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黄梅戏 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黄梅戏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是湖北省曲艺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独特的曲调和悠扬的旋律,以及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被誉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至明代的黄梅腔和梅花腔。
在清代,黄梅戏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体系和曲调风格。
到了民国时期,黄梅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成为戏曲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扶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黄梅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一方面,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了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减少;另一方面,黄梅戏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由于演员的流失和年龄的增长,新生代演员的培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扶持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黄梅戏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加强黄梅戏的传统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员和乐师,推动黄梅戏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要推广黄梅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通过创新和融合,使黄梅戏能够与现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相结合,保持其活力和传统特色。
目前,黄梅戏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黄梅戏团队积极参与各种演出和比赛,通过展示戏曲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的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展黄梅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剧场,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支持。
黄梅戏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承和发展黄梅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努力,才能够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黄梅戏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继续在今天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浅谈黄梅戏艺术
浅谈黄梅戏艺术浅谈黄梅戏艺术纵观中国戏曲艺术开展史,一个剧种能否流行,那么在于其自身有着特独的艺术魅力,其艺术表现形式易于为广阔群众所承受。
黄梅戏艺术的成长道路,虽然与其他一些来自民间的地方戏曲大体相似,但其艺术表现及特色却比其它地方戏曲有着明显的优势。
从生成环境来看,黄梅戏艺术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
后来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形成并迅速向全国扩展。
这个地区恰恰是当年青阳腔、徽调发生成长的地区。
咋看起来,这似乎是历史的巧合,仔细体察那么是历史的必然。
这个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流,有着深沉的文化艺术传统。
为黄梅戏艺术孕育、成长提供了优生的环境。
在这块土地上,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在这里产生并流传于世。
号称戏曲活化石的傩戏和目连戏,在这块土地上更是源远流长,至今仍是很旺盛。
对中国戏曲艺术开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青阳腔、徽调,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艺术,这块艺术营养极其丰富的土壤,为黄梅戏艺术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生优育条件。
从艺术构成来看,黄梅戏艺术是多种艺术的综合。
黄梅戏的根底声腔黄梅采茶调,容量就相当大,它并非是某一个地区某一种民歌,而是包含了鄂、皖、赣三省乃至长江流域或为广阔地区所流行的品类众多的民歌小调。
对黄梅戏艺术成分的构成产生很大影响的民间说唱艺术和花灯歌舞表演,如花鼓、道情、莲湘、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踩高跷、跑旱船、桃花篮、推车灯等,流行区域那么更广阔,历史更为悠久。
由这些艺术元素所构成的黄梅戏,必然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从艺术表现来看,由于黄梅戏艺术是在民歌、民间说唱和民间歌舞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的根底上形成,所以演出通俗、灵敏、不受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民间说唱不仅为黄梅戏的文学剧本提供了良好的根底,而且影响到它的整个演唱艺术,擅长运用大段唱腔来展示戏剧情节,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如?小辞店?可以演唱一个多小时,通过商人蔡鸣凤和卖饭女刘凤英二人的独唱、对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遗产,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挑战。
数字化技术为黄梅戏的表演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增强了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黄梅戏中的应用、数字化舞台表演的挑战与优势,以及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改变和优势,展示了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现状和前景。
