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骞:马克思的政治概念

合集下载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_从_省略_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比较的视角来看_罗骞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_从_省略_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比较的视角来看_罗骞

o y[收稿日期]2008-12-26[作者简介]罗骞,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从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比较的视角来看罗 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2)[关键词] 马克思批判理论;总体性;阶级性;实践性;辩证性[摘 要] 本为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归并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

从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视角,文章对马克思批判理论方法论的总体性、价值立场的阶级性、理论批判的实践性和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几个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以期在当代的语境中有效地突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特殊性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5-0044-08 当代学术界具有从理论风格、思维特征方面阐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倾向。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大多数情况下被指认为现代性理论遭到批判。

当然,也有人认为马克思至少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为马克思进行温和的辩护。

如何理解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它是否能够方便地放置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框架中进行定位,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马克思理论的主题是资本现代性批判,作为一种批判理论体系它具有方法论的总体性、价值立场的阶级性、理论批判的实践性和批判态度的辩证性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使其不仅同现代主义理论而且同后现代主义理论区别开来。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生命力和局限性,蕴含在双重对比视角呈现出来的特殊差异之中,不应该以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脸谱化地判定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特征、性质和意义,不论是哪一种简单的归并都可能淹没其特殊价值。

一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总体性是现代主义理论宏大叙事的内在特征,体现了人作为现代主体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没有边界的膨胀和/僭越0。

依赖形而上学目的论预设和虚假承诺,现代性理论以某种绝对的原则为叙事基础建构体系,在哲学上往往表现为还原主义、本质主义、抽象主义和普遍主义等等。

分析马克思主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方法论的研究
1、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 a.方法论个体主义是还原论的一种形式,将社会现象还原到 个人,从个人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现象 “全部的社会现象——其结构和变化——在原则上是可以 以各种只涉及个人(他们的性质、目标、信念和活动)的 方式来解释的” 它是不成熟的还原论(机械的生物还原论) 它不仅限于单一的个人,还涉及其他个人 它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被坚持和使用 它只是探索问题的角度,不预设自私自利或合理性的前提 b.方法论集体主义是以超个体的实体的利益的方式解释人的 行为
威廉· 肖
研究方向——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代表作:1978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1、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经验的、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由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 生产关系包括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 3、生产力决定论到技术决定论 生产力决定论 生产力的实质是技术——技术决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论 4、历史演化理论 前资本主义历史演化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化 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剥削和生产方式的理论
1、两种不同的剥削类型 非市场的剥削指剥削过程是在直接的、超经济的 强制状态下发生的,这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 市场的剥削指剥削过程是在市场的、非强制状态 下发生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 2、剥削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权力通过国家权力加强所有权、垄断权的存在、 对生产过程的支配三种方式强化了剥削关系 3、生产方式理论 生产方式按照满足生产者的生存需要、不同共同 体间的贸易、贸易成为规则性的现象、商品生产 普遍化 、生产中出现剩余价值五个阶段演进
马克思的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马克思从功能角度认为国家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工 具,它本身并非独立自主和实质性的,是平衡各个阶级间 关系的工具。 埃尔斯特从中性化立场提出了国家的“观念上的自主性” 和“国家的解释上的自主性”,强调国家的公共性质及对 公共事务的处理。 2、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解释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涉及信奉者 利益的解释的利益的解释和涉及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解释 的立场的解释。 埃尔斯特提出“颠倒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 论的重要特征,其中蕴含着“观念的帝国主义”。观念帝 国主义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所具有的自然倾向,即运用 与他们的社会的主要结构相一致的范畴,去理解其他社会 的结构或同一个社会的第二层次的结构。

