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莹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必修三知识点归纳一、西汉(一)七国之乱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3、作用: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精兵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兵权——枢密院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一、欧洲共同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1)唐诗繁荣的原因: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乡土中国的变革1.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酉阳洼地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农业生产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等。
2.周朝的政治与社会: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实行分封制度,使得封建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体现了各个国家相互争霸,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如儒家、道家、兵家和法家等。
4.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如各诸侯国开始设立官僚机构,建立官吏制度等。
二、秦汉的变革1.秦朝的建立:秦朝通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施以始皇帝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法律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官僚管理,但也导致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
3.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采取了与秦朝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度和任用贤能之策,使得汉朝的政权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4.科技进步与思想变革:秦汉时期,科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如农田水利的开发、铁器的广泛使用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儒家学说的复兴和佛教传入等。
三、隋唐的繁荣1.隋朝的建立:隋文帝通过武装力量的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变革,为随后的唐朝开创了条件。
2.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比较繁荣,如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外交、军事的发展等,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经济的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如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盛,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纺织业等。
4.文化艺术的繁荣:隋唐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如诗歌、书法、绘画和剧院等,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总之,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兴衰演变,科技发展与思想变革。
通过对历史必修三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 《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二、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四、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失败原因。
- 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 北洋政府的统治、军阀割据的局面。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
六、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的意义。
- 全民族抗战的团结精神和历史意义。
七、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共内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九、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十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结语通过学习这些必考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且能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历史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东方的稻作与农村生活1. 中国早期的耕作和农业技术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中国的农业就已经呈现出比较发达的现象。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的早期农业技术已经运用石耒进行种植。
与此同时,稻作也成为中国早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
2. 东方农业社会的兴起在古代东方,农业社会的兴起不仅仅是指农业技术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政治形态的演变。
在农业社会兴起的过程中,土地成为社会中的主要生产资料,社会阶层的分化也逐渐明显,至此,东方的封建制度开始逐渐确立。
3. 封建制度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封建制度对东方农村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人口迁徙和社会阶层等方面。
在封建制度下,土地成为封建领主的私有财产,农民们只能通过向封建领主交纳租税的形式,才能获得耕作的土地。
至此,形成了农民的直接生产和封建领主的剥削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在大海洋面前1. 东方海洋文明的发展在古代东方,海洋文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海上贸易、航海技术和海洋法律等方面。
东方的海洋文明在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之后,成为东方文明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2. 东方的海洋贸易在古代东方,海洋贸易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地区。
东方的海洋贸易主要包括海上货船运输和丝绸之路的贸易。
在海上贸易中,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沿岸都是古代东方著名的贸易集散地。
3. 东方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法律古代东方的航海技术主要是指航海器具和导航技术。
在航海器具方面,古代东方人常常使用丝绳进行导航,而在导航技术方面,古代东方人又主要是依靠星象来导航。
在海洋法律发展方面,最有名的就是中国的海禁政策。
第三章:其他文明与东方世界的联系与交往1. 东方文明与希腊文明的交流古代东方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在文化、宗教和贸易等方面。
在文化交流方面,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对希腊人的哲学、医学和数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东方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古代东方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包括印度的佛教思想、印度艺术和印度技术等方面。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
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
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
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长官。
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唐、明)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
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
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
(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
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
②枢密院为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宋辽魏元五代十国时期(960-1279年)1.五代十国:960-1279年,北宋分裂后出现的一系列有着不同政治联系的小国,包括辽、吐蕃、金、元、西夏五大政权,再加下十个诸侯国,又称国政五代或五代十国。
2.明清政权:1279年明太祖赵匡胤灭元后,实行建州定迁,施行内制外开政策,封建帝王制是宜世统治机构,统治范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大规模及巩固性,被称为明清政权。
3.行省制度:明清都沿袭了北宋时期的行省制度,即地方官员为三省六郡的行省长官,任用当地的官员,他们负责掌管本省本郡的军事、外交、发展经济和法律等事务。
4.对外关系:五代十国先后建立了对外关系,并对洋人有独特的重视,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逐步改变了民族的观念和思想,为促进中国的统一和明末清初实行一统天下做准备。
二、南宋时期(1127-1279年)1.建国历程:1127年,南宋宣统朱曙起兵反抗金,并一路取胜,1134年,南宋正式建国,朱曙被尊为高宗,南宋以开封为都城,称“大宋”,与北宋构成了南北宋。
2.管理制度:南宋以书法文化为主,重视经学,建立了官吏考试制度和州县建制,实行采矿、应徭税、农事公议的经济政策,出台了《南宋律令》,制定了宪法和法令,枢纽政治是其特色。
3.外交政策:南宋外交政策是国有主权外交,对北宋采取协定政策,严厉打击吐蕃,“宋台抗金”是南宋最著名的外交企图,在明清之前,已经形成一个叫做“宋台曹”的宫廷企图,有时还与西夏建立了斡旋企图。
4.经济发展:南宋实行“士不折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加快了城市的建设,提出了以施舍、助学、洗衣的方式开展社会公益,加速了商业发展,尤其是南宋出土的费用帐簿,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十分发达。
三、蒙古帝国时期(1206-1368年)1.建国历程:1206年,个子内蒙古蒙古统领忽必烈率领蒙古铁骑夺取中原,其子玄宗即位,并在平定内乱之后建立了蒙古帝国。
2.统治制度:十一部制是蒙古帝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将蒙古聚族为十一部,是封建制度之外的一种诸族同庆的政治联结,有利于统一国家并增强部落的知名度,但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上的局限性。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变化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19世纪中叶。
这场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相结合的产物。
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为了解决对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向中国输出大量的鸦片,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社会动荡。
最终,中国政府败于外敌的压力,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叶。
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洪秀全等人,在他们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奋起反抗封建统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虽然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它给予中国封建社会以巨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改革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振兴国家,增强国力。
其中最著名的改革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他们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维新变法也以失败告终。
第二章:20世纪初的中国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发生在20世纪初。
这场革命以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主要目标,最终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场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新的开端,中国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
这场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改革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科学、民主和现代化,提出了“民主、科学、进步”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爱国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
