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判定》》教案 (省一等奖)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2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2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角角一、内容及内容解析:1.内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内容解析: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是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性质,三角形全等、多边形相似及三角形相似的后续学习,它是相似多边形中最为简单的相似图形。

在探究“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过程中,学生看书自学,先度量发现结论成立,再通过作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把证明三角形相似转化为三角形全等的问题。

此判定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知识转化的能力和化繁为简的思想。

相似三角形是今后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和圆的知识基础,另外在学习物理等相关方面也要用到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经历三角形相似与全等的类比过程,进一步体验类比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思想。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方法。

2. 知识与技能:通过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交流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情感。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判定定理证明的过程中,教科书做了一个中介三角形,使之与要证的三角形相似,再利用中介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这种转化的方法学生往往很难想到。

不同于以往证角相等的方法,也会给定理的证明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判定定理“两脚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

四、学情分析:1.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

2.学生在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的过渡阶段,合情推理的说理更加透彻。

3.经历过探索全等三角形判定,通过类比不难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4.数学知识间的转化能力,对于学生们来说还不能更好地运用,有待于今后的训练。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后续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如三角形的性质、分类等,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直观地呈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眼镜、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判定相似三角形的依据。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全班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教师点评,总结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关键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体会相似三角形的重要性。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如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导入,例如,展示一组相似的图形,如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装饰品,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这些图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兴趣。
1.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演示与抽象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动态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相似三角形的形成和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并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题,从基础到提高,逐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几何图形,引发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道典型问题,进行解题思路和答案的展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家庭作业: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涵盖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应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
-开展优秀作业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生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可能会出现混淆和错误,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3.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充分关注这一点,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范本五份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范本五份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范本五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二)能力训练要求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教学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教学方法类比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4.5 A)第二张(记作§4.5 B)第三张(记作§4.5 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记法.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生]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师]很好.请问相似多边形指的是哪些多边形呢?[生]只要边数相同,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都包括.比如相似三角形,相似五边形等.[师]由此看来,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4.通过学*,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二、教学设计类比学*,探讨发现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提问]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讲解新课]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4)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的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
(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实际例子,使学生体会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学生难以区分和记忆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法则的应用场景;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难以发现相似三角形,从而无法运用判定方法;(3)对于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来自用,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容易出错。
举例解释:
(1)针对判定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让学生明确各个判定法则的适用条件,以便于区分和记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有些同学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准备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类似的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难度控制方面,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在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时,仍然容易混淆判定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运用相似三角形边角边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三角形全等,特别三角形,比例的应用探究三角形相似,培养学生的对于前后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相似三角形边角边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难点)了解边角边和边边角在推断上的不同。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PPT呈现假设干三角形并标注一些边和角(可以出现全等和相似结合一共三个三角形的情形)问题1:你能找出其中的全等三角形或者相似三角形吗能告诉老师你推断的理由师生总结:回忆了全等三角形的推断方法,其次就是对于相似三角形有了直观的感知。

问题2:你能记得的全等三角形推断方法有多少师生总结:SSS,SAS,ASA,AAS问题3:你觉得如果要推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能用上述的方法吗引入课题。

(二)结合知识,生成原理问题1:结合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出你们认为能够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吗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SSS,SAS......从相似三角形的特点,直观上来说都是边的特点。

问题2:SSS能够证明吗你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画看。

师生活动:三边成比例能够完成。

(三)动手尝试,深化原理问题1:大家能不能结合我们在课堂开始之前从一个三角形出发,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全等三角形和一个相似三角形,并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相互商量一下各自的尝试过程,尝试着说明“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能够证明相似三角形。

师生总结: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拼谁更快更准(五)小结作业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试一试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判定三角形相似方法呢。

(最新)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2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2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变换。

相似作为图形变换的一种,学生对它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另外学生在上两节也已了解了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

2.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判定定理,并能运用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体会类比、转化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进行说理和计算。

【教具准备】相似三角形纸片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学内容

教学内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10篇)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10篇)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10篇)《相似三角形》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3、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重点和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在具体的图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并写出比例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重要方法: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它的相似比是1。

2、相似三角形中,利用对应角寻找对应边;反过来利用对应边寻找对应角。

3、书写相似三角形时,需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①国旗上的☆,②同一底片不同尺寸的照片。

以上图形之间可以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2、经过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与原像称为相似图形。

那么将一个三角形作相似变换后所得的像与原像称为相似三角形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合作学习如图1,在方格纸内先任意画一个☆ABC,然后画出☆ABC经某一相似变换(如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后得到像☆A ′B ′C ′(点A ′、B ′、C ′分别对应点A 、B 、C)。