处境与重构:“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兼与罗骞先生商榷

处境与重构:“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兼与罗骞先生商榷

真正 的思想者 必 须在思想 中切 中他 的时 代 和他 自身 , 必须 在生 活实践 中生成他 的时 代 和他 自身 , 必
须 切实领会 自身 时 代 的 根本 问题 及 生 成 机 制 , 须 必 克服 面对根本 问题 时 的集 体 失语 现 象 , 须 从 现 实 必
生 活 原 则 出发 为 现 实 生 活 阐 发 新 原 则 , 在 现 实 生 并
中共 浙 江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2 0年 第 1期 0i
生产 ( 物 ” 生 产 就 是 “ ” 生 产 ) 是 以 “ ” “ 的 人 的 , 物 与 “ ” 人 分离 的基 础 上来 实 现 “ ” 物 ” 聚合 的“ 人 与“ 的 人
的 生 产 ” 也 就 是 “ 的 本 质 ” 人 的 现 实 本 质 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 , 人 [ 人
介而 实现 的“ ” 人 的生产 。用 马克 思 的话来 说 , “ 是 人
对人 说来作 为 自然 界 的存在及 自然界对 人 说来作 为
人 的 存在” 即人 之 存 在对 物之 存 在 的 生成 , , 也是 人
之存 在 的 自身生 成 , 一 生 成 的 境 域 是 人 之“ 界 此 世 性” 。资本社会 生产 方式 是这样 一 种生 产方 式 : 在 它
心 完成 对 资本社会 的 内在 克服 。 罗骞 先生 力图揭 示马克 思哲 学的本质 部分—— 马克 思的现代
性批判—— 资本批判 。 然而他无 法 区分 作为 贯 穿现代 社会 的“ 基础 ” 则的 资本与 作 为特 定 活 原 动( 济活动 ) 资本的 差异 。马克思哲 学 的本 质 由此被 “ 代 性批 判 ” 经 的 现 —— 资 本批 判 所 遮 蔽。 因此 , 罗著 回避 了最重要 的 问题 : 对资本 原则 的生成机 制作 出切 合 当代人 类 生活 的阐发 。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辩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政治进行专门、系统的定义,但是在他们的经典着作中却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进行过论述。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政治并不到一定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

例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本来只是经济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会变成政治问题。

经济成分的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反映到政治领域中来。

当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虽然说明了政治的经济根源,但并不意味着什么经济问题都具有政治的含义。

一般的经济问题通常并不构成政治问题,甚至围绕经济问题所展开的某些利益冲突也不一定属于政治的范畴。

政治学理论必须研究在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中,政治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衡量任何阶级的政治是非功过的最根本的尺度,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二)政治在阶级社会中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社会集团。

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最后都会上升为阶级斗争,政治本身国家(三)看做政治斗争、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家政权是一个社会政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切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关。

都是以国家政权的活动为中心的。

各种政治因素。

如阶级、政党、政治组织、政治斗争、政治革命、政治竞争、政治冲突、政治妥协都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组成局部及有机统一。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者所开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局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根本组成局部。

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根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与归宿〔在马克斯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开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开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和历史开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根底。

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形成和问世的标志。

马克斯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开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根底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开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资产阶级斗争实践的根底上,创立和开展起来的。

形成标志: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重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常识

重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常识

重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常识韩奎绪论一、什么是政治?“政治“一词,应该分开来理解。

“政”,在古代汉语中常出现,“政通人和”在范的文章中应是表述两种好的结果,但是这两种结果之间是有联系的,“政通”方能“人和”。

那么究竟“政通”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政令通达,政令通达就能人和,这倒不见得。

那么“政通”是什么意思呢?“人和”是指人人之间相处融洽,人人之间能相处融洽是因为人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处理的顺畅,所以政通的意思就是众人之事处理得通顺、顺畅,所以,“政”的意思就是众人之事,那么什么是“治”,就是管理的意思。

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求每个人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使自己的家族富足,才能管理国家、平定天下;所谓“治理”,就是管理的意思。

那么“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意思。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说法。

事实上,这种说法的哲学来源应该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当然现代政治学的思想大多都来自于卢梭和孟德斯鸠两人。

