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向诗学习什么
六年级下册语文3课古诗三首跨学科教学
古诗三首跨学科教学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和欣赏,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来跨学科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从语文与历史、地理、哲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探讨如何结合古诗三首展开跨学科教学。
一、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的内容概述古诗三首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江雪》,这三首诗分别描述了登高远眺、草原送别和江雪等不同的景观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风景的壮美和诗人的志向情怀。
2. 古诗三首的学习方法在进行跨学科教学前,首先要对古诗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和探讨诗中的意境、用词、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背诵、朗诵等方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教学1. 古诗与历史的通联古诗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见证。
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政治风貌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2. 古诗与历史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古诗的内容,介绍古代社会特点、历史事件等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古诗的也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
三、语文与地理的跨学科教学1. 古诗与地理的通联古诗中描述的风景和自然环境,也可以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气候环境等内容。
2. 古诗与地理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语文与地理的跨学科教学时,老师可以从古诗中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进行解读和讨论。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形式,了解古诗中描述的风景所对应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四、语文与哲学的跨学科教学1. 古诗与哲学的通联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情感体验等哲学内容。
2. 古诗与哲学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语文与哲学的跨学科教学时,老师可以针对古诗中的哲学意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引导学生思考。
处世哲学 古诗词名句
处世哲学古诗词名句古诗词中有许多处世哲学的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态度和方法面对人生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名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天生我材必有用,——《卜算子·咏梅》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只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坚定前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勇往直前,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2. 临河羡鱼不被罟,拔山盼雁空易倦。
——《滕王阁序》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贪图眼前的享乐而忘记追求更高的成就。
有些事情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只有这些困难才能挑战我们的能力和毅力,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玉案·元夕》这句话表达了对死亡的认知和对生命的珍视。
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活得有意义,让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留下不朽的痕迹,让自己的精神永远流传。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思·杜甫》这句话强调了追求人生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困难和挫折来检验和磨练。
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而应该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探索、学习,顺应人生风起云涌的变化。
5.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卜算子·咏梅》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命运是由天定、由命运主宰的,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心态,接纳命运安排,珍惜眼前的机会和幸福。
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放弃。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关于处世哲学的名句。
面对人生的问题和挑战,这些名句可以帮助我们摆正心态,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一、古代经典文学古代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
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1.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品味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从《诗经》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诗人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们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描绘了一个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习《红楼梦》,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家庭伦理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3. 文学批评与鉴赏学习文学批评与鉴赏,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价值观念。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学习儒家思想可以使人明白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随缘而安”。
学习道家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追求内心平静和身心健康。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平,主张“兼爱”、“非攻”。
