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合集下载

专题引言:回归经典

专题引言:回归经典

《马克思传(插图本)》 戴维· 麦克莱伦/著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 是第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 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 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 该书第一版于1972年出版,一直是西方学界研究 马克思及其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文献。1995年,麦克 莱伦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该书重新修订并出 版了第三版,
国外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奴隶劳动成果的方 式对一切人都显而易见的; 在早期封建经济中,农奴每天要有一部分时间 为地主劳动,地主直接获得劳动剩余产品的好处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榨取剩余产品的 方式却被工资和价格的表面现象掩盖住了,就象 工资和价格是在市场上自由议价中决定的一样。 正是马克思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发现了其中隐藏 的秘密”。
国外观点
《资本论》在它诞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 国外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给了它较高评价,西方主流经 济学家对它主要是采取用沉默来抵制、用批判来否定的态 度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 界的大危机以后,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对《资本论》 采取“研究”的态度,一些试图发展主流理论的经济学家 甚至还对《资本论》做出了某种肯定
琼-罗宾逊夫人:英国剑桥国王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哈佛大学授予法学名誉博士;马歇尔、庇古共同的学生。
1933年,以《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举成名。她对马 歇尔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提出质疑,罗宾逊夫人把完 全竞争作为不完全竞争的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开创了 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垄断行为研究之先河。
1930年代末,她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并于1942年出版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 今还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文献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

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

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

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

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

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

不同点:1、货币需求量的决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在短期内,收入的稳定决定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为利率所影响。

利率经常变动决定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

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2、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因为预期利润率与利率的差额决定投资,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决定国民收入。

此外,未来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需求大小、政治情况,甚至资本家的情绪和信心都对投资有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通过利率的作用来影响投资,相对其它变量,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次要的。

货币主义则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国民收入,只影响价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既引起价格的变化,也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

货币供给增加在短期中的产出效应最后都转化成价格效应。

所以,货币供给是决定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弗里德曼强调"只有货币最重要"。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传导变量是利率。

因为,利率不变,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量,他们将此超额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券,结果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和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通过乘数的作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反之,人们就反向操作,利率上升,投资和国民收入减少。

货币主义则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比其它资产预期回报率的影响要小,所以货币供给本身就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变量。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前提假定和理论模型推导出来的,下面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他们的异同点:前提假设方面:相同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前提假设方面有三个相同点,第一,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第二,无论在时段上还是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第三,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不同点:前提假设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凯恩斯的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静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所以凯恩斯假设在短期分析内,需求上升不会导致价格上升,即商品市场上价格是不变的,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是不变的.然而弗里德曼是从长期分析考虑,他假设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其次,凯恩斯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他认为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同时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所以他把货币定义在M2层面上.货币需求理论模型:相同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理论都采纳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他们都是通过一定的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从而推导出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各个因素.不同点:(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的,他把货币需求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又把交易动机和营业动机统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它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即Md’=f(Y),而且Y和Md’是正相关的关系.把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统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即Md”=(i),而且i和Md”是负相关的关系.则货币的总需求量Md=Md’+Md”可以表示为:Md=f(Y,i),写成线性关系为Md=aY-bi(a>0,b>0).弗里德曼则是在古典货币数量说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基础上,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进行逻辑推理.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因此弗里德曼把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表述为:Md=f(P, Rb, Re, Rm, gp, w, Y, u), 其中,P为价格指数,它与货币需求量Md是正相关的,Rb为债券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Re为股票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Rm为货币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量正相关.gp 为预期物价变动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Y为恒久收入,它与货币需求量是正相关的.w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u为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它随机因素,w和u与Md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2)凯恩斯模型和弗里德曼模型都和剑桥方程式做了比较,其中凯恩斯模型由Md=aY-bi和剑桥方程式Md=kPY可得k=a-bi\y,但是凯恩斯的K和马歇尔的K不同,凯恩斯的K是由a,b,Y,i 共同决定的函数.在弗里德曼模型中经过简化可得k=f(1/Yr, w, Rm, Rb, Re, gp, u),它也是一个变量,这里的K同样和凯恩斯的K是不同的.它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精密.(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胆的假设,他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假说,就是说当利率已降至某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这时候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与利率无关了.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在古典数量说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弗里德曼理论强调了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同时首先设置了预期物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立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地位.(5)凯恩斯理论模型没有明确的把名义量和实际量区分开来,但是弗里德曼模型严格地把它们加以区分.。

