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第十五、十六章知识要点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19章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19章知识点总结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一、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血液组成1.血管:人体内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只有动脉能跳动产生脉搏现象,“把脉”的“脉”指的是手腕部的桡动脉。
手臂上的“青筋”是静脉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
⑴心脏壁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左心室壁最厚⑵心脏四腔:(口诀:上房下室。
房连静,室连动)(3)左心房m(连通肺静脉c)左心室p(连通主动脉h)右心房e(连通上、下腔静脉a、g)右心室f(连通肺动脉b)。
心房与心室之间(房室瓣n)、心室与动脉之间(动脉瓣d),都有能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确保血流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静脉里含有静脉瓣)(4)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4)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同时进行)(1)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血液也就从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
(2)肺循环的过程中,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
肺动脉里的血液是静脉血,肺静脉里的血液是动脉血。
(肺循环中静脉里流动脉血,动脉里流静脉血;体循环中静脉里流静脉血,动脉里流动脉血)①无论是在体循环还是在肺循环中,血液总是由动脉流经毛细血管,再流向静脉。
②某人口服药物或注射针剂,药物最先在心脏的右心房出现。
③血压: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测量部位上臂肱动脉处健康成年人。
收缩压:12—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12kpa(60—90mmHg)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多次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多次超过90mmHg,就是高血压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1)红细胞是红色的,因为它里面有一种含铁的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容易分离。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五_十六章复习课件(新版)苏教版
C.物种A比物种B简单、低等
D.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
图Z2-1
[解析]由于物种B出现在较早的地层里,物种A出现在较晚的地层里,所以物种
B比物种A出现得早,根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可知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
总结提升(二)
体验中考
3. [2017·宿迁]下列关于生物化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生物化石都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证据 C.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D.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敌害的变异
总结提升(二)
[解析]首先枯叶蝶的体色存在着变异。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与环 境相似,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不是枯叶蝶为了应对敌害产生了体色随环 境变化的定向变异。敌害来临时,体色与环境差别较大的枯叶蝶容易被发 现而吃掉,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枯叶蝶腹部黄色,飞行时引人注目,落地 却如一片枯叶,不容易被发现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枯叶蝶 繁殖的后代,有的体色与环境一致似枯叶,有的与环境还有差别。敌害再 来时,又把体色与环境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而体色似枯叶的枯叶蝶活下 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枯叶蝶似枯叶,不易被天 敌发现,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出一批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这是
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B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数量多样性
[解析]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每个物种都 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题中的事例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多样性。
总结提升(二)
体验中考
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复习
总结提升(二)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16章知识点汇总
第15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的汇总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每一个价值对应的具体表现要分清)(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物质循环、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调节气候)、。
4.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的,也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种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的多样性。
5.生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调节气候方面有重要作用表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从无名小草中提取新药是价值。
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7.物种多样性的丧失,会造成生态系统失去。
8、丰富多彩的与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9.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多样性。
10.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的多样性.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控制的。
1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2),又导致物种种类和物种数量减少;(3)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
(4)、以及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1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和,。
(2)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主要场所:。
(3)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汇总1.生命起源的过程——(如氨基酸等)——(如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生殖、遗传)——原始大气的成分:、、、(注意:没有).2.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生命起源学说是生命起源的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本图16—2,完成米勒实验中的相关问题:①装置中的气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第16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通过视觉、听觉、嗅、味、触觉、温度觉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外膜中膜角膜——可以透过光线,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眼球壁虹膜——有色素,中央有瞳孔,可以透过光线眼球结构功能脉络膜——有色素,可以形成暗室睫状体——有平滑肌,其收缩、舒张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晶状体视网膜房水——水样液,位于角膜后,晶状体前,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像双凸透镜,曲度可变,能折射光线玻璃体——透明胶状物,可以透过光线,并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内膜:——光感受器,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_角膜_→房水→瞳孔→_晶状体(主要折射结构)→玻璃体→_视网膜_(形成倒立的缩小的物像)→_视神经_→大脑的一定区域(即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值得注意的是:成像的场所并不是视觉形成的场所。
