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研读(最新整理)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xx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
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
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
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
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
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
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等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陶行知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正是师从杜威先生。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在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本书的时候,我从更细致的层面,了解了杜威先生的教育主张。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第54页)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杜威先生的资料,有人说他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我并不太能理解什么叫做教育无目的,不过看到这里的时候好像明白了一点。
大概是在杜威先生看来,教育本身并不应该有除了教育以外的目的,比如升学?确实,我们给教育赋予了太多教育以外的目的,弄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家长又热衷让孩子通过教育这条路出人头地。
我想起前几天和初中的孩子交流时,一个初二女生谈到学习时那种无奈和焦虑的表情。
更让我震惊的是,我问他们想没想过以后想要做什么,想考什么样的大学,他们很镇定的对我说,现在还没想过,只是想先考一所好高中。
我又问你们觉得为什么要学习呢,他们说自己也不知道。
这让我觉得不寒而栗,似乎,升学压力已经完全让他们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带给他们的东西。
如果青年人这样麻木,这样放弃思考的权利,我们的教育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第92页)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的时候,感到有点奇怪。
民主通常都是在政治场合提及的词,为什么会和教育有关呢。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一点。
在杜威先生看来,生活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而民主是“联合生活的方式”,“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民主的氛围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民主有有赖于教育才能使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习惯。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
他平等的对待小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这大概也是一种教育民主。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说过,“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杜威深入探讨了教育与民主社会的关系,其观点独特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教育实践的诸多思考。
杜威开篇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将教育视为为未来做准备的狭隘观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是不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总是在告诉学生,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但却很少引导他们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书中还提到,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和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学校往往与社会脱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走出校门后很难直接应用。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增加更多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杜威主张“从做中学”。
他认为,单纯的听讲和阅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这使我想到了现在的一些教育方法,过多地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
比如在科学课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科学原理和公式,而不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那么他们怎么能真正理解科学的奥秘呢?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那种把教育目的设定为固定的、遥远的目标的做法。
他认为教育目的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给学生设定一个一成不变的目标,而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潜力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一刀切的。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人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应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提倡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中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
例如,“从做中学”,他认为教学不应该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该通过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这种教育观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杜威还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这种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的与合作。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短期的教育成果,忽视了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通过大量的作业和考试来压迫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心理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广杜威的教育理论,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并实践杜威的教育理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来重新审视当今的教育问题。
读书报告之《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月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把它视为本学期读的三本书里最难、最深度的一本。
以前常见杜威的教育思想,知道的关键词也不少,经典理论出自这本书的也很多,但这次的阅读实际上对自己的打击有一点大,自认为熟知杜威,可拿起这本书,单从阅读速度上来说,就慢下来很多,才知道自己的理解杜威都是别人总结了的杜威,是别人理解过的杜威,我真的不了解他。
这本书结合了他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认识和思考,在对当时社会环境下历史遗留的教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批判和总结,并基于对当时社会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思考,希望通过教育而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构造的一个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
