组成内容[8]ꎮ学者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以及景观制图工具ꎬ对所获遥感进行提取㊁分类㊁划分ꎬ筛选出最为相关的斑块尺度㊁类型尺度㊁景观尺度3方面的景观格局指数ꎬ利用Fragstats软件对其计算[9]ꎬ计算出不同年份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ꎬ从结果中归纳得出城市结构发展的驱动因子[10]ꎻ根据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效应[11]ꎬ提出绿地空间格局构建策略ꎻ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知识ꎬ通过优化城市绿地类型在连接度㊁渗透度与密度3个维度上的布局模式[12]ꎬ优化景观格局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ꎮ由于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ꎬ虽然也有关于城市生态源-汇景观的研究ꎬ但数量较少ꎬ难以进一步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具体作用机制[13]ꎬ也缺乏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的具体配置生态用地模式的研究[14]ꎬ这需要获得长期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对演变模拟模型的优化ꎬ同时景观演变效应的研究也应扩大范围ꎬ如城市土壤㊁基础设施等ꎮ3 2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环境协调的主体ꎬ通过对3363篇相关文献研究得知ꎬ城市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增加小范围绿化可以达到局部降温增湿的效用[15]ꎬ优化景观格局能够缓解城市热岛[16]ꎬ调节微气候减少空气污染[17]ꎬ绿地的固氮释氧可以维持城市居民所必须的生命物质(O2ꎬCO2)ꎬ植物向空气环境释放的负离子能够缓解人的精神压力ꎬ植物的色彩与形态还具有调节城市居民身心健康[18]的康养作用等ꎮ城市绿地的海绵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与缓解自然灾害ꎬ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缓解城市雨洪与降低城市污水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ꎮ城市雨污水或经二次处理的中水通过植物根系的置换㊁土壤胶体的截留作用[19]ꎬ能够得到水质净化ꎬ再经由人工汇水装置㊁自然下沉绿地等设施进行城市雨污水的循环利用ꎮ建设海绵城市是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方法之一ꎬ雨洪模拟模型软件随之迅速发展ꎬ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指导ꎬ但模拟尚存在缺乏除污等功能研究㊁灾害预报不完善以及模型参数不准确等问题ꎮ需要综合各种模型的优势ꎬ进行多种算法的结合应用是对模型的合理完善ꎬ并结合3S技术以及城市的面源污染不确定性的分析研究ꎬ定量化模拟水质㊁水量的耦合模型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20]ꎮ3 3城市绿地定量评价方法城市绿地的服务功能评价一直是关注的热点ꎬ并已从早期的定性评价逐渐深入到定量的评价体系中ꎮ在1897篇研究城市绿地定量评价方法的文献中ꎬ总结类型涵盖大㊁中㊁小3个尺度ꎮ3 3 1绿地分类方法研究大尺度城市规划的角度意在探索一种切实有效的绿地分类方法指导城市规划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和RS对空间数据如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分析ꎬ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ꎬ检测城市绿地分布的合理性ꎬ其检测结果误差小㊁效率高ꎬ较之传统的人工实地核查更为科学客观ꎬ成为如今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ꎮ张永彬[21]在对唐山市绿地类型提取的研究中ꎬ利用城市绿地在波段4ꎬ2ꎬ1组合上的光谱㊁纹理和空间特征的明显不同进行综合判断和提取ꎬ分类精度达到85 11%ꎬ较之以往单一使用光谱特征更为准确ꎮ但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ꎬ需要高精度且合适的影像与波段图ꎬ由于外界环境如云层㊁天气等的影响ꎬ数据难以获取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2]ꎮ3 3 2绿地功能评价研究中尺度包含城市绿地的功能性评价ꎮ1)绿地生态效益评价ꎮ绿地生态效益评价包09㊀第6期㊀戴㊀菲㊀杨㊀超㊀陈㊀明:国内近十年城市绿地研究进展㊀㊀括从绿地规划初始阶段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到规划建成后的绿地功能效益评估ꎬ是一个连续的过程ꎮ通过GIS重分类场地因子数据得出用地适宜性评价图[23]ꎬ后期通过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如CityGreen等[24]定量分析绿地的生态功能具有科学意义与前瞻性ꎬ但目前国内研究较为基础ꎬ研究实践结果很少ꎬ缺乏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运行参数与数据库ꎬ针对能源㊁生物多样性的应用研究也较少ꎬ这将成为未来探索的方向[25]ꎮ2)绿地可达性评价ꎮ可达性评价模型应用最广泛的有缓冲区模型㊁费用阻力模型与引力势能模型[26]ꎮ结合空间句法知识ꎬ从空间关系出发对空间结构进行精确量化ꎬ计算结果稳定且可靠性高ꎬ但运算基础不能消除环境因素如交通㊁噪音等状况ꎬ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27]ꎮ3)生态服务评价ꎮ生态服务评价即是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价ꎬ结合生态服务评价模型(GEEM-(GIS-basedEco-servicesE ̄valuationModel)ꎬ对各类生态因子如斑块㊁廊道等参数量化分析ꎬ数据化展示生物多样性的支持能力和碳调节能力ꎬ但研究对象多局限于植被ꎬ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结合较少ꎬ各类生态因子的权重也有待验证[28]ꎮ3 3 3植物个体定量研究小尺度多是从植物配置的定量化研究着手ꎬ统计植物基本状况如个体生长量㊁出现鸟类频率等近20种相关因子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因子进行标准化分析ꎬ客观评价植物配置的优劣ꎬ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ꎬ但其局限在于诸多指标值的获得如美感度调查存在主观性ꎬ各因子的权重比也有待商榷[29]ꎮ目前有关植物释氧㊁固氮等的定量研究较多ꎬ但相对于植物生态功能的综合化定量化研究却很少ꎬ笔者仅检索到3篇ꎬ主要是通过测定植物的固碳㊁释氧㊁吸热㊁滞尘4项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来衡量ꎬ评估对象较少ꎬ缺乏对植物绿量等因素的研究ꎬ指标体系不够完善ꎬ单一的转化为经济价值是否合理也有待讨论ꎮ3 4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结构与土壤基质学者们对植物的配置模式也有一定的关注度(966篇)ꎮ传统植物景观设计只关注视觉效果ꎬ而忽略对内的生态需要和对外的生态功能ꎬ植物生态位概念的引入成为植物配置的根本原则[30]ꎮ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面积最大ꎬ作用效果最明显ꎬ是植物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ꎬ地被植物依据其生长习性可以分为基础型地被㊁骨干型地被以及点缀型地被[31]ꎮ不同的地被类型有不同的配置原则ꎬ规划设计时应采用自然多层次的植物类型ꎬ应充分考虑植物习性ꎬ统筹多要素进行种植ꎮ植物与土壤相互依存ꎬ一方面ꎬ植物可以通过分解土壤微生物以及对土壤表层污染物的降解ꎬ对城市土壤进行更新ꎬ以缓解土壤PH值偏高㊁容重增加㊁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ꎬ另一方面ꎬ土壤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ꎮ我国的土壤环境日趋严峻ꎬ已成为影响国内绿地建设的关键限制因素ꎮ目前ꎬ国内学者开始针对土壤的物理㊁生物㊁化学特性进行研究ꎬ通过降低土壤板结增加孔隙㊁提高含水率㊁降低土壤容重[32]㊁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㊁提高土壤酶活性[33]㊁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ꎮ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ꎬ可以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研究力度ꎬ利用RS数据集与GIS技术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模型[34]ꎬ结合使用高分辨率传感器以及遥感数据的不断更新对城市环境进行反演与数值模拟ꎬ共同达到监测城市环境的作用ꎬ以改善城市整体的空间质量ꎮ4总结与展望4 1总结国内研究城市绿地的文献涉及学科广泛ꎬ热点主要集中在2008年ꎬ研究方法逐渐科学与深入ꎮ一是绿地功能研究的深入:从宏观尺度上的绿地生态格局研究逐渐深入到单个绿地斑块㊁单个乔灌木的生态功能ꎬ内容深入ꎬ方法科学ꎬ对城市绿地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ꎮ二是绿地评价方法的优化:城市绿地的评价方法从早期的定性评价转向更加科学直观的定量评价ꎬ使民众以及城市决策者更加直观地看到城市绿地带来的价值ꎮ需要说明的是ꎬ随着研究的深入ꎬ国内学者发表外文期刊的比例提高ꎬ只关注国内知网文献具有一定的局限ꎬ因此ꎬ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扩大文献平台ꎬ以避免结论的片面性ꎮ19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17卷4 2展望1)绿地空间格局的优化ꎮ在城市规划过程中ꎬ虽然划定了绿地的空间ꎬ但是数量分散㊁规模不大ꎬ因此如何集约化利用土地成为当前的挑战ꎮ在尺度研究上ꎬ目前多是针对城市范围的格局研究ꎬ缺乏多尺度综合研究ꎬ未来可增加市域范围(城市与城市之间)与邻里尺度方面的研究ꎮ2)多种效益权衡的绿地构建方法ꎮ现有的研究注重绿地的输出效应ꎬ将人的健康需求与行为心理作用割裂开来ꎬ在近10年的绿地研究文献中鲜有环境心理方面的文献ꎬ但是通过康复花园设计的成功案例ꎬ说明了人的心理与绿地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ꎮ在今后的绿地研究领域ꎬ可以结合人的环境行为心理ꎬ多维度多角度规划城市绿地ꎮ参考文献[1]刘滨谊ꎬ张国忠.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ꎬ2005ꎬ21(6):25-28.[2]田国行ꎬ邢俊敏ꎬ朱红梅ꎬ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ꎬ2009ꎬ24(3):199-204. [3]王俊帝ꎬ刘志强ꎬ邵大伟ꎬ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外城市绿地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园林ꎬ2018ꎬ34(4):5-11. [4]陈悦ꎬ陈超美ꎬ刘则渊ꎬ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ꎬ2015ꎬ33(2):242-253.[5]刘常富ꎬ李小马ꎬ韩东.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J].