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二章基础知识(ZL老师出品)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应用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涉及了一些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和性质均相同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元素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和结构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三、混合物的分类混合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的是组成均匀,各个组分无法被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分不均匀,可以通过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四、纯物质的分离纯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物理方法包括过滤、浓缩、蒸馏等,适用于分离混合物的组分。

化学方法则依靠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分离。

五、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转化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符号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

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不会产生增加或减少,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表示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的最简整数比。

总结: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类、纯物质的分离、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科学的一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能以及一些常见化学反应。

第二章是化学九年级课程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并通过举例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合物,比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节: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核心的电子云构成。

每个类型的原子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元素的属性。

当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形成了分子。

分子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

它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是发生反应的起始物质,而产物则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条件可以包括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H2 + O2 → 2H2O。

在这个方程式中,2H2和O2是反应物,2H2O是产物。

第四节:化学式和化学计量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和分子的组成。

它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数量。

例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其中C表示碳,O表示氧。

化学计量是指确定一种物质中各个原子或离子的相对数量。

化学计量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推导。

例如,二氧化碳中碳和氧的相对数量为1:2。

第五节: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正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负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原子间的电荷转移。

例如,氯原子(Cl)接受一个电子后成为氯离子(Cl-)。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第两章知识点梳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科,而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关于化学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化学元素之间的组合与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在化学世界中,物质分为基本粒子和化合物两大类。

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们可以简单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元素是指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由一个或多个原子构成,每个元素可以用标志性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氢元素的符号为H。

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比例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用元素符号加上相应的下标来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二、离子与化学式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类。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带正电的离子,而阴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带负电的离子。

在化学式的书写中,我们用方括号“[ ]”表示一个离子,且在括号的上方写明离子的电荷,例如:[Na+]、[Cl-]。

当化合物中含有两种或更多种离子时,我们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其化学组成,如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表示它由一个钠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组成。

三、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原有物质被改变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具有质量守恒的特征,即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实际上,当化学反应发生时,原有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但是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之和是相等的。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已知一个反应物的质量和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就可以通过质量的计算得到其他物质的质量。

结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组合规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原子结构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质量,电子则负责维持原子的电中性。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的化学组合方式结合而成。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起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元素的特性。

我们也要理解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

3. 物质的性质在这一部分,我们要深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比如燃烧、氧化等;而物理性质则涉及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颜色、硬度等。

二、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比如物态变化;而化学变化则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发生的变化,比如金属被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等。

理解和区分这两种变化对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至关重要。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要学习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比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等。

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实验中及生活中能够准确地处理化学变化至关重要。

三、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在学习原子结构的我们还要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具体构成以及它们的作用。

2.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相同或不同原子化合而成的粒子,而离子则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理解分子和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至关重要。

四、化学式和化合价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元素的个数的符号组合。

九年级的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的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的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第二章的化学知识点。

这一章节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元素、化合物、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元素元素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单位,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每个元素都由一个固定的原子种类组成,并且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

元素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

此外,元素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二、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复杂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其他化学手段形成。

化合物的性质往往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不同,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

例如,水(H2O)是氢和氧元素的化合物,具有液态、无色、无味等特点。

三、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来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比例关系。

化学式中的化学符号表示元素,而下标表示相应元素的原子数目。

例如,H2O表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水分子。

化学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描述化合物的组成。

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以化学式为基础,用化学符号和反应条件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通常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通过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化学反应。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九年级的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领域的基础概念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些知识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概念,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反应及其背后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中。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社会和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开拓他们在化学领域的视野和能力。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用(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教病人、登山、潜水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气气中燃烧: S+Q一SOe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境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0a——FeO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状态的改变、体积的变化、形状的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表现为发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形式。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3)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块状固体要用镊子;取用粉末药品要用药匙或纸槽;有些块状固体如大理石等可直接用镊子夹取。

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较多液体时用倾倒法;取用较少液体时用滴管。

固体试剂的称量:先调“0”定“量”,即先调节天平平衡,再固定游码,最后读数。

称量时左物右码,药品的质量=砝码+游码。

如称量5.0g药品时,先调“0”定“量”,再放上5g砝码,然后把游码移到0.0处再读数。

注意:若称取的是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如:氢氧化钠。

液体试剂的量取: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或仰视都会使读数不准确。

若要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20ml 量筒。

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熄灭酒精灯:使用酒清灯时,要注意“灯帽”的使用—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

