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作者欧·亨利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纽约Greenwich 村的一所破旧的公寓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濒临死亡的画家贝尔曼先生为了拯救邻居女孩苏的生命,创作了一幅神奇的常春藤叶画作,最终使女孩奇迹般地康复。

2.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

3.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意义。

5. 写作练习:借鉴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及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4.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及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的常春藤叶》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和分析。

3. 网络资源:相关文学网站和论坛,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价值。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深入解读小说。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珍惜当下。

3.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1.1掌握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

2.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短文的内容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通过课文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美与可贵。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的学生,对于自然界的了解较少,课文是一篇关于自然界的瑰宝的文章,通过课文使学生了解到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义和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听读、理解、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大意以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过程1.开始:(1)导入:通过自然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界的思考和对自然界的热爱。

(2)出示课文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询问学生对于常春藤叶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通过语音语调和语气的变化,让学生对常春藤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师生问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常春藤叶的特点和意义,多角度了解常春藤叶。

3.讲解:(1)给学生介绍和解释常春藤叶,特点和意义。

(2)学生边听边读,认真把握常春藤叶的相关信息。

4.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并进行班级讨论,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的思考和保护意识。

5.复习与小结(1)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大意和重点。

(2)教师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

六、板书设计常春藤叶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自然界的了解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培养同理心。

(2)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与创作意图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如何从作品中发现人性关怀与生命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文本:《的常春藤叶》2. 相关资料:关于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介绍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发现人性关怀。

(2)探讨作品中所传达的生命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性关怀。

6. 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的常春藤叶》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主题异同,如《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2. 邀请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成果,相互借鉴、启发思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关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思维敏捷性、观点独到性。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作品,文章讲述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1,人性中的“善”,可以从奉献精神引入(贝尔曼);2,精神的力量,即坚强的品格能够使生命重放光彩。

(琼姗)艺术形式上则主要带领学生了解:1,幽默的语言;2,意外的结局的魅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回忆起“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和具体特点,并对应到本篇课文。

2,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3,向学生揭示小说的主旨——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4,学生懂得出人意料的结局的魅力教学流程:【课时一】:1,导入——方案一,由学生演讲切入;方案二,直接由预先导语开始。

2,浏览文章,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3,主题把握。

提问:学生对贝尔曼的看法。

明确,人无完人,作者一开始描述的贝尔曼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位不完美的贝尔曼身上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联系)4,欧亨利式结局。

由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麦琪的礼物》或《窗》引入,小说的意外结局——欧亨利式结局【课时二】:1,语言:幽默、俏皮的语言(对肺炎的描写)2,精神的可贵之处——即精神的作用,从其对生理的影响开始着手——琼姗人物形象分析,并且结合托马斯曼小说《死》3,课后练习三: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生明确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2,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揭示3,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重点:1,小说主题——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以及生命意识2,学生了解“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难点:1,学生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2,学生掌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先问大家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算是美?(生答)好,看来大家对美的界定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美是……有的人认为美是……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因此美是不能被定义的,可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虽然对美没有固定界定,哲学家或者美学家却往往把真善美并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给大家先留个悬念,也许学完我们今天的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大家就会有所感知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树立“爱”的信念,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把握老贝尔曼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联系专题主题——珍爱生命)(体现教材模块教学特点)二、整体感知请简明扼要地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检查预习)(对小说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是进一步研析的基础)(从情节中自然可以看出是老贝尔曼画的叶子救了琼珊的命,由此自然过渡到下面对老贝尔曼形象的分析及对常春藤叶内涵的分析等,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小说主旨的目的)三、研析探究(一)人物透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小说主旨主要通过老贝尔曼形象体现出来的,他是主人公,所以必须把他作为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朗读品味相关语句语段,力求把握人物心理,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 (阅读品味本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明确:老贝尔曼;(直接描写外貌、语言)落魄、暴躁、爱吹牛(第一处)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第二处)→平凡的小人物(表面形象)(间接描写医生的话、苏艾的话)牺牲自我,拯救他人。

