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誓愿

合集下载

208 四弘誓愿

208 四弘誓愿

208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构成了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

佛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

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药方;灭,如病已痊愈(《瑜伽师地论》)。

吾人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瞋、痴等种种烦恼,而趣向涅盘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从迷的世间,到悟的世界;是从苦集的束缚而趋向灭道的解脱之路。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发四弘愿,是缘四谛而发,因为发此愿时心量广大,所以称为弘誓。

第一缘苦谛,因六道众生,沉沦生死,受无量苦,所以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来度化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离六道之苦。

第二缘集谛,众生与我之所以有种种苦,皆因无始以来,积集烦恼,所以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拔除一切烦恼得涅盘乐。

第三缘道谛,菩萨既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然而众生根性不一,因此对修道途程中的种种法门,都应该修学,所以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以备作为度无边众生之基本。

第四缘灭谛,菩萨发心以成佛为目的,因此对于清静涅盘佛果菩提,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期克证、圆成目标。

所以凡是修菩萨道的,皆依此四弘誓愿,作为自利利他的启导。

三大宗教概说

三大宗教概说

(三)业与轮回
1.业
(1)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竭摩;梵语:Karma; 中文翻译为“业” 三种含义: 一者、做事情; 二者、行动; 三者、造作。
业因:所作行为及所做之事,谓业 因。(烦恼是造作(业)的真正之 因) 业力:造作的行为作为一种力量, 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
业果:即业报。过去造业,因缘成 熟,形成果报。
乘:梵文yana(“衍 那”)的意译,指运载工 具。 小乘:Hinayana 大乘:Mahayana
1
五乘佛法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声闻乘:乘四谛而证声闻四果(阿罗 汉果)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 佛 果 菩萨乘:乘六度而证佛果
世间法:人乘、天乘 出世间法:声闻乘、辟支佛 乘、菩萨乘。 小乘:声闻乘与辟支佛乘 大乘:菩萨乘

空性:
五蕴因缘和合而生,只有所 谓幻相,并无自性可言。 假观:事物之“假”名 空观:事物本无自性(性空) 中观:承认相有
相有而性空
C,破“我执” (我的执实性) “人我执”:执著于我 “法我执”:执著于法有 自性
3 . 涅槃寂静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 译,即“圆寂”,又称“解 脱”。 即灭生死、灭烦恼、不 生不灭、解脱无为。 常、乐、我、净
正道理,是指诸法因缘生灭。 指世间所有事物,是它的结果, 此结果必有其前因。果要由因 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 因缘如此的连续,故无常。
2 . 诸法无我
“我”之界定: ⑴主宰 ⑵常:一直存在 ⑶一:单独、唯一
A,“我”是四大(地、水、 火、风)假合之产物— —四大皆空
B,五蕴和合为空 (色、受、想、行、识) 色非我:即身体非我 受想行识非我:即心非我
三毒: 贪、嗔、痴

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

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

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00:24睡眠也要学吗?当然要学!佛门四弘誓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人一样在吃喝睡眠,但是他们吃喝睡眠的方法和一般人全然不同。

一个修行人会善巧地将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以达到自觉觉他的目标。

睡眠对于常人来说,不可或缺。

《瑜伽师地论》中说,作为欲界众生的人,其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而成,白天劳作之后,四大种就会衰减,使人感觉疲倦,此时需要以睡眠的方式长养四大种,四大种通过睡眠得以长养之后,疲倦感就会消失,精力会重新充沛起来,有了精力,人才能有力气处理种种事务,精进行持各种善法。

睡眠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或者说如何将修行融入睡眠呢?《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了三点:一是睡眠时间的掌握;二是睡眠姿势的控制;三是睡眠之前心念的调整。

先说睡眠时间的掌握。

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非常合理,因为日月的运行和人体气脉的运行息息相关。

日落之后,人应当以休息为主,不应当再去不停地劳碌身心;日出之后,不应当再处于昏睡的状态,而应当起来活动身心,处理日常事务。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电以及电灯、电视等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日落之后,也可以像白天一样不休息。

