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学案分析苏教版
初中物理_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探究活动1:蜡烛放进水中,观察蜡烛的浮沉情况;铁块放进水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
(1)在水中滴几滴油,油将如何?(2)物体的浮沉是由什么决定的?观察、思考、交流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来观察与分析物体的浮沉,使学生乐于探究。
二、探究新知视频:物体的浮沉一、物体浮沉条件1.取决于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
2.G物= ρ物gV物 F浮= ρ液gV排F浮>G上浮F浮=G悬浮F浮<G下沉◆探究活动2:鸡蛋的浮沉实验器材:鸡蛋、盐、玻璃杯、水实验步骤:(1)把鸡蛋放进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2)把鸡蛋放进盐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实验现象与结论:鸡蛋的浮沉发生了改变。
观察、交流、回答思考、实验、总结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析有机的结合,对悬浮:F G=浮物gV gVρρ=液物物排V V=Q物排ρρ∴=液物上浮:(加速上升过程)物液ρρ>下沉:(加速下沉过程)F浮<G物物液ρρ<现象与分析:物体浮沉情况的判断(对比法)◆探究活动3:二、浮力的应用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轮船。
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物体浮沉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我们生活中有利用“空心法”增大浮力的应用吗?怎样让下沉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A B C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观察与思考: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船会上浮一些还是会下沉些?(海水>河水)轮船受到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轮船受到的浮力是否发生变化?轮船的排水体积怎样变化?上浮一些!2.潜水艇(1)潜水艇在水中受哪些力?(2)潜水艇上浮过程中,合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3)潜水艇下沉过程中,合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演示:潜水艇模型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初中物理_9.3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与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沉与浮》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推测—观察-发现-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猜想和验证物体是不是也和盐一样溶解到水里。
观察塑料泡沫板和铜板在水中的现象。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感知浮力;第三部分,谁主沉浮。
用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一年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
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
教师应该先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3、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
三、教学难点判断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标准。
四、课前准备教师:水槽、鸡蛋、盐水、水盆、木块、水、测力计、钩码等。
(包括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泡沫、橡皮泥、小瓶子、棉花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引发兴趣。
浩翰太空,神秘莫明;苍茫大地,其谜种种。
一切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无不包含着奇妙的科学道理。
你不想知道它们的秘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应该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睁大你的眼睛,开动你的脑筋,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科学》中去畅游吧!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苏科版物理10.5物体的浮与沉说课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 探索欲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实验探 究任务。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尊重科学 事实和规律。
02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
01
02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实验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 体中的浮沉现象,理解浮沉原
理。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 力。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体浮 沉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浮沉原 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
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设计实 验,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部分学生基础薄弱
部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 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 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课堂氛围调控不够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 生过于活跃,影响了课堂 秩序,教师需加强课堂氛 围的调控。
改进措施
01
优化时间管理
提前做好课堂时间规划,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
整性和深度。
02
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学生参与度高
课堂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 实验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 情,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和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丰富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多种 教学资源,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 形象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 识点。
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探究实验环节耗时较 长,导致课堂时间紧张, 部分内容未能深入展开。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赏析
淮 阴 师 范 学 院 附属 中学 。 苏 淮 阴 2 3 0 江 230
摘 要 : 文对 《 体 的 浮 与 沉 》 节的 教 学设 计 进 行 了 阐 述 , 提 出 了评 析 的 建 议 。 本 物 一 并
关 键 词 : 究 : 沉 : 计 探 浮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3 . G6 3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 4 (0 2 5 S 一 0 2 3 10 - 18 2 1 )( ) 0 7 -
