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完美版(统编版)1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53张ppt)
20世纪30 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 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 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 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 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 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 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就是为什 么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袅袅 (niǎo) 照浦 (pǔ) 褒寒 (bāo) 灼灼 (zhuó) 亭皋 (gāo) 砧 (zhēn) 涔阳 (cén) 万应锭 (dìng)言筌 (quán) 窸窣 (xī sū) 迢远 (tiáo)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红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第一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观点:“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 1.课文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屈原、谢庄等四人的诗句, 有何作用? 内容:为了说明从屈原起“木叶”就成为诗人们笔下 钟爱的形象,令人信服; 结构:为下文的分析张本(铺垫)。
7.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得差出别结几论
乎是一字千里。
7
梳理思路
①—③发现问题:“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谢谢!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 →形象暗示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 →文化暗示
意象 暗示性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引出话题
③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木 的
④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因素。 艺
术
⑤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所暗示颜色性。 特
⑦ “木叶”“树叶 ”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小结 征
方法总结:
题目、关键词、段首句和段尾句单 独成段的句子 找关联 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 抓高频词
叁 品读,知意味 (一)阅读4、5、6三段,联系课文探讨“木”的艺
术特征。
提示: 从例子入手,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找寻
作者观点。
叁 品读,知意味
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 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艺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术 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征 落木千山天远大。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① “木 ”与 “树 ”:概念一致,意味不 同。 “木”: 秋风叶落形成鲜 明的形象。 “树 ”:叶 多有饱满的感情 ② “树叶”与 “木叶 ” “树叶 ”:“树 ”“叶 ”有繁密湿润之 意。 “木叶 ”:“木 ”----舒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干燥 “木叶 ”---暗示落叶的微黄 、干燥、传递舒朗的清秋气息 ③ “落叶”与 “落木 ”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的叶子 “落木 ”:比 “木叶”还进一层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3张ppt)
场合
春夏 之交
形象
树叶
繁茂
质 柔软 感 清凉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离叶人下
外形 的联叹想
繁茂
息
枝叶 游子
的漂
颜色 泊意味
碧绿 空阔
褐绿 疏朗
场合
秋风 叶落
形象
木叶
质感干燥
外形
窸窣 飘零
颜色
微黄
为什么——原因 为我所“思”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艺术特征
1.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它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 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 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
自主预学
“东方木叶”口感不佳,大家不喜欢 《说“木叶”》大家也不喜欢,因为难读。怎么办? 有个好办法,先读结尾: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圈出关键词,说说 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2、本文提及了木叶和树叶两个相差无几的概念,它 们在艺术形象上到底有那些区别呢?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第三部 总结全文: 分 艺术形象要学会咬文嚼字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勾划关键句,归纳总结。
•“木叶”为诗人钟爱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
诗歌意蕴,涵泳品味
阅读课文,整理文中的 诗句,体会文中所引诗句的 意蕴,试着辨析“树叶”与 “木叶”、“落木”与“落 叶”的意味的不同。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说木叶》课件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 枝叶 绿、 饱含 饱满绵密 之交 繁茂 褐绿 水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秋风 脱尽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木 叶 叶落 叶子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相去无几 ?示
性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当堂检测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迢远—— 遥远。 亭皋—— 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3、词义辨析 飘零—— ①(花、叶等)坠落。 ②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 漂泊—— ①随波浮动或停泊。 ②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流传—— 传下来或者传播开。
再读思考
发现问题 (1—3)
全文思路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 爱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新教材《说“木叶”》优质课件1(共25张PPT)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
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
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
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
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
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
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
联想却很不相同。(其联想和结果图示如下)
(1)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
秋天→离人、游子愁绪
(2)树→满树的叶子→浓阴→不是秋天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 缅怀诗人林庚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名诗《咏
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
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2张ppt)
一、走近作者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 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 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 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 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 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 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树/树叶
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繁叶茂的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院里 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 的花朵。)
• 午阴嘉树清圆。(时值中午,阳光直 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木/木叶: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pǔ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皋 窸窣
cén jué lái ɡāo 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引出话题。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语文课件统编版《说“木叶”》教学课件1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 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 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 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 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 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 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 《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 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评价:《诗经》“风、雅、颂”之“颂”。屈 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 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 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 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 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 不是颂橘。”
10、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 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大意: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 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 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 想着辽阳。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方法】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课文,找出需要解释的语 句,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交流,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 在网络上进行收集,在班级展示。主要展示的是1、 释义,解释诗句或者整首诗的意思;特别是重要语句 是必须翻译的;2、诗歌主题的展示,或者是情感的 展示。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 《九歌·湘夫人》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部编版语文《说“木叶”》PPT公开课课件1
“绿”指具体的现实世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
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
别 多样统一的典范。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而松
“ 青 ”
树因此被一律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 的解说呢?
