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15

合集下载

2017届高考历史选修3第一轮考点归纳复习课件1

2017届高考历史选修3第一轮考点归纳复习课件1

• (2)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2年签 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 体系。 •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远东和亚太地区 的矛盾,是因战后帝国主义格局力量变化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格 局。
• 2.《洛迦诺公约》 • 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关系,有利于稳定欧 洲的局势。该条约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 • 3.《非战公约》 • 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了 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它对侵略 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解析]
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
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联系教 材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信息“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 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不难归纳。第(2)问,分析凯恩斯主张德 国有限赔款的原因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它们自身同样会 走向毁灭,因为„„密不可分”、“可以避免„„不正常的压 力”等分析,要求赔款,说明德国要承担战争责任;不过度削 弱德国,是着眼于英国本国利益、欧洲经济联系以及一战教训 和战后国际关系长远考虑。
• [答案]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 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支配的局面。
3.(2012· 新课标全国文综·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93041304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 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 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 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 „„ 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 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 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B. 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C. 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 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D. 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 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解析: 选B. 经济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弊端不断暴露.2.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是()①德意志古典哲学②法国启蒙思想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④英法空想社会主义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与再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这些优秀思想成果加以科学改造和吸收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3. 恩格斯说: “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 只向‘学术界’吐露. 正相反, 我们二人已深入到运动中去. ”对此准确的理解是()A. 要把自己写的科学书应用于生产领域B. 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C. 多参加革命运动比写科学书更重要D. 要把空想社会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意思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已将新的科学理论运用到工人运动的实践当中.4.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的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三个最先进的国家”指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英、法、美三国B. “三种主要思潮”指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C.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共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 马、恩汲取德、英、法优秀文化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析: 选D. “三个最先进的国家”是指德、法、英, “三种主要思潮”是指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意志的古典哲学, 据此可判断A、B两项错误.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没有列宁, 故C项错误.5. 有人说: “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 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马克思()A. 改造空想社会主义B.发表《共产党宣言》C. 赞扬巴黎公社革命D.指导十月革命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材料可知, 应从思想的角度来考虑, 排除C、D. 比较A、B两项, B影响更大.6. “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 下列关于这个“幽灵”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A. 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是它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B.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C.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D. 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幽灵”是指马克思主义学说, A项叙述的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C、D两项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都正确. 《共产党宣言》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7. “一百六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敢于和善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这个学说是指()A. 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C. 空想社会主义D.毛泽东思想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由“一百六十多年来”, 可知该学说诞生在19世纪中期; 由“善于吸取人类……文明成果”, 可以判定为“马克思主义”; 由“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进一步印证答案为“马克思主义”, B项符合题意.8.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A. 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 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C. 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D.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解析: 选D. 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就是指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A指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B发生于1864年, C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9.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 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建立国民自卫军B.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C.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解析: 选D. 材料中“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指的是一种民主的趋势. 能体现民主的是D项.10. 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验证了《共产党宣言》中哪项主张的正确性()A. 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统一的革命政党来领导革命B. 无产阶级应当建立本阶级的政权C. 无产阶级应该进行暴力革命D. 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进行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巴黎公社建立了政权, 进行了暴力革命, 但没有自己统一的革命政党来领导革命. 所以A项正确.11. “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 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 ……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这份传单最有可能是出现在()A.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工人运动中B. 巴黎公社期间C. 二月革命期间D. 十月革命期间解析: 选C. 本题以获取史料信息辨析历史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中的史料是传单,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势. 从史料提供的信息“打倒沙皇”、“临时革命政府”可知这应与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有关, 借助这些信息可以排除A、B、D三项.12. 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 并发表了重要演说. 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的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 其中错误的是()A. 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统治B. 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C. 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D. 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 选A. 根据题干“二月革命以后”的时间限制, 可判定A项是错误的, 因为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13.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 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 他在书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单纯而又简单的愿望, 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下列不符合该材料含义的是()A. 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B. 布尔什维克颁布《四月提纲》C. 布尔什维克颁布《和平法令》D. 布尔什维克颁布《土地法令》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月革命后,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其中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而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 故选A.14. 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 对此你的看法应该是()A.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错误的B. 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 其结果已经证明C. 俄国十月革命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D. 十月革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目要求我们用理论观点对材料中的变化进行正确认识, 这个变化反映了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A项说法本身错误; 十月革命前, 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革命的爆发有其必然性, 所以“早产”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之说是错误的, 故选C. D项体现不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5.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A. 颁布了“四月提纲”B. 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C. 颁布了《土地法令》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析: 选D.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 17题22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资本论》“热”了, 马克思“火”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 让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 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 ……目前该书的销售量相比2005年已提高两倍. 现在马克思博物馆天天爆满……马克思一夜之间又变身大明星. ——中国新华网材料2: 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在1871年3月28日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 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材料3:请回答:(1)材料1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2)材料2巴黎公社“尝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3)材料3中图二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从三幅图片中, 你可以总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哪些经验?(10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即可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2)问从巴黎公社的意义考虑回答. 第(3)问在作答时要认真捕捉画面上反映的信息, 并加以概括归纳.答案: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2)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列宁是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直接领导者. 经验: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求得自身的解放; 无产阶级必须以农民为革命同盟军, 建立工农联盟; 成熟的革命政党和伟大的革命领袖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1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 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 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大事.(1). (12分)(2)假如你想更多地了解十月革命, 你会怎么办?(6分)(3)若就上表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探究, 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性的题目. (4分)解析: 第(1)问以里程碑引入三个重要场景来考查《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的成立和攻占冬宫的里程碑意义. 第(2)问考查学习历史的方法. 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 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共产党宣言》——从此无产阶级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首次尝试. 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2)查询中外史书记载、参观十月革命纪念馆、问询该方面专家、上网查询等.(3)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初探.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晚清在中外交涉事务上,以全权大臣取代了过去的临时性的钦差大臣。

