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解放战争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6课抗日战争课程标准: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1.历史背景(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①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中国军队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1)时间:1937年12月。
(2)罪行: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1)时间:1941年初。
(2)罪行: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一千二百多人。
3.“七三一部队”(1)地点:中国东北。
(2)罪行: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1.敌后战场(1)百团大战: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主动出击。
(2)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名师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内容标准】(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要点: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
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一、重庆谈判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第16课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根据所给图片思考:抗日战争的意义何在?
《辛丑条约》签订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 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 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 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 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 提高。
A.张学良
七 七 事 变 后 日 本 加 紧 侵 略 中 国
1937年7月平津沦陷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抗战相持阶段的 到来后,日本的侵 1938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 华政策有哪些变化?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百团大战
1.原因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
学习目标
1.掌握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的
百团大战的基本史实; 2.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新课讲授
一.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
想一想:日本进攻 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把山东半岛登陆 的一部分日军,同津 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 儿庄,合攻军事要地 徐州,从而打通南北 战场。
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战区陆军 总司令何应钦递呈降书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受降仪式)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 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 流砥柱的作用。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 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 持,也是分不开的。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共35张PPT)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
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 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谈一谈:
今天我们怎么处理中日关系?
强以 国经 力济 。建 设 为 中 心 , 增
珍 惜 和 平 , 反 对 战 争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东方雄狮的“怒吼”
《东京审判》
一、什么叫抗日战争?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为旗帜,中华民族反抗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开始最早,结束最晚,时间最 长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篇章 全民族的抗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 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国歌》
同 仇 敌 忾 共 筑 长 城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 时间
1894年—1895年
史实
结果
中日甲午战争 签定《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签定《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 扩张东北
1900年
1904年—1905年 一战期间 1925年 1928年
《二十一条》 足以灭亡中国 五卅惨案 济南惨案
九一八事变及其后日军动向
中国方面重要情况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 中国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全民族抗战开始, 为防御阶段。 为相持阶段, 中共成抗战的中流砥柱。 为反攻阶段, 全民族抗战取得彻底胜利。
策动华北事变, 妄图占领华北五省。
卢沟桥事变爆发, 全面侵华开始, 占领中国大片领土。 调整侵华政策, 建立汪伪政府。 逐步失败, 直至无条件投降。
1942年 日军在 冀中地 区用毒 气弹杀 死的中 国儿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22张PPT)
致全军覆没;
②南下的目的,是为打倒国民党新军
阀而再次北伐。 ③国民党统治中心改变了,广东敌
人力量较弱。这里又曾经是北伐根
据地,群众基础较好。 ④当时的思路是,占领出海口,争取
国际支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 22张PP T)
……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22张PPT)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2)“南昌打响第一枪”说明了什么?这一枪后来把他作为 什么节日的开端?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建军节 (3)“朱毛合”创建的“四军”指的是哪一只队伍?“朱”、 “毛”分别担任什么职务?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和党代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 22张PP T)
三、工农武装割据
2.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 22张PP T)
农民分到土地后,烧毁地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 22张PP T)
三、工农武装割据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战略阵地
贺龙等湘鄂西、湘鄂边、 洪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 22张PP 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共 22张PP T)
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方针: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 3、决策:会后毛泽东被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ppt
2、人民解放区采取的战术
A、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形下,毛泽 东、周恩来等率中央领导机关和解放区总部主动 撤出延安,但仍留在陕北继续领导西北和全国的 解放战争。 B、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采用 “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3、结果: 经过5个月的辗转作战,先后取得了沙
家店等战斗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 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观点阐释:
重庆谈判前夕,有人说:“国民 党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因此,中 共没有必要去谈判。”你认为这一 观点正确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你的理由?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两种命运:
一种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一种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既然蒋介石无意和平,为什么他 还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 计”?你认为毛泽东应该赴重庆 谈判吗?为什么?