生态学报ꎬ2010ꎬ30(19):5381-5390.[6]车生泉ꎬ谢长坤ꎬ陈丹ꎬ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ꎬ2015ꎬ31(6):11-15.[7]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ꎬ2010ꎬ26(3):24-27.[8]杨杰.城市绿地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科技ꎬ2018(6):77-81.[9]谈方琪.基于GIS的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与展望[J].绿色科技ꎬ2018(9):160-163.[10]哈孜亚 包浪提将ꎬ毋兆鹏ꎬ陈学刚ꎬ等.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生态科学ꎬ2018ꎬ37(1):62-70. [11]李超ꎬ王昊ꎬ赵远超ꎬ等.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ꎬ2015ꎬ35(17):71-73.[12]李晓曼ꎬ谷康.扬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格局优化策略研究[J].广东园林ꎬ2018ꎬ40(4):36-44.[13]梁友嘉ꎬ刘丽珺.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集成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ꎬ2018ꎬ38(20):7159-7167.[14]贾程ꎬ张震ꎬ张毅.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四川林勘设计ꎬ2018(2):53-57+78.[15]朱春阳ꎬ李树华ꎬ纪鹏ꎬ等.城市带状绿地宽度与温湿效益的关系[J].生态学报ꎬ2011ꎬ31(2):383-394.[16]王文娟ꎬ邓荣鑫.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缓解效应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ꎬ2014ꎬ12(4):52-54ꎬ9.[17]王国玉ꎬ白伟岚ꎬ李新宇ꎬ等.北京地区消减PM2.5等颗粒物污染的绿地设计技术探析[J].中国园林ꎬ2014ꎬ30(7):70-76. [18]周红.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ꎬ2017(7):100-101.[19]孟建林ꎬ王齐ꎬ师春娟ꎬ等.不同绿地植物根层土壤对中水水质的净化效应研究[J].节水灌溉ꎬ2013(3):42-44ꎬ49. [20]张蓓ꎬ李家科ꎬ李亚娇.不同开发模式下城市雨洪及污染模拟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ꎬ2017ꎬ40(8):87-95. [21]张永彬ꎬ程素娜ꎬ汪金花ꎬ等.基于中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唐山城市绿地信息提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ꎬ2015ꎬ32(5):115-120.[22]徐文辉ꎬ赵维娅ꎬ鲍沁星.RS与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ꎬ2008(14):26-28.[23]李晓艳ꎬ王勇.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ꎬ2008(3):67.[24]陈莉ꎬ李佩武ꎬ李贵才ꎬ等.应用CITYGREEN模型评估深圳市绿地净化空气与固碳释氧效益[J].生态学报ꎬ2009ꎬ29(1):272-282.[25]张陆平ꎬ王婷婷.CITYgreen模型在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ꎬ2018(3):42-43ꎬ52.[26]李博ꎬ宋云ꎬ俞孔坚.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8(4):618-624. [27]张凯.基于GIS的徐州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J].贵州科学ꎬ2018ꎬ36(1):60-64.[28]汪洁琼ꎬ郑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形态的GIS生态服务评价模型[J].风景园林ꎬ2015(7):109-117.[29]赵警卫ꎬ王荣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方园艺ꎬ2010(21):126-128.[30]李峰.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ꎬ2010ꎬ16(9):105-107ꎬ161.[31]田利颖.石家庄市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应用调查[J].中国园林ꎬ2008(03):91-94.[32]钟林茂ꎬ易桂林ꎬ郑鹏ꎬ等.宜宾市典型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ꎬ2014ꎬ35(1):97-98.[33]司志国ꎬ俞小鹏ꎬ白玉杰ꎬ等.徐州城市绿地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ꎬ2013ꎬ33(2):73-76ꎬ80.[34]秦娟ꎬ许克福.我国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研究综述与展望[J].生态科学ꎬ2018ꎬ37(1):200-210.29。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的国内深度学习文献综述
1引言深度学习是信息化,互联网+条件下提出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好的组织思维、更好的意义建构,以实现对知识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尤其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发展高阶思维成为学习的目标,而深度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深度学习的概念由两位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研究大学生阅读学术论文采用的方法时提出。
然而直到2005年我国才第一次出现深度学习的概念,下面本文将对深度学习主要的研究发展做一个全面的综述。
2深度学习研究现状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更多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起步较晚。
深度学习这一提法在我国现代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针对于政治理论学习,而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在教育学上被首次正式提出是于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和何玲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
为深入了解“深度学习”的前沿成果,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数据作为研究来源,以“深度学习”为关键词不设置时间起点对“篇名“进行检索,剔除去无关学科文献,只保留教育领域内文献,最终得到相关文献结果为1160条,继而作为原始数据在CiteSpace中进行计算。
下面是根据CiteSpace的所得计算结果,对文献数量和文献研究热点的统计和分析。
2.1文献数量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首先体现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上,论文数量的多或少可以反映出学科发展的规模。
根据CiteSpace对这1160篇文献计算统计可以发现:深度学习研究的发表文献数量分为缓慢并波动增长,平稳增长和迅猛增长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8年至2010年,称为缓慢并波动增长期。
这13年间文献数量一共是56篇,占文献总数的5.3%,2005年之后,文献数量开始缓慢但局部波动增长,但深度学习研究的热度和受重视程度偏低。
第二阶段从2011年至2014年,称为平稳增长期。
4年中一共发表文献190篇,占文献总数的18%。
基于CiteSpace的建筑安全行为研究综述
建筑经济CONSTRUCTION ECONOMY第 41 卷第 S2 期2020 年 12 月Vol.41 No.S2Dec. 2020摘要:为了掌握建筑安全行为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1998至2019年筛选出的124篇建筑安全行为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显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等四个层面探讨建筑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研究热点为安全文化、安全氛围、安全态度对建筑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前沿集中在安全态度、安全动机、安全能力等个体安全因素方面。
关键词:安全行为;建筑;文献综述;CiteSpace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1X (2020)S2-0300-05DOI :10.14181/ki.1002-851x.2020S2300Research Review of Construction Safety Behavior Based on CiteSpaceCHEN Yue ,SUN Jingyuan ,SHEN Yuzhong(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4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grasp the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trends of construction safety behavior research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to review 124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from 1998 to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focuse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truction unsafe behavior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at four levels (individual level ,group level ,organization level ,and social level ). Research hotspots are the influence of safety culture ,safety climate ,and safety attitude on construction safety behavior. The frontier of research focuses on safety attitudes ,safety motivation ,and safety capabilities which ar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Keywords :safety behavior ;constr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CiteSpace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行业活动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追求和认同。