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连接仪器时,先将导管一端湿润(起润滑作用),旋转插入;连接玻璃导管和橡皮塞时,先把玻璃导管用水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材中,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物质的构成1.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如氢、氧、铁等。

2.化合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

3.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如空气、土壤等。

二、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离子:由于原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带电的粒子,有正离子和负离子之分。

2.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吸电子或互相吸引形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性质,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2.物理性质:物质在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熔点、密度等。

3.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氧气与铁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

4.物理变化: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四、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2.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反应过程。

3.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也称为中和反应。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

六、溶液1.溶液的组成与性质:溶质和溶剂混合后形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七、与空气有关的气体1.氧气: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燃烧和呼吸的必需气体。

2.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也是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分辨不同的化学反应,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请你说出物质的简单分类。

2.分子是: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基本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在不停地运动;③分子之间有间隙;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物质的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构成新物质。

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物体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隙变化引起的;酒精挥发、远处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

4.因氢气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燃烧(或点燃爆炸)的反应方程为:2H2+O2====2H2O;它能作燃料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性,它作燃料的最大优点是:产物是水,无污染。

5.电解水的现象是:电极上产生气泡。

"负氢多"的意思是:负极产生H2,体积多;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H2↑+O2↑;电水得到结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电解时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6.净化水的方法常有: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7.过滤能除去水中的哪类物质?难溶于水的物质;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8.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靠玻璃棒倾倒,玻璃棒下端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靠烧杯内壁9.加明矾对净化水起作用:吸附加快沉降,除去水中的异味或色素用的物质是:活性炭或木炭10.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搅拌,泡沫多的是软水,浮渣多的是硬水;把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实验室蒸馏和生活中煮沸11.地球上总水资源丰富,但是淡水资源不足12.爱护水资源从哪两方面着手?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上(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N2、O2、CO2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蔗糖水等。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KClO3、SO2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如碳的燃烧、磷的燃烧、硫的燃烧等。

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如水的电解。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如铁生锈、物质燃烧等。

空气的成分和用途:氮气(N2):约占空气体积的78%,常用作保护气。

氧气(O2):约占空气体积的21%,用途广泛,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可用作保护气、霓虹灯填充气等。

二氧化碳(CO2):约占空气体积的0.03%,可用于灭火、制汽水等。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如PM10、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

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各个概念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条件,了解空气的成分和用途,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同时,要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化学初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初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初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的实验方法一、实验的基本要求1. 实验的准备实验前要做好仔细的准备工作,检查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是否齐全,摆放整齐,检查实验步骤和安全措施等。

2. 实验的操作实验时要认真操作,不能马虎,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3. 实验的记录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要准确、清晰,便于结果分析。

4. 实验的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5. 实验的安全措施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佩戴实验服、眼镜、手套,防止发生意外。

二、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1. 加热利用火焰或加热器将物质加热,可以观察到物质的变化,例如:固体变成液体、气体等。

2. 撇渣在反应容器中,当产生沉淀时,将上清液倒掉,然后将沉淀与适量的水重新搅匀,使其悬浮,然后再把上清液倒掉。

3. 过滤将不溶于溶剂的固体物质与溶剂混合,然后通过滤纸将固体物质过滤出去,留下溶液。

4. 蒸发将溶液置于水浴上,加热使其蒸发,最终得到溶质的固体残留物。

5. 升华将升华物质放入升华烧瓶中,通过升华烧瓶底部的加热,升华物质升华后,重新凝华成固体。

6. 结晶使溶质在溶剂中充分溶解,然后缓慢的加热蒸发,最后得到固体残留物。

7. 反应生成气体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可利用气体生成装置进行收集和观察分析。

8. 化合物的分解将化合物加热,观察化合物的分解情况,例如:碳酸氢铵的分解,硫酸铜的分解等。

9. 化合物的合成利用适当的原料,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得到合成物质,例如: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双分解反应等。

10. 实验室天平的使用实验室天平是测定物质质量和化合物的成分比例的重要工具。

11. 毒性试验有些化合物或物质对人体有毒,进行毒性试验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佩戴防护用具。

