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73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五~卷二十六

合集下载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医宗金鉴》目录卷三篇名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目录卷三篇名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目录卷三篇名四诊心法要诀<目录>卷三<篇名>四诊心法要诀属性: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

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

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

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

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篇一:中医治半月板损伤一、郑怀贤《运动创伤学》1981 年第九章第九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运动创伤,多见于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跳伞等项目。

半月板由纤维软骨构成,有一定弹性。

位于股骨和胫骨的内、外髁之间,分别称为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

每个半月板有内外两缘和前后两角。

周缘较厚,中心较薄,横切面为楔形,上面凹陷,下面平坦,分别覆盖于胫骨上端两髁平面关节面上,加深了关节面,使股骨和胫骨的内、外髁关节面更相适应。

两个半月板的前方,有膝横韧带相连。

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在胫骨髁间棘的前方,前交叉韧带的后方,后角附着在髁间棘的后方,内侧半月板附着点的前方。

外侧半月板较小,但较宽,前后几乎等宽,前后两角相距很近,犹如 O 形。

它的外侧有关节囊和腘肌腱,故外侧半月板不与外侧副韧带相连,活动度较大。

我国人外侧半月板呈盘状者多,盘状半月板在关节内所占位置较大,又不灵活,容易受伤。

内侧半月板前角附着在胫骨髁间前窝,前交叉韧带的前方,后角附着在胫骨髁间后窝,后交叉韧带的前方。

内侧半月板较大,如 C 形,前窄后宽,内缘薄,游离在关节腔内,外缘较厚。

外侧缘的后半部与内侧副韧带相连而比较固定,前半部比较活动。

因此,在这两部的交界处常为扭转暴力汇集区,容易损伤。

有的学者发现半月板内有血管、在体部有来自膝中动脉与膝下动脉到关节囊的分支,营养外侧 1/3。

半月板的前、后角,是由交叉韧带中的血管渗透进入。

在半月板的中央部分无血液供应,营养供给主要来自关节腔内的滑液。

当半月板的边缘撕裂时,可以愈合。

半月板随膝关节活动而发生移动,膝关节伸直时,半月板向前移动;屈曲时,半月板向后滑动;旋转时,半月板一个向前,一个向后。

膝关节屈伸时,半月板紧贴胫骨平台关节面上,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在半月板上面作前后运动。

膝关节旋转时,半月板与股骨内外髁关节面紧紧相贴,胫骨平台在半月板下面作旋转活动。

因而半月板损伤常发生在下面。

一、病因与病理当膝关节半屈曲时,小腿固定,大腿在作内收外展或内外旋转的同时,突然伸直或屈曲膝关节,半月板受到股骨和胫骨的夹挤、研磨,可以造成损伤。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上海宝艺国际: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

《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

《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

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

《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

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

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

某大学著名版本专家(戴南海)鉴定结论:“凡是乾隆年间所印行的书在封面上的天头部分,中间有‘御纂’二字,在‘御纂’二字的左右各有一麒麟图案。

《金鉴外科》(图一)的左右各有一条龙在争抢火球,下面是汹涌的波涛。

凡是具有上面标识的都可以定为乾隆刻本。

《金鉴外科》是乾隆四年用开化纸摆印的活字本,其版本价值不言而喻。

如果《金鉴外科》卷数齐全、保存又好,无一缺损,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经济价值都是可观的。

反之皆减。

”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且谨防骗子公司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参考字体:清刻本字体,到了道光以后,字体结构显得潦草扁小而呆板,并且字间排得非常紧密,极伤眼力,《御纂》本正是如此。

从第一行太医院的“医院”医字酉部第三画与院字的第三画有笔迹交错连接现象。

活字本绝无此象。

纸张:凝视翻拍印刷品的《御纂》本书照,亦可看出其纸张无光泽而偏灰,粉质感较重,应为晚清民间坊刻本常用的粉连纸。

其纸最易粉碎、残破,披阅时常掉纸屑碎片,不易保存。

粉连纸也有像宣纸那样的竹帘纹,往往使人误以为是宣纸或开化纸。

麻纸:分黄、白两种。

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

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

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

《医宗金鉴》目录

《医宗金鉴》目录

《医宗金鉴》目录【简介】《医宗金鉴》(公元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

九十卷。

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

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医宗金鉴》(公元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