3、近视: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_远_处的物体。
(远视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带_凸透镜)原因:晶状体调节负担过重,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眼球前后径过长_。
矫正:带凹透镜外耳:耳廓、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中耳:、鼓室、听小骨——传导声波半规管内耳前庭4、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或强光下,瞳孔会_缩小_,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看远物或弱光下,瞳孔会放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量,使视网膜能得到足够的刺激。
5、耳的结构和功能鼓膜6、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_听神经_→大脑的一定区域(即_听觉中枢_)→形成听觉7、用耳卫生:遇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使_咽鼓管_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8、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大脑:有感觉、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神经中枢,脑调节人体多种生理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_平衡组成脑干:有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脊髓_反射_功能:有基本反应的神经中枢周围神经系统传导功能:脊髓中的神经纤维,联系脑与躯体、内脏神经元神经:脑神经、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结构功能单位——: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起相联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l名词辨析:中枢神经系统——范围较广,是指脑和脊髓。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复习提纲
第十五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一、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管:物质运输的管道类型血流方向结构特点管壁弹性管腔血流速度动脉从心脏→全身厚大小快静脉从全身→心脏较薄小大(有静脉瓣)慢毛细血管从最小的动脉→最小的静脉极薄(仅一层上皮细胞)极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极慢2、血液:物质运输的载体1)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其它养料和废物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2)血细胞: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名称形态结构数量主要功能红细胞(含血红蛋白)无细胞核,两面凹的圆饼状,较大。
(血红蛋白—红色含铁蛋白质)最多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氧含量高时,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反之,易与氧分离)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最少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最小较多止血、凝血血细胞结构图3、心脏——物质运输的动力1)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脏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2)结构:四个腔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主动脉肺肺动脉肺肺静脉心脏结构图3)瓣膜:房室瓣;动脉瓣保证血液朝向一个方向流动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4)生理 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4、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O 2→组织细1)过程 胞,CO 2→血液)→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O 2→血液,CO 2→肺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循环示意图体循环:动脉血 静脉血 2)血液循环中血液性质的变化肺循环:静脉血 动脉血 概念 存在的血管 存在于心脏(左动右静)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肺静脉、其他动脉 心脏左侧:左心房、左心室 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肺动脉、其他静脉心脏右侧:右心房、右心室流动脉血 流静脉血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右心室 全身毛细组织O CO 左心室右心房主动脉血管网细胞2营养物质上下腔静脉肺动脉细血管网肺静脉CO 2O 2肺泡2废物左心房右心室血型:ABO 血型系统:A 型、B 型、AB 型和O 型 (5)输血与血型 AB 型:万能的受血者;O 型:万能献血者输血: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血液凝集为红细胞凝集)血量:成人体重的7%~8%;献血量200~300ml 注意:1)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数值低于正常值 2)发炎或白血病---------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3)血压: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第15、16章 阶段复习课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件
知识点二
动物的行为
6.(2011·长沙学业考)下列几种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A.蝗虫 B.蚯蚓 C.青蛙 D.黑猩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动物学习能力的理解。动物越高等, 学习能力越强,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本题中只有黑 猩猩是哺乳动物。
7.(2010·承德学业考)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
通过条件反射、尝试、顿悟、 印随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适应 特征
进化 趋势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 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学习行为 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 也越大
【特别提醒】①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后天学习 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学习等建立起来 的行为。 ②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有差别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强,反之越弱。
知识点一
动物的运动
1.(2010·海南中考)在静谧的红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白鹭在空中盘旋,鱼儿在水中穿梭,螃蟹在泥滩上“横行”。
上面所描述的几种动物,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A.飞行、游泳、爬行 B.飞行、跳跃、游泳
C.奔跑、游泳、爬行 D.飞行、游泳、行走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运动方式。白鹭属于鸟类,
第15、16章 阶段复习课
一、骨的结构
结构
位置及特点
功能
骨膜
骨表面结缔组织膜,有血管、 与骨营养、感觉、长粗和骨
神经、成骨细胞
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
密
位于骨外层和长骨骨干,致 密坚硬
骨质
质骨
松
长骨的骨骺部和骨干内侧, 蜂窝状
质
骨髓
骨髓腔和骨松质内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章_16章知识点
第五单元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复习一、基础知识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裸子植物的故乡”—(中国)。
