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上课用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一、导入: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是永恒的。
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这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将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二、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三、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复述故事情节。
3、把握人物形象。
四、研读课文:1、思考: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2、讨论: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小说结尾处描写了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行为,既是前文情节的自然发展,又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
请从“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4、体会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幽默、深沉,有强烈的感染力。
请选择最精彩的句子品味。
5、质疑探究:小说的结局是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而死,显然不符合情理,假如贝尔曼不死,请对小说的结尾稍作改动。
6、体验与反思:学习本文后,你对生命和艺术有什么新的认识?7、拓展延伸:请以“我心中的贝尔曼”为题写一个片段。
8、布置作业:阅读欧亨利的另外两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体会它们与《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上有何异同。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对于欧亨利,大家已经不陌生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哪些小说?这些小说都让你产生了哪些感悟?明确:《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感悟:欧亨利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们心灵的腐蚀以及小人物在贫困交迫中的无奈和辛酸。
二、整体感知:1、让我们先来看看小说大概的情节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位老画家为挽救年轻画家的生命而绘制了一片永不凋落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全文哪些段落写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片叶子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全文28至34节描写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前面的段落是为它所做的铺垫,后面的则是它引起的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材: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网络或教辅材料,用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分析的方法;2. 复印故事原文,用以分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短篇小说的了解。
提问:什么是短篇小说?其特点是什么?2. 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原文给学生,并提醒他们仔细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故事,并通过标注、便签等方式记录下来对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他们的观察与感受。
3. 分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互相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主题与象征意义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常春藤叶在故事中所象征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文学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分析故事的结构、角色发展和情节的转折点等。
2. 指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去解读故事中的冲突、人物心理、主题等。
扩展讨论(15分钟)1. 提问学生他们对故事的评价,以及他们对作者使用象征意义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扩展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并进一步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提供详细且有理论支持的分析与观点。
3.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堂课的扩展讨论。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课稿一.导入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生命的呢?(提问)珍惜生命的人值得我们学习,而关爱他人并为此奉献生命的人更显示人性的光辉。
今天我们追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介绍作者欧·亨利,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与莫泊桑和契柯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的巨匠”他出生在贫苦的医师家庭,一生创作了300多部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是描写美国百姓的生活,构思新颖,语言幽默、诙谐,他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并且富有生活情趣。
代表作《麦琪的礼物》、《命运之路》等。
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阅读他的作品。
三.(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既然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那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答: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呢?1分析直接描写也就是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2.分析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分析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情节就是人物的性格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这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既要吸引人又要合乎情理。
环境是小说的第三个要素,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环境要和人物的表现和时代相适应。
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注意小说的写法。
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给同学们几分钟快速浏览这篇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问题。
故事发生的地点?描写了哪些人,谁是主人公?小说描述了怎样的一件事?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会我提问。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镴(la):锡与铅的合金,可以制器皿。
《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课件
生命周期
常春藤叶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 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成熟, 但一旦成熟,其叶子可以保持较
长时间的绿色。
常春藤叶的药用价值
01
02
03
药用成分
常春藤叶含有多种药用成 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皂 甙等,具有消炎、解毒、 止血等功效。
传统应用
在中医中,常春藤叶常被 用于治疗感冒、咳嗽、风 湿等疾病,同时也被用于 美容和保健。
通过布置作业和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 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PPT课件
使用精美的PPT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包括常春藤 叶的形态、生长环境、文化意义等。
实物展示
展示真实的常春藤叶标本,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其形态特征。
多媒体资源
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 常春藤叶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阐述
理解小说主题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 说中展现的人性光辉和生命的力
量。
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作品 ,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关爱他人的品质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概览
小说情节梳理
主题探讨
简要介绍小说情节,帮助学生了解故 事梗概。
动手制作常春藤叶标本
总结词
动手操作能力
详细描述
指导学生动手采集常春藤叶,经过清洗、干燥、压制等步骤,制作成常春藤叶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撰写关于常春藤叶的小论文
总结词
学术研究能力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常春藤叶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撰写一篇关于常春藤叶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如何运用文学元素分析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1.提前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熟悉故事内容和背景。
2.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准备讨论问题和分组活动的任务卡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画面或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最后的常春藤叶》故事的兴趣。
