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_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合集下载

探索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探索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探索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与路径选择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城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然而,传统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在面对新形势下已经显现出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选择路径,以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1.资源流失:传统农村城镇化模式中,农村资源被大量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经济的削弱。

2.社会矛盾:传统模式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剧,城市人口过剩与农村劳动力荒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3.生态环境破坏:传统模式下,大规模城市建设导致了农田、水源等资源的破坏。

三、新模式的探索1.农村产业升级:通过培育农村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将传统农村经济转型为现代农业,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2.城镇规划与建设: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

3.资源保护与专业服务:在农村城镇化中,要加强农田、水源、环境等资源的保护,并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保障。

四、路径选择的思考1.发展快节奏还是有序发展?要在农村城镇化中寻求发展的平衡点,既要保持发展的速度,又要保持发展的质量,避免出现过度发展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2.政府引导还是市场化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市场,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规划。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支持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3.重视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公平?在农村城镇化中,不能仅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公平。

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工的权益,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五、新模式的实践案例1.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的转型,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2.广东深中通道的建设:广东以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将农村地区与城市连接起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但土地改革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路线研究

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路线研究

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路线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路线成为各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路线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性课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路线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农村城市化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一、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农村发展是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发展的总方向。

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化也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升社会风貌。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保护乡村的生态资源。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农村发展需要城市化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而城市化则需要农村发展提供的资源和动力。

只有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才能实现农村和城市的良性互动,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城市化的挑战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农村城市化还存在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较城市区域仍然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其次,农村城市化还面临着人口流失问题。

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逐渐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

另外,农村城市化还面临着农民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流转对于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农民对于土地的流转仍然存在疑虑和难题。

农村地区土地流转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土地产权不清、流转制度不健全、收益分配不公等方面。

三、农村城市化的解决之道为了解决农村城市化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浅析中国西部乡村-城镇转型的模式选择

浅析中国西部乡村-城镇转型的模式选择

进行 分类 。本文 以产业 演变 为划分 不 同模 式 的依
据 ,提 炼 出促 进 西 部 地 区 乡 村 一城 镇 转 型 的 四种
二、 模 式 选 择 的 内容
( 一) 现 代 农 业 引 导 型
模式 , 即现 代农 业 引导 型 、 富集 资源推 动 型 、 乡镇 工业 助推 型与第 三产业拉 动 型 ,这 四种模 式针对
的。 对具体 地域乡村 一城镇转 型模式 的研 究 , 则不
可 避 免 的需 要 从 某 一 视 角 或 者 按 照 某 种 标 准 对 其
向 ,它们 的协 调和统一共 同构成 了 乡村 一城 镇转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1 5 【 作者简 介 】周英( 1 9 7 6 - ) , 女, 陕西西安人 , 博士, 中国石油大 学( 北京 ) 工 商管理 学院讲 师 , 研 究方 向: 农村 经济。
型 的 内 涵 。其 具 体 关 系 如 图 1 所示 。
工业 国家 , 而拉美 非洲一些 国家地 区却沉沦在 “ 中
等 收入 陷阱 ” 或 国 内战争与 部族 冲突 中 , 形成 了鲜
明 的对 比 。 以史 为 鉴 , 不 同 的发 展 模 式 决 定 战 略 决
图1 乡 村 一城 镇 转 型 内 涵 构 成 图
收入不 断提高 , 乡村地 区经济 社会结 构不 断优化 , 社 会 风 貌 得 到极 大 改 观 ,最 终 实 现 完 成 乡 村 一城 镇转 型。
浅 析 中国西 部 乡村 一城 镇 转 型 的模 式选择
周 英
( 中国石 油 大 学( 北 京 )工 商管 理 学 院 , 北京 1 0 2 2 0 0 )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1]简版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1]简版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引言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其目的在于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然而,要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策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政策指导政策指导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政府应制定出明确的政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工作的投入,增加财政补贴和扶持资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城镇化进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在加快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首先,要修建农村道路,提高交通条件,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流通。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水资源供应和排水条件。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通信网络的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服务水平。

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和开展经营活动,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和补贴,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和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其次,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产业园区的建设,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人才引进人才引进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引进更多的人才,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农民的户籍限制,鼓励他们进城就业和居住。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农村城市化进程探讨

农村城市化进程探讨

农村城市化进程探讨农村城市化是中国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增加、城市扩张对农田和农业资源的挤压,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农村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社会和政策三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城市的吸引力和机会更多,是许多农民外出务工或迁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