学习墨家思想可以培养人们的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法治国。
学习法家思想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守法守纪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传统艺术与技艺中国传统艺术与技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书法、绘画、剪纸、剪影、戏曲等。
通过学习传统艺术与技艺,可以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观念。
1. 中国书法学习中国书法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通过临摹名家作品和学习书法技巧,可以提高个人的字写水平和艺术造诣。
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
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可以用来诵读的哲学古代诗句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精选篇】1.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2. 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3.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4.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5.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6.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7.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8.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9.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1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11.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1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13.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1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1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16.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8.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19.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2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热门篇】1. 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5.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专题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
学员学习日程安排表
学员学习日程安排表
学员学习日程安排表
远程培训考核标准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请你谈一谈写字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并结合具体
案例说说你是如何引导学生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的。
张玮
一、培养写字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写字
2.注重基本笔画书写指导 写好一个字,要写好它的每一种基本笔画。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严 格的笔画书写指导,注重指导学生写好每一种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让学生打下扎 实的基本功。在教学中,可采用形象化手法进行训练。如练习“横”,横有长短仰卧之 分,短横一般情况向上,稍微向上挺,如一片秋叶,如一扁舟,如一飞鸟。长横如一个 小山坡,如一个担夫负重时的扁担,两头稍向下弯。向学生介绍完“横”的特点后,用 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诵读为:短横如秋叶、扁舟和飞鸟,长横如山坡、负重的扁担。
我最关注的还是第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 略。在这一部分,杨老师主要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策略入手,通过学习, 使我懂得了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探究性学习大致有如下策略1、教会学生在预读 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3、 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 4、诱导学生在赏读中萌生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欣赏、评价与拓展、延伸。
2.赏名作激情 优秀的书法作品,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通过让学生欣赏历代书法家不同风
格的作品,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钦慕之情。如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兰 亭序》,其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 态必不相同。又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气势磅礴,沉稳端庄,血肉饱满。这些作品 不仅是欣赏的绝作,更是学习的范本。让学生耳濡目染,对照比较,极大激发学生的钦 慕之情和创作之情。
朱熹诗歌及其哲学思想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学思想:此诗题为《观书有感》(亦为《咏方塘诗》),其实这首诗正是朱熹治学之道的一个生动的阐释。
作者之意不在“景”而在“理”,朱熹其实是要说明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池塘之所以能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进来;同样,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学问高深纯正,使自己思想不僵化,不陈腐,永远保持活力,就得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读书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有所发展的“源头活水”,就是读书人有所创见的“源头活水”。
这首诗以“源头活水”喻圣贤之书,以“方塘”喻人的心灵,以塘水清澈喻在圣贤之书中吸纳新知后心灵获得的净化效果。
此诗大意是说,人们必须经常读圣贤之书,让书中之理源源流入心田,才能荡除心中的污垢,使心灵纯洁明净。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学思想:借泛舟喻学,写久读圣贤书的感受。
朱熹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格物主要包括读书和应物,他特别强调读圣贤之书。
