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合集下载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班型授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班型授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班型授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普及性的、主要针对非历史专业学生设立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该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政治制度演变、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因此,如何构建一种适合大班型授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成为该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种适合大班型授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1. 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首先,针对该课程大班型授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至关重要。

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深入分析,可以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吸收和应用。

因此,构建该课程大班型授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目标方面,应该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具体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一是加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和认知,全面掌握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史学方法;二是提高学生在历史思维、史学研究和史学创新方面的能力,练就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班级主动性和领导能力。

在教学要求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应该通过分类别法、可视化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全景式见解,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最后,应该加强时间管理,精细备课,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掌握把握重点和难点。

2. 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构建大班型授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时,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在选用教学手段时,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学习目标等多个因素。

具体来说,应该从课程教材、PPT教学、案例教学、讨论与辩论、作业练习等方面进行应用。

2023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

2023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

标题:深度解读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从全面性和实用性角度探究1. 引言在教育领域中,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目标和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近日,备受瞩目的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正式发布,备受教育界和学生关注。

本文将对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全面性和实用性,以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课程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要求。

2. 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概述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是对近现代史课程的全面规划和总结,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核心观念。

大纲从时间跨度、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指导。

3. 全面性探究在全面性方面,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着眼于历史发展的多维度和多层次,将历史事件、人物轶事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

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我国近现代史进行剖析,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引导,学生能够深入感知和理解历史的全貌,形成对近现代史的系统性认识。

4. 实用性探究在实用性方面,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注重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大纲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使历史知识得以应用和延伸。

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社会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2023版我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对历史教学的全面规划和总结,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兴衰变迁,对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把握未来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展开讨论,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资源、评价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总结了相关教学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学资源,建议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在教学评价方面,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就教学策略提出了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并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考、内容、方法、资源、评价、策略、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教材,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教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教育领域中一部重要的教材,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脉络,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还有助于加深教育者对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思考,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2012-2016)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1998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2006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1、认真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学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2、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3、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初探
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基础 、前提 与保 障。 自2 0 0 5年教 育部思想政 治理 论课 新方案 上有了新的发展 ,自身实践教学 能力有 一 实 施以来 ,广大 “ 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 ”( 以下简称 “ 纲要 ” )课 由于教师 的实践教学 能力与教 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而 程教师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 , 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 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包含了理论 的实际运 用 同时也倍 感课 程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不足。本文就 此对 能 力 、 理 论 的 现 实 解 析 能 力 、理 论 的 阐述 与表 达 能 力 等 三 个 方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 部在 ( ( 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 进 的构建既是广大任课 教师实践教学能 力提 升的需要与体现,也 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提 出要 “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是培育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需要。
为重 点” u在 《 , 关于 进一 步加强 和改 进高 等学 校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的意见 》( 以下简称 《 意见 ) 中也提 出 : 高 等学 校思想 “
5 构建 “ . 纲要 ” 课 程 实践 教 学资 源体 系是 进一 步增 强课 程 对
当代青年大学生实践 感 召力的 需要
政治理 论课 所有课 程都 要加强 实践环 节。要建立 和完善 实践
教学保 障机制,探 索实践育人 的长效 机制。围绕教学 目标 ,制
有待提高。 因而, 广大 “ 纲要”课程教师在包含社会实践能力 、
能力 的提 升上任务艰 巨。所以,“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1构建 “ 要” 课 程 实践 教 学 资源体 系是 进 一 步提 高课 程 实 实践指导 能力、实践资源开发能力等诸 多内容在 内的实践教学 . 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1符 合 中 央文 件 精 神 . .
二、 纲要》 《 实行立体化教 学模式 的具体措施
《 纲要》 实行立体化教学模 式的具体 措施 主要有指导学生调 研 红色资源并撰写报告 、 指导学生创作历史剧并表演 、 指导学生 观看影视作 品并写作观后感 。
1 导 学生 调研 红 色 资 源并 撰 写报 告 ? . 指
中宣 部 、 育 部 2 0 教 0 5年 制 定 的 《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高 关 等 学 校 思 想 政治 理 论 课 的 意 见 》 指 出 :加 强 和改 进 高 等学 校 思 “ 想 政 治 理论 课 的 总体 要 求 是 : … …坚 持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贴 近 实 际 、 近生 活 、 近学 生 ; 持 开 拓 创 新 , 断 改 进 教 育 教 学 的 内 贴 贴 坚 不 容 、 式 和 方 法 ; …实 现 教 学 方式 方 法 多 样 化 、 践 教 学 规 范 肜 … 实 化 和 教 学 手段 现 代 化 。 同 时指 出 :教 学 方 式 和 方 法要 努 力 贴 近 ” “ 学生实 际 , 符合教育教学 规律和学生学 习特 点 , 提倡启发式 、 参 与式 、 研究式教学。—] 1 2 而中宣部 、 育部制定 的《 关于进一步加 教 ( 强 和改 进 高 等学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 意 见 ) 施 方 案 》 要 求 : 实 也 “ 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 优化教学手段… …实现立体化教学 。” I 3 《 纲要 》 立体 化 教 学 模 式 很 大 程 度 上 体 现 了 中央 文 件 长期 以来 , 校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教 学 效果 不 容 乐 观 , 与 高 这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的 不 足 导 致 学 生 兴 味 索 然 大 有 关 系 。 耿 国 阶 在 20 05年指 出教 师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往 往 “ 教授方法 陈旧 、 僵 化 、 于 理 解 , 难 吸 引 学 生 的 眼球 , 服 学 生 。 …教 师 在 教 难 很 说 … 学过程 中大 多照 本宣 科 , ……教 学方 式 , 基本还是 传统 的‘ 灌 输’ 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5方案” l 0 实施 以后 , 学生对思 政 课 总 体 兴 趣 不 高 的 情 况 似 乎 仍 然 没 有 太 大 改 观 。 曹 峰 旗 在 2 0 指 出 :据 笔 者 观 察 , 大 学 生 中 存 在 一 种 ‘ 不 ’ 象 , 0 8年 “ 在 四 现

