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小学科学3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

小学科学3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使用水来计量时间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水来计量时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方法,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这个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 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和测量时间的方法之一是使用水。
2. 学会通过使用水来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3. 提高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容器、一根长而细的管子、一只标注有分钟刻度的计时器、纸和铅笔。
2. 实验设置:在教室内或室外放置一个容器,然后将管子放入容器中,确保管子的一端接触水,并且保持水平。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和引导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如何测量时间吗?有哪些常见的方法?2. 引导学生思考:使用水来计量时间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你认为这是如何工作的呢?让学生展开讨论。
3. 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使用水来计量时间,并学习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步骤2:实践操作1. 将实验材料分发给学生,并解释操作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他们将测量从水中流出的时间并记录结果。
3. 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需要观察水从管子中流出的速度,并记录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
4. 学生进行多次实验:每个小组进行三次或更多次的实验,以提高准确性。
5. 学生总结结果:他们将比较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步骤3:探究和讨论1.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不完全相同?你认为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 学生探究:学生可以尝试改变某些条件来观察是否会对水流速度产生影响,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4:归纳和总结1. 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进行比较:他们将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找出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
2. 学生总结结论:使用水来计量时间可以通过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来完成。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用水测量时间》优质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古人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2.经历记录50、100、15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及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合作、规范地完成滴漏实验,收集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烧杯两个、适量的水、电子表【教学流程】一、导入1.在生活中有很多计时工具,比如手表、闹钟、手机等。
2.出示古代的水钟图片,学生尝试推测工作原理。
揭示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滴漏实验探究(一):测量积聚10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1.出示简易水钟,引出问题:流完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教师示范,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
3.小组内讨论分工,交流分工情况。
4.第一次实测,交流数据。
5.推测:如果再测一次,时间会怎样?说出推测的理由。
6.第二次实测,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流100毫升水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探究(二):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1.出示古代泄水型水钟图片,假设流100毫升水正好是100秒,推测50、150毫升各需要多少时间?说说推测的理由。
2.讨论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测量,交流实验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先快后慢。
并尝试解释水流速度不均匀是由于水位高低变化引起的。
三、理解水钟的计时原理和发展1.再次出示古代泄水型水钟,讨论50秒、100秒、150秒的时间刻度线如何标记?认识泄水型水钟存在的问题。
2.思考并交流:如何改进水钟,使流水速度均匀。
3.再次出示古代水钟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工作原理。
4.认识第二种受水型水钟,理解计时原理。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用水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和误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和用水测量时间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实验器材(水、容器、计时器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自来水的水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 演示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蒸发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5. 用水测量时间: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如利用水滴下落的时间来估算高度差等。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尝试用水测量时间,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和误差。
八、拓展活动1. 学生进行一个拓展实验,如水的过滤实验,进一步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水质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水资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九、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和拓展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十、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水循环的短文,深入研究一个具体的水循环环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实验,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实验。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_40284 教学目标:1. 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3.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时器、不同容量的容器、水龙头、实验记录表;2. 学生准备: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1 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展示不同容量的容器,并问学生这些容器之间有何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用水测量时间,你们会如何做?步骤2 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和意义1. 教师简要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通过测量水从一个容器流出所需要的时间,来计算时间的长短。
2. 教师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意义:用水测量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时间的概念,并培养我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步骤3 演示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1. 教师示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a. 将一个容器放在水龙头下,打开水龙头,让水流满容器;b. 开始计时,同时关闭水龙头;c. 当水完全流出容器时,停止计时;d. 记录用水测量时间。
2. 教师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步骤:放置容器、打开水龙头、计时、关闭水龙头、记录用水测量时间。
步骤4 实践用水测量时间1. 学生分组合作,每组分配一个容器和一个计时器。
2. 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践用水测量时间,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进行多次实践,尝试不同容器的用水测量时间。
步骤5 数据分析和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将用水测量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学生讨论不同容器的用水测量时间是否相同,为什么?3. 学生讨论用水测量时间和容器的容量是否有关系,为什么?步骤6 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讨论用水测量时间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步骤7 拓展练习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选择不同容量的容器进行用水测量时间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探索和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活动充满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计时器、水、容器、滴管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原理讲解、时间换算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用水测量时间。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热情。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能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容器等。
2.准备实验教材和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教材和课件,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用水测量时间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地用水测量时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定量的水。
2. 准备计时器。
3.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测量时间的方法?2. 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水测量时间?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展示用水测量时间的具体方法。
4.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报告。
3. 请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运用实验演示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用水测量时间,达到教学目标。
2. 学生能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并且实验结果准确。
4. 学生写的实验报告条理清晰,内容完整。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2.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测量时间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玻璃棒、计时器等。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实验操作步骤。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量筒、水、计时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材: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4. 辅导资料:相关科学知识。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水测量时间?2. 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2.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实验。
3.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规律。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某个过程的时间。
2. 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完成家庭实验。
2. 编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
七、教学反思(课后)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时间?2. 学生分享其他测量时间的方法,如沙漏、电子钟等。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各种测量时间的原理和优缺点。
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第一篇: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一开始呈现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流水可以记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实践中水是怎样记量时间的呢?教材又呈现了“滴漏实验”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记量时间这一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对积聚10,5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随后进行验证,从而发现流水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如果漏杯中的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100毫升的水,所需的时间将会怎样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流水的速度还和滴孔的大小有关。
教材以“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结束。
设计思路古代的水钟能计时吗?我一开始让呈现自制水钟,让学生观察水中的流水,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再让学生经历水钟流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实验,知道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流水可以测量时间吗?我在学生对前面测量100毫升水所需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对积聚30、60、9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突出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随后进行验证,并对数据进行纵向分析,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流水速度不是均匀的,这个水钟时不能精确计时的!要让流水速度均匀,那应该怎么办?我让学生经历一个“加水计时”的探究活动,对比数据,发现水钟流三个30毫升水的时间在接近,从而意识到:只要在流水过程中,想方设法使水位保持不变,流水速度会均匀的。
再展示古人制作的水钟,了解其原理和精确计时的精妙之处,为水钟能精确计时打下一个“!”号。
寻找生活中的水钟,使学生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流水速度均匀的事物,那就是输液器,让学生去探究,让科学走进我们孩子的生活。
“水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过程”是本堂课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小学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案)

