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小说的诗性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的故事1. 简介史铁生,原名史淑贞,是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翻译家,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细腻而真实的写作风格以及深刻的人生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史铁生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2. 成长经历史铁生于1949年出生在中国山西省。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度过了艰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由于家庭的不幸遭遇,他开始独自面对困境,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很多限制,但史铁生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在革命年代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阅读,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学活动。
3. 文学创作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主要涵盖小说、诗歌和散文。
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思想深刻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史铁生的作品常常关注人性、社会现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小说《黄金时代》。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女性的视角,刻画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命运。
史铁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各种困境中的力量和希望。
另外,史铁生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美感,引人深思。
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精彩,以其独特的视角触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4. 对社会的影响史铁生的作品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他在作品中真实地揭示了生活的边缘与真实,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
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
同时,史铁生的作品也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影响了许多年轻的作家,塑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史铁生也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并与其他作家进行交流,推动了中国的文学繁荣与发展。
他的故事和经历也激励着年轻一代追求艺术创作的梦想。
5. 总结史铁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细腻而真实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而备受赞誉。
他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彰显了他的独特魅力。
通过探索史铁生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动机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抵制诱惑和克服困难 ,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着 自己的人生追 们生活中的一切信仰 ,就算需要忍耐无数 的苦痛 ,但追求 的 求 ,表现了坚定的毅力 。当人类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依 旧义无 过程 使他 们 快乐 和满 足 。老 瞎子 因为 希望 练 就 了为人 称 道 的
反顾地坚持前进 ,心中能够依靠的只有 自己的意志和信念 。 口技和琴技 ,也因为希望让70岁的他依 旧充满活力口]。在他
关键词 :史铁生 ; 《命若琴弦 》;生命意义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7)07—0179—02
史铁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受主流文学创作认可的残疾人 史铁 生认 为 ,在 面对 困境 时 ,应在 追求 的过程 中实现 困境 与
《命若琴弦 》中的诗性主要体现在老瞎子努力想要摆脱
生存困境的过程上。这部作品在一开头就点明小说的中心主 二 、生 命 中的希 望
题 ,生 存 困境永 远不 会 消失 ,而人 类 的追求 也 不会 因此 而停
歇 。就 算再 困难 ,老小 瞎子也 没有 放弃 对光 明的追 求 ,在追
希 望是 人 坚持 的 原动 力 。对 于史 铁 生来 说 ,希 望 就 是不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史铁生,原名史家浩,1946年生于北京,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
他的文学创作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作品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就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展开研究,探讨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创作最为突出。
他的小说作品以《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为代表,作品风格新颖独特,描写时代变迁和人性命运。
在小说创作中,史铁生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百态人生,探讨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惑和情感追求。
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极为细腻,情节安排巧妙,语言流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史铁生的诗歌创作也备受瞩目,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真挚、自由的风格闻名。