2、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粮食、药材等)、(间接)价值(促进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等)、(潜在)价值(野生生物在提取新药物、改良品种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4、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就保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6、(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7、(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
建设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主要手段。
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请根据米勒实验,结合图16-2:(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原始大气的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氢气、氨、水蒸气等);(2)米勒实验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米勒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2.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第一步:从(原始大气)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步:从(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第三步:从(有机大分子)生成(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的摇篮:(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具有的特征:能够(生长、生殖和遗传)。
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4.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生物不断进化。
5.(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八年级上册生物15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生物15章知识点总结第十五章动物的行为1.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2.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本物种生存的基础。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3.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4. 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一些动物行为难以用观察法研究,科学家通过给一些动物个体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行为进行干预,从而获得该动物行为信息。
5. 先天性行为:(1)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2)特点:动物对某种行为的初次尝试。
(3)举例: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鸟类筑巢、蚂蚁做巢、母鸡孵卵、哺乳动物哺乳等。
(4)意义:使动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依靠经验生存下去。
6. 学习行为:(1)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2)特点: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3)举例:狗算数、海豚跳跃顶球等表演项目、信鸽送信、训练师训练海豚表演等。
(4)意义:提高动物的生存能力。
7.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为了生存需要与其他个体合作,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群体称为社会群体。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个体通过经验学习和模仿获得的一种行为。
8.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2)成员之间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
(3)对外界刺激一致作出相同的反应。
(4)每个成员都为群体而努力。
9. 社会行为的代表动物:(1)蜜蜂:蜜蜂为社会性昆虫,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
(2)白蚁:白蚁为社会性昆虫,由蚁王、蚁后和工蚁组成。
(3)狼:狼为群居动物,有头狼带领,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保护群体安全。
初二生物十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生物十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学是一个广泛且多样的领域,其中包括无数的知识和概念。
在初二的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生物的基础知识。
这篇文章将对初二生物的第十五章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十五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附加物的生物学、生理和健康问题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1. 附加物的生物学: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附加物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附加物可以是共生的,对宿主有益,也可以是寄生的,对宿主有害。
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共生与寄生的区别以及某些具体例子,如树根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
2. 肠道菌群:这一部分介绍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我们了解到肠道菌群是由多种细菌组成的,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加强免疫系统,并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3. 免疫系统:在这部分中,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保护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文章探讨了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的免疫反应,以及它们在抵御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
4.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一些无害物质的异常反应。
这一部分解释了过敏反应的原理和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灰尘等。
同时,我们还学到了过敏反应如何引发呼吸系统、皮肤等不同部位的症状。
5. 偏食与均衡饮食:这部分强调了均衡饮食对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了解到均衡饮食应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
文章还提供了一些建议,帮助我们避免偏食,并保持身体健康。
6. 饮食失调与疾病:这一部分讨论了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例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我们需要理解各种疾病与不良饮食之间的关系,并意识到正确的饮食习惯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7.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部分探讨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学习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适应性进化,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和种群分布的影响。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八年级生物第15章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第15章知识点第15章生殖与发育生殖是维持生命传承的基本体系,也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一、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授精或体细胞融合产生的新个体,具有与父母杂交、染色体重组等特征,能够产生基因的变异,增加基因多样性。
无性生殖是指单个体分裂或产生孢子的方式产生新个体,与原个体基本相同,没有基因重组,基因稳定性高。
二、雌雄生殖器官与配子的形成1.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2.雄性生殖器官:睾丸、输精管、前列腺、尿道和阴茎。
当配子成熟后,雌性生殖系统中排出卵子,雄性生殖系统中排出精子。
三、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人体生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初次生殖周期:女孩在12岁左右开始初次生殖周期,周期约为28天左右,排出一个卵子。