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加强黄梅戏的传统魅力,还能够拓展其观众群体和市场,在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黄梅戏数字化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数字化技术将持续助力黄梅戏的传承及创新,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前景展望,传播,应用,舞台表演,挑战,改变,优势,传承,创新,发展空间1. 引言1.1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愈发凸显。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黄梅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但传统表演形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黄梅戏的跨时空传播,使更多不同地区的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平台接触到这一艺术形式,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数字化技术为黄梅戏注入了新的创意和表现手段,使得传统戏曲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黄梅戏的保护和传承也更加便利,可以将珍贵的表演资源数字化保存,避免因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逐渐丧失。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动黄梅戏的传播和创新,更在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1.2 数字化技术对黄梅戏的影响黄梅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近年来受到了数字化技术的深刻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黄梅戏得以在新的形式下进行传播和展示,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让黄梅戏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使得年轻观众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
摘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使黄梅戏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发展;思考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时代交织,传承文明,缔造着文明。
国戏也好,地方戏也好,戏曲的发展轨迹并不仅只是形式的变化,透过历史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社会进程中,戏曲艺术的生存方式,发展态势,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时代的精神理念,深刻的影响着戏曲的生存与发展。
黄梅戏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电子信息、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其所承载的使命也较为严峻,找准时代定位,找出存在的问题,获得合理的发展策略,是黄梅戏在当代的挑战中赢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面对黄梅戏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既适应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能够使黄梅戏本身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
一、黄梅戏应回归于“平民”黄梅戏是来自民间,是从土台上走出来的优秀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
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不懈努力,使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小剧种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
黄梅戏是“平民”的,这根纽带不能断,它的主要演出活动应该是“下沉”,沉到知音处,沉到人民中去,而不是一味追求“上浮”,争上领奖台。
成为一奖到手,一戏丢手的做法。
超高制作与低迷的演出市场不协调;越来越高的票价与越来越少的观众不协调;偶尔演出也只是自产自销,自己演给自己看,都是专家、领导欣赏一把,政府买单罢了。
老百姓想看可又望而却步。
偶尔一看又看不懂,特别在舞台美术等方面更是极尽能事,机关重重,整台演出灯光变换绚烂多彩,演员造型鲜艳夺目,一出戏演下来整体效果归于表面五光十色,热闹非凡!观众却还是反应平淡,而与此同时大家还在侃侃而谈地要“出人、出戏、出精品”,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演出成本越来越高,票价越来越高,观众越来越少。
黄梅戏的源流与发展(摘自《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
黄梅戏的源流与发展(摘自《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黄梅戏是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至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要叫做黄梅戏呢?因为它的发源地是在湖北省的黄梅县。
以前,虽然就该剧种的兴起而论,也曾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湖北黄梅,有人认为是安徽安庆,有人认为是江西,有人认为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处。
但从艺人师从的记载和保留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认定它的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之说是比较合理的。
从很多资料中可以看到黄梅县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美,既有江河湖泊,又有高岗峻岭。
这使当地的人们在采茶、砍樵、捕鱼等劳动过程中创造出很多歌谣小调,这些“茶歌”、“樵歌”和“渔歌”,后来流传到其它地区都统称为“黄梅调”。
由于历史上黄梅县一带旱涝水灾较多,再加上战争、贸易等原因,使灾区的人们不断逃难流离,为了寻求谋生,使有的人成为雇工,有的人转入手工业生产者,但更多的人因找不到栖身之所,不得不沿家乞讨,以唱“黄梅调”来作为糊口的唯一手段。
黄梅调最先流传的地区是与黄梅县邻近的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等县,然后逐渐向东发展至怀宁(石牌)为中心的大江南北数十个县中。
怀宁为当时安徽省省会安庆府的首县,经济文化都很发达。
在中国就有“怀宁歌者甲天下,安庆色艺更佳”的戏曲篮之说。
作为京剧前身的“徽调”也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
京剧鼻祖程长庚及杨小楼先生都是安庆诞生的杰出艺人。
黄梅调进入安庆后没有合法的演唱地位,并被称作“花鼓淫戏”而禁演。
因此前辈艺人们只好借当时安庆的地方大戏“徽调”来掩护,与其合作组班演出。
在此期间,黄梅调广泛的吸收了很多民间养料如“莲厢”、“高跷”、“花鼓灯”等艺术形式并受当地语言,说唱音乐及“徽调”、“高腔”的影响,丰富了自己,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小戏,这就是由黄梅调转为黄梅戏的原始形态由此可见,黄梅戏是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民间歌曲,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与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受其它剧种影响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县,传统的黄梅戏是一种表现人民生活、历史故事以及宗教传说的地方戏剧。
然而,黄梅戏的音乐却作为其主要特色之一而闻名,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不仅强化了剧情和角色表演的效果,而且也是黄梅戏独特的表演风格之一。
黄梅戏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常被视为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唱、念、做、打组成,其中以唱腔和音乐伴奏最为丰富。
唱腔主要有高腔、中腔和低腔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调,即便在今天依然广泛流传。
在音乐伴奏方面,黄梅戏通常使用如东昆、丝弦乐及弦乐等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常用的乐器包括二胡、扬琴、笛子、合板等。
除了在演唱方面具有独特音色的处理外,黄梅戏乐曲也被广泛应用于舞蹈、杂技以及道具表演等方面,富于变化的节奏和强调情感的音调都非常适合舞者表现各种情感。
尽管黄梅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民间情调,但是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黄梅戏的音乐传承面临着很多问题。