《伤心的土地》、《原野》等诗作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史铁生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热情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除了小说和诗歌,史铁生还涉足散文创作,其散文作品以《沧浪之水》、《红楼梦》等为代表,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散文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矛盾和危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苦难和追求。
史铁生的作品在探讨时代问题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领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展现了其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其作品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启迪了读者的心灵,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命的诗性叙述——以《我与地坛》、《在细雨中呼喊》、《风景》为例
过 在 黑夜 时分 对 死 亡 的恐 惧 和颤 抖 却依 然 内心 向
善 , 是 在 他 的笔 下 , 亡 得 以诗 性 的 表 达 。他 在 地 于 死 坛 的园子里 面 , 即是 他 个 人 的 心 灵 世 界 里 面 , 然 自 悠 得 地 观看 院 子 里 的繁 荣 衰 败 、 来 人 往 。 且 在 这 种 人 并 孤 寂 的 内心 环 境 中 , 更 容 易 找 回 自己 。 “ 埋 怨 弥 他 在 漫 的沉静光芒 中 , 个人更 容易看到时 间 , 看见 自 一 并
己的身影 。 能感觉到时 间甚至看到 时间的人容易平 ” 静地接受 死亡 。 在他 们 看 来 生 命 只 是 一 种 轮 回 , 么 那 死 亡也只是轮 回的一 个环节 。这是作 家的生命哲学 在 文 章 里 的诗 性 阐 述 ,属 于 作 家 特 有 的 生 命 经 验 赋
予死亡的特殊定义 。
维普资讯
“ 到 最 狂 妄 的 年 龄 上 忽 的 残 废 了双 腿 ” 人 , 历 活 的 经
年代 的作家大多经历 过或者 目睹过新 中国的一场大 动荡。这些作家 的命运 不可避免地 和那 个颠沛流离 的时代联系在一起 , 正所谓 “ 国家不幸诗 家幸 ” 国家 , 的浩劫带给作家们对 人生对生命 的深刻 的体会 。生 命命 题成为那个 时代的作家经 常采用 的命题 。当这 些 铭 刻 于 心 的感 受 以 小 说 的形 式 呈 现 时 ,作 家 们 不 约 而 同 地 采 取 了诗 性 的叙 述 ,以其 不 同 的 生 命 哲 学 来反馈 各异 的生命 的现实 和真相 。 所谓诗性叙述 , 指 的 是 文 学 作 品 的 特 性 是 诗 性 ,它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能 产 生让沉重 的命题 表达 的抒情 化 和诗 意化 的效果 , 使 作 品 内容 深 刻 而 意 蕴悠 长 。作 家 史 铁 生 的 《 与 地 我 坛》余 华 的《 、 在细雨 中呼喊》 和方方 的《 景》 风 这三篇
命若琴弦——史铁生作品导读
主要成就
•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 十佳小说奖。《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他的243则写于 重病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 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 《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 坛关注的焦点。 •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一、我与地坛的总述 二、我与母亲 三、 地坛的四季对应——写景
四、 来地坛的人
五、 智障美姑娘(兼论命运) 六、 园神窥视下的我的内心 七、 生死参透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 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 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 道理:人生、命运、爱情、 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 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 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共分六部分,243则。
1.对人生与命运的思索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 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相信了命运,当然不是因为我发现了造物主的确有,而是 因为当我在数学界寻求安慰之际,懂得了有限的系数无论 多大,在无限面前也等于零。 ——《爱情的命运》
———史铁生《我与地坛》
3.对第二故乡深沉的感情
当时知青作家写上山下乡,大都表现的是“历史的 荒诞”、“理想的幻灭”这样的主题。而史铁生 这篇小说,深情地描述了这片土地的光荣历史、 艰难现实、壮阔自然和温暖的人情。
轮椅上的“思”与“诗”——史铁生小说论
轮椅上的“思”与“诗”——史铁生小说论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的特殊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那独具特色的文风。
身体的残疾把他带入了写作的殿堂,史铁生由此开始了“残疾人”的写作生涯。
在他早期的创作中,残疾人所面临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成为他倾心探讨的重点,因此小说中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残疾情结”。
无可否认,“残疾情结”源于肉身的残疾,但“疾病的隐喻”也是形成“残疾情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时,绝望和宿命成了笼罩在他头上的魔咒,文风哀婉、悲愤。
史铁生并没有深陷在“残疾人”的世界里,而是在困境中顽强地超越自我,最终由“残疾的人”发现了“人的残疾”。
这是史铁生世界观的一次转变,也是艺术创作上的一次自我超越。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宗教精神给了他正视生命困境的巨大力量和勇气,史铁生由此洞悉了苦难之于人生的意义,进而在“此岸”对“彼岸”的眺望中,认识到“过程”之于人生的重要性。
为了更加自由地抒发深藏在心底的困惑,表现人类被压抑的诗性记忆与梦想,探讨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人类的各种欲望,史铁生逐渐放弃了以前的写作技巧,转而追求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即面对“心魂”的写作,从而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破碎、跨文体的审美特征,并由此完成了在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飞跃。
史铁生 读后感