《社会契约论》将会在以下的大部分章节中出现,这里暂不展开。

事实上对“政治”的这种定义也是大部分学者的基本意思,是温和的,浪漫的。

但是也有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的,经典的有如马基亚维利,马克思等人,马基亚维利在《君主论》中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君主如何来运用权术,实行对大臣和国家的统治。

是一种政治的技术流派。

这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说并不尽相同,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学说里充满了暴力和斗争。

马克思的政治学说是对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描述。

并对此提出了解决之道。

他的学说的核心是阶级斗争。

我们将会在以下的章节中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展开讨论。

并梳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过程。

二、参与政治的主体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那么参与政治的有哪些主体呢?众人即公民,是其中最核心的主体。

为什么?我们试图从卢梭的意义上来解释。

卢梭为我们构建这样一幅图景:在人类原初的状态中,每个人都参加劳动,自给自足,但是大家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有规矩,要有规则,来规范人类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人类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

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性分析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性分析及其当代启示

2016年11月第18卷第6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2016Vol.18No.6DOI :10.13317/j.cnki.jdskxb.2016.071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性分析及其当代启示姜佑福(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建构性政治”概念的提出是恰当理解当下中国政治生活现实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理论主张。

黑格尔对现代政治的哲学分析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和现代政治自身的批判,对于理解“建构性政治”概念的确切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虽然中西方文明有着根本不同的伦理精神基础,但黑格尔和马克思共同认可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基本理论框架,对分析中国政治传统与当下政治现实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黑格尔的国家主义立场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本位恰好构成“建构性政治”之“建构性”的两个基本维度,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则提示我们在注重“建构性政治”的现存性和结构性维度的同时,不应遗忘政治生活本身的历史性和过程性维度。

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现代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6)06-0007-05收稿日期:2016-06-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106);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4BKS001)作者简介:姜佑福,副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预期下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与此预期和任务相适应,我们应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革命性维度与建设性维度的内在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的罗骞教授可谓先知先觉,在其2014年出版的专著《走向建构性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提出了“建构性政治”的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给出了一个尝试性的解读方案:在保持历史唯物主义亦即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批判与超越视野的基础上,着力阐发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建构性,将当代中国政治实践视为一个不断超越既定现实、向未来开放的存在过程和实践建构的可能性空间。

政治功能的当代演化_兼评尚塔尔_墨菲的_政治的回归_罗骞

政治功能的当代演化_兼评尚塔尔_墨菲的_政治的回归_罗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JOU RN A L OF RENM IN U NI VERSIT Y O F CHI NANo 15 2009[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6(07CK S007)政治功能的当代演化)))兼评尚塔尔#墨菲的5政治的回归6罗 骞[摘要] 自由主义的消极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治和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政治概念,体现了政治观念的逻辑进展同现当代历史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

建构性政治通过突出积极的历史担当意识,能够在整合这些思想资源的前提下,重树政治的形象,明确当代政治的基本走向和意义。

对于后革命氛围中的当代中国建设实践而言,此一政治理念是至关重要的理性选择,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初见端倪了。

[关键词] 政治功能;当代;演化[作者简介] 罗骞: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人是政治性的动物,反思人事的哲学避不开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

当苏格拉底从自然转向人事时,哲学便获得了政治性,在哲学的教化和修养功能中,不论是/认识0人还是/改造0人,都蕴涵了政治的必要性。

哲学的爱智慧也好,尊德性也好,本质上是教化,是践行,指向人之社会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的政治性就是社会性。

当然,今天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律学家等也总会提到政治,但对政治之作为政治的追问,只能是哲学性的。

正因为如此,当读到政治必须被构想为/真正的存在论条件的一个维度0这一论断时,我对尚塔尔#墨菲的5政治的回归6抱有极高期待,以为这里会展示出对政治本真性的理解。

然而结果并不那么令人满意。

在这一著作中,/政治的回归0只是一个响亮口号,政治并没有回归其本质。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政治功能的演化,以/建构性政治0概念回应社会现实的呼唤。

