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编撰出版与“问题情境”的缺失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研究方向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研究方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也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形式一改过去的教师讲解范画,学生临摹呆板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课堂生活。
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及其他因素,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视成绩,轻视美育美术课在初中阶段一周只有一节,有些家长、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就可以了,美术课上不上无关重要,即使上也不过是消遣消遣,打发一下时间。
这些想法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教师上课时十分尴尬,教师上面大讲,下面小讲,甚至有些同学把美术课当成了自习课,写作业、看课外书等。
教师课前准备的大量教具,课堂活动方案无人应答,无法实施。
2、学生不准备学习用具其实这也是学生不重视美术课的一种表现,但是,这里面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原因,首先,每节美术课的学具各不相同,并且种类繁多,携带起来不方便,时间长了学生就不爱带了。
其次,有些学具价格昂贵,使用次数不多,学生家庭情况不一,导致有些学生拿不全学具。
再次,学生不拿学具,教师毫无制约措施,导致有些课教师讲完后,需要学生利用学具完成课业时,却无法实施。
3、缺乏电教设备和资料新课改后,扩大了欣赏课的内容,欣赏课就是欣赏大量的图片,而课本中的图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如果通过电教手段加大信息量,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备课中教辅资料少、教具少,教师备课中的疑惑无从考证,上课时无教具可拿。
针对以上问题,简单的提出我的几点建议:1、提高美术课的地位,加大对美术教学的投资只有美术课的地位提高了,学生重视了美术,教师授课时心情愉悦了,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真实水平。
同时美术教师自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美术课,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课走向良性循环。
2、集体购买学具,并可循环使用。
一些可以多次利用的学具,学校可否集体购买(如颜料,毛笔,刻刀等),这些学具价格比较高,并且可以多次使用,买一个班使用的量,可供八个班循环使用。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3.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美术史是美术学院的一门公共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独特重要的地位。
【1】中国美术史教学初探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流派,重要画家,及其风格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的重要位置,可以为个人创作积累经验,为深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才成长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者,科学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美术史,探究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向学生传授中国美术史知识是其本职。
经过几代美术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美术史教学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美术史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现行教材在知识内容上较为丰富,在对学生启发性思考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由于中国美术史涉及博大丰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可传授的知识内容太多,详略重点的处理不好把握,教师教学时力求面面俱到,内容太多,使初入大学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找不到重点,师生间的互动研讨交流难以达到。
因此,美术史的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美术知识的积累、视觉审美经验的积累,以期为自己创作研究打下基础,但容易出现对作品深层社会意义开掘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达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
再有大量的中国美术名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其他海外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小城市教师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名作真迹,美术史教学研究实物资料不足,印刷品又难以真正呈现中国画之美。
这样就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画之美,让他们在艺术美的海洋里徜徉,从而自觉自发的主动学习研讨中国美术史。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美术史教学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在学习美术史等艺术理论课上,部分同学思想上存在中轻视和应付的念头,他们重视艺术技巧的学习,轻视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思想层次上缺乏高度,其画作也很难达到一定层次。
串联与并联:中国绘画史之变——张其凤《中国绘画史的五大流变》读后
112努力,使图像逐渐接近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最终达到逼真的程度”⑤。
对此,高居翰是认同的,认为“再现自然”对于论述中国绘画通史“仍有价值,也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阐明真相,还因为它在当今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⑥显然,高居翰认为“再现自然”这种欧洲绘画串联起的《艺术的故事》也成了中国绘画史的那条丝线。
这条丝线并非高居翰所说的“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早在1964年,罗樾就提出了汉代到南宋末年是中国绘画再现性艺术阶段。