本文旨在通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对近年来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提供参考。
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凝聚着亿万同胞的共同血脉和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的团结稳定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深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及趋势。
二、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介绍CiteSpace是一种通过数据挖掘和文献分析的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并掌握相关研究的动态发展情况。
本文将运用该工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通过CiteSpace分析,我们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其中,最早的关键文献出现在2009年,随后的研究呈递增趋势。
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点和形成机制等方面。
首先,研究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全球化对其影响的机制等。
其次,研究者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制。
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史的积淀和人民的共同心智。
研究中发现,历史记忆、教育体系、媒体传播和社会认同等因素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研究者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
2024年第4期(总第52卷㊀第398期)No.4in2024(TotalVol.52ꎬNo.398)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ofBEEʏ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TrendsinBuildingEnergyEfficiency引用本文:张艺凡ꎬ杨崴ꎬ张煦康ꎬ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J].建筑节能(中英文)ꎬ2024ꎬ52(4):109-118.doi:10.3969/j.issn.2096-9422.2024.04.016收稿日期:2023 ̄02 ̄19ꎻ㊀修回日期:2024 ̄04 ̄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成本耦合目标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51878436)ꎻ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CSCNo.202306250104)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张艺凡1ꎬ㊀杨㊀崴1әꎬ㊀张煦康2ꎬ㊀李奇芫1(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ꎬ天津㊀300072ꎻ2.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ꎬ日本㊀大阪㊀5650871)摘要:㊀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评估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主流方法ꎬ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ꎮ为揭示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概况ꎬ以 WebofScience 和 CNKI 中的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期刊文献为对象ꎬ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绘制了该领域研究的总体特征和演化进程知识图谱ꎬ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ꎮ分析表明:在研究内容上ꎬ国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多学科交叉ꎬ涵盖能源利用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ꎬ已从细分阶段进入到整合阶段ꎻ而国内研究更多从建筑和环境学科出发ꎬ侧重于建筑节能减排ꎬ目前处于多元细分阶段ꎬ存在体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ꎮ在研究方法上ꎬ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均以量化清单为基础ꎬ但具体的评价指标与技术路径存在差别ꎬ国外在LCA不确定性分析方面较为领先ꎬ而国内在此方面处于起步探索阶段ꎮ未来国内建筑LCA研究应关注对框架体系的扩展与完善ꎬ重视从建筑单体到群体㊁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的变化趋势ꎬ并加强对建筑LCA不确定性的关注ꎮ关键词:㊀建筑生命周期评价ꎻ㊀文献计量ꎻ㊀知识图谱ꎻ㊀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㊀TU-02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2096 ̄9422(2024)04 ̄0109 ̄10Review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BuildingLifeCycleAssessmentBasedonKnowledgeMappingZHANGYifan1ꎬYANGWei1әꎬZHANGXukang2ꎬLIQiyuan1(1.SchoolofArchitectureꎬTianjinUniversityꎬTianjin300072ꎬChinaꎻ2.GraduateSchoolofEngineeringꎬOsakaUniversityꎬOsaka5650871ꎬJapan)㊀㊀Abstract:AsamainstreammethodforevaluatingresourceconsumptionandenvironmentalimpactꎬbuildingLifeCycleAssessment(LCA)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hinatoachieveitscarbonneutralitygoal.TorevealtheresearchstatusofbuildingLCAbothdomesticallyandinternationallyꎬtheresearchsystematicallymapsthegeneralcharacteristicsandevolutionoftheresearchesinbuildingLCAfieldbasedonrelatedliteraturesfromWebofScienceandCNKIdatabases.TheanalysisshowsthatintermsofresearchcontentꎬforeignLCAstudiesareinterdisciplinaryꎬcoveringmultipleaspectssuchasenergyuseꎬenvironmentalbenefitsꎬandeconomicbenefitsꎬhavingenteredtheintegrationstagefromthesubdivisionstage.Domesticresearchstartsmorefromthedisciplinesofbuildingandenvironmentꎬfocusingon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sreductionꎬandiscurrentlyinthestageofmultiplesubdivisionsꎬwiththeproblemofimbalancedsystemdevelopment.IntermsofresearchmethodsꎬbothdomesticandforeignbuildingLCAarebasedonquantifiedinventoriesꎬhoweverꎬwithdifferencesinspecificevaluationindicatorsandtechnicalpaths.ForeignresearchismoreadvancedinLCAuncertaintyanalysisꎬwhiledomesticresearchisintheinitialexplorationstage.Inthefutureꎬdomesticresearchshouldfocusontheexpansionandimprovementoftheframeworksystemꎬpayattentiontothetrendofchangefromsinglebuildingtogroupꎬandfromsingle张艺凡ꎬ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disciplinetomulti ̄disciplineꎬaswellasstrengthenattentiontobuildingLCAuncertainty.