论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论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捅要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充分就业的思想与马尔萨斯需求原理有直接的脉承关系;而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则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尔萨斯稳定通货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马尔萨斯经济思想对西方经济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稳定通货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效需求萨伊定律非生产性消费“单一规则”稳定通货许多人对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了解,是因为他的人口理论。

实际上,马尔萨斯的一般经济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决不在人口理论之下。

诸如,马尔萨斯关于供给、需求与成本共同决定价值的思想成为后来新古典学派均衡价格的先导;他的有效需求理论成为凯恩斯有效需求理想的直接来源;他的需求管理思想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仍有启示作用。

一、马氏理论与凯氏理论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石。

而关于有效需求的最基本原理却是来源于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海外市场广阔。

以李嘉因为代表的乐观主义者忽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现条件,认为产品的市场(即销路)没有任何问题。

而马尔萨斯却透过英国海外市场扩展的表面现象,认识到资本对市场的依赖性,并预见资本主义生产将由于市场的限制而发生经济危机。

因而,他最早站出来反对“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马尔萨斯敏锐地发现,萨伊法则是据弃货币的因素而把经济现象看成物物交换。

马尔萨斯认为,货币不是单纯的流通媒介,同时也是储蓄手段。

他认为,如果消费者不将手中货币马上购买货物、而是大事储蓄,则供给就未必等于需求,生产物也就可能出现滞销。

虽然马尔萨斯承认社会发展有赖于节约即资本积累,但又主张,过分节约的习惯会导致对生产物有效需求的减退,进而引发全盘性的不景气。

这种观点被100年之后的凯恩斯所接受。

凯恩斯曾借用“蜜蜂寓言”来证明马尔萨斯的观点,得出节约未必是一种美德的结论。

他认为当前经济的不景气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有关。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介绍马尔萨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是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位学者。

他们的经济理论和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他们的脉承关系进行探讨。

马尔萨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是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和数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该书提出了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关系。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呈指数增长,而资源只能以线性方式增长,因此人口将迅速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

他认为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的境地,从而出现贫困、饥荒和战争等问题。

马尔萨斯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启示。

他的人口理论成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应该关注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凯恩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的理论基础是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他认为,储蓄导致需求不足,从而减缓经济增长。

因此,他提倡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从而实现就业增长和经济复苏。

凯恩斯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被广泛应用,并且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家的观念,成为后来发展的基础。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是美国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是自由市场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经济,提倡市场自由。

弗里德曼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并有效分配资源。

他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是决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

他主张保持货币供应的稳定,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际金融活动的需要前提上的,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但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提出的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同:前者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后者为摆脱经济通货膨胀的困境。

他们的理论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一.学说的前提假设前三点一致。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二.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

凯恩斯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的,而弗里德曼又是在凯恩斯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的成果敢于继承却又都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而不同的方面:凯恩斯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开始研究,将动机总结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交易需求,营业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其中投机性货币需求受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后者受到市场利率(有价证券的收益率)的影响。

从货币持有的动机上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是凯恩斯对剑桥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继承。

这个继承,也体现在他下面的货币需求函数上。

他的分析是短期分析。

他认为,在短期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变,而且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不大。

他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决定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交易性货币需求与个人收入成正相关关系。

而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

他认为,总的货币需求量为Md = f(Y+,i-),即 Md = aY – bi我们由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看出“马歇尔的k”的影子。

上式联立剑桥方程式 Md = aY - biMd = kY最后得到K = a – bi/Y在这里k不是剑桥方程式里面的那个常数k,而是一个变量,它是一个由a,b,Y,i共同决定的函数。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凯恩斯对剑桥学派的理论进行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他的函数指出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更加丰富和贴近实际,也更加有理论价值。