另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也需要更多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这对农村人口的流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社会方面,农民对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居住环境的追求,也是他们选择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之一。

政策方面,政府的城镇化规划和发展政策,也对农村城市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农村城市化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城市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

农村城市化还可以促进城市的扩张和建设,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

同时,农村城市化也可以改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村城市化带来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导致了农田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

另一方面,农村城市化也带来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后没有获得合理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接着,对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应该注重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规划中,需要统筹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同时,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保障农民权益和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此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建设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农业方面,需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需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 中, 一些城 市过分注重数 量和规模 , 忽 视质量与效率 , 只要速 度和 规模 , 不要 质量 和效 益 , 不顾 成本。有的城市人 口过度 聚集 , 超过 了城 市资 源与 环境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 的增 长 , 城镇
化水 平逐步提高 , 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 城市建设 取 得了显著成就 。据《 我国城市发展 报告 》 的蓝皮 书指 出, 19 - 20 9 6 0 5年 , 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 口数量超过 2 0 0 0万 人 ,0 6 2 0 20 - 09年 , 年新 增 的 城 镇 人 口数 量 大 约 为 每 10 5 0万人 。截至 20 0 9年 , 国城镇化率 为 4 . % , 我 6 6 城镇 人 口达 62 , 镇化 规模居 全球 第一 。预计 今后 一 段 .亿 城 时间 , 国城镇 化 进程 仍将 处 于一 个快 速推进 的 时期 。 我 预计 到 2 1 0 5年城镇化 率将 达到 5 % 左右 , 2 3 2 到 00年达
李扬扬
(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 疆 乌鲁木齐 80 l ) 新 3 o2 [ 摘 要] 根据英 国经济 学家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 出农 村城镇化 的动 力机 制 , 提 农牧 业发 展是 城镇 化 的初始动 力,r,是城镇化 的根本动 力, -_ 1 1 : 第三产业是 城镇化 的后 续动 力。要 加快城镇 化 的进程 , 须加快城 必 乡户籍制度 改革 , 鼓励 民间投 资, 完善 农村经营体 制 , 发展现代 农业。 [ 关键 词] 推拉 理论 ; 城镇化 ; 动力机制
作者简介 : 李扬扬 (9 5一) 女 , 18 , 广西人 , 新疆财 经大学经济学院研 究生 , 究方向 : 研 中国 少数 民族经济 。

第七讲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模式构想

第七讲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模式构想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模式构想黄晋太(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城乡差别的存在,既有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也有近三十年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困扰,推动农村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产别的根本所在。

农村城镇化,应当是泛指我国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是以县城为核心、以行政单元的乡镇、村为重点的城市化和城镇化。

必须要以工业化为动力,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基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目标,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实现。

农村城镇化可以有三种不同模式。

即以工业产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以农业加工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和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

三种模式条件不同,因此城镇化规模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城乡差别;城镇化模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与难题,今天最主要的莫过于城乡差别,莫过于“三农”问题的影响。

而此矛盾与难题的焦点,莫过于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人口合理分布,最终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逐步消除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全面的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

一、对城乡差别的再认识城乡差别是我们谈了多年、但却总是毫无结果的一个话题。

多年来,城乡差别不仅没有改变,相反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对城乡差别的科学认识是基础,也是必要的前提保证,更是我们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逻辑起点。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建设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因此不少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以前经济不发达,城乡差别并不是很大,矛盾也不是很多,相反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反而城乡差别却加剧了,城乡矛盾也更为突出了呢?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认真加以考察。

其一是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抓紧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

早在1953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冯雷、解慧、孔祥敏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因此也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与此同时,包括着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扩散。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县)交错接壤地带,也就是本文探讨中所指的城乡结合部。

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其基本特征如下:一是复杂的交叉性。

互相“插花”地块日益增多,郊中有城,城中有郊;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混聚交织在一起,城市、乡村风貌并存交叉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外观特征。

二是高度的集聚性。

与一般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人口、劳力、资金、生产、流通等等都比较集中,反映着紧密依托于城市而呈现出的生产力结构多层次和经济成分多样化。

三是繁荣的商业性。

由于有着可以利用的城市巨额需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强有力的工业支援,雄厚的科技力量,灵敏的信息传递等条件,因而城乡结合部中的乡镇企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周转快,成本低,形成较高的商品率,取得高于一般乡村的收益,成为商品经济活跃发达的地区。