一、重庆谈判(重点)
1、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 判的是( D ) A、毛泽东 B、王若飞 C、叶剑英 D、周恩来 2、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D ) A争取充足的时间部署内战 B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 C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D揭露蒋介石集团的内战阴谋
3、一名中学生的作文里有如下一句话:“1945年8月, 我们的城市是最受全国人民关注的,因为这里关系着举 国上下的和平与安宁。”据此,请你判断“城市”指的 是哪( D ) A、南京 B、北平 C、天津 D、重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 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
1、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 2、作战方法: 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 全面进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课件(共24张PPT)
“我准备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这个事业。我以自己的人性 和生命宣誓,在我没有打碎西班牙束缚着我的祖国的枷锁 以前,我的手将要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也不会安静。” (472次战役)
玻利瓦尔率领士兵作战
玻利瓦尔出身于委内瑞拉首府 加拉加斯一个土生白人贵族家 庭,曾在欧洲接受教育,1810 年参加领导委内瑞拉独立战争。 1814年,他在失败后流亡国外。 1816年,玻利瓦尔从海地重新 回到委内瑞拉,宣布解放奴隶、 战士分得土地等改革,并曾在 委内瑞拉和新格兰纳达多次打 败西班牙军队,1819年建立大 哥伦比亚,任总统。1824年他 又领导解放秘鲁全境。1825年 在上秘鲁建立的玻利维亚共和 国,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1830年玻利瓦尔病逝。
3.独占巴西的殖民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法国 4.新航路开辟以后,除巴西外,拉丁美洲 其余地区基本上是哪国的殖民地(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法国
5.“南美的解放者”是(
A.华盛顿
)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章西女王
阿根廷革命家 圣马丁画像
秘鲁和智利共尊为 表现出广大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祖国之父”,这充分
圣马丁纪念碑
根据阿根廷 的惯例,外 国元首来访 或大使递交 国书之后, 都要向 圣马丁纪念 碑献花圈。
海地
中美省 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乌拉圭 巴拉圭
拉 美 独 立 国 家
拉丁美洲独立的意义:
1、赶走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 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西方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后,便从非洲 大陆贩卖黑人奴隶。最早从事黑人奴隶贸易的国家就包括葡萄牙。他们将黑 人从非洲运到南美的巴西,再卖给殖民当局和殖民统治者。这幅画描绘的就 是殖民者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买卖黑人奴隶的情景,该图现藏于巴西的圣保 罗市立图书馆。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是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解放战争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解放战争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认识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对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意义以及与抗日战争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和意义,认识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和意义。
2.难点:解放战争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异同,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数据等,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解放战争的历史视频,便于学生直观了解战争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地图,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
《解放战争》课件完美版1
《解放战争》课件完美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解放战争》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要战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具体涉及的教材内容为:第一章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掌握其主要过程和重要战役。
2. 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中重要战役的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要战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战争中的角色,进行讨论和分析。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解放战争的选择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解放战争的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解放战争》2. 主要内容:背景及原因重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胜利原因:战略战术正确、人民支持、国民党内部分裂等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论述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如何,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有关解放战争的书籍,深入了解战争背后的故事,提高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1. 详细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16课解放战争
第16课解放战争【课标要求】: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技能:(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过程与方法:(1)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2)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八年级上册历史16-26课知识点整理
历史八年级上册全书复习提纲(下)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
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3、建立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1927年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为中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胜利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三、工农武装割据1、概况: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典型:在全国各地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长征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开始:(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2)出发地点:江西瑞金3、长征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人民解放战争课程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将能够:1.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背景和主要战役。
2.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分析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及其有效性。
4.培养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主要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国家的发展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胜利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战术策略。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战役的胜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现代史》相关章节。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
3.多媒体资料:播放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和战役地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战争过程。
4.实验设备:如有需要,可以使用地图模型、沙盘等设备,进行战役模拟实验。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 essay 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考试:期末考试中包含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问题,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应答能力。
六、教学安排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第一周: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
2.第二周:详细讲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主要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第三周: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国家的发展影响。
4.第四周:进行教学评估和总结。
教学时间和地点安排:1.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教室 A201。
2.每次课程时长为 45 分钟。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我们将:1.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红色文化小学12年级版教案16课全,可打印
红色文化小学12年级版教案16课全,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红色文化小学12年级版教材第16课,主题为《新中国的成立》。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3. 学习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英雄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新中国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 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及事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红色故事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及英雄人物。
(1)历史背景:讲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
(2)重大意义:阐述新中国成立对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如结束百年屈辱、实现民族独立等。
(3)英雄人物:介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事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扮演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各界人士,讨论新中国成立对自己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解析一道关于新中国成立的选择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点填空题。
六、板书设计1. 新中国成立历史背景重大意义英雄人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及一位你崇拜的英雄人物。
答案示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是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