九十卷。

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

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作者:吴谦朝代:清年份:公元1742年1.订正仲景全书2.伤寒杂病论原序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o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桂枝汤方▪桂枝加附子汤方▪白虎加人参汤方▪调胃承气汤方▪五苓散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十枣汤方▪桂枝人参汤方▪葛根黄芩黄连汤方▪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瓜蒂散方▪大陷胸汤方▪小陷胸汤方▪三物白散方▪大陷胸丸方▪文蛤散方o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麻黄汤方▪芍药甘草附子汤方▪桂枝新加汤方▪四逆汤方▪白虎加人参汤方▪茯苓甘草汤方▪小建中汤方▪炙甘草汤方▪桂枝甘草汤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栀子豉汤方▪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厚朴汤方▪栀子干姜汤方▪桃核承气汤方▪抵当汤方▪抵当丸方▪大黄黄连泻心汤方▪附子泻心汤方▪甘草泻心汤方▪生姜泻心汤方▪半夏泻心汤方▪赤石脂禹余粮汤方▪旋覆代赭石汤方o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大青龙汤方▪真武汤方▪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小青龙汤方▪干姜附子汤方▪茯苓四逆汤方o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白虎加人参汤方▪白虎汤方▪小承气汤方▪麻仁丸方▪调胃承气汤方▪大承气汤方▪蜜煎导方▪猪胆汁方▪土瓜根方▪猪苓汤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茵陈蒿汤方▪栀子柏皮汤方o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小柴胡汤方▪柴胡桂枝汤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黄连汤方▪大柴胡汤方▪柴胡加芒硝汤方o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理中圆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加大黄汤方o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附子汤方▪四逆汤方▪白通汤方▪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真武汤方▪通脉四逆汤方▪吴茱萸汤方▪四逆散方▪黄连阿胶汤方▪猪肤汤方▪甘草汤方▪桔梗汤方▪半夏散及汤方▪苦酒汤方▪桃花汤方o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乌梅丸方▪当归四逆汤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白头翁汤方o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葛根汤方▪葛根加半夏汤方▪黄芩汤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o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枳实栀子鼓汤方▪牡蛎泽泻散方▪竹叶石膏汤方▪烧□散方o辨坏病脉证并治篇▪阳旦汤方(补)▪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方▪麻黄升麻汤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加桂汤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o辨温病脉证并治篇o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方▪甘草附子汤方o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四逆加人参汤方o辨可汗病脉证篇o辨不可汗病脉证篇o辨可吐病脉证篇o辨不可吐病脉证篇o辨可下病脉证篇o辨不可下病脉证篇o平脉法篇o辨脉法篇o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太阳上篇正误▪太阳中篇正误▪太阳下篇正误▪阳明篇正误▪少阳篇正误▪太阴篇正误▪少阴篇正误▪厥阴篇正误▪合病并病篇正误▪坏病篇正误▪痉湿暍病篇正误▪霍乱篇正误▪辨可下篇正误▪平脉法正误▪辨脉法正误▪太阳上篇存疑▪太阳下篇存疑▪阳明篇存疑▪少阴篇存疑▪坏病篇存疑▪痉湿暍病篇存疑▪辨不可汗病篇存疑▪辨不可下病篇存疑▪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附三阳三阴经各图▪附伤寒刺灸等穴图4.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o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o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大承气汤方▪栝蒌桂枝汤方▪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防己黄耆汤方▪桂枝附子汤方▪白术附子汤方▪甘草附子汤方▪白虎加人参汤方▪一物瓜蒂汤方o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地黄汤方▪百合滑石散方▪百合洗方▪栝蒌牡蛎散方▪百合知母汤方▪滑石代赭汤方▪百合鸡子汤方▪甘草泻心汤方▪苦参汤方▪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方▪升麻□甲汤方o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鳖甲煎圆方▪白虎加桂枝汤方▪蜀漆散方o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乌头汤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方o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黄耆桂枝五物汤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建中汤方▪黄