很多一起读书的同学说道:“我觉得读前言(滕大春)读得懂,后面正文就搞不清楚了!”其实我也有同感,但是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
当然,滕大春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了支持和参考,但我疑惑的是,我理解的应该是还是滕大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深刻的地方的理解和分析。
1.选段截图截图来自书P9,电子版103页这一段出自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这是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中典型的关于教育本源性的命题——教育即生活,他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定位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教育最广的意义上就是社会生活的延续, 社会的发展更新过程中,使新生一代未成熟的个体通过已成熟个体对其知识,经验,理想,希望的传递, 杜威认为“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 社会在传递中,沟通中生存。
”而教育是沟通的一种演变. 将教育上升到生活的需要,与生活和为一体,因此我认识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并且应该是一种“健康,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
这种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沟通来传递知识,它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持久效应. 同时强调沟通也能反映出杜威的民主思想,对灌输,强制的教育态度进行批判,要求教育者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天赋。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全面阐述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杜威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教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民主、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民主社会中,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堆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主张“做中学”。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活动和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学实验中,比单纯地讲解科学原理更能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在教育内容方面,杜威主张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
因此,教育内容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比如,在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的知识来提出合理的方案。
书中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
另外,杜威非常重视教育中的交流和合作。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思。
比如,“做中学”的理念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如何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等。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杰作,自1916年首次出版以来,这部教育学著作一直被视为现代教育的经典之作。
杜威在其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这不仅仅是对当时教育改革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
书中,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深入影响人的道德和社会发展。
他的这种观点使我深感震撼,因为这与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技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威所提倡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杜威在书中还提出了“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杜威对于教育的热情和追求。
他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使我更加明白,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入阅读和研究的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杜威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本有关教育与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民主主义理念如何融入教育领域,以及教育如何对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作用。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和民主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才能为民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首先,杜威关注的是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抽象的原则和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立、有创造性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这种教育应该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经验性。
他认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民主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他反对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学习方式,认为这些方法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杜威认为,民主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公共生活中的合作基础之上。
他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微缩的社会,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学习到如何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因此,他提倡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社区责任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篇1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先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由4岁到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岁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
但是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负担,就像不能利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反而被战利品所拖累一样。
第三个阶段就是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杜威指出,教育最初须是人类的,以后才是专业的。
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
现在的课堂依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领路人。
”这和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都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动手做一做,然后自己总结出公式或者数学规律,自己总结出的这些规律。
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很透彻。
这样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方法,学生依然受益匪浅。
