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公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开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乱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对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答复。
〔随机让学生答复〕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展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响?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答复: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场。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复: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展了哪些运动?学生答复: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学生答复: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结果: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废,康梁等人逃亡,清朝政权更加衰落。
4.戊戌变法的评价: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不足,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影响和评价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
2.历史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设计
当堂
达标
1.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掲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
A.公车上书B.创办《万国公报》C.成立强学会D.开办新式学堂
2.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C)
答案:“新”主要指:主张兴民权,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结束语: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教
学
内
容
新
课
导
入
导入1(诗歌导入)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同学们,这是谭嗣同临刑前高呼的一首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的祭死之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害前发出的感慨,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与谭嗣同一起牺牲的还有哪些人?是谁害了他们?谭嗣同等人为什么被杀,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过渡语: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板块二 百日维新
阅读材料:
材料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维新”措施“新”在哪里?有什么进步意义?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 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学习新课: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明确:(1)时间:1895年春(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人物扫描:维新派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2.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推动者;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2.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国家危机的背景,引出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新知(1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内容和推动者,并回答相关问题。
3. 深入探讨(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并向全班汇报。
4. 活动设计(10分钟)
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表演戊戌变法的关键环节,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5. 练习与检测(10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文章,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运动的进程、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尚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及其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识到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照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而导入本课——戊戌变法。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并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第6课 戊戌变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思考变法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讲授;2.探究;3.比较;4.启发。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1.广告局和新建陆军的设立及其意义和作用;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内容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甲午战争的原因及影响;2.戊戌政变的背景;3.戊戌变法的意义。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科举制度和八股文;2.设立广告局,刊行新式报刊;3.设立新建陆军和筹建海军;4.兴办新式教育和开设工厂等。
三、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1.王树声、康有为等变法派的主张;2.光绪帝、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袁世凯的叛变;2.西方列强的干涉;3.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提高思维: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1.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2.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俄国的改革;3.总结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其原因。
拓展阅读1.《戊戌变法》;2.《康有为与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康有为回忆录》。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了其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并探究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比较了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总结了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了其原因。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改革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危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活动、戊戌变法的展开、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引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内容。
2. 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戊戌变法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2. 小组讨论3. 课堂演示【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可用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戊戌变法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学生谈论对于戊戌变法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知识点的讲解1. 背景(1)甲午战争后,重视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是选秀才李鸿章等巨人控制,变法无望。
(2)起义军团体议和未果,政府对近代化的顿起并未刹车。
(3)民众渴望救国救民,社会呼吁变法声日盛,社会气息浓厚,有变法著书问世。
2. 内容(1)立宪:设立最高层国家机构,结束封建主义。
提出要“开君民之始,创百姓之治”。
(2)削藩:改变旧的封建制度。
法令、行政机构统一由中央政府掌握。
(3)新式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使中国少年更好的接受现代科学和知识。
(4)新式军队:西式军阵,武器装备先进,政工导向,特别是保甲制度的设立。
三、小组讨论1. 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组学生以小组代表的身份发表戊戌变法的看法,对变法中提出的削藩、立宪、新式教育、新式军队这些措施进行探讨。
2.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其他组介绍学习成果。
四、课堂演示和学生总结教师可选择几个学生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演示戊戌变法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对于戊戌变法进行总结,达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分组进行ppt制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探索中国近代变革的进程和趋势。
【板书设计】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变法无望内容:立宪、削藩、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教学评估】1. 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来进行提问。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设计说明本课内容以戊戌变法的经过为线索,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序幕”和“发展”两个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潮”和“结局”两个部分则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认识戊戌变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百日维新的内容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二、预习检查1.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光绪帝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结局: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戊戌变法是一次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勇敢的改革尝试,虽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资料,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
同时,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等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变法的具体措施、变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教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戊戌变法的全貌,让学生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这一课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戊戌变法,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认识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具体措施。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实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相关案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
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二、新课讲授(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讲解: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时间:1898年春。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提出问题: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学生回答:途径: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第6课_戊戌变法_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学:(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目标引领:(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戊戌变法教案篇1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师:对。
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戊戌变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六课,戊戌变法。
师:何为维新变法运动呢?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改良活动。
那么,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呢?请让我们带着设问进入下一个问题。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板书)
师:同学们认识康有为和梁启超吗?老师为你们讲解一下关于他们的资料。
课本第29页第一段。
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而,当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并把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划出来。
老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
随后设问:同学们结合教材卡片内容及所学知识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课本28页小卡片
过渡:老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应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请同学们看课本29页第一第二段
老师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师:那同学们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又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晓吧。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板书)
1、光绪帝下诏变法(板书)
教师指出,维新派的改良运动的到了当时的王帝——光绪帝的支持,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下令变法。
也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百日维新”请同学们看课文P29-31页。
师提问: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国家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光绪帝又深受康梁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震动,并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所以支持变法,此次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请同学看课本戊戌变法的注解。
当然了,此次变法除了康梁之外还有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汐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可是他们最后都壮烈牺牲了。
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是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而不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接下来学习变法的内容。
2、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1、变法中那些措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
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指的是什么人?反映了哪
些人的愿望?有什么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3、文化方面的改革有什么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思想启
蒙作用。
)
4、哪些内容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大?(裁撤机构、取消旗人特权、废八股、
裁汰旧军等)
5、那些人会拥护和支持变法?(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
6、那些人会强烈发对?
7、想一想当时社会各界对变法有什么样不同的反应?(顽固派、民族资产阶级、
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地主、普通老百姓等)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2、维新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 30页小字(关于袁世凯的介绍)及“史海拾贝”,了解政变的过程,体会维新志士的英雄气慨。
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
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
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王帝,力量较弱。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软弱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根本原因。
随后再设问,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从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于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可引导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跳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本课达到高潮。
小结
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
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派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王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