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习目标】1.思维目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2.审美目标: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
【学习重难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学习过程】学习情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介农夫。
已过古稀之年,却对大自然的探秘无休无止,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他,就是袁隆平。
一、学习资源1.作者简介沈英甲,1983年至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背景展示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3.走近袁隆平(1)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1.2 教学内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和批评性语言。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个人经验和情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辅助展示课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文章、讨论区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介绍,引起学生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主题探讨: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
4.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分析与讨论:20分钟主题探讨: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原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听取莺花几度声。
扫窗庭院日长在,爱看蜻蜓水上飞。
细看荷花千重色,引颈长歌绕碧田。
犁田锄地辛勤事,欢呼笑语声中起。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深情表达的爱国之情和对农耕生活的赞美。
2.掌握词语“稻菽”、“莺花”、“蜻蜓”、“荷花”的含义,提高词汇量。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词语含义的掌握。
3.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农耕生活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和作者的生活背景,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3.分组讨论,探讨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赞美农耕生活的意义。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拓展课堂1.学生根据诗歌内容,选择一种农耕文化的实物或图片,进行介绍,并陈述与诗歌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2.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相关主题的作文,进行拓展。
五、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到农耕生活文化和作者的生活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相关的词语含义,并可以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懂得如何进行诗歌分析和感悟。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爱好诗歌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六、课后作业1.完成文学常识的学习。
2.搜集一些农耕文化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展示到班级中。
3.报告一些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和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介绍。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 4 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沈英甲。
本文通过记叙袁隆平的事迹,展示了他为科研事业、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高尚品质。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积累一些表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和句式,学会如何用文字表达人物的精神风貌。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作者如何将袁隆平的事迹娓娓道来,提高自己的叙事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习袁隆平的事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培养他们为科学事业、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精神。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袁隆平的科研方法,学会辩证思考、创新思维。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本文以记叙为主,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袁隆平的高尚品质。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本文,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创造美的文字。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袁隆平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记叙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字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如何分析和理解袁隆平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领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
(2)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3)写作练习的指导。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稻菽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对农业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稻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稻菽的生长过程和农业发展现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句子,共同解决难题。
(2)分组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句子。
(2)解析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运用。
5. 朗读与默写:(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布置默写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四、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稻菽的生长过程和农业发展的短文。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写自己喜欢的农村生活的片段。
2. 作业要求:(2)作业按时完成,认真批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响应程度。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习目标】1.思维目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2.审美目标: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
【学习重难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学习过程】学习情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介农夫。
已过古稀之年,却对大自然的探秘无休无止,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他,就是袁隆平。
一、学习资源1.作者简介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背景展示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3.走近袁隆平(1)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杰出贡献,体会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努力。
通过学习,我们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掌握文章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培养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进步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杂交水稻之父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他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掌握文章中的科普知识和专业术语,理解杂交水稻技术的原理和意义,这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也是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并欣赏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展现杂交水稻之父形象的手法,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琢磨和体会。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2. 这位科学家在农业领域的哪项成就最为突出?3. 文中提到的“稻菽”一词,指的是什么?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科学家的科研生活。
B. 文中提到了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C. 文章主要讲述了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对科研成就涉及不多。
D. 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了广大读者,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2. 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精神的表现?A.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B. 淡泊名利,专注科研C. 追求享乐,忽视责任D. 甘于奉献,服务人民三、简答题1. 文中科学家是如何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及文学特点。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稻菽种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技术要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及文学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稻菽种植过程和技术要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稻菽种植技术要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稻菽种植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2)讲解稻菽种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技术要点。
4.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取一篇贾平凹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写作质量和思考深度。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案设计理念《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
(2)鉴赏散文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6. 拓展延伸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7.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者表达技巧、生字词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执着,培养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
(2)体会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生哲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正确评价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袁隆平及其事迹和贡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喜看稻菽千重浪”,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科学知识和人生哲理。
5. 课后作业:(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课文导入与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及其背景。
2.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3.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毛泽东。
2. 介绍课文的背景:毛泽东在1958年参观水稻研究所时,对科研人员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即兴赋诗一首。
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作品。
2. 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对科研工作的高度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课文分析与解读教学目标:1.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能够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如毛泽东对科研工作的期望和赞美。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分析与解读的见解。
第四章:课文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
2.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的主题和思想。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关注。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以及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
(2)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
2.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课文导入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人物。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 课文的背景和主题理解。
2. 重要概念和人物的掌握。
3.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课文中较为难懂的语言和描述。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人物,如稻菽、农村改革等。
4.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章:分析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2.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2.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2. 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 相关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的资料。
教学过程:1. 回顾上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章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人物描写和刻画,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等。
4. 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
5.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进行相关讨论和写作练习。
第三章:理解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2. 事件和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的掌握。
3. 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教案: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稻菽”的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丰收的景象,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解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稻菽”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和祖国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尊敬,培养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2. 相关资料:关于稻菽的知识,作者的生平介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家能简单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进行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勾画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困难+解决”的结构。
难点:抓住文章典型事件及其人物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二)作者简介: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第三部分: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作者:路遥背景:了解作者路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主题:农民的生活和奋斗情感: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敬意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作者的写作特色和技巧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2.2 教学难点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文学欣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作者背景和文学特色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2 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信息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和作品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内容分析:讲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4.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内容分析:20分钟写作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文理解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来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教师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路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习目标】1.思维目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2.审美目标: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
【学习重难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学习过程】学习情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介农夫。
已过古稀之年,却对大自然的探秘无休无止,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他,就是袁隆平。
一、学习资源1.作者简介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背景展示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3.走近袁隆平(1)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2)对袁隆平的评价①新华网评: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②新浪网评: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
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③贾庆林评: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④“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4.课文标题出处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融记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昔与今的对比,色彩上红与黑的对比,感情上咒与喜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5.文体知识(1)新闻与通讯的区别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
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物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
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
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和人物行为。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学习探究探究活动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按时间顺序找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和依据。
探究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一)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1.第二部分中,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2.第三部分中,“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这部分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
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3.作者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请结合四个小标题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①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
②题目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喜看”),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
③题目中的“喜看”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
④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
⑤“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
(二)精彩细节,咀嚼品味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说说下列细节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4.“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5.“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6.“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三、积累卡片1.读准字音反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大德曰生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