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些互动对社会结构和变迁的作用。
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行为和身份认同。
本文将从社会互动的定义、类型、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
社会互动可以发生在各个社会层面,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场所、政治组织等都存在着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目的是满足个体的需求、取得社会认同和建立社会关系。
社会互动可以分为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两种类型。
主动互动是指个体主动参与和发起的互动,如主动提出观点、建议或介入他人的谈话。
被动互动是指个体被动地接受和响应他人的互动,如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帮助。
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作用着塑造个体的行为和社会角色。
社会互动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互动是一种社会支持和交流的途径。
通过与他人交往,个体可以获得信息、获得支持和建立自身的社会身份。
社会互动也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观点和行为受到他人的认同和适应的影响。
同时,社会互动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成长,通过与他人互动,个体可以学习和发展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社会互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社会互动的形式和方式。
虚拟互动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沉迷和虚拟孤立等问题。
其次,社会互动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制约。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可能会影响互动的质量和结果。
最后,社会互动可能会引发冲突和紧张。
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冲突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和紧张局势的产生。
综上所述,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互动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既是社会支持和交流的途径,也是社会变迁和合作的基础。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
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
又称时尚。
流行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不一定是新出现的,有的可以是在以前就出现或已经流行过的,只是在新的一段时间又流行起来。
流行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衣饰、音乐、美术、娱乐、建筑、语言等。
流行只是一个有形象的的比喻的动名词,它表现的是文化与习惯的传播。
顾名思义这就是所谓的"流行"都是有源头的。
比如一些尚未被主流社会和大众普遍接受的事物,经过了某些特殊的途径引起了某些阶层、团体、族群或者有影响力的个人的注意,后来绝大多数的人开始关注它使用它了解它,所以流行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就是(出现——流行——发展——普及)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的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带动和改变流行的人;二在后面永远吃灰的。
多数所谓追逐流行的人,认为流行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
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2]流行的特征是:①入时性。
人们对新出现的流行总感到新奇。
②突出个人。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情境
工作情境
商品交易、商业谈判、工作会议、上课等都是工 作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 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 很少情感的交流。
社会互动的形式
顺从与顺应
顺从: 顺从: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 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 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 顺应: 顺应: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 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两种不同的调适: 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两种不同的调适:一是 人际关系的调适。一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调适。 人际关系的调适。一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调适。 顺应的主要方式为: 顺应的主要方式为: 妥协。 和解。 容忍。 ①妥协。②和解。③容忍。
集合行为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论: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 紧张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胁、紧张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模仿论。塔德1902年出版《模仿律》认为行为不是发明 年出版《 模仿论。塔德 年出版 模仿律》 就是模仿。 就是模仿。 感染论: 年勒蓬在《 感染论:1895年勒蓬在《乌合之众》中,认为集合行为 年勒蓬在 乌合之众》 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 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 情绪和观念的感染、 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群体朝一个方向发 展。 紧急规范论:突发事件时,人们的互动会产生紧急规范, 紧急规范论:突发事件时,人们的互动会产生紧急规范, 在场的人会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在场的人会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匿名理论:集合性行为中个体处于匿名状态,身份淹没, 匿名理论:集合性行为中个体处于匿名状态,身份淹没, 会在没有明确个人标志的情况下发生越轨行为。 会在没有明确个人标志的情况下发生越轨行为。
第 5 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与形式一、社会互动的界定1、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一)暗示1、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的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类(二)模仿1、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2、模仿的特点:(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3、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三)交换1、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2、交换的类型。
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3、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四)竞争1、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2、竞争的类型(1)竞争可以从社会互动的角度作如下分类: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
(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层面可以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等;微观层面可以分为: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等。
社会互动的名词解释
社会互动的名词解释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和思想观点交流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从而引起相互关系的变化。
社会互动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群体成员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下面是有关于社会互动名词解释,请参阅!第一章社会行动的研究方法——现象学的观点一、名词解释社会互动,现象学,社会行动(社会互动),现象学方法,意识(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二、问答题1.什么是“行动者”?请举出一个案例说明“行动者”的含义? 2.行动者作为行动的主体,有何重要性? 3.你如何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性”? 4.请你根据对现象学方法的理解,联系实际,论述行动者与行动的关系。
5.根据对现象学方法的理解,请你用现象学方法分析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学说。
6.现象学方法是怎样运用到社会学领域的? 7.试论意识、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关系。
