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麻醉药物作用的因素
麻醉并发症及原因
麻醉并发症及原因麻醉并发症是每一位麻醉医生都不愿意碰到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又难以完全避免。
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可能见到的一些麻醉并发症并分析一下发生原因。
一、低血压病因:1、监测失误。
2、患者因素。
低血容量、静脉回流障碍、胸内压力增高(如张力性气胸)、过敏、栓塞(气栓、血栓、骨水泥、脂肪、羊水)、全身严重感染、原发性泵功能衰竭等。
3.医源性因素。
麻醉过深、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或全脊麻、用药失误或过量等。
二、高血压病因:1.儿茶酚胺过量。
如麻醉深度不足(尤其探查或麻醉苏醒期)、缺氧、高碳酸血症以及病人焦虑、疼痛和长时间使用止血带。
2.药物作用。
见于血管收缩药物的全身吸收、反跳性高血压、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同麻黄碱合用可致严重的高血压反应)等。
3、容量过多。
4、基础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颅内压升高等。
5.其他。
主动脉阻断、膀胱膨胀等。
三、心律失常病因:围术期心律失常很常见,其原因可能有交感神经兴奋、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心肌缺血、原发性心脏疾病、颅内压增高、药物中毒和恶性高热等。
一般房性早搏和偶发性室性早搏常不需治疗,当有恶性心律失常时应在积极寻找病因的同时开始治疗。
四、低氧血症病因:1、外部原因供氧浓度低或中心氧源及输氧管道故障,呼吸环路泄漏等。
2.气道梗阻误吸、舌后坠、喉痉挛、气管导管梗阻、填塞物和牵张器的压迫等。
3.通气不足急性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枢性呼吸动力削弱、呼吸肌功能的障碍,支气管痉挛、肥胖病人、胃胀气、胸腹部包扎过紧等。
4.换气功能障碍肺不张、肺炎、肺水肿、肺栓塞等影响肺泡表面气体交换过程的病理状态及肺泡通气/灌注比例失调等。
5.氧输送与释放障碍心脏右向左分流、贫血、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等。
6.氧耗增加如感染、恶性高热等高代谢状态五、高碳酸血症病因:1.通气不足(1)呼吸中枢抑制:源于麻醉药物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机体和药物: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剂型药物可制成溶液剂、糖浆剂、片剂、胶囊、颗粒剂、注射液、气雾剂、栓剂等用于各种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产生效应的速度和时间。
药物产生效应的速度通常是:静脉注射>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给药途径不同时治疗剂量可相差很大,如硝酸甘油常用量:舌下含服0.2 mg~0.4 mg,口服2.5 mg~5 mg,贴皮l0 mg,分别用于急救、常规或长期防治心绞痛。
相同药物剂型有多种药物剂量规格,适用于不同治疗目的,应按照药典(pharmacopeia)规定的剂量使用,注意处方用药不可超过每日或每单位时间最大用量(极量,maximum dose)。
生物类药剂所含的药量常用生物活性为单位,如penicillin青霉素用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I.U.),用I.U.为单位的各种药物包括抗毒素(血清)、干扰素等比一般药物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使用前需常规做皮肤过敏试验。
近年来临床有些新的剂型,如缓释剂(slow release formulation)是指药物按一级速率缓慢释放,能较长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产生持久药效的剂型;延迟释放剂(extended release formulation)是指缓释剂中以缓慢释放为主的剂型;持续释放剂(sustained release formulation)是指缓释剂将不同释放速率的药物组合在一起,达到迅速生效和较长时间维持药效的效果;控释剂(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是指药物按零级速率释放,使血药浓度稳定在有效浓度水平,产生持久的效应。
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都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怍—用(synergism)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antagonism)以减少不良反应。
麻醉药是如何影响人体功能的
麻醉药是如何影响人体功能的610031麻醉药物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人对麻醉药物是如何影响人体功能的并不了解。
本文将向您介绍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产生不同的效应,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麻醉药物在临床操作中的重要性。
麻醉药物按照其作用方式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分类: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物。
每种分类的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特点。
一、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按照其作用方式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分类: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物。
每种分类的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特点。
(一)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是一类用于在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无痛和无感觉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给予患者。
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抑制,使患者处于无意识和无痛觉状态。
不同药物的特点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定情况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物。