音乐传承中经常遇到的困难之一是乐手及演员缺乏对黄梅戏音乐传承历史的了解。
许多新进乐手和演员在学习黄梅戏的时候,过于关注技能的熟练度,而忽略了音乐传统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和历史价值。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不只是个人技能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另外,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黄梅戏音乐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标准。
有必要对黄梅戏音乐进行重新设计,并将其整合到现代音乐制作中,以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因此,可以在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上进行大量工作,包括培训乐手和演员,传授他们黄梅戏音乐开发和表演的历史知识,并且在不影响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革,使其更好地与现代音乐结合。
这样的传承和创新,可以帮助黄梅戏音乐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欣赏和支持。
总之,黄梅戏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积淀。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引言黄梅戏,又称湖北黄梅戏,是中国的一种著名的地方剧种。
它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情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介绍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发展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黄梅戏起源于明朝末年的湖北黄梅县,最初是由民间戏曲发展而来。
传说当时黄梅县的戏剧演员被明朝的官府压迫,为了保护自己的戏曲表演传统,便在山野间自学自演。
这些演员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出风格和表演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逐渐被广泛传播,并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和认可。
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明清时期,黄梅戏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戏曲演员和作家积极创新,剧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
然而,在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传统戏曲受到了挑战,黄梅戏也陷入了低谷。
直到19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和发展民间戏曲,黄梅戏才得到了重振。
二、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表演形式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包括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
其中,唱腔是黄梅戏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黄梅戏的唱腔独特,音调柔美,旋律流畅,充满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
此外,黄梅戏还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身段、动作和嗓音表达情感和塑造角色。
艺术特点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亢激昂的情节:黄梅戏常常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背景,其情节深刻、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2.绚丽多彩的服装和化妆:黄梅戏的演员服装华丽,色彩鲜艳,化妆精致,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3.独特的表演风格:黄梅戏的表演风格独特,演员们通过声乐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魅力。
4.独特的音乐伴奏:黄梅戏的音乐伴奏多样,包括打击乐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等,能够有效地配合演员的表演。
三、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和影响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梅戏今后的发展趋势
黄梅戏今后的发展趋势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它以湖北方言演唱,以湖北民间曲艺为基础,融合湘剧、豫剧、秧歌等多种元素,兼具湖北民间曲艺的朴素和湖南戏曲的热烈。
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而且在世界戏曲舞台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黄梅戏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未来,黄梅戏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1. 传承与创新并重: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黄梅戏需要继续传承传统的表演风格和曲艺形式,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革新。
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视听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剧目内容,提高舞台表演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
2. 增加对外交流与传播:黄梅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价值,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
未来,黄梅戏应加强与其他地方戏曲、国际戏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戏曲节、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喜爱黄梅戏。
3.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黄梅戏的发展应更加注重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其独特的方言演唱、曲调和表演风格都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未来,黄梅戏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为剧目注入更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湖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培养优秀演员和创作人才:黄梅戏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强大的表演队伍和创作团队。
未来,应加强对黄梅戏演员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黄梅戏事业,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支持,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和实力的演员和创作人才。