1984年,方闻认同这一观点,结合公元700年至1400年之间可靠的作品,论述了中国画家征服幻像的三个阶段⑦。
征服幻像并非中国绘画通史的那条丝线,而只适应于中国绘画的某一段历史。
对此,罗樾、方闻也有充分的认识。
罗樾把中国绘画史分为四段,即“1.装饰艺术(新石器时代到周朝);2.再现艺术(汉代到南宋);3.超再现艺术(元代);4.历史性的东方艺术(明代、清代)”⑧。
方闻也认为中国绘画存在“从元代之前‘状物形’到元代之后‘表吾意’”⑨的转换。
不管是张彦远的传统绘画史学观念,还是郑午昌、罗樾、方闻等人的现代艺术史科学,中国绘画通史都不存在一条丝线。
中国绘画通史的写作,陷入了一种以朝代为切割的论述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清晰地归纳材料、提供大量的绘画知识,但是因缺乏了那串项链的丝线而显得支离破碎,“艺术之进程”的内因更是无从查找。
在中国绘画通史著述主流仍然以朝代为旨归的当下,张其凤的绘画通史著述观念颇有传统气象。
在张其凤的绘画通史观念中,显然是存在并联的几条丝线。
具体来说,应该是材概念。
明代王世贞从张彦远的“山水之变”扩展到人物:“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玄,一变也。
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②在张彦远、王世贞等画史学家的观念里,“变”是一种看得见的风格变化,这种一连串的风格变化构成了一部中国绘画史。
张彦远甚至用三段式的风格演变来描述绘画史:“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美术史、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交互关系探究
一、历史中的声音:分野与融合之辩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种权威看法,坚持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三者分立。
这一看法的出现绝非毫无根据:康德在三大批判中首次将“审美”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将科学、道德与审美做了明确的划分,区分了判断力和实践理性二者的区别。
自此到18世纪末,科学、道德与艺术就已被区分为不同的领域,各自处于自己的有效层面上。
意大利艺术批评史家文杜里坚决反对,他在《艺术批评史》中提到三科的分离是将“艺术史推向谬误的最严重的情况”,并提出“一切艺术史都是批评史”的观点,认为艺术史中对作者的描述、解释与批评均属于艺术批评的范畴。
按照康德的看法,一切脱离了直觉的概念都是空洞的,任何脱离了概念的直觉都是盲目的。
因此,文杜里提出,“敏锐的直觉”是批评家应具备的素养和条件。
从现实的角度看,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之间的确一直有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艺术史家认为艺术史研究的是更稳定的、永久性的史实,他们采用诠释学的方法研究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实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艺术史书写系统;而艺术批评家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杂志、期刊、报纸、电视上发表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标准和内容随着艺术家的风格转换、当下受欢迎程度等发生变化,更多与作品的价值或价格相关,因为有人认为批评家只是有偿的评论员。
即便如此,这二者仍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且目的都是阐释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和艺术智性活动。
而艺术理论则是更为抽象的原理、标准和方法的考量,它以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评价标准和方法论等问题的探讨为主。
美术理论对美术史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贡布里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和风景画的兴起》一文开头曾提到一篇名为《罗马地下墓室中缺少风景画的原因》的博士论文。
贡布里希作出了如下推断:“这篇文章无疑是想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术理论,我们所了解的风景画是绝不可能发展的。
”①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与文学理论家雷内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一文中呼吁三门学科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它们互相蕴涵的彻底程度使人不能想象有脱离文学批评或文学史的文学理论,或者有可脱离文学理论或文学史的文学批评,或者有可能脱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文学史。
美术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教学内容单一: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
这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无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学方法陈旧: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可能过于陈旧,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学生参与度低:美术课中学生参与度可能较低,缺乏互动。
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也无法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获得启示。
4.缺乏个性化指导:美术课中可能缺乏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无法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5.评估方式不合理:美术课的评估方式可能不合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水平。
传统的评估方式可能只注重技巧和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和创意的价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美术课教学应该尝试以下改进措施:
1.丰富教学内容:美术课应该尝试多样化教学内容,引入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创新教学方法:美术课应该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加强学生参与:美术课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4.个性化指导:美术课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5.综合评估方式:美术课的评估方式应该更加全面和综合,不仅关注学生的技巧和形式,还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思想和创意。