一、消极政治墨菲在5政治的回归6中提出,必须在政治层面界定现代性。

[1](P13)这一论断的确是抓住了现代性关键。

现代主体性表现为个体权利优先观念的确立并通过民主法制在制度层面加以落实。

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

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

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政治叙事中的生命政治概念及其环节罗骞*近年来,生命政治成为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正在迅速发展,不仅有数量不菲的学术论文发表,而且有不少的博士论文以此为论题㊂总体来看,国内对这个话题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国外理论家生命政治思想富有成效的引进和介绍㊂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大致搞清楚了国外理论界生命政治概念的发展脉络和不同含义㊂关于福柯㊁阿甘本㊁奈格里和哈特㊁科耶伦㊁埃斯波西托㊁齐泽克等理论家的生命政治理论已为学界熟悉㊂随着研究的展开,一些学者以生命政治为范式重构政治思想的研究,生命政治概念开始成为研究的视角㊂就像福柯的 生命政治 之后, 生命 概念出现了泛化现象一样①,目前生命政治概念本身也存在内涵不清晰㊁边界模糊和逐渐泛化的趋势㊂是不是说某种政治思想中谈及生命,它就是生命政治理论?是*①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㊂在生命政治(biopolitics)之后有 生命伦理学 (bioethics)㊁ 生命经济学 (bio-econo-my)等, 生命 的系列概念在泛化,参见Kean Birch, The Problem of Bio-concepts:Biopoli-tics,Bio-econom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othing ,Cult Stud of Sci Educ,Vol.12,2017, pp.915-927㊂011历史唯物主义与生命政治不是说政治权力始终以人的生命为对象,因此政治始终就是生命政治?生命政治概念中的生命指的是何种意义上的 人 ?生命政治概念要有意义的话,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得到回答,明确我们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且在何种意义上这一概念才真正具有理论价值,而不是在漫无边际的使用中消解了它的思想力量㊂为了在历史发展和思想逻辑层面确定生命政治概念的位置,本文将从理论叙事的角度阐释一种生命政治概念㊂生命政治概念将被理解为现代政治叙事展开的一个基本环节,并且是现代政治叙事的逻辑终点㊂这一生命政治概念有利于揭示现代政治哲学的思想实质及其展开路径,有利于历史地定位生命政治的成就及其限度,也有利于形成生命政治概念阐释的规范框架,为理解不同的生命政治概念提供一个概念的参照系㊂一从政治叙事角度提出的生命政治概念政治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㊂关于此种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概念㊂不同政治概念体现了人类把握政治的不同对象性意识㊂也就是说,受制于不同的对象性意识框架,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概念㊂政治概念是本质论意义上的范畴,是人的对象性意识对政治的规定㊂人们对政治这种存在方式的理解是通过不同的政治概念展开的,因此政治观念的形态学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政治概念凝聚起来㊂生命政治这个概念要有意义,就必须在政治概念的历史和逻辑中占据特定的位置,在政治概念的谱系中显示出独特的含义㊂假如说生命政治这个概念被用来指政治本身,任何政治都被看成生命政治,生命政治这个概念会失去它的独特意义,同说 任何政治都是人的政治 一样空疏,因为人的生命不论在政治实践还是在政治思想中始终都是政治的对象㊂为了避免这种概念使用的泛化,确保这一概念的生命力,我们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政治概念框架,以便赋予这一特定概念特定内涵,确定其在政治理论叙事中的位置㊂我们用生命政治来表示现代政治概念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以人的生物性生命为政治叙事基础的政治概念㊂因为只是到了现代,肯定和捍卫人的物性肉体及其欲求才成为政治解放的基本诉求,并成为政治叙事的出发点之一㊂这一初步规定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生命政治属于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它是现代主体性解放政治自我展开的环节;另一方面,生命政治是人的对象性意识理解政治和规定政治形成的一个概念㊂这一概念从人的生物性生命出发理解政治,意味着一种把握政治的理论叙事㊂这一概念既不是说政治以生命为对象,因此政治就是生命政治,比如说在阿甘本那里;也不是说政治现象在现代发生了转变,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成为治理的对象,这是福柯生命政治概念的最初含义;当然也不是说政治实体像生命有机体一样生长和运作,因此应该用一种生物主义和生物园艺学的概念理解政治实践㊂园艺学的清理杂草概念被看成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基础㊂作为理论叙事的生命政治概念意味着政治的理解奠定在生物性生命概念的基础上,人的物性实在(肉体)和实在物性(欲求)成了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出发点㊂政治以人的生物性生命为基础得到阐释和领会,因此在捍卫人的物性存在的意义上寻求主体性的解放㊂生物性生命的解放是现代解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诉求,生命政治也就成了现代主体性政治叙事的基本环节㊂在这种意义上,福柯和阿甘本等人对权力治理 生命 的现象描述才能获得批判性的意义㊂作为肉体生命的人在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中始终存在,人始终是政治的人,而政治始终是人的政治㊂但是,前现代社会中的人并没有被理解为存在的主体,而是被理解为消极被动的存在㊂超越个体存在的观念和原则成为政治叙事的基础㊂古代政治中的神权政治㊁111现代主体性政治的逻辑终点。