图 1 教 学 流 程
水 杯 根 据 阿基 米德 原理 测 浮 力 。这 样, 激 发 了 既
第3 0卷 总第 4 3期 4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J unl o P yis ecig o ra f h s T ahn c
表 1 教 学 流 程 表
Vo . 0 N O.4 13 43
通 过 讨 论 、 流 、 纳 出影 响 物 括 能力 。 交 归 实 验 . 一 想 影 响物 体 浮 沉 的 因 素 是 什 体 浮 沉 的 因素 想 3 为 学 生 进 一 步 探 究 物 体 浮 、 么? 沉 的 条件 铺 垫
。 。
新
课 探 究
问 : 体 浮 沉 时 , 受 浮 力 和 重 力 满 足 学 生 讨 论 浮 力 和 重 力 的测 量 .制 定 物 所 什么关系?如何测量浮力和重力 ? 实验方案
2 教 学重点
便于 学 生接受 。
6 教学 流程 ( 图 1所 示 ) 如
决定 物 体浮 沉 的 因素 , 体 的浮 沉条 件及 应 物
用。
3 教 学难 点分析
本 节难 点 为物体 浮 沉条 件 的探究 , 突破 这 为
初中物理_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授课教师:单位:联系方式:邮箱: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九章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主题】9.3 物体的浮与沉【课程标准】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解读】1.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密度计、潜水艇、盐水选种、热气球的原理。
【内容分析】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其中,浮沉条件是基础,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它,才能领会"应用"这一部分。
为此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
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故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
教材除了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示了上浮以及下沉两种实验方法中的观察要求与受力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去寻找方法实现“悬浮”状态,进而得出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条件。
意在让学生完全彻底地理解掌握浮沉条件。
应该说,物体的浮沉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感性认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而对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在认识各种工具、机械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原理;尤其是通过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浮力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在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一部分,特别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孔明灯和热气球,从而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学生半数是外来务工子弟,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1 苏科版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讨论和归纳,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教材安排:苏科版教材最新一版,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上作了调整: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之间的对应。这为本节课的理论探究提供了基础。
3.引入设计: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效果往往直接取决于学生学习时头脑中已具备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的认知加工,如果我们能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不管上浮下沉都会受到浮力作用”,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浮力大的物体上浮,重力大的物体下沉……”,因此如何纠正学生原有认知的片面,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设计图
师:在实验桌上有下列一些物品:①颜料壳、②苹果、③樱桃、④蜡烛、⑤小塑料瓶、⑥大玻璃瓶、⑦铁钉、⑧用皮球包裹的橡皮泥等,用手分别抓住浸没到水中,松手后,你猜一猜,它们将如何运动?
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起来?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课本P.95上:
上浮的物体有:
生:观察实验现象,引起思维冲突。
了解学生的原认知,更好的建构新知识。考虑到实验的准备采用了事先了解录像的方法。同时为了不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理性的思考,本环节不要求学生做过多的思考,更不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只要求学生能引发思考,知道一些观点是片面的,浮沉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物体的浮与沉》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苏科版教案 (5)
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一〕0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试一试: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聚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减小重力。
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二〕活动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0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思考1: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假设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
优品课件之九年级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复习学案2苏教版
九年级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复习学案2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复习学案2苏教版课时17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复习目标】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有关应用【复习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有关应用【复习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复习】认真看书复习,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填空。
1.轮船工作原理:..A.甲杯液体的密度比乙杯液体的密度小B.甲杯液体的密度跟乙杯液体密度一样大C.物块在甲杯中受到的浮力比乙杯中小D.物块在甲杯中受到的浮力比乙杯中大例2.如图17-2所示是高空中的一只热气球,以下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必须继续给热气球中的空气加热B.为使静止的热气球下降,只需把热气球上的物体抛掉一部分C.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立即上升D.正在匀速下降的热气球,假如有一物体从热气球上掉下,热气球将先下降后上升例3.(2012・哈尔滨)某同学制作了如图17-3所示的潜水艇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潜艇模型是通过改变潜艇的重力实现沉浮的 B.向内推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潜艇下沉 C.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试管内水量适当时,可实现潜艇悬浮 D.潜艇模型的试管上绕些铁丝,可保持试管稳定例4.(2011・陕西)某同学用圆柱形容器制作了一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它的底部较重,可以竖直漂浮在水面,总质量为0.21kg、底面积为3×10-3m2。