问题讨论1:☆A ′B ′C ′与☆ABC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讨论2:☆A ′B ′C ′与☆ABC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相互比较得到结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由合作学习定义相似三角形的概念(1)相似三角形:一般地,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2)表示:相似用符号“☆”来表示,读作“相似于”如☆A ′B ′C ′与☆ABC相似,记做“☆A ′B ′C ′☆☆ABC ” 。

注意:在表示三角形相似时,一般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定义的几何语言表述:A B C A ′B ′C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一、教学内容的说明1、教材所处的地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是相似形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和预备定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

从知识的系统性来看,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发展,它们存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可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同时判定定理1的证明方法又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个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

2、这一内容可分为四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3、本节课注重分层教学,在各个环节均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证明方法。

因为它的证明是在只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预备定理的条件下完成的,需要添加辅助线转化为预备定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方法,初步会运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2、通过学生探索、证明、理解和应用定理,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成功;3、通过图形变式,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享受数学美;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我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猜想命题,形成定理,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运用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增加图形的直观性和课堂密度.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阶段:“定理探索阶段”;“定理运用阶段”;“定理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定理探索阶段1、类比,猜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由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新的判定方法首先应让学生对已有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先让学生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有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中:①定义需要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条件多,过于苛刻;②预备定理要求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条件过于特殊,使用起来有局限性.说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新的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判定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判定教案
(2)SSS相似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SAS相似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上述定理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探讨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比例尺、图形放大与缩小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内化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识别并构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从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出相似三角形,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解决相似三角形相关的问题时,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学生往往在面对多种判定方法时,难以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他们识别和构建相似三角形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
-结合实际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它们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在几何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九年级数学下册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新人教版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目标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增进学生合作精神,训练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目标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检测内容提要T 方法&策略反思/评价前通过提问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一、知识回顾1、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4、如果要两个三角形相似,是否有简单的判定方法?你认为可以研究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二、新课讲解1、探究2:(1)提出问题: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都是原来三角形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是否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2)画图探究(3)初步形成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证明上述定理。

3、探究3:(1)提出问题: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两对应组边的比相等,且相应的夹角也相等,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3)形成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对应组边的比相等,且相应的夹角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小结与思考思考题:若相等的角是邻角而不是夹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还相似吗?3’8’8’8’一、通过个别提问和全班回答这两种形式,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提问3—5人)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想、讲、听)二、1、分6人小组进行探究,通过画图,度量角度,比较对应角的角度,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动、看、想)分小组展示,互相点评,师生共同归纳定理。

(讲、听、看、想)2、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并让2人板书,师点评,证明之后,教师将命题改写为判定定理,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结。

(静动转换、看、听、讲)3、分4人小组,通过证明推理获得结论,各组展示证明过程,由发言人陈述证明思路,老师点评。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教案主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练习题、实物三角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易于观察的图形,唤起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介绍(10分钟)1.定义相似三角形:在平面上,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a.对应边的长度成比例;b.对应角相等。

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0分钟)1.SS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边长,或运用长度的代数比较方法来判定。

2.SA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且两个角的两边分别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3.AA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四、练习与巩固(30分钟)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练习题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1.利用SSS判定法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相似:(给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2.利用SAS判定法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相似:(给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和一个角)3.利用AA判定法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相似:(给出两个三角形的角度)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三角形求高度、距离等问题。