如今,“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已经成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合乎养生之道。

白天即使睡很长时间,对四大的长养作用还比不上夜晚睡一会儿。

所以,应当尽量将睡眠时间安排在夜晚,不要用白天的大好光阴去睡眠。

此外,据说晚上十一点到次日一点为子时,此段时辰为人体气血调整的关键时间,如果一个人在这段时间还不进入睡眠状态,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

所以,即使很忙,入眠的最迟时间也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

另外,睡眠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中医中有“久睡伤神”的说法,所以次日日出之后就应当起床,不应当养成睡懒觉的习惯。

《坛经》禅法解读

《坛经》禅法解读

《坛经》禅法解读相关推荐《坛经》禅法解读 中国佛教撰述中唯⼀被奉为经典的《坛经》,主要内容是禅宗六祖惠能⼤师于韶州⼤梵寺讲堂某次传法授戒的记录。

今存四种版本,学界⼀般认为皆经过后⼈的删添修改,虽然敦煌本出世最早,但传承不明,错字满篇,亦⾮原本。

从考据学和内容的双重⾓度看,笔者赞同净慧法师的意见,认为经北宋云门宗⼤禅师契嵩所校定的“曹溪古本”,⽂、义最为可取。

元代“德异本”被认为据此本刊印,⼀年后根据三种版本(包括德异本)改编的“宗宝本”,题名《六祖⼤师法宝坛经》,⽂字最繁,成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流⾏本。

《坛经》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所阐述的禅法——南宗禅的修习和教学⽅法,这种⽅法作为⼀种明⼼见性的技术,⾄今仍然具有实⽤性,对当今禅的修习和传扬,乃⾄⼼理学、⼼理治疗,能提供切实的启⽰。

从禅法的⾓度看,四种《坛经》版本的思想基本⼀致,可以说既反映出了惠能⼤师禅法的本⾯,⼜是经历代禅师印可修订的集体作品。

本⽂拟根据内容最丰富、最为流⾏的德宝本,对惠能⼤师的禅法作⼀现代解读,⼒图勾提出⼀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禅法体系。

南宗禅的基本⽅法是应机“随⽅解缚”,强调“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不建⽴刻板的修证阶次,与藏密极重“道次第”颇为不同。

但从《坛经》中,我们发现,对⼀般参禅者尤其是今天的参禅者来说,其实还是可以理出⼀个修学道次第的。

本⽂仿藏密之法,将《坛经》的修习道次第分为前⾏与正⾏两⼤步,第三步为禅的教学法。

前⾏——依⽌善知识、传⾹、 忏悔、发⼼、皈依、得正见,在⽣活中修⾏ 前⾏或加⾏,是正式修⾏的准备、前提,这是各种佛法修习道都须先具备的。

惠能⼤师所开创的南禅,其实也有前⾏、加⾏,不过因当时来参学者⼤多皆已学习经教、持戒修⾏乃⾄参禅多年,具备了前⾏加⾏,所以未像藏密那样制定⼀个千⼈⼀律的前⾏、加⾏法。

《坛经》所讲须备的前⾏、加⾏,有依⽌善知识、传五分法⾝⾹、⾏⽆相忏悔、发四弘誓愿、受⽆相三归戒、得正见、在⽣活中修⾏等内容,主要是在《忏悔第六》所说。

什么是四弘誓愿

什么是四弘誓愿

什么是四弘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虽然众生是无边的,但“誓愿度”。

我们要度众生,不是众生要度我们,这种心别弄错了。

但我们很多时候想的都是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从佛菩萨那里得到什么……不应该是这种心。

众生虽然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我要度化,我要度尽,应该是这个心。

我们要打开心量。

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量越大,烦恼越少。

所以真正的学佛人没有所求,只有奉献;不求回报,只有付出。

有了这种决心,这些东西自然就有了。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烦恼是无量无尽的,但是誓愿断,要跟烦恼做斗争,要跟习气作战。