前两句看似写景,昨夜江边春水涨起来了,巨大的战船犹如羽毛浮起。
后两句由物感悟,在江水干涸之时,用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推动庞大的战船,而一旦春水涨潮,巨舰也能操纵自如地航行在江水中流。
一如为学之理,经过不断格物致知,学问不断积累充满,到了一定程度,也会豁然贯通。
这一感悟,与其讲论说教一致。
《朱子语类》中说:“一事一物,莫不皆有一定之理,今日明日积累既多,则胸中自然贯通。
如此则心即理,理即心,动容周旋,无不中理矣。
”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哲学思想:经过人的艰苦的修炼工夫最终消除私欲,达到至纯至善境界的历程。
经过修炼,人欲是能够消除的。
消除了人欲,人就恢复到与天理通合为一,即至纯至善的本然境界。
“依旧青山绿树多”象喻的正是这种本然境界。
偶题三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主张无神论存在主义,他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对于“能是如何存在”这一20世纪的哲学热点问题,海德格尔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人活在世,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而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人所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而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体用到存在,而只有存在,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有自我选择才有光明和快乐。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受尼采的影响,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参看海德格尔:《筑·居·思》的演讲)尼采的思想启发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思考,让他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在他看来,全部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他采用了他的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用以分析“此在的存在”。
“现象”这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基本含义是“自行显现”,因而,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于此,他表达了与尼采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批驳了尼采关于知识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知识不是靠强力、靠征服来认识客体,而是让客体任其自然,自己展示自己究竟是什么。
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人在存在的场中,但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的这一基本思想是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理念进行反思所得出的结论。
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有了“现象”和“实在”的区分,但直到近代,这种区分才突显出来,近代哲学一直是传统认识论占据主导地位,其基本理论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象性思维、主体性原则和本质主义等方面。
哲学原理在诗词名句中的体现
哲学原理名言/成语/诗词总结1、人们的意识不都是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立场是制约意识的因素之一: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青年学生应学习历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4、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唯物主义:(1 )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一荀况(2)形寸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一一范缜[南北朝](3 )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气者,理之所依也。
——王夫之[明]唯心主义:掩耳盗铃:比喻欺骗不了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心外无物。
一一王守仁[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一一贝克莱[英]5、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6、要正确估量对待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普遍联系的观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江水暖鸭先知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一一况反例:孤立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8、因果联系:无风不起浪时势造英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9、要提高实践活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10、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11、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画龙点睛:比喻绘画、作文在紧要之处加上一笔,使其灵活而有神。
12、离开整体部分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手。
13、要树立全局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反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快乐阅读王国 编读零距离48小学中高年级版/2020年10期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我第一次看到这首《十五从军征》是在大学课本上。
那时我刚上大一,开学一个多月了,天天想着回家,翻着刚发下的新书看到了这首诗。
天哪,我一个多月没回家都恨不得学校马上宣布放一周假,这个人居然65年没回家!回家后,家里已经没有人了,院子里杂草丛生,野兔、野鸡在屋里跑来跑去,勉强生火做好了饭,都不知道谁能和自己一起吃!唉,这首诗看得我捏紧了手机——即便回不了家,能随时和家人联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呀!(咪 蕊)“我都没有和你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小星星们对这句台词熟悉吗?不会吧,你们不会没看过《还珠格格》吧?这可是陪伴小编长大的一部经典电视连续剧。
不过没关系,小编虽然没能和小星星们一起看电视剧,但还是能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哦!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学习过程,从最开始的《静夜思》到后来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路过”的无数古诗,它们就像在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观众。