三、化学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1. 锅盖不可离开、漏掉、歪斜或摇晃;操作过程中,要小心每一步骤,不可马虎。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与化学有关。

而九年级的化学学科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归纳和总结。

1. 原子和元素:在化学世界中,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而元素则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的原子所组成。

我们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例如,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非金属元素则相对较差。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 化合物和分子:当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化合物。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可以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

方程式的左边称为反应物,右边称为生成物。

在方程式中,化学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目必须保持平衡。

5. 酸碱性: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到酸和碱。

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相互转化。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例如酚酞和酸碱指示剂。

7. 盐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氢氧化物和酸的反应。

8. 分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是指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又称为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9.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指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单位为克/摩尔。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将学习到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见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等重要知识点。

二、知识点详细内容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变化。

-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符号表示。

3.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其关系。

- 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4. 常见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 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实例。

5. 酸碱与盐- 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

-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 常见酸碱反应及中和反应。

- 盐的定义、性质及常见盐的举例。

6.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识别。

-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7. 实验操作- 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 实验室安全规则。

- 典型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部分1. 物质的鉴定- 利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物质鉴定的方法。

- 实验操作示例:金属的鉴定、酸碱的鉴定等。

2. 化学反应的观察- 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的过程。

- 实验操作示例:中和反应的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观察等。

3. 实验室制备- 制备简单化合物的实验方法。

- 实验操作示例:制备氧气、氢气等。

四、习题与应用1. 习题-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设计题等。

- 习题解答与分析。

2. 应用-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案例分析:食品中的酸碱性、家庭清洁剂的选择等。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以及熟练进行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包括离子和离子键、共价键、电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离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分子组成的。

它们可以通过损失或者获得电子来形成。

当电子被转移时,原子或分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者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

离子键是一种电性键。

当一个金属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时,它可以和一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轨道上的电子接近,同时能够吸引这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向金属原子上引。

这样,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吸引力很强的离子键。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

当两个非金属原子相遇时,它们不能像金属原子那样失去或获得电子,所以它们就可以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电子对在原子核和核之间互相靠拢,使得两个原子之间的能量达到最低,从而形成最稳定的结构。

电子结构是指描述原子中电子位置和运动情况的理论模型。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原子中分布在一系列能级上,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电子结构的描述方式包括核电子数量和能级能量的表示。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对元素进行分类的工具。

它将元素按照电子结构的规律进行排列,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垂直列中。

元素的周期性属性和性质规律可以通过周期表来直观地展示和理解。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每个元素的方格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周期表分为主族、过渡族和稀有族等不同区域。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过渡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稍微复杂一些。

除了上述基础知识点,本章还涉及了一些相关的应用知识,例如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的练习加深理解和应用。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离子方程式、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化学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溶液中的离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并分别标注它们的电荷数。

离子方程式为我们解释了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和反应过程,是理解溶液反应的重要工具。

要写出离子方程式,首先需要了解溶液中不同离子的配位数和电荷数。

根据离子的电荷数,可以确定反应中配位数相等且电荷数相反的离子,从而写出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具有明确的物质组成和反应过程,可以清楚地描述溶液中离子的行为。

二、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溶液。

有机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无机物溶解在水等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溶解是溶液形成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逐渐离开原来的固态或液态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溶液中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羟离子结合生成水,而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酸碱指示剂是用于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化学物质。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通过酸碱指示剂的改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液的酸碱变化。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它们在不同酸碱性质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

除了酸碱指示剂,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方法来检测酸碱中和反应。

pH计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仪器,可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质,通过检测溶液的电离子浓度来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七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等的科学。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我们对化学的认知只是刚刚起步。

在化学的学习中,第二章是我们化学生涯的重要一步,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化学元素和化学符号标记,是我们后续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

下面,我将围绕这个主题,为大家介绍七年级化学第二章的知识点。

一、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指具有特定原子序数和原子属性,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的物质。

在化学元素的命名上,根据元素的特性和研究的需要现行的命名规则采用了两种方式,即中文和外文名。

中文命名中,汉字用于表示元素的名称,如氧、铁、金等。

外文命名则是利用国际化学、纯粹和应用化学联盟(IUPAC)规定的名称,利用英文字母和拉丁字母组成单词,如 Oxygen、Iron、Gold等。

二、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所含的质子数或组成原子的基本微观粒子,是元素的基本性质。

