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合集下载

《礼记》

《礼记》

《礼记》前言导读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燕义第四十七月令第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礼运第九礼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二冠义第四十三婚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

《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

《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

首先,该书49篇中,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礼运篇》中记叙了儒家学派闪光的政治理想——大同世界。

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礼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整理]

《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整理]

《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礼记》是什么?《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礼记》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

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

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礼记》的名字由来?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戴德”简介戴德,姓戴,名德,字延君。

生卒年不详。

西汉时梁(治今安徽砀山)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

汉代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敖不可长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曾子寝疾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子柳之母死
成子高寝疾
晋献公之丧
吴侵陈
知悼子卒
陈子车死于卫 战于郎
孔子过泰山侧 鲁人有周丰也者 齐大饥
晋献文之成室 季孙之母死
阳门之介夫死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发虑宪
玉不琢 不成器
虽有嘉肴
古之教者
大学始教
大学之教也
今之教者
大学之法
学者有四失
善歌者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凡学之道
善学者
记问之学
良冶之子
古之学者
大德不官
凡音之起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礼以道其志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天地之道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土敝则草木不长
德者,性之端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夫乐者乐也
卫献公出奔。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具体阐述: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人受到关爱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物尽其用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尽其力
议一议: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
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职业、职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憎恶
扔,抛弃
不一定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因此
发生
造反
害人
天 下 为 公
民 族 、 民 生 、 孙 民 中 权

——
1911年4月24日 林觉民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 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 福也。
老年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幼而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同“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全文及解释

《礼记》全文及解释

《礼记》全文及解释
哎呀,朋友,你知道不?这可是一部超有料的经典之作!
就像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宝藏库,里面装满了各种智慧的珍宝。

比如
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不就像
咱们朋友之间相处,你对我好,我也得对你好,要是只有一方付出,
那能叫真朋友吗?
再比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就好比吃饭,你要是吃得太饱,肚子肯定不舒服,做啥事都得有个度,不是吗?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多像一块璞玉,不经
过精心雕琢,怎么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要是不学习,又怎么能明白
事理呢!
里的好多话,都像是长辈在我们耳边的谆谆教诲,句句都透着对我
们的关心和期待。

在我看来,是咱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传达的道理,不管是
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咱们真得好好去读一读,
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你说是不是?。

《礼记》文言文翻译

《礼记》文言文翻译

《礼记·曲礼上》:子曰:“礼仪者,所以正身也。

无礼则不正,无仪则不敬。

夫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孔子说:“礼仪,是用来端正自己的。

没有礼仪,就不能端正;没有仪节,就不能尊敬。

礼仪,是用来尊敬别人的。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常常尊敬他。

”《礼记·中庸》:子曰:“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境界啊!人们已经很少能长时间坚持中庸之道了。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显扬光明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的人,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愿;想要真诚自己的意愿的人,首先要达到真正的智慧;达到真正的智慧在于推究事物的本质。

《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施,天下为公。

选拔贤能,讲究诚信,修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亲近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让老年人有所终老,壮年人有所贡献,幼年人有所成长,使孤寡、孤独、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男子有分内的事,女子有归宿。

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但并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憎恶自己的力量不发挥出来,但并不一定要为自己谋取利益。

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混乱、凶恶的事情不会发生。

所以,大门可以不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六经”之一。

该书分为
三十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仪文化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
艺术瑰宝之一。

《礼记》的最初版本是战国时期Lǐ Kǎi《礼记》和Xǔ Xīn 《礼记》二家,其中Lǐ Kǎi的《礼记》已失传,Xǔ Xīn的《礼记》流传至今。

《礼记》是从《尔雅》、《周礼》、《仪礼》等古代文献
中筛选出来的优秀篇章,并根据演变历史重新组织而成的。

早于东汉
时期,《礼记》已经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礼记》内容广泛、丰富,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包含祭祀、乐舞、宴会、婚礼等诸多礼仪场合,以及官吏和百姓
之间的交往礼仪等。

除此之外,《礼记》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
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文学方面,《礼记》既是文学典范,同时也是重要的古代文学
资源。

它不仅包含了许多古代诗歌、歌谣、舞蹈等元素,还具有非常
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的一些篇章如《乐记》、《曲礼》、《乐府》等对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总之,《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很高
的文化价值,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礼记》简介及概要

《礼记》简介及概要

《礼记》简介及概要
第一章:引子
《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代表着古代礼仪文化的高度成就。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介绍《礼记》的背景、概要和特点。

第二章:《礼记》的背景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其主要作者为孔子的弟子曾子,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和融合,编成了《礼记》这本书。

第三章:《礼记》的概要
《礼记》以礼仪为主题,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经、传、义。

其中经部分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撰写的,主要介绍了各种礼仪的具体内容和规范;传部分是对经部分的解释和注释,由后来的儒家学者所撰写;义部分则是对礼仪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教导,是《礼记》的精华所在。