不知道编辑部的小姐姐们是哪一颗星星的头号粉丝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处小院,一树繁花,三餐,四季,偶有朋友探望,可以亲手为他们制作美食,开封早就酿好的美酒,酒后微醺,便一起躺在屋顶看星星看月亮。
这样的画面,做梦都能笑醒。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心向往之的人生归宿,至于它是什么时候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的,我想不起来,但一定和这首诗有关: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喜欢这种生活让我喜欢这首诗,喜欢这首诗让我更向往这种生活。
特别是冬天,雪已经在天空酝酿,忙碌中抬头,轻吟它都是一种享受。
将来一定要将这首诗题在小院中,欢迎到时已经是大星星的你们来做客哦。
(葵花籽)登高望远,咫尺万里说起古诗来,我最常吟咏(念叨)的就是祖籍在我们山西太原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是我印象中会背的第二首诗。
论古诗《苔》中的美学和哲学思想
一、《苔》中的美学观《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一首咏物诗,歌颂的是我们极容易忽视的一种低等植物——苔藓。
“白日不到处”在这里点明了苔藓所生长的环境——永不见阳光的潮湿地方。
苔藓作为低等植物并没有茎、叶,乃至都没有顽固的根去筑牢自己,那它又是怎样生长呢?苔藓的每一次生长都在迎难而上,而它却不惧艰辛、奋勇直前。
苔藓的一生都在孤单寂寞中度过,还好它也会有生命的延续,会开出像米粒一样细小的花朵,准确来说,这样米粒般大小的事物其实是它的孢子,虽然“花朵”小得几乎忽略,但这对苔藓来说能够顺利开放,结出孢子,留下后代就已经是它生命的胜利。
苔藓是不起眼的,却也是美丽的,更是了不起的。
它不会找任何借口,也没有像牡丹一样华丽的外表和众多的关注,却还在顽强地生长、开花、繁衍,经历着生命的全部过程。
它与牡丹是相同的,同样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同样美丽无比、令人着迷。
如果说牡丹是雍容富贵的,那苔藓就能称得上是超凡脱俗的,无论栽种的土壤是肥沃的还是贫瘠的,是湿冷的还是温暖的,是冷清的还是热闹的,它都不在乎,享受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样的悠然自得。
这样的苔不会因受冷落而备受打击,因为它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它与牡丹是一样的,最终都会自由地绽放,把最美的一刻献给世人。
而世界上并不只有袁枚能够看到它的勇敢品德和如此顽强的生命。
二、《苔》中的哲学思想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
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会有残缺。
苔藓的生命,安静地度过,不会光芒四射引人注目,它只是执着地生长着,自信地开放着,认真把自己生命的全过程走好,没有保留地为这个世界留下最美的记忆。
正如梁俊选这首诗的原因——“我们在人群中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太过平凡,人们看不见,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朵的花,很美。
”也许这也是他想借助这首诗来告诉大山的孩子们一个道理——“虽然现实的平凡限制了我们,使我们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消极悲观,自惭形秽,而要去学习苔的精神,充满着自信,像牡丹一样坚强勇敢地绽放,平凡人也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把握自己人生,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
中 国古典诗词中隐含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典诗词中隐含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在其优美的词句和深远的意境背后,常常隐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思考,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诸多启示。
诗词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古人在诗词中描绘自然景象时,并非单纯地写景,而是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在走到水流尽头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悠然地坐下欣赏云起云落。
这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强求、不执拗。
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望见南山,展现出一种自然而然、不刻意的心境。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过度地征服和破坏自然。
“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在古典诗词中也多有体现。
阴阳的观念认为,世间万物皆由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如昼夜、寒暑、动静等。
在诗词中,这种思想常常通过对比和映衬的手法表现出来。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之直与长河之曲、落日之圆形成鲜明对比,直与曲、圆与缺,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再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鸟鸣的动衬托出山林的静,动静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让我们明白,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往往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应该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
“无常变化”的哲学思考在诗词中也屡见不鲜。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人也有悲欢离合的经历,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完全圆满的。
又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感慨自己遭遇困境的同时,也看到了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旧事物的衰落。
这提醒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挫折,明白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困境只是暂时的,新的机遇和希望总会到来。
通向哲学之路的诗——普鲁塔克《论学诗》首章解读
通向哲学之路的诗——普鲁塔克《论学诗》首章解读普鲁塔克《论学诗》首章解读一、前言普鲁塔克(Friedrich Nietzsche)《论学诗》是他在1873年发表的哲学著作之一,特点是既是哲学又是诗歌。
它通过对哲学内容的诗化表述,将哲学理论的深刻思想作为内容的表演,向人们建议把哲学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自己在诗中体会到哲学思想的深刻。
二、诗语表达非凡普鲁塔克在诗中以成熟而大胆的表达和技巧,把哲学观念变成传统文学形式,丰富诗歌的内容,表达出哲学中的真知灼见。
他的语言上不拘一格的别具匠心:用大胆的想像和手法,把自然和国家的兼容并蓄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且用神秘的方式展示出神秘的诗句,让人既受到哲学的启发,又慢慢地受到它的感召。
三、哲学思想与诗意心灵在《论学诗》一书中,普鲁塔克不仅展示了他自身对哲学思想的理解,还把哲学中内容提炼出一种诗意的心灵。
在诗中,对人和自然的热情表达,突出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无价之宝,以自然、心理学、神学和哲学思想等知识相结合,将思想内容抒发出美丽深刻的语言;形成独特的美学表达,从而传达出一种深远的真理。