→高尚的心灵(深层)(形象逆转,人格升华) (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身处地想象老贝尔曼画叶的情景)(抓住良好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思考;老贝尔曼为琼珊冒死画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2、丰富人物的性格——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粗内细、外冷内热.一鲜明的个性。

(更加丰满)→明贬实褒、黑色幽默是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给学生必要的点拨)提示1:赏析人物形象时应掌握作者表现人物的相应手法。

应力求由表入里,深入剖析。

(学法指导)(二)主旨感悟(这是本课的重心)★思考一:老贝尔曼用生命画下的这片神奇的叶子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一、教案简介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结构的分析;(2)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把握;(3)重要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2)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3)意境美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亨利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2)比较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解读重要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2. 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 请运用联想想象法,创作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奥lettow S. Foster及其作品背景。

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作者奥lettow S. Foster及作品背景。

分析小说主题思想:人性、友谊、牺牲与艺术。

探讨主人公艾米莉亚、贝尔和叶片的象征意义。

分析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

阅读:分角色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讨论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拓展: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总结:回顾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和象征意义。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

对比分析法:比较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的常春藤叶》原文。

参考书:关于作者奥lettow S. Foster的传记和作品评论。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和报道。

3.2 教学材料课件:包含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人物关系等。

角色扮演卡:分配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增强参与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记录,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或读后感,评估学生的拓展思考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第1-2课时: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第3-4课时:阅读和分析小说情节。

第5-6课时:讨论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第7-8课时:拓展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解读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2. 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的常春藤叶》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评论文章;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题目《的常春藤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艺术鉴赏(1)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2)让学生品味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欧·亨利其他作品的特点;(2)讨论:如何评价《的常春藤叶》的文学价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7. 课后作业(2)推荐一篇关于欧·亨利的评论文章,简要介绍其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完整篇.doc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完整篇.doc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国外的小说,本篇教学设计将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从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间学到他人的思维方式,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且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学习了本课的写作方法后,针对高中生喜欢实践动手的特点,让他们设计一故事的结尾,初步把握欧亨利“含泪微笑”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点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四、[学情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要求体现“珍惜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2、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板块中的课文。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六篇文章,组成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敬畏生命”。

有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自然灾害中遇难者对生存的渴求;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有对小生灵的赞美。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掌握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感悟小说中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3)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2. 小说中的艺术特色的分析;3.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享学习心得;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4. 联想思维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文本再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享学习心得,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5. 联想思维:让学生运用联想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文本再创作;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导入新课:《的常春藤叶》简介2. 自主学习: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第2课时:1. 比较分析: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2. 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文本再创作3. 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第3课时:1. 深入解读:分析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2. 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析练习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合作探讨: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4. 文本解析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一、课文简介本文是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由王小波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李银河和王二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两人的友谊岌岌可危。

一天,王二送给李银河一片常春藤叶,寓意着他们的友谊永远年轻不衰。

李银河被感动了,但却没想到,这片常春藤叶也预示着两人分别的悲剧。

最终,两人各自独立成长,但对于过去的友谊,他们心中依然珍藏。

二、语境理解本文中的常春藤叶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友谊和成长。

在阅读本文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常春藤的拉丝、织造和染色都需要很高的技艺和材料的帮助。

法国皇家则将常春藤作为象征皇室光荣的标志之一。

在医学中,常春藤含有众多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镇痛、解热、祛痰、润肺、调节血糖等功效,是一种非常好的药用植物。

三、阅读策略1.理解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在文学中一般象征着入情、坚定不移的爱、忠诚、持久和永恒等。

在本文中,常春藤叶象征着李银河和王二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

2.理解文本中句子和词语,特别是隐喻和比喻。

例如,“我们都是山顶上的草,被风你依偎我依偎,但是,有一天,风停了,你就跑到那边去了”这句话,隐喻着朋友之间的友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3.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以及作者尝试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表现的是友情的珍贵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4.增强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中的象征和比喻语言。

难点:呈现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六、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讲述个人的友情故事、想象朋友之间的真正友谊等方式预热,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文本的主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蹑(niè)手蹑脚苔藓(xi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__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作品;(4)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阅读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分析;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2. 备课:教师对小说内容做充分准备,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兴趣激发(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可以通过介绍小说的背景、作者及小说主要情节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播放与小说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2. 导入主题(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可以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故事情节介绍(15分钟)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包括主要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4. 主要人物分析(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借助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交织。