史铁生读后感《史铁生全集》是一部集合了史铁生先生所有作品的巨著,其中包括了他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史铁生先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史铁生先生是一位具有独特文学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他的小说作品《黄金时代》、《台北人》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他的散文作品《在人间》、《沉默的大多数》等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史铁生先生的诗歌作品也同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他的诗歌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世界的关怀。
通过阅读史铁生先生的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史铁生先生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的深度和内涵。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史铁生先生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生命的热情,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生命的热情,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史铁生先生的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史铁生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对生活、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史铁生,原名史日禹,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文化学者,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启蒙先驱”、“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和“中国新诗运动的领军人物”。
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及其时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诗歌以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为主,以诗意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怀与思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实面貌,并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宏大的人文关怀为特色。
他的小说作品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认知。
史铁生的评论作品批评了当时中国的文学现状和社会问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史铁生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变革和复杂多变的风貌,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气。
史铁生所提出的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法,对当时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和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史铁生的文学评论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智慧,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和思想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他敏锐地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有力地激发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和社会的批判精神,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思想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原名史振华,生于1933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史铁生的成名作是《史铁生诗选》,这部诗集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广受好评。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
除了诗歌创作,史铁生还以其小说作品《黄金时代》而闻名。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广受好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史铁生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史铁生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还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家。
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热爱生活。
史铁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总之,史铁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刻而真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隐晦的叹息声——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悲剧色彩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隐晦的叹息声——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悲剧色彩王思远 武汉大学文学院摘 要:在当代中国文学环境下,史铁生的文学书写显得别具一格:格外倾向于个人主义书写,注重个人内心体验与情感表达,然又因其思想具有足够的深刻性从而获得一种普适性,可以说,他在他的作品中完成了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个维度上的双向自洽。
不得不说,这种思考本质上就是悲壮的。
无论是语言风格体现的悲剧兴味、意象选择中的悲剧意识,还是说主旨主题深化下的悲剧性外化,无一不能还原一个真正生而为人的史铁生。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悲剧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6-02引言:史铁生先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一生创作颇丰,虽为文坛巨擘却并未在生前获得应有的地位的肯定。
19年前他创作的《我与地坛》无疑是享誉文坛的佳作。
然而恰恰是过于广泛的传播开去,对于受众不加区分,使得《我与地坛》不得已承受了很多文本误读。
散文过分地被意识形态的教化性掩饰了其彷徨挣扎的矛盾性,同时这些误读还以一种积极与乐观掩饰了其内在的悲剧气质,将史铁生拥为参透生死的思想巨人,而忽视了史铁生思维的巨大波动与心灵迷途。