8.根据对现象学方法的理解,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 9.以非常规行动塑造我们的生活,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10.现象学方法在教育学领域有何应用?11.现象学方法是否可以应用到人类学领域? 12.如何理解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 13.什么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特征? 14.现象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教育学中的哪些问题? 15.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矛盾? 16.马克思认为这些基本矛盾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怎样的趋势? 17.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关系? 18.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人类革命,你能列举出其中两次人类革命吗? 19.马克思认为在这些人类革命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20.“机器大工业的到来”对未来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21.什么是社会系统? 22.什么是社会系统的平衡和失调?23.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
24.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由哪几部分组成? 25.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当前存在着“无数的障碍物,这些障碍物不断地阻止人类向真正的自由发展”,这种观点你赞同吗? 26.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社会互动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 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 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 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 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 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 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
(四争 2、冲突 3、强制 4、顺从与顺应 5、合作
第四节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 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具有临时性和反常性两个根本特征。
一、集合行为的特征与成因
1、集合行为的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人数众多;集体行为是临时聚集起来 的人群的共同行为。 (2)无组织性;集体行为通常缺乏明确的 目标和行为期望。 (3)行为者相互依赖,个人与他人相互影 响,相互依赖。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 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人类根据 自己对事物意义的解释采取行动。 (3)事物的意义是人之间互动的结果。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 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 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任何行动都涉及人的 内心的解释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G· 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社会 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
(一) 符号互动理论 (二) 角色理论 (三)参照群体理论 (四)戏剧理论 (五)社会交换论 (六)本土方法论(民俗学方法论)
(一) 符号互动理论 以米德为代表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所 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 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学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四)顺应或称“调适”,指的是人们调整自己的思想认知、态
度、行为和习惯,以避免、减少或者消除相互间的竞争与冲突的 过程。
• 顺应常常是冲突的自然结果,但有时也可看成冲突的准备。冲突
的结果(不分胜负、一胜一负),则对于冲突的而这来说,对方 的行动、态度等方面都有所调整,有所改变,这就是顺应。
• 尼斯比特 1970 区分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自发合作或相互援 助;传统合作;指导合作;契约合作。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二)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间直接 的和公开的争斗。彼此之间表现出一致对敌的态度或行为。
• 常见冲突方式: • 争吵/口角、殴斗、 • 决斗/械斗、诉论(文明社会)战争
• 人们通过妥协、和解、仲裁和容忍等方式达到顺应的效果。如市 场上的讨价还价常以各让一步达成交易。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 1.交往的概念
• 社会交往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过程的重要概念
• 马克思没有明确对“交往”或“社会交往”下定义,他认为交 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 程。
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 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王76页)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
• 符号互助论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 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 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 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 (王思斌)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互动作用或社会交往, 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 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 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 如:探索访友、待人接物、礼尚往来等,街头与陌生人
社会互动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 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 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 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作用: 一是规范作用;二是比较作用。前者是指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 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后者是指参照群体往往是个体对自我、
在三人组中,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齐 美尔认为,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不同,第三者可能 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1)中间人(2)仲裁人(3)从中渔利者(4) 分裂者和征服者
在多人关系中,会产生网络,互动形式更为复杂。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二、社会互动理论
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同一学 派中,也有概念上的分歧。
现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例如鸽子作 为代表和平的符号。课堂上学生举手表示要发言提问的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 表情等都是符号。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情境、不同类型的互动在过 程上往往差别很大。下面介绍两种观点。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于20世纪40至50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互动可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 时往往首先要确认是何种情境。 第二个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 往往要考虑自己对此情境持何态度。 第三个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
社会互动(social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指社会交往活动。
主要是⼈的⼼理交感和⾏为交往过程。
⼀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社会学》⼀书中最早使⽤社会互动⼀词。
稍后,在美国形成了相关的学派和系统理论。
⾄今,“符号互动论”仍被视为美国社会学的⼀⼤特⾊,主要代表⼈物前期有美国社会⼼理学家和社会学家G.H.⽶德,后期则有H.G.布鲁默。
互动的产⽣及其实质 ⽶德在总结前⼈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类⼼智的发展、“⾃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类⼼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我互动”。
“⾃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
作为⼀种社会过程,“⾃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这种反思是区分⼈类的⾏为和动物⾏为的主要标志。
从总体上看,“⾃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我互动。
对⾏动者个⼈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
互动的实质在于:⽆论是⾃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
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和语⾔在内的“符号”。
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互动的类型 互动是⼀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常⽣活现象。