四、学习的诗因前行的动力普鲁塔克在《论学诗》一书中深刻描绘了学习的意义,他解释说:学习要像跑步一样,没有跑起来的力量,就不能前行;没有学习的热情,也不能得到真知。
他鼓励人们把学习当成一颗燃烧的火种,越博越饱满,使真理从学者内心涌出,使他们感受到真理前行的动力,用学习之路抵达哲学。
五、论学诗中哲学思想的启迪《论学诗》是普鲁塔克重要的哲学处女作。
一书中普鲁塔克给出的哲学理念是,让人们从学习的角度重新审视哲学诗,把充满哲学思想的诗歌语言作为启迪,深刻认识真理和价值,为了传播思想而给出探索之路。
六、结语普鲁塔克《论学诗》是一部古老而又宝贵的哲学诗歌,为我们指引带来了一条通向哲学的路径。
他在诗中传达出哲学思想,让我们了解学习是为了改变和发展,让知识深入到我们内心;更让有志于哲学的人们有责任文化的把握,牢记先贤的教诲,把哲学的真理植根心灵,随着诗歌的思绪不断张扬,乘着时光的航船,早日看见哲学的彼岸。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哲学思想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哲学思想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良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段好的故事,它还蕴含着哲学思想,关于价值观、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哲学思想,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作品中的人生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观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如何为人生赋予更多的价值。
例如,诗人顾城在其作品《风雨中》中写到:“今宵多珍重,酒定达难逢。
人生如白驹,匆匆皆从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生命非常短暂,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让我们更好地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二、作品中的人性思考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或诗歌,它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作者的人性思考。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叙述了一个在战乱年代的上海,在现实的压迫与荒芜中,在道德和感情中摇摆的人物,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深度思考。
在这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关于人性的思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作品中的品格塑造除了人性思考,文学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品格。
例如,现代作家方外外在其作品《九口之家》中,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就意味着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只关心自己。
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福祉,还能够引导我们在现实中塑造自己的品格。
四、作品中的爱的探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爱情,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例如,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说《小王子》,描写了一个孩子对空中飞行员的友谊与信任,描述了生命中最纯真的友谊和爱情。
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让我们恋爱关系增加些情趣,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爱情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它。
总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哲理性的思想,为我们塑造人生观、人性思考、品格塑造、爱的探讨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益处。
画竹诗蕴含的哲学道理
画竹诗蕴含的哲学道理【原创实用版】目录1.画竹诗的背景和起源2.画竹诗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3.画竹诗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画竹诗的背景和起源】画竹诗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创作的一种诗歌类型,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
画竹诗的特点是将竹子作为主题,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特性和寓意,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象征着坚韧、高洁、虚心等品质,因此画竹诗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
【画竹诗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坚韧不拔的品质在画竹诗中,竹子被赞美为坚韧不拔的象征。
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严寒酷暑,竹子都能顽强地生长,不向命运低头。
这种品质恰恰体现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念,教育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2.高洁独立的品格竹子生长在山野之间,不依附于其他植物,独自挺立,不为名利所动。
这种高洁独立的品格在画竹诗中得到了赞美,体现了古人追求高尚品质、不媚俗世的精神追求。
这种品格对现代社会人们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3.虚心谦逊的美德竹子的形态特点是中空有节,这在画竹诗中被寓意为虚心谦逊的美德。
诗人们通过赞美竹子的虚心,表达了自己追求虚心谦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种美德对现代社会人们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人们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
【画竹诗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画竹诗中所蕴含的坚韧、高洁、虚心等品质和哲理思考,对现代社会人们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学习竹子的坚韧不拔,勇敢地去拼搏;在追求个人价值和人生目标时,我们要秉持竹子的高洁独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个人修养和成长过程中,我们要践行竹子的虚心谦逊,不断学习和进步。
中国新诗诗哲学转向的韩东贡献
【作者简介】张厚刚,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新诗诗哲学转向的韩东贡献张厚刚韩东是当代诗坛上为数不多的系统地接受过哲学教育的诗人,山大哲学系的学科背景,为他思考诗哲学提供了“近水楼台”般的便利。
关于韩东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实践,如果不能从诗哲学来认知和考辨,是难以理解韩东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的位置的。
