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扬州市“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扬州市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对于初中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单纯地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把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可以训练学生的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通过与多学科的整合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学科互动的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信息技术结题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彬县紫薇中学王芳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彬县紫薇中学王芳娟一、研究背景当今社会是一个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变革的两个制高点。
同样,在教育领域,以这两大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仅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变革,而且影响着课程体系、教学的观念与形式,影响着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影响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
当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二、研究范围及意义(一)研究内容根据我校的信息技术建设的具体情况及新课程的贯彻程度,我们确立了以下具体内容作为研究内容:(1)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现状研究。
(2)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能力现状及提高的研究。
(3)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素研究。
(4)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5)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研究。
(6)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研究。
(二)研究重点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难点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研究。
(四)研究目的通过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信息技术环境,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一定的网络操作、搜集、处理和交流等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观察、思考、联想和记忆等思维品质;学习、积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帮助学生实现四个目标: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标准规范
建立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标准体系,规范教 学资源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
落地实施
确保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在学校层面 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 合。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掌握程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 堂上的优势。
海量教学资源库
建立涵盖各学科、多媒体形式的丰富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选择。
在线资源编辑
提供直观易用的在线编辑工具,使教师能够快速修改和调整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 。
跨平台同步
支持教学资源在多种终端设备间的同步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便捷访问。
师生交互机制的优化
互动式教学
通过在课堂上鼓励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 通。
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并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
深入探索教学实践
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方式。
完善理论研究框架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理论研究框架。
促进产学研结合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成果总结
本研究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信 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创新 实践与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系 统性的解决方案。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 度融合,有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 创新与变革。
提升教学质量的需求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 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 高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未来人 才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乃是指以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光电技术等为基础处理各类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
按内涵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包括投影、录音等视听技术;狭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软件工具,在一定科学方法指导下,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教学”相对。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比较晚,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大多是借鉴国外己有的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各科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信息技术小学课堂教学”为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模糊检索得到期刊论文约12篇,相关论文11篇;检索到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30篇。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己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己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对现代教育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并且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2、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竣的挑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与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解决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而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极其重要的手段。
二、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2、构建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3、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5、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期报告23
《信息技术与地图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盐池三中王琪东2014年我校开始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整合的探究》课题研究工作,学校课题组成员和一批骨干教师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我们有收获,也有困惑;有成绩,也有不足;有喜悦,也有忧虑。
下面我代表地理课题组,按照我们“研究的初衷→研究的方案→研究的成果→研究的不足与困惑”的思路,具体从“背景清晰、主题新颖、方案可行、任务明确、困惑问题”等五个方面,把我们地理课题组研究的情况想大家做个汇报,欢迎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背景清晰——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①国家层面---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传统地理教育提出了三个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信息技术与美术融合教学设计三篇
信息技术与美术融合教学设计三篇文档一:数字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概述这篇文档主要介绍了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效果。
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提供更多的艺术资源和创作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
内容- 数字艺术资源的利用:介绍了网络上的艺术资源库以及数字化的艺术品展览,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 数码绘画与创作:探讨了数字绘画软件的使用和数字创作工具的特点,以及如何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技巧相结合。
- 三维建模与动画制作:介绍了使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和动画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效果美术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创作工具,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文档二:虚拟现实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概述本文档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学生创造力和研究效果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内容- 虚拟艺术展览:介绍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艺术展览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观赏艺术作品,并与之互动。
- 三维雕塑创作:探讨了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三维雕塑创作的过程和效果,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雕塑创作,实时交互和修改作品。
- 艺术实践与沉浸式体验: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艺术创作过程。
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兴趣,提高研究效果。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文档三:人工智能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概述本文档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图像识别、智能创作和个性化研究等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更智能化、个性化的美术教学体验。
内容- 图像识别与分析: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图像识别和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东岭中心小学潘能华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不仅对人类的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而且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以用一名话来概括:信息技术的普及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因此,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必将引发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实施方式、实施策略的一系列的变革,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教和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增强小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们的需求。