不过全权大臣没有完全按照西例行事,他们对外议订条约时需要随时上奏,不能自主行事。

这反映了晚清时期A.政府落实“中体西用”思想B.东西方制度逐渐地接轨C.对外交往不平等有所强化D.外交制度变革的复杂性2.如表为近代汉口从日本进口产品价值统计表。

据如表可知时间1880年1883年1886年1889年1892年1895年1898年1901年1904年金额10012078036045421603914361908A.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结构改变B.民族资本的投资环境较恶劣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剧D.中日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3.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指出,先秦诸子深谙进化论。

他无论翻译西学还是点评中学,都以先秦诸子为重心。

在他那里,先秦诸子是翻译西学时按语中的主角,诸子学则是解读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文本。

严复旨在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倡导西学中源学说C.寻求政治改良途径D.提升民族文化自信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力图构建一个凌驾于政权之上的家庭。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备遗诏圣书……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焉。

”这可用于佐证太平天国A.带有一定的空想性B.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C.实现了妇女的解放D.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5.1898年6月,光绪帝为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表明光绪帝A.触犯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B.通过改革解决理学空谈的弊端C.采取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D.主张变法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卷(第七第八单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卷(第七第八单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阶段检测卷(第七第八单元)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某某写在密封线内。

3.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批改需要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试卷第4页的答题栏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人口增长B. 稳定地方秩序C. 完善政绩考核D. 增加政府收入2. 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

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

此举反映了( )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3.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土贵要予赋水轮》)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4.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A. 用于农田犁耕B. 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 便于交通运输D. 利用水力灌溉农田5. 《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

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

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

”材料说明当时( )A. 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B. 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C.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 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6.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第三课 智能演练轻松闯关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第三课 智能演练轻松闯关