(完整版)《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完整版)《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

立体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

立体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在《 课程中采用立体教 学法, 形成宏观 与微观 、 中心与边缘 、 常规与 非常规 相结合的教 学思维 , 高 是
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 乖 教 学 改革 的 有 益 尝试 ; 通过 对 立体 教 学 法应 用 的 论 证 和 阐述 , 索 新 颖 的 教 学 思 维 , 探 以期 实现 { 要 》 程 纲 课
3 避 免 边 际 效 用 递 减 规 律 。 德 国 经 济 学 家 戈 . ]
登 提 出 : 你 口 渴 的 时 候 , 愿 意 花 2元 钱 买 一 杯 矿 在 你 泉 水 ; 你 喝 下 这 杯 水 之 后 , 不 那 么 渴 了 , 是 现 当 口 于
“ 什 么 ”, 缺 乏 的 是 “ 什 么 ” “ 么 联 系 ” 看 问 是 所 为 、怎 地
主义 中国 化发 展 历 程 的 教育 中具 有 不 可替 代 的地
位 , 独 特 的 作 用 , 是 要 i 大 学 生 “ 识 近 现 代 中 其 就 J = 认 国 社 会 发 展 和 革 命 发 展 的 历 史 进 程 及 其 内 在 规 律
高教论坛 20 0 9年 1 O月第 1 O期
Hi h rEd c to o u g e u a i n F r m
Oc . 0 9 No 1 t2 0 . . 0
立体教学法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中的应用
梁小延, 覃 萍 , 黄平 芳
( 广西工 学院 社 会科学部 , 广西 柳州 5 50 4 0 6)
理 论能力 , 他们 明白“ 马 、 社 、 党 、 国” 道 让 信 信 爱 爱 的
理 , 不 是 简 单 了解 有 什 么 历 史 事 件 。 党 的 十 七 大 而 指 出: 持不懈地 用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最新 成 果武 坚

军队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思考

军队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思考

军队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思考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军队所有院校于2007年新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主干课程,在提高军校青年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该门课程的强基固本、育人铸魂作用,增强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学员对于该门课程真学、真懂、真会,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深入认识和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完善具体教学环节。

关键词:军队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军队院校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主干课程。

在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纲要》课程的教育功能,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纲要》课程在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完善相关的教学环节。

