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

合集下载

2017 -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 -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五考试语文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1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商贾(ɡǔ)框架(kuànɡ) 面颊(jiá) 潜移默化(qián)B.亲昵(nì) 粳米(ɡěnɡ) 籼稻(shàn) 鳞次栉比(zhì)C.花蕊(lěi)拘泥(nì)稽首(qǐ)悲恸欲绝(tònɡ)D.押解(jiè) 觊觎(jì)汗涔涔(chén) 忧心忡忡(chōnɡ)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不以为意,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甚至放纵自我。

B.法属留尼旺岛真的是一处光怪陆离的散落在蓝色海洋中的风情小镇,它让每一位去过的游客都不禁流连忘返,感叹:“呆在这里,这才是生活!”C.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D.就在现场一团混乱之际,竟有小偷趁热打铁,不顾军警、消防人员全力抢救伤员,打劫民众遗留在现场的财物,随即被警方发现当场逮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年7月21日,甘地纪念日,印度加尔各答都会举行集会纪念“圣雄”,可以堪称当地一大盛事。

B.“国家队”要不要进场救市的问题,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讨论。

C.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棺外紧紧裹着四层丝绸棺罩,考古人员介绍:这是迄今发现的层数最多的而且保存又是如此完好。

D.随着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出现,是否生二胎,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热议。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雷雨》是曹禺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通过一个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 迤逦(lǐ) 参省(xǐng)B、约(yāo)二斤鸡蛋参(cān)乘饿莩(fǔ)C、嗫嚅(rú) 孝悌(dì)废墟(xū)D、刀俎(zǔ) 数(shù)罟远瀛观(g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斑斓沮丧遐想残骸B.寒喧斟酌雾霭炫耀C.涵养狙击饿殍暴躁D.高亢讪笑啃噬胡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__________的。

A、置之不理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B、含糊其辞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C、置之度外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D、置身事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4、下列句中没有名词做状语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天下云集响应,景粮而影从C、项伯杀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5、《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C、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状语后置句)D、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7、下列对文章的主旨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word版本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7)word版本

2017一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

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

《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

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

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装订线内不要答题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 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虔诚qi ān 熏x ūn 晃动hu àn ɡB .胯上ku à 灸ji ǔ 偏方pi ānC .够戗chu ān ɡ 逛gu àn ɡ 含羞草xi ūD .茂盛miâ 瞪dânɡ 偶尔ǒu2. 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A .(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说) B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哆嗦,晃动) 3. 《合欢树》一文的体裁是A .记叙文B .文学评论C .回忆性散文D .小说4.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 .“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 愧疚。

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 .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 .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一段的论证方法是A .拟人论证B .对比论证C .比较论证D .比喻论证 6.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与时具进 狭隘 振聋发聩 精悍B .两全齐美 奇跡 安常处顺 伺候C .闲情逸致 蒙昧 引疚自责 蹋实D .枉费心机 匡正 夙兴夜寐 妨碍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2017-2018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

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种于2001 年5 月18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

当时,江苏的昆山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

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

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至打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

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就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9)

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9)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郑仲明说明: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语文试卷6页,答题卷2页,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接访人员一定要专心、耐心、细心,推诿敷衍,粗心大意,搞官僚主义那一套。

②经调查,这一事故不是人为的,是一个偶发事件,完全与他无关,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是无可的了。

③注胶虾和残余农药超标的“立顿”茶叶,都曾经地摆在大超市的柜台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A. 切忌质疑冠冕堂皇B. 切记置疑冠冕堂皇C. 切忌置疑堂而皇之D. 切记质疑堂而皇之2. 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月临秋水雁空惊 B.江弄琼花散绿纹C.月明林下美人来D.汶水云开孤帆远3.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 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 张老师遇到原来的同事: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你的家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 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D. 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因近日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到达贵校参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五个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年来,养老金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

人们希望进入老年后,不能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家庭、社会的赡养。

老有所养,快乐养老,平等养老,可见养老并轨彰显的是改革决心。

①人到了老年以后,自身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了。

②每个人都有年老的这个阶段,这是自然规律,不可回避。

③但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养老双轨制,这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产物之一,失去公平、公正的基础,也不符合让改革成果惠及大众的愿景。

湖南省新化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湖南省新化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湖南省新化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跫音(qiónɡ)趑趄(zī)着急(zháo)量体裁衣(liànɡ)B . 蓊郁(wénɡ)酩酊(dǐnɡ)伧俗(cānɡ)螳臂当车(dānɡ)C . 勒石(lè)躯壳(ké)铁箍(ɡū)踽踽独行(jǔ)D . 嫠妇(lí)远岫(xiù)偈子(jié) 椎心泣血(chuí)2. (2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 萧瑟遏制寂寥激浊扬清B . 竞选苍桑意气峥嵘岁月C . 消散冷漠凄惋蛛丝马迹D . 彳亍颓圮诀别兴高彩烈3.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②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③穿着肥大的长袍,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 . 气概明明白白步伐B . 气势清清楚楚步伐C . 气势明明白白步履D . 气概清清楚楚步履4. (2分)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 各地媒体几乎同时出现了这么一个词——“堵车”。

北京成了“首堵”,连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也常常堵到半个城市瘫痪。

我们不禁感慨:中国已进入全民“豪堵”时代。

B . 什么叫“有文采”?比如一句“李白喜欢喝酒,杜甫会写诗”,淡而无味。

稍事润色,变成“太白好酒,子美工诗”,虽算不得文采斐然,但是不是比原句有文采得多呢?C .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新化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入学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邹佩审题:闵文忠分值:150分时量: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

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

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

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

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

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

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名。

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

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word版本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word版本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高二语文(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2017—2018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以道家、法家、儒家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

后来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能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

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音译,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学说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如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

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

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

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推荐学习]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3

[推荐学习]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3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2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化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分值:150分时量: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

若逐篇细读,如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5.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贯中西。

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

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

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

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鞭笋过墙聂鑫森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

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

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

‛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

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

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没有。

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