凯恩斯货币需求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比较论文

凯恩斯货币需求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比较论文

凯恩斯货币需求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比较论文【摘要】凯思斯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

在弗里德曼看来,当利率上升引起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增加时,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也相应增加,因此两者抵消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仍保持相对不变。

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

微观货币需求理论是从经济社会持币者角度出发,探求人们持币的意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费里德曼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同属于微观货币需求理论。

费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借鉴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货币价值贮藏职能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性,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基本原理凯恩斯将可以用来储藏财富的资产分成货币和债券两类。

该理论继承了现金余额说关于权衡利弊而持有货币的观点,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有三种主要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投机动机是凯恩斯的独创。

凯恩斯认为持币的投机动机受利率的影响,从而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其公式为:式中:M表示货币总需求,M1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量,M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量,Y表示总收入,i表示利率,认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量即M1受总收入即Y的影响;认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量即M2受利率i的影响;而M1和M2之和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进一步,凯恩斯区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实际数量,将货币需求方式改进为凯恩斯认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与利率变动负相关,与总收入正相关。

由式(2)进一步有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利率上升时,实际货币需求余额f(i,Y)下降,由式(3)可知,货币的流通速度V增大。

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明,利率上升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数,而是与波动剧烈的利率正相关。

有效需求:马尔萨斯与凯恩斯经济学比较

有效需求:马尔萨斯与凯恩斯经济学比较

和 总需求 函数 的交点, 它是一个均衡 点 , 由此决定产 出和就业水平。同时。 凯恩斯认为 由于“ 消费倾 向” “ 、对资 本 未来收 益 的预 期 ” 以及 对 货 币的 “ 活偏好 ” 三 个基 本 心理 因素的 作 用 . 致 资本主 义社 会 不存 在 自动达 到 灵 这 导
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 , 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两者各 自 还提 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的相关政策。 关 键 词 :有 效 需求 马 尔萨斯 凯恩 斯
品的有效需求 ; 这就是说 , 需求者愿 意而且能够支付

种使供给得 以实现的代价 。” 可见 , 马尔萨斯 的有
1 理论 基础 .
马尔萨斯 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是建立在价值论 和
利润论基础之上的。在价值论上 , 马尔萨斯反对李嘉 图的劳动价值论 。而赞成斯密关 于价值决定于商品 所能购买 的劳动的提法 。认 为价值决定于购买的劳
资本家和工人构成。为使该模 型起作用 , 马尔萨斯假 定工人总是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 ,生产 出的其余部 分在 出租地的农 民和资本家之间交换 ,他们彼此形
成 互 补市场 。然而 , 如果 出租 地 的农 民和资本 家 同时
者的特殊作用在于保持产品与消费的平衡 ,使全 国
人 民辛 勤 劳 动成 果获 得 最大 的交 换 价值 ,从 而促 进

人类欲望易于满足 。 实际上可以看作 固定不变 。既然 消费欲望在短期 内受到很大 的限制 ,如果生产商品
的能力不断增长 。 到那 时消费者会得到充分的满足 , 拒 绝购 买 更 多 的物 品 。拒绝 购买 所 造 成 的销 售 量 下 降引起利润下跌 。导致商业性积累 向下运动和普遍 的贸易停滞 。因此 。 整个社会就会 出现“ 有效需求” 不 足. 生产出来 的商品不能全部售 出 , 社会商 品的总价 值就不能实现 。 出现资本 主义的生产普遍过剩 , 出现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理解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新西兰]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这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一( 两者发展经历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若干发展1936年,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性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面世,凯恩斯彻底告别了古典学派阵营,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货币需求理论,被后1人称作“流动性偏好说”。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动机有四点:第一为所得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第二为营业动机,即企业在支付营业费用及获得营业收益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第三为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为防备意外或不时之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第四为投机动机,即为了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谋利,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

四种动机中,由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因为二者均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有关。