(二)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是一类用于麻醉局部区域的药物,以使特定部位或区域失去感觉和痛觉。
局部麻醉药物通常直接应用于局部组织,在阻断神经传导的同时不会影响患者的整体意识。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冲动传递,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给大脑来实现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外科手术、产科分娩、牙科手术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是一类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以及其他类型的药物,如局部麻醉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镇痛药物在手术后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治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或麻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在给予麻醉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类型和风险评估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麻醉药理问答题总结
麻醉药理问答题总结麻醉药理问答题总结1.全麻四个分期:镇痛期:从麻醉开始到意识消失,痛、触、听觉依次消失;兴奋期:从意识消失到眼睑反射消失,病人出现兴奋状态,例如:各种反射亢进、血压上升等。
外科麻醉期(维持期):从兴奋期末到自主呼吸接近停止。
病人由兴奋转入安静,肌张力逐渐减弱。
延髓麻醉期(麻醉中毒期):病人所有反射消失,呼吸、心跳停止2.当吸入浓度恒定时,易溶性麻醉药经肺循环迅速从肺泡被移走,大量溶解在血液中。
醒;②苯二氮卓类药过量中毒的诊断和解救。
对于可疑为药物中毒的昏迷病人,可用此鉴别。
如果有效,基本上肯定是苯二氮卓类中毒;③对ICU中长时间用苯二氮卓类控制躁动、施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如果要求恢复意识,停用机械通气,可用此药拮抗苯二氮卓类作用。
11.巴比妥类的不良反应主要有:①后遗效应;②呼吸抑制;③耐受性、依赖性;④变态反应。
PA、Pa、Pbr上升慢,则麻醉诱导期延长,苏醒也慢。
3.血/气分配系数小者,如难溶性的N2O,PA、Pa、Pbr上升快则麻醉诱导期短,苏醒快。
3.血容量扩充剂主要用途和不良反应有哪些?血容量扩充剂:是一类高分子物质构成的胶体溶液,具有近似或高于生理值的胶体渗透压,进入血液后可起暂时替代和扩充血浆容量的作用。
不良反应:1.类变态反应或变态反应2.降低机体抵抗力3.凝血障碍4.热源反应5.肝功能损害5.麻醉前用药:1.防止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心率减慢;2.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呼吸道腺体等);3.一定程度防止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4.降低胃肠道张力,减少肠蠕动。
6.拮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心率减慢:非去极化性肌松药(泮库溴胺、哌库溴胺)过量(呼吸抑制),可用新斯的明解救,但可引起心动过缓。
可事先或同时使用阿托品对抗。
7.试述局麻药中毒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表现:局麻药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表现有头昏、眼花、耳鸣、目眩等,如不尽快发现及处理可导致神志很快消失。
麻醉业务学习1
一心衰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胃肠道吸收减少,口服药物时生物利用度下降,应尽可能用静注给药。
2,表观分布容积降低,可致血药浓度升高,药效升高,甚至毒性反应3,药物清除变慢:药物于体内易累积二麻醉用药注意事项1,麻醉药的循环抑制作用:如异丙酚,氯胺酮对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2,避免应用具有心衰增快作用的药,如泮库溴铵,阿托品3,注意心衰的原因,如二尖瓣狭窄,肺血管阻力升高,氧化亚氮可加重肺血管阻力4,注意心衰病生变化,如术前心衰长期用利尿药能引起低血钾术中易诱发心律失常5,尽可能避免使用具有心肌兴奋作用和减少冠脉血流量的药,如肾上腺素能受体药注意选择6,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洋地黄类病人用司可林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ph降低或pco2增高氧离曲线右移2,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3,吸入麻药使氧离曲线右移,p50增加4,库存血红细胞内2、3—DPG浓度逐渐下降影响氧的释放。
氢化可的松可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力,可在大量输库存血时试用5,ATP增加使曲线右移(曲线右移利于氧的释放)吗啡禁忌症:1,支气管哮喘2,上呼吸道梗阻3,严重肝功能障碍4,伴颅内高压的颅内占位性病变5,诊断不明确的急腹症6,待产妇和哺乳妇7,一岁以内婴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3,上述症状经治疗可缓解4,除外其他病可引起的喘息胸闷咳嗽5,症状不典型者以下三项中一项阳性者1,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3,昼夜PEF变异率》=20%气管导管型号选择(儿童)大于一岁导管号(ID)=年龄(岁)/4+4插入长度(到门齿cm)=年龄/2+12丙泊酚适应症1,麻醉诱导2,全凭静脉麻醉3,区域麻醉的镇静4,门诊小手术和内镜检查5,ICU患者镇静禁忌症1,对丙泊酚过敏2,严重循环功能不全3,妊娠与哺乳期妇女4,三岁以下小儿5,高血脂患者6,有精神病史,癫痫病史和家族史者下列情况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1,手指、足趾,阴茎等手术2,气管内表面麻醉(加速局麻药吸收)3,老年,甲亢,糖尿病,周围血管痉挛性疾病4,采用氟烷全麻患者(防严重心律失常)5,罗哌卡因(有血管收缩作用)沈阳市益民医院麻醉科2013年一月业务学习一:椎管内血肿内容:1,临床表现:罕见并严重12小时内严重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后完全性截瘫如阻滞平面消退后又重新出现或升高应提高警惕2,诊断:尽快核磁共振,脊髓压迫〉8小时不可逆出现截瘫3,因素:①患者高龄女性并存脊髓病变或凝血异常②麻醉因素:针粗,穿刺置管出血,导管的置入及拔除③治疗因素:抗凝,溶栓治疗7,预防①操作轻柔②凝血障碍抗凝治疗患者避免椎管内阻滞③产科凝血异常及血小板减少症避免8,治疗:急诊椎板切除减压术二:硬膜穿破后头痛1,临床表现:⑴症状延迟出现,最早一天,最晚七天发生,一般为12—48h,很少超过5天,70%人七天后缓解,90%六个月内缓解⑵头痛特点:①坐起或直立15内头痛加重,平卧后15分钟内减轻.