一、强基固本,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地位和作用军队院校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军校青年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军队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

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青年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确保培养政治合格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色。

《纲要》是军队院校的主干政治理论课程中重要的一门,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其教育功效除了地方高校《纲要》课程所强调的,“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近现代国史、国情,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军队院校《纲要》课还应突出其“军味”。

我们应该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员在了解中国近现代170多年苍桑变化的历史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盛衰荣辱是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使学员在了解人民军队光荣历史的基础上,真正懂得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使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献身国防建设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明确其所肩负的重任。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三维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

“三维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
以、 甚 或 能更 好地 贯 彻 “ 三贴 近 ” 的教 学取 向 , “ 三
维教学模式 ” 便是一种 积极探索与有效尝试 。 所谓 “ 三维教学模式 ” , 即分别从时间、 空 间和 学科 三个 维度 , 将 时代 关 联法 、 地域 关联 法和 学科 关联法三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 形成立体化的 教学 。具体而言, 时间维度 , 即时代关联法, 突出教 学内容的时代性 , 努力使教学 内容 “ 贴近实际” 。 旨 在增强大学生的现实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空间维 度, 即地域关联法 , 突出教学内容的地域性, 努力使 教学 内容 “ 贴 近生 活 ” ,旨在增 强大 学 生 的乡 土观
淮 北师范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 4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J o u na r l o f Hu a i b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念 与乡情 意识 ; 学科 维度 , 即学科 关联法 , 突 出教学 内容 与学 生专业 背 景 的结 合 , 努 力使 教学 内容 “ 贴 近学 生” ,旨在增 强 大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与学 习内驱

“ 三 维 教学 模 式 ” 的提 出依 据 与基 本 内涵
2 0 0 4年 8 月, 中共中央 国务 院发出 《 关 于进 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 , 指 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应“ 坚 持 以人为本 ,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 努力 提 高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针对 性 、 实 效 性和 吸 引力 、 感 染力” 。 【 1 这 就要 求 , 高校 思政理 论 课必 须 坚持 “ 以 生为本” 的教 学理 念 , 以“ 三贴 近 ” 为教 学取 向 , 从 而达到“ 两性 两 力 ” 显 著提 高 的教学 效果 。 目前 ,高校 本 科生 思 政理 论 课 共 设 “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与 法 律基 础 ” “ 马 克思 主 义基 本 原 理 概 论 ” “ 毛泽东 思想 与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 论体 系概 论” 和“ 纲要 ” 等 四 门必修 课 。 从 表层 看 , “ 纲要 ” 最 难做到 “ 三贴近 ” 。 这是因为该课程所述 内容 多不 是 中 国 的“ 今天” , 而是“ 昨天 与 前 天 ” 。 换言之 , 该 课程 主要讲授近代以来 中国人 民抵御外来侵略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摘要】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陈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更新教学手段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培养更专业化师资队伍。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教学现状、对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学生认识、教学内容、趣味性、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更新、培训、专业化。

1. 引言1.1 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国历史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的演变过程。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不适应学生需求,以及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更新换代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认识与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更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近现代史的光荣传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存在认识和理解不足的问题。

由于课程内容庞大,时间跨度长,历史事件繁多,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史实,而缺乏对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导致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浅显和片面。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也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课本知识为主,缺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元素,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大大降低。

