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说明文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淫誓明辜罄掌充涕译辜◇昆明市高新第』小学罗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有的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使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怎么把握说明文的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多年来,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初读。

理清文章的脉络教材中编排说明性文章的首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因此引领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这些知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再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从课文中找出介绍恐龙的有关知识,并在读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会读书的孩子能从书中获取很多信息。

在读完之后,学生交流了从每个自然段获取的信息和读懂的知识,最后,让学生试着用“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的句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紧扣“读”.预设了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读。

使学生通过读书理解内容,从中获取信息,落实知识教学的目标,同时在独立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语言。

二、细读。

探究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我认为,说明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词句,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我在学生先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细读课文,先用“——”画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用“…”勾画出描写恐龙外形特点的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对雷龙和梁龙的特点是什么一目了然……接着我引读恐龙外形特点的句子,进行理解旬、段的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你认为课文中哪种恐龙的特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通过这样紧扣课文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再一次感到作者描写的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虽然谁也没见过,但是作者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作比较,把雷龙走路发出的声响比作我们熟悉的雷鸣,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梁龙的长,而且还把它比作移动的吊桥,使我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那么,何谓人文性?我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一、语文人文性的解读其实,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

于满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

”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整合相关论述,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具体而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三个特质:(1)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2)更新教学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3)承认个性的差异,立足健康发展,构建平等平台。

二、人文性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

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及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而提出来的。

然而遗憾的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阐述非常模糊,在阐述原则性的问题时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阐述具体实施细则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所谓人文,广义的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

语文学科是因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及情操的熏陶感染这个特点而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其他课程的人文性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偏重于狭义的人文,并侧重指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理性情操、价值态度等。

其实,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大体触摸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也根据三维目标来设计,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就是专门针对人文性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工具论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最根本目的。

语文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语文教学仅着重于工具性的学习,势必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便犯了这样的错误,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性,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语文技能训练课或语文知识传授课。

课堂教学体现为:阅读课易将课文肢解,侧重字词句段的零碎分析,而忽视整体情感的传达和共鸣;侧重教师的分析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从而使众多学生厌学语文。

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下滑,可以说,重工具而轻人文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虽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把其工具性放在第一位,淡化了语文教学中本应具有的人文性。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强调人性、人权、人本,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把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要实施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语文人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语文教师要做到“一个理念,三个重视”。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人文主义”把“人”放在第一位,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时刻用以“生”为本的理念武装自己,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才是提升素养。

以“生”为本,就要知道学生欠缺什么,学生最需要什么。

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以“生”为本,就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自觉、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

以“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关注他的思想,关注他的情感,关注他的个性等。

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二、教师要重视教材中人文精神资源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大师们的心血之作,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流淌着大师们的真实情感,蕴含着他们的深层思索。

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就要挖掘课本、读本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味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三“性”

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三“性”

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三“性”作者:唐余富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

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

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是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说明文;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课文《松鼠》是根据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小动物的文学作品。

《松鼠》一文,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讨人喜爱的特点。

对于这类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师在进行《松鼠》一文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动物,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二是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是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这三个方面,也正好对应了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科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说是抓住了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筋脉”。

但在处理三者之间关系时,出现了两种不正确的倾向。

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科普说明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认识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把科学性和工具性相提并论,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工具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是“两性并重”。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科普说明文,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

所谓科学意识就是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知识来改造世界。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