②头痛为双侧性,可为前额痛或后头痛,积少颞部痛③其他症状:前庭症状(恶心,呕吐,头晕),耳蜗症状(听觉丧失,听觉敏感,耳鸣).视觉症状(畏光,闪光,暗点,复视,调节困难),骨骼肌症状(颈部强直).2.年轻人发病率高.女多于男3.预防:(1)适24G_27G非切割针(2)如果切割型针,斜口应与脊柱长轴平行进针(3)阻力实验中用盐水(4)意外穿破硬膜后留置导管24小时(5)延长卧床时间和补液不能降低头痛发生率.4.治疗:(1)等待自行缓解(2)药物:咖啡因250mg静注或300mg口服,(3)硬膜外填充法:于硬膜外自体血10_20ml,于硬膜穿破后36--48小时应用,应慎重,注射时后背疼痛应停止注射,此法应用后应防治激发的感染,禁用于凝血疾病和有菌血症风险的发热患者.沈阳市益民医院麻醉科2013年二月业务学习一:椎管内阻滞的并发症:1,全脊髓麻醉2,血压下降3,呼吸抑制4,局麻药毒性反应5,恶心呕吐6,腰背痛7,麻醉后头痛8,硬膜外间隙出血9,神经损伤10,导管折断11,尿潴留12,感染二:马尾综合征内容:它是以脊髓圆锥水平以下神经根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会阴感觉缺失和下肢运动功能减弱1,病因:①局麻药的神经毒性②压迫性损伤,硬膜外血肿③操作因素2,预防:①连续脊麻入蛛网膜下腔深度不易超4cm②用满足手术要求最小药量③脊麻中应用浓度最低有效浓度④入蛛网膜下腔葡萄糖终浓度小于8%3,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辅助治疗①早期大剂量激素,脱水,利尿,营养神经等②后期高压氧,理疗,针灸,功能锻炼③支持疗法避免继发感染三:短暂神经症(TNS)内容:1,临床表现:症状脊麻后24小时内,在6小时到4天消除,大多患者为单侧或双侧臀部疼痛,50—100%患者并存背痛,少部分放射至大腿前部或后部的感觉迟钝2,病因①局麻药神经毒性:利多脊麻发生率高②体位影响,截石位高于仰卧位③手术种类:如膝关节镜手术等④操作因素3,预防用低浓度药不用利多脊麻4,治疗:①出现症状首先排除血肿脓肿,马尾综合症后再TNS 治疗②非甾体抗炎药最有效③对症:热敷,下肢抬高等④伴肌肉痉挛用还本扎林⑤对非甾体抗炎药无效可用阿片类药沈阳市益民医院麻醉科2013年三月业务学习低血容量性休克一:概念,诊断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移位,细胞损伤,最终导致MODS。
麻醉反应实验报告总结
麻醉反应实验报告总结1. 引言麻醉反应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实验,旨在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麻醉的机制,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麻醉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反应;2. 探究个体差异对麻醉反应的影响;3. 分析麻醉反应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 麻醉药物(如乙醚、丙泊酚等)- 实验对象(志愿者)- 实验设备(如监测仪器、气管导管等)3.2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良好;2. 按照实验方案给予不同的麻醉药物,记录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信息;3. 观察实验对象的麻醉反应,包括心率、呼吸等生理参数的变化,并记录下来;4.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5. 结合统计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麻醉药物进行实验。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麻醉药物的剂量和实验对象的反应呈正相关关系。
即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实验对象的麻醉反应也会显著增强。
2. 实验对象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有的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反应较强,而有的个体则反应较弱。
3. 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对麻醉药物的反应。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产生差异,从而影响麻醉反应。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在麻醉手术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来确定合适的麻醉药物剂量,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5. 实验改进意见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以下改进意见:1. 增加样本量:本次实验仅采用了10名实验对象,样本量较小,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以后的实验中,可以增加样本量,加强统计分析的可信度。
2. 考虑更多因素:本次实验中仅考虑了给药剂量和个体差异对麻醉反应的影响,以后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因素对麻醉反应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
(整理)药理简答整理
1. 简述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1)药物因素:如给药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等。
(2)动物因素:如种属差异性、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个体差异性等;(3)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包括患畜的饲养管理及环境应激等方面。
2. 何谓药物和毒物?如何理解二者间辨证关系?(1)药物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而毒物则是指能对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各种化学物质。
(2)药物和毒物间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
药物超过一定剂量对机体可产生毒害作用;在特定情况下,药物和毒物二者间可相互转化。
3. 何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如何理解二者间辨证关系?(1)对因治疗系指针对疾病产生的病因进行的治疗;对症治疗系指针对疾病表现的临床症状而采取的治疗。