2.提供更复杂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归纳(10分钟)1.向学生讲解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再次复习,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七、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似三角形的练习题作为课堂作业,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最新)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2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2节《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教学设计设计导学【学习目标】1. 知识层面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 能力层面经历观察、发现、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在探索数学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并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 难点:会准确的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课前延伸【知识梳理】1.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B A ′B ′=BC B ′C ′=ACA ′C ′,且__都等于k __,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预备定理):__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__,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如图27-2-71,E 是▱ABCD 的边BC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 交CD 于F ,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图27-2-71A .1对B .2对C .3对D .4对课内探究一、课堂探究1(问题探究,自主学习)1.(1)在△ABC 中,AB ∶BC ∶CA =2∶3∶4,在△A ′B ′C ′中,A ′B ′=1,C ′A ′=2,当B ′C ′=__32__时,△ABC ∽△A ′B ′C ′.(2)在△ABC 中,AB =6,AC =8,在△A ′B ′C ′中,A ′B ′=4,A ′C ′=3.若BC ∶B ′C ′=__2∶1__,则△ABC ∽△__A ′B ′C ′__.2.已知在△ABC 中,AB =4,BC =5,CA =6.(1)如果DE =10,那么当EF =__252__,FD =__15__时,△DEF ∽△ABC ;(2)如果DE =10,那么当EF =__12__,FD =__8__时,△FDE ∽△ABC .二、课堂探究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DEF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B =6 cm ,BC =8 cm ,AC =10 cm ,DE =18 cm ,EF =24 cm ,DF =30 cm ; (2)AB =4 cm ,BC =6 cm ,AC =8 cm ,DE =12 cm ,EF =18 cm ,DF =21 cm. 2.如图27-2-72,已知AB AD =BC DE =AC AE,证明:∠BAD =∠CAE .图27-2-72 图27-2-733.如图27-2-73所示,在正方形网格中有两个三角形△A 1B 1C 1和△A 2B 2C 2,求证:△A 1B 1C 1∽△A 2B 2C 2.4.如图27-2-74所示,一名学生制作劳技作品,他把△ABC 各边中点连接得到的△DEF 涂色,试证明涂色的部分与原三角形相似.图27-2-745.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20 cm ,50 cm ,60 cm ,现要利用长度分别为30 cm 和60 cm 的细木条各一根,做一个三角形木架与△ABC 相似.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将另一根截成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另外两边.那么另外两边的长度(单位: cm)分别为( D )A .10,25B .10,36或12,36C .12,36D .10,25或12,36三、课堂反馈训练1.若把△ABC 各边分别缩小为原来的13,得到△A 1B 1C 1,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D )A .△ABC 与△A 1B 1C 1不一定相似 B .△ABC 与△A 1B 1C 1的相似比为1∶3 C .△ABC 与△A 1B 1C 1各对应角不等D .△ABC 与△A 1B 1C 1的相似比为3∶12.如图27-2-75,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分别有一个三角形,其中是相似三角形的是( D )图27-2-75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①和③D .②和④3.如果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扩大为原来的5倍,那么三角形的每个角( D )A .都扩大为原来的5倍B .都扩大为原来的10倍C .都扩大为原来的25倍D .都与原来相等4.若△ABC 各边分别为AB =25 cm ,BC =20 cm ,AC =15 cm ,△DEF 的两边为DE =5 cm ,EF =4 cm ,则当DF =__3__ cm 时,△ABC 与△DEF 相似.5.根据下列各组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 =3.5 cm ,BC =3.5 cm ,CA =4 cm, A ′B ′=10.5 cm ,B ′C ′=7.5cm,C′A′=12 cm;(2)AB=4 cm,BC=6 cm,CA=8 cm, A′B′=12 cm,B′C′=18 cm,C′A′=24 cm;(3)AB=2 2 cm,BC=4 6 cm,CA=8 cm, A′B′= 2 cm,B′C′=2 3 cm,C′A′=4 cm.课后提升1. 强强为了装饰自己的房间,想要制作两个三角形的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长分别为4,5,6,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一边长为2.你认为他可以如何选料使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 如图27-2-76,小辉在图纸上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ABC,接着在AB;BC;CA 上分别取点A1;B1;C1,且AA1=BB1=CC1,得到△A1B1Cv1;再在A1B1;B1C1;C1A1上分别取点A2、B2、C2,且A1A2=B1B2=C1C2,得到△A2B2C2;….按此方法,小辉画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几何图案,小辉发现图案中的△ABC、△A1B1C1、△A2B2C2…都是相似三角形.请你以△ABC和△A1B1C1为例说明其中的原因.图27-2-7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过程与方法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经历猜想结论、画图探究、多种方法验证(度量和推理),由此探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没有“边边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没有“边边角”.【学习重难点】1. 重点: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 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课前延伸1.如图27-2-77,在△ABC中,AB=AC,AD是高,EF∥BC,则图中与△ADC相似的三角形共有( C )A.1个B.2个C.3个D.多于3个图27-2-77 图27-2-782.某班在布置新年联欢晚会会场时,需要将直角三角形彩纸裁成长度不等的矩形彩条,如图27-2-78,在Rt△ABC中,∠C=90°,AC=30 cm,AB=50 cm,依次裁下宽为1 cm的矩形纸条a1,a2,a3…若要使裁得的矩形纸条的长都不小于5 cm,则每张直角三角形彩纸能裁成的矩形纸条的总数是( C )A.24 B.25 C.26 D.27课内探究一、复习引入1.已经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哪些判定方法?2.说说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SS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3.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A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如图27-2-79,若△ABC与△A′B′C′满足以下条件:ABA′B′,ACA′C′,∠A=∠A′,那么△ABC与△A′B′C′ 相似吗?图27-2-79二、探究发现1.在练习本上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B′C′,满足以下条件:AB A′B′,ACA′C′=k(给定的值)和∠A=∠A′.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C′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吗?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3.想一想: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相似呢?试着画画看.三、定理应用例1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AB=7 cm,AC=14 cm,∠A′=120°,A′B′=3 cm,A′C′=6 cm;(2)AB=4 cm,AC=8 cm ,BC=6 cm,A′B′=12 cm,A′C′=21 cm,B′C′=18 cm.例2 已知:如图27-2-80,P为△ABC的中线AD上的一点,且BD2=PD•AD,求证:△ADC∽△CDP.图27-2-80 图27-2-81变式训练:如图27-2-81所示,△ABC,△DCE,△FEG为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底边BC,CE,EG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B=3,BC=1,连接BF,分别交AC,DC,DE于点P,Q,R(1)试说明△BFG∽△FEG,并求出BF的长;(2)观察图形,请你得出一个与点P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四、课堂训练反馈:1.如图27-2-82所示,在Rt△ABC中,∠C=90°,BC=8 cm,5AC-3AB=0,点P从点B出发,沿BC方向以2 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1 cm/s的速度移动,若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经过多长时间,△CPQ与△CBA相似?图27-2-822.如图27-2-83所示,点D在△ABC的边AB上,当满足怎样的条件时,△ACD 与△ABC相似,试分别加以列举.图27-2-83课后提升一、判断题:1.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3.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4.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 )5.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有可能相似.( × )6.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7.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8.所有的正三角形都相似.( √ )二、填空题1.如图27-2-84,在△ABC中,AC是BC,DC的比例中项,则△ABC∽__△DAC__,理由是__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上三角形相似__.2.如图27-2-85,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则△DEF∽__△CAB__,理由是__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__.图27-2-84 图27-2-85 图27-2-86 图27-2-87 3.如图27-2-86,∠BAD =∠CAE ,∠B =∠D ,AB =2AD ,若BC =3 cm ,则DE =__1.5__ cm.4.如图27-2-87,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AE =EB ,MN =1,线段MN 的两端分别在CB 、CD 上滑动,那么当CM =5或5时,△ADE 与△MNC 相似.三、选择题1.如图27-2-88,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 与△ADE 相似的是( C )A .AE AD =AC AB B .∠B =∠ADEC .AE AC =DEBCD .∠C =∠AED图27-2-88 图27-2-892.在▱ABCD 中,点E 在BC 边上,AE 交BD 于点F ,若BE ∶EC =4∶5,则BF ∶FD 等于( D )A .4∶5B .5∶4C .5∶9D .4∶93.如图27-2-89,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点D ,CD =2,BD =1,则AD 的长是( D )A .1B . 2C .2D .4四、解答题如图27-2-90,在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ABD=∠ACD,试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加以证明.图27-2-90 图27-2-91五、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如图27-2-91,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点A,再在河的这一边选定点B和点C,使得AB⊥BC,然后选定点E,使EC⊥BC,确定BC与AE的交点D,若测得BD=180米,DC=60米,EC=50米,你能知道小河的宽是多少吗?。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省一等奖) 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省一等奖) 2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用两边及夹角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和探索,得出两个三角形具备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的条件,即可判断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会选择适当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3、经历“猜测—验证—推广—说理—应用〞的数学活动过程,开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说理〔证明〕和应用。