唐解云优秀论文

唐解云优秀论文

唐解云优秀论文罗骞唐解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既体现在这一理论本身的理论逻辑中,也体现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已经有过不少阐释。

但是,由于受当代学科建制的影响,以相对分化的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十分普遍。

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齐头并进,但各个学科研究成果的相加并不能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有效阐释。

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原则和总体性高度可能流失在这种分化解读之中。

对经典理论的阐释不仅需要专业学科的细化研究,更需要达到原则高度的总体性洞察。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块整钢”,[1](P112)这个说法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拼接和组装,而是强调其融贯一体的理论总体性和有机性。

当然,这不是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可以不用依靠具体学科的支持,也不是说具体学科的科学性可以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而是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性的揭示可以为具体学科的研究提供基本视域,避免细化研究中原则性立场的消退和遗失。

本文将从研究对象、方法论原则、理论体系和发展历史四个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特征,期望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总体把握。

01研究对象的总体性马克思主义以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机总体为研究对象,社会和历史成为揭示人类存在的总体性范畴。

它们分别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把握人类存在的总体性。

研究人类存在就是研究人作为类的生存展开状态和展开过程,亦即研究作为总体的社会和历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

”[2](P50)作为总体的社会和历史概念是内在统一、相互关联的。

我们曾经说过:“人类历史是有结构的,不同的结构要素构成总体,这就是社会;结构总体本身又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的演变就是历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作者:罗骞来源:《理论探索》2018年第02期〔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是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宗旨在当代的具体展开方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叙事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历史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2-0039-06历史始终是实践中展开的过程和状态,因此需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种理论只有能够与时俱进,才可能引领时代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全球背景和变革深远的历史语境。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走进了强起来的伟大复兴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马克思主义重要命题。

这一命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从多个方面发展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高屋建瓴地凝聚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使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重要思想。

一、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撇开纷繁复杂的历史差异和具体细节不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质和根本宗旨是不难确定的,这就是在揭示现代解放局限性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及其教育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及其教育

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 和国家安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国家安全意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强调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增强青少年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他们在维护国 家安全中的自觉性和能力。
03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方法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
通过课堂讲解、讲座等形式,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和重大意义,帮助 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实践教学
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现实生 活中的运用和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传统教育
采用传统的讲授、板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 义政治观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和重大意义,掌握其核心思 想和精神实质。
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在线课程等现代化教育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多样化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及其教育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概述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意义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方法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实践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当代挑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未来发展
01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概念
政治观
是对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过程 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社 会权力、权威、制度等政治体系各个 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看法、总 观点。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浅谈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浅谈