四是明显的先导性。

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中心辐射力的强辐射地区。

城市先进的技术、设备、文化、生活方式等一切新东西首先为城乡结合部获得,造成该地区的农民在技术、文化、经营管理、生活消费、娱乐活动等方面均优于一般农村,从而成为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的先导。

五是动态的过渡性。

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和乡村双向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发生着复杂而动态的过渡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农民为主,逐步发展成为兼有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建设设施、城乡生活方式并存共荣的格局,最终演变为新兴的城市地区。

在西部地区完成由农业省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结合部——乡村的梯度推进是必然趋势,其中,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枢纽。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5-0815-04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李世泰,孙峰华(鲁东大学城乡规划研究所,中国山东烟台 264025)摘 要: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断趋于多元化。

文章分析了其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以此来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建立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并以烟台市为例作了实证分析。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构模型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所谓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必须的动力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协调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使之在城镇化中持续、有序发挥作用的,以既定资源为约束,资源配置方式为条件,各种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

各种动力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有时也相互转换,从而共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关于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主要有阎小培等的二元理论模式[1];宁越敏的三元说[2];陈扬乐的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3]。

总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探讨此问题的目的是保证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每个地区因地制宜合理推进城镇化起到指导作用。

总结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能更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1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结构分析1.1 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是由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

具体是由利益动力、产业动力、制度动力和农民排斥力形成的综合体。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其中,非农产业的吸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机制;农民的利益需求是城镇化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是城市化的推阻机制;农民的排斥性是城镇化的阻力机制(图1)。

1.2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分析1.2.1 利益动力。

农村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探讨

农村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探讨

农村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探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城镇化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路径,然而,在农村进行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而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相对有限。

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在发展城镇化时往往面临着经济实力不足的困境。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同时还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其次,农村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还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困扰。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土地过度开发的情况,导致农田资源减少,给农民带来了不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此,应加强对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镇化还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和人口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农村空心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全面的人口政策,通过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鼓励农民留下来发展。

此外,农村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还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限制了农民的生活与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由于土地流转难以实现,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提高其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农村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包括资金短缺、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口结构和社会问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完善以及土地流转问题等方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政策,制定全面的人口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并实施土地制度改革。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是 2 . 人 。从 产 业 集 聚度 来 看 : ・ 6 7万 1
年 整 个东 部 G P为 4 6 0 9 D 9 1. 5亿 元 , 国 G P 1 1. D 8 9 0 9亿 元 的 6 . % , 中 06 只 占 2 . % 。 全 部 国有 及 规模 以 上 j 94 I 有 工 业 企业 中 ,东部 拥 有 10 9 0 6 8个 , 全 国总 数 的 6 . % ; 2 1 中西 部 是 6 3 5 1 3
形 成 的 浙 江 “ 州模 式 ” 借 助 我 国 由 短 温 :
缺 经 济 转 向 市 场 经 济 的 机 遇 ,通 过 家 庭 工 业 和 民 市 场 ,从 具 有 全 国辐 射 力 的 商 品 集 散 地 演 化 为 大 大 J 1 的城 镇 同 l1 ,, 样 , 于 历 史和 经 验 的 局 限性 , 江 没 有 由 浙
占 3 .% 7 9 固定 资 产 净 值 年 平 均 余 额 东 部 占 有 2 3 17 亿 元 , 占 全 78 .8 4 2 14 7 8 . 3 元 的 5 . % , 中 西 部 79
18 9 6 9 9 . 5亿 元 。
的 主 要 问题 ( ) 城 市 化 水 平 较 低 .城 市 数 量 一 少 。从 城 乡人 [比 例 来 看 :19 9 8年 东 部 地 区市 镇 非农 业 人 口占 其 总 人 口 的 比 例 为 3 . % ,中西 部 地 区 为 2 . % ,两 地 38 37 相差 1 0个 百 分 点 。 从 建 成 区 面 积 来 看 :
认 为 , 中西 部 城 市 化 应 该 确 立 一 条 适 合
自 己 的发 展 思 路 , 即 : 突 出 发 展 大 中 城 市 , 度 发 展 小城 镇 , 理 规 划 中心 村 建 适 合

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探讨与比较分析

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探讨与比较分析

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探讨与比较分析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多样,有的地区采取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有的地区注重乡村振兴,通过土地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推动农村城市化。