由第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预防性货币需求。

由于这种货币需求最终目的主要还是应付交易,因此,也可视为交易需求。

由第四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资产性或投机性货币需求。

这样,全社会的货币需求总量就可以概括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之合。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依存于收入的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

因为,收入增加,必然会使开支增加,交易数量增多,人们的预防要求也会更多。

因此,交易需求为收入的递增函数。

若以M1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M1=L1(Y)。

资产性货币需求则依存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小。

因为,债券未来的市场价格是随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的。

现行利率越高,未来下降的可能性越大,那时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因此,人们宁愿在日前购入债券而不愿手持货币。

并且,现行利率越高,手持货币的机会成本(即牺牲的利息收入)就越高,也会促使人们尽量减少手持货币量。

可见,资产需求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之比较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之比较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之比较货币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最富于争论的理论之一,几乎现今所有的经济学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货币需求理论。

本文以下讨论的是两个经济学重量级大师,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基人凯恩斯和货币学派领军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一切学术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经济学理论也不例外。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就具有截然相异的大背景。

凯恩斯的分析着眼于解决“大萧条”危机。

也许他也想让他的理论能经得住时间和实证的考验,不想过多受制于所处时代,但大萧条实在是空前的,老凯不得不,或者说是无意识中就被大萧条的旋涡卷了进去。

但是老凯也确实帮助世界经济度过了危机。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哥,世界经济以美国为龙头经理了20年的“黄金时代”。

直到70年代初石油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美国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滞胀”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凯的威望一落千丈。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的里根相继上台,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再加上第二次石油危机,凯恩斯这个名字已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弗里德曼及其领军的货币学派得到了主流的支持和认可。

理论的时代背景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理论本身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在它们的前提假设中,因为假设是经济学家对客观实际所做的主观简化和理想化。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在做假设时最明显的不同在于价格和货币定义。

凯恩斯基于短期分析而将价格假设为不变。

因为在大萧条时,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导致的大规模大范围的经济衰退并有摧毁生产能力,而只是将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

因此,只要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拉动需求增长,就能够恢复生产,刺激经济复苏。

而这并不会使价格上涨,所以没有了名义经济变量和实际经济变量的区分。

恰恰相反,弗里德曼指出在长期中,价格的变化将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价格的涨落影响名义国民收入,而对价格的预期则影响消费进而影响总需求。

引入价格变量是为了进行长期分析。

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

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

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李广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一、两种内容相通的宏观经济平衡理论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一些学者相继对马克思的两部类扩大再生产理论进行引申、拓展研究。

其中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及收支均衡理论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是进行这种拓展研究的重要途径。

早在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在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在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之间相互进行沟通的任务,认为必须承认马克思是“现代有效需求理论的先驱,凯恩斯经济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彼此沟通、相互补充。

”①也许是受到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公式出发推出了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思想这一事实的启发,她特别强调了研究两部类社会产品再生产理论的重要意义。

战后,西方学者不仅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领悟能力越来越强,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

日本学者都留重人甚至写了《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总量方法的比较》一文,指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平衡公式是一种特殊的总量方法,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和总量均衡条件公式有较大相似性②。

此文提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凯恩斯在《通论》中阐述的国民收入决定及总量平衡理论与两部类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理论是什么关系呢?虽然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两种宏观经济平衡理论在内容上的相似性,但仍然确认二者是截然不同或对立的理论范式。

马克思经济平衡思想注重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缺乏对总量平衡的论述;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平衡思想强调国民收入的收支平衡,是一种没有物质平衡或结构平衡条件的单纯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理论。

从历史角度看,当然不能认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和收支均衡理论是直接从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得来的。

但以下几个事实也许可以说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平衡理论是在受到马克思的启发下提出来的。

罗宾逊夫人等后凯恩斯主义者是《通论》这部著作创作过程的参与者,但她却主要用卡莱茨基的概念诠释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体系。