1. (2012·江西省高安灰埠中学高一测试)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 从“海内新定, 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 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 颁布“推恩令”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 颁布“附益之法”解析: 选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西汉统治者认为“秦孤立之败”的原因在于“同姓寡少”, 因此, 为了确保其统治, 分封同姓子侄为王, 封国制得以长期存在, 同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这样就形成了郡国并行制度.2.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 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 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内、外朝制度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 元朝行省制度D. 隋唐科举制解析: 选B. 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等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下, 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批, 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 也有合作, 相互牵制和监督, 提高了行政效率.3. (2012·江苏无锡高三联考)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 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 招天下之人, 聚于京师春还秋住, 乌聚云合. ”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A.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 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C.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D.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 材料意思是前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存在弊端, 从隋朝开始改变选官制度. 隋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故C正确.4. (2012·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中月考)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 从名称来源看, “行省”是()A. 中央的派出机构B. 皇帝的秘书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朝廷的朝贡藩属解析: 选A. “行中书省”意即“流动的中书省”. 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 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进驻各地, 统管军民事务, 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唐代科举取士,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大抵众科之目, 进士尤为贵, 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材料2: 我叫阿顺,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 我终于在开宝(宋太祖年号)八年(公元975年)考上进士. 将来有可能被委派做地方长官, 我知道那是要受到监督的.请回答:(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 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2)阿顺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身份获得为官资格的?他将来任地方长官会受到谁的监督?(3)根据科举制, 探讨有哪些历史经验可供借鉴?解析: (1)问要比较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来回答; (2)问注意根据材料信息判断阿顺所属的朝代, 然后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3)问属于古为今用问题, 答案不惟一, 可适当总结归纳. 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 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努力读书考上进士. 通判.(3)历史经验: 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②完善考试制度, 有利于选拔人才. 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④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一、选择题1.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一测试)“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A.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解析: 选A. 仔细解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秀才”“孝廉”等, 可知反映的是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2. “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B. 汉景帝制定削藩策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解析: 选C. 为了解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把一个大王国分割成几个小王国, 使之无力对抗中央, 从而解决了王国问题, 这和贾谊的主张是一致的.3. (2012·河南省南阳一中月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丞相是首长制,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汉代丞相位高权重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 皇权在不断加强解析: 选D. 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 A、B两项只说了一个方面, 故不选. 由首长制到委员制, 看起来是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但这只是表象, 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 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 由此可以推断出皇权在不断加强.4.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主要原因在于()A. 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B. 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C. 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D. 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5. 《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 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体现三省分权制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体制.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三省分工明确, 体现出权力制约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特点, 通过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既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又可以分散相权, 从而加强皇权. 据以上分析, A、C、D三项均正确. 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6.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 直秘阁; 五百贯, 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 秦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擢通判”这一信息, 通判是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州郡长官之下新设置的官职.7. (2012·武汉一中高一月考)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机构, 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知州”“通判”“安抚使司”“转运使司”等可知该图反映的朝代是宋代.8. “元起朔方, 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 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蕃之地, 设官分职, 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 宣政院B. 中书省C. 理藩院D. 行中书省解析: 选A. 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据材料中“及得西域, 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蕃之地, 设官分职”,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西域等地设官分职的“官”隶属于宣政院.二、非选择题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2: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靡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3: 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 则荜门蓬户之俊, 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4: 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 以取禄位, 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 兄教其弟, 无所易业, 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 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 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 四方观听, 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 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 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1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2与材料1的选官制度相比, 有何进步性?(3)材料3中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4, 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解析: 第(1)问读懂材料是解答关键. 材料1强调的是门第、血缘. 第(2)问从察举制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 第(3)问是九品中正制, 弊端为世家大族把持. 第(4)问材料对科举制持肯定态度, 因此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回答.答案: (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 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 任人唯亲, 压制人才.(4)影响: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 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 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单元提升课(九)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二战期间美苏建立同盟关系, 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A. 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B.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C. 两极格局间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D. 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决定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 其次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因素. A项是破裂的影响, C项与破裂无关, D项是双方合作的成果.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占领日本, 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 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 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A. 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 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 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 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表述与题干无关, 可以排除; 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 改变了二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 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B项不符合题意; “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 由此排除D项.3. 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 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 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 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A. 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B.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C. 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D.