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王玲)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剩余价值理论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
由于市场机制、垄断等因素,剩余价值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之 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经济增长
合理的剩余价值分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03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01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统一关系
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等,增加劳动生 产率,从而提高剩余价值,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
3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和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动 态平衡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剩余价值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中的剩余价值导 向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剩余价值的 分配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为无产 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02
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定义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 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如技 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对商品价值的影 响。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到现代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在不断发展完善。
剩余价值的来源
和新剑桥学派等经济学派别。
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与我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于是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是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两点: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这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制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生产资料属于少数人,劳动力属于大多数人,是通过雇佣劳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
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它的发现使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也为马克思建立系统的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作为商品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立场,这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含义层面,而且体现在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动力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微观逻辑层面。
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是密不可分的。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首先,我们要了解劳动价值的形成。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两种类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自身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而剩余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之外其他人的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力价值等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总和。
其次,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公式。
在劳动价值论中,有几个重要的公式用来描述和计算劳动价值。
其中最基本的公式是:劳动价值 = 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这个公式表明了劳动价值的基本原理,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而这个劳动时间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的,而不是个别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
这个公式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公式,也是理解劳动价值的起点。
另一个重要的公式是劳动价值的等式。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等式可以表示为:M = c + v + s其中,M代表商品的价值,c代表固定资本的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s代表剩余价值。
这个等式是劳动价值的核心等式,它反映了商品价值的构成。
固定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设备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剩余价值则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个等式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内在构成和形成过程,对于理解劳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应用。
劳动价值的公式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商品价值的构成,还可以用来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还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生产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劳动价值的公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另外,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被用来对比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被资本家占有。
这导致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和剥削关系。
因此,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六
•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反对者的理论 • ①萨伊的“要素价值论”和“效用论”:土地、资本和 劳动一样,凡能给行为人带来效用的东西,都是价值的 源泉 • ②马尔萨斯的“供求论”: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供应与需 求的失衡,从而导致价值上升。 • ③约翰· 穆勒的“综合价值论”:价值是劳动、供求、节 欲、生产费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 3.边际效用价值论 • ①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 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 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 ②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 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 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 4.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缺陷 • ①将价值决定的因素归结为主观需要 • ②没有看到边际效用递减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 ③没有看到价值与价格之间复杂的变化关系,将价格等
• 4、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 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①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 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 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 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 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 到商品的价值。 • 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 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 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 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 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 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 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第二讲 资本自恋之舞的秘密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生产的绝对规律
三、罗陀斯之舞: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定义,也引发了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影响,探讨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解释,以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
文章还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关系,指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新时代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与价值关系,为未来劳动价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关系、劳动的定义、劳动价值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人工智能对剩余价值论的影响、新的剩余价值获取方式、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新解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重新思考的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劳动关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重要契机,从而在新的视角下理解和解释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探索新的劳动价值的定义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
这一时代的背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
(完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内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原理、货币产生、本质和职能原理、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原理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人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彬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探讨劳动力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首先,劳动力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
其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具有使用期限,并且需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使用效果。
3. 劳动力商品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他认为其他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平均水平下所需要的时间来创造一定数量产品。
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报酬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利润。
5.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并受到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交换,雇佣者购买到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获取利润。
6.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存在,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雇佣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从而获取利润。
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7.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更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引起劳动价值论困惑的根源摘要劳动决定价格论无法用实践检验,已经失去讨论的意义。