2.成熟生殖周期:女孩大约在18岁到45岁之间,生殖周期逐渐规律化,女孩每个月会排出一个卵子。
一旦卵子与精子结合,就会开始怀孕并进行妊娠。
在怀孕期间,胎儿会经历器官发育、孕期营养、出生等过程。
四、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是通过花和果实实现的。
花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
植物的有性生殖主要包括授粉、受精和胚胎发育。
受精后,胚珠会发育成果实,其中包含种子和种皮。
同时,植物还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包括萌芽、分株和扦插等方式。
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也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动物采用内受精,如鸟类、哺乳类等;有些动物采用外受精,如鱼类和两栖动物等。
在形态结构上,动物的胚胎会经历融合、分裂、分化和器官发育等多个阶段。
总之,生殖和发育是生命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对于维持个体和种群的稳定和进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二生物15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生物15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多个章节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下面,我将对初二生物15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的结构和功能是初中生物学习的重点。
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如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这些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对于理解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生物的内环境稳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人体内部环境的调节机制,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了解这些生理调节机制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第四章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类了解生命演化和传承规律的基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遗传的基本原理,如基因、染色体、基因的表达等。
此外,进化论也是该章节的重要内容,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宝贵财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分类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的生物分类群对于进一步探索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动物的不同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了解这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动物的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第七章动植物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相关的生态保护措施。
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章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与功能多细胞生物是生物界的一大类,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多细胞生物的构造和组成方式,如植物的根茎叶、动物的组织器官等。
生物八上15.16章复习提纲
达如蝗虫、蟋蟀等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 泳)
强调: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
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②动物的结构与运动方式相适应。如:蛙在水 中 用蹼游泳,在陆地上用发达的后肢跳跃,蜈蚣 靠步足 爬行,大象靠四肢行走。 ③同种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但以其中一种为主。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 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有利于个体 生存。 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 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 巢等。而后天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 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 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 有意义。
救一个人,要先救他的思维; 教一个人,要教他改变心态; 帮一个人,要帮他养成良好习惯; 助一个人,要助他自己做完事情; 授人以渔可以让人独立创造; 授人以鱼只会让人养成索取习惯; 改变思维和心态才可以令人蜕变。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一、动物的运动:
腕骨;扁骨:肩胛骨和肋骨;不规则骨:椎骨。
(2)骨的生长
长长:与骺端 软骨层的细胞 有关
长粗:与骨膜内的 成骨细胞 有关
(3)骨的结构: 骨膜: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神经起调节作用。 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会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与
骨的长粗和 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 骨密质: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 骨质: 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 骨髓:骨干中央的空腔(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 容纳着骨髓,骨髓有两种: 红骨髓:幼年时都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 骨髓 能。骨松 质的腔隙内始终保留红骨髓。 黄 骨髓:成年时骨干中央的腔隙内(骨髓 腔)的骨髓被脂肪取代转化为黄骨髓, 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失 血,贫血)能恢复造血功能。 强调:结构认识后,可以理解: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人体 有206块骨。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原因: 咽鼓管将咽和中耳的鼓室相连,
采取以上的措施可以维持鼓
② 如果患有咽炎、鼻炎等疾病,很容易导致中耳炎。原因:咽鼓管将咽和中耳的鼓室相连。
③ 不应用尖锐的物体清理耳垢。
一、人体中腺体的分类
第三节 人体激素调节
苏科版 八年级
生物上 册 知识
点总结
苏科版 八年级
生物上 册 知识
点总结
人体中有两种腺体 ,一种是有导管的分泌腺叫外分泌腺, 如汗腺、 唾液腺; 另一种是没有导管, 其分泌物 (激素)
一、人体的运动
人体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下,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牵引所附着的骨,
位于大脑的后下 方,分左右两个半球
在大脑的下方, 下端与脊髓相连
在脊柱的椎管 内,上端与脑相连, 下端至身体腰部。
外部是由神经纤 维密集的部位叫白 质;
内部是由神经元 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叫 灰质,呈蝶形。
苏科版 八年级
生物上 册 知识
点总结
的数量。
苏科版 八年级
生物上 册 知识
点总结
功能
大脑皮层中有许 多高级中枢:躯体运 动中枢、躯体感觉中 枢、语言中枢、视觉 中枢、听觉中枢和嗅 觉中枢
苏科版 八年级
生物上 册 知识
点总结
苏科版 八年级
生物上 册 知识
点总结
第十五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物质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一、血管
1、动脉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被称为脉搏(桡动脉),心脏每分钟的收缩和舒张的次数被称为心率,脉搏和心率一致。
负责调节人体某一项相应的生命活动的部分