特别是小学,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当我们学习这方面抽象知识的时候,都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儿童的知识虽然很疲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那些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与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对话。
杜威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与民主的紧密联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校园经历。
那时候,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校园环境改善的讨论活动。
不像以往只是老师和领导们做决定,这次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开始,大家还有点拘谨,不知道从何说起。
但慢慢地,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有的同学说,希望学校的操场能重新铺设一下,因为现在的地面坑坑洼洼,跑步的时候总是担心会崴脚。
还有同学提到,教室里的桌椅太旧了,坐着很不舒服,影响学习的心情。
甚至有同学大胆地提出,希望学校的食堂能增加更多的菜品选择,不要总是那几样,都吃腻啦!我也积极地参与了进去,我觉得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太短了,对于我们这些喜欢阅读的同学来说,根本不够用。
我还建议在校园里多设置一些休息的长椅,这样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就不用总是站着或者回教室,可以在户外放松放松。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这次也鼓起勇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学校的校服款式太单一了,颜色也不好看,能不能设计得更时尚一点。
大家听了都笑了,但同时也为他的勇敢鼓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老师或者领导打断我们,只是认真地倾听和记录。
最后,学校真的根据我们的意见做出了一些改变。
操场重新铺设了,桌椅也换了新的,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食堂增加了菜品。
虽然校服的事情没有立刻改变,但学校也承诺会考虑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杜威所说的民主在教育中的意义。
民主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能够被重视和回应。
在教育中,民主意味着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想法,不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当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
就像我们在那次讨论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因为自己的建议有可能被采纳而感到兴奋和自豪,这激发了我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是一种政治体制,也是一种社会理念,它强调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民主决策。
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题,探讨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两者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首先,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主主义强调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民主决策,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民主社会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理解民主的意义,参与社会事务,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教育,民主主义就难以实现;没有民主主义,教育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民主主义对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主主义强调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民主决策,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民主社会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理解民主的意义,参与社会事务,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教育,民主主义就难以实现;没有民主主义,教育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推动二者的发展。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推动二者的发展,为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次读书笔记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
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
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
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
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
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
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读《民主主义与教育》08教育学王谋东西方教育思想史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有人说,即使有关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著作全部被烧毁,只要保留下来了这三本书,损失是不大的。
可见这三部著作在教育思想史中占据怎样高的地位。
从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既继承发扬精华,又剔除糟粕,使得西方的教育思想趋于完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总结前人经验,又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写出的,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一部教育名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共分二十六章,分别详细论述了教育性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哲学。
我匆匆看完一遍虽不能完全理解、把握作者的伟大教育思想,但有很多地方引起我与作者的共鸣,但有些观点也还有待商榷。
杜威的这本著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这个理论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
教育即生长,杜威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肯定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法,他认为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和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杜威所指的生长意思是从一个未成熟的状态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状态,教育起决定性作用。
他主张“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反对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自然中、劳动中成才。
杜威说的生长不单单指身体方面,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道德方面的生长。
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
”杜威反对把生长看做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做就是目的。
欣赏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千遍一律,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按照符合继续生长的原则,完善孩子的未成熟。