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诗”的“兴观群怨”“言志”“载道”等等广为人知的说辞,都是从诗之功能性来认知的,而不是从诗之本体性来认识。
用哲学的方法,把诗的外部认知转向诗的内部自身,致力于诗与真理、诗与语言、诗与空间的考辨,这是韩东对中国新诗诗哲学转向的巨大贡献。
一、诗与“真理”明确地把诗放到“真理”的位置上来认知,是韩东对诗哲学思考的一个核心成果。
“真理”一词,是一个外来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一个与之精确对应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有些类似于“道”,但又有明显区别。
“真理”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
按照黑格尔的解释,“真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真理是存在与思维的符合;二是,真理是运动的,“它呈现为一条错误之路”。
真理具有实体性,既是思维层面的,又是存在层面的,是这两者的遇合,是把世界作为整体性思考中的一个带有终极性质的问题。
作为诗人的韩东,他多次提到诗与真理的关系,诗人朵渔敏锐地认识到韩东这一表述在其诗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并对韩东这一理论划分了三个阶段进行考察。
韩东明确提出:“我的根本问题就是:写作与真理的关系。
”至于写作与真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直到九十年代,韩东才这样解释到,“我力求把写作跟真理挂钩。
如果和真理不挂钩不沾边,那样的写作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里,韩东把自己的写作自觉地纳入到“真理”的体系之中,力求把“写作”和“真理”取得关联,在韩东眼里,如果“写作”与“真理”不发生关联,“都是毫无意义的。
”韩东这一发现,抛开了以往非本质的环节,直抵“真理”境界,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有振聋发聩的革命性。
古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古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形式,不仅能够抒发情感、描绘美景,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诗人们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着对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角度的限制。
我们在观察和理解世界时,常常会因为过于沉浸其中,而无法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就如同我们身处庐山之中,只能看到局部的山峰和景色,难以领略庐山的全貌。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和现象时,要学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审视,才能获得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的这一诗句展现了一种新陈代谢、新旧交替的哲学观念。
社会和人生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事物会衰落、消亡,而新的事物会不断涌现、成长。
就像那沉舟旁边,有无数的帆船驶过;病树前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万木争春。
我们不应为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气馁,要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断适应变化,积极进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这句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到更广阔的风景,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和视野。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追求进步的决心和勇气,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通过这一诗句,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性。
池塘里的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人的思想和知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只有持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和观念,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敏锐,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这句诗蕴含着在困境中蕴含希望的哲理。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重重困难,觉得前方无路可走时,往往只要再坚持一下,就会发现新的转机和出路。
神圣哲学的名字诗词
神圣哲学的名字诗词一、以“哲学”为主题的诗词示例与解析。
- 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解析:嘿呀,你看这诗表面上说的是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里面来回移动。
但实际上呢,这就跟哲学有点关系啦。
朱熹这是在讲学习或者说探寻真理就像这池塘的水一样,要想保持清澈,就得有源头不断地注入新的知识。
这就好比哲学的探索,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就像那活水一样,才能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如果把哲学看成是对智慧的追求,那这不断学习新知识就是保持智慧鲜活的秘诀。
-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解析:哈哈,这诗可太妙了。
苏轼说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是高耸的山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
这就像哲学里看问题的角度哦。
咱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就像在庐山里面一样,很难看清事物的全貌。
哲学就是要教我们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思考问题。
你要是只从一个角度看哲学这个大概念,那可就像只看了庐山的一面,太片面啦。
二、关于“神圣”与哲学关联的诗词理解。
- 原诗(节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解析:哟呵,屈原说这路又长又远啊,可我还是要上天入地去寻找。
这就有点像把哲学当作一种神圣的追求呢。
在古代,哲学包含了对道德、对宇宙、对人生意义等很多高大上的问题的思考。
屈原对真理、对理想的那种执着,就像对待神圣的哲学一样。
他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世界背后的东西,这和哲学家们探索哲学的真谛是一个道理。
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一种神圣的使命,驱使着人们不断去追问、去寻找答案。
-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解析:你看这诗啊,太阳落山了,黄河朝着大海流去。
但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得再上一层楼。
这就像是追求神圣的哲学境界一样。
哲学诗歌精选
哲学诗歌精选1. 《存在的追问》哲学就像一场神秘的冒险,我们在生活的迷宫里寻找意义。
诗歌呢,是这场冒险中的美妙歌声。