【 5 】 王建新 . 回 族 社 会 中 的 移 民 宗教 组 织 与 家族 — — 灵 明
职业 、年龄 、学历 、迁入 原 因等 )的被访 者 ,另 一方 面访 谈资料仅仅 是简单的罗列 而没有更加深入 的分 析 ,例如资料 分析法 。由于研究方法 的限制 ,使得最后 的研 究结果不尽人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2 月中 第5 期总第5 5 1 期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 浅谈
余 艳 楷
( 信 阳师范学院 ,河 南 信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 在 一 系列政 治解放 运动 中,以法 国大革命 为其 中的典 范,其昭示的世界历 史意义深为马 克思所认 同,这 对于 人类社会发 展 史而言 同样 是一 大进 步 ,国家与 市民社会 、劳动与资本 、宗教 与政治等在此 冲击下逐渐趋 于分 离,政 治民主与
止 没有 研究 者采用此方法 ,而是将 问卷调查作 为访 谈资料的 个补 充。所 收集 的数据 只是做简单 的频数 、 百分 比的处理 ,

并 未涉及相关测量 、回归分析等更为深入 的数 据处理 。没有 充分的利用数据资料 ,这就浪费 了问卷调 查的劳动 ,也使得 调查结果只能用于简单描述统计 而使 之丧失利用数据建立理
沿.
若将议 题作为定性研究 ,简单的观察 、少量 的访谈 不能
够 严 谨 的作 为研 究 结 果 表 述 来 。 主 要 问 题 在 于 : 参与式观
察 时间短 ,其观 察的内容不能充 分的运用 ; 少量 的访 谈一方 面在数量少被访 者异质性不 高难 以全面 的反应 不同类型 ( 如
论 、检 验 理 论 的 功 能 。
参考文献
【 1 】 斯 蒂芬 ・ 沃讷 . 宗教社会 学范式及理 论的新进展卟 中 国人 民大学学报, 2 0 0 6 ( 6 ) .

处境与重构:“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兼与罗骞先生商榷

处境与重构:“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兼与罗骞先生商榷

作者: 曾誉铭
作者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页码: 32-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马克思哲学;生产方式;资本
摘要:在现实基础上重椒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必须以对资本生产方式的当代领会为前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揭示展开对资本社会的内在批判,并以劳动范畴为核心完成对资本社会的内在克服。

罗骞先生力图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部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资本批判。

然而他无法区分作为贯穿现代社会的“基础”原则的资本与作为特定活动(经济活动)的资本的差异。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由此被“现代性批判”——资本批判所遮蔽。

因此。

罗著回避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资本原则的生成机制作出切合当代人类生活的阐发。

“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

“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

作者: 罗骞[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00732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页码: 35-40页
主题词: 现代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现代政治;后现代政治
摘要: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解放的基本成果及其限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和体系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澄清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效地回应当代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的批判和质疑,本质性地突出马克思思想在当代政治哲学争论中的关键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骞:马克思的政治概念(2009-05-30 10:37:51)转载标签:思想研究杂谈政治作为人之存在基本的存在论维度,不是生活中与经济、文化、观念等等机械并置、且可切割分离的板块,而是与如此诸多方面相互内在构成的核心要素。

①因此,政治地理解经济、文化、观念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对存在和文本的政治性理解之必要可以使政治成为一个基本的阐释视域。

②讨论马克思的政治概念,无疑是政治地理解马克思与阐释马克思之政治理解的双向过程,实无抽象地追问其可能性与必要性之必要。

值得关注的倒是:当人们一度从经济视角来解读马克思政治概念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来一次根本的视角倒转:探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哲学切入路径,以政治哲学的视角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和意义;当人们一度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审视马克思政治概念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来一次根本的视角倒转:探索马克思的政治概念对政治哲学传统的超越及其为新的政治理解奠定基础的可能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人们一度从当今中国由经济体制改革而入政治体制改革之实践需要,呼应国外政治哲学之复兴,审查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来一次根本的视角倒转:从马克思的政治理解考察当代政治哲学复兴的性质及其限度,并且在这种考察中重写马克思的政治概念?从如今中国思想界的实情来看,马克思被祭上神坛与被当成“死狗”俨然成为相互对立的“极端”③,而且此种极端对立几近“内爆”。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此处所谓的三重视角倒转,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过是指明理论致思的大致方向罢了。

