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的任务是: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各种角,讨论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2.动手操作,使用量角器测量不同角度的角,并记录下来。
3.探讨角的性质,如角的和、差等,并举例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如顶点和边,并能够正确指出生活中各种物体中的角。
2.使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发现角的基本性质,如角的和为180度,同角或等角的度数相等。
4.培养学生运用角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如计算图形中所有角的和,或找出等角。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角的存在。首先,我会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图片,如教室的角落、黑板的边缘等,让学生指出其中的角。接着,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见到的角,从而引出角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我会提出问题:“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几何知识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态度,增强其自信心和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几何的美,培养其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和分享,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道德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角的特征和性质,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关注小组合作过程,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如设计“角的拼图”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关注小组合作过程,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如组织“小组互评”活动,奖励表现优秀的小组。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为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特征,能辨别各种角,并了解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和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角、,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角的定义是什么?角的分类有哪些?”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教学目标为: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学生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角虽然还比较抽象,但在生活中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我在教学中主要引导为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活跃起来,通过各种活动,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1、找角。
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校园情境图。
学生仔细观察后汇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生自主活动:找角。
找到后,互相说说感受。
(让学生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5篇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5篇范文)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数学化的活动中认识角——《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长兴县水口乡中心小学樊立新一、背景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几何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角”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真正几何意义上“角”的认识可能还是模糊不清。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
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
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因此,《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虽然是角的初步认识,但还是不能停留在生活经验、情景中,必须“跳”出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一定水平的数学化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一)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入“角”出示图形: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4个角的长方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引导学生猜一猜后面都躲着什么图形,并说出根据露在外面的角。
(二)观察实践,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出示各个角,仔细观察,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被我们称为角的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找一找并分享生活中的角。
(三)学用尺子画角,通过画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学生尝试画一个角并说一说自己的画法,再由教师示范画角,并指导学生:先画一个顶点,再用直尺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最后小结,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四)活动练习,初步感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几个小活动,如小游戏“谁的眼力好”,出示很多角,学生来找找看哪些是从图形(长方形)上剪下来的角,体会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又如小游戏“谁的手儿巧”,学生尝试把吸管做成一个实物的角。
学生通过操作,让角变大、变小,感受角可大可小,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表面的角度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合作,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实物演示、绘制图形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教师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如三角板、剪刀等,展示不同的角,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发现角的存在。
3.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解释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五)作的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如测量物体表面的角度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角的初步认识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突出的亮点:
2.教师可以讲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使用实物道具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的角。
3.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物体表面的角度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角的特征和辨别方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测量教室中的角、绘制不同类型的角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资料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资料一、教学背景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涉及到定义、性质、测量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之前,需要有一定的几何图形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并掌握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角的定义,并能用几何图形表示角。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角的几何性质,并能够简单地测量和画出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定义,并能够用几何图形表示角。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一:观察角的形状活动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角的形状,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过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角,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提问学生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评价:通过观察角的形状,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角,并能够用几何图形表示角。
2.活动二:测量和画角活动目的:通过测量和画角,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活动过程: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角的模型,要求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和画出这些角。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角的性质,如大小、对称性等。
活动评价:通过测量和画角,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角的性质和测量方法,并能够简单地测量和画出角。
3.活动三:角的特殊性质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角的特殊性质。
活动过程: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些特殊的角模型,如直角、锐角、钝角等,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出这些角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角的性质。