校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校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第37卷第7期vol37no7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2018年7月jul2018校史资源在在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应用苏久青沈阳音乐学院思政教研部辽宁沈阳110818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和人民是怎样做出了四个重大历史选择并引导其从历史逻辑中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校大学生,片面强调理论讲授,往往困教学方式片面单一而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和单调,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 习兴趣,难以唤起学生共鸣 。
二是为了追求课堂氛围活泼生动,过分追求教学手段变化,导致"形式"大于"内容",难以实现科学历史 观的培养和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价值引导 。
[收稿目期]却17 -1 2 - 23 [作者筒介] 苏久青 ( 1979 - ), 女 ,副教授,硕士,从事 中 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所学校自我反思、彰往察来并寻求自我超越的理性思辨 [3] 。学校办学育人的历史记录积淀着学校各时期的 校园文化生活,也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它就像一部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蕴含 大学精神的文脉传承,滋润着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润物无声的洗礼和熏陶, 激励师生和后来者奋发向上。校史、校世I[ 、校歌等校史资源于元形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和思维方 式,它所蕴涵的丰富德育资源、所发挥的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与纲要课程育人目标一致,虽然默然无声却影响
• 166 .
三是为激发学习兴趣过度渲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为割裂史实、史论。"纲要"课所面对的授课对象 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虽有基本了解,但不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价和分析历 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授课对象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先入为主的关注和授课教师出于调动学习热情的主观 选择,致使"纲要"课程教学过度渲染历史事件,忽视理论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进人了割裂史实、史论的误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之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之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之探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首先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形成专题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文献资料和多媒体教学素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最终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最后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多元化的路径,即通过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多元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元化教学;教學改革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2005年,教育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方案;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成为一门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讲出它的理论意义,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突出它的思想教育功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土化,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历史依据,讨论、分析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在中小学时已普遍接受过历史教育,他们已了解较多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知识,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过是中学历史的重复而已[1];第二,很多大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不从事与近现代史有关的工作,“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为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没有多少必要[2,3]。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把这门课上出新意,在教学中体现出历史的社会学功能,使大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政治理论觉悟,从而实现教育部在本科教学中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

《纲要》课“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整合研究——基于主体人格教育的思考

《纲要》课“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整合研究——基于主体人格教育的思考
目标是课程教学 中不可 回避的理论 和现实 问题 。就 现代教育学研究 而言 , 教学 目标 的理论研 究可以追溯
到2 0 世纪5 0 — 6 0 年代 , 其 中最具 代表性 的研 究成果是 美 国教 育家布卢姆的《 教育 目标分类学》 。与其他相对 成熟的教学研究 领域相 比 , 教 学 目标 的研究 在我 国至 今 尚未形成统一 的概念体 系和相对成熟 的理论框架 , 在理论研究方 面 尚有较 大的探索空 间 , 在实践探索方 面, 大部 分只是停 留在感 性的经验层 面。具体到高校 思 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 目前对教学 目标 及相应的教学 模式 的研 究才 刚刚起步 。 中宣部 、 教 育部在教社科[ 2 0 0 8 ] 5 号文件 中明确指 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要 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 循 , 在 教学 中实现“ 两个转化 ” , 一是从教 材体系 向教学体 系 的转化 , 二是从知识 体系 向价值体 系和信仰体 系的转 化 。而实现这“ 两个转化 ” 的中介和桥梁就是教学 目标 的确定 和教学模式 的选 择 。近年来 , 思想政治理论教 师进行 了相关研究 和探 索 , 但 由于缺乏先进教育 思想 的指导 , 教育 理论素 质不 高 , 所 以相关 的教 学改革 探 索, 一直停 留在方式方法手段 等技术层面 , 多是感性经 验 的描述 , 不仅改革实践低水平重复 , 而且也缺乏规范
2 0 1 l Z Z O 1 9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4
的开放性实验研究 。因此 , 研 究《 纲要》 的教学 目标 , 并 建 立起一套 与之相 适应 的教学模 式 , 具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一 , 有 助于 促进 教 学 理念 更 新 和教 学 基本 建 设 。教学 目标 和教 学模式具有 范型和引领作 用 , 它有 助于用先进 的理论 、 科学 的程序引导和规范教学工作 , 并使教学基本 建设 , 如教材 建设 、 教学基础 文件建设 、 教学手段建设 、 实践教学基 地建设等具有 统一 的理 念 和整体的风格 ,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 第二, 有助 于促进教学改革 的深入 和教学整体 水 平的提高。在广泛学 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 成果的基 础上 , 以《 纲要》 课为样本 , 进行开放式实验研 究, 不但会 对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教学 改革的深入起 到 示范作用 , 而且将会促 进思想政治 理论课 程教学整 体 水平的提高。 第三 , 有 助于课程教师 队伍建设 和课 程建设 。教 学 目标 和教学模 式是 联接教 学理 论和 教学 实践 的桥 梁, 以教学 目标和教学模式 为主线 的教学改革 , 能够将 先进 的教 学理 论转化 为促进 教 师观念 更新 和角 色转 换, 引发课程 、 教材 、 教法和教学 组织形式等产生 相应 变化 的实际力量 , 进 而促 进本课程 的教师队伍建设 和 课程建设 。 第四, 有 助 于提高 人才 培养 的针对 性和有 效 性 。 探 讨教学 目标 的一 个重要任务 , 就 是要解决 《 纲要》 课 教学 目标制定 中存在的缺乏科 学性 、 系统性 和一致性 , 与学校 的培养 目标 和社会 对人 才 的需 求相 脱离 的 弊 端, 在 达成知 识 目标 、 能 力 目标 和价 值观 目标 的过程 中, 培养 以个性和创造力为核心的主体性人格 , 其研究 成果 必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 总之 , 根据现代先进教育理论和教 学理念 , 把思想 政 治教育与 主体 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 就要对 《 纲要 》 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历史类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件的影响。