烦恼虽然无量无边,习气虽然非常顽固,但是我也要断,是这种心态。

修行就像在战场上打仗,肯定有失败的时候,也许烦恼突然起来了,没能对治,完了!“哎呦,还得想办法,不能投降啊!虽然这次没有取胜,但是下次要注意啊!烦恼什么时候冒出来,从哪里冒出来不好说,我要注意点。

”“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心态永不动摇。

但我们现在总是向烦恼投降,向习气投降。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法修行应该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样,前面的一口还没有吃完,就看着下一口。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早课还没上完的时候,就应该计划下课以后怎么去对治自己的烦恼和习气。

“那个人对我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我就生气了,今天我要注意点。

”一会儿下课以后,也许又有人说你了,这时你早就有准备了。

我们就要这样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虽然我现在离佛很远,我的境界和佛的境界差距也很大,但我必须要成佛,不成佛我誓不罢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就下这样的决心,做这样的决定。

若能真正下决心、做决定,真正有这样坚定的毅力,一切违缘和障碍自然都消失了。

《西方发愿文》注-省庵大师

《西方发愿文》注-省庵大师

《西方发愿文》注《西方发愿文注》叙或有问于余曰:诸经所载《净土文》总有三篇,其间词致咸可宗尚,而师独于云栖所作极口赞叹。

又其文义不为难解,云栖略注已自显然,而师复为之注释者何也?余曰:余文虽可宗尚,而词义未周,独此愿文义周词备,请申言之。

此一愿文,大章有六:一曰发菩提心,二曰忏悔三障,三曰立四弘誓,四曰求生净土,五曰回入娑婆,六曰总申回向。

如此六章,始终备足。

何者?盖念佛法门,菩提最要,大心不发,净土难期,故首之以发菩提心。

心志虽立,惑业尚缠,果报一来,何从得免?故继之以忏悔三障。

烦惑既净,业累都蠲,弘誓不坚,修行易退,故申之以四弘誓愿。

心愿并发,惑业双销,则三昧可成,九莲易往,故要之以求生净土。

但期自利,是名小乘,普愿利他,方名大士,故次之以回入娑婆。

自他、因果、事理俱圆,故以总申回向终焉。

此之六法,一不可缺。

缺一则为人天小果,缺二则受三途恶报,缺三则懈怠易生,缺四则轮回难免,缺五则声闻独善,缺六则因果非圆。

余《净土文》,但有求生之愿,而无回入之文,发心、立誓既未彰明,忏悔、回向亦无陈述,故言词义未周也。

然此愿文,云栖虽解,一往但明大意,其中理致则蕴而未发,初心钝根尚难开解。

是以不惮繁文,复为注释。

盖此法门属于圆教,不明圆理,岂是圆人?苟非圆人,则安发圆愿,安修圆行耶?故此注文,言四弘则必归无作,言回向则举必具三,无事而非即理,有愿皆从称性。

又恐末世行人少谙教义,故诸名相不敢备述。

但取其意,变换其文,只逗初机,敢闻宿学?其有因此少文,略通片义,然后而求大乘经典、诸祖著述,方知菩萨修行法门,诸佛成道因果,无不在是,又岂别有一法出于愿文之外者哉?余之所以赞叹而注释者以此。

问者唯唯而退。

余因遂理前言而为之叙。

雍正四年岁次丙午嘉平月之既望,东吴虞山沙弥实贤,书于海南蛟门之海云精舍。

西方发愿文注云栖莲池大师作后学沙弥实贤注△初、题目△二、入文△初、归命请加△二、发愿回向△初、发愿△初、自利○初、发心持名○二、忏悔三障○三、发愿初、总愿二、别愿初、求佛护念二、正发愿初、现生愿二、临终愿三、往生愿△二、利他△三、总结二愿△二、回向△释此愿文大分为二:初题目、二入文。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与三身佛六祖坛经《忏悔品》善知识,即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

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

凭么度,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忌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即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