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说:“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后感
让思想开出民主之花《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有些正好契合了新课程理念。
1、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认为教学方式应由原来单纯的讲授法转变为以探究为主讲授为辅的方法。
2、杜威推行他的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并且十分注意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
他认为学校课程的内容和材料应当从社会生活的最初的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课程的设定应立足于受教育个体,尊重受教对象的天性和兴趣,实现其在“做中学”、“做中练”和“做中巩固与提高”的旨趣。
并且,其与生活也密不可分,正所谓“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总是通过他们的生活来完成和表现的;教育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因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发展。
教育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
被誉为我国新课标、新理念、新学法的最佳参考用书——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的编写就正好证明了杜威的观点。
在这套书中,没有大量科学的理论与推导,而是通过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各种实验,让孩子们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就拿地理来说,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教师要将学生带入自然、人文的景观之中,让地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这样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
杜威也认为,如果我们所用的教材必须设法使人感到兴趣,这就意味着所提出的教材没有与目的和儿童现在的能力联系起来;或者即使有联系,并未被察觉。
之前有过几次实习,我发现现在的很多教师都是为了“新”而“新”,他们并不是关注授课的方式以及素材而是过多地注重形式上的“新颖”。
但对实际是否能真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力的问题上考虑不多。
3、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壤,民主社会的教育是无比先进和无比优越的。
杜威一再明确指出,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许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杜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阐述了教育与民主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本书不仅是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为我们理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杜威开篇就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教育并非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将教育视为通往未来的手段,而忽视当下的看法。
在他看来,教育应当是与个体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学习,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与能力。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基础在于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民主的教育应当为个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公民。
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杜威认为课程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涵盖社会、自然、艺术等多个领域。
例如,通过参与农业劳动,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农业生产的过程;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杜威也强调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他提倡“做中学”,即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比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不是仅仅通过书本讲解,而是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研读任课教师:宁本涛*《民主主义和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门罗(P.Monroe)编教育学教科书系列书之一,麦克米兰社出版,后由FPPE出版,有20多种译文。
中译本《民本主义与教育》,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邹恩润译述,陶行知校订,1947年和1949年再版,全书共424页。
1990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纽约麦克米兰社1937年版翻译出版,译者王承绪,共399页,30余万字。
杜威的代表著《民主主义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实验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教育思想。
该书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
下边根据1990年中译本,全书的结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一、全书的结构:序。
1915年,杜威写于哥伦比亚大学。
简要地指出本书*宁本涛,男,1968年生,山东微山县人,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原教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和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著述有《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2003年)等。
邮编:200062;办公电话:021—62232258;btning@教学博客:“教育跨学科研究”/104682.aspx讨论所包括的范围:指出建设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探索和阐明民主主义社会所包括的思想和把这些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许多问题的努力。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把民主主义与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学上的进化观念和工业的改造相互联系起来,并一一指出这些在教育中引起的变化。
除了序以外的26章的题目是:(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3)“教育即指导”;(4)“教育即生长”;(5)“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6)“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7)教育中的民主概念;(8)“教育的目的”;(9)“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10)“兴趣和训练”;(11)“经验与思维”;(12)“教育中的思维”;(13)“方法的性质”;(14)“教材的性质”;(15)“课程中的游戏与工作”;(16)“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17)“课程中的科学”;(18)“教育的价值”;(19)“劳动与闲暇”;(20)“知识科目和实用科目”;(21)“自然科目与社会科目: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22)“个人和世界”;(23)“教育与职业”;(24)“教育哲学”,(25)“认识论”;(26)“道德论”。
二、本书所阐述的主要教育思想与观点: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1)生物与非生物不同,只有通过更新才能维持自己。
社会生活也和生物一样,是个在适应与改造环境中更新的过程。
自我更新而维持生命的原理,不仅可用于生理意义上,而且可用于经验上。
这是说,社会生活是社会经验的更新过程。
(2)所有人之间的沟通和不同世代之间的传递是经验更新的必要条件。