浅论马尔萨斯经济思想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影响

浅论马尔萨斯经济思想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影响
建设监理是一种高职能的技术服务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水平高超的专业能力丰富的日常经验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建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理人员的工作检查和监督检查是否尽职尽责对不称职的监理人员应调换其工作调动监理人员的整体力量为实现监理目标而努力工作
维普资讯
mo e mo ea im, b t f t e dr n n tr s o o m w r f c e b l t u ’ e o o c ho g t t a lr e x e t a d h s h d r c n i e c n c h h e a e t d y Ma h s e c n mi t u h o a g e tn , n a t e i t i sd o t t e a
si l ts f t a d ma d o s u e u l mpo me t or t mu ae e e u l e n t a s r fl e l y n f Ke n s a d h e “ i g e u e fr r ma w o e r p e e t t e o e y e n t sn l rl ” o F i d n h b e r s na v f t i h
n l ss o i n i o t t a ay i fr t er i s e c n c . h d a
K y wod :tevl ed Sy SL w “igerl’ t iz cr n y e r s h ai ne a ’ a d s l ue a l e ur c n ’s b i e
与凯恩斯 的有效需 求的含义虽有些 差别 , 但他们 都是在批判 和否 定萨伊定 律的前 提下提出有效需求 理论 的。正是基 于这一点 , 凯 恩斯视 马尔萨斯 为 自己理论 的先导 而大加赞 扬 。由此 , 我们 可 以 看 出两人 在经济思想上 的内在联 系和脉承关 系。 马尔萨斯 和凯恩 斯在对什 么是有 效需 求 的理解 和解定律 ;单 一规 则” 稳定通货 “ ;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M=P*Q/V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

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1. 费雪方程式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P=MV/T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

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d=KpyMd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d4b4b4d8-6eb1-11ec-ac30-7cb59b590d7d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不同点:1.不同的假设:① 弗劳德的是一项长期分析。

价格在未来价格预期中发挥作用,也发挥作用,重点解决通货膨胀和滞胀问题。

短期内,P和y也发生变化;长期来看,P变化和Y保持不变。

凯氏分析是一种短期分析,假设不变价格排除模型中的价格变量。

理论上,它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即大量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②弗氏的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m2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郁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凯氏的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2.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不同的:凯西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商业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得出结论,货币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弗里德曼采纳了凯恩斯关于货币是资产的核心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将货币数量理论转化为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货币数量理论的长期结论是可以确定的,即从长远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价格、名义利率和名义收入,而不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和实际利率。

3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不同:弗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为md/p=f(yr,w,rm,rb,re,gp,u).实际恒久收入(yr),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RE)、预期价格变化(GP)和其他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随机因素(U)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凯氏的理论函数是MD=ay,货币需求包括交易货币需求和投机货币需求国民收入影响交易货币需求,利率影响投机资金的需求:1弗氏跟凯氏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凯氏与弗氏都假设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其发达和完善,其回报率可以用统一的市场利率来表示。

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

再论马克思利息理论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不同点

再论马克思利息理论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不同点

再论马克思利息理论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不同点摘要:在当今的信用货币时代,人们看到的、体会到的大都是“货币利率”,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观点更是得到一般人的认可,有人甚至怀疑马克思的“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的观点过时了。

实际上,马克思的观点是关于利率决定的本质阐述,凯恩斯的观点是关于利率决定的现象描述。

关键词:借贷资本供求;货币供求;利率;马克思;凯恩斯中图分类号:F0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2―0013―04近几年,在学术界有关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比较研究问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也曾参与讨论,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今天看来,鄙人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与阐述都存在着不深刻不全面的地方,没有很好的解答人们提出的一些疑问。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马克思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而凯恩斯认为“利率”由货币的供求来决定,两者到底孰是孰非?如果说马克思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是一种科学结论,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更经常接触到、感觉到的却往往是货币利率,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离不开凯恩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利率。

这是否说明在现代马克思的“利率由借贷资本供求决定”的观点过时了,相反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的观点的正确?面对这种疑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马克思利息理论与凯恩斯利息理论再进行一次更深刻的比较,以向人们揭示马克思的“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仍不失其科学性。

一、马克思的“利率由借贷资本供求决定”的思想根源于他对利息本质的科学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通过对利息来源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利息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所形成的。

