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知识点
必修一文言复习
识记方法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 故又引申为“回复”(说回来)、“报复” (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就是回到 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周而复始 无以复加
疾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疾
楷书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 的正面,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人被箭 射中。表示伤病。
识记方法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 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 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
慷慨就义 将计就计 一蹴而就 功成名就 删繁就简 一挥而就 避实就虚 半推半就 按部就班 另谋高就
金就砺则利。(《劝学》) (广)愠怒而就部。(《李将军列传》) 荆轲就车而去。(《刺客列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魏公子列传》)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报任安书》)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bēi
pī
pí
pō
pò
bō
bǒ
bǐ
bèi
台:胎 合:盒
hé
苔
gē
怠
dá
治
gěi
冶 给
怡
shí
始
qià
鸽
答
拾
恰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文言文阅读复习
必修一《劝学》 《师说》
文 言 名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 文 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数词的活用 阅 读 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装 考 宾语前置 内容概括分析 查 定语后置
劝学+师说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文:先贤曾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原文: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烘烤,使其弯曲,把它制成车轮。
它的弯曲度符合圆规的标准。
原文: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原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原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
原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文: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原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译文:堆积泥土形成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原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得到提升,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原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6、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4、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劝学》《师说》默写,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 是在很远的地方的人也能看到我的手臂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可 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5、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没有不同,只是 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 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7、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低位低,无论 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 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9、(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 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身,却以向老师学 习为耻,糊涂啊!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或者: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6.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8、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9、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归去来兮辞》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共20页文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被动句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 道……吗?”
16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与被修
饰关系,可译作“地”
而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关系, 相当于“但是、却”
其身正,不令而行
连词,表转折关系, 相当于“但是、却”
7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见 他日,见于王
庄暴见孟子
看见 接见 拜见
声非加疾也
强,声音宏大
疾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病,患病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痛
望:1、眺望 2、盼望 3、名望 4、农历每月十五
9
古今异义词 1、金就砺则利
古义:泛指金属 今义:专指黄金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水 今义:阴间
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句 )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 下喝地下水,用心专一。
12
重点实词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是故无贵无贱 3其皆出于此乎?
4 君子不齿
5 作《师说》以贻之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13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
师说复习
——韩愈·《昌黎先生集》
11
• 1、“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 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 2、韩愈:退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著
有《》 谥号
•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汇总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蛟(jiāo)龙跬(kuǐ)步驽(nú)马锲(qiè)而不舍(1)通假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2)重要实词:劝.学(劝:劝勉、勉励)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合于)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绝:横渡)(3)虚词用法: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都做介词,第一个“从”,第二个“比”)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修饰,地)(4)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爪子和牙齿)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一也。
(用心:因为心)(5)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3、动词的使动用法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以火烘烤,使……弯曲)4、形容词做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6)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判断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3、輮以为轮(省略句)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7)固定用法(词组):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向善。
《劝学》《师说》总结 PPT课件
4)指示代词,一般表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怎么”“还是”“可 要”等,或省去。例如: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他”“它”(包括复 数)不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你的”或 “你”。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你的); 而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古汉语: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
状语置于谓语之后,所以叫状语后置句。
一般以“于”“以”作为介词标
如:志学于余。
方法: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 谓语动词、 介词位置
缚之以绳。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省略句
•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 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
• 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
士大夫之族,……。( )问 之,( )则曰:……
• 所以
固定句式
1、“用来……的凭借(方法、手段 等)”“依靠他来……的”
•师者,所以道受也解惑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的原因”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
一、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醒乎己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句子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4、君子的天性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复习 课时18 《劝学》《师说》
课时18《劝学》《师说》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以为轮②虽有.槁暴.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君子生.非异也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或师焉,或不.焉答案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②“有”同“又”,再;“暴”同“曝”,晒③同“智”,见识④同“性”,天性⑤同“授”,传授⑥同“否”,不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金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黄金②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④寄托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⑤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⑥从而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⑦众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⑧古文年十七,好古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答案①金属制的刀斧等②广泛地学习③爪子和牙齿④托身,藏身⑤求学的人⑥两个词,跟随并且⑦一般人⑧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④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⑤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给⑦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宽容(2)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③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④我命绝.今日(《孔雀东南飞》)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⑥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⑦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⑧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⑨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直上穿过(3)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④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⑤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⑦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⑨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答案(1)①借助②假期③假装④假如⑤临时委任(2)①横渡②断绝③停止、中断④停止呼吸、气绝⑤与世隔绝的⑥陡峭的⑦极⑧全然(3)①强健的、强大的②有力的、坚硬的③有余、略多(4)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5)①道理②风尚③道路④方法、策略⑤思想、学说⑥志趣、意向⑦说、谈论⑧天道,自然的规律⑨同“导”,引导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使之然也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用心一.也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⑧小.学而大.遗⑨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⑩而耻.学于师答案①使动用法,使弯曲②名词作动词,游泳③使动用法,使……快④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⑤数词作形容词,专一⑥名词作动词,低于⑦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不拘于时⑥无以至千里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者……也②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⑤被动句,标志词:于⑥固定句式,标志词:“无以”,没有用来……的6.文化常识(1)君子:特指______________的人。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一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师说、劝学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今:表因果的连词。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从而师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次,它的用法如下:代词,有两种情况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这些” :郯子之徒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 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句读之不知D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 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代词,有四种情况A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 复指,作主语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 作兼语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 作定语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 表猜测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 表感叹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普通班期中备考之名句默写《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01文言挖空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然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故(所以)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对自己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取独)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望矣,不如登高之(取独)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上(向上)食埃土,下(往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表并列,可不译)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师说》里那些文言知识。
你说这文言文啊,就像一座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好多宝贝呢!