(2)辨证关系:对因治疗在和畜、禽感染性疾病作斗争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对症治疗对病因不明、症状严重,或在尚无对因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是一项重要措施;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各有其特点,临床上往往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4. 联合用药产生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有哪些?分别予以解释。
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指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总和;(2)相加作用系指两药合用的药效等于它们单独应用的药效之和;(3)拮抗作用系指两药合用的药效减弱或相互抵消。
1. 为何具有药理效应的药物在临床上不一定有效?1、这是因为影响药物作用包括了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1)药物因素:①剂量:治疗疾病时需要一定的剂量才能显效;②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③给药方案:为了维持药效,大多数药物需间隔一定时间重复给药;④联合用药会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药效。
(2)动物因素:①种属差异:动物种属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性;②年龄、性生理:幼畜和老年家畜对药物的敏感性比成年动物高;母畜对药物敏感性一般比公畜高;③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都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特别是肝、肾功能损害时,药物的代谢和排出会相应受到影响。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总论1、影响药物作用因素药物应用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剂量、制剂、给药途径、联合应用,病人的生理因素、病理状态等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的强度,或者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1、剂量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2、制剂及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和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
一般的来说,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往往较为显著。
此外,由于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原辅料等的不同,也能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内服导泻,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则有镇痉、镇静及减低颅内压等作用。
3、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如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者出现新的毒副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在一起,引起药理上或物理化学上的变化,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病人用药安全,这种情况称为“配伍禁忌”。
无论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必须注意分析,加以妥善处理。
4、机体因素(1)生理:不同年龄,特别是新生儿和老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应用某些在肝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排泄缓慢,应用时剂量必须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蛋白质和钙磷的代谢,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长期应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故用药剂量一般应比成年人量减少。
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妇女在月经、妊娠、分娩、授乳等特点,用药时应适当注意。
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某些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或经乳汁被乳儿吸入体内,有引起中毒的可能。
麻醉药理学 第六章 局部麻醉药
二、局麻药作用机制 (一)正常神经冲动传导功能
神经细胞传导功能的关键是动作电位的 产生和传递,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神经细胞传递 信息的基础。 1.静息膜电位 2.动作电位 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膜的通透性发生 了短暂而可逆性改变,Na+ 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 迅速增高,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去极 化),即动作电位形成,神经冲动得以传递。
表现:荨麻疹、皮疹、支气管痉挛、血 压下降、 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 防治: (1)询问过敏史和家族史 (2)过敏反应实验 皮试阳性率为40%
(3)治疗:
A.停药
pKa
[H+] 故
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
负对数为pH pKa = pH - log [碱基] [阳离子]
由上式可知,pKa值的大小取决于[碱基]与[阳离
子]之比与体内pH,因局麻药的pKa是固定的,所以 体液 pH 值的变化可影响 [ 碱基 ] 和 [ 阳离子 ] 的比值, 即影响局麻药解离型和非解离型的比值。
1.细的神经纤维局麻作用快,粗的神经 纤维局麻作用慢: 感觉神经纤维比运动神经纤维细,所以感 觉神经纤维先受局麻药的影响。
2.神经鞘膜的有无
无髓鞘的神经易受局麻药影响,麻药混合应用
目的:取长补短
例如:作用快局麻药 + 维持时间长局麻药
利多卡因 丁卡因
五、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局麻药阻滞神经的程度与局麻药的剂 量、浓度、神经纤维的类别等因素有关。
1).浓度从低到高: 痛觉最先消失;依次为温觉、触觉 和深部感觉,最后运动功能消失。