其意义在于结束百年屈辱,实现民族独立。
我崇拜的英雄人物是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者,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搜集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6新中国的诞生
五、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果: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4、意义: ①打破了……②空前提高…… ③维护……④为新中国的……
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一化三改造
1、指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2、时间:1953-1956年
3、概况:
一化①内容: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 ②成果:建立起…… ③意义:为顺利……,也使旧中国…… 三改造: ①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三改造: ①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②内容: ③完成:
④意义
4、评价:
①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有缺点和偏差
②整体上促进了……,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地点:北京
3、成果: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 们代表大会制度 4、意义: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 基本形成
二、《共同纲领》
1、制定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
2、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政 权的基础、民族政策,以及经济、军事、外 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3、意义: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 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团结的政 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地位: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 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总结了……确认了……
②规定了……③规定了公民的……
④把……确定下来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历史
②结束了封建主义……历史 ③结束了军阀割据……历史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练习卷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选择题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他在1927年作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赞颂的是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答案】C2.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广州起义D.秋收起义【答案】A3.我们今天的许多节日都与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其中与“青年节”“建军节”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事件分别是()A.五四运动南昌起义B.南昌起义秋收起义C.五四运动秋收起义D.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答案】A4.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成立于()A.南昌B.武汉C.瑞金D.北京【答案】C5.1927—1930年,中共建立的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C.广东革命根据地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答案】B6.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井冈山会师【答案】A7.习近平用“五个创造性地”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其中的“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是指A.资本主义道路B.社会主义道路C.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俄国革命道路【答案】C8.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里的“星星之火”是指A.陕甘根据地B.井冈山根据地C.左右江根据地D.中央根据地【答案】B9.我们的军队诞生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之中,又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
我们的人民军队诞生于A.武昌起义B.广州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答案】C10.下列人物中没有参加南昌起义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朱德D.贺龙【答案】A11.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英明举措是()A.兵分三路,全力进攻长沙B.放弃攻打城市,转向农村进军C.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D.整顿工农革命军【答案】B12.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还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案新人教版
七、板书设计
① 重点知识点
- 秋收起义背景与过程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② 关键词
- 合作破裂
- 战略转移
- 井冈山道路
③ 核心句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以农村பைடு நூலகம்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九.重点题型整理
1. 题目:简述秋收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答案:秋收起义是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起义军攻占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 题目:解释“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答案: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战略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如井冈山斗争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逻辑。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其他革命根据地的辐射作用,需要教师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井冈山道路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事实,向学生讲述秋收起义的背景、过程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突出重点,解释难点,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历史脉络。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解放战争【课标要求】: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技能:(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过程与方法:(1)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2)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合作探究】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生:(回忆并回答)师: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反封建军阀的需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级”,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实行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基本相同的土地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师: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战略反攻的条件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
投影片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指出: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
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引导学生看书)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情况怎样。
(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师:(请同学在地图中填入下列内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豫解放军一部,进攻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呈品字阵势,像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师:解放战争第二年内线作战情况如何呢?(引导学生读课本并读图,把下列内容落实到图上: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结论。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合作探究】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生:(思考并出示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方面回答)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分析可看出,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
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
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
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
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
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
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
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
(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
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
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合作探究】淮海战役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看敌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伯韬兵团十余万人,又将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
到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抓住战机,适时发动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合作探究】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
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
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立体设计》【备课札记】本课教学设计有两点比较突出。
第一是对土地改革这一重点问题的处理。
教师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与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相联系,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党的政策是与当时的形势和斗争任务紧密相关的,同时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问题有一个综观、整体的认识。
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第二是对地图、图表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