为此,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
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已深入广大教师的心中,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我校选定“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的整合”课题进行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度,体现出学校文化价值这一重要因素;也必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根本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素质教育思想、理论3、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系统论原理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一)、课题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过程整合,实施创新教育,促进教学优化的理念、规律、方法、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微山县微山岛一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组二00八年六月自2006年6月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课题经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济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课题。
经过2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反思与积累。
师生一致反映: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实验积累了经验,现将实验过程及报告如下:一、实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对于深化教学过程,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根本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
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
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在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1、背景及意义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地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
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带来了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学校教学与管理革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校提高效益,使教学质量更加精益求精。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
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所以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状过去由于多种原因,我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较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不强,教学技术落后,教育现代化的观念淡薄,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各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通过合格学校建设,逐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引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目前学校各教室开通了“班班通”可以接收网络课堂、电脑信号等,并建成了校园网。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由于我们起步晚、底子薄,与其他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
因此,学校以教研组为龙头,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的探索与研究,力求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结题报告安徽省安庆市集贤路小学课题组我校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通过有关专家组的精心指导,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基本具备了结题的条件。
现将研究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课题立项: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之而改变,教育方式也随之而改变。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正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模式。
因此,世界各国都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
信息社会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
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基于这一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而采用整合方式,即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具体学科整合,将各学科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我是一所市级示范小学,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战略方针,加强教育科研,尤其是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这既是学校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这次课程改革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数字教育资源在美术学科有效利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数字教育资源在美术学科有效利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富水镇初级中学吕飞一、前期研究活动开展情况1.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小组,由校长领导、监督,教研组全体成员具体开展实施,做到分层管理,责任落实,合力作为。
课题小组所有成员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期初有计划的协商、期末有研究的小结和思考,通过课题小组,确保课题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
采取汇报、交流、总结等方式,邀请专家县域内知名专家、省市级教学名师、骨干教师采取多种方式给与指导,认真听取他们提出诊断性的建议和意见,就个人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研究过程、成果和存在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方案,在不断交流、思考、探讨中提升课题研究质量,为课题下阶段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2、开展专业素质提升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培训活动,做好骨干师生的引领示范用。
首先制定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提升计划,紧紧围绕课题展开,主攻在数字资源下载整理、信息技术、软件运用、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排查等和课题研究相关的领域。
自己首先能熟练运用,其次利用课堂和信息技术课、课外兴趣小组时间有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从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简单的查找、输入、下载、排版、修改、归类等,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获取知识。
向学校申请订购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教程书籍、电教软件和收集的各学科教学视频光盘等放在校园图书室和资源平台上供课题组教师学习交流。
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提高自我科研素质,另外,通过培养在信息技术电脑特长骨干学生进行进行引领示范从而带动帮助其他学生的电脑水平,方便课堂的内容实施和交流。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素材的分析、加工、利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3. 重视教师信息化技术和数字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利用数字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目前,我校已经普遍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利用多种多样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如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竞赛、利用“国培计划”和陕西省人人通网络平台选修课程及分享和利用资源晒课,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丰富了学科资源库,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南仓小学2008.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进行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
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
如何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评价模型,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课题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万荣县城关小学课题研究组2005年10月,我校根据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电教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推广工程的实施安排部署,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的课题研究,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结题情况报告如下:一、研究背景我们万荣县城关小学是山西省首批示范小学,在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三机一幕”进课堂,上世纪末,在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才真正起了步。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近五年来,实验教师通过对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与探索,大部分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程需要制作课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我校在这一课题的研究方面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标志,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无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发展的本身来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们的国家大计,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要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系统地处理原有课程的各个方面,全面结合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我校作为一所已经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的 省级重点中学,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诸 方面和谐发展,有自主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学有 所长,学有所创的高素质毕业生。基于这一目标, 占领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 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现实的而且 有深远的意义。
谢谢观赏!