2.导入主题:你是否听说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关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这个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可能是什么?步骤三:阅读与分析(20分钟)1.学生独立或分组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3.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步骤四:讨论与分享(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任务卡片上写有讨论问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并录入课堂讨论结果。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
步骤五:思考问题(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思考。
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或小组讨论,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3.学生逐个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5分钟)1.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核心主题和人物形象。
2.学生对该故事进行评价和反思,写下自己的观点。
3.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选择写下《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或结局设想,并与同学分享。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故事,分析其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学生可以设计独立的故事,运用类似的文学元素,加强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反思:1.通过讨论和分析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本教案以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中的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为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领会小说中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主题和情感;2.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3. 能够运用适当的文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阐释;4. 能够运用批评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形成独立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节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复杂情感和故事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思考,引入课文主题。
2. 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学习相关文学知识。
3.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文本细节和人物对话,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情感变化,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走向。
4. 探讨主题和情感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感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文学知识和批评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2.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凝练思维,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课后作业:阅读感悟、写作或口头表达等形式的作业;3.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最后的常春藤叶最佳课件上课用的
苏艾:
生活穷困,依然充满 爱心 坚强乐观
认识贝尔曼
一写: 外貌: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
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 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 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说一说变化。并找出最让你感 动的情节读一下说出你感动的原因。
开端(第1-11节)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感 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 等死
高潮(第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 又燃起生的欲望。----重燃生望 结局(第51-55节)琼珊脱险,贝尔曼病 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謎底。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C(冒号改为逗号) 2、D (A虚弱—微弱B黯淡—暗淡C不以为 意—不以为然) 3、C(A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腕。 B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事情到 了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D “难言之隐”与 “苦衷”意思重复)
课外阅读
《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礼物》 品读这两篇小说的结尾部分。
议一议:小说名为《最后的常春藤叶》,
围绕“最后一片叶子”,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 最重 要的人物是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手 法?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贝尔曼
人
琼珊 苏艾
琼珊:
穷困,体质差 →脆弱,悲观,对生失 去信心 →重新获得信心 单纯、理想/现实的冲突 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 气和信心。
——马丁· 路德· 金
升华、《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
五、电影改编
1 电影简影作品。
2 主创团队介绍
电影的制作团队由一些业界最杰出的人才组成。
3 电影和原著的差异分析
尽管电影忠实地还原了原著的精髓,但也有一些改编的需要。
六、结语
简要总结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部 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给人 以深思。
个人感想
时代背景和历史 背景
故事背景融合了时代和历 史元素,使小说更加丰富 多彩。
四、文学价值
1
文学风格和手法
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各种文学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受到的评价和影响
《最后的常春藤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对其他作家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3
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这部小说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娱乐,还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重要议题。
后续推荐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生命 和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 我还有一些建议您阅读的相 关书籍。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课程《最后的常春藤叶》!本课将带您深入了解这部作品 的背景、主题和文学价值,以及它如何被改编成电影。
一、介绍
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部畅销小说,充满了情感和深度的故事。
作者
这部小说是由知名作家张三所著,他是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内容概述
故事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主人公在艰难的时刻中追求爱和成长的故事。
二、主要内容
情节梗概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充 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
人物介绍
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背景
小说发生的时代和地点非常 具有特色,为故事增添了独 特的氛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和书写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阅读小说《的常春藤叶》全文。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
三、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阅读小说《的常春藤叶》全文。
(1)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其合理性和艺术性。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子等。
(2)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生命、艺术、友谊等。
4. 第四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
(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原文。
2.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课时七、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②贝尔曼本就是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冷内热的性格,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7.作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在作者所处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叶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所呈现出来的善良、希望与勇气,是弥足珍贵的,它寄托着作者希望改变现状的理想。
2.在琼西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苏是如何照顾她的?