5. 借助新媒体推广与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黄梅戏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演出信息、推出相关视频、开设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黄梅戏,提高黄梅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遗产,有着光荣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戏剧历史知识:黄梅戏——华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戏曲艺术
戏剧历史知识:黃梅戲——華南地區獨特的傳統戲曲藝術黄梅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今天仍然广泛流传于华南地区,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舞蹈和戏剧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本文将从黄梅戏的历史、特点、表演形式和传承等方面,对这一华南地区的独特戏曲文化进行探究。
一、黄梅戏起源和历史黄梅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黄梅地区,因此得名黄梅戏。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宋时期,黄梅地区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演唱一些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的歌曲,这就是黄梅戏的萌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在元代和明代逐渐成形,并逐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戏曲艺术之一。
在清代,黄梅戏更是成为了当时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艺术之一,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声腔、表演和音乐。
1.声腔特点黄梅戏的声腔以哭腔为主,其唱腔较为婉转悠扬、细腻动人,以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著称。
哭腔、调弄腔、唱腔等多样化的唱腔,让演员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让观众感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2.表演特点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独特,其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以身体语言为主要表演形式,配以简洁而富有戏剧性的舞蹈动作,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同时,黄梅戏还经常使用传统的戏剧化妆,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3.音乐特点黄梅戏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旋律上,该旋律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因素,并且以古老的黄梅曲调为基础发展而来。
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可以让观众随着节奏的起伏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三、黄梅戏的表演形式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弹脚”、“唱词”、“对台戏”、“散打”等多种形式。
1.弹脚弹脚是黄梅戏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和一个乐师。
两位演员分别扮演男女主角,通过唱词、舞蹈、姿态等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2.唱词唱词是黄梅戏的常见形式之一,主要是由一两位演员依托唱腔来表演剧情的形式。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它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受到广泛的欢迎,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青年观众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黄梅戏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的时间消磨大部分用于工作和学习,很少有时间去观看传统戏曲演出。
黄梅戏也难以在年轻人中间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此外,黄梅戏受到了其他媒体形式的竞争,例如电视剧、电影和网络娱乐。
这些新媒体形式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使得传统戏曲的观众基数不断减少。
然而,许多保护和发扬黄梅戏的努力也正在进行中。
政府和文化机构对黄梅戏进行了资金支持和宣传推广,希望吸引更多观众。
一些黄梅戏演员也积极探索新的演出形式,例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以增强观众的兴趣。
此外,一些学校和社区组织也开设了黄梅戏的培训班和表演活动,以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努力为黄梅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并吸引了一些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总的来说,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发展困境。
然而,通过各种努力和创新,我们仍然可以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找到新的出路,并希望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作为中国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和生动形象的音乐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黄梅戏音乐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今天我们将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黄梅戏音乐的起源和特点黄梅戏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与南京地区的“南调”和湖南地区的“湘调”密切相关。
黄梅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传统,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形式。
展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味。
黄梅戏音乐通常以弹拨乐器、管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器乐为主,配以歌唱、念白、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使其在音乐音节、音色、旋律、速度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黄梅戏表演的特点是剧情生动活泼、语言幽默风趣、动作优美曼妙,其中的音乐元素表现的也非常突出。
黄梅戏配乐的曲式一般是由若干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和主旋律,而且旋律的变化毫不突兀、自然流畅。
此外,黄梅戏音乐还注重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以演员欲言又止、欲歌又断、欲舞又顿等特殊的唱腔因应剧情、表现角色的情感,更加突显了黄梅戏音乐的特点。