第二课时1. 总结复习(10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故事情节介绍和主要人物分析,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就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发言分享(15分钟)鼓励学生就小组讨论的情节或人物进行发言分享,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2、介绍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

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答:①这使得小说的结尾更具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②贝尔曼本就是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冷内热的性格,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7.作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在作者所处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叶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所呈现出来的善良、希望与勇气,是弥足珍贵的,它寄托着作者希望改变现状的理想。
2.在琼西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苏是如何照顾她的?
答:在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的情况下,苏依旧细心地照顾朋友,为琼西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替她拉窗帘,一直陪伴她,给予她安慰。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的句段。
文中语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本文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七、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结尾出乎意料,回味无穷。
“欧·亨利式的结尾”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本文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完全颠覆读者的假想,原来以为要死的人活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绝世之作的老画家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强烈求生欲望的神圣作品。作者用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
答:对贝尔曼的描写包括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和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概括的怎么样?
(生鼓掌)
(师)好,接下来看语言描写的这一段文字。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揣摩人物的心理。(学生十分踊跃)
(师)从这一段文字你能感受到贝尔曼的什么?
(生)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幻灯片展示)
(师)很好!这是文中集中写贝尔曼的地方,然后在结尾交代了他为了画藤叶得病而死,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这个人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一生)“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依旧依附在茎上”,从“依附”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叶子可能是假的。
“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从这一句的“不飘不动”可以看出这片叶子是假的。
(师)很好!刚才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同学在分析的时候注意到了动词的使用,请同学画出这些动词。好,还有伏笔吗?
(一生)“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然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这一句中使用了一个“贴”字。如果是真的,叶子就不可能“贴”在墙上了。
(一生)“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这两句也是。
(师)好,刚才同学们找的都不错。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叶子是假的很意外,那么作者埋下了这么多的伏笔后,小说的结局还突兀吗?(生齐答不)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板书: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一、新课导入:
(师)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了解这样一个人,升华精神。(幻灯片展示课题)
二、学习目标展示(幻灯片)
三、B案学习效果检查
(师)罗丹说过,“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贝尔曼恰恰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幻灯片)
【结构艺术】
(师)刚才我们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了分析,看到了人性之美,接下来我们看看文章的结构艺术。
(师)他用自己的生命画了一片叶子拯救了琼珊,而在文章结尾才揭示出这片叶子是假的,那么在前文有没有伏笔?(幻灯片)
(生在文中找出并勾画,然后小组交流汇总)
(师)贝尔曼画藤叶是小说重要的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幻灯片)
(一生)造成悬念,使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一生)这样能给我们读小说的人以想象的空间,去想贝尔曼是如何画叶子的。
(师)还有补充吗?好!主要就是这两点,一是使结局出人意料,二是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幻灯片)
【主题思想】
(师)小说到此,你是不是认为琼珊的康复仅靠一片叶子呢?她康复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好!
(师)那这篇小说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呢?
(生齐答)三个。
(师)还有谁呢?
(生齐答)苏艾。
(师)对,刚才掉下了苏艾这个人物。
四、C案文本探讨
【人物形象】
(师)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梗概,那么这节课我们带着几个问题研习文本。
(师)小说出现了三个人物,你认为主人公是谁呢?
(生齐答)贝尔曼。(板书:贝尔曼)