在⽇常⽣活中⼤量存在语⾔的互动与⾮语⾔的互动;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正式的、⽆组织的互动;传统的、习惯⽅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式的互动,等等。
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对⾯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
在各种有关互动的分类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从“过程”和“结构”这两个⾓度对互动所作的分类。
互动⾸先是⼀个过程,是⼀个由⾃我互动、⼈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
社会学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 第四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 第五节 社会网络 ❖ 第六节 集体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 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 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三)信息传播中的集体行为 1.传闻与谣言
传闻也叫做“闲话”或“流言”,它起源于 无名渠道的非正式消息。
谣言也是一种在非正式渠道中传播的消息, 但通常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谣言出自有目的的 制造。
在传闻与谣言的传播中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 种方式的“加工”:
①磨尖。接受者再传播时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 从全部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品味与兴趣的内容加以 渲染,而其他的就舍弃或淡化了。
那些巨大无比并且看上去毫无组织的人口中 心,实际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网络。
❖三、网络分析的重要性
网络分析关注个人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 集体行为
❖ 一、集体行为的涵义
集体行为又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指那些具 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 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 二、集体行为的条件
1、环境和场所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5、权力斗争
换能有效地沟 通和互动。
❖四、交换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彼得·布劳等。
这一理论强调: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 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 交换的需要。
几个有关的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和满足命题 ; 攻击与赞同命题
2、失范 4、相对剥夺
❖三、集体行为的类型
(一)群众 群众指的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 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第七章社会互动
(social interaction )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通过信 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 会交往活动。
第七章社会互动
❖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互动者之间必须发生依赖行为
第七章社会互动
❖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 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 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 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用人 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 素质,其中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 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 成为重中❖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 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 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第七章社会互动
关于合作的经典名句
1、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2、人心齐,泰山移。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和基础 ❖个性形成、发展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一切社会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
的基础 ❖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第七章社会互动
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 不久前,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 题,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 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 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 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 向度(性质):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
第10讲 社会互动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 受暗示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人们在疲劳、疾病和狂热状态下较易受到暗示的 影响。
❖ 暗示的来源问题
暗示者个人的权力、感望及人格力量会对暗示的 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 暗示的程度或质量
持久和反复的刺激容易对他人产生暗示。
❖ 暗示的强度
如果一项暗示的力量正好遇上了禁止和阻碍它的 反暗示时,就要极大地降低其效力。
❖ 马克斯·韦伯:系统论述了社会的经济、政治与声望 三方面存在的冲突与斗争,并提出对“权力资源” 的争夺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源泉之一。
❖ 达伦多夫: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的“丑陋的 面孔上”,即放在冲突的一面上。
冲突的方式
❖ 口角
口角不是为了弄清是非,而是为了在精神上侮辱或打击对方,是缺 乏理智的感情冲动。
❖ 乔治·赫伯特·布鲁默
我们是根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我们对它采取的行 动的。
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和自己对
话”为的是给这个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
❖ 托马斯:如果人们把情景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 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拟剧论
❖ 戈夫曼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社会互动的特点。 人生是一个舞台
❖ 前台
场景、外表、举止
❖ 后台
❖ 剧班
表现的是成员间的关系和被表演的工作的特征
常人方法学
❖ 代表人物:哈罗德·加芬克尔 ❖ 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核心概念:
Ethnomethodology,译为民族(或种族)方法论、本 土方法论、民俗学方法论以及人种学方法论
❖ 合作者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共同目的有着共同的看法 。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四章社会互动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一、社会互动的定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的涵义:①首先,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②其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③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④第四,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有时,人们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却可以通过信件、书籍、图画、电话等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
⑤第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⑥第六,社会互动还会带来一定的效果,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维度对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即要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这就是互动的维度分析。
一般来说,互动有下列五个维度:(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有:(1)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2)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3)地位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大不相同,在一定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
(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
一般来说,如果利益上事关重大、情感上涉入很深、时间上持续较久(或其结果的影响很深远)、规范上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只是表层的互动。
社会互动
2.