不放物体时,在与水面所对应位置处标为质量的“0”刻度线,如图17-4(甲)。
请解答下列问题:(g取10N/kg)(1)不放物体时,该装置所受的浮力是多大?(2)如图17-4(乙)所示,在该装置中放入一个体积为1.5×10-5m3的物块A,它的底部在水面下的深度h=0.11m。
此时,该装置受到的浮力是多大?与水面所对应位置处的刻度线应标为多少克?(3)物块A的密度是多少?例5.(2011黄石)据报道,我市某水库底是一座旧城遗址,目前正在进行试探性发掘和打捞,某次试探性打捞作业时,用绳子将实心物体从水面下12m深处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到离水面1.5m深处的过程中所用时间为42s,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90W。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苏科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引入:师:将一乒乓球浸没于水中,松手,乒乓球会怎么样?生:上浮。
师:很好。
乒乓球往上运动的过程称作上浮,最后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称作漂浮。
师:大家在看,将一重物浸没在水中,松手,该重物会怎么样?生:下沉。
师:把重物往下运动最终静止在水底的这一过程称作下沉。
那么,大家通过浮力的学习,应该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生:2个,重力和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呢?生:也受2个力的作用。
师:乒乓球和重物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会上浮?一个会下沉?生:上浮时是重力小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
师:有同学说上浮时是重力大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小于浮力,如果我们想证明,应该怎么做?生:测量。
师:对,我们可以测量出重力和浮力,然后进行比较。
10.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师: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溢水杯、玻璃瓶配重物、水……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测出或计算出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呢?生:①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②可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G=mg求出物体的重力。
……师:那么你又有几种方法测出浮力的大小?生: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测出拉力;②用溢水杯,再测出溢出水的体积。
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V1,在将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到达的刻度V2,V2 – V1=V排,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师:很好!大家的想法很多也很正确。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重力、浮力。
我们首先研究下沉。
(出示石块)你选择哪种方法测出重力、浮力?生:我选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和浮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学案
分析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
⑵、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⑶、理解物体浮沉的条。
⑷、了解物体浮沉条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学生活动的和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
⑵、经历探究浮沉条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⑶、通过对条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
⑵、通过阅读“打捞中山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
⑶、通过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
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明确探究方向,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浮沉条,并推导分析出密度关系,最后分析总结浮沉条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及其施教策略: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
施教策略:利用好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与平均密度关系的推导。
突破策略:利用F浮=ρ液gV排和G物=ρ物gV物以及V排与V物的关系进行推导。
四、教学资源:
橡皮泥、苹果、蜡烛、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浮沉子。
五、教学设计:
引入新:
可由节前引言引入物体的浮沉问题,导入本节。
(二)新授内容:
、活动1012
通过活动“怎样使下沉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物体沉
下去?”并思考自己的做法实际上改变了什么力?是如何改变的?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明确探究方向。
2、探究物体浮沉条:
演示实验:
先多放点配重物,测出重力,然后将瓶子浸没水中,测出V排,计算出浮力,观察浮沉,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
减少配重(使之浸没后上浮),测出重力,观察上浮现象,比较力的大小。
待物体静止漂浮时,测出V排,算出浮力,比较力的大小。
④若能恰好调至悬浮,则更好。
记录数据,并由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浮沉条,指出漂浮、悬浮、沉底(三种静态)和上浮、下沉(两种动态)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说明漂浮、沉底分别是上浮、下沉的最终状态。
讲解悬浮时要指出物体处于自由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全部浸没就叫悬浮。
(3)利用浮沉条推导出对于实心物体应该满足的密度关系,结合习题练习。
例:一个均匀的实心小球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小球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放入该液体中,则(
)
A、两部分都上浮
B、两部分都悬浮
、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D、体积大的下沉,体积小的上浮
3、讲授“浮沉条的应用”:
演示“浮沉子”在水中的上浮、下沉,说明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分析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
补充有关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原理:漂浮条。
使用:能判断不同液体密度大小,并知道分析方法。
三、复习小结:
复备与点评
六、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与沉
物体的浮沉条:
实心物体
漂浮(静)
F浮=G物
ρ物<ρ液
上浮(动)
F浮>G物
悬浮(静)
F浮=G物
ρ物=ρ液
下沉(动)
F浮<G物
ρ物>ρ液
沉底(静)
F浮+N=G物
浮沉条的运用: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气球、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