2021美术史考研洪再新《中国美术史》考研考点总结
2021美术史考研洪再新《中国美术史》考研考点总结导论0.1 复习笔记一、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发展的关系1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特征(1)作者和内涵上的共性都是世界美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2)特点注重中国美术发展的独特性、留意中国美术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普世性,而普世性的最突出特点是多元性。
2跨语境研究(1)背景“包罗万象史”由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提出,由于多元性的普世价值,始终具有跨语境研究的鲜明特点。
(2)概念跨语境研究是指在两种和两种以上语言文化系统中,对在各自语境中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它也发生在许多文化区域间的比较。
它承认多元价值的事实性与重要性,以寻求其普世的意义。
(3)发展①重视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研究中的普世性,就能显示其多元性。
a.受以德语为母语的欧洲的影响第一,滕固受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的影响,其《中国美术小史》是艺术进化观点的早期尝试,又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进行重新分类的初次实验。
第二,郭沫若受米海里斯《美术考古一世纪》的启示,不仅确定了先秦美术风格断代的一系列标准器物,而且续写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中国编”。
第三,范景中的《美术史的形状》被视作潘诺夫斯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的新篇。
第四,中国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艺术社会学的方法教条化,与欧美新艺术史学派的研究相反。
第五,中国学术界重新对欧美艺术史学理论方法作了系统的译介和借鉴,恢复学术氛围,推进学科建设。
b.受日本学术界的影响滕固在日本接受新学,郭沫若完全是在日本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都表明跨语境研究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c.受海外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影响20世纪末,美国埃尔金斯的《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认为20世纪有关中国山水画的论述,都归属于西方近代艺术史学方法的演绎。
d.跨语境研究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第一,本土和外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差异性。
如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有助于政治文化格局的多样。
美术史教学大纲
美术史教学大纲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2013年制订,2014年修订课程代码: 091101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单位:艺术学院美术系开课对象:美术学专业一年级先修课程:无课时:36学时参考教材: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考书:《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中国美术史》李福顺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课程概述:《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中国美术史各时期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画家及代表作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
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光辉成就,在掌握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对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分析能力,为日后的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族等诸多层面,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进程、重要美术现象、重要美术流派及人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运用美术史料分析美术史问题的能力。
鉴于《中国美术史》发展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而教学课时有限,把握知识点与面的关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系统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是教学过程的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古代美术经典,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史前美术学时:2学时教学要求对原始社会美术的产生、发展和特征有基本的把握,认识此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思考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2)2. 新课改对初中美术教学的要求 (4)二、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5)1. 教学资源不足 (6)1.1 美术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7)1.2 美术教学设备落后 (8)2.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9)2.1 美术教师数量不足 (10)2.2 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11)3. 学生兴趣不高 (12)3.1 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 (13)3.2 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 (14)三、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思考 (16)1. 