㊀㊀Keywords:buildingLifeCycleAssessment(LCA)ꎻbibliometricꎻknowledgemappingꎻcomparativestudy0㊀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环境负面影响日益凸显ꎬ降低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ꎮ建筑部门是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领域ꎮ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ꎬ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 33亿tceꎬ碳排放总量为49 97亿tCO2ꎬ分别占全国能耗总量与碳排放总量的45 8%和50 6%ꎮ着力减少建筑部门各过程的碳排放及能耗ꎬ对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大有助力[1]ꎮ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ꎬLCA)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㊁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综合量化和评价ꎬ自1990年起应用于建筑部门ꎬ并且成为了评价建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之一[2]ꎮ建筑生命周期评价(BuildingLCA)是对建筑从原材料开采ꎬ经过生产㊁使用㊁拆除ꎬ直到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从摇篮到坟墓)全部的资源投入及环境负荷评估[3]ꎮ建筑是具有较长寿命的特殊产品ꎬ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直接及间接的复杂影响ꎬ故使用LCA方法衡量建筑各个阶段内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方法[4]ꎮ目前国内相关综述多为针对LCA方法的理论分析ꎬ缺少聚焦于建筑领域的生命周期评价应用研究ꎬ国内建筑LCA研究重点和现状未能厘清ꎬ与国外研究也缺少整体脉络的对比[5-7]ꎮ文献计量学能够系统地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ꎬ较为全面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ꎮ基于此ꎬ笔者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88-2022年间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领域已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ꎬ绘制本领域总体情况㊁演进趋势和研究热点知识图谱ꎬ以期对未来建筑LCA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ꎮ1㊀数据与方法1 1㊀数据检索在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CC)和中国知网(CNKI)中ꎬ对结合研究主题进行广泛检索ꎬ通过查询首篇发表文章确定检索时间起点ꎮ在WOSCC中使用检索语句:[(TS=(lifecycleassessmentORlife-cycleassessmentORLCA))AND(TS=("building∗"))]ꎬ检索期限为1998-2022年ꎬ检索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15日ꎻ在CNKI中使用检索语句:(主题:"生命周期评价"+"LCA")AND(主题:"建筑")ꎬ检索期限为1999-2022年ꎬ检索截止日期也为2022年10月15日ꎮ经过数据清洗ꎬ获取以WOSCC为来源的外文文献6146篇ꎬ以CNKI为来源的中文文献808篇ꎮ1 2㊀分析方法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和VOS ̄viewerꎬ以知识域(knowledgedomain)为对象绘制科学知识图谱ꎬ揭示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ꎮVOSviewer基于概率论使用关联强度算法ꎬ对共现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ꎬ适合对机构㊁作者等大规模网络数据进行共现可视化分析ꎻCiteSpace基于集合论的思想ꎬ主要使用Clustering㊁LLR㊁MI聚类算法ꎬ擅长以关键词的演化分析和突变分析来展示研究脉络ꎬ更适用于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ꎮ2㊀国内外研究总体概况2 1㊀文献产出态势对比文献发表总量可体现该主题或领域科学知识积累水平ꎬ历年发文数量直接反映了研究热度的变化ꎮ建筑生命周期研究论文发表趋势见图1ꎬ分别对1998-2022年间中外文期刊累计发文量分布指数进行拟合ꎬ外文文献呈现指数增长趋势ꎬ中文文献呈现线性增长趋势ꎮ根据不同时期年发表数量变化ꎬ可将外文文献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1)起步阶段(1998-2006年):共有289篇文献被收录ꎬ占总收录数量的4 7%ꎬ年均发表量29篇ꎻ(2)加速阶段(2007-2019年):发表总量占总发文量的59 9%ꎬ年均发表量307篇ꎬ几乎为上阶段的10倍ꎮ(3)成熟阶段(2020年至今):发表总量占总发文量的35 3%ꎬ年均发表量724篇ꎬ增长速度放缓ꎬ文献产出量仍保持较高水平ꎮ在此领域中文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时起步ꎬ但是发展较为缓慢ꎮ在1999-2005年仅发表37篇文章ꎻ2006-2016年发文量缓慢增加ꎬ小幅回落后目前保持平稳水平ꎬ年发文量在40~55篇范围内ꎮ国内与国外研究热度态势形成较大差距ꎮ2 2㊀领域分布对比从领域分布维度对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涉及学科进行比较(见图2)ꎮ外文文献发表量排在前列的学科为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ꎬ13 97%)㊁建筑建造技术(ConstructionBuildingTech ̄nologyꎬ12 94%)㊁绿色可持续科学技术(GreenSus ̄ZHANGYifanꎬetal.Review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BuildingLifeCycleAssessmentBasedonKnowledgeMappingtainableScienceTechnologyꎬ12 35%)㊁土木工程(En ̄gineeringCivilꎬ11 95%)㊁工程环境(EngineeringEnvi ̄ronmentalꎬ10 94%)ꎬ总占比62 15%ꎮ中文文献发表量排在前列的学科为建筑科学与工程(61 29%)㊁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4 42%)㊁工业经济(9 49%)㊁宏观经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4 65%)㊁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 37%)ꎬ共占比92 22%ꎮ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相关文献多以建筑工程和资源环境学科为基础ꎬ少部分中文文献涉及经济和计算机领域ꎻ外文文献多学科交叉现象更加明显ꎬ不同学科文献产出更为均衡ꎮ图1㊀1998-2022年以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发表量统计图Fig.1Statisticalchartofthenumberofjournalarticlesonbuildinglifecycleassessmentpublishedfrom1998to2022图2㊀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领域分布统计图Fig.2DistributionofresearchfieldsinbuildingLCAliterature2 3㊀发文机构与作者共现分析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中英文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见表1㊁表2ꎮ中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清华大学(57篇)ꎬ发文量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机构为同济大学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1篇与29篇)ꎬ青海大学文章平均被引次数较高ꎬ在建筑材料物化阶段生命周期评价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8ꎬ9]ꎮ外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93篇)ꎬ发文量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机构为米兰理工大学(83篇)㊁香港理工大学(78篇)ꎮ使用普莱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群发文阈值ꎬ见式(1):Nmin=0 749Nmax(1)式中:Nmin为核心作者群发文数量最低阈值ꎻNmax为核心作者群发文数量最高阈值[10]ꎮ检索文献中ꎬ外文期刊中HabertGuillaume为本领域发文量最高者ꎬ累计发文45篇ꎬ经计算ꎬ外文核心作者群发文最低阈值Nmin为5篇ꎬ筛选后得到479个外文核心作者节点ꎮ其中ꎬ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数量ꎬ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ꎬ整体呈现 外围游离㊁内部集聚 的特征(见图3)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HabertGuillaume(45篇ꎬ关注水泥混凝土材料环境影响及建筑数字化生产)㊁延世大学的HongTaehoon(34篇ꎬ关注屋顶光伏系统及可持续运营)㊁巴勒莫大学的MaurizioCellura(31篇ꎬ关注区域层级建筑能源利用)是外文期刊中的高产作者ꎬ外文核心作者共现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群现象ꎬ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ꎮ按照同样方法计算ꎬ中文期刊核心作者群发文最低阈值Nmin为3篇ꎬ筛选后得到67个张艺凡ꎬ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核心作者节点ꎬ中文作者共现关系呈现 整体分散㊁小组聚团 的现象ꎬ核心作者多以所属机构为单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组ꎬ合作联系较弱(见图4)ꎮ国内研究代表性人物有清华大学的张智慧㊁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蒋荃㊁青海大学的龚志起等ꎮ张智慧等人对建筑生命周期评价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ꎬ包含不同结构㊁不同材料㊁不同阶段等多元视角ꎬ具有较高的影响力[11-15]ꎮ蒋荃㊁龚志起等人较为关注建筑材料㊁建筑物化阶段生命周期的研究ꎮ表1㊀排名前10的中文发文机构发文量及被引频次Table1Thetop10institutionsinChinesepublicationsintermsofpublicationvolumeandcitationfrequency序号中文期刊来源机构论文数总被引数清华大学57293312同济大学41390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92714重庆大学273375天津大学242266北京工业大学232757东南大学162118青海大学112899华侨大学1126210武汉理工大学11162表2㊀排名前10的外文发文机构发文量及被引频次Table2Thetop10institutionsinforeignpublicationsintermsofpublicationvolumeandcitationfrequency序号外文期刊来源机构发文量总被引数1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9330462米兰理工大学8315853香港理工大学7828354里斯本大学6112155佩鲁贾大学6120546奥尔堡大学6012917挪威科技大学5921158莱里达大学5924079鲁汶大学5887710丹麦科技大学572924图3㊀外文文献发文作者共现图谱Fig.3Foreignco-authorshipnetworkmap图4㊀中文文献发文作者共现图谱Fig.4Chineseco-authorshipnetworkmap3㊀国内外研究进展3 1㊀国外研究进展3 1 