南京市华中学 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生有较多机会在 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探索,并对获取的大量 学科知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 运用所学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中华中学课题组 2、课例实录 3、论文 4、课件 5、“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 力的实验研究》检测指标体系
一、课题背景
我们认为:
我们应该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和 学习技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他们 吸取、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 创造更好的条件。 即使在一些已经建立校园网的学校,也未能在 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大多是传统课程网上搬家, 使用网络资源仅仅停留在网上搜取资料和简单加工 资料上。
为了教师能在最短时间在网络上收集资源,整 合资源,制作课件的需要,我校大量使用了网络和 教学平台,为确保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 使用了大容量路由器,可千人以上同时上网学习, 满足了大量并发和信息处理的需要。学校信息中心 还有上千盘电教资料和VCD提供教师使用。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网络中心、结构图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2、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整合的核心。
“十五”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阵地在课堂,围绕新型教学 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仅省级以上大 型网络观摩课就开设了5次,共37节,涉及语、数、 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学科。在建构主 义教学理论和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支撑下,通过这 些大型展示课不断实践和反思,构建了“主导—主 体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李伟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学校,辽宁,沈阳,110031
刊名: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2011(5)
1.何燕林部分讲台让给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双主一本』课堂模式改革的结题报告[期刊论文]-政治课教学2004(1)
2.李海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会议论文]-2009
3.梁曼对外汉语中级口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期刊论文]-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2)
4.兰兰.吕丹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合[期刊论文]-学理论2010(31)
5.机械工业出版社与北京101中学倾力推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系列丛书》[期刊论文]-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6.周红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不应忽视板书的作用[期刊论文]-教育信息化2004(3)
7.魏慰.吴志群信息技术与现代汉语课程整合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6(4)
8.王芳职业核心能力在财会专业《excel应用》课程中的渗透尝试[期刊论文]-金色年华(下)2011(7)
9.夏君项目教学与合作学习在Excel教学中的混合应用[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11(13)
10.邹淑君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2005,30(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lxxxt-jcjy201105014.aspx。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模块化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模块化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缘由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的编排上虽课程之间有所联系,但有时特点不明显,有的课与课之间内容松散,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不了连接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转变为现当代教学思维模式,将美术教材进行模块化整合,将“传统教学意识”转变为“模块化意识”,实施模块化教学,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学生身心发展。
二、研究目标模块化整合主要以横向模块化整合为主。
横向模块化整合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找寻一个年级的课与课之间的统一点,制定一个大的课程主题,将相似或可联系的课程梳理整合起来,并根据课程的相似和不同,将学习内容划分组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一套完整的模块化教学案例,案例分为主案例和分支的子案例,建立起学生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整体性训练体系,将原本的课时有效压缩整合,实现美术教学的统整性、阶段性、有效性。
三、研究资料 1 1 、相应书目阅读学习:《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王大根著《造就全人类的艺术教育》(德)托马斯.维尔德格鲁伯著王剑南译《课堂教学新变化》赵国忠著《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美)威金斯2、课堂教学、人教版教材、教辅用书学习认真钻研人教版一、二年级学段小学美术教材和教辅用书,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联系理论反思总结,坚持做读书笔记。
四、研究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p ^p 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有用信息,以达到某种研究目的的方法。
本课题中文献法使用目的是为了了解课程与教材,了解美术教材的设计和模式,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基本特点,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何更好的展开课堂教学。
2、观察法: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教育教学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p ^p 的一种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负责人:荣志军邮编:835200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
二、课题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电脑已经成为一件日用商品逐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的服务。
但任何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其它课程有效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发展。
单一的信息技术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教学的现状已越来越呈现出种种不足。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绘制电脑图画,制作FLASH动画、网页,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诸如复制粘贴、各种工具的应用等电脑技术外,其中的许多环节如色彩(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色相环知识)、构图、素材的绘制,透视关系等都与美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电脑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所掌握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能力的综合反映。
一个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更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提出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工具,要把信息化做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二是要把信息技术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为学习的方式,发
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的。
而在以上大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我校美术欣赏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以“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课题的教学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整合,不仅是美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知识拓展和深化的需要。