2).细的神经纤维局麻作用快, 粗的神经纤维局麻作用慢, 感觉神经纤维比运动神经纤维细,所以 感觉神经纤维先受局麻药的影响。 3).神经纤维鞘膜的有无: 无神经纤维鞘膜的易受局麻药的影响; 有神经纤维鞘膜的不易受局麻药的影响。
麻醉药理学1~6章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名词:MAC:“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能使50%的病人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应(逃避反应)时呼气末潮气内麻醉药的浓度。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口服后,经肠壁或(和)肝内药物代谢酶的作用,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一现象称为首关消除肝肠循环:药物经胆汁排泄时,一些药物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蓄积中毒:反复用药,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称为蓄积中毒。
治疗指数(TI):常以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填空题:1、药物的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有利于(吸收),但不利于进一步(转运)。
3、静脉推注后,药物在机体内经(5个半衰期)达到基本消除。
4、恒速静脉输注欲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需(5个半衰期)。
5、不良反应又可分为(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性反应)等。
简答题:1、MAC具有哪些特点?MAC有以下特点:1、肺泡内药物浓度容易反复、频繁、精确地测定;2、对各种伤害性刺激MAC几乎不变;3、个体差异、种属差异都较小;4、性别、身长、体重以及麻醉持续时间等均不明显影响MAC。
5、此外,麻醉药的MAC 可以“相加”0.5+0.5=1MAC。
2、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机制有哪些?非特异性作用机制一般是药物通过其理化性质,而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无明显关系:1、改变细胞外环境的pH 如碳酸镁抗溃疡;2、螯合作用如重金属中毒使用二巯丙醇;3、渗透压作用如硫酸镁利泻、甘露醇脱水;4、通过脂溶性影响神经细胞膜的功能如全麻药的作用、膜稳定药、膜易变药的作用;5、消毒防腐如酸类、醛类、卤素类、重金属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等。
3、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机制有哪些?1、对酶的影响如新斯的明和他汀类降血脂药;2、对离子通道的影响如钙拮抗药、局麻药;3、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储存如色甘酸钠通过稳定肥大细胞;4、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如补充生命代谢物质的铁、胰岛素等;5、影响核酸代谢许多抗癌药及抗生素均属此类;6、影响免疫机制如免疫血清、疫苗、免疫增强药(左旋咪唑)、免疫抑制药(环孢霉素)等;7、通过受体相当多的药物作用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受体而产生的。
药理学每章答案
第一章绪言药物的定义是:(D)A、一种使细胞致死的物质B、一种影响细胞活力的化学物质C、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新药进行临床实验必须提供 (C) 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B、LD50 E急、慢性毒理研究数据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或是“已生产过的药品通过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
名词解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答:第二章名词解释: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量效曲线:以药物浓度(或剂量)为横坐标,以药效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
半数有效量: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作用所需要的剂量。
效价强度:量效曲线上的等效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问答题:1、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答:最小有效量、强度(效价)、效能、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这样便于指导在临床上更好用药。
2、如何根据药理效应决定临床用药方案?答:1)选用有选择性的药物; 2)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 3)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来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首关(过_)消除[首关(过)效应]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后,并自胆汁排入小肠,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被重吸收。
肝药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
全身麻醉药使用指南为加强我院全身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根据《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制定本管理规范。
按照作用范围,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通常是大型手术,都会使用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是指患者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与痛觉的药物,根据给药方式,全身麻醉药又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两种类型。