本文试图从新批评主义强调的文本细读角度出发,立足于《我与地坛》文本本身,从另一路径对《我与地坛》的主题作重新审视,进而体会史铁生在这部诗性文本中传达出的悲剧精神的况味。
一.神性书写的悲歌——语言角度下的悲剧书写史铁生的语言毫无疑问是具有极大魅力的,一方面他在尝试着从宗教维度探寻人精神形而上的救赎之路,而另一方面他又不断重提个体在生死之辩的迷途中形而下的呐喊与彷徨,这二者的矛盾表现在其语言上则是一种诗性的冷静与内敛。
史铁生思想的锋芒直指人类精神的内核——何时存在、又何时消亡、二者具备怎样的意义,然而这样终极命题的探讨在史铁生笔下娓娓道来,淡如白水,就不由的使人产生举重若轻,怅然若失之感,悲剧意味因此而展露。
史铁生作品读后感
史铁生作品读后感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小说作品,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痛苦。
小说以一种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那个时代的荒谬和可笑,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史铁生的作品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史铁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富有哲理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史铁生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
他的作品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通过他的作品,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理解人性和社会。
史铁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力量。
通过他的作品,我学会了如何去关心他人,如何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力量和美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史铁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他的作品,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待世界,如何去理解人性和社会,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他人,如何去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希望史铁生的作品能够继续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史铁生文档
史铁生史铁生(1907年-1947年),原名史东山,字季非,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评论家、诗人。
他以独特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觉而著称,被誉为“现代诗歌完全明心见性之第一人”。
一、生平简介史铁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早年在家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文学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他的文学才华逐渐显现,成为朋友圈子里的佼佼者。
史铁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活跃于文学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充满了现代化的触感和深刻的思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批判。
二、文学创作史铁生以诗为主要创作形式,尤其擅长写现代诗。
他的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著称,常常借用诗意比喻来描述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灵的沉浮。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史铁生的代表作品包括《春之声》、《梦想之船》等。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写作能力。
他的作品常常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通过诗意的表达来揭示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除了诗歌创作,史铁生还涉猎散文和小说等领域。
他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散发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而闻名,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小说作品则运用小说的形式来展现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多样性,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先驱。
三、社会影响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声名远播,成为了许多后来者的楷模和榜样。
他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文学创作者,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思考和对文学有了更高的追求。
他的文学创作也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史铁生不仅对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通过文学,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切,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寻求解决的途径。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史铁生,原名史朝华,生于1931年,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作品广泛被认可和传播。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和时代价值。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文学创作特点、作品时代背景、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史铁生文学创作特点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著称。
他的作品中经常揭示人性的真实和复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痛苦和欢乐。
在小说创作中,史铁生善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心灵深处的挣扎和困惑。