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这里的“恩”指的是二战后, 美国曾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4. 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其目的是()A. 拉拢东欧国家B. 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 军事上遏制苏联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解析: 选C.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理解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 是“冷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故应选C项.5. 下列素材中, 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A. 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B. 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C. 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D.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 有关“冷战”的是A、B、C三项, D 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容之一, 与本题要求不符, 故选D项.6. 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 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 最后达成的共识是()A. 我们太小, 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 我们得利C. 赶快联合, 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 争取自保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欧洲共同体形成背景的理解. 二战后, 西欧经济发展较快, 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但它们任何一国都无法与强大的美苏抗衡, 为保障自身并求得发展, 只有联合.7.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 “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 从而共同合作”. 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A. 欧洲经济崛起, 其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B. 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 欧洲联盟成立D. 美苏争霸受挫, 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1973”和“欧洲年”, 反映了欧洲崛起, 美国急需改善对欧政策. B、C、D均与题干不符, 可排除, 故选A.8. 二战后, 促进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有利条件是()A. 废除了封建落后因素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 重视教育D.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是“客观条件”, 而A、B、C三项均是主观条件, 只有D项为客观条件, 故选D项.9. 1961年9月,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 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 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番话反映了()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B.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 “冷战”出现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战后亚非拉诞生了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但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为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1961年在铁托等人的倡导下,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0. “东欧各国因照搬苏联模式, 导致最终剧变”. 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A. 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B. 要实行改革开放,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D.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解析: 选A.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明确告诉我们照搬苏联模式导致东欧剧变, 由此得出的教训便是社会主义建设要与国情相符, 故选A.11.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 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 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 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 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 选C.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 而苏联的解体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12. 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 正确的是()A.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B. 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 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D. 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解析: 选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苏联解体, 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而不是形成单极格局, 故A项错误; 促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是欧共体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 故B项错误; 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中国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C项错误. 只有D 项正确, 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说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3.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 “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 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极格局瓦解后, 世界趋向于建立单极格局B. 当前,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 “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D. 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政策解析: 选C. 两极格局瓦解后, 多极化趋势增强, 但并未形成稳定的多极化格局, 排除A、B、D三项.14. 右图是当今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的一幅反美标语牌, 上面大致内容是: “滚出去!你没有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这反映了()A. 两极格局依然在当前存在B.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C.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D. 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解析: 选C. 注意时间是“当今”及“反美”, 可反映出朝鲜在谴责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两极格局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即不存在了, A项错误; 仅从朝鲜反美不能说明B、D两项.15. 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A.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C.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 多极化趋势加强后, 世界出现天下太平的大好形势解析: 选D. 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后, 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但实际上天下并不太平, 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二、非选择题(16题16分, 17题24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状态, 不如此就没有政治的安定, 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 促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 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 将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马歇尔1947年6月的演讲材料2: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 是的. 盟国, 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材料3: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 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 拟定全部计划, 执行全部决定, 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 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 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为达此目的, 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2)依据材料2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6分)(3)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3中美国“不能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的原因. 为此, 美国采取了战略收缩政策, 这一政策对当时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解析: 第(1)问, 阅读材料, 注意材料出处, 可知是“冷战”的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美国的战略意图及在政治、军事上的措施. 第(2)问注意关键词“竞争对手”, 说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第(3)问注意“经济角度”, 联系中美关系回答.答案: (1)扶植和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2)美欧经济竞争激烈. 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冲击两极格局,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美国经济发展出现衰退. 中美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俄罗斯前总理普利马科夫表示,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他说, 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 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几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 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 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 这是不能接受的.材料2: 在谈到地区冲突时, 普利马科夫认为, 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他说, 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材料3: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 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 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布热津斯基《大棋局》请回答:(1)分析材料1, “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8分)(2)概括材料2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对待这一问题我国是怎样做的?(8分)(3)材料3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 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8分)解析: 第(1)问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冷战”; 第(2)问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做法; 第(3)问可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答案: (1)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称霸世界). 形成: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势力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 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2)威胁: 地区冲突; 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对地区冲突, 一是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能够公正合理地解决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是重视维和领域的工作, 派出维和部队.