1㊀研究趋势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信息的提炼概括ꎬ关键词突现是指短期内出现频次急剧跃迁ꎬ可作为研究热点演化分析依据ꎮ使用CiteSpace进行分析得到外文关键词突现结果(见图5)ꎮ外文文献在1998-2001年间未出现突变关键词ꎬ此后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1)起步阶段(2002-2007年):主要关注LCA在建筑能耗的评估应用ꎻ(2)细分阶段(2008-2017年):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出现了建筑类型和评价维度的研究分支ꎻ(3)整合阶段(2017-2022年):主要关图5㊀外文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Fig.5KeywordCo-occurrenceanalysisofforeignliteratureZHANGYifanꎬetal.Review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BuildingLifeCycleAssessmentBasedonKnowledgeMapping注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与其他宏观理论的整合ꎬ以及对不同建筑尺度㊁技术方法的集成研究ꎮ3 1 2㊀国外研究热点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了解国内外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ꎮ在CiteSpace中通过LLR算法对外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知识图谱ꎬ聚类模块值Q=0 82>0 3ꎬ平均轮廓值S=0 94>0 7ꎬ说明聚类结构清晰显著ꎬ结果合理可信(见图6)ꎮ聚类图谱共包含13个知识域ꎬ依据知识域标签与代表关键词整合梳理后将其分为4类分析维度:体系框架与应用对象㊁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㊁能源利用与节能㊁循环经济ꎮ图6㊀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外文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Fig.6KnowledgemapofkeywordsinforeignliteratureonbuildingLCAResearch㊀㊀(1)体系框架与应用对象LCA框架包括4个部分:目标和范围定义㊁生命周期清单分析㊁生命周期影响评估和结果阐释ꎮ自生命周期评价概念引入建筑领域以来ꎬ随着研究不断深入ꎬ其框架也随之不断丰富整合ꎮ在框架拓展方面ꎬLCA和生命周期成本LCC结合ꎬ形成了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决策机制工具[16ꎬ17]ꎮRobHoogmarten等人比较不同可持续性评估工具ꎬ认为最综合的可持续性方法需要结合LCA与LCC的评价指标ꎬ以实现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估(LCSA)[18]ꎮ在框架细分方面ꎬLCA衍生出生命周期能源评价(LCEA)㊁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LCCO2A)等子系统ꎬ分别以能源消耗㊁碳排放量作为归一化指标进行评估[3]ꎮ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可持续评价工具之一ꎬ生命周期评价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呈现多元化ꎮ其特征主要有:①评价类型更加丰富ꎮLCA起初集中于住宅建筑评估ꎬ而后逐渐拓展到公共建筑以及不同建筑类型之间的比较分析[17-19]ꎮ②评价阶段更加细分ꎮ针对材料生产运输(product)㊁建造阶段(construction)㊁运行阶段(usestage)㊁建筑改造(renovation)㊁废弃阶段(disposal)各子阶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ꎬ21]ꎮ③评价尺度更加拓展ꎮ从单体评价拓展到群体评价ꎬ在不同规模尺度皆有应用[22ꎬ23]ꎮ(2)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引起各国强烈的环境意识ꎬ如何从全生命周期视角降低建筑部门的环境负荷成为大家共同的研究焦点ꎮLCA以温室气体等排放物作为主要指标对建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ꎬ识别生命周期中碳排放较高的环节并量化改进策略的减碳效果ꎮ如Azzouz等人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案例研究中对不同的设计理念的影响进行了量化ꎬ综合考虑结构㊁围护结构㊁建筑系统和运营设施管理各方面的最有效的措施ꎬ节省了生命周期内16 3%的碳排放ꎬ其中ꎬ分别减少了32 3%隐含碳和8 7%的含能[24]ꎮ(3)能源利用与节能LCA可对建筑能源使用情况㊁节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ꎬ提供决策依据以改进能源资源利用ꎮ如Sharma等人致力于识别各生命周期阶段能耗使用情况及关键因素ꎬ发现运行阶段产生了80%~85%的能源消耗ꎬ其关键影响因素是电力使用㊁暖通空调㊁制造和维护㊁水的使用㊁废物的产生等[25]ꎮ除聚焦于传统能源模式下建筑能耗研究外ꎬLCA还可用于评估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减碳潜力及环境效益ꎬ如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㊁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PV/T)㊁储能技术等[26-28]ꎮ(4)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概念起源于生态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ꎬ旨在创建一个闭环生产模式ꎬ利用重复使用㊁共享㊁维修㊁翻新㊁再制造和循环再造来实现经济㊁环境和社会之间更好的平衡[29]ꎮ研究表明ꎬ循环经济相较于传统线性经济ꎬ具有更为显著的环境效益ꎮ例如ꎬ使用再生木材制造刨花板最高可降低95%的生命周期环境负荷[30]ꎮ然而ꎬ目前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ꎬ因此ꎬLCA可以为建筑产业转型提供定量评估ꎬ推动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应用ꎬ进一步推动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ꎮ3 2㊀国内研究进展3 2 1㊀研究趋势用上文相同的方法针对中文808篇文献进行分析ꎬ得到关键词突现结果(见图7)ꎮ中文关键词演进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评价体系发展阶段(1999-2006年):该阶段聚焦于LCA理论发展ꎬ并基于低能耗农宅㊁3D打印技术进行了应用尝试ꎻ(2)应用阶段(2006-2013年):可持续发展背景下ꎬLCA在建筑领张艺凡ꎬ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ꎬ在建筑能耗㊁环境影响㊁成本效益维度进行评估ꎻ(3)细分阶段(2014-2022年):在建筑材料㊁研究方法㊁建筑类型不同方面出现突现现象ꎮ图7㊀中文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Fig.7KeywordCo-occurrenceanalysisofChineseliterature3 2 2㊀国内研究热点按照同样的方法获得中外文文献关键词共线聚类知识图谱(见图8)ꎬ聚类模块值Q=0 84ꎬ平均轮廓值S=0 98>0 7ꎮ依据知识域标签与代表关键词将其分为3类:体系框架与应用对象㊁建筑节能㊁环境影响ꎮ图8㊀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中文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Fig.8KnowledgemapofkeywordsinforeignliteratureonbuildingLCAresearch㊀㊀(1)体系框架与应用对象LCA结合本土情况与实际需求不断拓展更新ꎬ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ꎮ一些学者针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国外BREEAM㊁LEED㊁CASBEE等主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ꎬ重点分析了LCA评价指标的差异及量化方法ꎬ为本土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基准值的技术路径建立提供借鉴[31ꎬ32]ꎮ同时建筑LCA应用对象出现多元细分的趋势ꎮ在建筑类型上ꎬ从居住建筑为主逐渐拓展到办公建筑㊁校园建筑等公共建筑为主[33-38]ꎻ在地域上ꎬ除依据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外ꎬ针对生态脆弱的高原地区的研究也愈发受到关注[39]ꎻ同时物质循环研究也愈发完善ꎬ对建筑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㊁建筑水循环的研究热度有所提升[40ꎬ41]ꎮ(2)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城市建设目标ꎮ在生命周期评价的视角下ꎬ建筑节能主要关注3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设计ꎬ例如窗墙比㊁朝向㊁围护结构等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35ꎬ36ꎬ42]ꎻ二是建筑材料的能耗影响及经济效益ꎬ如张垚等利用LCA&P1-P2经济模型确定了6种常见保温材料在满足节能标准情况下的最优经济厚度[43]ꎻ三是节能改造ꎬ如杜书波等人分析迪肯大学在适应性改造中的节能改造策略ꎬ并通过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检测数据对其改造现状进行后评价[44]ꎮ目前国内建筑节能研究多基于某一单体建筑或单项建筑技术措施进行能耗效益研究ꎮ然而ꎬ仅限于在建筑尺度的技术难以更进一步形成规模化的节能效益ꎬ有必要积极探讨在城区乃至更大的空间尺度的节能减碳手段[45]ꎮ(3)环境影响全球暖化背景下ꎬ碳排放课题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ꎬ建立碳排放预测模型和评估减碳效益成为研究重点[46ꎬ47]ꎮ早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碳排放核算方法构件及实证分析ꎬ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GB/T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ꎬ界定了碳排放计算边界和方法ꎬ为后续建筑碳排放预测计算和核算检验等提供依据[48]ꎮ在此基础上ꎬ碳排放预测模型及减碳效益评估呈现多元化发展ꎬ多学科趋势逐渐加强ꎮ李远钊等人利用机器学习SVR算法创建了高层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49]ꎻ杨崴等人借助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对标准层面积㊁窗墙比及朝向等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ꎬ总结出对LCA结果影响较大的设计变量[42]ꎮ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应用促使LCA可以在建筑设计早期阶段介入ꎬ对提升建筑性能㊁预测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ꎮ4㊀国内外研究对比4 