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ppt练习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图⑤中,∵AB∥DE,∴∠A=∠D=30°,∵∠BCD=∠A+∠B=60°,
∴∠B=60°﹣∠A=30°,∴∠B=∠A,∴△ABC 是等腰三角形;
能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有 4 个,故选:C.
例 2:如图,在△ABC 中,AB=AC,∠BAC=108°,BD=AD=A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
CBE 是等腰三角形.∴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8 个.故选:D.
B.6
C.7
D.8
例 3:已知:如图△ABC 中,∠B=50°,∠C=90°,在射线 BA 上找一点 D,使△ACD 为等腰三角
形,则∠ACD 的度数为
.
解:如图,有三种情形:
①当 AC=AD 时,∠ACD=70°. ②当 CD′=AD′时,∠ACD′=40°. ③当 AC=AD″时,∠ACD″=20°, 故答案为 70°或 40°或 20°
C.50°、60°
D.100°、30°
解:A、∵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30°、60°,∴第三个内角为 180°﹣30°﹣60°=90°,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 40°、70°,∴第三个内角为 180°﹣40°﹣70°=70°,
∴这个三角形由两个内角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B 符合题意;
反证法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 由此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 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 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
1. 假设: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归谬: 从这个假设出发进行推理,得出与定义、基本事实、 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等腰三角形
AD=AD (公共边),
B
∴ △BAD≌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DC
探究新知
结论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思考:由△BAD≌ △CAD,除了可以得到∠B= ∠C之外, 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探究新知
可以作一条辅助线,运用全等三 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来证.
思考: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探究新知
方法一:作底边上的中线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 ∠B= ∠C.
A
证明: 作底边的中线AD,则BD=CD.
在△BAD和△CAD中,
AB=AC ( 已知 ), BD=C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2)如果∠ABD= ∠ABC,∠ACE= ∠ACB,那么BD=CE吗?
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A
结论 在△ABC中,如果AB=AC,∠ABD= ∠ABC,
∠ACE= ∠ACB,那么BD=CE.
E
D
B
C
简述为:过底边的端点且与底边夹角相等的两线段相等.
探究新知
猜想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已知: 如图, 在△ABC中, AB=AC,BM,CN是△ABC两腰上的
思考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探究新知 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思考: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呢?
A
B
C
探究新知 在七下学习轴对称时,我们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等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反证法的含义,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并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得知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生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就是“等边对等角”。
生2:“三线合一”。
生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
那么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 生:题设:等腰三角形。
结论:两底角相等。
师: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生:完全成立,可以证明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成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师:以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比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请同学们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共24张PPT)
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 AB≠AC
再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 用这位同学的证法.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 设∠A=∠B=90°,则 ∠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所以∠A=∠B=90°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例1.证明:如果a1,a2,a3,a4,a5都是正数,且 a1+a2+a3+a4+a5=1,那么,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或等于1/5.
用反证法来证: 证明:假设这五个数全部小于1/5,那么这五个数的 和a1+a2+a3+a4+a5就小于1.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 a1+a2+a3+a4+a5=1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原命题 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 DE交线段AC于点E. (1)当∠BDA=115°时,∠EDC=__2_5_°____, ∠(2D)当ECD=C_=__12_1时_5_°,__△;A点BDD从≌B△向DCC运E.理动由时:,∵∠∠BDCA逐=渐40变°, _∴_小_∠__D_E__C(+填∠“E大D”C=或1“40小°.又”∵);∠ADE=40°, (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 (∴3)∠在A点DDB的+运∠动ED过C程=中14,0°△,A∴DE∠的A形D状B=可∠以D是E等C.腰三角形吗? 若又可∵以A,B=请D直C接=写2,出∴∠△BADBA的D≌度△数D.CE若(A不AS可) 以,请说明理由.
练习1.用反证法证明:△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 于或等于60°.
1.1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安徽)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它在几何图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确定三角形的底边或顶角。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反证法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步骤分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有些三角形的两边是相等的?”(比如红领巾的两个角边相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
2.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对图形的深刻认识;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反证法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与反证法的探讨,提炼出一般性规律,形成数学概念;
2.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基础上,需要能够根据不同题目条件灵活运用。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举例: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需要判断哪一种判定方法最为适用,如:已知△ABC中,∠B=∠C,如何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1.1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其次,反证法的逻辑推理对学生们来说是个挑战。在讲解反证法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反证法的步骤和逻辑关系。此外,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反证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个别学生过于依赖他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
此外,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掌握得不够牢固。这可能是因为课堂讲解和练习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不充分。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最后,课后反馈和答疑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害羞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提问。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定理、性质以及反证法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作业课件(BS)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8.(8分)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必为锐角. 证明: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大于等于90°的角, 则____∠__B__+__∠__C_≥_1_8_0_°________, 从而__∠__A_+__∠__B_+__∠__C_______>180°, 这与__三__角__形__内__角__和__为__1_8_0_°__矛盾. 则假设___不__成__立_____, 所以∠B,∠C只能为__锐__角. 故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必为锐角.
6.(4 分)用反证法证明“ 5 是无理数”时,最恰当的证法是先假设 5 是( C ) A.分数 B.整数 C.有理数 D.实数
7.(4 分)(驻马店月考)在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 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 60°”时, 应首先假设___在__一__个__三__角__形__中___,__三__个__内__角__都__小__于__6_0_°_________.