二、黄梅戏音乐的传承1. 黄梅戏音乐口传心授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不仅是因为很多乐曲没有详细的记谱,而且也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和完整性。
黄梅戏的音乐传承是由师傅传授给徒弟,而且多为长期的传授,不断地进行练习和训练。
传承的过程中,师傅不仅要传授声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技巧,更要传授音乐的基本知识和艺术鉴赏的能力,让后人能够更好的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
2. 黄梅戏音乐的重要展示平台黄梅戏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保护。
在传承过程中,黄梅戏音乐得到了各类演出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各种文艺活动和演出是黄梅戏音乐展示的重要平台。
例如,每年的黄梅戏大赛、传统文化节、电视音乐晚会等,都是黄梅戏音乐得到展示的重要机会,同时也给广大的群众提供了和那场专业的音乐鉴赏和体验的机会。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黄梅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起源于安徽黄梅县和湖北咸安一带。
它以湖北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黄梅戏在历史上备受推崇,被誉为“湖北三绝”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黄梅戏的发展现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年轻人对于黄梅戏的兴趣逐渐减少。
相比起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和网络娱乐,黄梅戏的表演形式、音乐和剧情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可能显得过于传统和古板,导致年轻人对黄梅戏的接受度不高。
其次,黄梅戏面临着传承困境。
黄梅戏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艺术形式,但是由于黄梅戏的特殊性,其学习门槛相对较高。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黄梅戏,导致传承环境较为薄弱。
很多老一辈的戏曲演员也面临着退休和无人接班的问题,这使得黄梅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此外,黄梅戏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娱乐行业中也面临着生存压力。
随着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方式来获取娱乐,这也导致了黄梅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一些黄梅戏剧团面临着资金不足、演员招募困难等问题,导致其演出和推广困难重重。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问题,黄梅戏的发展仍然有着希望和机遇。
近年来,一些戏曲演员和黄梅戏剧团开始尝试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和艺术形式,使得黄梅戏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一些专门的黄梅戏培训学校和工作室也应运而生,为有志于学习黄梅戏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同时,政府和文化界也加大了对黄梅戏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推广黄梅戏。
总的来说,黄梅戏的发展现状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其传统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依然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黄梅戏有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黄梅戏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黄梅戏以其音乐独特、剧情曲折、表演唯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宝库的瑰宝之一。
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起伏,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魅力。
在20世纪30年代,黄梅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崭露头角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戏曲市场逐渐萎缩,黄梅戏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在新世纪初期,黄梅戏艺术家和相关机构开始积极寻求创新发展之道。
他们重视黄梅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推动黄梅戏的艺术再创造。
他们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的设计,争取将黄梅戏呈现得更加精美和考究,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此外,黄梅戏还积极融入了现代音乐和舞蹈元素,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
一些年轻的演员和编剧开始尝试将黄梅戏与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有现实主题的剧目,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这使得黄梅戏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唱腔和音乐。
除了在演出形式上的创新,黄梅戏的推广和传承也得到了重视。
大量的黄梅戏培训班成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参与。
政府和各相关机构也加大了对黄梅戏的扶持力度,举办了一系列的演出和比赛,并鼓励黄梅戏艺术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
总的来说,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
在传统文化丧失的背景下,黄梅戏通过创新发展和传统传承,成功地赢得了新的观众和市场。
然而,黄梅戏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才稀缺、剧目创作不足等。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黄梅戏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黄梅戏的艺术发展。
同时,黄梅戏艺术家也应不断努力,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和魅力,以确保黄梅戏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黄梅戏音乐作为中国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黄梅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唱腔吸引着观众,而现代黄梅戏音乐在创新中延续着经典,不断追求更新。
黄梅戏音乐与其他戏曲音乐的比较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和特色,同时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未来,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继续走向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都表明黄梅戏音乐在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世界文化舞台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黄梅戏音乐、传承、发展、历史、特点、现代、比较、地位、趋势、未来。