小学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案)用水计量是小学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正确使用水的重要性。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水量所需的时间,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正确使用水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掌握用水计量与时间的关系。
3.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桶、水龙头、计时器、各种容器(如瓶子、盆子、杯子等)。
2.课堂展示用的海报、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在家里使用水有什么要求吗?”。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提出保持龙头紧闭、洗手时不要一直打开水龙头等行为。
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水的宝贵性,为什么我们要合理使用水资源。
2.实验探究(30分钟)(1)组织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用水桶和各种容器。
(2)让学生围绕水桶和容器进行探究,他们可以用不同容器装满水,然后通过计时器计算水满一个容器所需要的时间。
(3)学生完成实验后,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或白纸上。
3.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看看是否有什么发现。
例如,学生可能会发现不同容器装满水所需的时间不同。
可以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与容器的大小和形状有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使用一个较大的容器来装水,会比用一个较小的容器更省时间。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教师总结上述实验结果,并帮助学生再次认识到水的宝贵性和正确使用水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水资源,如减少洗澡时间、使用洗衣机合理等。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节水的理解和意识。
5.拓展活动(15分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用水计量时间的认识,可以结合其他科目的学习展开拓展活动。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进行容量单位的转换练习;在语文课上,可以撰写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小作文。
《用水测量时间作业设计方案》

《用水测量时间》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应用水来洗澡、洗碗、洗衣服等,而我们往往会轻忽控制用水的时间。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学生将学会如何用水来测量时间,培养他们的时间感知能力和勤俭用水认识。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时间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勤俭用水的认识,提倡环保理念。
三、设计内容:1. 知识点讲解:起首,教师将向学生介绍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方法,比如说在水龙头下放一个水桶,打开水龙头,看水桶装满水需要多长时间等。
2. 实践操作:接着,学生将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每组学生将分别用不同的容器来测量时间,比较不同容器装满水所需的时间长短。
3. 讨论交流:在实践操作完成后,学生将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互相进修。
4. 思考问题:最后,教师将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意义,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应用这种方法等。
四、设计评估:1. 实践操作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方法是否正确、时间测量是否准确等。
2. 讨论交流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是否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3. 思考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于思考问题的回答是否合理、深入,是否能够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意义。
五、设计总结:通过这个作业设计,学生将学会如何用水来测量时间,培养他们的时间感知能力和勤俭用水认识。
同时,也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时间和环保的重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性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案一、教材分析:《用水计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这一章节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如何用水来计量时间。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到时间的长短和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知道如何用水计量时间。
2.掌握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时间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时间的长短,同时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计时器,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的作用。
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如何知道一分钟的时间是多长?”3.通过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水计量时间。
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如何用水来计量时间?”例子:教师可以拿出一张钟表图片,让学生看一分钟的时间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伸手摸一下一分钟的时间,感受一下时间的长短。
教师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你们刷牙的时间是多长?”来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第二环节:讲解1.教师讲解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即用不同容量的瓶子装水,观察水流出的时间长短。
教师可以用示意图或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
2.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如何准备实验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如何避免水洒出来等。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用水测量时间,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探究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测量时间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讲解法:对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时间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的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时间的基本概念,如秒、分钟、小时等。
探讨时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展示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水的性质与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如透明度、流动性和表面张力等。
学习使用量筒等工具进行水的测量。
2.2 教学内容介绍水的性质及其对测量时间的影响。
学习使用量筒、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水的测量。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性质和测量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用水测量时间3.1 教学目标学习使用水滴计时法来测量时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水滴计时法的原理和步骤。
学习如何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水滴的滴落时间。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水滴计时法的要领。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第四章:实验结果与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实验结果,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准确性。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4.2 教学内容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准确性。
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和改进方法。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3 教学方法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六章:水的流动与时间测量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流动的特性及其对时间测量的影响。
学习使用水流计时法来测量时间。
6.2 教学内容介绍水流动的特性及其对时间测量的影响。
学习如何使用水流计时法来测量时间。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科书通过介绍使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测量时间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对于简单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掌握测量时间的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时器、水杯、水等实验器材。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和一份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水实验,引起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并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测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不同水量的情况下,水流出所需的时间。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如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时间吗?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测量时间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学问,是生活数学的表达,它的学习对同学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根底,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学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育同学数感,并提高同学的心酸力量,3、通过计算培育同学思维的机敏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机敏解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根底练习1、口算120+6080+1020+5070-2060-3090-602、连加连减口算3+2+41+3+47+2+1010-5-26-2-315-5-2指明同学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
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今日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究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2、根底练习。
出示第四题根底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2)比拟上下两题,你发觉了什么(3)小组争辩,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师仿照售货员一个同学上来仿照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后要求同学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力量。
(2)依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3)口头列式,并答复。
(4)全班反应,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三、稳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念和它交上好伴侣吗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日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1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2.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3.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4.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学习重点】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学习流程】一、导入1.我们已经知道古人曾用太阳钟、燃香钟计时,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你他们还有哪些技术方法呢?说说古代的计时工具。
2.(课件出示古代水钟图)认真观察思考: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设计意图:课始,首先回顾了古人的计时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知道古人曾经用水钟来计量时间。
接着出示一幅古代的水钟图,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的。
学生看到插图也许并不清楚,水怎么可以用来计时?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计时的?于是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这样自然就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使学生投入到“古代的水钟如何计时”的研究中去。
二、学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组装装置,观察水流。
主问题1.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1.出示简易水钟(瓶中盛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水)。
用水计量时间科学教学设计