活动评价: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认识角的特殊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1.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掌握角的定义和性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用角的度数来描述角的大小。
3.能够根据角的大小进行分级比较。
教学重点:1.角的概念和性质。
2.角的度数表示和比较。
教学难点:1.角度的度数表示。
2.角度大小的比较。
教学准备:1.板书工具。
2.角度模型或图纸。
3.角度分级比较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提问:小明站在教室正中央,他可以看到教室的哪些部分?2.学生回答。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小明站的方向,并指出这是一个角度。
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呈现(10分钟)1.展示正方形或长方形,指出角是由两条边共同围成的。
2.描述角度是用两条边的夹角来表示的,不同角度的大小不同。
三、讲解与示范(20分钟)1.讲解角的概念和性质:角的边界为两条线段,两个端点分别叫做角的顶点和起始点;角的度数表示了两条边线沿顶点转动的程度;角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
2.通过模型或图纸上的角度示例来演示角的度数表示方法。
3.提问:角度的度数是从哪条边线开始算起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
四、练习与拓展(25分钟)1.学生分组完成练习题目,掌握角度表示方法。
2.通过比较练习,让学生感受不同角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3.提出问题:如何用角的大小进行分级比较?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五、总结与拓展(20分钟)1.回顾角的概念和性质,总结角度的度数表示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角度的分级比较方法,进行口头总结。
3.扩展:以日常生活或实际应用中的角度为例,让学生发现角度的应用场景。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角度描述日常生活中的5个场景,并找到角度的分级关系。
七、课堂小结(5分钟)1.提问学生角的概念和性质。
2.引导学生回答角的度数表示和比较方法。
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继续观察和认识角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角度概念,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实际为纲,实践为要———《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角在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属于基础性知识。
之后涉及到的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
本单元是角的初步认识,为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打下基础。
在学习角的相关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欠缺,但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遵循“实际为纲,实践为要”的原则,主要通过观察、操作、验证,总结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从而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理解“角”这一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图形加以“模型化”,并会灵活运用角的特点加以解决生活中找角的问题,从而提升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深化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案例描述]片段一:看角(新课导入)媒体展示角。
先向学生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物体,从而自然地引出剪刀、三角板、足球门架;再出示有角的实物,让学生感受角的某些特性;然后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国旗、钟、扇面的实物图,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一种模糊的印象。
师:角是怎样的?您能举例说说周围物体表面中哪里有角吗?生:教室的墙角生:课桌的桌角生:门上也有角生:窗户上......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棒!那到底怎么样的图形我们才能称它们为角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角的初步认识片段二:摸角(实践为要)师:拿出三角尺或课本,找找角生:找到了,课本上有很多的角生:三角尺上的角也找到了!师:那么请同学们摸一摸这些角,互相交流一下感受。
(几分钟过后)师:有谁想说一下摸角时有什么感觉?生:头尖尖的,很刺人生::两边很平、很直。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角的初步知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4、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十一小,每周一上午我们都要做什么?生:升国旗、听领导讲话等师:那我们升国旗时大家有没有注意我国的国旗上有什么标志呢?(出示自己画的五角星)生:五角星师:那你们知道五角星为什么这么叫吗?生1:我想可能有五个“角”。
(这时学生所说的角,可能没有我们所定义的角)生2:五个相同、一样的“角”。
师:看来同学的知识点很丰富啊!它是以“角”的个数而起名的。
其实不仅在五角星上有“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
师:相信大家都学过三角形了吧!生:学过。
师:大家看看老师要是把这三个部分剪出来,他们像什么呢?(出示把三角形剪成三个角的图,自己画的)生:学生都很努力的想了好久,有些可能因为预习过,会说出角)师:呵呵,看到你们这么有好奇的眼神,那老师就告诉你们,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角。
那你们想知道怎样的才能叫做角?大家还想不想学习更多的“角”呢?生:大声说,愿意。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大家进入角的世界王国吧!看看那些有角!个人评价:在导入部分,我以大家熟悉的每周一都要生国旗所认识的五角星为导入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的同时,我进一步把大家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展示给学生们。
这样学生的就可以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还对角有一个好奇心。
到底怎样的才可以是角?角有哪些部分组成?都有哪些角?在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学习,会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收获,同时也会使整堂课有一个好的效率。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与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角的初步认识》案例与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案例与分析襄州区张家集镇杨榜小学杨国杰【案例描述】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重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1 / 6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一副、活动角两个(其中一个活动角边可伸缩)、画角小练习方格纸每生一张。
学生准备:三角板一副、活动角一个。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出示三角板,你们认识老师手里的东西吗?他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三角板呢?找学生上台指给大家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一)找角,指角 1.(课件出示校园主题图)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
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3.教师示范指角(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课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课例分析何冬娟一、案例背景描述:“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角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中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单元是角的初步认识,为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打下基础。
在学习角的相关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二、案例情景描述: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画标准的角。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领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1.学生每人4根小棒、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剪刀、彩色纸2.多媒体网络课室、课件教学过程:(一)摆小棒的游戏引入课题。
1.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2.拿走一根小棒,再摆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3.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呢?(角)(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孩子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本节课做好铺垫)(二)新授:1.初步感知角:课件出示校园的一角画面,同桌互相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图中什么地方有角?(学生汇报,老师点击课件验证)学生离开座位,找身边、生活中的角,然后指名汇报。
(网络虚拟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几何知识相对比、结合,学生兴趣盎然。
)2.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认识角,学习角各部分的名称:师:同学们从身边找到了这么多角,谁来说说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点击课件,从剪刀、吸管、水管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
)生:我发现角的头尖尖的,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联系实际,找角(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
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互相协作精神。
教具准备::一个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一把扇子,红角蓝角各一个。