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

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

离迷离觉常行般若。

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

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

皈依正离欲尊。

皈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自皈依自心三宝。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即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静法身佛;于自色深,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哎呀呀,这四弘誓愿可真是不一般呢!“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像
是说我们要像超级英雄一样,发誓要去拯救那数也数不清的众生啊!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不也应该尽力去帮一把吗?比
如看到迷路的小朋友,我们是不是要像誓言里说的那样去引导他找到
回家的路呀!“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就好比我们要和那些无穷无尽的
烦恼打一场大仗!把那些让我们心烦意乱的烦恼统统都赶跑,就像打
败怪兽一样!你说是不是很有挑战性呢?“法门无量誓愿学”,哇哦,
这就像是面对一个超级大的知识宝库,我们要贪婪地去学习各种法门。

就好比我们对各种有趣的技能都充满好奇,什么画画呀、唱歌呀、跳
舞呀,都想去学个遍!“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简直就是给自己树立了
一个超级高的目标,要努力去成就那无上的佛道呢!就好像我们立志
要成为某个领域最厉害的人一样,有着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四弘誓愿,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呀!它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
明灯,引导着我们不断前进。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
还要去关爱他人,去努力克服那些困扰我们的烦恼,去不断学习提升
自己,去追求那至高无上的目标。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之门。

当我们真正理
解并践行这四弘誓愿时,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对待这四弘誓愿吗?我们当然应该呀!让我
们一起带着这四弘誓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吧!。

克主杰悟证后立下十大誓愿

克主杰悟证后立下十大誓愿

克主杰悟证后立下十大誓愿克主杰在宗喀巴大师圆寂后,多半住在日窝当金(光彩山)依宗喀巴大师显密教授,每日四座,勤奋修习,从依止善知识起,至无学双运位之间,所有显密两种,整个要道,都彻底修研,得到悟证。

为教诫后世众生,获得纵是牟尼再来,也再难演说这样的显密甚深教授,应内心领受,彻底勤修。

他立下这样的誓愿如下:第一誓言:任于何时,决愿防护损他心。

除一些有关佛教最稀有的时间例外;任于何时,不作丝毫关于军事、盗贼、君王等扰乱不安的言论。

第二誓言:由有过念头,或无记未作观察之心而起的念头,为除此过,具有利益佛法意义,而说此诸过失外;决不缘念其他有情,指明其名,而说其人身、语、意三门的一些过失。

第三誓言:除自心没有丝毫杂乱,决信以此方便对于他者能作饶益时,可以例外;对与自心各别之有情(即他有情),及哪怕是除此人外,无他有情环境,亦绝不对他作丝毫粗恶语。

第四誓言:任于何时,除为佛法之事,住于正念,对必须观察之点作考虑外;其余对亲友、名利恭敬、扰嚷、爱憎等对境,决不以混合烦恼的心情去作考虑。

第五誓言:任于何时,因疾病及行路等以致疲极的时候除外;在善法活动中(如修诵等),任于何时,决不作睡下、躺著、戏谈、饮食等行为,决断这类善法不需,和引生怠惰之举。

第六誓言:我所有财物,施彼有情时,除对我善业有衰损因素及障善法增长、将对对方有害、或特对其他善法事业,及其他对境、回向讫外;任何有情乞求我美恶精粗的财物用具,我决舍悭心,即刻以欢喜心情布施给他,而回向圆满菩提。

第七誓言:任于何时,任何人对我或我之亲友及受用眷属等,做任何损害、辱骂、揭发过失,至杀害生命等一切行为时,我决防止因此最初心中忧恼,继即生起怀恨,及由此而生起哪怕是轻微的身、语变态,并不愿作一些这样的表现,及对于这类事件的报复;当通过物质与精神任何一种来生起饶益对方之心,并发善愿。

第八誓言:除由我对开示灌顶、讲义、传经、教授及讲说显密等法,与七期开光、烧施护摩等的供养财物,及缘念用于善法方面者,与暂时受用方面,如须得准备缝制法衣,及炊事和作炊事时,衣食资具等外;凡我所有大小资具,决不为自利而占有,当努力用于积福中。