1㊀研究基础对比从研究基础上看ꎬ国外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早ꎬ水ZHANGYifanꎬetal.Review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BuildingLifeCycleAssessmentBasedonKnowledgeMapping平较高㊁影响力较强的机构多在欧洲和美国ꎮ近十几年发文数量呈指数增长㊁研究热度较高ꎮ国内研究相对起步较晚ꎬ自2006年起发文量呈线性增长趋势ꎬ2016年达到年发文量高峰后逐渐小幅下降ꎬ2019年后恢复增长并趋于平稳(见图1)ꎮ分析发现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研究热度与政策标准制定紧密相关ꎮ200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ISO14040系列标准进行了更新:将原先的4个标准整合为现在的ISO14040 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和框架»和ISO14044 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和导则»两个标准ꎬ这一变化引起国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ꎬ发文量迅速增加[50]ꎮ同年ꎬ我国发布了首版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ꎬ生命周期评价在绿色建筑的应用使得国内相关研究从理论层面逐渐转化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操作层面ꎬ提升了国内建筑LCA的研究热度[51]ꎮ4 2㊀研究趋势对比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趋势可根据各阶段主要热点分为评价体系发展阶段㊁应用阶段㊁细分阶段和整合阶段(见图9)ꎮLCA概念最早由欧美国家针对工业产品包装环境影响提出ꎬ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ꎬ国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在初期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7]ꎮ因此ꎬ直接快速进入到应用起步阶段和细分阶段ꎬ目前阶段更加注重尺度规模层面㊁学科层面㊁方法层面的整合研究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ꎬLCA概念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52]ꎮ前期研究更加注重与本土化理论的融合发展ꎬ后期进入广泛应用阶段ꎬ当前研究细分多样ꎬ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类别㊁地域类别㊁材料产品类别及建筑类别都衍生了不同的研究热点ꎬ但是在各类别中研究发展不均衡ꎬ尚未形成全面的研究体系ꎮ4 3㊀研究内容对比目前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均已形成较成熟的研究体系ꎬ其内容可细分为体系框架㊁应用对象㊁环境影响㊁能源节约与利用㊁经济效益5个方面(见图9)ꎮ(1)在体系框架方面ꎬ国内外学者以清单分析为基础ꎬ结合LCC和层次分析法(AHP)等ꎬ探索综合性归一化LCA体系框架ꎮ国内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虽相对起步晚ꎬ但在绿色建筑㊁可持续建筑和建筑节能减排等方面已有显著成果ꎬ促进了本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国际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协同联系ꎮ(2)在应用对象方面ꎬ国内外已对不同的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类型开展多元化探索ꎮ国外研究在单体㊁街区㊁城市㊁国家等不同规模层级都有所开展ꎬ而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单体建筑ꎬ对于中观及宏观层级讨论较少ꎮ图9㊀中外文文献研究热点演变对比图Fig.9ComparisonofevolutionofresearchhotspotsinChineseandforeignliterature㊀㊀(3)在环境影响方面ꎬ国内外研究热点具有高度的重合性ꎬ 碳排放 碳足迹 是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ꎮ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估通常选择二氧化碳当量作为基本计量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ꎬ在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碳排放进行ꎮ(4)在能源节约与利用方面ꎬLCA为集中于运行阶段的传统建筑能耗研究拓宽了范畴ꎬ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将建筑含能与运行能耗共同考虑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共识[53ꎬ54]ꎮ国内研究主要将LCA应用于建筑围护结构方面ꎬ集中于材料比选㊁保温厚度优化以及性能与成本平衡等视角ꎮ国外研究在建筑能源方面较国内更为系统ꎬ除建筑需求端的节能研究外ꎬ对于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ꎮ(5)在经济效益方面ꎬ国外学者围绕循环经济课题开展了广泛研究ꎬ主要聚焦于建筑废弃物㊁资源和工业升级ꎬ而国内学者将循环经济视为一种对工业化发展伴生的环境挑战的应对策略ꎬ其内容观点较为模糊化和概念化[55]ꎮ尽管已经有一些针对节能措施增量成本效益评估的研究成果ꎬ但多集中在个案节能初始投资与运营成本优化的比较ꎬ建筑生命周期评级维度评价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整合ꎮ张艺凡ꎬ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4 4㊀研究方法对比国内外建筑LCA主要使用清单量化的方法依据各评价指标对物质和能量流动信息进行收集整合ꎮ建筑LCA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建筑能耗㊁温室气体排放㊁资源消耗㊁废弃物生成等方面ꎮ不同评价体系对这些指标的考虑程度和方法有所不同(见表3)ꎮ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采用措施清单作为评价方式ꎬ旨在约束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环境影响ꎮ然而ꎬ该评价体系缺少基于性能的量化评价方法ꎬ并且涉及的LCA指标较为单一ꎬ这导致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估结果ꎮ此外ꎬ由于缺乏专用的软件工具ꎬ评估过程相对困难复杂ꎬ给其他评价体系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带来阻碍ꎮ表3㊀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中涉及的LCA指标与计算方法[31ꎬ56]Table3LCAindicatorsandcalculationmethodsinvolvedinsustainablebuildingassessmentsystems[31ꎬ56]评价体系BREEAMEDGNB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19版)涉及的生命周期评价指标GWPꎬFWꎬODPꎬAPꎬEPꎬRWDꎬADP-EꎬPOCPꎬHWDꎬADP-FꎬNHWDGWPꎬODPꎬPOCPꎬAPꎬEPꎬPEnrꎬPerGWPꎬODPꎬPOCPꎬAPꎬEPꎬNPEDGWP提高与创新 加分项:建筑碳排放量计算和减碳措施工具与方法数据和方法:GreenGuidetoSpecification工具:GreenGuidecalculatorꎬIMPACTLCA&LCCtool数据:Oekobau.dat工具:LEGEP工具:LEEDLCACalculatorꎻAthenaEco-estimator/㊀㊀注:缩写分别代表的指标为:GWP全球变暖潜值ꎻFW淡水净使用量ꎻODP臭氧破坏潜值ꎻAP酸化潜值ꎻEP富营养化的潜值ꎻRWD放射性废物处理ꎻADP非生物资源消耗潜值ꎻPOCP对流层臭氧形成潜值ꎻHWD危险废物处理ꎻNHWD非危险物处理ꎻPEnr不可再生一次能源消耗量ꎻPer可再生一次能源消耗量ꎮ㊀㊀不确定性分析是LCA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ꎮ国外研究对LCA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变量进行分析ꎬ如建筑运营期间的能源价格波动㊁建筑使用者行为和建筑环境参数等因素ꎬ以评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7]ꎮ国内研究早期主要对建筑投资决策㊁施工管理等过程的 不确定性 进行探讨ꎬ此类研究侧重风险管理而非对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完善ꎬ故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中[58ꎬ59]ꎮ近几年来ꎬ国内有关学者对HAVC系统性能差距㊁建筑能源模型校验和节能改造经济性方面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分析ꎬ但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不确定性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ꎬ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展[60-62]ꎮ5㊀结论基于1998-2022年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ꎬ从文献产出㊁领域分布㊁发文机构与核心作者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ꎬ以此为基础对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及对比ꎮ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在研究基础㊁研究内容㊁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特点ꎬ并提出国内本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内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体建筑ꎬ针对街区㊁城市等建筑群体分析仍较为缺乏ꎮ且国内大量研究仍停留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策略及评估预测等阶段ꎬ鲜有从新能源利用㊁循环经济等交叉学科视角探讨ꎮ此外ꎬ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主要基于模型进行清单量化ꎬ对模拟过程的不确定性分析缺乏重视ꎬ这会造成预测阶段结果与实际差异较大ꎮ基于对建筑LCA领域图谱分析与认识ꎬ未来研究可从以下3个方面做出创新贡献:(1)探索从建筑单体到群体的生命周期评价ꎮ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ꎬ相较于建筑单体ꎬ对建筑群体层面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及能源消耗的研究将极大助力实现我国的碳中和目标ꎮ因此ꎬ有必要扩大建筑生命周期研究对象规模ꎬ在街区㊁城市乃至国家等中观㊁宏观尺度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ꎮ(2)完善建筑LCA的评价框架与方法ꎬ关注建筑生命周期中的不确定性分析ꎮ建筑的使用寿命明显长于其他产品ꎬ针对长时间跨度的模拟ꎬ不确定性分析对于模型预测准确度尤为重要ꎮ后期研究中应重视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ꎬ未来气候变化㊁能源技术的演变等不确定性因素或成为关注重点ꎮ(3)发展多学科视角下的建筑生命周期评价ꎮ建筑不仅是能耗终端和碳排放源ꎬ本身也带有技术集成㊁经济载体等多重属性ꎮ未来应重视联合能源㊁经济学㊁计算机等多学科视角回应建筑复杂性ꎬ整合建筑性能㊁能源技术㊁经济效益等多维度指标以发展全方位系统化的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体系ꎮ参考文献:[1]黄贤金ꎬ张安录ꎬ赵荣钦ꎬ等.碳达峰㊁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和展示工具,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和知识结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挖掘和可视化展示,本文旨在为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资源和参考依据。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Citespace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阐述其在知识图谱构建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随后,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提取出关键词和引文网络,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相应的知识图谱。