一、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多为挥发性液体(如乙酸、氟烷等),少数为气体(如氧化亚氮),均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体内而发挥麻醉作用,其麻醉的深度,多随脑中麻醉药的分压而变化;麻醉的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取决于组织中麻醉药张力的变化速度。
在药物方面,其在血中的溶解度则是影响麻醉作用的主要因素,因其血/气分配系数影响血中药物的分压,也影响在脑中的分布,终至影响进入麻醉的速度和深度。
七氟烷:为含氟的吸入麻醉药。
其最小肺泡内浓度(MIC),在氧及氧化亚氮的混合气体中为0.66%;在纯氧中为1.7%;与恩氟烷者相似,为氟烷者的l∕2o其半数致死浓度(LC)/MAC比恩氟烷者大。
诱导时间比恩氟烷、氟烷者短,苏醒时间三50者无大差异。
麻醉期间的镇痛、肌松效应与恩氟烷和氟烷者相同。
本品的呼吸抑制作用较氟烷者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比异氟烷者小;对脑血流量、颅内压的影响与异氟烷者相似。
本品不引起过敏反应,对眼黏膜刺激轻微。
以2%-4%浓度进行诱导麻醉、以3席维特时,吸人后10-15分钟血药浓度达稳态,约360umol∕L;停药5分钟后则约为90umol∕L,停药60分钟后为约15umol∕L o血浆消除t 呈三相,分别为2.7分钟、9.04分钟、30.7分钟。
血/1/2气分配系数为0.63(恩氟烷者为1.9,氟烷者为3.2)。
本品主要经呼气排泄,停止吸入1小时后约40%以原形经呼气排出。
它在体内可被代谢为无机氟由尿排出,按尿中氟量计,其代谢率为2.89%,比恩氟烷者(0.96%)高,比氟烷者(15.7)低。
《麻醉药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药理学》教学大纲(供麻醉学专业用)总学时:36;26为理论课。
10为实验课先修课程要求:基础药理学。
课程性质麻醉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
目的要求麻醉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阐明麻醉实践过程中常用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麻醉药理学与临床麻醉实践关系密切,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指导合理用药,制定用药方案,为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奠定基础。
麻醉药理学教学必须严肃认真地根据客观科学事实和规律,阐明麻醉药理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重要的最新进展,使学生获得有关麻醉用药作用规律及作用特点的知识,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并培养学生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并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总论;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阿片类镇痛药及拮抗药;吸入麻醉药;静脉全麻药;局部麻醉药;骨骼肌松弛药及拮抗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控制性降压药;血浆容量扩充药;药物依赖性。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用书及参考书段世明主编,《麻醉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陈伯銮主编,《临床麻醉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杨保峰主编,《药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教学时数分配麻醉药理学教学时数分配第一章总论(5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麻醉药理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及在临床麻醉中的地位。
、2.掌握麻醉常用药物(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各论药物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一、静脉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
了解静脉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物跨膜运转与体内过程的关系。
房室模型、生物利用度、摄取率、清楚率、消除速率、表现分布容积和一级、零级动力学的概念,掌握半衰期的定义(血浆、消除、终末及输注即时半衰期)和意义。
了解二室模型药物静脉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函数方程。
计算机辅助输注的基本知识。
了解受体概念、受体类型及信息传递、亲和力、竞争性拮抗、非竞争性拮抗及其拮抗参数(Pa X、pD2,)的含义。
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作者:杨珍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09期【摘要】临床观察局麻药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强弱,了解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配伍用药对局麻药的影响。
【关键词】局麻药;影响因素;临床意义中枢抑制药、全麻药对局麻药作用的影响已被大家熟知,本文介绍下列几方面的影响因素,供临床用药参考。
1 病理状态1.1 局部炎症急性炎症期拔牙和髓病治疗时,临床观察利多卡因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普鲁卡因。
据统计,急性炎症期拔牙,利多卡因无痛率达85.2%,而普鲁卡因无痛率只有32.1%。
急性牙髓炎摘髓或开髓术中,二者麻醉效果也有悬殊,据临床统计18例患者连续应用普鲁卡因2~3次局部无麻醉效果,改用利多卡因而效果满意。
在慢性炎症期,临床观察证明二者麻醉效果差异性较小 ,可见在急性炎症时普鲁卡因局麻作用减弱,可能是由于炎症组织的细胞外液呈酸性,加速了普鲁卡因在局部的解离所致。
1.2 其他普鲁卡因等酯类局麻药主要是通过血浆内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其代谢产物对氨苯甲酸大都由尿排出;二乙胺基乙醇有极微弱的局麻作用,经进一步水解随尿排出。
对于恶病质、严重感染、肝功不全、甲亢、严重贫血、血浆低蛋白性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高烧等患者,血中假性胆碱酯酶浓度降低,局麻药水解速度减慢,作用增强,维持时间延长,而机体对局麻药的耐受力也明显降低,毒性反应相对增加。
休克患者对局麻药耐受性减小,应适当减少其用量。
1.3 时辰影响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605例阑尾炎患者,在0~6时的用量是273.52 mg;7~12时用量是221.76 mg;13~18时用量是92.16 mg;19~24时的用量是231.66 mg。