1. 引言1.1 黄梅戏音乐的定义黄梅戏音乐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源自湖北黄梅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黄梅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悠扬的唱腔和深情的表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明珠”。
黄梅戏音乐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动人的旋律吸引着观众,常常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在表演上,黄梅戏音乐注重角色刻画和情感演绎,演员们需要通过声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感情,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黄梅戏音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1.2 黄梅戏音乐的魅力黄梅戏音乐作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和演员。
黄梅戏音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旋律悦耳动听,节奏明快刺激,让人无法自拔。
其独特的音韵韵味,能够打动人心,引发人们的共鸣。
黄梅戏音乐的表演艺术也是其魅力之一,演员们通过婉转动听的唱腔和优美舞姿表现出各种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黄梅戏音乐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味道。
黄梅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戏曲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曲调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博物馆中,黄梅戏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得到了重视。
一、黄梅戏在博物馆的传承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场所,也是推动地方戏曲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展示。
博物馆通过举办黄梅戏专题展览、举办演出、培训黄梅戏演员等活动,积极推动黄梅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黄梅戏文物、音像资料,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保护,有效地保存了黄梅戏的传世之宝,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黄梅戏在博物馆的发展在博物馆中,黄梅戏的发展也得到了积极的支持和推动。
博物馆通过举办黄梅戏演出、精心策划展览活动,引导观众走近黄梅戏,了解黄梅戏,增进人们对黄梅戏的热爱和了解。
博物馆还开展黄梅戏相关的讲座、讲解和交流活动,大力推广黄梅戏文化。
博物馆还积极与黄梅戏团体合作,举办黄梅戏演出、培训,促进黄梅戏的发展和壮大,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博物馆中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博物馆中,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与传统,更重要的是推动创新与发展。
博物馆通过策划展览、举办讲座、讲解等形式,深入挖掘和发掘黄梅戏的文化价值,激发人们对黄梅戏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对黄梅戏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还鼓励黄梅戏艺术家创新表演形式、探索新的表演手法,使黄梅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场所,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黄梅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希望各级博物馆和广大黄梅戏艺术家共同努力,共同推动黄梅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演出形式之一,自诞生以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黄梅戏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以下是关于黄梅戏发展现状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首先,黄梅戏在现代社会的观众基础相对较小。
相比流行的音乐和电影等娱乐形式,黄梅戏的观众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一代观众的涌现,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黄梅戏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其次,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黄梅戏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的观众中可能显得过于沉闷和单调。
因此,黄梅戏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引入更多的元素和技巧,提高舞台表演的丰富性和观赏性。
另外,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艺术形式需要注入商业元素,以提高票房收入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牺牲传统艺术的独特性和纯粹性。
此外,黄梅戏的传承和培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相对较低。
因此,黄梅戏的传承和培养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激发和引导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总之,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演出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然而,正如人们所说,传统艺术永远不会过时。
只要我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通过创新和改革,黄梅戏仍然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黄梅戏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精彩的表演而著称,被誉为“戏曲明珠”。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普及,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博物馆将黄梅戏作为重点展示内容,并通过各种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
本文将探讨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博物馆在传承黄梅戏方面的作用。
一、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自产生以来,历经千年的变迁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文化传统的消退等原因,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黄梅戏需要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适应新的文化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成为了传承和发展黄梅戏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许多博物馆通过举办黄梅戏表演、举办黄梅戏图片展览、举办黄梅戏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