(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成立; 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日本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在那里, 中国的法律不适用, 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是在()A. 鸦片战争后B. 甲午战争后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题干中提到的特权是租地权(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是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的.2.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 无论京外, 内叙大英国官民, 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 选B. 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既不能体现平等的外交观念, 也不是崇拜西方列强的结果, 排除A、C; 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 更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 排除D. 该条约将这一规定强加给清政府, 实际是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 冲击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规制, 因此选B.3. (2012·潍坊模拟)“人无贵贱皆兄弟, 物论多少一秤分. 铲除鞑虏建天国, 剿灭妖言传真经. ”是指中国近代的()A. 三元里人民抗英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兄弟”、“一秤分”、“天国”等信息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4. 与“东沟海战天如墨, 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 万火丛中呼杀贼”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抗日战争解析: 选B. 此诗为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诗. 从诗句上的“东沟海战”, “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这两点都是此题的突破点, 中日双方在黄海海面进行了黄海海战.5.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 残缺不全, 原文有: “上年□月间, □□入都, 本署即被占据, 迨洋兵撤退, 检察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 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入都”可知“洋兵”侵入北京, 再根据“光绪二十七年”可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6. (2012·湖北省武汉市高一月考)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 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 而现代的中华通史, 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解析: 选B. 中国的专制帝制从秦始皇建立, 一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建立,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故本题选B.7.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 “百年痛史, 承载太多苦难彷徨; 百年呼喊, 彰显民族贲然血性; 百年奋斗, 铸就民族不屈性格; 百年山河, 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 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只是昙花一现, 排除B项;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排除C项;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 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排除D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 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 故A项符合题意.8. 梁启超称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第二,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解析: 选A. 材料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的是民族意识; “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的是民主观念, 因此A项表述正确.9.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演绎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风云. 下面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将有可能出现该部电影中的是()A. 第一次国共合作B. 中共三大的召开C. 李大钊、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场景D. 陈独秀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解析: 选D. A是1924年开始, B是1923年召开, 时间不符; C项李大钊、陈独秀没有亲自参加中共一大.10.1924年11月, 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 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当时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 组建中国同盟会, 发动武装起义B. 发动辛亥革命, 建立中华民国C. 实行国共合作, 掀起国民革命运动D. 进行北伐战争, 推翻北洋军阀政府解析: 选C.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4年11月”, 此时国共两党已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11. (2012·山东省济宁市测试)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 声称: “中国持久抗战, 其最后决胜之中心, 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 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A.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B.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D.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解析: 选D. 材料中认为抗战的胜利应寄托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说明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抗战.12. 1940年12月30日,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 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 卢沟桥事变爆发C. 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D. 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解析: 选A. 解题关键是紧扣“1940年12月”A、B、C、D四项分别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1937年7月、1937年8月和1937年12月.13. 1946年6月,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当时世人议论纷纷. 下列评述中, 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A. 煮豆燃豆萁, 相煎何太急B. 楚汉相争, 成者为王败者寇C. 五四以来, 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 玩偶皮影之戏, 列强其后也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战爆发前国共两党关系和当时时局的认识. A项适合于抗战中; B项模糊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 D项所述更不符合实际.14.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①1940~1944年是抗战时期, 以抗日为重任, 因而“民主”出现频率不高②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 因而“民主”出现频率较高③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民众热议“民主”④1947年内战, “民主”频率下降A. 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解析: 选D. 题干时间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至内战全面爆发, 解答本题要紧扣这一时期的阶段特点和史实来分析.15. 科学家竺可桢写了60年日记, 20世纪的重大事件都有记载, 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A. 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 解放军即入城B.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C. 解放军入北京城D.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只有B项符合淮海战役情境.二、非选择题(16、17题各20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 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 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材料2: 事有常变, 理有穷通, 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 为后之福; 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 为后之祸, 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然本末之强弱适均, 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 则自今而至后, 自小而至大, 自省而至国, 自国而至万邦, 亦无不可行矣. 其要在于因时制宜, 审时而行而已.——洪仁玕《资政新篇》材料3: 我们革命的目的, 是为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 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8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1、2反映的主要问题. (6分)(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6分)解析: 第(1)问应注意分析材料. 指出三个方案的共同意义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第(2)问要围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答. 第(3)问要分别概括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答案: (1)材料1、2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 材料3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 《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共同的进步意义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和圣库制度,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但只是一种空想.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 无法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根本无法实行. 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 而且迫于当时形势, 也没有实行. 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 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 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2: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 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 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 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 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 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 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 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1、2, 指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8分)(2)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6分)(3)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6分)解析: 回答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1和材料2中提取信息. 第(2)问重在把握“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 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思考. 第(3)问首先, 肯定中国人民的抗争; 其次, 指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失败, 无产阶级完成了革命任务.答案: (1)主题: 外争独立, 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2)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3)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15明至请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15明至请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明至请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由于明清时期人口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遂使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革都不可能出现,中国历史便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陷人张献忠式大屠杀的悲惨循环当中。