3.
情感关系主要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 体中的人际关系,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 需的原则; 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与他 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遵循公平原则; 混和关系是介于情感关系和工具关系之间 的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
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熟悉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和工作情 境互动 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 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
体态语言(以表情和四肢动作 为主)
体态语言中,面部表情直接展示着情绪 的变化,其是非语言信息的最丰富的源 泉。 体态语言又有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之分: 动态体语是指通过身体或四肢的运动以 表达某个意图、某种情绪或态度;静态 体语指人们身体或四肢保持某种状态的 姿势。
事实上,不同的文化,其动态体语也表达不同 的含义:在美国,上下点头意味着“是的”, 而左右摇头则意味着“不”。但是,马来半岛 的萨芒人把头向前伸表示“是的”,而马来西 亚的矮小黑人则通过向下看表明“不”。对于 埃塞俄比亚人而言,交手的姿势表示向一个妇 女求爱,而在以色列,同样的动作曾具有军事 意义。 人们也通常通过静态体语表达出了自己不打算 泄漏的信息。
个人距离可以分为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 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活 动和关系类型:
1. 2.
3.
4.
亲密距离(18英寸,相当于45厘米),是求爱、 安慰和保护的距离; 个人距离(从18英寸到4英尺,122厘米),与密 友或相爱者进行互动; 社会距离(4英尺到12英尺,365厘米),处理非 个人事物; 公众距离(12英尺以上),名人做演讲,就保持这 个距离。
社会互动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
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转型 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
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包括:(1)情感关 系——是融洽还是对立?(2)利益关系——是 一致还是冲突?(3)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 不平等? (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 互动双方相互依赖性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 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 延续时间的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四个 方面分析或测量互动的深度。
结构两种,微观结构是由相互影响的 个体组成的,宏观结构是由相互联系 的群体组成的,社会交换存在于这两 种结构之中。布劳认为,并非所有的 行为都是社会交换,社会交换只是交 往行动中的一种类型,社会交换具有 两个特点:一是社会交换的互惠性, 参与交换的各方都期待着相互回报; 二是社会交换的自愿性和相互信任。
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中介作用。 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 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 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 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 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 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 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 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 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 他达成目的的工具。 混合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关系 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 同学、同事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体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 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个体 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该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反应了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 说,参照群体一是规范-对内化价值标准,形成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规范-强化或削 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二是比较-群体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 是针对亲密朋友的。在有些情况下,个体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 尴尬,表演者的尴尬也伴随着观众的尴尬,观众通常“有意忽视”表演中的过失,为表演者保全脸面。
批评者认为,1)该理论过于静态地考察自我,有时,和不同的他人在一起的自我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所 有互动中尽可能制造出最好印象,2)个体并不总在操纵社会,演戏,有时个体也努力诚实、真实地表白自己。对 此戈夫曼也乐意承认印象管理只是社会现实的一方面。
该理论基础是个体主义与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体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忽略了行为社会的前提,带有 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交往和互动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规范进行的。社会生活中有大量互动是在与陌生个体 相遇时发生的;个体在同他人互动时常常带有情感等个人特点。由于个体间互动涉及态度、动机等影响互动的心 理特征,所以对个体间互动的心理机制有大量的深入研究。
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米德创始。H.布鲁默,米德的学生,总结了互 动论的三个原则:(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 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 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名词解释社会互动
名词解释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它是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社会互动,人们能够与他人交流、合作、建立友情、争论观点,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社会互动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面对面的交谈、协作、对抗与竞争,以及通过书信、电话、互联网等远程工具进行的交流。
在社会互动中,个体会通过语言、非语言语言和行为表达观点、感受和需求,同时也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这样的互动能够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有助于个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社会互动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社会互动,个体能够学习与他人合作。
协作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合作,个体能够共同解决问题、发展技能,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智慧。
通过与他人协作,个体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社会互动有助于个体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来满足社会联系的需求。
通过社会互动,个体能够建立友谊、恋爱、亲密关系等人际关系,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提高自尊心和幸福感。
同时,社会互动也能够帮助个体解决人际冲突和危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此外,社会互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社会互动,个体能够传递信息、交换观点,促进知识和文化的共享与创新。