具有明显的时效差异,机体在13~18时对利多卡因敏感性最高,只有其他时间用量的1/3稍多。
24 h的其他时间作用差异较小。
在早晨7时给患者的前臂皮内注射利多卡因,其局部麻醉作用可维持20 min,而在下午3时注射则可维持52 min。
麻醉药物作用机制与新药研发
麻醉药物作用机制与新药研发
新药研发流程
新药研发流程
▪ 新药研发流程概述
1.新药研发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 临床试验、新药申请及上市后监测。 2.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法规和伦理要求,确保药物 安全性和有效性。 3.创新药物研发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支持。
▪ 药物发现
药物代谢与排泄
▪ 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因素
1.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饮食和遗传因素等都会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 2.疾病状态和合并用药也会对药物代谢与排泄产生影响。 3.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个体化用药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
1.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进行全面的研究,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 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2.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多种方法,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排泄方 式和速率等。 3.结合计算机模拟和数学建模等技术,预测和优化药物的代谢与排泄特征,提高新药研发的成 功率和效率。
▪ 靶点验证的方法
1.体外实验是靶点验证的常用方法,包括细胞实验和生化实验 ,可以用来检测药物对靶点的直接作用。 2.动物模型实验也是靶点验证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药物在动 物体内的药效和毒性,可以初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是验证靶点有效性的最终步骤,通过评估 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确定药物的治疗潜力和适用范 围。
麻醉药物作用机制与新药研 发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麻醉药物概述 2. 作用机制研究 3. 神经传递与麻醉 4. 药物代谢与排泄 5. 新药研发流程 6. 靶点选择与验证 7. 药物设计与优化 8. 临床前与临床研究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差异。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药物因素,机体因素和其他因素来分类学习。
药物因素一、剂量剂量不同,同一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强度也不一样。
二、剂型、生物利用度一个药物不同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快慢,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等均有影响。
生物利用度不同,也可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不同。
三、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药物效应的强弱,甚至会改变作用性质。
四、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给药时间从药物性质等来考虑,给药间隔时间一般以药物半衰期为参考依据,还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程需要而定。
疗程是指为达到一定治疗目的而连续用药的时间。
五、反复用药1.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过去称成瘾性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曾称习惯性2.耐受性病人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交叉耐受性。
3.耐药性(抗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六、联合用药1.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1.药动学方面妨碍药物的吸收如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影响药物代谢影响药物排泄2.药效学方面(1)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
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个别效应的代数和,称增强作用。
增敏作用:是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称增敏作用。
(2)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药理性拮抗: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剂与其受体结合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剂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生化性拮抗:如酶代谢药物化学性拮抗:如络合作用机体因素一、生理因素1.年龄婴幼儿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和器官功能与成人不同,故剂量与成年人不同2.性别妇女受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等影响,选择药物要注意。
麻醉药品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麻醉药品用药不合理的原因一、引言麻醉药品是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品之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害。