叫神经中枢。如:大脑中皮层上的躯体运动中枢等,脊髓上的膝跳反射中枢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八年级生物上册重要知识点(第16章)第16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通过视觉、听觉、嗅、味、触觉、温度觉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外膜中膜角膜——可以透过光线,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眼球壁虹膜——有色素,中央有瞳孔,可以透过光线眼球结构功能脉络膜——有色素,可以形成暗室睫状体——有平滑肌,其收缩、舒张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晶状体视网膜房水——水样液,位于角膜后,晶状体前,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像双凸透镜,曲度可变,能折射光线玻璃体——透明胶状物,可以透过光线,并有一定的折射作用内膜:——光感受器,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_角膜_→房水→瞳孔→_晶状体(主要折射结构)→玻璃体→_视网膜_(形成倒立的缩小的物像)→_视神经_→大脑的一定区域(即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值得注意的是:成像的场所并不是视觉形成的场所。
3、近视: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_远_处的物体。
(远视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带_凸透镜)原因:晶状体调节负担过重,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眼球前后径过长_。
矫正:带凹透镜外耳:耳廓、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中耳:、鼓室、听小骨——传导声波半规管内耳前庭4、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或强光下,瞳孔会_缩小_,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看远物或弱光下,瞳孔会放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量,使视网膜能得到足够的刺激。
5、耳的结构和功能鼓膜6、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_听神经_→大脑的一定区域(即_听觉中枢_)→形成听觉7、用耳卫生:遇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使_咽鼓管_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8、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大脑:有感觉、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神经中枢,脑调节人体多种生理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_平衡组成脑干:有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脊髓_反射_功能:有基本反应的神经中枢周围神经系统传导功能:脊髓中的神经纤维,联系脑与躯体、内脏神经元神经:脑神经、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结构功能单位——: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起相联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l名词辨析:中枢神经系统——范围较广,是指脑和脊髓。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16章复习提纲
第15章动物的运动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水母是漂浮运动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空中: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蝙蝠属于哺bu乳类动物)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2、动物运动的形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骨髓: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北师大生物学年级八上第15-20章速记清单
8.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_分工合作__,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的行为。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1.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
19.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疑难点1: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
1.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器官,骨膜上有神经和血管,内侧有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因此在骨折后需要重点保护好骨膜。骨的长长与骺端的软骨层细胞有关。
2.关节由关节囊、关节腔和关节面三部分构成,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与其牢固性有关,关节腔里的滑液和关节软骨与其灵活性有关。
2.动物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称为_取食行为__。
3._同种__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_食物__、_配偶__、__领域__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行为。在攻击行为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动物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以保卫自己的领域的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3.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借助_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__,使__自身行为__发生适应变化的过程。具有学习行为的动物能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学习行为更有利于__生存___和___繁衍___。
4.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后天学习行为越复杂,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习惯化。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行为的发生可以分为__先天性行为__和__后天学习行为__。根据功能和特点分为_取食行为__、__攻击行为__、__领域行为__、__防御行为__、_繁殖行为__、_节律行为__和__社群行为__。
八年级生物第十五、十六章知识要点
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要点1.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丰富多样的生命现象时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也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由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的,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是遗传多样性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直接价值体现在是人类和家畜、家禽的食物来源;间接价值是巨大的,不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方面发挥作用,还有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潜在价值体现在从野生生物中开发新药、改良生物品种等。
4.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它们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5.丰富多彩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维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6.物种数量的锐减不仅威胁到了物种多样性,也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从而使遗传多样性也面临严重的威胁。
7.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破坏性加剧使野生生物栖息地遭到改变和破坏;各种野生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物种种类和物种数量的减少,使得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生物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如过量开采、过渡捕捞、过渡放牧、乱捕滥采等;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
8.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是在濒危生物原来的生活区域对其实施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9.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栖息地对其进行的特殊保护和管理,也就是就地保护的补充。
建设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要点
1.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丰富多样的生命现象时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也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生态系统多样性