(3)所以经验的传递与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必需。
如果说“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
是社会生活之必需。
”“一切沟通都有教育性”,而且“社会的生活与沟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这是说,我们要避免偏重学校教育的观念,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与他人共同生活中获得的教育;一种是我们为青年准备的教育。
从此得出的结论是:教会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学校是特殊环境。
教育本质上是社会的职能,并不是学校固有的职能,对此杜威做了如下几点说明。
(1)一个人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有关系的时候,他就有了社会的环境,他们所做的事和能做的事,都要看别人的期望、要求与责备为转移。
与别人有关系的人,若不顾别人的活动,就不能做他自己的活动,因为别人的活动是实现他的各种趋势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因为如此,“社会的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
(2)但社会的一切信仰、感情与知识能不能直接传给青年一代?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即第一步造成的一种特殊环境(特殊媒介),来引起某种反映,第二步使他们变成集体活动的参与者。
所有意义、价值都不能不在共用的经验、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形成。
(3)“学校之特殊环境”。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环境──学校。
学校有三个格外重要的功能:第一,供给一种弄成“简易的基本的社会”的环境;第二,把社会环境加以理想化,排除掉无价值的因素,以使它成为“改良行为的媒介”;第三,创造一个更全面、更好、更平衡(人人都有机会)的环境,以便青年不受其狭隘环境的限制。
现在教育上的许多失败根源在于忽视了学校为社会生活一种形式的基本原则。
3.教育即生长(成长)。
上面已讲到“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即是生活”。
那么从上述两个命题可推导出:“教育即生长”。
这个意思用教育上的话来说,(1)“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不能把生长看做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进行的运动,而应把生长本身看作是目标。
(2)“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
(3)生长的能力,一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别人的帮助。
由此可知,教育的历程即是继续不断的生长的历程,在一个人一生的每个时代里面都是以增加生长能力为目标;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人获得更多的教育能力。
这种观念与如下三种传统观念相反。
(1)准备说:即把教育看作对某种将来责任或权力的准备。
这种观念不能使师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利用当前的需要与可能的事情。
由此发生四种恶果:使儿童丧失现有的动力;不能使环境发生教育效力;忽略学生个人的特别能力的标准;使人不得不依赖外铄的动机。
准备观的错误不在于把将来的需要看得太重,而在于视准备为现在努力的总源泉。
准备当然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要用全部精力尽力去丰富经验。
(2)展开(开发)说,即把教育看作由内向外的开发。
表面上看,这与生长观接近,但开发与准备一样,都使人忽略现在“有机体的趋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按福禄倍尔等人的观点看人有某种含蓄不宣的、潜在的“整体”、“绝对”,所谓生长只不过是渐渐地把它显露出来,生长不过是过渡阶段。
(3)“官能的训练”(形式陶冶)说,即认为教育就是反复训练知觉、记忆、志愿、判断、概括、注意等能使人成功的能力。
洛克等人的理论把教材视为表面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教材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训练普遍的能力罢了。
其错误在于:第一,人没有有待开发的现成的能力;第二,人的活动不可用和操练肌肉一样的方法来训练;第三,每种训练的结果都有其特殊性,某种训练方法不能普遍利用;第四,人的活动能力与所用材料牵强划分开是属二元论;第五,观察、反思、判断、美感等都是有组织的,人之某种天赋倾向是运用某种材料所得的,能力随着所用材料而转移。
这种理论使人们偏重于训练范围狭隘的特别技能,忽视青年的创造能力、发明能力、重新适应能力的培养。
4.教育即改造。
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无时没有一种当前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直接改造经验的特性。
这种观点与他的生命观(“更新”)和生长观(教育即生长)一脉相承。
杜威对教育下了一个专门定义“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第一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受教育者认识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能够提高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预料将要发生的事,并能预先做准备,以便将来获得有益的结果和避免无益的结果。
有教育功能的经验,不同于“呆板的活动”(不能自主的机械动作)和“无恒的活动”(毫无目的,不顾将来结果的活动),“教育即继续改造”的根本特点是:“把目的(即结果)与过程视为一件事”。
这是说,活动的经验是占时间的,它的后一步就是完成它的前一步,后面的结果就表现出前面的目的,这种完整经验使人掌握良好的行动模式(“习惯”)。
“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杜威还强调,经验的改造不但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教育不单能发展儿童与青年,并能发展将来的社会。
教育即改造的观念既不同于上述的把教育视为遥远将来的“准备说”和把教育视为有一个终极目标的“开发说”;也不同于把教育看作由外面提供材料并培养智能的要素主义教育观,以及把教育视为以往的重演的永恒主义教育观。
只有“教育即改造”(或“社会改造”)之教育才是进步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是保守的。
5.民主主义是一种联合生活的形式。
教育是“社会生活”、“社会的职能”,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里,教育方法、内容、精神彼此不尽相同。
但是可以提出两个可以作为衡量社会生活的价值:“一个团体的利益,使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到什么程度;这团体与其它各团体的相互影响,能否圆满,能否自由”。
如照此两点进行衡量,专制国家是不好的团体,因为那里很少有公共利益,社会分子之间没有自由的相互影响,有一些人成为主人、特权阶级。
其他一些人成为奴隶、“屈从于他人的阶级”。
此外,有些党派、秘密机关以及团体,如只追求一群人的利益,把其它群体排外,就是反社会的。
古代野蛮民族把外人视如仇敌。
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与别人接触就使自己风俗解体。
上面做为标准提出的两个价值充分地体现在民主社会。
在民主社会,全体成员能以同等条件共享社会利益,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联络与相互影响,社会各种制度得到重新调整。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民主主义是一种联合生活的形式,在这种生活里面,各人的经验互相传达,不是片面的。
”总之,民主主义的特性在于使共同参与的事业面积增广,个人的种种能力更能得到自由发展。
在这种社会里,一方面人人有相等的求得知识的机会,发展个人的创作能力与适应环境能力,另一方面使每个人都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裁发生兴趣,都能促进社会的变化。
6.教育本身没有目的。
(1)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的目的即是使人能继续不断地生长,也是不断地改造社会的习惯与制度。
杜威主张,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教育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由外强加的目的,是社会关系不平等所致。
由外施加的目的是固定和呆板的,不能直接与现在活动发生联系,是遥远不切实际的,无助于选择某种手段。
不但不能暗示更自由的、更协调的活动反而阻碍活动的开展。
在教育方面,这种目的与教育即准备的观点有关,它使教师、学生工作性质变成机械的奴隶的性质。
在活动里面产生的目的,作为一种指挥活动的计划,即是目的又是手段。
如把目的视为活动以外的东西,把目的与手段牵强划分开,那么活动就失去意义,变成“苦工”。
(比如应试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2)“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