这说明明清时期A.社会转型的异常艰难B.人地矛盾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C.技术变革的迫切需要D.人口膨胀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2.如表为清代江南地区竹枝词(摘录)。

由此可见A.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B.江南地区尤为注重儿童教育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精英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发展3.明成祖时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合计近8万卷,3.6万册。

这表明A.朝廷旨在彰显以文治国方针B.文化发展源于大一统政治体制C.明清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国家力量推动大型典籍的整理4.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从明代后期以至清朝的乾、嘉之际,中国帆船纵横东西二洋,川行于远东海域的各大商埠和港口,贩洋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贸易往来和竞争的对象更扩大至当时相继东来的列强荷兰和英国,这使得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这()A.表明天朝体制渐趋解体B.得益于朝野掀起的商战浪潮C.有助于入超格局的逆转D.反映传统经济仍具一定优势5.据《吴江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盛泽(镇)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

广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广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广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 (2019高二下·随州期中)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 .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D .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2. (2分) (2017高一上·梁山月考)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道的战役()A .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 .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 .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3. (2分)遵义会议的最大贡献是A .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 . 坚持了游击战争,顺利掩护主力红军转移C . 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进军陕甘宁D .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4. (2分) (2017高一上·江西期中) 下表中政权名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B . 国共两党由对峙开始走向合作C .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 . 中国共产党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5. (2分) (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番话描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10 新民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10 新民主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国民革命1.(2015·山东文综·T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解析】选C。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5年”和“1928年”。

莫斯科中山大学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说明其目的在于帮助中国国民革命培养干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故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A、B出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不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改名的原因,由此可以排除。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反抗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但未取得反“围剿”胜利,1934年10月被迫开始长征,故D错误。

2.(2014·天津文综·T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解析】选D。

由材料中的“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仅仅两三年之内”可以判断这一“革命的火焰”指的是国民革命运动。

具体解析如下:与正确答案判断理由选项的对应度3.(2014·浙江文综·T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知识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易错提醒】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城市的发展(1)原因⎩⎪⎨⎪⎧①传统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催生一批新兴城市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知识点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3)两宋⎩⎪⎨⎪⎧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萎缩。

2.特点(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图示记忆】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检测卷1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检测卷1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

检测卷1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2.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玉礼器系统”等,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已出现城市文明和玉器文明,根据题干材料“贵族墓地”,可知出现了权贵阶层,而城市文明和贫富分化的产生说明当时可能出现早期国家,故选D项。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是()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可知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故选A项。