更新教学理念 (17)1.1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19)1.2 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 优化教学内容 (21)2.1 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 (22)2.2 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教学 (23)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4)3.1 加强美术教师的培训 (26)3.2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27)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8)4.1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29)4.2 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30)四、结论 (31)1.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33)2. 对未来美术教育的展望 (34)一、内容概括本篇文档深入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以及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刻思考。
文档首先概述了新课改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详细分析了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师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的传统僵化以及学生参与度的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档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思考,如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文档对未来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性和创新性将是未来教学的重要趋势。
美术绘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美术绘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在美术绘画创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影响因素,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
1. 缺乏创新和个性:一些美术绘画创作者可能缺乏创新和个性,过于追求传统和平庸的表现方式,导致作品缺乏新意和独特性。
2. 技术限制和局限性:绘画技术的限制和局限性也会影响创作。
无论是绘画材料还是技巧,都可能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发挥。
3. 缺乏深度和内涵:一些绘画作品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美上,而缺乏深度和内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观念性,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4. 社会因素:社会背景和环境也会对美术绘画创作产生影响。
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可能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创作受到限制或偏见。
5. 商业化倾向:现代美术市场的商业化倾向也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一些艺术家可能倾向于追求销量和口碑,而不是真正关注艺术的内在价值。
6. 缺乏艺术教育和培训:一些美术绘画创作者可能缺乏系统的艺术教育和培训,导致在技术和理论方面存在欠缺,难以进行
高水平的创作。
7. 自我审查和社会压力:一些美术绘画创作者可能受到自我审查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导致作品缺乏真实性和自由性。
美术绘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很多,艺术家需要不断努力克服这些问题和限制,实现自己的创作目标和理想。
探索中国美术史的途径之一——论中国画专业研究生美术史教学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0 0 9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 目国家青年课题“ 跨语境 艺术 史研 究下 的中国书 画”( 目编 号:9 F 8 ) 项 0 C 0 2 阶段 性成果 , 以及 2 0 0 7年度江苏省高校 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江苏公众与 中国书画” 项 目编号 :7 50 ) ( 0 0 0 5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菡薇( 9 3一 ) 女 , , 王 17 , 汉 河北 宁河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美术 学) 博士 , 南京师范大 学美 术学院史论 系副教授 , 士生导师 , 硕
条路径 。
而“ 艺术根 本不 是琐碎 的东西 , 不是 富人家 中的装饰 , 而 是 了解世界深刻 见地 的来 源 , 因此 , 的存 在是 无 可代 替 的, 它
而且 , 有具 有一定 见地 的人 都可从 中共 享。 这 些 “ 地 ” 所 ” 见
在英文中 , 或许可 以用 “ o ” l f w 一词来 描述那种 体验 状态 ; 审美
口
文章编号 :0 3—90 20 )6— 2 1 0 10 14(0 9 0 0 5 — 3
探 索 中国 美术 史 的途 径 之
论 中国 画专 业 研究 生 美术 史 教 学
王菡薇
( 京师 范 大学 美术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9 ) 南 江 107
摘 要 : 学 期 为 中 国 画 专 业 硕 士 生 开 设 了 中 国 美 术 史课 程 , 教 学 与 课 后 交 流 的 过 程 本 在 中 , 现 实践 类 学 生 对 美 术 史 研 究 还 存 在 一 些 迷 惑 和 认 识 上 的 问 题 。 本 文 针 对 其 中几 个 基 发 本 问题 , 阐述 了 美 术 史研 究 中的 一 些 特 点 及 相 关 问题 , 以 文 献 及 其 意 义 为 视 角 , 勒 出作 并 勾
中国美术史有关的书籍
中国美术史有关的书籍
中国美术史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学科,涵盖了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几本经典的中国美术史相关书籍:
1.《中国美术史》(上下卷):作者李学勤,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中国美术史的著作。
全书概括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中国的美术发展历程,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中国古代艺术史》:作者施琅,自清代开始编写,是一本系