原子序数是元素的特定标识,也是一种重要的分类方式。

根据原子序数的大小,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三类。

三、化学符号标记化学符号标记是一种简洁明了的化学元素符号系统,用来表示化学元素。

化学符号标记由拉丁字母或者拉丁字母加希腊字母构成,代表了化学元素的本质属性。

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需要记诵的化学符号标记很多,这需要我们下大量的功夫进行记忆和掌握。

除此之外,在化学式的书写中,也需要我们掌握特定的书写规范,如通过方氧化钾来表示氧化钾分子等。

四、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用来系统地展示所有元素的性质特征,自然地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是以原子序数为基础的,元素按照周期或者各类别从头到尾的顺序排列。

元素周期表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

总结在七年级化学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元素、原子序数、化学符号标记以及化学元素周期表等重要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第二章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上第二章知识要点
1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2
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
13
元素的分类元素符号的意义
14
阴阳离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
15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16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7
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的书写
18
原子和离子数目的表示
第二章知识要点
序号
考点
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3
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
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粒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观示意图判断纯净物混合物
5
空气污染及防治
6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7
分子的特性
8
相对原子质量
9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
10
从分子角度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化学方程式: 4P + 5O 2点燃2P 2O 55、注意事项: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4、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学习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就是记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6中考化学实验知识点。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一)1.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缓慢氧化作用2.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A.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当温度下降,氧气可以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氧,甚至淡蓝色的固态氧。

B.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能够用排水法收集;C. 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所以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选择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的原则排水法的条件:1)不易溶于水2)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排空气法的条件: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有一定的差值,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选择向上排空气法,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则选用向下排空气法2)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3)无毒若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时,我们从制得气体的纯度考虑,一般选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主要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和助燃性A.氧气与木炭燃烧现象:在空气中被点燃,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的气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注意:我们在做木炭在氧气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要注意将燃烧匙由上往下慢慢移动,为了使木炭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使反应完全。

B.氧气与铁丝反应现象:在空气中,铁丝不能被点燃;在氧气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a. 在反应之前,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细沙,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b. 燃烧之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为了使空气与铁丝充分接触,容易聚热c. 将铁丝绕在火柴上的目的是引燃铁丝,使铁丝较快提高温度d. 当火柴的火焰接近铁丝时,将铁丝慢慢伸入集气瓶,否则木柴燃烧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实验失败C.氧气与蜡烛反应现象:在空气中,蜡烛被点燃产生黄白色火焰,有少量的黑烟产生;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剧烈燃烧,并且产生白色火焰,在集气瓶壁上出现水珠,没有烟,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二章复习资料一、空气中成分研究1.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来分大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为0.03%。

注意:如果是质量,应该按照公式计算例如:ω(O 2)=)()(2空气m O m ×100%=)()()()(22空气空气V O V O ρρ×100%=)()(2空气ρρO ×21%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1)实验原理:磷(P )+ 氧气(O 2)−−→−点燃五氧化二磷(P 2O 5)(2)实验现象:点燃红磷,未打开止水夹时,观察到锥形瓶中产生大量的白烟,瓶壁发热;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锥形瓶中,体积大约占容积的1/5,白烟逐渐消失。

(3)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大约占体积的1/5。

(4)实验思考: a .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该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并且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b .你能从该组实验中获得哪些结论?答: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大约占1/5;氮气难溶于水;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3.空气污染问题(1)污染来源:工厂的废气,汽车的尾气,矿物燃料的燃烧等(2)污染分类:粉尘(可吸入悬浮颗粒)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3)污染危害:对人体有害,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4)污染防治:工厂的废气实行先处理后排放;汽车中安装尾气净化装置;使用脱硫燃料或开发清洁能源。

4.空气中其他气体的性质及用途(1)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通常我们使用氮气做保护气,制取化肥,液氮也用于医疗手术。

(2)稀有气体,旧称惰性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

氦气由于密度很小,不容易发生爆炸,可以用来做氢气球;氖气用来做防雾灯,一般发红光;氙气用来提高灯的发光强度。

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就是混合物。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

二、氧气的有关内容1.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缓慢氧化作用2.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A.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当温度下降,氧气可以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氧,甚至淡蓝色的固态氧。