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

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

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语 文教 育 由于长 期处 在应试 教育 樊笼 中 ,失去 人文 科学 应有 的特 征 。教 师讲 读 一篇 课文 ,从 作者 、背 景 、结构 、中心到 写作 特色 ,步 步为 营 ,滴 水 不漏 ;学 生作 文 ,什么 起承 转合 ,不 偏不 倚 ,层层设 防 ;学 生做 练 习 ,要 紧扣 教材 观点 和考 点 ,不敢 越 雷 池 半 步 。学 生成 了录音 机和 照相 机 , 只 有 复 制 的 功 能 ,没 有 主 动 、 自由的个性 。学 生 的语 文学 习形成 了思 维定 势 ,潜 在 的创 新 意识被 紧 紧挤压 着 ,创 造性 被泯
南方论刊 ・ 00 21年增刊第1 期
语文教 学研 宄
语 文教 学 如何 体 现 人 文性
邓 龙增
( 高州 市镇 江一 中 广 东高 州 5 5 5 2 2 3)
“ 语文 ” 即 “ 言文 字” , 语 其 “ 人文 性 ”和 “ 工具 性 ”是辩 证统 一 的 。 “ 人文 性 ”是人 类 亘 古久 远 的文 明精华 的 积淀 。学 习 语 文 的过 程 就是学 生精 神 奠基 的 过 程 ,是 师 生双 向 的 、积极 的生 命 活动过 程 。它更 着 眼于语 文 课 程对 学生 思想 感情 熏 陶感染 的 文 化功 能 和课 程 所具 有 的人 文学科 特点 。是 尊重 学生 生命 价值 、尊 重学 生个 体体 验 和创造 的真正 体
学生 学 习语 文 的兴趣 ,使 之不 仅
能学 到知 识 而且 学会 独立 获取 知 识 的方法 。同时 ,教 师要 为学 生 提供 特定 的学 习情 景 ,创设 理 想 的学 习环 境 ,激发 学 生 的创新 思 维 。譬 如 ,有 一位 老 师上 作文 课 时把 一个 瘪皮 球 和打 气筒 带进 教 室 ,他先 拍拍 皮球 ,然后 给皮 球 打气 ,再 拍拍 皮球 。老师 的动 作 做 完 之后 ,要 求 学生 据此 讨论 发 表 自己 的看 法 ,写 一篇 文 章 。学 生 们各 抒 已见 ,比较集 中的看 法 有 四种 :一是 皮球 瘪 其实是 一 种 自我保 护 ,打足 了气 的皮球 会 让 人 踢来 踢 去 ,容 易损 害 自己 。二 是 做 人不 能像 瘪皮 球 那样 没有 活 力 。三是 球要 打气 ,人要 争气 。 四是 只有不 断 充实 自己 ,才 能在 人 生 的竞技 场 有所作 为 。语 文 老 师 的这 种 暗示 教学 法 ,实 际上是 引 导学 生 自觉 地进 入写 作境 地 , 比其单 纯 的命题 作 文 、供料 作 文 来说 ,课 堂氛围更 为宽松和谐 。 3 注 重质 疑交 流 ,开展 丰 富 . 多彩 的语 文活动课 美 国的布 鲁 巴克认 为 : “ 最 精 湛 的教学 艺术 ,遵 循 的最 高准 则 就是 让学 生 自己提 问题 。”学 生 能 自己质 疑提 问 ,说 明学 生进 入 了 自主学 习状 态 。教 师通 过让 学生 自己提 问来 组织 教学 ,引导 学生 积极 参 与 、主动 探索 、为他 们创设动脑 、 ( 下转第2 页 ) 7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8-11-23 00:00:00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落实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保障。

关键字: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定以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主要有: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章;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化。

从人们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见解看,说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展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过程中正在逐渐深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生发和展开的。

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讲究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如果不厌其烦地讲解说明方法,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身而过。

唯有,抓住语文元素,实实在在地训练,让它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才是教学的“王道”。

接下来,将借助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赏读中领悟语言的“趣”崔峦理事长指导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培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贵在学法的指导。

而对于说明文而言,如果总是围绕着“作者是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这个问题做文章,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

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要板起脸来教学,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有趣地描写,细细赏读。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通过远观地球,描写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语句写得多美。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地球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句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生:它是晶莹的。

生:它是透明的。

师:作者怎么写出它的美丽的呢?生:将海洋比作水蓝色的“纱衣”,描述出地球的神秘、梦幻、浪漫。

师:地球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何以见得?生:课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示地球的博大无私,和蔼慈祥。