社会互动也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的重要动力之一,人们通过集体互动,表达心声,追求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总之,社会互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会互动,个体能够学习与他人合作、建立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同时,社会互动也是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之一,促进知识和文化的共享和创新,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 情感关系是家庭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互动中,人际 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需求法则。也就是说,当一个家庭成 员需要某种生活资源时,有能力提供的其他成员就会尽力 去满足。 • 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 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这时的互动和交 换遵循公平的法则,如买卖双方等价交换。 • 混合关系是个人在家庭之外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彼此都 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而且有一定的情感联系,这时的 交往多以人情法则行事,交情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方 式和互动结果有重要影响。这三种关系可以发生转化,在 交往中有较大的灵活性。
社会互动的过程
• 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 同情境、不同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 别很大。下面介绍两种观点。 •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定向阶段 •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评价阶段 •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 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 控制阶段 此情境做些什么。 注意:①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 一阶段。②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互 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设计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 域。③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 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 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 转型难免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引起新旧文化 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互动,才有可能理 顺各种关系,实现新旧更替。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 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谢谢!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等 不同的互动情境
• 二人组中每一方都需要同另一方有关系,所以会 最为充分地考虑对方的具体需要、愿望,两个人 可以获得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 感情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性特征。 • 三人组中,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都要考虑两 个人的人格特征。这时不可能达到两人组所具有 的亲密关系。三人组中总有人充当第三者角色。 • 在多人关系中,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可能会在群 体中又形成亚群体。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 第一阶段: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这时双方只 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 第二阶段: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 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 第三阶段: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 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 的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 消除冲突。 • 第四阶段: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是以接近、 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 • 注意:并非所有的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 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如此。
• 冲突 冲突时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
相斗争的方式过程。
• 强制 强制式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
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
• 顺从与顺应 顺从与顺应虽然都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是,
两者在意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 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顺应的 含义比顺从更广泛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 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 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在一起的日常交往。 互动双方没有特定目的,行为方式较为随便,人 们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 • 工作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情境下,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 他目的。常常进行轻松愉快的互动交流。
相互依赖的大小。
• 广度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
交往领域的大小。
• 频度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社会互动的类型
• 合作 合作市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
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 竞争 在这里,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 目标的争夺。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 社会互动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 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往往也不同;不同 的情境、不同的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上也是 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社会发展,尤其是 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互动模式的重要变 革。
社会互动的情境
•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等不同的 互动情境 •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要把握社会互动的特征,出了从情境与过 程两方面入手外,还需对互动本身的构成 进行分析,即从互动的维度和类型等方面 进行考察。
社会互动的维度
• 向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
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有:⑴情感关系 ⑵地位 关系 ⑶利益关系
• 深度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