建设一个全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本课程至关重要。

1. 教学大纲和课程结构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元素。

教学大纲应该包括所有的主题和单元,以及相应的课程时间分配,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所有的教学资料都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开发。

2. 教学资料教学资料是指课程与教学有关的所有文本、视频、音频、图片、演示文稿等教学资源。

应该根据单元和主题来编写和组织这些资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3. 参考书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很多相关书籍和文献,这些书籍和文献可以作为学生参考的资源,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在课程的相关阅读列表中加以包含。

教师还可以将这些参考书目作为学生研究和讨论的依据。

4. 课程作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因此,开发课程作业是教学资源库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阅读笔记、作业问题、研究论文、演示文稿、课堂检查和项目任务等等。

在资源库建设之前,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和期望,进一步确定如何管理、分享和评估这些资源。

这样可以确保所开发的教学资源库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表明,合适的技术工具和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库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为教学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建议在课程教学资源库中使用电子书、视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以提供学生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建设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需要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广泛的师生参与以及评估机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的问题包括教材陈旧、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等。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支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无法提供足够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研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课程资源库,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发展和完善。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把握历史脉络、培养历史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由于课程资源的匮乏和分散,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种困难。

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途径、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和系统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和全面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获取更丰富的资料、更生动的案例、更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现状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历史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要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着力点-6页精选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着力点-6页精选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着力点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 。

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的感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着力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建设高水平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应从以下六点来着力。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流教师队伍 [2]。

当前一些高校的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年富力强的课程负责人;另一方面是缺乏结构合理和高水平的教师梯队,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太合理,中年教师的短缺仍是突出问题,同时高学历教师的匮乏以及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偏低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精品课程建设。

因此,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来说,当务之急在于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或采用高薪聘任或采用内部培养的方式寻找能够带领团队展开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着力通过聘任和培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这支教师梯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使这支队伍能够成为创造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关键,只有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才不会因为某一名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如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灵魂,决定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

一门精品课程,必然有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须结合其课程性质,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

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是要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 的 角度 进 行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育 。从 这一 性 质 和 目标 的 实 现
《 纲要 》 课 程 内容 多 , 时 间跨 度 从 1 8 4 0年 至 今 , 而 教 学 大 纲 中 明 确 此 课 程 只 有 2个 学 分 , 教学 学时非 常有 限 , 课 程 教
学 始终 无 法 有 效摆 脱 “ 理 论 说教 ” 的 印记 。 再 加 上学 生 中学 阶段
师 系 统 讲 授 的基 础 上 , 以在 线 交 流 、 主体 讨 论 、 实 践 教 学 等 形 式, 调 动学 生 参 与 教 学 的 积极 性 , 培 养学生主动思考 、 积 极 探 索 的能 力 。这 有 助 于 完 成从 书本 到现 实 、 从课 堂 到 社会 、 从 理 论 到 实践 的跨 越 , 不仅 有 助 于巩 固学 生 所 学 。 同 时也 是 增 强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感 染 力 和 信 服 力 的 重要 保 障 。
领会“ 四 个 选择 ” 。 此 目标 的 实现 , 离不 开 学 生主 体 性 和 学 习积 极 性 的 调 动 , 离不 开 课 程 互 动教 学 的 有 效 开展 。 而这 必 须 得 到 课 程 立 体 化教 学 资 源 的 支持 , 积极 建设 课 程 立体 化 教 学 资 源并 实现 其在 教 学 实践 中 的应 用 。
2 .课 程 内容 的支 撑 立 体 化教 学 资源 要 求 在 教 学 中创 设 一 种教 学情 境 ,这 种
之 一 在 于使 教学 内 容 形 象 化 , 以 多媒 体 、 教学视频 、 网络 课 程
等 为依 托 , 实施声 、 形、 图、 色并茂 的直观教学 , 充 分 刺 激 学 生 的多 种 感 官 , 加 深学 生对 教 学 内容 的认 知 。同时 , 因 其符 合 现
0c t . 2 0 1 6 Vo 1 . 1 3 No . 1 0
第 1 3卷 第 1 0期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立体化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余 守 萍
( 南 京 晓庄 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1 7 1 )