学佛的居士

学佛的居士

学佛的居士居士,梵文Grha-pati,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

但在今天,我们普称一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的在家人为居士。

居士还有另一种称法,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

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

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

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

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

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居家修道的居士。

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

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

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

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又,《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第一、信具足,第二、戒具足,第三、施具足,第四、闻具足,第五、慧具足。

《维摩诘经》菩萨品中,尊称维摩诘为居士;而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

由此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忠实实践者,当以戒为依、以法为依,以六波罗密为工具,以饶益一切有情为宗旨,以最终成就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为目标。

虽然如此,居士毕竟仍是在家人,要经营家庭及世间事务,需依世俗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加和谐、美满,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共同迈向佛道。

佛家祈福语录

佛家祈福语录

佛家祈福语录
1.如来救苦,观世音菩萨慈悲,普贤菩萨度众生,祈求三宝加持,众生安康。

2. 佛法无边,如来佛光普照,菩萨护佑,祈求平安幸福,远离烦恼。

3. 佛陀慈悲,菩萨护佑,祈求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4. 诸佛菩萨显现,功德无量,祈求智慧增长,修行进步,离苦得乐。

5. 佛陀佛光照耀,菩萨慈悲加持,祈愿众生离苦得乐,放下执着,修行圆满。

6. 如来普照,菩萨护佑,祈愿生命寿命延长,疾病消除,心灵净化。

7. 佛法法音广布,菩萨千手千眼,祈愿心愿成就,业障消除,遇事平顺。

8. 诸佛菩萨显现,祈愿佑助修行,离苦得乐,增长智慧,心灵净化。

9. 佛光菩萨护佑,祈愿家庭幸福,事业顺利,财路通达,远离不幸。

10. 如来佛光照耀,菩萨慈悲加持,祈愿众生跳出轮回,脱离苦海,实现解脱。

- 1 -。

在德育工作中借鉴佛教教育的探讨

在德育工作中借鉴佛教教育的探讨

在德育工作中借鉴佛教教育的探讨德育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一门课程,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做好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深入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

佛、道、儒称作三教,都劝鉴人们弃恶从善,可以说都是广义的德育这一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不乏人研究,能不能在德育工作中借鉴一下佛教的思想,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尝试。

我和学生一起从佛教的三皈、四弘、五戒、六度入手,解读出无私、宽容、守法、勤劳、节俭、进取等美德。

在对佛教思想进行学术探讨的基础上,自己的心灵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一次洗礼。

一、觉而不迷就是佛佛是焚语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

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就是佛。

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呢?是因为我们的本觉迷失了。

这个本觉就是佛所指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我们要找回自己的本觉,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本觉?那就是不迷。

凡事能进得去,还要能走得出来。

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事业、婚姻、家庭,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荣誉和地位,该争取时要争取,该放手时要放手。

二、三皈要求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佛教中的三皈指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称作三宝,所以三皈也称作皈依三宝。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认为:“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既然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那么皈依佛就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找回自己的本觉,而不是对佛顶礼膜拜。

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

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就叫做皈依法。

僧是清净的意思,皈依僧就是保持内心清净,一尘不染,而不是皈依于哪一个僧人。

总而言之,三皈就是要求我们觉而不迷,保持内心清净,对人对事对物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三、四弘充分体现了普度众生的宗旨佛教中的四弘誓愿指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边誓愿成。

学诚 给四众弟子的信

学诚 给四众弟子的信

学诚给四众弟子的信
亲爱的四众弟子:
今日我特意写信给你们,倾诉我对你们的关心和期望。

希望这封
信能够给你们带来一点启迪和思考。

首先,我衷心地祈愿你们身心健康,离苦得乐。

我们修行的道路,虽然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踏实修行,就能够超越
痛苦,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智慧。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正念,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影响。

要时刻保持初心,不忘本心,不贪恋名利、功利,而是要以利益
众生为己任,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

修行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会遇到各种难题和困境。

但请记住,
困境是成长的机会,困难是智慧的磨砺。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
持勇敢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不要退缩,更不要放弃。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修身养性,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