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中,史铁生以独特的感悟和表达方式,揭示出诗意的生活和人生的真谛,展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二、史铁生作品的时代背景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解放密不可分,他的作品深受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风暴中,史铁生曾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他的作品中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史铁生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反映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困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探索,展现了人性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真实面貌。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史铁生的作品也更多地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题的思考,为当代社会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审美视角。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观察和揭示上。
史铁生的作品深入生活,深入人心,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观照社会现实,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诗意化的哲理性写作——评史铁生《命若琴弦》
诗意化的哲理性写作——评史铁生《命若琴弦》摘要:《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所著的一部寓言式短篇小说,因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艺术价值的永恒性,它以短小的篇幅在川流不息的当代文坛中始终屹立不倒。
本文笔者将运用文本细读法深入挖掘《命若琴弦》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审美价值。
关键词:史铁生《命若琴弦》哲理诗意目的生命残缺《命若琴弦》讲述的是:一老一小两个瞎子终日背着一把三弦琴奔走在群山中,在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后,老瞎子参透了生命的意义,并以无字药方为引,引导小瞎子奔奔忙忙兴致勃勃地过完这一生。
本文将从内容的哲理性与语言的诗意化两方面入手,解析《命若琴弦》的丰富内涵及审美价值。
一、内容的哲理性在小说《命若琴弦》中,作者史铁生模糊了时间、地点以及背景,将其打造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哲理性思考。
(一)、西西弗斯式的寓言在希腊神话故事中,西西弗斯被众神惩罚需每日将巨石推至山顶,但每每巨石都会无故跌落,他日日重复这没有尽头的无意义劳动。
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一生的奔忙都为了可以弹断一千根琴弦,以此换取药方获得光明。
然而当他奔走了半个世纪,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后,却被告知那张寄托着他一生希望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罢了。
至此,他的生命之弦断了。
在他生命的末尾,他将这张无字药方传给了小瞎子,也将那份空空的希望传递给了他。
小瞎子踏上了师父的旧途,向着那个虚设的目标前进。
两代人宿命的轮回是西西弗斯式的悲剧,他们都在践行着一个无意义的目标。
然而,换个角度想,正因为这个虚设的目标,老瞎子与小瞎子才能积极地对抗生命的虚无。
是那张无字的药方将他们的心弦绷紧了,不然他们怎能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没有前方的希望,他们又该如何度过这漫长的时光?而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想表达的生命观也正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目的而是过程。
人终有一死,但人也要蹦蹦跳跳哭哭笑笑地走完生命的历程。
但同时,人生也不能没有目的。
目的是绷紧心弦的调节器,弦紧了,才能弹好人生的乐章。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赏析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赏析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本文将以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为主线,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史铁生的小说作品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透彻洞察而著称。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黄金时代》,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挣扎,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另外,史铁生的另一部代表作《檀香刑》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观察和人性洞察的作品,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故事展开,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除了小说,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散文作品《记忆的角落》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另外,他的散文作品《沉默的大多数》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对人性的反思,展现了对当代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史铁生的诗歌作品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他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诗歌作品《雪的记忆》以其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冬日的美景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他的诗歌作品《夏之梦》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通过对夏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总的来说,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而著称,他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心灵的追踪与缉拿--《我与地坛》的“特性”解析
[ 键 词 ] 史铁 生 ;诗 性 ;心 灵 关