因此,探讨麻醉药品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对于提高临床用药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生方面原因1. 不了解患者情况:医生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过敏史等信息。
如果医生没有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就进行用药,极有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2. 用药方式错误:麻醉药品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如静脉注射、吸入等。
如果医生选择错误的用药方式会导致不良反应或效果不佳。
3. 用量过大:有些医生为了尽快达到麻醉效果而将剂量增加过多。
这样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三、患者方面原因1. 自身身体状况:有些患者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如肝肾功能损害等,导致麻醉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如果医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进行用药,会导致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2. 过敏史:有些患者对某些麻醉药品存在过敏反应。
如果医生没有充分了解患者过敏史就进行用药,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3.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用药效果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和女性对麻醉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四、药品本身原因1. 药品质量问题:一些低质量的麻醉药品可能存在成分不纯、剂量不准确等问题。
如果使用这些药品会导致效果不佳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2.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麻醉药物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会影响药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如果医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进行用药,会导致不良反应或效果不佳。
3. 药品剂型问题:有些麻醉药品的剂型可能不适合某些患者。
如肠胃功能差的患者不能口服片剂,需要使用注射剂。
如果医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进行用药,会导致不良反应或效果不佳。
五、医疗管理方面原因1. 医疗资源短缺:一些医院由于资源短缺,无法提供足够的麻醉服务。
麻醉过程中常见注意事项
麻醉过程中常见注意事项虽然目前的麻醉技术已经能够降低麻醉剂对患者身体的伤害,但在麻醉期间仍旧需要重视一些注意事项,更大限度的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一、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1、药物本身的副作用麻醉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药物都有都有已经明确的副作用,例如抑制呼吸和正常生理反应,出现恶心和呕吐。
然而,在合理应用的条件下,现代药物是非常安全的,在使用过程中尽量选择短期性、可拮抗、几乎没有长期副作用的药物。
2、麻醉出现意外麻醉出现意外可能是由病人自身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实施麻醉时出现紧急情况导致的。
比如,各种麻醉操作不当造成的损伤以及严重的循环和呼吸事故。
例如,异丙酚可以在给药后提供稳定的镇静、催眠作用甚至是失去意识,但会引起呼吸抑制甚至停止,以及心脏和循环系统的抑制。
如果没有维持呼吸循环的手段,就会发生严重事故甚至死亡。
当然,有些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如病态肥胖或呼吸道问题导致管理困难也是麻醉出现意外的一大原因。
3、病人合并症病人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疾病的困扰,例如心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常见病症都增加了全身麻醉和手术的风险。
手术治疗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除了要实施正确的手术方案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外,积极的术后治疗和护理和妥善细致的伤口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术后患者应配合医务人员,防止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后果的发生。
二、麻醉手术结束后注意事项1、术后保持良好姿势手术结束后,一般中、小型手术病人送回原病房,大、危型手术病人则送术后病房(监护室或观察室)。
全身麻醉的病人一般在手术结束后还没有苏醒,他们应该仰卧,不要垫枕头,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唾液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患者应平卧6~12小时,以防止术后头痛的发生。
颈、胸、腹部手术后,多采用半坐或半卧位。
脊柱手术后的病人应该睡在硬床上。
进行肢体手术后,患者必须抬高肢体或进行牵引。
2、协助医务人员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患者如果感到不适、发烧或心跳过快就应该向医生或护士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
容易进入细胞膜发 挥作用
炎症区域和坏死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H降低
四、影响麻醉药物作用的因素
(三)溶液中加入血管收缩药
血管收缩
作用时间延长
四、影响麻醉药物作用的因素
(四)局麻药混合使用
起效快
起效慢
四、影响麻醉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剂量
(二)体液pH
(三)溶液中加入血管收缩药
(四)局麻药混合使用
四、影响麻醉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剂量 浓度 容量
潜伏期 阻滞深度 时效
毒性反应
四、影响麻醉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体液pH
pH↑ →未解 亲 离的碱基↑
未解离性的碱基(B)+ 解离型的阳离子(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