要保
持谦逊、宽容的心态,不与他人争斗,不心生嫉妒和恶意。

要了解众
生的痛苦和苦难,学会倾听和关怀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慰藉。

最后,我希望你们能够珍惜与师兄师姐们的缘分,互相扶持、互
相鼓励。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要相互支持,共同前行。

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和智慧。

我深信,只要你们坚定信心,虔诚修行,必能圆满成就佛法,走
上智慧与解脱之道。

希望你们能以平常心、智慧心对待修行,踏实前行,成为能够利益众生的善知识。

祝福你们,愿你们获得种种喜乐和利益众生的智慧。

文殊菩萨十大愿注解

文殊菩萨十大愿注解

文殊菩萨十大愿注解【原创版】目录1.文殊菩萨十大愿概述2.第一大愿:庄严佛土3.第二大愿:教化众生4.第三大愿:不断说法5.第四大愿:恒顺众生6.第五大愿:常随佛学7.第六大愿:请佛住世8.第七大愿:请转法轮9.第八大愿:常随众莲10.第九大愿:示现涅槃11.第十大愿:普皆回向12.总结:文殊菩萨十大愿的意义和启示正文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是佛教中智慧的化身。

在《文殊师利般若经》中,记载了文殊菩萨的十大愿,这十大愿体现了文殊菩萨无尽的智慧和广大的悲愿,是佛教徒修行的指南。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文殊菩萨的十大愿。

第一大愿:庄严佛土。

文殊菩萨发愿要庄严佛土,让一切众生都能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这是对佛国净土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大愿:教化众生。

文殊菩萨发愿要教化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能闻法、修行、证果,体现了菩萨的悲悯和智慧。

第三大愿:不断说法。

文殊菩萨发愿不断说法,让众生都能听到佛法,引导他们走向解脱之路。

第四大愿:恒顺众生。

文殊菩萨发愿要恒顺众生,随顺众生的因缘,度化众生。

第五大愿:常随佛学。

文殊菩萨发愿常随佛学,表示菩萨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佛陀的敬仰。

第六大愿:请佛住世。

文殊菩萨发愿请求佛陀住世,希望众生都能在佛陀的教导下修行。

第七大愿:请转法轮。

文殊菩萨发愿请求佛陀转法轮,让众生都能闻到佛法,开启智慧。

第八大愿:常随众莲。

文殊菩萨发愿常随众莲,表示菩萨要引导众生走向清净的莲花境界。

第九大愿:示现涅槃。

文殊菩萨发愿示现涅槃,让众生明白生死无常,珍惜修行时光。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文殊菩萨发愿将所有功德普皆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众生都能得益。

总结:文殊菩萨的十大愿体现了菩萨无尽的智慧和广大的悲愿,是佛教徒修行的指南。

晚钟偈——精选推荐

晚钟偈——精选推荐

晚钟偈
(图⽂来⾃⽹络)
愿此钟声超法界
铁围幽暗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
⼀切众⽣成正觉
洪钟初(⼆、三)叩,宝偈⾼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诸佛菩萨光照乾坤,下资法界众⽣同⼊⼀乘。

三界四⽣之内,各免轮回;九幽⼗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
⼲⼽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净⼟。

飞禽⾛兽,罗⽹不逢,浪⼦孤商早还乡井;
⽆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地龙神,安僧护法。

⽗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清净法⾝毗卢遮那佛
南⽆圆满报⾝卢舍那佛
南⽆千百亿化⾝释迦牟尼佛
南⽆当来下⽣弥勒尊佛
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清凉⼭⾦⾊界⼤智⽂殊师利菩萨
南⽆峨眉⼭银⾊界⼤⾏普贤愿王菩萨
南⽆普陀⼭琉璃界⼤悲观世⾳菩萨
南⽆九华⼭幽冥界⼤愿地藏王菩萨
南⽆鸡⾜⼭光明界守⾐⼊定摩诃迦叶尊者
南⽆当⼭护教伽蓝圣众菩萨
南⽆⼤乘妙法莲华经,南⽆法华会上佛菩萨(三唱)。