就像尼采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这话说得多妙啊!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忘了生命的本质是要尽情地去体验、去感受。
我曾经看到一个老人,每天坐在公园长椅上发呆,他或许就在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吧。
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真的都有好好活过吗?一首哲学诗能让我们在这喧嚣世界中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2. 《自由的渴望》哲学诗里藏着对自由的呐喊。
自由啊,那可是像天空中的飞鸟一样令人向往的东西。
泰戈尔的诗中写道:“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这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束缚,而是给予广阔的天地任其翱翔。
我和朋友聊天时,他抱怨工作的种种限制,我就跟他说,我们要像诗里说的那样,去追寻内心的自由。
不要被那些无形的笼子困住,要像冲破云层的鸟儿,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
3. 《时间的沉思》时间这个东西,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越想抓紧,它溜得越快。
哲学诗歌常常对时间有深刻的思考。
奥马尔·海亚姆说:“来,满上一杯,把你往日的悔恨一饮而尽;明日的事情明日再说。
”这就像我们对待过去的错误,总是纠结不已,但有时候就得像喝酒一样,一口闷下,然后向前看。
我记得自己曾经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消沉了好久。
后来读到这样的诗,才明白时间不会等我懊悔,得抓住当下,就像抓住那即将消逝的一缕清风。
4. 《爱的真谛》爱是哲学诗歌永恒的主题。
爱是什么呢?它不是甜言蜜语,不是短暂的激情。
就像但丁说的“爱是美德的种子。
”爱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心里,慢慢发芽成长。
我见过一对老夫妻,他们相濡以沫,没有太多的言语,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能看到深深的爱意。
那就是爱的真谛吧,像涓涓细流,长久地滋润着彼此的心田。
当我们读哲学诗中的爱,就像在爱的花园里漫步,闻到那最芬芳的花香。
5. 《孤独的感悟》有时候,孤独就像一座孤岛,我们被困在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向诗学习什么———19至20世纪西方的诗化思想任昕文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以诗人是在一种癫狂状态下创作,并且不能对理念进行完美模仿而将诗人驱逐出去,甚至连荷马也不能幸免。
两千年后的西方,哲学家却开始向诗求教。
他们认为西方哲学已经终结,人们应该倾听诗人的声音,而首先要向诗人学习的正是哲学家。
哲学与文学艺术之间,或者说,哲学与诗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乃至争端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各自的发展,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在西方,这种相互影响开始形成大规模的潮流,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一是哲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原有学科之间清晰的边缘变得模糊,相互渗透、错杂和融合,开始形成大规模的趋向。
哲学在传统命题之外频繁出现文学艺术内容,文学理论与哲学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文学主题的哲学化也更加明显。
二是哲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吸收和借鉴。
哲学开始向文学和其他艺术类别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或思考的灵感,文学则更加紧密地在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进行创作。
三是一些哲学家开始在其著述中花费大量篇幅论述文学艺术问题,有些哲学家以一种类似诗的方式,至少是难以称为哲学的方式进行著述,一些哲学家被时人称为诗人哲学家,其哲学被称为诗化哲学。
而同时,艺术家们却在以艺术的方式关注理论问题。
他们或在作品中进行充满哲学精神的探索,或以文学作为某种哲学思想的印证,甚至直接进入哲学领域。
这样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份名单。
这种哲学向诗的转化源于19世纪后期开始弥漫开来的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反省,在其背后是更为宽泛的哲学、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柏格森的直觉理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尼采的意志哲学,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革命都对当时的思想和艺术发生了冲击。
欧洲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相信世界存在着合乎逻辑的秩序,并且这种秩序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
这种乐观的理性主义的主要来源是古希腊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尽管古希腊人早已有对神话(mythos)和逻各斯(logos)的认识,但是对理性的尊重和对非理性的抗拒应该说是西方文化一直以来的主要传统。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
”可以说,西方全部现代科学都建立在这种理性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是,对理性主义的怀疑也一直伴随着理性主义推进的全过程。
古希腊早期的伊壁鸠鲁学派,赫拉克利特以及怀疑论已经发出了另外的声音。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将思维区分为几何学精神和敏感性精神,将几何学的逻辑推理方式与心灵的直觉的感悟的方式区分开来。
康德并不反对理性和科学,但他认为科学理性只能解决现象界问题,并不能解决诸如信仰、道德等终极问题,而只有在道德经验或审美经验中,我们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因此他让艺术成为连接信仰和现象界的通道。
19世纪后期,这种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否定进一步促成了反理性的浪潮。
柏格森区分了理性的、概念化的思维和直觉性的理解,前者是实用的工具性思维,针对实用知识的层面,但并不能产生真理,因为真理是不能如此被划分和计算的。
狄尔泰以同样的理由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划界。
这些哲学家相信,纯粹概念性的思考无法传达事物最幽微的本质,它只能解决生命的表象,而生命的本质却逃避纯粹的逻辑分析。
而在艺术中,我们却能找到通往真理的途径,哲学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要在诗中寻找。
尼采从论证古希腊悲剧开始,他认为,与其说古希腊精神的主旨是理性主义,不如说是非理性的酒神式的激情,这种激情来源于原始的生命力量,与阿波罗式的理性调和出不朽的艺术。
那么,哲学究竟要向诗学习什么呢?1.这种哲学的诗化或诗学的哲学化,其目的是通过介入诗学领域来阐述哲学的精神,通过研究诗来揭示诗的本质,诗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语言、美等问题。
或者说,通过揭示诗的本质来对哲学作进一步阐释。