耆建中汤方▪八味肾气丸方▪酸枣汤方▪大黄□虫圆方▪薯蓣圆方o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葶苈大枣泻肺汤方▪桔梗汤方▪甘草干姜汤方▪射干麻黄汤方▪麦门冬汤方▪皂荚圆方▪越婢加半夏汤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厚朴麻黄汤方▪泽漆汤方o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桂枝加桂汤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o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薤白半夏汤方▪赤石脂圆方▪薏苡附子散方▪茯苓杏仁甘草汤方▪橘皮枳实生姜汤方▪枳实薤白桂枝汤方▪人参汤方▪桂枝生姜枳实汤方o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附子梗米汤方▪大建中汤方▪赤圆方▪厚朴三物汤方▪大黄附子汤方▪厚朴七物汤方▪大柴胡汤方▪乌头煎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方▪乌头桂枝汤方▪瓜蒂散方o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麻子仁丸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o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柏叶汤方▪黄土汤方▪赤小豆当归散▪桂枝救逆汤方▪半夏麻黄丸方o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小半夏茯苓汤方▪小半夏汤方▪半夏加茯苓汤方▪五苓散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肾气丸方▪甘遂半夏汤方▪厚朴大黄汤方▪苓桂术甘汤方▪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十枣汤方▪大青龙汤方▪小青龙汤方▪木防己汤方▪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泽泻汤方▪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o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肾气丸方▪五苓散方▪白虎加人参汤方▪文蛤散方▪栝蒌瞿麦丸方▪蒲灰散方▪滑石白鱼散方▪茯苓戎盐汤方o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越婢加术汤方▪枳实白术汤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防己黄耆汤方▪越婢汤方▪防己茯苓汤方▪越婢加术汤方▪甘草麻黄汤方▪蒲灰散方▪麻黄附子汤方▪杏子汤方▪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桂枝加黄耆汤方o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桂枝加黄耆汤方▪大黄硝石汤方▪茵陈五苓散方▪小半夏汤方▪茵陈蒿汤方▪硝石矾石散方▪小建中汤方▪栀子大黄汤方o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小半夏汤方▪猪苓散方▪小柴胡汤方▪四逆汤方▪茱萸汤方▪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干姜散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大黄甘草汤方▪生姜半夏汤方▪文蛤汤方▪大半夏汤方▪茯苓泽泻汤方▪橘皮竹茹汤方▪橘皮汤方▪通脉四逆汤方▪诃黎勒散方▪大承气汤方▪小承气汤方▪白头翁汤方▪桃花汤方▪桂枝汤方▪栀子鼓汤方▪紫参汤方o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大黄牡丹汤方▪王不留行散方o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藜芦甘草汤方(缺)▪鸡屎白散方▪蜘蛛散方▪甘草粉蜜汤方▪乌梅圆方o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桂枝汤方▪桂枝茯苓丸方▪芎归胶艾汤方▪当归芍药散方▪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当归贝母苦参丸方▪葵子茯苓散方▪当归散方▪白术散方o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小柴胡汤▪大承气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方▪枳实芍药散方▪下瘀血汤方▪阳旦汤方▪竹叶汤方▪竹皮大丸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o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半夏厚朴汤方▪甘草小麦大枣汤方▪小青龙汤方▪泻心汤方▪温经汤方▪土瓜根散方▪旋覆花汤方▪大黄甘遂汤方▪抵当汤方▪矾石丸方▪红蓝花酒方▪当归芍药方▪小建中汤方▪肾气丸方▪蛇床子散方▪狼牙汤方▪膏发煎方▪小儿疳虫蚀齿方o杂疗方第二十三▪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长服诃梨勒丸方▪三物备急丸方▪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救卒死方▪救卒死而壮热者方▪救卒死而目闭者方▪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救卒死四肢不收失便者方▪救小儿卒死吐利不知是何病方▪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救溺死方▪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o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治食生肉中毒方▪治食六畜鸟兽肝中毒方▪治马肝毒中人未死方▪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治食牛肉中毒方▪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解毒之方▪脍食在胃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全书九十卷,清乾隆朝时由国家编著的大型医学丛书,由供奉内庭太医、太医院右判吴谦奉敕主编,后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与这套书籍相当高的评价。