通过对知识图谱的解读和分析,本文将揭示中国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题和研究趋势等关键信息。
本文将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清晰、直观的知识图谱,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希望能够推动知识图谱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学术研究和知识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也日益丰富。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保护与发展策略、空间形态与建筑特色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据等手段深入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护发展现状。
然而,在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呈现方面,相关研究尚显不足。
近年来,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运用知识图谱等可视化工具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量化分析。
知识图谱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还能够揭示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和演变趋势。
211115227_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研究可视化分析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into the Full Life Cycle Researches of Buildings in China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吴倩倩 WU Qianqian 王 薇 WANG Wei 胡 春 HU Chun摘 要:建筑全生命周期可以辅助建筑项目管理,帮助建筑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降低建筑碳排放。
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为研究手段,基于2000—2020年CNKI 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对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图谱分析结果进行研究。
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8个主要研究聚类,并且整体沿4个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认知和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应用方法创新研究、跨学科多角度研究及理论创新研究,是需要继续关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全生命周期;知识图谱;可视化;Citespace;BIMAbstract: The full life cycle of building can be used to assist the build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help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uildings, reducing in a better way the carbon emission of buildings.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the data of the papers from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CNKI database 2000-2020 are used to mak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upon the knowledge graph and structure of China’s full life cycle researches of buildings. Further studies are conducted on the authors, cooperative websites, organizations, and critical keywords concerning the topic of full life cycle of buildings. Further clust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keywords to get 8 major clusters of research on full life cycle of buildings and i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verall researches are divided in 4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deserving continued attention are the researches on the cognition of full life cycle of buildings and the building of theoretic system, the study on application method innovation, and cross-discipline and multi-perspective research, and theoretic innovation study. Keywords: full life cycle of building; knowledge graph; visualization; Citespace; BIM0 引言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citespace学习总结
citespace学习总结
1.基于CiteSpace的网络学习知识图谱分析
利用可视化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了国内网络学习科学知识图谱,以直观的方式揭示我国网络学习科学的发展状况,包括年产出论文量、年投入作者数、年论文前沿时序等内容分析图谱。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建议,探寻国内网络学习的发展与演进,并为国内网络学习领域的未来发展和预测提供依据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绿色建筑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绿色建筑研究可视化分析
甘甜甜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6
【摘要】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模块对我国2000-2022年间绿色建筑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研究内容包括绿色建筑的理念探讨、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等。
目前,该主题的研究正借助其他新兴的关键词进行主题拓展、深化与延伸,但仍存在建筑技术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甘甜甜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可视化分析
2.绿色经济效率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3.国内绿色供应链研究现状及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绿色建造研究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5.国内外绿色创新研究热点与趋势比较——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建筑碳排放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建筑碳排放研究综述
陈怡瑾;刘杨
【期刊名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7)1
【摘要】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高,建筑碳排放的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功能,选取CNKI的中文
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2009—2023年间中国建筑碳排放研究的214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建筑碳排放研究大致经历初始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步奋进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实现节能减碳为目的的低碳建筑、节能减碳、建筑节能等方面。
对于未来研究,相关学者将重点关注减碳策略实践层
面与零碳建筑实现的问题。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陈怡瑾;刘杨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8;TU-9
【相关文献】
1.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分
析2.国内外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与挑战——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3.