博物馆还通过各种手段,记录和保存黄梅戏的历史文化,为黄梅戏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二、博物馆在传承黄梅戏方面的作用1. 丰富的陈列展览2. 丰富的教育推广活动博物馆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推广活动,如讲座、讲解、工作坊等,向观众介绍黄梅戏的历史、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让观众参与体验黄梅戏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博物馆为传承和发展黄梅戏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
3. 独特的表演演出许多博物馆通过举办黄梅戏表演演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
这些表演演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地进行,吸引了各种观众,包括青少年、老年人、外国游客等,为黄梅戏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舞台。
4. 专业学术研究博物馆在传承黄梅戏方面还承担着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
黄梅戏的发展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 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 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 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 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
(1)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 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 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 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 情节的二小戏、)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 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 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 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黄梅(县)虽然在湖北,一百多年以前,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
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
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观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
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
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者:李丹丹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梅戏简洁系统深入的了解,从历史经验和对韩再芬老师的艺术作品中对比分析在现代文化环境下如何让黄梅戏走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黄梅戏韩再芬历史经验先入为主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55-03黄梅戏作为起源于安徽的传统戏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戏剧中一颗不可忽视的璀璨明珠,同京剧、豫剧、评剧和越剧一起称为“中国五大剧种”,并在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足以见其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领域的分量。
但正是这个这颗夺目璀璨的明珠,在当今各种新媒体诞生大潮的背景下却逐渐式微,慢慢的又成为边缘文化,“圈子文化”的迹象;这种情况对黄梅戏的发展而言,是好还是坏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包括韩再芬在内的传统艺术工作者努力推动着黄梅戏的现代化,但很多黄梅戏的“老观众”的认为其破坏了其存在的性质,那么,新黄梅戏真的不能称作黄梅戏了吗?一、黄梅戏历史发展概述与历史经验(一)黄梅戏的起源探究要说黄梅戏,就要讲其发展历史,黄梅戏有记载的历史有200多年,黄梅戏与其他剧种不同,黄梅戏大部分是在纵横阡陌之间、在口耳相传之中流传,也因此起源传说甚多,而其中就数湖北黄梅起源说最广泛,这种说法有两个佐证支撑:其一就是当地流传的黄梅调,这种调又称采茶调,追根溯源甚至能追述到唐朝,但黄梅调作为音乐与黄梅戏有本质区别;其二就是在清朝的一部叫《逃水荒》黄梅戏中出现了“二八女坐茅棚悲声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的唱段,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此为证确信这是在乾隆年间黄梅县受灾跑到安庆地区讨生活的黄梅调艺人所作,并以此佐证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但翻开怀宁县志发现,在乾隆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怀宁地区都是受着连年的灾害,甚至严重到知府多次开仓赈灾:“二十四年大水,奉旨赈恤。
……五十年大旱,奉旨赈恤。
次年米价腾贵,知府藏荣清捐俸,率士民煮赈平粜。
五十三年夏大水,奉旨赈恤。
”基于逃荒的人不可能往荒地跑的原则,这个说法并不怎么站得住脚。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在安庆黄梅山地区形成的怀调山歌的基础上,吸收采茶调、徽调和青阳腔等周边各种民间音乐戏曲形式的同时,就如同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孤立发展得来的成果一样,黄梅戏也脱离不了这个客观规律。
(二)黄梅戏在近代的发展不论是起源何地,都同样描述了一种黄梅戏不可或缺的特质,就是相对于其他戏剧更加平民化、更加接近于百姓生活,就相当于当时的流行歌曲一样,其内容也大多是直接取材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到了上世纪初期,黄梅戏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在“中国五大剧种”的历史上,黄梅戏无疑是最晚进入城市的一个,面对各大剧种的挤压和城乡审美口味的差异,自然的出现了水土不服,时至今日依然会有一些其他剧种的老戏迷把黄梅戏称为俗戏,甚至淫戏,虽然不公平,但这就是现实,这也是黄梅戏第一次面对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危机,从结果上看,他们用了让保守的现代戏迷大跌眼镜的方法度过了难关:直接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优秀作品,例如《宏碧缘》《蜜蜂记》《华丽缘》等,从唱腔上直接剔除浓重的土话口音,学习其他戏剧种类里面的动作语言、服装和道具的使用方法,使黄梅戏真正的开始从民歌小调迈入了戏剧的艺术殿堂。
黄梅戏初步成功了,而这奠定了五六十年代的黄梅戏热潮的兴起。
(三)黄梅戏在现代的发展我们这一辈即使不懂戏的人,也都听过几段段黄梅戏,这不得不归功于包括严凤英在内的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从这时候开始,黄梅戏进入了一个巅峰状态,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分两个大的方面:其一,黄梅戏自身不断的吸收发展,不断的专业导向化,改进唱腔唱法,增设混合乐队,用专业人员进行剧本修编,都是对黄梅戏本身艺术品质的进行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是黄梅戏自身的艺术层次的提升。