第四章:《礼记》的特点
《礼记》的特点在于它以礼为主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和规范性,同时它还关注到礼仪的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在礼仪的基础上,它还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结尾
《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代表了古代礼仪文化的高度成就。

通过学习《礼记》,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经解》(礼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经解》(礼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礼记》经解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经解原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此之谓也。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

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五经》之一。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纂的一部论述礼制的著作。

《礼记》共分为46篇,主要内容包括仪礼、乐记、曲礼、礼运、玉藻、祭法等。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论述性著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礼仪知识和仪式规范,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举止,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礼记》中的内容涉及到婚嫁、丧葬、宴会、祭祀等各个方面的礼仪规范,以及各种社会交往的礼节和仪式。

《礼记》还包括了一些关于音乐、舞蹈和礼乐的论述,如《乐记》和《玉藻》。

它们介绍了古代音乐和舞蹈的种类、演奏方式以及与礼仪相关的乐舞仪式。

《礼记》中还有一些关于政治、教育和道德的篇章,如《曲礼》和《礼运》。

它们探讨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的方法。

通过这些篇章,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儒家对于社会秩序、教育和道德规范的思考和理解。

总的来说,《礼记》是一部关于礼仪、音乐、政治和道德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于古代社会的礼制和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重要文献之一。

《礼记》经典语句

《礼记》经典语句

《礼记》经典语句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礼记·礼运》(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当大道得以实行时,世界将成为公共的。

)3、“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中庸》(君子在开始时必须谨慎,稍有差错,结果可能相差甚远。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修养个人品德,管理好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礼记·中庸》(天所赋予的叫作性,遵循本性叫作道,修行道义叫作教。

)6、“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饮食和男女之事,是人的基本欲望。

)7、“故君子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礼记·中庸》(所以君子宁愿前进,不愿后退。

)8、“言必信,行必果。

”——《礼记·儒行》(说话必须守信,行动必须果断。

)9、“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记·礼运》(礼是为人之道的极致。

)1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礼记·中庸》(君子不因一个人的言辞来举荐他,也不因一个人而废弃他的言辞。

)1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礼记·祭义》(孝子的极至,没有比尊敬父母更重要的。

)12、“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

”——《礼记·曲礼》(礼,不超越法度,不侵犯侮辱,不轻慢亲近。

)13、“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君子在人前不失去仪态,不失去礼貌,不言过其实。

)。

【国学典籍】《礼记》原文 译文

【国学典籍】《礼记》原文 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内容涵
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宗教等。

下面是一些《礼记》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就
以此为美。

但是,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办,有时候就行
不通。

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礼者,既视而远听,皆有法式。

以不可胜者求之,
以似不肖者求之。

译文:礼仪的实行,既要看它们的形式,又要听它们的声音,都是有一定规范的。

揣摩那些不可能达到的事去寻求礼仪,或者把不像礼仪的事当作礼仪,这都是不正确的。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译文:《曲礼》说:始终恭敬谨慎,如有所思,说话稳重,百姓就安定啦!
原文: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译文:凡侍奉父母的礼节:冬天要使他们温暖,夏天要使
他们清爽凉快;晚上要替他们铺好床铺,早晨要向他们请安。

原文:父召子,不在,侧声呼之;子命之,分坐。

译文:父亲招呼儿子,不在时可用声音呼唤;儿子召唤父
亲时则要声音高昂一些;父亲召唤儿子时,左右侍奉的人代
为应答;儿子召唤父亲时也须如此。

原文: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若不欲受则曰:难备。

译文:君主将要出使他国时,臣子如要把金玉宝物呈献给
君主,就应说:向有关部门准备出使的用具;若不想献出宝
物就应说:难以准备齐全。

《礼记》经典名句

《礼记》经典名句

《礼记》经典名句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礼记·中庸》2、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礼记·中庸》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礼记·大学》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礼记》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6、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7、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8、量入以为出。

《礼记·王制》9、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礼记·学记》1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11、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礼记12、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3、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14、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16、仁者义之本也。

17、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礼记18、至诚无息。

至诚无息。

19、观其舞,知其德。

2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1、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22、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23、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礼记24、仁者莫大于爱人。

25、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礼记26、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2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28、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29、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30、儒有澡身而浴德。

(《礼记·儒行》)31、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3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由汉代大儒李奇所编纂的。

《礼记》分为九篇,包括《仪礼》、《礼记正义》、《月令》、《曲礼》、《礼运》、《士显记》、《名实记》、《檀弓上》和《檀弓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礼记》的主要内容吧。

《仪礼》是《礼记》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

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各种礼仪制度、规范和仪式。

其中包括大典礼、大婚礼、祭祖礼、冠礼、射礼、九老礼,以及宗庙等诸多方面。

《礼记正义》是对《仪礼》的注释、解释和批判。

它对《仪礼》中的一些文字进行解释,阐释它们的含义和用途,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仪礼》的内容,同时也指出了《仪礼》中一些不合时宜的礼仪制度。