4.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与行政区域划分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而不是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故B 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员世袭产生,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保证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

5.西周时期,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大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四川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四川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四川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国共的十年对峙》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 .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C .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D .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2. (2分)(2020·福州模拟) 表1是1942年9月延安“九一运动大会”概况。

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表1A .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B . 移风易俗成效显著C . 重视军事体能训练D . 形成群众体育体制3. (2分)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在其《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中指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这一观点是极有见地的。

下列各项中,与陕西密切相关并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①孔子曾长期在此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②秦以此为核心区域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③唐都长安曾是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④它是“红色中国”的孕育地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4. (2分)(2019·红桥模拟)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

……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

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

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

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 . 社会各界达成抗日共识B .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C .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D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5. (2分)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红色之旅”正在行进中。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6-15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6-15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河北衡水)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

这种现象说明()。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C.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解析日本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说不,就是因为日本在80年代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长时期依附于美国,现在“日本可以说不”,表明日本希望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答案 D2.(河北保定)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多边外交”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解析在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南斯拉夫采取了不结盟的政策,即不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结盟,实行独立、自主、非集团化的外交政策。

答案 D3.(陕西商洛)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但它又因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消长变化而受到震撼。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两极格局日益受到挑战。

这些挑战不包括()。

A.美苏力量的相对衰弱B.西欧经济实力大增,挑战美国“领导”地位C.第三世界反对两霸的斗争D.古巴导弹危机和越南战争答案 D4.(基础精典)“二战”后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

以下与第三世界兴起无关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答案 C5.(宜宾模拟)《新世纪头十年,地球未按照美国愿望转》中指出:“十年的经历至少说明了一点,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的愿望旋转。

”这表明()。

A.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D.世界政治多极化形成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的愿望旋转”,这反映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十五第十五单元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十五第十五单元文化交流与传播

单元检测十五1.(2024·河北石家庄第三次质检)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

“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猛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解析:由“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可知,戎、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华夏民族并不通过称呼的差异区分少数民族,反映了先秦时期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未反映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华夏各国和“戎”“夷”之间具体的冲突冲突,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和文化认同,并非血缘政治,D项错误。

答案:B2.(2024·辽宁沈阳二模)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但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

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

这一变更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沟通频繁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D.三教合一起先出现解析:这一变更指的是两汉时期“剃度”无身份限制,而东晋时期在朝廷效力和未得父母同意者均不得受戒,体现了佛教汲取了儒学提倡的忠、孝思想,渐趋本土化,表明当时佛教主动适应现实,儒学地位并未动摇,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戒者身份限制的变更,并没有体现中外文化沟通频繁,A项错误;隋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与材料时间“东晋”不符,D项错误。

答案:C3.(2024·广东汕头质检)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

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

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同等交往解析:理学产生于宋代,与材料“隋唐时期”不符,A项错误;“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确定,B项错误;由“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C项正确;唐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不是同等交往,D项错误。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提能训练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提能训练

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24·太原)如图是刊登在1908年《神州日报》上的漫画。

漫画左边屋顶上的字依次为“出版者之宅”“集会者之宅”“言论者之宅”,门头上写有“自由社”。

该漫画表明( A )A.晚清政府在钳制民间舆论B.基层组织维护社会治安C.禁绝封控以缓解社会冲突D.各方协作改善国家治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8年属于晚清时期,从漫画中象征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的自由社被封可知,在社会立宪浪潮越来越高的状况下,清政府担忧民间舆论会威逼自身的专制统治,钳制民间舆论,A项正确;漫画中封控人员皆身着统一的“制式服装”,且自由社内有“言论者之宅”“集会者之宅”“出版者之宅”,由此可见,它并非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解除B项;晚清政府封禁民间社团、钳制民间舆论激化了社会冲突,解除C项;由材料无法看出“各方协作”,解除D项。