一.创设导入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能牢牢记住旧知识,那现在老师来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如果老师把这些图形藏在校园里,你还能找到这些平面图形吗?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们能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我们校园,真棒!其实我们的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看钟面上、剪子、双杠上都有这样的图形)。
哪位同学知道像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呢?生:积极踊跃发言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作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并了解它。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首先,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复习旧知引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环境去观察去发现藏在校园里的另一种图形一一角,直奔今天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1.动手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的特征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看图上那位老师的三角尺变到我的手里来了,比一比看看谁的眼力好,能上前面指一指它的角在哪里吗?师:同学们,请拿出你手里的三角尺,像老师这样用手指一指,找到一个角戳一戳手心,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生活经验丰富,观察能力强,对角已经有了一些直观上的认识,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你能找到这些物品中的角吗?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我将这些物品隐去。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滨河路小学:宗艳杰《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滨河路小学:宗艳杰我在讲《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折角和操做活动角等活动,验证角的大小决定因素这一问题。
我的教学片段是这样的:师:我们认识了角,还会找角,那我们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圆纸片,动手折出一个角,看谁能折出不同形状的角?(学生开始折角,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折完后,师说:“现在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你们折出来的角,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开始动手比)学生1:我们俩折的角一样大;学生2:他折的角大,我折的角小。
此时,师总结:“同学们真聪明,看来角是有大小之分的,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现在同学们拿出活动角,我们就来看一看。
”然后我拿出自制的活动角,通过一抽一拉,学生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检验,学生对这一基本概念掌握非常好,但是在第二个学生回答完之后,如果我能根据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直接用他们折出来的角进行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比如我先找角的大小相同但是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问:“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再找两个角的大小不同但是边的长短相同的两个角,再问:“同学们再观察这两个角,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再找一组角大边短和角小边长的两个角再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的认知冲突就产生了,他们就会疑惑,此时我再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问:“那么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这时再拿出活动角演示,课堂一定会很精彩。
我前面的教学设计,从折角比较大小,直接到用活动角教学角大小的决定因素,显然中间过渡生硬,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迁移过程,虽然知识点掌握牢固,但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了新知,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动态生成,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分析、比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认识角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角教学案例分析引言角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角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角教学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该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案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角教学的改进建议。
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个中学初一的数学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为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让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一个中等难度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2.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在教学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关于角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问题,并进行推理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应用所学的知识。
3.学生参与度的评估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了角的概念,是否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解题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4.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讨论和实际操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改进建议基于对该角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更加具体明确,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
3.提供更多的练习:通过提供更多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南燕竹镇中心校张拴锁
【案例描述】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重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一副、活动角两个(其中一个活动角边可伸缩)、画角小练习方格纸每生一张。
学生准备:三角板一副、活动角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三角板,你们认识老师手里的东西吗?他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三角板呢?找学生上台指给大家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找角,指角
1.(课件出示校园主题图)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
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3.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
4.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有角,说说你见过那些?小组内互相说说,比比哪组找得多。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角的实物,用光标显示角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角。
)
(二)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
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5.摸一摸折的角有什么感觉。
明确各部分的名称。
(三)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用手感受一下角的尖,两边。
3.玩游戏:变大变小角。
4.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
5.用数字棍摆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
6.比哪个角大。
7.小结:说说通过游戏明白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在游戏中明白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
(四)画角
1.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对角的认识画出“角”。
2.全班交流:谁画得对,画得好。
3.教师示范画角,学生练习。
4.展示自己画的角,介绍画角步骤与方法。
5.小结(出示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1、判断是不是角。
2. 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3.比两个角的大小。
4.填空。
四.全课小结: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自由交流。
)
【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情境引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2.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
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数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4.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了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5.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6.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
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