统地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权威著作。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众多领域,详细地阐述了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3.《中国绘画史》:作者陈世骧,是一本介绍中国绘画史的学术
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流派和代表作品。
全书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是一本较为全面的绘画史。
4.《中国书法史》:作者刘履忠,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中国书法发
展历史的著作。
全书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书法流派、书法作品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一本权威性较高的学术著作。
5.《中国建筑史》:作者李方桥,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
发展历史的著作。
全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参考书籍。
总之,以上几本书籍都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必备的经典之作,对于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文化情境创设与历史学科关系初探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创设恰当、准确的文化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涵义,又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在教学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高中各学科教材的考察,笔者认为历史学科内容与美术鉴赏共通处最多、联系最紧、学科契合度最高。
利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有助于创设文化情境,以实施美术鉴赏教学。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与历史教材中美术史内容比较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历史课教材为人民出版社的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高二文科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三、选修四,高三高考“十八选六”历史学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一、选修六。
比较上述七本教材与美术鉴赏教材,可得出知识交叉点如表1。
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美术学科〈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指导意见》,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以美术史为主,部分教学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重复,故删除本单元教学内容,列入学生选修。
因此表1中未将第二单元列入比较。
二、历史教材中美术史叙事更注重文化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认识美术,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深入研究美术的性质和特殊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由于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侧重不同,历史教材中美术史的内容更注重时代背景对美术的影响。
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课标内容:“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课标内容:“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严重的缺失。
这种现象导致了中国画教育的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并非是一时一地的偶然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中国画教育中的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缺失。
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很多学校和画院更注重于教授绘画技法和写实技巧,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他们在创作时缺乏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画面显得缺乏灵魂。
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表现在师资力量的不足。
很多中国画教育机构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启发。
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表现在学生自身的认知和态度上。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教育的不足,现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大大减少,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国画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文化的缺失对中国画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影响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和创作水平。
艺术创作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将使学生的作品缺乏内涵和传统的韵味。
传统文化的缺失也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和人格修养。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变得肤浅和功利,影响了他们的心灵修养和情感世界。
最终,传统文化的缺失也对中国画的发展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美术史》各版本的区别
《中国美术史》各版本的区别一、中国美术史各个版本的区别中国美术史的版本众多,有央美版的、马工程、洪再兴、李福顺、王伯敏套装等版本,国外的写作如文以诚、杜朴的《中国艺术与文化》、柯律格的《中国艺术》等,这些版本之间对内容的叙述和关注都不太一样,在此我一个个详细展开讲述。