要: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 , 《 中 国 近现 代 史 纲 要 》 课 程 主 旨是 在 “ 两个了解” 的基 础 上 , 帮 助 学 生
( 一) 立 体化 教学 资源 有 助 于 提 升 《 纲要 》 的 教 学 实 效
1 .提 高 课 程 教 学 的 吸 引 力
“ 作 为 思 想政 治新 课 程 之 一 的《 纲要》 课, 一 个 突 出 的特 点 就是 具有 鲜 明 的实 践 性 , 在 实践 教 学 方 面 , 它有 着 其 他 几 门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所 不 可 比拟 的 优 势 ” 。田 《 纲要》 课 程 是 从历 史教
上看 , 仅 仅 通 过 理论 教 育 是 远远 无 法 达 成 的 。 必 须 借 助 于 立 体 化教学资源 , 引 导 学 生 走 出课 堂 , 深 入 了 解 国情 、 民情 、 社情 、 党情 , 感 受 中华 民伟 大 复 兴 的历 史 征 程 。 同时 , 通 过 立体 化 教
已经 系 统 学 习过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相 关 知 识 。 “ 炒冷饭” 困 境 的客
观存在 , 也 容 易 导致 课 程 缺 乏 吸引 力 , 学 生 学 习积 极 性 不 高 。
建设立体化教学 资源 , 强 调 突破 传 统 《 纲要》 课 程 教 学 中 “ 以 教 材 为 中心 ” 。 实 现 教 学 资 源 从 单 一 向多 元 转 变 , 从 纸 质
实 需 要
《 纲要 》 课程立体化教 学资源泛指在课程 教学中 , 可 以 为
课程教 学服务 的、 有 利于实 现“ 两 个了解 ” 、 领会 “ 四个 选 择 ”
的 所 有 资 源 的综 合 。建 设 立 体 化 教 学 资 源 , 于《 纲要》 课 程 教
学来说 , 不仅是必要 的, 也是可行 的。
向数 字 化 转 变 , 从 平 面 向立 体 转 变 。 立 体 化 教 学 资 源 的 优 势
学 资 源 提供 讨 论 交 流 的平 台 . 引 导学 生 主 动 参 与 教 学 、 参 与 实
践, 提 高 主 动 学 习 和 主 动 思 考 的积 极 性 。 正确辨别 和领会“ 四 个选择” , 实现 课 程 教 学 目标 。
2 0 1 u m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c o n o mi c s (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关键词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 立体化教 学资 源: 建设
《 中 国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 以下 简 称 《 纲要 》 ) 是 高 校 思 想 政 治理论课 课程体 系之一 , 是一 门融知识 性 、 思 想 性 和 学 术 性 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 承 担 着 从 历 史 教 育 角 度 进 行 思 想 政 治 理论 教 育 的功 能 。[ 课 程 教 学 目标 和 功 能 的 实 现 。 必 须
获 得课 程 立体 化 教 学 资源 的支 持 和 保 障 。


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是《 纲要》 课 程 建 设 和 教 学 的 现
( 二) 立 体 化 教 学 资 源 有 助 于促 进 《 纲要》 的课 程 建 设
1 .课程 性 质 和 目标 的 要 求 建 设 立 体 化 教 学 资 源要 求 突 出学 生 的 主体 参 与 .引导 学 生 走 出课 堂 , 将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 深化所学知识 的同时 , 提 高学 生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 这一点 , 与《 纲要》 课 程 的 性 质 和教 学 目标 不 谋 而 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