先来说说那些个实词吧!就像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各有各的用处。
你看“师”这个字,它有时候是老师的意思,可有时候又不是,得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这就跟咱出门看天气穿衣服一样,得灵活点儿!还有“道”,那含义可丰富啦,道路、道理、方法……哎呀呀,可真得多琢磨琢磨。
虚词也很有意思呀!就像调味料,别看它小,作用可大着呢!
“之”“乎”“者”“也”,它们在句子里跑来跑去,让句子变得有滋有味。
比如说“之”吧,有时候表示“的”,有时候又当助词,帮助句子通顺。
你说神奇不神奇?
再看看那些句式,有的像整齐的队列,有的像独特的造型。
什么判断句啦、倒装句啦,就像不同风格的建筑,各有各的特色。
比如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一读就明白。
咱学习这些文言知识,就跟练功一样,得一步步来,不能着急。
就好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基础,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
你要是马马虎虎,那房子可盖不结实哟!
想想看,要是咱能把这些文言知识都掌握得牢牢的,那读起古文来不就跟玩儿似的?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那感觉,爽歪歪!咱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就像穿越时空和他们聊天一样。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文言知识,得认真对待,好好钻研。
别觉得难就退缩,咱得鼓起勇气往前冲!就像爬山一样,虽然累,但爬到山顶看到的风景那叫一个美!大家加油吧,让我们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发现更多的精彩!这文言知识啊,真的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探索和学习的,难道不是吗?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劝学师说知识积累
谏》
使听见
•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用鼻子嗅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盼宴望》 、希望 •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声生望序》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农之历望《每五月人十墓碑五记日》
《劝学》《师说》
虚词积累
一 词 多 义
而
并列连词 递进连词 顺承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积善成德,而
而 神明自得
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并列,并且 表递进,而且 表顺承,就
表转折,却 表修饰,地 表假设,如果
介词,从 介词,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词,相当于“于”,引 出动作对象,不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其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指古之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一词多义
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停止
假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假装
•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
连词,如果
强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健、强壮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q赵iǎ太ng后,》勉强 •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课【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课】班级:姓名:一、《劝学》【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通假字,“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②知.明而行无过:通假字,“知”通“智”,智慧③君子生.非异也:通假字,“生”通“性”,资质、禀赋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假字,“有”通“又”;“暴”通“曝”,晒⑤君子博学..:古今异义,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⑥日参.省乎己:古今异义,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参考。
⑦声非加疾.也:古今异义,古义:强。
今义:疾病,快。
⑧假.舆马者:古今异义,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
⑨金.就砺则利。
:古今异义,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金银。
⑩蚓无爪牙..之利:古今异义,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⑪用.心一也用:古今异义,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⑫蟹六跪.而二螯:古今异义,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⑬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今异义,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⑱其曲.中规:形作名,曲度,弧度⑲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高处⑳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2、一词多义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假如、如果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3、特殊句式: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知识点归纳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语言特色: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一、成语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之:锲而舍之: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词。
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承接:而神明自得锲而不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因果: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的人”。
焉: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合音,在这里。
圣心备焉助词,了。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判断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