师:是啊,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读,读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这样的生动描写,说明文并不缺乏,因此要花时间在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上,说明文的学习法也可以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二、关注作者表达,体会语言特色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 教 育管 理
摘 要 : 今 的 语 文教 学 中 . 了 如 除 掌 握 语 文 的 学 科 性 质 外 ,还 应 强 调 语 文学科的人文性 。针对语文教 学 中的 实践 任 务 。这 就 要 求教 师 转 变 观 念 , 进 俱 进 。 何 实现语 文教 学 与 如 中的 人 文 性 呢 ? 这 是 此 文 要 讨 论 的
重点。
处理?
关键 词 : 文 人 文 性 语 工具 性 人 义 性 的 统 一 足 语 义
课 程 的 基 本 特 点 。 新 课 程 标 准 在 确 认 语 文 学科 工 具 性 的 同 时 . 苒次 强 ‘ 调 指 出 了语 义学 科 的 人 文 性 。 新 程 标 7 容 发 生 了变 化 ,我 们 教 师 伟内 必 须 也 耍 及 时 改 变 教 学 观 念 和 教 学 法 ,使 自己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 准的要求 。那么在具体 的实践教学 巾 ,教 师 应 该 怎 样 转 变 观 念 实 现 人 义性的呢? 自先 作 为 一 名 语 义 教 师 .必 须 要 明确 语 文 的 人 义 性 .在 教 学 过 程 巾的 具 体体 现 。 何 谓人 文?人 义 一词 的 巾文 . 最 早 出现 在 《 经》 贲 卦 的 彖 辞 : 刚 易 巾 “ 柔交错 , 天文也 。 文明以止 。 人义也 。 观 乎 天 义 以察 时 变 :观 乎 人 文 以化 成 天 下 。” 程 颐 《 川 易传 》 宋 伊 卷二 释 作 :天 文 , 之 理 也 ; 义 , 之 道 “ 天 人 人 也 。 人 文 原 来 足 指 人 的各 种传 统 属 ” 性 , 包 含 着 情 感 、 志 和思 想 观 念 它 意 的内容 。语 文字 的理解就会 人 异 , 至 阅 历 不 同 。 甚 以至 心 情 不 同都会影响你 的砰解 ,耍不怎 么说 千个读者就行一千个哈姆雷特” 呢 ? 著名 学 者 王 罔 维也 曾说 过 :一 “ 切景语 皆情语 ” 现代诗人江 固真曾 , 说 :心 晴 的时 候 . 也 足 晴 . 雨 的 “ 雨 心 时候 , 也 是 雨 。 ” 一切 尤 不反 复 晴 这 地告 诉 我们 语 义 的人 文性 这 一 特 点 , 打 上 了个 人 深 深 的主 观 烙 印 , 它 使语 文变得让 人琢 磨不透,魅力 儿 穷。 面对 语 义 所 具 行 的 特殊 性— — 人义性 ,作为 教师在教学巾如何 去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略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关注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略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关注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略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关注:G633.3 :A :1003-273(xx)07-0169-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将极大地完善语文的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关注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也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文章内容的理性探究,也要有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正是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魅力。

重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关注课堂教学人文性的建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

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

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要顺势利导,学生会问什么,教师就要机智化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会自己,要在教学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知识上有新发现,思维上有新突破,情操上有新熏陶,促成他们形成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

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学生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提出了质疑,原因是古代女子都要裹脚,木兰不可能不会露馅的(比如洗脚、受伤等)。

这样的质疑就很有灵气,也体现了学生的超常思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学生的疑问,应主动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了解历史,增广见识,这样教师也就实现了课堂上多方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范文。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但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

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

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邓龙增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10(000)A01
【摘要】“语文”即“语言文字”,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辩证统一的。

“人文性”是人类亘古久远的文明精华的积淀。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奠基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更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是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和创造的真正体现。

【总页数】2页(P33-33,27)
【作者】邓龙增
【作者单位】高州市镇江一中,广东高州5252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利用课堂教学体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5.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说明文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新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实施新课表以来,我发现,虽然以前的《大纲》并没有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实施《标准》以后,在记叙文和议论文教学中很容易落实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但是在说明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得很好,人文性却一直被忽略。

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授说明文时,都着重于: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等方面的传授。

而忽略了说明稳中所蕴含的人文性。

也许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一个说明文还将什么人文性。

其实不然,在说明文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或是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我们初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说明文单元所选的篇目。

《中国石拱桥》《北京城的中轴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它们或介绍我国的古代桥梁建筑,或介绍象征先烈们丰功伟绩的纪念性建筑,或介绍我国迎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或介绍贯通全北京城的中轴线。