首先,影视广告针对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代表性,因为影视广告本身就是媒体艺术,是各种信息流的综合与协调,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影视广告的欣赏。
其次,影视广告欣赏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在以往一只粉笔一张挂图式的传统美术课中,影视广告不可能深入开展的,
只能一代而过,学生也只能是“望梅止渴”。
只有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堂才能使其变成为可能。
再次,影视广告欣赏具有时代性,符合时代的发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影视广告欣赏符合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影视广告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其审美、社会责任、创新、感受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酝酿期:在2003年正式启动课题前,就利用多媒体教室辅助影视广告教学,已尝试到利用电脑教学在美术课中所呈现的多样式及多容量的优势并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二)发展期:2003年7月以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分类》入手在高一三班开展试验,初步构建基于单机的“情景-探究”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实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深入研究期:2003年11月通过初期的探索,总结经验和不足,摆正课件、教学、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典型课例《影
视广告的创意》中大胆实践课堂模式的改革,引用竞争机制激励学生思考,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
(四)完善期:2004年起着手于影视广告赏析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深入进程,通过《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典型课例,针对探究式学习展开研究,总结和开创出探索发现学习
巩固验证,这一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五. 形成课题研究的结果
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各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比较法、问卷调查法。
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结构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可行的,在探寻其规律中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影视广告赏析在课堂实践中实践的问题及整合的可行性。
在应用信息
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有指导、可实践、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
再次进行教学课堂实践,将设想付诸实现,并从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我校影视广告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结果主要是:
(一)完善学习过程,实现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在实现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通过改革课堂结构与模式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和表现力,主动的建构知识,并促进学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合学习和竞赛式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鉴别力。
只有老师通过对信息不断处理、组织、引导让学生自我感知、体验发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比,才能使学生不断丰富表现经验及情感的积蓄,最后实现应用做一个有审美鉴别力的人。
(三)改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以适合教学改革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判断和感悟及创新的能力,相互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能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三节典型课例在多媒体课堂的实践,得出以下结果:(一)教师、学生、课件三者的相应角色
1 教师美术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形势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他要给学生在课堂中探寻中提供有力的帮助和适当的引导,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外,更是一个顾问和意见交换者。
2学生体验者与参与者
作为美术学科,他是一个强调感性与体验的学科。
特别关注学生的情趣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可通过实际体验来锤炼悟性和感受力。
在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课中,我们模拟拍摄了几个校园公益广告。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3 课件教学的辅助手段
通过实践我们已经走出了"为课件而课件"的误区,真正的理解到课件在整体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如:在学生讨论影视广告的制作的基本方法后随机播放了教学光碟,没有太多的注解,本着拿来注意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随着对课题的深入展开,更加感受到课件越朴素越好,越直接越好,让其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
(二)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1 创设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 改革模式,使学生能探究
关于探究式教学,我们应走出误区,不应"神话"。
什么都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猜,这是不科学的。
探究也是有尺度的,比如本课中,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是很专业的,对同学们来说是陌生的。
如:在播放教学片时,除将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完
整流程图删除外,部分流程图的片段还是适当保留的,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加深了理解。
(三)附:运用调查问卷得出如下数据
(1)在没有多媒体教室前98%的学生是在家中欣赏影视广告;
(2)91%的同学对自己平时电视上接触到的影视广告不满意;
(3)100%的同学认为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比家中效果好,普遍认为:可以看到世界上更优秀的广告影视作品;加深了对影视广告专业性的了解;为以后欣赏影视广告指明了方向,提高了鉴赏力;
4、100%的同学认为通过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的学习,对自己的各方面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1)创造力(2)想象力(3)观察力(4)感受力(5)反向思维能力(6)审美力(7)逻辑思维能力(8)表现力。
由此得出结论,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结果,课堂实践是成功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学生的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可行的。
七、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无论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件辅助还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是在多媒体这个教学平台上展开的。
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得影视广告欣赏课的开展成为可能,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
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育所呈现的优点更为突出,好马还需配好鞍,只要好的理念没有好的平台,一切都是空谈。
而探究式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必然将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自身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
在进一步研究中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搞花架子,在技术上求新而淡化了教学思想内涵,本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而去走弯路。
更应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更主动、更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