国内外建筑业碳排放的研究评述——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研究综述Review on the Study of China's ModernArchitecture Creation on the Knowledge Map of Citespace景 涛 | Jing Tao程 娟 | Cheng Juan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8)08-0001-05 收稿日期 2017-07-03摘 要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围绕人本设计理念的深化,中国现代建筑创作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适时总结已有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根据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于现代建筑创作的812篇期刊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以知识图谱为导向,可视化分析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热点,借此研究进一步分析具体内容,以形成系统的认知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对于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知识图谱 视化分析 现代建筑创作 研究综述Abstract Influenced b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humanism oriented activities,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in China presents a wealthy of research content.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t plays the key role of connecting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to summarize the existing studies. Using the Citespace software to guide the knowledge map, we make visualized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map on the developing track and research hotspots, based on 812 paper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in the CNKI database. We further analyze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study, which have a system of cognition to respo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s on modern architectural creation.Keywords Knowledge map, Visualized analysis, Moder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Research review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与科技文化因素决定着建筑的发展演变与研究脉络,表达了当时先进的社会生活方式[1-3]。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发展在经过引入、借鉴、融合国外建筑创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社会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渗入使其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4-5],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适时总结已有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 现代建筑创作的内涵建筑创作是关于建筑价值生产的创造性劳动,随着时代变迁在物质与精神方面会有不同的体现,即便是同一时期也会因为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等差异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造成建筑创作的多样化[6-7]。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资本由最初的物质性投入转向社会性投入,现代建筑是体现这一状况的重要符号,而现代建筑创作则是表现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的显著标识[8-11]。
本文所分析的即具有时代意义满足当代人文需要的建筑创作研究,其内涵能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能够形成建筑这一符号揭示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2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概况2.1 研究文献统计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源,搜索以“现代建筑”为主题并含有“创作”的期刊论文共872篇,时间从1959年截至现在。
鉴于2018年数据收录不完整,对数据的时间设置为1959年—2017年,并剔除“征稿简则”、“声明”、“发刊词”等非学术论文共获取有效论文812篇。
在文献整理中发现年度发文量虽然有起伏,但总体保持增长(图1),期刊来源主要以建筑类期刊为主,但最近几年研究文献逐渐出现在城乡规划类、文化环境类以及科学技术类等期刊中,不断趋向于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
2.2 发文作者分析以获取的文献为基础,统计论文作者的基本布局和论文产量分布,并进行作者的合作网络分析,从中得到基本聚类布局和产量关系(图2)。
在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了作者的文献数量以及在该网络中与其他作者相连接的疏密程度。
通过网络聚类分析,学者之间或多或少组成团队,团队之间多以学术合作为关联,并通过群组的核心学者相链接。
2.3 研究热点分析文献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能够反映论文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精髓,并得出各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利用已采集的812篇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主题词和关键词来确定“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网络关系,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核心,并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结果(图3)。
通常频次高的关键词表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中心性越强则代表共现越多,说明关键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图中这些关键词的节点往往最大,联系网络也最密集。
在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时,剔除建筑创作、现代建筑、建筑设计等常用词汇,得到现代建筑创作领域高频热点词列表(表1),集中在建筑风格、建筑传统、建筑艺术,地域和文化等方面。
根据共现网络关系显示地域、文化、传统三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是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发展演变分析发展演变代表了研究领域中不同年代最核心且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内容,是了解学科整个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本文在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每个年度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再以聚类的方法进行共词网络分析,由研究节点之间的转化关系探悉其演进脉络。
由于数据分布时间跨度大,在图谱分析过程中网络聚类的重心偏向期刊数量优势明显的2000年以后,而对前期的分析不够充分。
因此以2000年为分割线,进行两次聚类分析获取不同的时间线程图(图4~5)。
首先在1959年—1999年,分析结果在图谱上按时间顺序显示共现较多的关键词为建筑风格、建筑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运动等。
其中建筑风格与建筑思想形成共现,建筑传统与建筑艺术、现代主义建筑、乡土建筑等形成共现,成为这一期间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这一阶段建筑创作对于艺术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博弈。
其次在2000年—2017年,研究延续了上一阶段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传统,同时建筑文化、地域性、传承、有机建筑等成为这一期间新的研究趋势,且共现的关键词联系更加复杂,涉及层面更多。
通过关键词的频次和共现对比发现,相对于第一阶段重心偏向于物质技术层面的研究,第二阶段研究重点则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更关注于人文关怀、绿色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等内容。
利用文献关键词在时间线程的分布,对每个阶段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挖掘出年度频次高的,依靠这些关键词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来确定研究的发展演变(表2)。
表现出从1959年开始,研究最初的重点在技术条件、建筑风格、形式美等方面,呈现出重视建表1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研究热点统计(频次≥10)表2 现代建筑创作年度高词频信息统计1图1 CNKI数据库中现代建筑创作主题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2 作者合作网络(CiteSpace+Gephi )图3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CiteSpace )建筑的各构成要素在自由的同时又受到整体网络的约束,表现为建筑结构是一种相互牵制与促进的构造过程;另一方面将功能看作是与建筑形式、空间、技术有着多样复杂关系的存在,本身具有随结构不同而变化的客观规律,其中共时性的形态为功能分区,历时性的形态为功能转变[21-23],因此功能不应该局限于静态,也具有动态特征。
3.4 时间与空间建筑的时空观可以理解为自变量的时间和因变量的空间[24],现代建筑创作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5]:①渗透与融合。
随着人的日常需求发生变化,建筑空间由隔离性强逐渐转弱[26],倾向于更多的空间渗透性,从而增加建筑的使用效率并且改善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②引导与暗示。
建筑空间的引导性与暗示性可以产生与建筑创作相适应的心里感受 [27],同时建筑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人的活动轨迹,借此组织有效的暗示来引导人筑的技术与艺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研究随着现代主义、功能主义逐步转向解构主义、乡土建筑、地域文化等方面,体现出由关注建筑的结构与功能逐渐过渡到精神层面;2000年—2009年,研究凸显出时代性、文化性与创新性等方面的同时,开始强调建筑细部、流动空间、外部空间等,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传承与创新、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多维度发展脉络。
2010年后,研究表现出对于场所精神及情感追求、生态与环境理论、集约设计与建筑元素的逐步深入研究,显示研究在重视场所与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梳理研究发展演变,一方面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新质,沿着纵向的轨迹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理论吸收外来文化,在横向中演变。
随着现代建筑创作理论沿着纵向与横向组成的网络中不断发展,多样性已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基本特征,每一种创作理论在这个网络中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而且每一种理论的发展状态和运动轨迹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3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内容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形成对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研究的直观了解,可以较为明确的提炼出研究的核心,以此为依据去探寻其中的科学规律,发掘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将它们在本质上所达成的共识进行总结,得出以下七个基本观点。
3.1 物质与精神物质作为构成建筑的基本元素具有结构的固有意义,物质元素不仅作为建筑的基本构成,还可以借助所处位置及之间的关联构建精神意义[12-13]。
现代建筑创作在研究与实践中更加重视建筑物质元素如何从结构体系中获得自由,使之不仅有着传统结构元素的功能,并且被赋予其本身隐藏的精神内涵,使得建筑可以满足使用者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个体和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同时研究更从精神层面来关注人的心理感受,关注建筑物质元素对于影响人身体行为的效果,使建筑精神的扩展突破视野达到更为广阔的领域[14-15]。
3.2 技术与艺术技术的进步使建造获得空前的自由,现代建筑创作可以更大范围的运用建筑技术的语言——材料、构件与结构来追求建筑高超的表现艺术[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