是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由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的,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是遗传多样性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直接价值体现在
是人类和家畜、家禽的食物来源;间接价值是巨大的,不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方面发挥作用,还有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潜在价值体现在从野生生物中开发新药、改良生物品种等。
4.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它们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
作用。
5.丰富多彩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维
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6.物种数量的锐减不仅威胁到了物种多样性,也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从而使
遗传多样性也面临严重的威胁。
7.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破坏性加剧使野生生物栖
息地遭到改变和破坏;各种野生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物种种类和物种数量的减少,使得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生物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如过量开采、过渡捕捞、过渡放牧、乱捕滥采等;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
8.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是在濒
危生物原来的生活区域对其实施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9.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栖息地对其进行的特殊保护和管理,也就是就地保护的补
充。
建设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10.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明水平。
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要点
1.化石等证据表明生物是进化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17世纪初,范·海尔蒙特提出了生命起源的“自生论”。
其实,“腐草为萤”、“腐肉生蛆”
微生物可以“自生”(肉汤腐败),实验证明都不是自生的。
3.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米勒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原始
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4.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无机分子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是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
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生命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5.原始大气中含有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等,主要来源于火山喷发。
米勒实验模拟原始
大气环境,实验时,米勒向装置中输入了原始大气可能具有的水蒸气、氨、氢气和甲烷等,采用电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结果得到了许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6.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科学家还通过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为生物进化找到了更多重要的证据。
7.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生物化石真实的记录了生物进化的
历程。
8.马的进化历程有较完整的化石证据,从始祖马到现代马进化历程大约经历了5000万年,
期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趋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
9.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
始祖鸟
大小如乌鸦,具有羽毛,这些特征和鸟相似。
而它的两翼前段生有三个趾爪,嘴里长有牙齿,尾长并有尾椎骨,这些特征又和爬行动物很相似。
1996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朝阳区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体型似鸡,没有牙齿,有羽毛印迹。
这些都为爬行类进化为鸟类提供证据。
鸟类进化是由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辽西鸟—始祖鸟—孔子鸟。
10.科学家们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
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这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
11.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生物“进化树”形象而简明地表示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程。
其中,某些古代两栖类进化为原始爬行类,原始爬行类进化为古代爬行类,古代爬行类进化出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
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是节肢动物,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是爬行动物,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植物是种子植物。
12.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生
物不断的进化。
无数证据表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13.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历时5年进行环球考察,沿途仔细观
察了地质和生物,深入比较了各种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详细分析了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这一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14.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进化与所取食有关。
地雀的进化是不定向的。
自然界生物进化
普遍存在变异情况,变异是不定向的,能遗传的变异(有利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并进化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以产生新生物类型。
15.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被称为自然选择。
16.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发现了澄江动物化石群,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17.直到18世纪,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首次把人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
高等的动物。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学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的观点。
18.人类起源于古猿。
主要的证据是埃及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中,门齿小类似于人,而犬齿、
前臼齿和臼齿都比较大,类似猿。
19.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是人类的进化大约分为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
人阶段。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20.南方古猿还带有一些古猿特征,如弯曲的指骨、前凸的犬齿和较小的脑颅。
它们是能够
两足直立行走的古猿。
能人脑容量较大,已经具有了语言能力。
直立人是人类进化中一个关键的阶段,最早用火,开始狩猎,能奔跑,制造石器,具有语言能力。
智人已经身穿缝制的兽皮衣,使用简单的工具,随着双手和智能的不断进化发展,智人最终进化为现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