B.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能够用排水法收集;C. 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所以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选择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的原则排水法的条件:(1)不易溶于水(2)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排空气法的条件:(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有一定的差值,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选择向上排空气法,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则选用向下排空气法(2)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3)无毒若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时,我们从制得气体的纯度考虑,一般选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主要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和助燃性A .氧气与木炭燃烧现象:在空气中被点燃,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 2)−−→−点燃二氧化碳(CO 2)注意:我们在做木炭在氧气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要注意将燃烧匙由上往下慢慢移动,为了使木炭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使反应完全。

B .氧气与铁丝反应现象:在空气中,铁丝不能被点燃;在氧气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 2)−−→−点燃四氧化三铁(Fe 3O 4)注意:a . 在反应之前,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细沙,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b . 燃烧之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为了使空气与铁丝充分接触,容易聚热c . 将铁丝绕在火柴上的目的是引燃铁丝,使铁丝较快提高温度d . 当火柴的火焰接近铁丝时,将铁丝慢慢伸入集气瓶,否则木柴燃烧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实验失败C .氧气与蜡烛反应现象:在空气中,蜡烛被点燃产生黄白色火焰,有少量的黑烟产生;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剧烈燃烧,并且产生白色火焰,在集气瓶壁上出现水珠,没有烟,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结论: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现象越剧烈。

D .缓慢氧化物质能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腐蚀、食物的腐败、肥料的腐熟等。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知识联系:A .氧气与镁带的燃烧现象:剧烈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发出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 2)−−→−点燃氧化镁(MgO )生活应用:照明弹、烟火注意:先用砂纸将表面的氧化膜去除后在点燃;a . 应该用坩埚钳夹住镁带b . 实验时,在镁带下方要放有石棉网,防止高温生成物烫坏实验桌B .氧气与白磷燃烧现象:放出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的固体文字表达式:磷(P )+ 氧气(O 2)−−→−点燃 五氧化二磷(P 2O 5)生活应用:烟雾弹,去除灯泡中的氧气等C .氧气与氢气的燃烧现象: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用一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壁出现水雾。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氧气(O 2)−−→−点燃水(H 2O )D .铜与氧气反应现象:铜丝不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加热后,在红色的铜丝表面有黑色的固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铜(Cu )+氧气(O 2)−−→−加热氧化铜(CuO )用途:实验室一般用铜丝来去除混合气体中的少量氧气3.氧气的用途(1) 支持燃烧:液态氧作为火箭的助燃剂(助燃性),炼钢需要氧气(提高反应炉中的温度),氧炔焰用来气焊与气割(2) 提供呼吸:潜水员和太空飞行员携带的氧气罐4.氧气的制法(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a .具体过程b .原理: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氧气的沸点高于氮气的沸点c .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法A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b .反应物状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c .反应条件:加热d .注意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d .实验步骤: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 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B .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b .反应物状态:过氧化氢(无色液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状固体)c .反应条件:不需加热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降温加压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二氧化锰d.注意事项: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并且使用分液漏斗时,要求固体为不溶性的块状固体b). 导气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f). 催化剂:一变(改变反应速率),两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C.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三、二氧化碳的有关内容1.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

消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江河湖海的溶解作用2.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

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变成液态二氧化碳,甚至固态二氧化碳。

B.密度比空气大(标准状况下,1.97g/L),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C.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加压可以增大溶解量,制汽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二氧化碳不能提供呼吸,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在进入地窖或久置不用的防空洞之前,需要做灯火实验实验:阶梯蜡烛熄灭实验现象:当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倾倒于烧杯中时,其中的蜡烛由下而上逐渐熄灭。

原因:a. 二氧化碳气体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b.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沉积在下面。

B.二氧化碳不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实验:二氧化碳通入含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原来的紫色变成红色,加热该液体后,试液中出现大量气泡,石蕊试剂重新变成紫色。

原因: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而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CO2)+水(H2O)—→碳酸(H2CO3)二氧化碳(CO2)+水(H2O)碳酸(H2CO3)加热——→判断: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错)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了碳酸,从而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而非二氧化碳。

C.与澄清石灰水(即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CO2)+ 氢氧化钙[Ca(OH)2] —→碳酸钙(CaCO3) + 水(H2O)(该反应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