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正因如此,在本学期说明文教学时我对自己以前忽略的内
容进行了弥补。

(一)《中国石拱桥》
本文历来被作为说明文教学的首选篇目,作者茅以升不因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还是一名教育家。

他在谈本文的写作时说道: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作。

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层为祖国赢得荣誉。

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谓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

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

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

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闻名于世。

在讲课时,我把这些内容都对学生进行了介绍。

(二)《北京城的中轴线》
本文是中国著名的建筑专家梁思成写的一篇介绍性说明文。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的形成,北京城的中轴线的规模,中轴线上及其周围的建筑布局,突出了中轴线的雄伟气魄,强调了其重要价值,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文中说“城内的全部布局是由中国历代都市的传统制度,通过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渊明清三代政治经济实际情况而发展的具体形式。

这个各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半的制度,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
用。

”对此我给学生做了些了简单的介绍。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抵京,要面见皇上,但又拒绝下跪。

礼部官员于是“别有用心”地安排他从正阳门进城。

这显然是一次不平等的对话,一方是渺小的个人,另一方是规模宏大的东方建筑群落。

他走过大清门、千步廊和御道,天安门金色的重檐、深红的城楼、洁白的阶石栏杆、石狮华表,以深远的蓝天为背景,如同梦境里的布景,令他倾倒。

走过端门,凹字形的午门,充满东方王朝的神秘力量;而午门后的太和殿广场,却又豁然开朗,节奏变得舒缓,有内金水河弯曲流过,如天国般宁静深远。

在太和殿上,他身不由己地跪倒,不仅因为宫殿道路的巨大尺度令他的身体无法承受,更是被中轴线上透露出的王气所征服。

北京城是根据《周礼》设计的宫城,那时候叫王,或者是天子,他住的城应该是什么样,那么在周朝的时候做了一个规定,这皇城中间这小方块是宫城,是在中间的,这个到现在没变,我们紫禁城在城中间,皇城比它大一点,然后我们北京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皇城在中间,这个思想那在周朝就确定了。

但是周朝城和我们现在的城有一个什么变化呢?它那时候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三三见九,而且道路要都对着,皇城搁中间。

但是这种思想到汉以后,发生一个变化,现在考古发现就是在曹操的时候,三国的时候,曹操建了一个邺城,这个邺城除了每个路都对着之外,它有一条路更突出了,对着皇城,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头引用中轴线。

(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作者通过介绍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先烈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质地、花纹、建筑形式有着我们民族的风格及象征意义。

在讲课中我都对学生进行了介绍。

尤其对它的花纹——松柏、牡丹花、荷花、菊花的象征意义进行了介绍。

(四)《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是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标志性、纪念性建筑,是中国人民献给全世界人民和21世纪的礼物。

中华世纪坛,是一座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称之为坛,虽含有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意义,但其总体上完全区别于古代祭祀天地日月的祭坛,而赋予了现代化的内涵、风格与韵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世纪作为度量历史的单元,中华民族拥有五十个世纪的文明史,熔铸着伟大祖国的盛衰兴亡,铭刻着伟大民族的荣辱浮沉。

浓缩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再现五千年文化的辉煌;纪念先人,教育现任,激励后人;保持优良传统,创造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就是中华世纪坛的立意。

它身上体现了极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介绍以上内容的同时,我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朱相远的《中华世纪坛序》和魏明伦的《中华世纪坛赋》,很受学生的欢迎。

语文材料本身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启发性。

说明文也是如此。

说明文教学在初中阶段占很大比重,如果像理科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是难以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的。

在以后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一定会在教授说明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意传授其所蕴含的人文性。

附:
中华世纪坛序——朱相远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

社稷千秋,祖宗百代;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旺。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

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

烽火硝烟,江山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

春又绿神州,华夏沐朝阳。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

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

继往开来,浩浩荡荡。

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朝晖,磅礴东方。

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不忘。

中华世纪坛赋--- 魏明伦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

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

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

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常青树,科学乃聚宝盆。

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

百年忧患,敌忾同仇。

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槃。

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

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登坛远望,乾旋坤定。

天行健,地包容。

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

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

哀兵必胜,中华必兴。

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

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州立于强国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