融会贯通
即
兴
活口
动 三
占 , 徜
徉
诗
海
。
读诗可获得心灵的抚慰,写诗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请根据木叶 形象,即兴赋诗一首并与同学们分享。
合作探究
探究二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木”具有“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 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把“叶”排斥到“木”的 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合作探究
探究三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 的真正目的何在?
不是。写“木叶”的真 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 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过渡:“木叶”一词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 人特别钟爱“木叶”一词,甚至推陈出新,运用“落木”一词。比如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 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摆现象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至六行,思考整合。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雨,属于 爽朗晴空而不是沉沉阴天,这是 清秋的典型性格。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它把“叶”字保留的一点绵密之 意也洗净了。
合作探究
探究五
古代诗歌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
“落木”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2.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人就 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但杜甫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中,却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落木”又 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 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 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 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统编版《说“木叶”》优秀课件1
统编版《说“木叶”》优秀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说“木叶”》一课,该课内容属于教材的第四章“诗意的探索”,具体内容包括了诗中“木叶”的意象分析,通过“木叶”这一自然物象的描绘,体会诗人对生命、岁月流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中“木叶”的意象,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具体物象感受诗人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中“木叶”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木叶”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秋天的树林,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变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
2. 诗词讲解(15分钟)介绍诗人和诗作背景,详细讲解诗中的“木叶”意象,分析其寓意。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诗中的“木叶”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具体物象感受诗人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诗中的意象,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说“木叶”》2. 内容:诗人:某诗人意象:木叶情感:岁月流转、生命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示例: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中的“绿肥红瘦”意象,表达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分析诗中“木叶”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活动四:分析“暗示”路径,拟写名词解释。
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 出的观点。主要是指诗歌中的语言,除了概念意义,即词典意义 或字面意义,还由表及里、由象到情暗示着与之相联系的心理、 情味、意境等丰富的潜伏的内容。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 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它带给人的联想, 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
——葛晓音
预习任务一:初读文本,批注存疑。
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做意象吗? 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从课文看,“木”与“树”含意有别,你从中悟出什么?