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利息,来源于职能资本家运用借贷资本从事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所获取的剩余价值。

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比较

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比较

(一)马尔萨斯危机理论简介马尔萨斯把有效需求不足论建立在生产与消费失衡的基础上。

他认为,如果消费的增长速度持续地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就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导致这一结果的首要原因是积累过度。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担负积累任务的资本家往往其消费相对于收入过少,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不成比例。

消费过少的另一面是积累过度,而积累过度“必然会使商品的供给超过这社会的结构和习惯所能容许的有利消费的程度”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积累过度意味着富人们消费的奢侈品相对于收入而言过少。

显而易见,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不足造成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消费不足呢?马尔萨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因为消费受到如下限制:第一,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限制了消费第二,有产者收入中积累比例太大,除了收入过多之外,还因为他们从事生产的目的“是生产而不是消费”,发财致富的动机使他们热衷于积累。

第三,人们对某一种消费品(包括奢侈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而生产的增长往往是使原有品种的产量增加,新品种消费品受生产技术限制,其出现的速度小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这也是导致消费落后于生产的原因之一。

第四,“人类社会的历史充分表明,对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有效嗜好,不是需要的时候立刻就有,而是必须慢慢地养成。

”,这样,当一种新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或被引进时,可能会因为消费能力的缺乏而没有需求。

马尔萨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结果是:商品销价普遍降低到正常价格之下,而工资和生产成本并不会相应降低,因此商品跌价必然引起利润下降,当利润率低到一定水平,积累就会停止,经济衰退、产品大量过剩、工人大量失业的危机就会爆发。

这就是马氏所描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后果。

所以马氏认为,要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千方百计促使有效需求增加。

(二)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马尔萨斯把凡是能促进消费的措施都作为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

因为他认为市场上缺乏的不是购买的能力,而是购买的愿望,购买的愿望最终又是由消费制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捅要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充分就业的思想与马尔萨斯需求原理有直接的脉承关系;而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则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尔萨斯稳定通货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马尔萨斯经济思想对西方经济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稳定通货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效需求萨伊定律非生产性消费“单一规则”稳定通货许多人对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了解,是因为他的人口理论。

实际上,马尔萨斯的一般经济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决不在人口理论之下。

诸如,马尔萨斯关于供给、需求与成本共同决定价值的思想成为后来新古典学派均衡价格的先导;他的有效需求理论成为凯恩斯有效需求理想的直接来源;他的需求管理思想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仍有启示作用。

一、马氏理论与凯氏理论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石。

而关于有效需求的最基本原理却是来源于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海外市场广阔。

以李嘉因为代表的乐观主义者忽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现条件,认为产品的市场(即销路)没有任何问题。

而马尔萨斯却透过英国海外市场扩展的表面现象,认识到资本对市场的依赖性,并预见资本主义生产将由于市场的限制而发生经济危机。

因而,他最早站出来反对“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马尔萨斯敏锐地发现,萨伊法则是据弃货币的因素而把经济现象看成物物交换。

马尔萨斯认为,货币不是单纯的流通媒介,同时也是储蓄手段。

他认为,如果消费者不将手中货币马上购买货物、而是大事储蓄,则供给就未必等于需求,生产物也就可能出现滞销。

虽然马尔萨斯承认社会发展有赖于节约即资本积累,但又主张,过分节约的习惯会导致对生产物有效需求的减退,进而引发全盘性的不景气。

这种观点被100年之后的凯恩斯所接受。

凯恩斯曾借用“蜜蜂寓言”来证明马尔萨斯的观点,得出节约未必是一种美德的结论。

他认为当前经济的不景气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有关。

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的“消费倾向”呈现递减的规律。

所谓消费倾向递减就是指消费者用于消费部分的支出的增长幅度小于收入本身的增长幅度。

这是造成人们对消费品需求相对缩小的基本原因。

这与马尔萨斯的意见如出一辙。

实际上,在对待“萨伊定律”的态度上,凯恩斯与马尔萨斯并无二致。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3500万的失业人口。