[ 图分 类 号 ]I0 . 中 2 76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7 - 0 6 2 1 )3 0 5 . 2 6 3 7 1 (0 20 -0 2- - . 0
史 铁生 一 向认 为好 的作 品应该 是 诗 ,其 中渗 透
感 动与鼓 舞来 源 于作 品 中倾 注 的心 血 ,来源 于作 品
中的心魂 ,来源 于作 品的 “ 性 ” 诗 。
一
也正 因为荒 芜 ,这 里 成 了作 者 的最爱 ,成 为作 者 心 之思 索 的处 所 带着 宁静 ,带 着思索 ,他 看 到 了古
园的生机 ,满 园子 都是草 木竞 相生 长 的响动 ,这 里
1 9 年 的 《 海文 学 》 的第 一期 上 ,当时 发 表 的 91 上
时候 作 家 韩 少 功盛 赞 道 :“ 这篇 文 章 的 发表 .对 当
年 的文坛来 说 ,即使 没有 其他 的作 品 ,那 一年 的文 坛 也是 一个 丰 年 。 ”这篇 文 章 成为 了 当时最 轰 动 的 文 学 作 品 , 感 动 了无 数人 ,鼓 舞 了无 数 人 。这 份
、
个 体 心灵 的观照
写作是 一项 艰苦 的事业 ,艰 苦在 于要 创造 ,创
造 要 出新 ,而新 在何 处是许 多作 家 的追求 ,史铁 生
有 生命 的律动 ,尽 管这 里的 生命都 很小 ,但 每一 个 生命 都在 昭示 着力 量 ,都 在 活 出 自己 的精 彩 .这 是
一
告 诉 我们 “ 的角 度决 定 于心 灵 的观 看 ” 新 .心灵 如
史 铁 生 用 心 灵 观 照 古 园 ,看 到 了 古 园 的 荒
史铁生作品选: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
史铁生作品选: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无病之病听说有这样的医生,对治病没什么兴趣,专长论文,虽医道平平,论文却接二连三地问世。
无病之病他们也接诊病人,也查阅病历,却只挑选”有价值”的一类投以热情。
据说那是为了科研。
毫无疑问我们都应当拥护科研,似不该对其挑选心存疑怨。
但是,他们的挑选标准却又耐人寻味:遇寻常的病症弃之,见疑难的病症避之,如此淘汰之余才是其论文的对象。
前者之弃固无可非议,科研嘛。
但是后者之避呢,又当如何解释?要点在于,无论怎么解释都已不妨碍其论文的出世了。
以上只是耳闻,我拿不出证据,也不通医道。
尤其让我不敢轻信的原因是,”寻常”与”疑难”似有非此即彼的逻辑,弃避之余的第三种可能是什么呢?第三种热情又是靠什么维系的?但如果注意到,不管是在什么领域,论文的数量都已大大超过了而且还在以更快的速度超过着发明与发现,便又可信上述耳闻未必虚传。
于是想到:论文之先不一定都是科研的动机。
论文也可以仅仅是一门手艺。
世上有各种手艺:烧陶、刻石、修脚、理发、酿酒、烹饪、制衣、编席……所以是手艺,在于那都是沿袭的技术,并无创见。
一旦有了创见,大家就不再看那是手艺,而要赞叹:这是学问!这是艺术啊!手艺,可以因为创造之光的照耀,而成长为学问或艺术。
反之,学问和艺术也可以熟谙成一门手艺。
比如文学作品,乃至各类文章,常常也只能读出些熟而生巧的功夫。
其实,天下论文总归是两类动机:其一可谓因病寻医问药;其二,是应景,无病呻吟。
两类动机都必散布于字里行间,是瞒不过读者的。
前一种,无论其成败,总能见出心路的迷惑,以及由之而对陌生之域的惊讶、敬畏与探问。
后一种呢,则先就要知难而避,然后驾轻车行熟路。
然而,倘言词太过庸常,立论太过浅显,又怕轻薄了写作的威仪,不由得便要去求助巧言、盛装,甚至虎皮。
还以前述那类医生做比--到底什么病症才对他们”有价值”呢?不是需要医治的一种,也不是值得研究的一种,而是便于构筑不寻常之论文的那一种。
方便又不寻常,这类好事不可能太多,但如果论文的需求又太多太多呢?那就不难明白,何以不管在什么领域,都会有那么不寻常的自说自话了。
史铁生的辨证――对《我的丁一之旅》的思考及存疑
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史铁生的辨证———对《我的丁一之旅》的思考及存疑齐亚敏《我的丁一之旅》是史铁生继《务虚笔记》之后,又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长篇作品,虽题为爱情小说,却丝毫找寻不到传统爱情小说的温情与浪漫。
小说中充满了浓重的思考、探索、询问和质疑,故事情节的另类和新鲜叙述手法的尝试,使其比《务虚笔记》更为务虚。
史铁生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曾谈到《我的丁一之旅》意在探讨一个爱的问题,或者说爱的问题是这部小说展开的最原初的动因。
但是一个本以为会落入俗套的主题却是以这样一种别样的姿态来呈现,这不能不归因于史铁生式的写作。
一个身患残疾而寸步难行的作家,注定了他的小说必定以形而上的思辨形式来展开,这种思辨式写作在史铁生此前的小说中也有体现,但在《我的丁一之旅》中,史铁生将这种思辨的写作达到了一种极致,不管是小说的内容、人物还是小说的形式,随处可见这种二元式的辨证。
在这些二元式的辨证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属于史铁生的智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因为他那繁琐的辨证而走向一种相对主义的疲惫。
一《我的丁一之旅》无疑是展示人的一种存在困境,一种自我与他人分离但又时时渴望沟通的存在的困境。
在展示这一困境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作者所困惑的问题几乎都可以用一种二元的辨证关系来概括。
自我与别人、死与生、裸体之衣与着衣之裸、叛徒与自己人、魂与形、戏剧与现实、自由与权力、平庸与脱俗、白天的虚伪与夜晚的真实、爱情的专一与无限扩大……在这些众多的辨证对应中,我们看到了史铁生渴望冲破存在束缚的努力,同时却又在另一个方面看到他因为这种极致的努力而陷入了另一种局限。
就自我的存在来说,作者设置了人形之器和永远的行魂来展示属于个人的困境,即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关系。
肉体沉沦于性爱而精神仍执着于对夏娃的追寻;面对死亡时精神的颓败和肉体渴望生存的本能;肉体的行为局限和精神对其的质疑。
在展现存在困境的个人之维时,这种分离无疑有着类似于放大镜的心理效应,这两个相互劝慰和竞争的存在无疑比传统的灵肉之说更具分裂性。
关于史铁生的作文素材
关于史铁生的作文素材史铁生,原名史潭,笔名史铁生,1949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史铁生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作品最为著名。
史铁生的小说作品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而闻名。
他的小说作品往往以平民百姓为主角,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展现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复杂性。
《黄金时代》、《人生》、《悟空传》等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更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同样备受推崇。
他的散文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散文作品《沉默的大多数》、《城南旧事》等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赞誉。
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引起了读者共鸣。