在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乾隆皇帝下诏,由吴谦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这套丛书,历时三年完成。

为同类书籍中最为简明、完备、实用者。

本书共分15部,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中,《伤寒论注》中,收集了二十名医家的注解,内容极为详尽。

口诀的部份也极为实用,在本书刊行之后,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

本书也成为中国北方中医界最重视的一本套书,对于北方中医界有极深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编辑]。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医宗金鉴四十一卷)医宗金鉴四十一卷神之名义1。

形之精粹处名心,中含良性本天真,天真一气精神祖,体是精兮用是神。

【注】动植之物,一有其形,则形之至精,至粹之处,即名曰心。

动物之心者,形若垂莲中含天之所赋,虚灵不昧之灵性也。

植物之心者,即中心之芽,中含天之所赋,生生不巳之生意也。

此形若无此心,则形无主宰,而良性,生意亦无着落矣。

此心若无良性,生意,则心无所施用,不过是一团死肉,一枯草木之芽耳。

盖人虽动物之贵,而其中含良性与一切动物皆同,本乎天真也。

天真之气,分而言之为精,气,神。

故曰:以精为体,以神为用也。

合而言之,浑然一气,故曰:天真一气,精神之祖也。

神之变化2。

神从精气妙合有,随神往来魂阳灵,并精出入阴灵魄,意是心机动未形,意之所专谓之志,志之动变乃思名,以思谋远是为虑,用虑处物智因生。

【注】魂,阳之灵,随神往来,魄,阴之灵,并精出入。

盖神机不离乎精气,亦不杂乎精气,故曰:妙合而有也。

故指神而言,则神超乎精气之外。

指精气而言,则神寓乎精气之中。

意者,心神之机,动而未形之谓也。

志者,意所专注也。

思者,志之变动也。

虑者,以思谋远之谓也。

智者,以虑处物之谓也。

此皆识神变化之用也。

五脏神情3。

心藏神兮脾意智,肺魄肝魂肾志精,气和志达生喜笑,气暴志愤恚怒生,忧思系心不解散,悲哭哀苦凄然情,内生惧恐求人伴,外触骇然响动惊。

【注】五脏所藏七神:心藏神,脾脏意与智,肺藏魄,肝藏魂,肾藏精与志也。

五脏所生七情:心生喜:肝生怒,脾生忧,思,肺生悲,肾生恐也。

气和则志达,故生喜笑。

气暴则志愤,故生恚怒。

系心不解散,故生忧思。

凄心则哀苦,故生悲哭。

内恐外触非常事物,故生恐惧惊骇也。

神病治法朱砂安神丸4。

内生不恐心跳悸,悸更惊惕是怔忡,善忘前言曰健忘,如昏似慧恍惚名,失志伤神心胆弱,痰饮九气火相乘,清热朱连归地草,余病他门治法精。

【注】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失志,伤神等病,皆因心虚胆弱,诸邪得以乘之也。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全书九十卷,清乾隆朝时由国家编著的大型医学丛书,由供奉内庭太医、太医院右判吴谦奉敕主编,后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与这套书籍相当高的评价。

在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乾隆皇帝下诏,由吴谦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这套丛书,历时三年完成。

为同类书籍中最为简明、完备、实用者。

本书共分15部,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中,《伤寒论注》中,收集了二十名医家的注解,内容极为详尽。

口诀的部份也极为实用,在本书刊行之后,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

本书也成为中国北方中医界最重视的一本套书,对于北方中医界有极深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编辑]。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1.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

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

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

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

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如赤白兼化,白而兼赤之红色。

如青黄兼化,青而兼黄之绿色。

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

类似医宗金监的书籍

类似医宗金监的书籍

类似医宗金监的书籍篇一:中医十大经典丛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2.>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3.>原名>,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即问难>.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_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4.>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与>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_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5.>是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6.>为明-李中梓辑注.全书2卷.上卷有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病能3篇.书中将>重要原文节录归类,并加以注释.所选内容少而精,可概括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又分类清楚,注释简要,为研究>各家所推崇.7.>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十卷.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8.>,医方著作.八卷.本书即>卷二十六-三十三(亦有单行本).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方剂篇二:御纂医宗金鉴>,全书九十卷,清乾隆朝时由国家编著的大型医学丛书,由供奉内庭太医.太医院右判吴谦奉敕主编,后收入>之中.>中,给与这套书籍相当高的评价. 在乾隆四年(西元 _39年),乾隆皇帝下诏,由吴谦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这套丛书,历时三年完成.为同类书籍中最为简明.完备.实用者.本书共分_部,有>.>.>.>.>.>.>.>.>.>.>.>.>.>及>.其中,>中,收集了二十名医家的注解,内容极为详尽.口诀的部份也极为实用,在本书刊行之后,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本书也成为中国北方中医界最重视的一本套书,对于北方中医界有极深的影响力.参考文献[编辑]篇三: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中医书籍推荐书目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1.>,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2.>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3.>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4.>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一般而言,_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_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_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壹.四大基础:一>二.>(一)四诊:1.清代·>2.清代·林之瀚>(二)望诊:1.民国·曹炳章>2.清代·汪宏>(三)切诊:1.现代·李士懋>2.民国·张山雷>3.清代·赵文魁>4.晋·王叔和>(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 2.现代·欧阳锜>2.现代·姚乃礼著>3.秦伯未>,现代·姚乃礼>(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三.>1.现代·颜正华>1.明代·龚延贤>1.现代·王绪前>2.清代·吴洛仪>3.民国·张山雷>4.民国·张山雷>四.>1.清代·>2.现代·丁光迪>3.现代·刘子民>4.现代·陈潮祖>附:四小经典1.明·李时珍>2.明代·龚延贤>3.清·汪昂>4.清·陈修园>贰.四大经典一. 黄帝内经类:1>明·李中梓>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本科教材)或>3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4.马莳(明)>5.> 唐·杨上素5.明·张景岳>二.伤寒类1.现代·刘渡舟>讲稿.现代·刘渡舟>2.现代·胡希恕>.>讲稿,>3.清·柯琴>4.清·尤在径>5.现代·黄煌>6.现代·黄煌著>7.日本·汤本求真>8.民国·曹颖甫>三.金匮要略1.胡希恕>讲稿2.清·尤在径>四.温病类1.清·吴鞠通>2.李保顺>3.清·王孟英>4.民国·俞根初原著>五.神农本草经1.清·陈修园>2.药征(日·吉益东洞)3.药征续编(日·村井钝)六.难经民国·张山雷> 叁.针灸类 1.现代·周檐声>1.明·杨继洲>2.晋·皇普谧>。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卷御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伤寒论》后汉张机所著,发明〈〈内经》奥旨者也。