2.(2024·唐山)下面是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用漫画描绘的清政府。

据此可知,那时西方人眼中的清政府( B )A.昏庸且不谙熟近代的外交原则B.面临着重重危机而不自知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地方势力与中心分庭抗礼[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这画的是一栋快倒塌的房子,后面有人在用力推这所房子,边上还有人在挖墙脚,前面还有人在用绳子想拉倒这房子,房子的前面有两个人拿着一根上面写着实行立宪的柱子想撑住这快倒塌的房子,可这奄奄一息的房子中的人却还在呼呼大睡。

这幅漫画是西方人对当时清政府的写照,清政府面临重重危机,但是统治者却不自知,B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外交主题,解除A项;材料只是描述了西方人眼中当时的清政府,并未涉及中外关系,解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

3.(2024·洛阳)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取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

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D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B.实践了三民主义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有利于思想解放[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革命党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解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与材料无关,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解除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高考题组】1.(2014·重庆文综·T12)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解析】选C。

材料无法体现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故A不正确,B、D不符合实际;经济崛起的日本不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正确。

2.(2014·江苏单科·T19)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解析】选A。

从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可以看出,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从材料中“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可以看出,还是美国一家独大。

A表述最确切。

B、C、D表述都不够全面。

3.(2013·四川文综·T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

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选B。

“没有国家投票反对”说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非殖民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

“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说明它们并不支持该宣言,想继续维持它们的殖民利益,不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故①②正确,③错误。

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主要指美国,因此④错误,故选B。

【预测题组】1.1945年10月,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

1946年11月3日,日本公布新的《日本国宪法》,翌年5月3日正式实施。

新宪法( )A.有利于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B.保留了天皇原有的地位和权力C.没有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D.助长了日本追求成为政治大国的野心【解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

2.1991年,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单一货币建设中,只有11个国家先期成为欧元区成员,这使得欧洲一体化不能按照统一速度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 )A.各国政治利益对欧洲联合造成巨大阻碍B.决策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欧洲走向联合C.欧盟东扩给欧洲联合带来极大不稳定性D.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欧洲联合【解析】选D。

欧盟政治集团内部对建立单一的货币体系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受制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推进过程并不顺利,故A错误;欧盟内部的决策机制不是制约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故B 错误,欧盟东扩时间晚于题干时间,故C错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和广度,故D正确。

3.2015年11月24日,一架俄罗斯战机被土耳其击落。

土耳其方面声称击落俄罗斯战机是因为这架战机侵入了土耳其领空,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却说俄罗斯是在打击恐怖主义时被人背后捅了一刀。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形势再度出现动荡的趋势,对这一形势的认识最恰当的是( )A.国际恐怖主义严重破坏世界和平B.大国矛盾尖锐,世界局势空前紧张C.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D.霸权主义把世界推到世界大战边缘【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新形势下国际局部地区的冲突,说明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

【加固训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

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

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

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 )A.“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B.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解析】选D。

中国、德国、印度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故D正确;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故A、B错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故C错误。

【拓展延伸】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1)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承认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于承认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潮流,这是世界格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

……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

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材料二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

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2)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二中有哪几种观点? 【解析】第(1)题,第一问十月革命,建立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问“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

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在经济上采取的举措。

第(2)题,由材料“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

”可见材料中有两种观点。

答案:(1)十月革命,建立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的措施: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美国的措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

(2)两种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备选习题】1.1966年,法国要求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与美英同享决策权。

这一要求遭到美国拒绝后,法国撤销了北约对法国空军和舰队的指挥权,进而退出北约。

这表明( )A.法国力图摆脱美国控制B.美国政治影响处于衰退状态C.欧洲国家开始走向联合D.法国对北约和美国背信弃义【解析】选A。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法国要求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与美英同享决策权”“退出北约”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反映了法国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愿望,反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表述符合题意。

2.(2016·信阳模拟)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

这充分说明不结盟运动( )A.主张以和平原则解决国际问题B.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D.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解析】选B。

根据“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可知,在这次会议上主要是希望改变原来不平等的经济体系,建立新的平等的经济体系,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故B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