史铁生的诗歌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当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最后一块净土》等作品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出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史铁生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还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和文化评论而备受瞩目。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文化苦旅》、《文化苦旅续编》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以其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文学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史铁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映。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读者喜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小说中的诗性摘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崇敬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状态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在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里,史铁生用纯净的笔调写出了富有生命意义的文字。
他怀着一种对人类心灵解读的理想,用灵动的诗性思想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他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绝世而独立的“诗人”。
本文从史铁生的小说出发,对其中所蕴含的诗性意识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从思想审美角度去解读史铁生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作品。
关键词:诗性小说创作;悲观的诗性表达;生命本源史铁生的小说中有一种饱满的生命气质,无论故事如何讲述,情节如何发展,人的故事和生命的成长始终支持着他的作品中所独有的一片天空。
这片天空常常一片空白,没有太阳,没有云彩,有的总是空灵而纯净的思想。
倘若说诗性的模样必须是以自然主义的面貌、象征主义的姿态出现在文学里才是正统,那么,史铁生的作品确实只能是繁华旁边的香格里拉——尽管美丽,却只能处于边缘的状态,被人们崇拜,而不是深入百姓人家。
人对于生命的本质始终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对于美和善总归是向往着的。
因此,史铁生成了中国当代作家中对生命充满诗性表达的代表者。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体裁之一,从《诗经》开始发展的中国文学史,一开始就承袭了天地之间朴素而浪漫的诗性表达。
无论是诗言志还是意象,从其他的文学形式中都可以找到诗性的影子,可以说诗歌的表达形式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很深刻。
从李白一直到今天的史铁生,真正的中国文人都被赋予了一副感性且诗意的灵魂,他们的作品总是在探求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与物欲横流对峙。
在不断的探索和领悟生命的过程中,史铁生找到了老子的朴素哲学与生命物理发展的结合点,找出了生命与思考的结合点,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渗透了高品质的诗性气质,不仅让故事有了流线型的舒畅结构,同时也使得故事有种寓言的哲学氛围。
一、悲观与理性的诗性表达史铁生的小说用诗性的感情基调可以分为悲观和理性两个阶段。
带有悲观色彩的诗意在史铁生初期的小说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此时的小说中有一种中国文人对生命普遍的认识,这是一种虚无的意识,因为找不到答案而上下求索。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中认为“中国人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文化心理结构投射到了叙事作品的潜隐结构上。
”①对虚无生命的表达显得真实混沌,赋予作品以诗学的命意。
史铁生的小说从80年发表的《午餐半小时》到最近的《我的丁一之旅》,作品的主旨是逐步地指向他的理念和意志,在接受访谈时史铁生说“刚开始还是写一些社会问题,像《午餐半小时》,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文艺理论还是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观念是很顽固的,但很快我就变了,写残疾人,这可以归到人道主义范畴,比如《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再到后来写人的残疾的时候,就不是人道主义能够概括的了,或者说它是更大的人道。
人存在的根本处境有可能是社会的,或者人道的,但从根本上它是人本的。
”②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刚开始的确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时代的一小部分,从他《遥远的清平湾》中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正在进行一种对于时代的无奈的抱怨,对于生活仍然有着一种无法释怀的痛恨,在大西北那样的环境里,主人公在对当地农民的描写中透漏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没有办法理解生活或者说生命的真正含义,仍旧认为一个人能快乐并幸福地生活必须要有一种宽裕的环境,有别人羡慕的条件,仍旧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被上帝无情抛弃的结果。
正如他自己说“那时候还有一种比较虚假的乐观主义。
我并不认为悲观是一个贬义词,在比较深层的意义上。
但如果以自己的悲观为坐标的悲观主义是不好的,以自己的某种温馨为出发点的乐观主义也是虚假的、浅薄的。
真正的乐观和悲观都是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它是人的处境的根本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悲观和乐观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如果陷在里面,写作就会萎缩。
《清平湾》写的是我生活中比较温情的东西,有些作品写得就是比较悲观的东西,但都没有指向人的根本处境,所以我必须超越它。
事实上,《清平湾》的某种风格:某种对感情的重视,在《我与地坛》中又接上了,但它又不一样,它比《清平湾》要大了,它理解快乐和痛苦的视野要大多了。
”③相比《午餐半小时》、《爱情的命运》中只对生活表皮进行描述的程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正式成为他用诗性写作的开始。
《命若琴弦》故事简单、充满寓意。
一老一少的两个卖艺的盲人,不断地在路上行走,老人的三弦琴槽中封着师傅留给他的药方,在他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时候便可以取出药方,然后就可以看见他整天行走其中的世界。