当然,对马克思政治概念的充分重视只能是一个发掘、重构和续写的过程,本文可以看成是在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初步努力。

( )一如今,经济学与政治学之学科切分 ④已经使政治经济学这个范畴岌岌可危了,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经济学化又几乎全然淹没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范畴。

当然,从“现代”之内在要求来看,这一过程是极为合理的,它顺应着效率与精算的时代原则。

然而,在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性质时,如下一点需要着重强调:《资本论》以及相关著作根本不是现代实用的、实证的、唯科学主义的经济学,也不是作为此种经济学之源出者的政治经济学(或国民经济学),恰恰相反,马克思明确地将其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关键性命名意味着:不论以现代经济学的模样费力改写《资本论》,或者将其搞成流俗意义上的一门政治经济学,以便同“西方经济学”抢夺学科地盘,且不论具体内容是否存在误解,单就思想出发点而言可能就已经失之交臂了。

从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旨趣来看,十分明显的是:《资本论》不是“为资本立论”,而是“以资本立论”,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解剖现代的社会存在架构,以探索未来历史的发展方向。

⑤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是其经济研究的内在定向,目的在于为政治地介入存在之历史提供思想基础。

因此,其基本性质和意义不可能在实证经济学的范围之内,也不可能单纯在现代社会学或历史学的范围之内得到足够理解——当然它并不能拒绝这些学科化理解,或者认为此种理解毫无价值。

显而易见,马克思的理论发展存在鲜明的政治切入路径。

遗憾的是,不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序言以及其他地方都已经预告了的国家等等政治问题,马克思并没有课题化地最后落实,他没有留下系统的政治学或政治哲学著作。

不过,这一点非但不排斥、反而迫切地需要我们厘清马克思对政治的理解,重构马克思的政治概念。

从一种宽泛的意义,其实也是内在的思想特质来看,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大厦可以看成是大写的政治哲学体系。

( )现代启蒙的政治性质以及马克思与启蒙的关系,应该说不用详细指证了。

且不说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直接以启蒙“理性”和“自由”原则批判普鲁士的专制集权,就连纯粹的哲学博士论文也内涵着鲜明的政治取向。

当马克思宣称“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⑥时,无疑是哲学化的重要政治宣言。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赞不绝口地称颂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其哲学原则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而这种“自我意识”不过是政治原则的哲学表达罢了。

⑦不过,马克思很快坚决而果断地一转身,对此传统发起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以至于汉娜·阿伦特将马克思看成是发端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整个西方政治哲学的明确终点,“洞喻”中开端的以理念同尘世区分为基础的政治哲学终结于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实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及真理并不外在于人间事物及其共同世界,而恰好置身于其中。

所以,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由此不仅颠覆了黑格尔,而且颠覆了思想与行动、沉思与劳作、哲学与政治的传统等级秩序。

⑧如果可以说政治是一种观念之实践的话,颠覆此种二元结构的政治哲学传统,其意义是显著而重大的。

( )这一颠覆开始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 ⑨。

本来,马克思以黑格尔的理念论为基础,以理性和自由的原则批判专制和集权,认为“国家应该是政治理性和法的理性的实现”,希望唤醒人们的“自信心”以促成一个“民主的国家”。

⑩但是,在《莱茵报》的社论中马克思遭遇了对物质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11]。

这一“难事”严重地触及到了马克思赖以为支撑的黑格尔观念论哲学的思想基础:应该从现实利益关系理解法和国家,还是相反,应该从自由、理性的观念原则来理解法和国家的本质呢?马克思借着辞去《莱茵报》主编的机会,返回“书房”,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裂是现代解放的基本成果,此一成果确立了“人”作为国家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自由、平等的地位。