央美版的《中国美术史》多年来一直是各大院校的考研参考教材,按照历时性的写作方式,一般先概述该时代的基本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背景,进而引出相关的艺术现象。
整体的写作层次分明,疏略得当,一般考试的重点也比较明确,配图类和文本类书写较多的即是考试的重点,如书中对赵孟頫或武梁祠的叙述较多,这些也是作为考试的常考部分。
但该书的缺陷也较为明显,很多对图像的知识扩充不够,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作为考试的重要考点,但书中基本没有对该图像的全面解析。
此外,一些重要转折性的艺术家理论也讲解的不够,如苏轼的艺术理论,书中提及的非常少,但2020年诸多院校都对此有考到论述题。
整体来看,央美版的《中国美术史》有其明显的优点,需要综合其他的书目补充一些重点知识。
马工程版本的《中国美术史》是以2019年8月,由央美的尹吉男老师带领团队编著而成。
这本书因为较新,对央美版的很多艺术现象有所补充,特别是近些年的一些热点考古或发掘,加入了更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叙述,如该书在编写史前新时期时代时,首先谈定居农业社会的聚落空间,再谈氏族社会与生活中的器物,这样会让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先有宏观的概念,与后续要谈的《中国艺术与文化》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有相似之处。
马工程版本的艺术材料较新,如2020年南师大考的“奇石文化”就是出自于此,陆续也有一些院校以这本书为参考,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书本没有重难点,素材的排序罗列过于平均,对没有基础的同学来说学起来比较难。
洪再兴编著的《中国美术史》结合了全球化的视野,并融合了一些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在对视觉材料的叙述上更加“学术化”。
全球化的视野指的是不仅仅讨论中原地区的艺术,对中原之外的笔墨也比较多。
《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由原始美术看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一、案例简介该课程为美术学本科阶段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课程主要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熟悉美术史各时期重要的知识点、代表人物及风格流派,知晓美术史常用的基本概念及所代表的基本意义,理解美术史作为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为:在阐述中国历史的美术问题的同时,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并结合新时期主要的文化发展趋势,阐发现阶段坚持民族文化传统是当今的文化主流,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利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这一文化线索,阐述中国美术各种艺术样式与特征与民族文化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美术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
在学习美术史、感受中华艺术样式、解读中华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文化信息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越感与独特性,这是对学生自身的素质的提升,是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的增强,更是对学生民族自信、爱国情感的激发。
该课程首先围绕文化起源不同作为契机,引发出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性,在于母亲河流向的不同,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流向为东西流向,决定了河流沿岸适宜人类生存的上下游,其季节性都是相同的。
而西方文明的母亲河都是南北流向或近似南北流向,这决定了河流上下游的季节性不同。
由于人类生存离不开水源,通过对母亲河不同流向的阐发,引申出了积极性相同的中华文明最终形成了以定居和农耕为主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季节性不同,形成了以狩猎和商业为主的狩猎文明。
两种文明样式的不同,决定了两种文化样式的必然不同。
这是中华文明独特性的来源,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根本原因。
教师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思考中华文明乃至于中华文化独特性及其优秀品质,在当下大学生当中产生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振兴中华的文化建设潮流当中,阐述在现当代大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和坚持民族文化本位的重要性。
2022年太原师范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太原师范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五代时期的画家创造了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南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2、“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画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花鸟画风格。
3、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___________ ”山水,书写文人情怀。
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___________之法。
4、清初专攻花并创为没骨画法的画家是___________5、被称为我国古代园林景观雕塑第一座丰碑的是汉代昆明池石刻___________像和___________。
6、唐代画马的名家是___________、画牛的名家是___________。
7、依陶器的用途可分为___________器,___________器和储藏器。
8、明代后期,在肖像画的发展中,以___________为代表的墨骨敷彩画法,在当时的文人中影响很大。
9、唐代画家周肪,创造了“___________”之体,他的佛画风格被称为“___________”。