用水计量时间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用水计量时间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时间对水龙头的开启和关闭进行准确计量。
2.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实验设备:水龙头、水桶、计时器、计量杯等。
2.学生实验装备:实验笔记本、尺、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实验的目的:准确计量水龙头流水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b.提问:你们每天用水的时候(洗澡、刷牙、洗菜等),是否关心过水的流量和时间呢?通过今天实验,我们能够计量水的流量和时间。
c.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进行实验,计量水龙头的流水时间。
2.实验操作(30分钟)a.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有1个记录员、2个计时员、1个记录助手。
b.记录员用尺量取水龙头至水桶的高度,用计算器计算出水龙头的水流速度。
c.计时员使用计时器计量水龙头开启或关闭的时间。
d.记录助手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包括水流时间、水流速度等。
3.数据分析(20分钟)a.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并进行讨论。
b.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和总结。
c.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价,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小结(10分钟)a.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实验结果和重点。
b.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c.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本次实验。
四、教学延伸1.实验练习在家里的浴室或厨房中进行实验,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水龙头的流水时间来计量水的流量,观察和记录并与本次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2.实验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的流量和时间,并分析和总结出合理的用水方法,提倡节约用水。
3.实验拓展基于本课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如测量不同水龙头的流量和时间,测试不同压力下水流的变化等。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3、《用水测量时间》贵定县盘江镇洛北河小学:柳启福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
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缓漏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默会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2个装600毫升的矿泉水瓶、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受水型:水位上升多少看时间;泄水型:水位下降多少看时间)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滴水的匀速性)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师:各小组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操作要细心,保持安静)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滴漏孔的大小、操作误差……..)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10毫升和5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接近,30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时间误差较大。
教科小学科学下《3.3、用水测量时间》word教案(4)

谈话:
古人是利用了水的流动来制作计时工具的,现在这个一次性杯子中有100毫升水,如果在杯底扎个小孔,使水缓缓地往下流,你觉得流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1)每个小组在杯底用针扎个小孔,测量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2)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用同样的装置,测量当量筒里的水积聚到10毫升时需要多少时间。
学情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解决办法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各种类型的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一次性杯子、一个量筒、时钟。
其他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策略
第三单元时间的流逝
3.用水测量时间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经历记录100亳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4)实验:当量筒里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你们估计需要多少时间?进行实验并记录比较两次推测时间怎样变化。
(5)探究:如果现在把小孔变得更小,使流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同样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怎样变化?
组织讨论:
(1)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
(2)怎么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我们能控制时间的快慢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水测量时间》
贵定县盘江镇洛北河小学:柳启福
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
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缓漏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默会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2个装600毫升的矿泉水瓶、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受水型:水位上升多少看时间;泄水型:水位下降多少看时间)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滴水的匀速性)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师:各小组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操作要细心,保持安静)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滴漏孔的大小、操作误差……..)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10毫升和5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接近,30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时间误差较大。
因为滴漏瓶里的水位降低,压力减小,滴水速度会变慢)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8、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保持滴漏瓶里的水位高度不变,就会使水流速度固定)
9、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观54页“受
水型”水钟。
盛水漏斗中的锥体是用来控制流水孔大小的,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是用来保持水位高度的。
)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