包括凯思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对“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萨伊定律的翻版提出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萨伊定律”已不再起作用了。

储蓄不会自然转化为投资,供给不再自行创造需求。

他认为,造成资本主义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不能消化日益增加的商品供给量。

另外,资本家预期的投资边际率低下,造成了投资需求的减少。

这势必造成厂商减少产量,排斥工人。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含义虽有些差别,但他们都是在批判和否定萨伊定律的前提下提出有效需求理论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凯恩斯视马尔萨斯为自己理论的先导而大加赞扬。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两人在经济思想上的内在联系。

[!--empirenews.page--]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马尔萨斯曾说道:“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是一种能满足商品供给的自然和必要条件的需求,……它是需求者在实际情况下为了使所需商品能够不断地获得足够供给而必须支付的代价。

,6由此可见,马尔萨斯所谓有效需求是指供给与需求保持一致时的需求。

这时候,需求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保持继续生产所支付的生产成本相一致。

在有效需求的条件下,供给等于需求。

这时候市场是呈现均衡状态,即无供给不足,又无生产过剩。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总需求。

我认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与马尔萨斯的并无本质区别。

只不过在凯恩斯看来,有效需求不仅包括消费需求,并且还包括投资需求。

马尔萨斯有效需求理论的阐述和运用主要见于他的经济增长理论。

必须注意的是马尔萨斯增长理论的重心是在需求一端。

在谈到财富的增长时,马尔萨斯认为,财富和价值是不同的概念。

财富是指对人类必要的、有用的物品,是被人们占有的生活必需品。

价值是指人们对所生产出来的种种物品的需求愿望和购买能力。

财富的增长取决于财富的生产和价值的分配。

而价值的分配能够造成消费和需求的增加。

所以,·财富的增长问题可以归结为生产和消费或生产和需求的问题。

只有生产和需求平衡,才能使财富得以增长。

他认为,就财富的生产来说,有三大有利因素,即“资本的积累、土地的肥力和节约劳动的新发明9e。

这三大因素能够便利生产、扩大供给。

但是它们与需求没有关系,不能对需求提供刺激。

如果增大的供给量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需求增加,生产最终将受到限制。

也就是说,以上这些因素必须在需求的刺激下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发展。

“为了使生产能力充分发生作用,似乎还必须有其他的因素,这就是不受阻碍的对全部产品的有效需求。

”⑦在这里,他特别强调资本家的生产动机问题。

他认为,由于社会产品分配不当,资本家没有足够的动机去继续生产。

实际上,对生产动机的研究,就是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的研究,也就是对剩余价值实现问题的研究。

如果市场不够大(即有效需求不足),就会造成产品过剩,发生生产过两危机。

马尔萨斯的这种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经济危机的观点被后人凯恩斯所完全接受并加以发展和完善。

对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有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那就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衰萎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家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过低(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样,资本家就没有进行投资的愿望和动机。

他们二人对资本动机都进行研究,表明他们找到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共同原因。

资本主义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并且如何才能增加有效需求呢?马尔萨斯着眼于有效需求在各阶级之间的分布。

他认为社会需求是由于资本家阶级、劳动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主要指地主阶级)的需求构成的。

“资本家的气质是节约而不是消费。

”④在通常情况下,资本家具有把收入消费到很高程度的能力,但往往没有这种意愿,因为有效需求包括购买力和购买愿望,而购买力与购买愿望并非成正比例。

⑥所以,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相对有限。

那么,劳动者阶级呢?马尔萨斯认为劳动者虽有消费意愿,却没有增加消费的能力。

“从影响人类的一般动机来说,劳动阶级方面的消费能力决不能单独地激励资本的运用。

”⑥资本家对机器的投资,生产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货物,但如果劳动者不得不放弃消费,那么就无从形成对这些增加货物的需求。