答:在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的情况下,苏依旧细心地照顾朋友,为琼西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替她拉窗帘,一直陪伴她,给予她安慰。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的句段。
文中语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本文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七、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结尾出乎意料,回味无穷。
“欧·亨利式的结尾”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本文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完全颠覆读者的假想,原来以为要死的人活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绝世之作的老画家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强烈求生欲望的神圣作品。作者用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
答:对贝尔曼的描写包括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和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温故知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谁来介绍一下作者?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
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国籍、称号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
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
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
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一、的常春藤叶教案二、学科领域:英语文学三、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欧·亨利的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技巧,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4.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发展。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4.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5. 批判性思维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小说背景、人物设定和情节发展进行讲解。
2.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
2. 阅读:学生阅读小说《的常春藤叶》。
3. 讲解:教师对小说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发展进行讲解。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7.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点评。
8. 总结:教师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进行总结,强调批判性思维技巧的运用。
9. 作业:学生完成关于小说《的常春藤叶》的阅读笔记。
10.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教学评估: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
3. 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批判性思维技巧指导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扩展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2.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常春藤叶》与其他欧·亨利作品的异同,探讨其创作风格。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道德困境和社会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命运的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3)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
(2)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3)文学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简介小说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受。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小说《的常春藤叶》的情节,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手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评论和相关研究。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教科版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 么故事呢?
故事的主要情节 :
• 琼珊病重,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果最后一 了,生命也就终结。 • 树叶没有掉,琼珊恢复信心,老贝尔曼病 • 琼珊脱离危险,老贝尔曼离开人世。
文章名为《最后的常春藤叶》,围绕
“最后一片叶子”,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 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呢?
思考: 文章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 分析这个人物的特点。
他在艺术界是一个失意的人, 那他的这幅画是失败的吗?
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 功的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贝尔曼
人
琼珊
苏艾
“人”这个字就是“互相 支撑”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 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 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 的“人”构成的世界!
应用拓展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 叶子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 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想像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3、可描写琼珊的心理,回顾贝尔曼平时的所 作所为,体现他的美好品格;也可写琼珊与苏 艾共同绘一幅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叶时的情景 图以示纪念;也可写某一时间琼珊在贝尔曼墓 前的祭奠等。
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 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舍己救人。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 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 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 会的转型期,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 么一句:“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也是呼唤这种 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一个大写的 “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 应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英语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内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主旨和情节分析。
3. 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讲解。
4. 讨论和写作活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写作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等方面。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4. 词汇讲解:讲解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6. 写作任务: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分析的重要性。
三、作业布置2. 请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包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 亨利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欧· 亨利式 结尾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 3、体悟主题思想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美国 法国
俄国
欧· 亨利 莫泊桑
契诃夫
欧· 亨利(1862—1910),美 国短篇小说家。其作品以幽默 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 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 默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有 《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 物》 《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 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 人。其作品构思巧妙,尤以出 人意料的结局著称。
文章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如下表所示:
明线:琼珊 病倒 病重 病危 画藤叶 暗线:贝尔曼
转好
脱离危险
生病
去世
开端(第1-11节)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感染 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 起生的欲望。 结局(第51-55节)琼珊脱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謎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 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整体感悟
用简洁的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梳理情节的发展变化。
概括情节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 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 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苏艾把这 件事告诉了贝尔曼。老贝尔曼为了帮 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 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 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 的杰作”?(读最后一段)
这片叶子不但画得逼真,而且给 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 代表了底层人之间的无私情谊, 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曼追求40年, 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 尔曼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 尔曼的爱、善、感情和宝贵生 命,所以堪称真正的不朽杰作。
作体 的会 艺欧 术亨 特利 点短 篇 小 说 创 ·
欧· 亨利式的结尾:欧· 亨利在短篇 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 “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 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 意,产生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 然而这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 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
坚定信念 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思想启迪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 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 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信念是生命赖以 延续的坚强支柱。
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挫折,永远不要放弃,坚持, 一直坚持下去,总能看见风雨后灿烂的阳光。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作 者为这种结局的设置所埋下的伏笔吗?
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 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 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 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 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 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 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 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 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 中给人启迪。
外貌
外表丑陋、模样怪异
欲 扬 先 抑
事业 一个失败的画家,郁郁不得志。 性格 喝酒无节制、爱说大话、脾 气暴躁、但他是善良的。
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 人格 自我牺牲的精神。
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 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 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 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 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叶子是飘忽不定的东西,代表生 的意志不坚定,琼珊为啥要将自 己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一片叶子上 呢?
在琼珊生病之时,苏艾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就牵扯到了描写,那么文章刻画了几个 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尔曼人琼珊 苏艾
认识贝尔曼
思考: 1、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什 么特点? 2、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 写运用了哪些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