《月令》记述了古人的农事生产及宗教祭祀的情况。

其中尤重季节、地域、天时、气候,从而规定了各种农作的时间、顺序、及其方式等。

《曲礼》主要是讲述以君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及贵族及其个人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它与《仪礼》关系密切,也被看作是对《仪礼》的补充和扩展。

《礼运》主要讲述了古代社会君主与士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士人的品德、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会为社会所承认,同时也会因此而得到君主的喜爱和赏赐。

《士显记》记述了古代各个朝代的士人名流、文艺活动以及他们的格言、言行,并用这些人物来反映时代的变迁,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弊端。

《名实记》则是总结了古代君王创立政治制度的动机和意图,讲述了古代君主和群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的能力和局限性。

《檀弓上》和《檀弓下》则分别记述了北齐贞观名臣檀之器的生平及其言行和他为政的优点,从中让读者学习到了古代名臣的模范作用。

总的来说,《礼记》是一部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各方面的礼仪制度、规范和仪式,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礼记》的创作时间是在中国古代东周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

古之学者—《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古之学者—《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古之学者—《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古之学者①--于平易中见深刻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②。

鼓无当于无声③,五声弗得不知;水无当于五色④,五声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⑤,五声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⑥,五服弗得不亲。

注释:①本节选自《学记》。

②丑:比。

比物丑类:比较同类事物,以做到触类旁通。

③当:比得上。

声: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微、羽五大音阶。

④五色:青、黄、赤、白、黑五中颜色。

⑤五官:指人体的耳、目、鼻、口、心五种器官。

⑥五服: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si)麻五种丧服。

它们分别用以表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译文:古代的学者,能够比较同类事物,从而触类旁通。

比如,鼓的声音虽然比不上五声,但是五声没有鼓声的配合,就不会和谐;水的颜色虽然不上五色,但是五色没有水来调和,就无法显现出来;学习虽然比不上五官,但是五官不经过训练,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虽然比不上五服之内的亲属,但是没有教师的教诲,五服内的亲属就不会亲密起来。

题解:儒家学者们很善于用浅显明白的事例来说明较为抽象的大道理,比如这一节的事例被用来说明通过对比而触类旁通的道理。

这种看法,很有点接近现代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两个部分相加的和大于这两个部分。

通过比较得到的结果,可以成为一种具有激发力的诱因,使人把似乎不相关联的事物和知识联系起来,把分散的各个点,全部网络其俩。

从这一点来看,儒家学者中的确不乏充满智慧的聪明者,能够通过实践把一些深奥的道理想个透彻,用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滴水不漏,还能具有现代意识。

这真的很不容易。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共分为三十篇。

其中,大部分篇章内容与礼仪、儒家思想等有关。

《礼记》的主要内容包括:
1.礼仪制度:这是《礼记》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各种仪式、礼节、礼仪等的制定和执行方法。

这些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2.儒家思想:《礼记》所记录的儒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一些主要思想包括“仁爱”、“孝悌”、“中庸”、“忠信”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建立家庭美德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3.历史事件:《礼记》中也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周代的重大改革、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等。

这些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4.文学艺术:《礼记》中也包含一些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诗歌等等。

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对于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很大的价值。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学记》经典摘录学习心得
2018年4月13日
1、《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诊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学生心理,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及时纠正学生在态度、方法等方面的偏差与欠缺。

发现长的处,及时鼓励;对于不足,及时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弘扬长处而挽救过失。

2、《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顾炎武在《与友人书》中也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可见学习环境和氛围的重要,学习中有学友相伴,能就问题展开积极的研讨,对于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是极为有益的。

现在我们积极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就是从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出发,营造良好氛围,在讨论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启迪智慧的成长,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3、《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是呀,古代的君主治理国家,都把教化国民放在首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是有历史渊源的,教育兴则民族兴,科技兴则国家强盛。

4、《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然后知不足”,是呀,在教学中就会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不丰盈、不宽广,不能游刃有余。

要想无拘无束,就要不断的学,与时俱进,教到老学到老。

确实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才学、技能智慧不断提高。

5、《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习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尊敬老师。

老师受到了尊敬,然后真理才受到敬重,真理受到敬重,然后人民的学习态度才会严肃。

是呀,尊师得教一直是国家、政府倡导的,但现实生活中伤老师心、让老师纠结、摧残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学生惩诫权淡化了,学生根本不怕老师,对教师、对课堂、对学校没有敬畏之心的学生,怎么能尊敬教师,怎么能敬畏知识。

尊师重教任重而道远,不仅要提高教师待遇,更重要的是对老师不敬的言行,应列
入品德欠缺之列。

由教过的教师给予评语,德过过关,要补德,补德比补知识重要得多。

6、《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怨恨老师过于严格。

这充分说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给知识固然重要,传授点拨最适合的、学生可用的学习方法更重要。

这就是当下时尚的词语“学习力”。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会学习、能学会、学得快,这是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了,老师当然就轻松了,要不然一道道题的灌,累了反而无功效,学生怨题多,怨书难,到最后说老师教得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