部分经济学家不愿意放弃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原因是,承认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意味着资本和土地的收益是正当的,这违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等价交换原则”是错误的,因此,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
把工人的劳动划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只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工具之一。
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取舍政治和经济理论,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束缚在某一种思想体系里。
基本经济理论的重点应该从“价值”转移到“使用价值”上来。
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围绕增进国民财富这个中心,写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国富论”。
最近读到《上海经济研究》发表的王则柯教授等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文章和观点(1,2),有很多感受,加上自己近期研究的结果,写成此文,参加讨论。
本文文责自负。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完全切断了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丝毫探测不到“价值”的踪迹。
你说价格和劳动量不成比例,他说这是价格偏离价值波动;你说偏离太大,已经不能称为波动,他说那是垄断价格;你说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他说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
再有力的批判,也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德赛干脆宣称价值是“观察不到、不能直接测量的”(3)。
这就是说,价值就象上帝一样,是肯定存在的,但是你我肉眼凡胎是看不见的。
由于无法进行定量的测算,无法在实践中检验,继续讨论价格是否由劳动决定已经毫无意义。
二供求决定论者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劳动价值论者也承认价格可以偏离价值、根据供求情况上下波动。
既然双方都承认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化,更何况目前中国95%以上的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4),为什么双方不坐到一起,共同研究价格如何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如何通过控制价格来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当然,有一个矛盾仍然无法调和:供求关系能否“产生”价格?例如资本是否有一个基础“价值”、以便价格围绕其“波动”?三科学理论的取舍标准是什么?“用供求决定论取代劳动决定论写出来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了”(注1),这也可以作为一条标准吗?从来没有一个物理学家哀叹:“如果承认物体质量会随运动速度增加而下降,就不再是牛顿力学了”。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其次,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经济体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指导价值。
劳动价值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
因此,劳动价值论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剥削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剥削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部分人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权,因此有必要摒弃剥削制度,建立一种强调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经济制度。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对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下,工资收入应该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技能等因素相一致,以实现对劳动者的公正报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资本拥有者往往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市场进行垄断和操纵,导致工人阶级面临较低的工资收入和不平等的财富分配。
因此,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衡量和评价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标准,促使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最后,劳动价值论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国际经济关系和贸易政策的制定。
国际贸易的本质在于商品的交换和国际分工,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者权益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垄断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
劳动价值论呼唤国际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繁荣。
总之,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商品交换的视角,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劳动价值论还对经济体制、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和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王玲
创新: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对李嘉图理论的继承
劳动价值论 财产收入来自于一种剩余 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 对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的分析
一种财产关系(土地租赁)可能会成为进 步的障碍
马克思的发展
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关于资本家如何攫取剩余的理论 技术发展被纳入了分析 资本主义财产关系成为进步的障碍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价值规律的客观性 “在私人劳动产 品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 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 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 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 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 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马克思 价值规律的客观性表 明,价值规律的要求是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量是一种必然趋势, 如果不能按照这一要求 决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 这种商品的生产就会发 生变动,进而使价值的 决定回到价值规律的要 求上来。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吸取古典学派的价值 理论营养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
主要功绩和缺陷 功绩:一切生产部门 劳动都创造价值,是 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缺陷:二元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马 克 思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Hale Waihona Puke 否定:供求价值论 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为什么能创造价值? 如何创造价值
继承:劳动创造价值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商品 不是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买卖,而是按照 价格进行买卖。 价格作为价值的外在表现,有可能在具 体交换过程中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客观要求, 是在价格背离价值又回归价值的波动中, 作为一种趋势实现的。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第一节商品(W)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W)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效用或商品可以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不同,其自然属性有差异,商品也就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不同的,互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而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历史性。
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却并不都具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必须要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效用”决定论和供求决定论是不科学的。
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反映。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即各种劳动的目的、手段、方法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不同的劳动,是不同的特定形式劳动的结果。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论析价值理论三题――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论析价值理论三题――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价值[论文摘要]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
商品价值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经济哲学问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就有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2001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价值理论,开展学术争鸣。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对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进行探索,供学术界参考。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
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
否认这个基本观点,就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别的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价值论。
他讲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他讲的价值是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
我国学术界也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因此引起学术争论。
争论的关键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
在生产三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都是被动的因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
因此,我们只能说劳动创造价值,不能说土地创造价值,更不能说资本创造价值。
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把主体(创造者)与客体(创造物)混为一谈,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不否认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否认自然资源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发现之一,透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何为剩余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超过自身所需的那部分价值,那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加入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还不能满足自身需要,那么资本家也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剥削劳动者。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剥削方式是隐蔽的,相比于封建主对奴隶的赤裸裸的剥削来说,这种方式显得“进步”,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科技已经使得机器可以大大解放工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工人的待遇福利也有所改善,因而有人怀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尽管由于科技的发展,从事一线劳动的工人数量在减少,但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更多的工人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科技密集型企业中,而且劳动者劳动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是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其本质并没有改变,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方式也没有改变,因此剩余价值学说也就不会过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力合作下,创作与1865年。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主要的观念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提出了商品的二因素。
任何一件物品除却了商品的本身价值外,还有更深的一层意义,那便是使用价值。