数学 八年级下册 北师版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1.(4 分)在△ABC 中,已知∠B=∠C,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 A.AB=BC B.AB=AC C.BC=AC D.∠A=60° 2.(4 分)满足下列哪组条件可使△ABC 是等腰三角形( D ) A.∠A=50°,∠B=60° B.∠A=50°,∠B=100° C.∠A+∠B=90°
第10题图
11.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DE∥BC, 分别交AB,AC于点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__9__.
第11题图
三、解答题(共36分) 12.(10分)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AB=AC,∠B=∠C,求证:BD=CD.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教案)
举例:在平面几何中,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可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会混淆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高、角的平分线的关系,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加深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质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得相对较好,但在实际应用和判定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等腰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5.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到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回顾环节,我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从学生的提问来看,他们在某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盲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课件(第1课时)
问题1、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
B
D
C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等边对等角”)
问题2、结论(3)、(4)、(5)用一句话可以归纳为什 么?
讲授新课
性质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A
几何书写:
∵AB=AC(已知) ∴ B= C(等边对角)
B
C
讲授新课
推论:
等腰三角形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
2、有哪些相等的角? ∠ABC=∠ACB=∠BDC ∠
3、A=这∠两A组BD相等的角之间还有什 么关系?
∠BDC=2∠ A
∠ABC+∠ACB+∠ A=180 °
课堂练习
6 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 º, 过屋顶A的立柱
AD BC , 屋椽AB=AC. 求顶架上∠B、∠C、∠BAD、
∠CAD的度数.
A
解:在△ABC中
∵AB=AC,
∴∠B=∠C(等边对等角)
B
D
C
又∵∠BAC=100 º
∴∠B=∠C= 180°-∠BAC=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D⊥BC,
∴∠BAD=∠CA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 上的高互相重合).
∴∠BAD=∠CAD=50°
课堂练习
(1)猜想一下,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
相等吗?如图将等腰三角形ABC沿对称轴折叠,观察
DE与D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A
已知:在△ABC中,AB=AC.点D
是BC的中点,DE⊥AB于E,
DF⊥AC于F
E
F 求证:DE=DF
BD C
(2)如果DE、DF分别是AB,AC上的中线或∠ADB, ∠ADC的平分线,它们还相等吗?由等腰三角形是轴对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优秀课件
由题得AB=15×2=30(海里)
N B 72° 36° C
∵ ∠A= ∠C
∴ BC=AB=30 (海里)
36°
A
2、如图, △ABC中, ∠A=36°,AB=AC, BD平分 ∠ABC, DE∥BC, EF平分∠AED,问在这个图形中,有 那几个等腰三角形?请分别写出来.
A
△ABC、 △BCD 、△EBD、 △EDF 、△FAE 、△ADE、 △ABD
的形式.而已知中的角平分线和平 行线告诉我们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
M
D
出现,因此,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B
N C
4、已知五个正数的和等于1,用反证法证明:这五个数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证明: 设这五个正数为a1、a2、a3、a4、a5 假设这五个数中没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即都小于1/5, 那么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就小于1. 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1相矛盾. 因此, 假设不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 1/5成立.
36°
F
E 36°72°D
73263°°6°
B
72°
C
想一想
小明说,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即在△ABC中, 如果∠B≠∠C, 那么AB≠AC.
A
B
C
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 你能证明它吗?
小明是这样想的:
如图, 在△ABC中, 已知∠B≠∠C, 此时, AB与AC要
B
C
在△ABD和 △ACD中
D
∵∠B=∠C. ∠ADB=∠ADC.AD=AD
《等腰三角形》PPT教学课件
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填出等边三角形对应 的结论吗?
图形
等腰 三角形
等边 三角形
边
两边相等 (定义)
三边相等 (定义)
角
两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轴对称图形
是(三线合一) 一条对称轴
?
?
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填出等边三角形对应 的结论吗?
是(三线合一) 一条对称轴
相等
是(三线合一)
每个角都等于60° 三条对称轴
对“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 都等于60°”这一结论进行证明.
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 =∠B =∠C
=60°.
证明:∵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BC =AC,BC =AB.
A
∴ ∠A =∠B,∠A =∠C .
《等腰三角形》教学实用课件(PPT优 秀课件 )
已知:在△ABC 中,∠A=∠B=∠C.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 ∠A =∠B,∠B =∠C ,
∴ BC =AC, AC =AB.
C
∴ AB =BC =A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B
《等腰三角形》教学实用课件(PPT优 秀课件 )
∴ ∠A =∠B =∠C .
∵ ∠A +∠B +∠C =180°,
∴ ∠A =60°.
B
C
∴ ∠A =∠B =∠C =60°.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 于60°.
A
符号语言: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 =∠B =∠C =6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第1课时)
角形的底边长为( ) A.7 B.11 C.7或11
C D.7或10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 A.60° B.120° C.60°或150° D.60°或120°
) D
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5 .在等腰△ABC中,AB=AC,BD⊥AC,∠ABC=72°,则∠ABD=( ) B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综上可得:如图,在△ABC中, ∵AB=AC, ∠1=∠2(已知). ∴BD=CD,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BD=CD (已知).
∴∠1=∠2,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AD⊥BC(已知). ∴BD=CD,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 )
B
A.80° B.80°或20° C.80°或50° D.20°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
D
A.8 B.9 C.10或12 D.11或13
3.在等腰△ABC中,AB=AC,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12两个部分,则这个等腰三
们,可以作一条辅助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 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
第六页,共十七页。
探究点二: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 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证明:方法一:如图,取BC的中点为D,连接AD ∵AB=AC,BD=CD,AD=AD, ∴△ABD△≌△ACD(SSS). ∴∠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D是BC边上的中线,
∠BDA=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