预习任务二: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思路图。
“木叶” “树叶”
“木”
令人想到树干,暗示落叶
颜色微黄、质地干燥
在艺术形象领域差别一字千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万树春”更能体现出繁华昌盛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木”字更合适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
品读特征,体会暗示性
பைடு நூலகம்
暗示性 联想
诗歌语言
好像
。我
们不留意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锐而有修养的诗
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伏的力量,把
这些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错组合起来,成
从常见的外在物理形态 → 内在的心理情态
活动四:分析“暗示”路径,拟写名词解释。
请同学们梳理整合学习内容,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拟 写一个“名词解释”。
【提示】
“这暗示性好像是概念的影子,……言说。”(第5段) 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中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 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 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根据上下文或整 首诗来理解的。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0张ppt)
作者背景常识
林庚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执教将近半个世纪,深受学生喜爱,请查找资料,讲 一个关于林庚从教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最后一课。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 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 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 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 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落叶”与“落木”相比,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木叶”与“落木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词语 “树”与“木”
引用诗句
区别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 “树”有①________之意;“木”则②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 ________,有③________的因素,有④
圆。”
________的意蕴。
“落叶”与“落木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 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 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统编版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课件1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夯基提能作业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抱负与使命
语文(必修·下册 RJ)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抱负与使命
语文(必修·下册 RJ)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盛唐气象”的提倡者——林庚
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抱负与使命
语文(必修·下册 RJ)
主旨探微
《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 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 “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 性”的特点。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抱负与使命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抱负与使命
语文(必修·下册 RJ)
(2)流传·留传 二者都有传下来的意思。流传:动词,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于传 播开。留传:动词,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于遗留。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郑振铎搜集保存团城的建筑文献和资料,并且分期在《文物保护 参考》杂志上发表,使祖国建筑遗产的资料能够___留__传___后世。 ②网上__流__传____驼奶含较高的天然胰岛素和类胰岛素蛋白质,且骆 驼奶不与胃酸反应,能与胰岛素一起快速通过胃被肠道吸收。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抱负与使命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灼.灼( zhuó ) 万应锭.( dìnɡ ) 歧.路( qí ) 领域.( yù )
亭皋.( ɡāo ) 桅.杆( wéi ) 冉.冉( rǎn )
语文(必修·下册 RJ)
征戍.( 窸.窣( 迢.远(
《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学习作者严谨 的治学态度。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 提高审美情趣。
导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探究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 一 的因素。
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 二 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思考探究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 暗示性 的问题。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 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照浦(pǔ) 寒砧(zhēn) 万能锭(dìng) 迢远(tiáo)
不落言筌(quá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褒义词。 筌:捕鱼的竹器。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每段体现作者观点的词句,概括每段的内容。
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读课文,借助文中每段体现作者观点词句,概括每段的内容。
1. 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 相比于“木叶”,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 “木叶” “落木”与“树叶”等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4.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特征。 5. 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含有黄色和干燥的特征。 7. 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意境就天上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 部张十八员外》)
1、初春 生机 柔嫩 美好情感,赞咏 2、暮春, 柳叶浓密,绿色过于繁盛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 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见于《史记·吕 不韦列传》)。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价值极 高;也形容书法价值极高。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 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 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人教版必修下册
3.9《说木叶》
预习任务
(๑)、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大意: 2、梳理文章脉络: 二、合作探究: 1、请找出第二段中所涉及的诗句,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现象。 (๑)2、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
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๒)3、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
褒(bāo )奖 寒砧(zhēn ) 言筌(quán ) 庾( yǔ)信 陆厥(jué)
词语积累
• 熟能生巧:对工作、技能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 • 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
的竹器。 •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 一字千金: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
当堂训练与检测
2、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 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 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4、“木”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为何会有这两个艺术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 (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 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 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
3.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 在数学 较差的 人身上 ,此外 ,左撇 子、方 向感较 差以及 有过预 知经历 的人也 通常会 出现联 觉现象 。也有 人认为 ,联觉 能力与 一个人 的创造 力有关 ,许多 著名的 科学家 和艺术 家都具 备联觉 能力。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
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 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 )
1、问题)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 特征。
人教版必修下册
谢 谢 聆听!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 ”的角 色有相 当关系 。如果 没有在 青铜器 上度过 自己的 童年, 中国的 书法艺 术很可 能跳不 出美术 字的窠 臼,无 从获得 那种自 由奔放 的生命 感和力 量感。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 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诗歌中有用“树”,有用“叶”“树叶”“落 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 (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 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 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 示性的特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 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 和意境。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 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 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而用 “落木”呢?
诗
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
填 空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庚(1910—2006)
作者介绍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 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 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 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 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 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 史》等。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 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 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 外意味。
四、课堂训练与检测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 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学 习本文之后,我们在读古诗时见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 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进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 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 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 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 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2、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 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 和意境。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 9.1《说“木叶”》课件(共36张PPT)
3、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 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 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燕、柳、梅、杜鹃 等。 4、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 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 内涵。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 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3、春天,柳絮漫天,愁绪之多 “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不忍分别 4、春天,送别,依依不舍 5、春天,“丝”与“思”谐音,思乡/人,愁绪
暗示性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的 单纯、空阔、
7、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 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