哲学家论文学艺术,其用意不在于研究某一艺术形式或文本,而意在说明哲学问题。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感、所具有的那些感人至深、细致入微的特性以及艺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在哲学家那里不是研究的重心。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文学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所传达出的美的本质是什么?而美的本质一定与这个世界的本质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的联系。
哲学家所关心、所要询问的是世界的本质,他们要寻求本质之道,而艺术的本质正体现着世界的本质的神秘性。
而在诗人、文学批评家看来,文学、艺术本身的神秘性往往不是它与世界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艺术本身的神秘性在于艺术本身,在于艺术以艺术的方式传达世界而不是以别的什么方式。
艺术的创造性工作本身就是神秘的。
2.在这些哲学家看来,诗学不是一般的对文学艺术的研究,而是有力的批判武器。
他们用诗来对抗形而上学,反对现代性,反对科技理性,寻找精神家园。
形而上学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将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等等区分开来,力图对这个世界作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试图理清这个世界纷繁现象背后的本质。
形而上学将世界作为与自身相对的客体,相信这个客体可以在科学的分析后为人类理性所认识。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础,自现代工业化社会以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科技神话相结合衍生而为工具理性。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种理性的精确性到底能够深入到人类思想多远处,因为最本质的东西不能靠主体在认识论层面上的认知活动来把握,也不能以理性的计算之思来衡量,而必须靠觉悟,靠领悟之情。
存在只能以一种类似诗性的、整体的、非概念性的、模糊的思维方式才能被领悟。
3.诗学的本体论。
一些哲学家开始认为,诗是关于人类生存本质的东西,诗从来就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性的东西,而在这一点上,形而上学的工具理性和哲学思辨似乎都无法回答我们的生存问题。
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生思想转向的海德格尔进入对诗的阐释。
在海德格尔这里,诗不单是通常所说的一种文学形式,而是泛指一切诗意的创造活动以及一切与诗意的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
伟大的艺术带有诗意的全部深刻内涵,人通过伟大的艺术作品来领悟存在的秘密。
而人生的真正意义便在于领悟存在的真谛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种生存便是一种诗意的生存。
在海德格尔这里,诗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已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活动,诗是真理的显现方式,诗是关乎人类生存意义的创造活动,诗意的就是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它不是狭义上的诗情画意,或一种浪漫的、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而是摆脱了一切思维和有限性的枷锁的思想和生存的最高之境。
从文学方面看,在20世纪的文学发展中,无论在创作还是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两极倾向:一方面,对文学本身的研究、对文学自觉性的要求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另一方面,文学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参与也比以往更加活跃。
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过度控制使得一些人试图抛开文学的外部因素而进入文学的纯粹自足的领域,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出现了诸如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思潮。
这些理论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特殊性,研究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联缀,叙述的方式,内部的结构。
文学似乎要在长期文以载道的束缚中挣脱主义、概念的束缚,寻求自身的定义。
这一倾向更多地代表了诗与哲学的内在纷争。
另一方面,文学与哲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来也没有中断过。
文学与哲学的这种融合,实质上是文学与其外部世界的联系在今天的延续和深化。
现代主义艺术标举反理性旗帜,试图将艺术和人类思想从科学理性的捆绑下解放出来,直接参与和促成了现代非理性思潮的演变,而背后的哲学依据却是现代主义哲学,现代派文学常常就是某种哲学思潮的范本。
诗可以“兴、观、群、怨”,文学从一开始就与社会人生紧密相联,通过特有的方式昭示人生种种境遇,揭示心灵情感的变化,参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与哲学的这种融合正是这一联系的反映。
这一维度代表了诗与哲学的内在联系。
这使得当代诗学具有了多重身份,诗学的边缘大大扩展,主体、情节、人物、灵感、艺术性等等传统文论中的经典概念渐渐被一些非文学的、宏大的概念所淹没。
诗学在当代西方知识界成为显学,在各种思潮中扮演重要角色。
西方思想史的主线一直是以哲学统驭文学艺术,以摹写、表现现实生活为文学的本质。
从柏拉图的“诗是对理念的摹仿”到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直至今天,人们仍然认为“艺术不应被看做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哲学而艺术”(古斯塔夫·缪勒:《文学的哲学》)。
这种观念固然道出了哲学与诗的深刻关联,但是也同时将诗性湮没于理性之下。
19至20世纪西方兴起的艺术与哲学的融合浪潮不是简单的非理性对理性传统的叛逆,而应被看作思想自身的调整,这种调整对西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哲学上绝对的二元论或绝对的一元论都是有待深入思考的,同样,理性的、概念的、逻辑的思维模式与感性的、非概念性的、诗的思维模式也并非绝对的。
绝对的整体性思维与绝对的分析性思维都不足以阐释我们这个世界。
许多古老的、属于根本性的问题,在其源头处都能找到相通之处。
人类的精神活动越是接近源头,其融合的领域、融合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精神领域被划分得越来越精细,分工越来越专业,也使得知识越来越零散化,各门学科各执一面,各行其道。
一道理性与感性的分界线将哲学与诗迥然隔开。
如果我们将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推及远古,我们会发现,在人类思维的早期阶段,人类心智还保持在纯真的童稚时期,思与诗的结合比今天更为紧密,而不像今天这样泾渭分明。
尽管它们会以各不相同的思维和形式去发问,但是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召唤、思索和展示上却拥有同样的禀赋。
这种共同的禀赋使得思与诗从一开始就相互生发、引申、联合。
这正是诗与哲学的契合点。
因此,关注诗的哲学家常常也是关注人生的哲人,他要把诗引入哲学来深入人类心灵,求得生存的意义。
正如艾略特所言:诗与真理是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哲学》中这样说:“哲学以其知识论之墙垣,宇宙论之树木,生其人生论之果实;……哲学以其论理学之筋骨,自然哲学之血肉,养其人生论之灵魂;……质言之,哲学以其对于一切之极深的研究,繁重的辩论,以得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哲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其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