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 法无不备。

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有法有方。

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

今博集诸家注释,米其精粹,正其错讹,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万世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

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

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

荣,阴也。

风, 阳邪也。

寒,阴邪也。

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

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

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

荣卫具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

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

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

其条目俱详于本篇幅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太阳,膀胱经也。

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以为病也。

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

脉浮,表病脉也。

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

太阳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

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

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

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

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

卫即气中之,喋悍者也;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

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

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

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营气,卫气也。

【集注】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执曰:表即皮肤,荣卫丽焉。

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篇一:中医治半月板损伤一、郑怀贤《运动创伤学》1981 年第九章第九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胫骨损伤是常见的运动创伤,多见于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跳伞等项目。

半月板由纤维素软骨构成,有一定弹性。

位于股骨和胫骨的内共、外髁之间,分别称为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

每个新溪洲半月板有内外两缘和前后三片。

周缘较厚,中心较薄,横切面为楔形,上面凹陷,下面平坦,分别覆盖于胫骨上端两髁平面关节面上面,加深了关节面,而使股骨和胫骨的内、外髁关节面更相适应。

七个半月板的前方,有膝横韧带相连。

外侧胫骨前角附着在胫骨髁间棘的前方,前交叉韧带的后方,后角附着在髁间棘的后方,内侧半月板附着点的前方。

外侧半月板较小,但较宽,前后几乎等宽,前后两角相距很近,犹如 O 形。

它的外侧有关节囊和腘肌腱,故外侧半月板不与内侧外侧副腰椎相连,活动度较大。

我国人外侧半月板呈盘状者多,盘状半月板在关节内所占位置较大,又不灵活,容易受伤。

内侧脚踝前角附着在胫骨髁间前窝,前交叉韧带的前方,后角附着在胫骨髁间后窝,后交叉左膝的前方。

内侧半月板较大,如 C 形,前窄后宽,内缘薄,游离在关节腔内,外缘较厚。

下部缘的后半部与内侧副韧带相连上部而比较固定,前半部比较活动。

因此,在这两部的交界处常为扭转暴力汇集区,容易损伤。

有的语言学家发现发现半月板内有血管、在体部有来自膝中动脉与膝下动脉到蕨盲关节囊的分支,营养外侧 1/3。

半月板的前、后角,是由交叉韧带中的血管渗透侵入进入。

在半月板的中央部分无血液配给供应,营养供给主要来自关节腔内的滑液。

当半月板的边缘撕裂之时,可以愈合。

半月板随膝关节社会活动而发生移动,膝关节伸直时,半月板向前移动;屈曲时,半月板向后滑动;旋转时,半月板一个向前,一个向后。

膝关节屈伸时,半月板紧贴肋骨平台关节面上,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在半月板底下里面作前后运动。

膝关节旋转时,半月板与股骨内外髁关节面紧紧相贴,胫骨平台在作有胫骨下面作旋转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