10、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二、选择题11、突破“黄家富贵”成规的画家是()A.赵昌B.易元吉C.韩若拙D.崔白12、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苑固建筑是()A.颐和园B.圆明园C.承德避暑山庄D.拙政园13、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是()A.张熊B.胡远C.虚谷D.吴昌硕14、铜胎掐丝法邮的俗名是()A.唐三彩B.扣器C.景泰蓝D.宣德炉15、《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A.吴有如B.郑曼陀C.张丰光D.马星驰16、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A.兽面纹B.凤鸟纹C.几何纹D.鱼纹17、与经享颐.何香凝共同组织“寒之友”社的画家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编撰出版与“问题情境”的缺失摘要:回顾中国美术史教材的近百年编撰出版史,经历了最初的变古与革新,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思与批判,再到多种方法论思想的融合与创新的三个阶段。
中国美术史教材的演进代表了中国美术史史学研究的历程,然而其存在“问题情境”的缺失也不容忽视,通过从史脉结构安排、史料编排与叙史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的不足,探讨应对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题情境;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出版一、美术史教材编撰与“问题情境”法美术史从学科性质上讲属于史学研究,因此不可免地包括了史观的确立、史料分析、史实重建、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知识。
中国美术史教材内容应包涵了从美术的发展演变进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到美术思潮、风格、流派以及美术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等等。
一部优秀的美术史教材既要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要具有独特的论史、叙史的方式。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载体,它的编写反映了学科研究水平与学科研究动向,因此美术史教材在编撰史志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治史?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曾概括道:“治史有考史、论史与撰史的不同,而相辅为用。
考史要把历史事实的现象找出来,论史要把事实现象加以评论解释,然后才能做综合的撰述工作……”[1]也就是说,考史主要是对史料的整理、考证与分析;论史当属在历史哲学观指导下对史实评论、阐释与论证;而撰史是在史料考辨、史实评论基础上对史实的重建与史脉结构的安排与叙述的方式。
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中国美术史教材的发展演变状况,思考中国美术史教材编辑的问题以及探索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
所谓“问题情境”,源于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反对西方哲学中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关于历史研究的决定论思想。
这种决定论从绝对精神的演进去研究历史,把历史看成是时代、民族等精神的表现。
波普尔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应当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面对具体问题提出预测并予以验证。
这一方法论被英国著名艺术史学者恩斯特?贡布里希引入自己的艺术史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著作《艺术的故事》中,他将“问题情境”运用于绘画艺术的发展研究,奠定了艺术问题史研究的范式。
此书被译成了约30种文字,仅英文原本再版了17次,被读者誉为“世界艺术史的圣经”[2],且在西方长期作为经典的艺术史教材,被翻译介绍进入中国之后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此,“问题情境”方法论成为了我国史学界所关注的对象。
而反观我国现有的美术史教材,则可以发现问题意识以及情境分析的缺失,使我们的教材编撰显示出思维僵化,思考深度以及创新意识不足的特质。
二、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编撰与出版情况研究中国传统美术史可以发现在治史方面更注重史料的考镜源流,论史方面则显得薄弱,缺乏系统性,更多地是个性感悟式与品评。
这种重文献轻论述,体现封建士大夫伦理道德与审美情趣的特点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随着1904年清朝政府“癸卯学制”的颁布,中国近代学校艺术教育得以开启。
纵览中国美术史教材的发展,其历程可以概括为变古与革新、反思与批判、融合与创新三个时期。
(一)变古与革新(1914至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史教材的出版受到了新文化运动、西学引进,以及现代教育改革需求的影响,变古革新,打破本土、封闭的史学研究传统,接收西学先进的理论成果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这一时期出版了一大批美术史教材有:《美术史》(姜丹书,1917)、《中国美术史》(叶瀚,1924)、《中国绘画史》(陈师曾,1925.1)、《中国美术小史》(滕固,1926.1)、《中国绘画史》(潘天寿,1926.7)、《中国画学全史》(郑昶,1929.5)、《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傅抱石,1931. 9)、《中国绘画史》(苏亨吉,1933)、《中国美术的演变》(王钧初,又名胡蛮1934.10)、《中国绘画学史》(秦仲文,1934.11)、《中国美术史》(郑昶,1935.7)、《中国绘画史》(俞剑华,1937)、《中国美术史》(胡蛮,1942)、《中国美术发达史》(刘思训,1946.4)。
在这些美术史,教材著者中除滕固为专业艺术史学者之外,其余均为接受新思想的画家。
他们所编美术教材多以体现中国美术发展全貌为目的,因此形成了中国美术史教材通史撰述的特点,这些教材也多为画家们所供职院校教授的史论课程讲义。
它们体现出对传统编撰史志不足的反思,无论是在考史、论史还是撰史方面都试图展现出求新、求变的特点。
考史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收藏家学问,强调考古与实物资料的运用,学者王国维就金石学考史研究提出“既据史传以考遗刻,复以遗刻还正史传,其成绩实不容蔑视也”[3]的观点,要求考史与实物互证,此法被称之为“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方法同样影响了美术史教材的编撰,滕固成为利用考古实物进入美术史编撰的第一人。
虽中国传统画史研究也注重史料,特别是在鉴赏和收藏著录方面,但多停留在实物材料与考古文献上,还没达到史学研究的水平。
论史方面,注重运用新史学观点与方法论指导对史实的分析与评论,新史学观点成为了史论教材编撰的指导思想,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一文中倡导“历史者,叙进化之现象也[4]。
”主张用西学历史进化论揭示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规律,进而破除传统史学循环论将人类社会发展看成是简单循环过程的观点。