在寺院做义工意义及功德

在寺院做义工意义及功德

在寺院做义工意义及功德佛教义工是一群践行佛教忘我境界、慈悲济世精神、自利利他情怀的菩萨行弟子。

义工没有固定做什么事,也没有固定的什么时间才去做。

义工是哪个地方需要人,就到哪个地方去;什么时候需要人,就能及时帮忙,义工是救急,也是奉献。

做义工也是一种修行,只想着要护持寺庙的常住和帮助其他人,这种心,就是菩萨心肠,就是大修行,做义工就是行菩萨行,就是在度众生。

如果,我们老是想到自己有苦有难,总是希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来救自己,这样子的话还是学做菩萨吗?要学做菩萨,就要常常想到人家有苦有难,就会去救苦救难。

因此,如果要使我们的社会、人间更美好一点,生活环境更安全一点,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要多付出、多努力。

当义工,就是福慧双修,如果你只是为了赚取工资而去扫地、工作,这不算是修行,只是为了糊口,为了生活而工作;当义工,不论做多少都是修行,都是在修福、修慧。

三宝弟子在皈依典礼中念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初发心菩萨,发了菩提心,便是具备了成佛的正因。

因此,凡夫发心,便成初发心的菩萨,便已具备了六度万行的正因。

虽不能于一时间万行具全,只要尽力去做,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萨行了。

凡事尽心尽力去做,做义工,也就是发心担任菩萨行者,就要学习佛菩萨的精神,学着受苦受难,学着尽义务、尽责任,义工就是菩萨行者最好的成长历练。

把义工的精神,带回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家里用义工的心态来服务你家里的人;在单位用义工的心态来服务其他人;在社会上用义工的态度为大众服务。

若能人人如此,社会才会真正的祥和,也就能实现社会和谐,但愿我们把做义工的风气带起来,以此净化社会风气、建设人间净土。

有人常发心等到退休后,要从事这种以服务大众为主的义工工作,希望善加利用人生宝贵的经验,找到生命的第二个春天,获得一种鼓舞,产生一种力量。

其实做义工,无论任何年龄层次,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利乐有情、真正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实现,做个“常精进菩萨”。

回向偈的八句话翻译

回向偈的八句话翻译

回向偈的八句话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回向偈的概述
2.回向偈的八句话
3.八句话的翻译
4.总结
正文
回向偈是一首佛教诗歌,通常在佛教徒的修行和祈祷中使用。

回向偈的目的是让修行者将他们的修行成果回向给所有的众生,以帮助他们解脱痛苦和轮回。

回向偈通常包含八句话,这八句话概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修行目标。

第一句话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意思是希望以我所修的功
德来庄严佛的国土。

第二句话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意思是要
报答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同时救济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众生。

第三句话是“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意
思是希望所有看到或听到这首诗歌的众生都能发起菩提心,追求解脱。

第四句话是“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意思是希望在这一生中修成正果,和所有的众生一起往生极乐世界。

第五句话是“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意思是希望消除贪、嗔、痴三障,得到真正的智慧。

第六句话是“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意思是希望所有的罪障都能消除,生生世世都能修行菩萨道。

第七句话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意思是发愿度尽
所有的众生,断尽所有的烦恼。

第八句话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意思是发愿学尽所有的法门,成就无上的佛道。

以上就是回向偈的八句话及其翻译。

这首诗歌体现了佛教的大乘精神,
即不仅追求自我解脱,更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弘誓愿与三身佛
六祖坛经《忏悔品》
善知识,即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

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

凭么度,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忌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即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

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

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

离迷离觉常行般若。

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

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

皈依正离欲尊。

皈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自皈依自心三宝。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即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静法身佛;于自色深,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静法身佛?世人性本清静,万法从自性生。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诸法在自性中。

如天常青,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

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

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

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

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静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

常须下心,善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千年愚。

莫思向前,己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

无二之性,名为实性。

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河恶尽。

直至无上菩提。

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

念念起恶,常行恶道。

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

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

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

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毒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

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

于此言下不悟,却对面千里,何勤远来。

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