但是,马克思同时指出,在现代的这种解放中,人在市民社会中经验的、现实的生活被排斥在政治之外成为“私事”,它们既不再是参与政治生活的尺度或障碍,也不再是政治干预和介入的对象。

人作为政治的国家公民和市民社会中的私人过着双重的生活,在政治的自由、平等、博爱中,人们经验生活的对立和冲突依然存在,而且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突出地成为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

为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现代解放只是政治解放,只是抽象的、形式的解放,而不是人的真正解放。

因此,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12]。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不明白现代国家只是现代市民社会本身的抽象,试图以政治国家来调节现代的冲突以实现和解,实际上是在两支敌对的军队之间建立同一。

对黑格尔的这一批判在方法论上使马克思开始离开观念论哲学的路线,确立了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这一基本原则,在理论立场上开始告别启蒙的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中抽象的、形式的自由和平等不再是马克思的诉求,而被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的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被纳入其政治批判的视野。

如此将政治概念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结合起来,马克思开启了理解现代政治的一个关键性入口。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回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成果时曾经明确地指明了这一理论的走向和内在逻辑。

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

”[13]因为:既然现代解放只是“纯政治的部分的解放”,那么,从“现代”获得解放就应该超出现代政治形式的领域,进入社会存在基础的变革,即马克思后来提出的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既然现代政治解放以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个人为基础,“人类的解放”就应该是在市民社会革命中消除利己主义本身的基础,以人类社会为基础,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成为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然现代抽象的、形式的平等和自由“是一大进步”,未来的解放就必然不是对现代解放的抽象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是以现代解放为基础的全面解放;在政治国家完成的抽象政治解放之中,市民社会中的对立和冲突被排除在政治的范围之外获得相对的独立性被认可,对现代解放的批判就必然要越出现代政治的范围去揭示这些实际生活过程中的对立和冲突。

[14]这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就成为当然的理论事件,它以学科专业化批判的方式巩固和拓展现代解放只是政治解放这一命题,成为探索人类未来发展之方向的理论努力。

( )可以毫无疑问地指出,不是后来的经济学成果限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解,而是马克思的政治批判指示和规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方向,不能脱离马克思的政治指向,在狭义的经济学范围内领会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单纯是任何意义上的实证经济学,更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唯科学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它通过解剖现代社会的存在论基础,揭示现代解放的困境和限度,为革命实践(人类解放)探索理论和经验的基础。

如果说《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批判只是在“法哲学批判”中展开,而且确立了现代解放只是政治解放这一核心命题的话,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代生产关系的分析,以“资本”而不再是以“理性”来阐释现代,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对立和冲突,从理论上进一步完成和巩固了现代解放只是政治的形式解放这一命题,为阶级革命找到了现实的历史存在论基础。

在这一批判中,政治本身不再单纯从政治领域的内部,不再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而是向存在历史开放。

经济研究突破了政治的自我封闭,使政治实践成为变革现实的基本因素,启蒙确立起来的解放政治在革命概念中进一步激进化,成为挑战保守化了的自由主义政治的历史力量。

这就使政治的性质、作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 )二“现代”因为个人主体性的确立而被称为人本论时代,政治领域表现为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将国家权力从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中驱散出去,政治权力本身变成一个被限制和监控的领域,以确保个人的自由,由此构成制约政治的公共空间,平等的个人之间通过意见的达成和多数的原则影响政治,商谈和投票成了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

从根本上说,现代政治的核心原则是限制和反对政治,政治成了社会生活消极性的补充结构,主要执行着“守夜人”式的管理职能,个人的道德和经济生活不再具有政治意义而成为“自律”的领域。

经济自由主义本质上是对政治权力的抵抗,政治的自由主义乃是以这种抵抗为前提对政治的监视,以确保市场平等交换为基础的自由。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马克思则指出,市场中获得的只是劳动力买卖的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隐藏着资本对劳动的束缚和剥削,是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结构。

现代政治树立于这个结构之上,维护着这个结构,执行着一种阶级统治的职能,并没有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因此,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改变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