本文将探讨不同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

一、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在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城市化主要是由工业化进程带动的。

这种模式下,工业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城市化水平得到提升。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

二、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城市化另一种模式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城市化。

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土地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农村,推动农村城市化。

相比工业化带动的模式,乡村振兴模式更注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升。

三、政府引导下的长效机制在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引导和规范不同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发展路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在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只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城市化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城乡发展的均衡。

一些地区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过高,导致城市化过程过早,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城市化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城市资源紧张、人口过剩等。

六、推动农村城市化的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城市化的新动力。

比如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城市化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迁徙,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这一进程不仅对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家整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城市化的定义、发展动力、改善生活条件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农村城市化可以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逐渐形成城市化特征的过程。

这一过程既包括农民直接迁往城市居住和工作,也包括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城市化既是一个人口迁移的现象,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

其次,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动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和高薪收入使得许多农民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城市的市场需求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推动了农村农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

然后,农村城市化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农村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使得农民能够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走上城市工业和服务行业。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另一方面,农村城市化带来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如道路、电力、教育和医疗等。

这些改善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然而,农村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问题。

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制度使得土地转让和流转存在一定的限制。

这给农村城市化带来了困扰,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使得农民在迁往城市后面临着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最后是环境问题。

农村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这使得农村城市化进程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寻求更加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农村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

农村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

农村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引言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选择。

城市不断扩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然而,城市化不能离开农村的发展。

事实上,农村的进步对于推动城市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村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并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第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崛起农村地区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崛起,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农村发展有助于减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吸引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欲望。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还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供应,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有助于推动城市化。

随着农村交通、通信和供水系统的升级,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加便捷。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也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了城市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第三部分: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农村发展也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城市化的推动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他们更加有能力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变化。

同时,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这些新兴的产业和技术引领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第四部分:面临的挑战尽管农村发展对于城市化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仍然不足,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享受城市化红利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农村居民的流失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这些挑战。

结论农村发展对于城市化的推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2023最新版)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2023最新版)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介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撰写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详细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农民人口流动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镇化的财政支持等。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并进行具体的解析和说明。

可以包括: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村产业等。

四、政策措施与实施方案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以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

可以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等。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章节可以出本文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并进行相应的注释说明。

例如:城乡规划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六、总结与展望
在结尾部分,我们可以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附件:
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以包括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格、政策文件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可以在文末附上相关的解释说明。

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分析一、背景中西部地区是中国较为欠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西部地区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均收入较低,贫富差距较大。

2.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发展缓慢,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医疗水平、收入水平等各方面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城乡融合难度大。

中西部地区城乡融合难度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困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也滞后于发达地区,城乡融合缺失。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分析1.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中西部地区应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建设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发展适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促进城市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人口迁移进程。

2.发展农村经济。

中西部地区要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等,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3.加强城乡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

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构建权责清晰的城乡合作发展机制,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享的城乡社区。

4.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中西部地区要重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农村人口参加职业培训、就业创业等活动,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5.加强政策支持。

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结论中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政策支持等途径,可以推进中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逆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逆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逆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逆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不断推动着农村发展的步伐。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城乡发展的协调,逆城市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首先,要深入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逆城市化的动力来源。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主要源于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和农村优势资源的日益凸显。

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给城市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与此同时,农村方面却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些资源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和发掘,成为了推动逆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其次,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资金、产业等要素向农村转移的过程。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策机制和社会机制。

市场机制是逆城市化的基础,当城市资源变得稀缺和昂贵时,市场力量会引导一部分人口和资金流向农村;政策机制则是逆城市化的依托,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城市居民返乡创业、投资农村;社会机制则是逆城市化的推动者,通过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农村环境的改善,吸引城市居民回归乡村。

进一步,要探讨逆城市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逆城市化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逆城市化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压力,减轻城市资源和环境的负担,推动城乡间资源的均衡流动;另一方面,逆城市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机会,实现城乡发展的互补和融合。

最后,要从实践层面出发,提出一些促进逆城市化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对逆城市化的宣传,提高城市居民对农村发展的认识和期望,鼓励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其次,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吸引力和便利条件;再次,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互动和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动力机制与绩效评价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动力机制与绩效评价

2023-11-04CATALOGUE目录•引言•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绩效评价•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背景随着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视,西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地区,其城镇化发展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意义研究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动力机制与绩效评价,有助于深入了解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具体包括收集整理相关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对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研究内容与方法02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030201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