在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时,马克思高度的提炼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以及统一性那个,这个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部分。
其二、首次提出了抽象劳动的概念,人们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对于劳动的新型观念,除却具体劳动外,还有抽象劳动这个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永恒条 件; 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共存并相互依 赖构成社会分工体系。 赖构成社会分工体系。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指抽去了具体形式的劳动 指抽去了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指抽去了具体形式的劳动,是 一般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耗费或支出。 一般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耗费或支出。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做为独立化的经济范畴它反映着商品经济 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只是在商品经济关系下, 只是在商品经济关系下,人类体力脑力的 支出才作为抽象劳动的范畴存在,因此, 支出才作为抽象劳动的范畴存在,因此,抽 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价值规律的客观性 “在私人劳动产 品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 换关系中, 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 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 道路, 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 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 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马克思 ——马克思 价值规律的客观性表 明,价值规律的要求是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量是一种必然趋势, 价值量是一种必然趋势, 如果不能按照这一要求 决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 决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 这种商品的生产就会发 生变动, 生变动,进而使价值的 决定回到价值规律的要 求上来。 求上来。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贯彻自身要求过程中, 价值规律在贯彻自身要求过程中,并非 直接使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买卖, 直接使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买卖,而是通过 在表面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在表面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趋势 上使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价值量进行。 的价值量进行。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源自一、商品的二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 正常生产条件下, 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 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
商品的二因素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其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素,其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 关系: 关系:
马克思对李嘉图理论的继承
劳动价值论 财产收入来自于一种剩余 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 对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的分析 一种财产关系(土地租赁)可能会成为进 一种财产关系(土地租赁) 步的障碍
马克思的发展
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关于资本家如何攫取剩余的理论 技术发展被纳入了分析 资本主义财产关系成为进步的障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吸取古典学派的价值 理论营养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 主要功绩和缺陷 功绩: 功绩:一切生产部门 劳动都创造价值, 劳动都创造价值,是 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缺陷: 缺陷:二元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马 克 思 的 继 承 继承: 继承:劳动创造价值 与 发 展 创新: 创新:劳动二重性 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为什么能创造价值? 为什么能创造价值? 如何创造价值 否定: 否定:供求价值论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一)价值规律有两项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有两项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按这样决定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按这样决定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 的规律。 的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商品 不是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买卖, 不是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买卖,而是按照 价格进行买卖。 价格进行买卖。 价格作为价值的外在表现, 价格作为价值的外在表现,有可能在具 体交换过程中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 体交换过程中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客观要求,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客观要求, 是在价格背离价值又回归价值的波动中, 是在价格背离价值又回归价值的波动中, 作为一种趋势实现的。 作为一种趋势实现的。
价值规律两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 价值是生产领域创造的, 体。价值是生产领域创造的,但是价值作 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只有在与其它生 产者的商品交换中才能实现。 产者的商品交换中才能实现。 没有生产就不会有劳动产品, 没有生产就不会有劳动产品,也就谈 不上价值, 不上价值,没有流通也就不能体现商品的 价值。 价值。
一、 商品的二因素
(三)价值量 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 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 动的数量。劳动是用时间来衡量的, 动的数量。劳动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因此 价值量也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价值量也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决定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自然意义上 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王玲
价值理论简介
什么是价值理论? 什么是价值理论? 马克思对李嘉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什么是价值理论? 什么是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关于商品交换的理论 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的数量意义: 价值理论的数量意义:解释商品交换比率 的理论 三种(数量)价值理论: 三种(数量)价值理论: 1. 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生产成本 2.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生产所需的劳动 2.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生产所需的劳动 时间 3.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消费者的边际效 3.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消费者的边际效 用和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的边际效用损失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 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区分了同一劳动的两个侧 有助于说明它们不同的性质、运动规律, 面,有助于说明它们不同的性质、运动规律, 为说明在现象形态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不同 运动奠定了基础。 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商品拜物教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是马克思经常用来反映一般商品 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类特定现 象的用语。 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 象的用语 。 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 、 价值被 人们当成物, 人们当成物 , 它们在市场上的运动表现出 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属性使它们成了 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东西。。 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东西。。
一、商品的二因素
两种商品共同的内容:无差别的人类劳 两种商品共同的内容: 动的凝结,它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价 动的凝结,它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价 值的客观性) 值的客观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 。
一、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是隐藏在交换价值背后的实际内容。 是隐藏在交换价值背后的实际内容。 价值只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价值只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因: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因: 商品生产是以私人劳动的形式进行, 商品生产是以私人劳动的形式进行,因 而一般不能准确地保持供求平衡。 而一般不能准确地保持供求平衡。在供求 出现不平衡条件下,价格就会背离价值。 出现不平衡条件下,价格就会背离价值。 价格背离价值又会对生产起到调整作用使 供求平衡,进而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 供求平衡,进而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
三、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成因: 商品拜物教的成因: 商品拜物教的形成是由于商品经济下 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实现形式。 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实现形式。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不是直接 实现的,而是借助于商品、价值这些客观 实现的,而是借助于商品、 对象实现的,所以, 对象实现的,所以,这些表现商品生产者 之间生产关系的范畴就具有了神秘形式。 之间生产关系的范畴就具有了神秘形式。
一、商品的二因素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能够交换其它 商品的属性。 商品的属性。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 为与其它商品交换时的比例关系。 为与其它商品交换时的比例关系。 斗小麦交换15尺布 尺布, 如:1斗小麦交换15尺布, 斗小麦=15尺布 或1斗小麦=15尺布 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 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 X量商品A=Y单位货币 量商品A=Y单位货币
一、商品的二因素
统一性表现在: 统一性表现在: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 有价值,两者共存于商品之中。 有价值,两者共存于商品之中。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对立性表现在: 互相排斥,商品的本质是价值, 互相排斥,商品的本质是价值,但直接表 现出的只是使用价值。 现出的只是使用价值。任何人如果要获得 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它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它的使用价值,否 则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则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形成原因。 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形成原因。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 纽。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指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 具体劳动指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 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通过人们的劳动目的、 具体劳动通过人们的劳动目的、劳动对 劳动工具、操作方法、 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结果等具 体形态体现出来。 体形态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