其二是国家的投入和推广,在新中国对于地方戏曲的全方位支持也是其成为风靡华夏脍炙人口的佳作的重要因素。
(四)观众群体先入为主的审美固化从我们对黄梅戏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黄梅戏本身并不是一门死板的戏剧艺术,它经历过上百年不间断的打破传统、学习新事物甚至直接山寨的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使得现在的黄梅戏和早期的黄梅戏的差别可能不止十万八千里,那是什么让黄梅戏不断改变?为何在其进行向其他戏种靠拢的同质化改进之前得不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呢?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其一,观众审美的先入为主,黄梅戏进入城市的时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这个时间点上,其他剧种在城市里都已经风生水起数十上百年了,已经培养了固定的欣赏群体,建立了成熟稳定的群众市场,而想要在这个被瓜分完的市场里获得一席之地,就必定避免不了“山寨”的存在。
其二,观众自身审美水平主观上固步自封的态度,这个看起来和第一个原因很相似,但其实形成的原因大不相同,这要从整体戏曲的发展历史说来,我们所说的五大剧种真正成型期就是在清代中叶,而此时正是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观众市场从认可雅部转移到认可花部的时间点,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近代戏曲剧种开始占领城市市场,而这比黄梅戏进入城市还早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不仅培养了先入为主的观点,更是一种主观到固执的文化价值观,就好像花部和雅部的分类一样,花即使杂,花杂而音不纯,即是当时的观众对花部的评价,这个价值体系里,音纯即是雅,即是正统,音杂即是旁门左道,可见人们一旦建立了固执的价值观念要想再改变就很难了。
(五)学习吸收不分对错这种成见般的价值判断看起来迂腐,但确实到今天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人内心;如果说先入为主只是路上的小坎,那这种迂腐的价值判断就是小坎后的无底深渊,因此黄梅戏在摸索怎么在城市里站住脚跟的时候,必须同时也只能顺从观众的审美喜好,让观众接受自己。
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山寨”手法的作用,被“山寨”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被“山寨”的一定是为大众所熟知接受的,是一个受众面的广泛度的问题,在各行各业中莫不如是。
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令人不齿的偷窃行为,但却没有考虑过一个事实:如果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韩再芬创作的艺术特色(一)韩再芬其人提到黄梅戏,特别是现代黄梅戏,就不得不提到韩再芬老师,韩再芬老师是安徽安庆人,出生在黄梅戏的发源地怀宁地区,自然也从小深受黄梅戏的熏陶,在其十二岁的时候便登台演出,十六岁时便因主演《郑小姣》而一炮走红,可见其黄梅戏功底之深,基础之牢固,用功之勤奋。
在此之后她更是平步青云,事业越做越强,直到八九十年代,大量的外国艺术文化产品和国内流行文化的崛起,导致大量的包括黄梅戏在内的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上被挤压,许多人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转而去做更赚钱的事业,但包括韩再芬在内的一小部分人却留了下来,默默的为这份自己喜爱的事业耕耘、奉献,终于在1999年为观众带来了她为黄梅戏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成果——《徽州女人》,这部不同以往的黄梅戏赢得了大量戏迷的追捧,尽管人们对其对黄梅戏的所做改变的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让人们看到了黄梅戏发展的前景和期望。
(二)由《徽州女人》看韩再芬的创作特点《徽州女人》这部戏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韩再芬在黄梅戏创作和打造黄梅戏时的思考逻辑——从基础上改造黄梅戏,使其更加的贴近现代人的审美。
韩再芬这次的《徽州女人》就运用批判现实主义,通过描写一个封建社会中渴望美好婚姻爱情却被现实冷酷无情的抛弃打击的悲惨弱小的女性形象,控诉了封建社会婚姻不平等,女性无地位无权力掌控自己命运的现实,这在现代中国社会有着普遍的共鸣群体,这铿锵有力的立意正是《徽州女人》成功吸引很多非传统戏迷涉足黄梅戏的原因——用先进的价值观念充实戏剧的内在,给戏剧以生命。
这使得《徽州女人》最后一幕的无声戏让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部分观众看得心碎,真正的做到了从内心感染观众。
三、韩再芬与黄梅戏的现代化(一)黄梅戏的“进退两难”困境回到我们现在的时代里,黄梅戏面对情景可能比一百多年前它刚进入城市的时候更为严峻,更为举步维艰,因为它要面对的是两群具有价值成见的观众群体,同时也是两群能决定它生死存亡的观众群体,一群是现代年轻观众的潜在市场,这些观众因为国内相对弱势的文化产业氛围和比较低下的文化生产率和生产质量,以及像黄梅戏这样有点老掉牙的传统艺术,更愿意接受方便快捷、具有消耗性和明确需求的外国文化产品,但这不代表他们的品味很粗糙、很快餐,他们只是在选择文化产品时更具自主选择性,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是在黄梅戏在当下必须争取的对象;另一批就是上世纪培养的那批黄梅戏老观众,他们对黄梅戏的阻碍体现出了所有上了年纪的人共同的毛病:固执、自以为是,以及前文提到的那种迂腐的价值判断,都让黄梅戏的创新之路更加崎岖。
(二)韩再芬对黄梅戏的贡献改?还是不改?这就是像韩再芬这样想要让黄梅戏焕发新生的艺术家们所要面对的钢丝线。
而《徽州女人》在这钢丝线上迈出的第一步,《徽州女人》舞台美术到音乐用曲,无一不让人耳目一新,而无声戏的引入也打破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本体美教条,用留白的手法衬托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让老戏迷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但就如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的看法:这部戏要求我们更换戏剧创作观念,以传统评价标准,《徽州女人》无疑“走的太远”,若换一个坐标系,这出戏“得分甚高”。
而《徽州女人》在保留老戏迷的基础上扩展了一批新戏迷,这不能不说是个鼓舞人心的现象,尽管依然有批评的声音,但大家都认可这是一条值得肯定的变革之路。
而韩再芬的另一部作品《公司》,仍然是一次谨慎的尝试,很多元素的添加都是在《徽州女人》被认可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了西方音乐剧重在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的做法,讲述了转型中中国的故事,使《公司》这部剧有很强的时代代入感,而对《公司》这台戏宣传上也用上了现代舆论宣传里常用的明星效应炒作造势,通过商业手段推广戏路,当然,这些手法在很多传统观众眼里是“肮脏的”“庸俗的”排出来的剧也无疑是“典型的文化垃圾”。
(三)如何看待“新”黃梅戏总得来说,对以韩再芬老师为代表的“新”黄梅戏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这也是在面对新的事物时的一种正常的舆论现象,但我们从发展黄梅戏的角度来看,这些批评就夹杂了太多的情绪化,任何文化产品在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想继续走下去,都无法摆脱包装宣传和大块面的商业化运作,就必然会涉及到“恶俗”的宣传手法,而《公司》这部戏正是韩再芬用新方法推广黄梅戏的大胆尝试,而在戏剧内容上,《公司》比《徽州女人》更靠近现代,风格形式和内容也更多的融入现代人们熟悉的西方元素,就是为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跟上时代接上轨道,戏曲艺术是动态的,而非固化的,必须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否则就成了博物馆艺术。
有人可能会拿焦菊隐先生的话来进行批评“程式化是戏曲的特色,削弱或取消戏曲的程式,就意味着削弱或取消戏曲的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