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抗议《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推动了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革命1.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成立于20世纪初。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的开始- 城市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2. 古代文明的特点-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神权政治- 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奴隶制度- 文化与宗教: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文字与艺术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征服:亚述、巴比伦、波斯帝国-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希腊与波斯、罗马与迦太基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斯巴达-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建筑、数学、医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与法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万民法- 罗马建筑与艺术:罗马竞技场、凯旋门、雕塑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 城市与商业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宗教改革:东正教、天主教、新教- 十字军东征:背景、过程与影响3. 文化与思想的复兴- 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与科学革命- 艺术与建筑: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四、亚洲的古代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秦、汉、唐、宋、元、明、清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 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吠陀时期与佛教的兴起- 印度教的形成与传播3. 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五、美洲与非洲的古代文明1. 美洲古代文明- 玛雅文明:文字、历法、建筑- 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政治、宗教、农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欧洲殖民2. 非洲古代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 非洲中部与南部的王国:马里、刚果、津巴布韦- 跨撒哈拉贸易与文化交流六、近代早期的全球联系与冲突1.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探险- 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 奴隶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影响2. 宗教战争与国家形成-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主权- 君主专制与议会制度的发展3.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科学方法的发展:伽利略、牛顿-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民主与法治思想的传播以上是历史必修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代早期全球联系与冲突的广泛历史时期。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文化史部分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周天子衰落。
政治:各国相争,变法图强,社会动荡。
思想:百家争鸣。
2、早期儒学(1)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仁、礼、德治(为政以德)、反对苛政、重民(民本)思想。
(2)孟子及其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格物致知、道德修养(浩然之气)。
(3)荀子及其主要思想:仁义、君舟民水、唯物思想(天行有常)。
3、儒学的发展及成熟(1)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以德治国。
(3)朱熹的思想:理气论、格物致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存天理,灭人欲。
4、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汉代的强化与在宋明时期的复兴。
5、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及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6、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变化及对其评价。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1、智者学派及其主要思想: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及其主要思想:“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3、柏拉图及其主要思想:《理想国》,追求真理和智慧、用哲学王统治国家。
4、亚里士多德及其主要思想:真理、政治制度、学习是最好的出路。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
创立逻辑学(工具学科)。
5、文艺复兴及其主要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神性。
追求现世的享受和幸福。
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达芬奇)。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6、启蒙运动及其主要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说等。
7、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意义。
8、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及评价。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对世界的影响及作用。
2、天文历法:《甘石星经》、僧一行与《大衍历》、郭守敬与《授时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
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全)
VVVV思想文化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西汉时期,“罢黜...独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两宋时期,儒学形成新的体系――理学;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滋长,传统儒学受到批判,但仍为主流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形成的原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器牛耕运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V分封制崩溃,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备受统治者重视。
文化上:教育和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意义: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汉初“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已不适应汉武帝时期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积极有为治国思想的反映;(2)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①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②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1)特点——以儒家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2)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表现: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人物主张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习探究】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河流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黄河流域 - 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模式2. 古埃及文明-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宗教与文化3.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吠陀文化- 种姓制度的形成5.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 青铜文化- 甲骨文与金文二、古典文明的兴衰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化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3. 古代科技与文化- 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文学与艺术: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制度- 封建社会结构- 骑士文化与骑士精神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3.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近现代历史的发展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2.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主义的兴起- 各国统一运动:德国、意大利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成立五、当代世界的重要事件1. 冷战与两极世界- 美苏对峙-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2.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3. 当代科技与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革命-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例如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和细化,以满足3000字的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孔子(仁;德政,等级的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性相近)发展: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荀子(性恶论;仁义说;君舟民水)(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老子(道为万物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发展:战国庄子(万物相对;精神上的自由)(3)墨家春秋晚期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代表平民百姓)(4)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迎合了大一统专制)李斯,商鞅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经过(1)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A北宋程颢、程颐(以理为核心,把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B 南宋朱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著书:《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2)陆王心学代表:A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求真理只需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B王守仁(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方法论:致良知,克服私欲;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儒家思想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4、明清时期(1)李贽(反对孔子思想,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代表:黄宗羲(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践求真)王夫之(唯物思想)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1、林则徐,魏源“师夷”思想(19C40-50y)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著书:《海国图志》实践:无作用:引导人们了解世界2、中体西用(19C60-90y 1856-1860)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作用:近代化第一步,经济工业化3、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变革的思想(19C90末1894-1895)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康有为著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3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3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实行的是世袭制的君主专制制度。
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官僚体系和宗法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封建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春秋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增强国力。
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武灵王改革等,这些改革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3.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继承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并行的管理体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1. 井田制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中央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农民共同耕种。
2. 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