01030203建设美丽宜居环境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徐军宏;郝婷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7)001
【摘要】指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是小城镇建设发展.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了西部小城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动力机制的"五层次论",即非产业的形成聚集,人居环境优越,农村工业化过程,比较利益驱动,以及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最后指出西部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方向、措施.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徐军宏;郝婷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西部地区省域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J], 马子量;郭志仪;马丁丑
2.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J], 黄益民
3.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J], 张贵凯
4.以人为本,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成都金牛区农村城市化现状与问题调查 [J], 李涛;刘钊
5.基于现代物流的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J], 王非;孙浩杰;王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摘要: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文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形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政策选择一、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低。

从统计数据看,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1万亿大关,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8%以上,城市化水平是43.9%,但人口城市化远远滞后于经济的非农化。

同时考虑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劳动力人均赡养系数的城乡差别,以及由于种种原因,坚持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完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如教育、就业、就医、养老等优惠政策,可以说明我国城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与农村乡镇企业及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相比较,农村城市化水平也远远滞后。

1992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乡镇企业产值就占2/3。

而在1979~1984年,市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4%,年均增速0.85%,1985~1994年,经济增长较快的10年,市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只提高了5.61%。

年平均增速降为0.56%,这表明我国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反而降低。

由于乡镇企业分部不集中,农村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对应。

2.农村城市化地域差异大,城镇空间布局急需调整。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各地的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大,所以各地农村城市化水平差异也较大。

在我国现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大中城市郊区及农村工业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快、水平高,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还很缓慢。

与此相应,我国城市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偏多,西部地区的城镇偏少,中部地区的建制镇也略少,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西部的资金人才纷纷“东南飞”,进一步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低水平循环陷阱,不仅阻滞了中西部农村城市化进程,还影响了中西部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陈扬乐 一、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概述 关于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颇多,如宁越敏(1998)、崔功豪和马润潮(1999)、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许学强(1998)以及阎小培和刘筱(1998)、张小林(1996)、李王鸣和谢良葵(1997)等。

综合各家观点,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动因主要有:地理环境、政策、对外开放、外资的利用、大中城市的扩散、社区政府的作用和农民主体的行为等。

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如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多次著文阐述外资投入对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的观点,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外向型”是明显的和具有主导性的,并将以外资投入作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发展称为“外向型城市化”;许学强(1998)则指出,政策制度是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关键,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上,对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解可简化为二元理论模式,即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然而,以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来分析中国8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无疑太简单(宁越敏,1998),宁越敏提出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元主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共同作用的观点。

二、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新探 城市化是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特征不断加强的过程,是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和必然结果。

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征、性质和方向的也不外乎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因素和来源于区域之外的因素,即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也就是说,可以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当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有时也相互转换,共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11内力作用与“内生城市化”制约农村城市化的内因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规模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社区政府、社区的企业和社区的个人主体等。

内因对农村城市化的制约作用即农村城市化的内力作用。

以内力作用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本文称之为“内生城市化”,如苏南模式。

传统的“核心—边缘”(Co re2peri phery)理论、“极化和涓流”(Po larizati on and trick ling dow n)理论正是强调国家或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农村城市化的影响。

资源条件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地理位置包括交通位置、政治位置和经济位置。

它们不仅自始至终影响农村城市化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是农村城市化区域性特征产生的基础。

如工矿城镇或旅游城镇的发展离不开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或旅游资源;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很难想象在边总第95期 城市问题 2000年第3期远地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卫星城或在远离大城市的地区建立卧城;边境贸易城镇的形成基础则正是其边境位置。

生产力水平是对城市化性质、方向、特征、进程以及城镇职能、数量、规模等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如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能为城市提供的食物、原料、劳动力等的多少,因而制约着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城市的产业结构。

东部发达地区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地区,因而也是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中西部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城市化进程也相对缓慢。

社区政府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起着核心决策的作用。

苏南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最快的地区,就在于其社区政府强有力的领导。

相反,某些县(市)、镇领导对加快小城镇建设认识不足,抓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不够,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同时,受社区利益的制约,乡镇企业难以打破社区界限而向小城镇集中,致使农村市场化滞后于非农化。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向小城镇集中以及工业小区和市场的建设,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从而促进了小城镇职能的改变、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农村城市化模式都是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