六、想象训练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幻灯片)
(一生)狂风夹带着大大的雨滴,像在地上寻找着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只见老贝尔曼艰难地挪动着一把梯子,他把梯子斜倚在墙上,然后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托着调色板,慢慢地爬上去,费了半天的工夫,他终于爬到了梯子顶端,他喘了口气,用左边的腿使劲地顶住梯子,然后开始作画。冰凉的雨水淋透了他的衣服,但他全然不顾,只是一心一意地画着藤叶。他心想:可怜的姑娘,我一定要给你想要的叶子。
(一生)夜深了,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了,狂风卷着暴雨,狠狠地抽打着玻璃窗。只见贝尔曼艰难地爬上了梯子,他身上的衣服在狂风的鼓吹下鼓胀着,他定了好大一会儿才把身子站稳了。他像是冻坏了似的,手哆嗦着拿起来画笔,开始在墙上作画。雨不时地打到他的身上和墙上的画上,然而墙上的画却是越画越明朗了,他的身子也越站越坚定了……
那么希望咱同学在读了这篇小说之后不仅要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更要有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坚强的信念。记得马丁·路德·金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幻灯片)
五、课堂小结
(师)好!到此我们就达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鉴赏了欧·亨利式小说的结尾艺术,价值观上学到了要珍爱生命,具备坚强的信念。(板书:珍爱生命坚强信念)
(师)那么贝尔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是如何写贝尔曼的吧?
(生自主学习找出有关的描写后小组交流)
(一生)“他年纪六十开外……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一生)“‘什么话!’他嚷道……可怜的琼珊小姐。”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生思考一会未有补充)好!文中集中写贝尔曼的就这两处。那么我们分别找同学来读这两处,概括一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先来读初见贝尔曼。
教育方面: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
四、教学方法
BCA教学模式,学生首先结合B案自学,找出存疑问题,老师订正;课堂学生讨论C案问题,交流思想,找出难点,老师学生共同解决;利用好A案练习,当堂巩固。课后加强练习。
(师)好,哪位同学点评一下?
(一生)都想象出了贝尔曼画叶子的情景,很有文采,景物描写很到位。
(一生)动作描写想象的很好,注意了环境描写。
(师)很好!刚才两位同学的点评跟前面两位同学的文字同样的精彩。大家展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贝尔曼舍己救人的人性的光辉。
七、A案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下面布置课后作业:
(师)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小说有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下面请同学从这三个角度简明扼要地复述故事。(幻灯片)
(生)小说讲了在一个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地区,琼珊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数着藤叶等死,老画家贝尔曼画了一片藤叶拯救了琼珊的生命,结果贝尔曼死去的故事。
(师)刚才这个同学讲的怎么样啊?
(生小组交流讨论)
(一生)这片叶子是他的杰作。因为他用他画的叶子拯救了琼珊的生命,所以说是杰作。
(一生)这片叶子是他的杰作。琼珊并没有发现这片叶子是假的,说明贝尔曼的绘画艺术很高超,以至于没有发现叶子是假的,所以说这是他的杰作。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尤其第二位同学的这个回答我们是不是很多同学没考虑到这一点啊!(生点头)(幻灯片)
(生有回答牺牲精神的,有回答舍己救人精神的。)
(师总结)到此,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从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两处来看,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从结尾来看,他又是那么不平凡,他具备一颗高尚的心灵,牺牲自我,拯救他人,这样人物的形象就得到了升华。(板书:牺牲精神)
(师)从贝尔曼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失意的人,作画40年没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呢,为什么?
1、片段描写: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里是复杂的,请对琼珊的心理作一段描写。(200字左右)
2、拓展阅读:
读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进一步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
【附】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贝尔曼牺牲精神
2、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一生)我们组认为琼珊能够活下来有贝尔曼画的藤叶的怎么样?(生鼓掌)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一生)我们组认为除了琼珊的求生欲望外,应该还有苏艾对她的帮助,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师)大家说,这是不是琼珊康复的原因呢?
(一生读其余概括性格特征)
(一生)这一处描写属于人物的肖像描写。从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爱喝酒,喜欢讲大话,爱发牢骚的一个人。
(一生)他是一个不得志的人。从“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可以看出来。(幻灯片)
(生齐答)是!
(师总结)好!琼珊的康复仅有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有苏艾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琼珊自己的求生信念。(幻灯片)
可以说这片叶子就是希望的象征,代表的是一种信念。(幻灯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勇气去战胜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讲到这不由想起了一个信念支撑的故事。(给学生讲了《沙漠的信念》)
五、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学习难点:
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学校:青州二中姓名:陈媛
职称:中学二级电话:3889857电子邮件:10351418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