封建国家通过土地买卖、赏赐等方式,将土地分配给地主和农民。
三、古代的科技与文化1. 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还有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等重要科技成果。
2. 文化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均有辉煌成就。
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四、民族关系与边疆开发1. 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
如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元朝的蒙古族等,都在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中实现了文化和血缘的融合。
2. 边疆开发历代王朝都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元朝的行省制度等,都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五、对外交往与冲突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欧洲等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必修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形成定居社会。
- 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代表性文化。
2. 夏商周时期- 夏朝: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 商朝:出现了文字记载,即甲骨文,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高峰。
- 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封建社会秩序。
3.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春秋五霸”。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
4. 秦汉时期-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
- 汉朝:推行儒家思想,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二、中古历史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两晋南北朝: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方多民族融合,南方相对稳定。
2.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短暂统一中国,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唐朝:国力强盛,实行科举制度,唐诗繁荣,与外国交流广泛。
- 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但经济和文化仍有所发展。
3. 宋辽金元时期-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商业繁荣,科技和文化成就显著。
- 辽、金:分别为契丹和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多次战争。
- 元朝: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版图辽阔。
三、近现代历史1. 明清时期-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海禁政策,后期出现宦官专权。
- 清朝: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乾盛世后逐渐衰落。
2. 近现代的变革-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和制度,试图自强振兴。
- 戊戌变法:尝试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但最终失败。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高二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概括
高二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概括假如对哪门学科有爱好,这科成果自然不会低,坚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喜爱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情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果好了教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更加踊跃,分数也更加的高了。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具体学问点概括,盼望大家能够喜爱!高二历史必修三具体学问点概括1秦始皇中国古代出色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统一六国,完毕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开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格局,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心集权国家的根本疆域。
4、采纳一系列稳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开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
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宏大象征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开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开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
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确定。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说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
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唐太宗中国古代出色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心集权。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养精蓄锐政策③法律上:慎用刑法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⑤民族关系上:采纳民族同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和限制⑥对外关系上:采纳踊跃友好的开放政策和对外来文化采纳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沟通。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开展,文化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并对世界文明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1、含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2、背景:西欧国家实力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重要原因)3、基础:美国的怀特计划4、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世界银行(宗旨:前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5、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国货币和美元挂钩6、作用:积极: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二、关贸总协定1、特征: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概况: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正式机构。
3、宗旨: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4、作用: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美国向外扩展经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①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②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作用: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欧盟:(1)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3)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1)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2)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A、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哲学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提倡君主专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考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3:宋明理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3、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认为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5、南宋陆九渊作为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同时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6、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考点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的异端思想、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思想、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唯物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古代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智者学派,又称哲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
智者学派研究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他们追求自由平等,注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
2、古代希腊思想家是苏格拉底把人类及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提出"认识你自己",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伦理道德,主张 "知德合一",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们都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考点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根本原因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
2、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反封建性质,是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被成为"文学三杰"。
但丁代表作《神曲》;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
4、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信仰即可得救;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用本民族语言传教;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通过宗教改革,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考点7:启蒙运动的兴起1、、启蒙运动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是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2、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卢梭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说。
3、德意志的启蒙思想家有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追求自由平等,但同时只有法律平等,而没有经济平等,且反对通过革命手段来获得自由。
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8: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1、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2、印刷术的传入,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弱;指南针则为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创造了条件。
这些因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而三大发明没有使中国产生如欧洲一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差异。
★考点9:辉煌灿烂的文学1、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诗经》的出现标志中国成熟诗歌形成。
2、战国时期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3、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赋。
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有张衡和赵壹。
4、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期:初唐时期有王勃和陈子昂;盛唐时期流派纷呈----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还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中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晚唐时期有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