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老人发现了那个善良却残忍发的谎言,那是一张无字白纸,为了给小瞎子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他埋藏了那个秘密,把纸条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说:“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既然说是一个类似寓言的故事,我们可以延伸出这个药方的实际意义,“一千二百根琴弦”是一个虚无的目标和追逐,这在两个盲人就如同每个人都需要的活下去的理由,那个理由真的就是可以解放我们灵魂的东西,如果没有那个理由我们还要怎样来面对这个世界呐?故事中还描写了小瞎子和村里小姑娘的关系,在小姑娘的眼里,小瞎子并不是个有残缺的人,而眼盲对于她来讲不过是在好看还是不好看范畴中,小瞎子快乐而努力地生活着,他还不需要那个理由,但以后的事情老人已经为他考虑好了,这个世界终有一天会让他发现自己的残缺的,而那个虚无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重要。
《原罪·宿命》里的十叔是一个永远没有办法变成天使的诗人,他永远在讲故事,给孩子们创作着自己的故事,美好同时也悲凉,他不容许别人破坏自己的世界。
《命若琴弦》的创作本身就很诗意,连绵起伏的山脉,或沉重或单纯的感情,表达出了生命复杂而简单的本质,相比冬日的灰暗,广阔的背景让人生尽管有种山的限制,但同时也给了生命一个广阔的舞台去表演。
史铁生在97年时在《收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故事中的人物全部用字母来表示,故事错综复杂,小说逻辑中充满了一种中国玄学的影响,这个时候大概走到了一种似乎看得透但却无法将其真的看透的状况,就算是这样我们依然不能说史铁生的诗性思想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我的丁一之旅》写于2002~2005年间,是史铁生先生最近的作品,在病痛的折磨下依旧能够坚持着创作,在我看来,史铁生是在记录着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总结。
在亨利米勒的作品《相约星期二》中教授在弥留的时间里让学生来记录一种离生命最近的真实感受,那正是史铁生之前说的“真和善的绝望处产生的一种感动”。
④小说《我的丁一之旅》与之前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感觉甚为不同,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冲突性做了弱化处理,也不是大篇的对于生命的探索,其中夹杂着很多在这一时期史铁生对于生活各处的细节描写,如果说前期的作品是色彩浓艳的抽象画,那么《我的丁一之旅》就显现出了对于世外的调侃态度,松散的结构中透漏着灵光的智慧,最后的结局尽管仍旧带些伤感,却不似《遥远的清平湾》中那般沉重。
书中第22节《名考》,对丁一一带的取名依据进行了风趣的研究。
当然,并不是说小说已然变成了随笔,语言简单却有着对于灵魂的追问。
史铁生曾提到韩少功的一句话:“明确的事写散文,疑难的事写小说”⑤,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么久的探索之路终于有一个明确些的答案了?相比之前的小说中的“我”,“丁一”只是个符号,而并非是苦难生命中的一只小虫,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他能够豁达或者说明晰地对待自己的境遇。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赋予主人公的生命智慧,从中透漏出来的诗性让人想起诗人海子的“春暖花开”,对生命有了一种透彻的感悟,只与海子不同的是,史铁生在热爱整个宇宙生命的同时也热爱自己的生命。
在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的丁一之旅》中,诗性的表现相比之前的短篇更加的庞大,而有种使细腻的诗性被稀释的感觉,整篇小说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气氛,对于生活的感悟经常从旁的事物发散而来,于刚开始对生活“虚假的乐观”有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短篇小说是短小精悍的寓言,那么长篇则要变成叙事长诗,因此史铁生的两篇长篇小说中《务虚笔记》是将一个个寓言累计叠加起来,《我的丁一之旅》从一开始的亚当夏娃到故事结束,有了一个大的框架,但其中仍然是本诗集,散发着神谕样的光芒。
二、诗性创作意识相对于现实主义的残酷、浪漫主义的理想化和自然主义的脱离现实,“诗性”更加适合史铁生的小说创作,对于理性的思考,用抽象的诗化处理更能让人理解其中的感性思维。
诗性的根本在于精神,很多研究讨论史铁生作品的论文中都提到了史铁生身体残疾这件事给他的创作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史铁生自己也说过自己并不善于研究,对于写作,只要又语言和想象就可以动笔。
从这些饱含智慧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灵动想象的史铁生。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对“诗人”要求很高,提出了“天才论”,认为诗人就是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人,他们仅需要一个契机,表达出对世间超凡脱俗的想法。
诗歌是思想的灵光一闪,而小说在史铁生的笔下就是无数灵光的集中,也许不成体统,却有着对世界深层的认识,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史铁生对于小说创作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他认为“好的小说应该是诗,其中应该透漏着诗性。
它不是对生活的临摹,它是对心灵的追踪与缉拿,它不是对大脑的操练,它是一些常常被致力所遮蔽所肢解,但却总是被梦(并不仅指夜梦)所发现所创造的存在。
”⑥从一开始写作到后来不断的创作过程中,史铁生一直都遵从着自己的意愿,用笔诚实地表达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反映,爱憎分明。
一个与死神经常擦肩而过的人对于“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小说《一个冬天的夜晚》中史铁生说“如果没有绿洲,骆驼走向哪里?如果没有港湾,小船往哪儿划?”“我要是去死,或者的亲人一辈子也好受不了。
”“这就是他们的绿洲,他们凭着这个在沙漠中走。
还有,他们互相是对方的港湾。
”⑦在诗性的表达方式下面,涵盖的是对于生命出路的探讨,在这里,史铁生让两个同为残疾人的主角互为依靠,他们给了彼此“生”的坚持,爱的意义逐渐地开始在作为一个答案出现在史铁生的作品中。
只有选择诗性的写作方式才可以更加清晰地描述出一双尘世的眼睛看到的生命哲学。
诗性是很个浪漫而抽象的概念,一方面它离哲学的范畴很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离生活很近,很浅显的东西,它被“诗人们”用干净或者深邃的语言表达出来。
史铁生的小说时常用平淡来暗指“生”、“死”,或者生活的各种状态,而且是对状态的分析和评价,而非只是平铺直叙。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就曾强调,文人应该有思想深度,一个诗人最好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
因此说,好的文艺作品中一定会饱含着灵动的智慧,《诗经》能够净化人的思想,史铁生的小说作品也有着同样的作用。
有研究史铁生先生作品的,大都从宿命或者宗教的那一方面来入手,在一次访谈中,史铁生先生说“具体的宗教顶多引导人们向善,有时还起不了这种作用。
我说的是一种宗教精神,就是在真和善的绝望处产生的一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