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经典教材成为我国教材编撰的范本,对西方史学方法引进的代表是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的学者滕固,1926年受西方历史进化论影响在《中国绘画小史》中将中国绘画史分为生长、混交、昌盛与沉滞五个时代,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研究。
撰史方面则要变革传统文人书画史的撰述模式,加入石窟艺术史、中外交流史、边疆史等,如潘天寿在其著的《中国绘画史》后附文《域外绘画流人中土考》。
尽管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编撰已较传统画史画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上还是以史料为中心,缺乏以问题精神深入探究,还只能借鉴西方已有史学方法论成果,也就不具独创性的著述。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这一时期史学研究的批评也道出了美术史教材中的弊病:“一般作小的考证和钩沉、辑佚、考古,就是避难趋易,想徼??成名,我认为病的形态。
”[5]这一时期,美术史教材可以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反思与批判(1949年至1976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批学者被派往前苏联学习美术史,这些学者回国之后在美术史教学与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影响下,这一时期美术史教材编撰体现出了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美术史演进的特点,强调对传统绘画史以及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反思、批判与积极地继承、借鉴。
这一时期所出版的美术史教材代表作有:《中国美术史》(胡蛮,1953.12)、《中国美术史讲义》(王逊,1956)、《中国美术史纲》(李浴,1957.9)、《中国美术史略》(阎丽川,1958.8)。
这些教材编撰在论史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美术史进行宏观阐释,注重从社会角度进行评论,如王逊《中国美术史讲义》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对传统遗产去粗取精。
在考史方面更加注重考古、文物与书画鉴定资料的运用。
在撰史方面,这一时期美术史教材自觉运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史观为指导思想,阎丽川在教材编撰中运用马克思社会形态的理论进行美术史分期,即用奴隶、原始、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划分研究美术史。
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与教材较前一时期成熟与完善,但相较于海外中国美术史学者的著作而言则显得缺乏生气、刻板陈腐。
过于注重史料的累积,缺乏问题导向,史论被强大的意识形态所控制,使美术史的编撰从“以论带史”变为“以论代史”,宏大而笼统的话语体系成为撰史的价值标准。
(三)融合与创新(1976至今)进入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不断地被引入中国,方法论的介绍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包括了风格学、图像学、符号学、民俗学、视觉心理学等观点。
这其中又以贡布里希的艺术史观点对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影响最大,而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贡布里希对波普尔“问题情境”理论的运用。
他用“名利场逻辑”,即艺术创作中的竞争与艺术赞助人的影响,取代了传统艺术史研究中以历史决定论阐释艺术风格、趣味以及时尚的演进,使人们关注到艺术史发展中的赞助人以及具体社会情境的影响,成功地将问题的思考与史境的重建相结合。
这些观点为艺术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海外中国美术史学者如方闻、苏立文、高居翰、巫鸿等受其影响,从社会、文化情境进行分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启发了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
这一时期的美术史教材编撰达到了历史的鼎盛,出版单位、刊出版本之多另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具代表的有:《中国美术史》(张光福,1982.11)、《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1990.9)、《中国美术史标准教程》(徐建融,1992.9)、《中国美术史纲要》(黄宗贤,1993.3)、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1996.8)、《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1997)、《中国美术史》(曾繁森,1999.6)、《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2000.2)、《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2002.2)、《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2000.12)、《中国美术史》(洪再新,2000.12)、《中国美术史》(阮荣春、顾平,2001.12)、《中国美术简史》(薛永年、罗世平,2002)、《中国美术史》(李福顺,2003.7)、《中国美术史纲》(王林旭,2003.11)、《中国美术史》(谢丽君、李倍雷,2004.3)、《中国美术简史》(孔令伟,2005)、《中国美术史》(张道森、彭亚,2005)等。
这一时期,美术史教材方法论的探讨成为了热点,中国美术史教材表现出多元融合,突破了机械反映论与庸俗社会学倾向的论史模式,文物鉴定学与文献考证学的发展,使史料考证与梳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对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文物的叙述,则充实了教材的内容。
同时随着门类艺术史、工艺美术史、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的深入,美术史教材的史志编撰得以不断地创新,如傅松年编撰的《中国美术史教程》对民间美术的重视,不仅列举了五代两宋时期市井画家的文献资料,还详细阐释了元代寺庙壁画与民间画工的关系等,并深入介绍了民间年画。
洪再新在《中国美术史》中谈秦汉艺术时对艺术市场与地域风格探讨以及从中外文化交融入手,分析了魏晋艺术。
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编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围绕美术史学研究任务的同时又引用了风格学、图像学与考古学等相关方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史志编撰框架结构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深入反思仍然根源于“问题情境”观点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