因此,资本家与劳动者都无法制止萧条。

那么从何处获得足够的需求以实现过剩的产品呢?马尔萨斯的结论是必须有一个相当大的阶级,他们愿意也能够消费掉比他们所生产的数量更多的物质财富。

这个阶级就是非生产性阶级。

马尔萨斯认为,在财富的增长过程中,只从事消费而不生产的阶级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而,在他的需求管理政策中,有一条就主张:“使社会中占适当比例的一部分人从事于私人服务,或者可能以其他方式提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不直接参与产品的供给。

”⑦有这样一批人参与消费,就能使产品数量的增加足以抵销其价格的下跌而有余。

因而,要增加非生产性阶级(包括地主、官吏、牧师等)的收入,以期增加社会需求量。

[!--empirenews.page--]马尔萨斯的这种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受到了凯恩斯的特别垂青。

为了治理萧条,拯救市场,凯恩斯也提出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增加个[1][2]下一页人消费以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第二,实行通货膨胀以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第三,用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凯恩斯强调,在所有政策中最行之有效的是扩大政府的开支。

他说:“……故我觉得,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的境地,唯一办法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

”②凯恩斯指出,政府投资必须是非生产性的支出,即举办公共工程,这样才能尽量消化社会消费品。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凯恩斯与马尔萨斯一样,在如何增加需求的问题上,并不主要依赖于资本家与劳动者个人消费的增加,而是主要依赖于非生产性部门消费量的增加。

他们都对非生产性部门在制服萧条、增加社会需求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既有内在联系也有重大区别。

如前所述,马尔萨斯把人们的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等)直接看成有效需求的组成。

凯恩斯进步的地方在于他舍弃微观内容而创立了宏观经济理论,区别了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并对投资与储蓄这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可惜的是马氏受时代的局限而不能研究这个问题。

经济学家克莱因说得好:“如果马尔萨斯能对投资与储蓄方程决定有效需求这一命题,作更彻底地分析,将没有凯恩斯革命,只有马尔萨斯革命。

”⑧但是,凯恩斯却一再闯入马尔萨斯曾警告过的禁区。

后文将叙述,马尔萨斯曾把通货膨胀和滥发国债视为危险的工具而加以反对。

而凯恩斯却认为,在大萧条时期,只有靠人为的通货膨胀才能刺激投资,又只有靠发行公债才能弥补财政赤字。

也许凯恩斯以为这是经济萧条时的权宜之策,而这一观点却被凯氏的追随者们推向了极端。

此项政策实施的后果,就是西方经济的“滞胀”顽症。

它正在动摇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界的统领地位。

二、马氏理论与弗氏理论的内在联系在马尔萨斯的需求管理思想中,有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关于稳定通货的思想。

马尔萨斯认为货币除了具有便利经济运行的各种职能,如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胚能对财富的累积和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

他认为纸币的发行是一种重要的需求管理方法,是国家从宏.观上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马尔萨斯辩证地分析了发行纸币的作用。

他说适当地增加纸币,不仅能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社会购买力,创造消费需求,而且能够提供新的借贷机会,适当地刺激社会生产。

当经济萎缩,国家财政处于困境的时候,货币的贬值以及它所引起的信用的便利,必然能鼓励资本家增加投资的兴趣,使经济很快走向康复。

但是,他又强调纸币必须以其代表的铸币为基础,纸币的发行如脱离其价值承担者,则必然带来经济的灾难性波动。

增加通货所给予经济的刺激只能是暂时的,如果由发行通货所带动的资本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收入,“那么,资本家所获得的巨大生产能力,在固定收入所有者所拥有的减低了的购买力上发生作用,结果必然会造成比现在更严重的商品过剩”⑩。

所以,从长远发展考虑,有效的增长途径是稳定地使纸币与纸币所代表的铸币保持等价,除了受贵金属价值波动的影响外,不受其他波动的影响。

马尔萨斯这种纸币以贵金属为基础的货币思想在他同时代的货币理论中是最具科学性的。

[!--empirenews.page--]货币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细心的人们能够发现,马尔萨斯的货币思想甚至折射到现代货币主义者身上,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重要影响。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挥舞自由竞争的旗帜时,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否认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而是重复了马尔萨斯关于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