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热门背诵资料(4)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中国教育史重要知识点梳理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8
中国教育 1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4
4《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清单
1成均选择题*2庠都选择题*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选择/论述题*4学在官府选择题★★★★5国学和乡学选择题★★6大学和小学选择题★★7六艺教育选择题★★★★★9官师合一选择题★10六经/“庶、富、教”/有教无类/学而优则士选择题★★13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师观、道德教育 )论述题★★★★★14稷下学宫选择题★★★★★15素丝说选择题★★★16《学记》/教学原则选择题★★★★★17四书选择题★18《大学》选择题★★★19稷下学宫的特点及意义论述题★★★★★20道家的教育思想论述题★21法家的教育思想论述题★22《中庸》的主要内容论述题★23墨子的教育思想论述题★24孟子的教育思想(明人伦、大丈夫、教学观)论述题★★★25荀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方法、教师观 )论述题★★★★26太学选择题★★★★27鸿都门学选择题★★★★28宫邸学选择题★29郡国学选择题★30书馆选择题*31经馆选择题*32察举制度选择题★3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选择题*34“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选择题★★★★★35王充的教育思想论述题★36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文教政策)论述题★★★★★37四馆选择题★38总明观选择题★39九品中正制选择题★40国子学选择题★★41《颜氏家训》选择题★★★42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士大夫教育、家庭教育)论述题★★★★43傅玄的教育思想选择/论述题*44“ 六 学 一 馆 ’选择题★45国子监选择题★★46《师说》选择题★★★47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特点/发展论述题★★★48科举制度/产生与发展/考试方法/与学校的关系/影响选择/论述题★★★★★49韩愈的教育思想/师道观论述题★★★★原始中国古代教育史原始时期的教育夏、商、西周与 春 秋 时 期 的 教 育战国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的教育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教育隋唐时期的教育1/33/3。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迁的学科。
考研中,中教史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教育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包括周代的官学、私学,以及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 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太学、郡国学校以及选拔官员的制度。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教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形成。
- 宋元明清的教育: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教育观点。
- 道家教育思想: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墨家教育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法家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明清的八股文考试。
- 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四运动与教育革新:民主与科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 古代教育法规:如《学记》等对教育的规范。
- 近代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 当代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高考改革等。
结束语: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考研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2015.12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2015.121、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2、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4、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内容为: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掌握,学校教育也被奴隶主阶级独占,具有极强的阶级性。
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
5、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概括的教育目的。
其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孟子认为处理好这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的道德观念。
6、京师同文馆: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刚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以英文教学为主。
后逐渐增设近代学科。
7、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会试落榜后回广州,在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
8、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考研复习资料的整理,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教育主要依附于宗教仪式和家族传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等思想家开始传授道德和文化知识。
秦汉时期,国家开始设立太学,教育逐渐成为国家事务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的制度紧密联系起来。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始于隋唐,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策论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宋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教育制度更加完善,书院教育兴起,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明清教育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私塾和官学并存,教育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改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新式学堂、推广国民教育等。
现代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
了解中国教育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教史复习一,宋朝(一)北宋三次兴学,广设学校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其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其三创建太学,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①扩增太学校舍,保证工作生活用房。
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保证教学质量。
③创立三舍法。
(A)主要内容: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等级,太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人数不限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公试),一二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内舍→ →内舍人数规定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优平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上舍→→上舍人数规定1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式同科举的“省试法”,太学官员不参加,朝廷另委考官),平时行艺和考试都为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一优一平中等者免去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一优一否下等者免去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B)评价:其1: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度力求做到与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其任职使用相结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其2: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地位。
其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对元明清的教育的影响也深远。
其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重视地方教育。
其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专科学校教育得到发展。
其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统一思想。
3,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主要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法和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4,评价:(1)三次兴学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 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 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热门背诵资料(4)
九、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凯程教育学2014年在北师大方面保录班7多金花全部录取,专业课押题全部命中,其中张海y同学是来自某三本院校国经贸专业,,考取了北师大学校咨询状元,7名学员的经验视频均在凯程网站有展示,有志于考教育学的同学,可以去查看, 凯程的教育学由徐影团队负责教研,在集训营和远程进行全方面授课指导,加上凯程教育学资源,教育学考研十拿九稳. 特别提醒的是考教育学的学生,99%都是跨专业考生,且难度没有那么大,所以想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教育学是首选. 择校择专业就找凯程老师
(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
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发展
(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3)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始于1929年规定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4)中学毕业会考:国民党教育部于1932年5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1932年12月公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1934年4月又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该制度一直实行到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