事实上,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

社区的个人主体因素包括社区人口文化素质、思想意识、劳动技能等,这是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最为能动的因素。

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之所以最先在苏南发展起来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苏南农村劳动力有发展非农产业的传统,具有“吃螃蟹”的精神。

而在小农意识浓厚的地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至今仍处在萌芽状态。

从总体上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内部条件较好:或是有悠久的务工经商的传统,第二、第三产业发达;或是靠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接受强大的城市辐射作用;或是人口素质和生产力水平较高;或是拥有多方面的优势。

在外部环境条件的有效配合下,各地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在中西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素质相对较差,城市网密度较低,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少,技术水平低,人才、资金短缺,一句话,影响和制约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内部条件较差,再加上不利的外部条件,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发展水平低、速度慢。

21外力作用与“外生城市化”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外因是指来源于区域以外、加速或延缓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影响农村城市化的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规模、功能等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境外投入、宏观政策的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行政中心的变更、行政区划和管理因素的变动等。

外因对农村城市化的促进或延缓作用即农村城市化的外力作用。

以外力作用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本文称之为“外生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城市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自外”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大,对城市化的进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构成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型的城市化类型(崔功豪和马润潮,1999)。

境外投入是指源自区域之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乃至企业的迁入。

这是许多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如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外资的利用。

改革开放不仅加速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人口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外资的投入。

外资的投入既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城镇的就业机会,也加速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虽然我们要承认改革开放政策所导致的地方积极性,农业和农村企业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因珠江三角洲的开放而引入的国内资本及国内市场的开发同样是珠江三角洲1978年之后城市化的发展动力,但外资的利用所导致的“外向型城市化”是明显的和具有主导性的(薛凤旋和杨春,1999)。

再如,90年代初开始,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出于环境保护等原因,不少城市工厂纷纷从市区迁往郊区的工业园区,成为郊区城市化的新动力(宁越敏,1998)。

自80年代起实施的东部倾斜政策加快了东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以三峡工程建设为起点的西部大开发,也必将带动中西部社会经济和农村城市化的大发展。

中西部要紧紧抓住西部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用足、用活国家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自身条件,积极主动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

3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允许农民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并落城镇户口、调整建制镇标准等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城镇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从而成为80年代中期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动力,这在全国各地都有明显的表现。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镇设置标准的变化以及撤区并乡建镇,我国建制镇数量和人口迅速增加,小城镇人口的增长来源也由过去的以自然增长为主转变为以农村人口的迁入为主。

新增城镇和城镇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反映了我国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就整体而言,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农村城市化的外因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如外资利用方面,至1994年底,外资的89%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只占约1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994年,东部占6517%,中西部合计只占3413%(卫珑,1996)。

三、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措施 与东部相比,无论是制约农村城市化的内因还是外因(),中西部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中西部要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固然首先要从内因入手,包括努力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但同时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

11努力改善内部条件,营造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城市化的良好氛围当前制约中西部农村城市化的内部不利因素主要有农村人口增长快、素质低,基础设施差,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等等。

人作为消费者是绝对的,作为生产者则是相对的,即只有与一定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相结合的劳动者才是生产者。

而且,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

对中西部来说,一方面,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不利于资金积累,难以扩大再生产,同时,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抵销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低,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产业的知识技术含量难以提高。

所以说,人口因素是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人口警钟要天天敲,计划生育要时时抓;要将“科教兴国”落到实处,认真抓好“普九”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管理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总是指向投资效益较高的因而也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

中西部人才、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所以出现“东南飞”现象,落后的基础设施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

人口问题和基础设施问题的叠加,严重制约着中西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速度和能力,也相对排斥了境外投入。

因此,在同样有着户籍制度改革、建制镇设置标准的调整等政策前提下,中西部农村城市化并没有像东部那样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因此,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就成为中西部的当务之急。

要广辟资金渠道,如“以地生财”,工业小区、市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等,采取多种形式,如租赁、入股、民营、合资、市场化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1充分发挥外界作用,加大开放和引进力度,推进农村城市化21世纪是“城市经济”时代,因此,区域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提高城市化水平。

与东部相比,中西部不仅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内因较差,而且外因也较差。

内因是一定区域所固有的,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如人口素质的提高就不是一两天能实现的,而且有些因素甚至不能改变,如地质地貌条件。

与内因不同,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外部因素变化较快,变化幅度也可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