设计理念:任何数学知识的发现都会经历:“猜测—验证—推广—说理〔证明〕—应用〞这一过程,它是研究数学的根本思路。

本节课先通过对特殊的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1的三角形,即全等三角形〕的边角边判定条件的研究,从而科学、大胆地提出猜测,接着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猜测,然后对我们的猜测做进一步的推广,为了确保猜测的正确性,再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论证、说明,最后对探索到的数学知识又加以应用。

充分地表达了课标的过程教学,也完美地展示了数学研究的根本思路。

教学实录:1、 情境创设,提出猜测开始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探索中,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那么三角形的相似还有没有其它条件呢?今天我们再次踏上探索之旅途。

出示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板书]师: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下面邀请一位同学回忆一下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角边〔SAS 〕的内容? 生: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相等,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板书:①两边对应相等②夹角相等师:如图,在ABC ∆和A B C '''∆中, A A '∠=∠.根据边角边〔SAS 〕判定条件来判断ABC ∆和A B C '''∆全等,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生:还需要添加条件:AB A B ''=,AC A C ''=教师板书:〔此板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在ABC ∆和A B C '''∆中因为A A '∠=∠AB A B ''=,AC A C ''=所以ABC ∆≌A B C '''∆师:如果把条件:AB A B ''=,AC A C ''=改写成:1AB AC A B A C ==''''。

人教版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对应边;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人教初中数学九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九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公开课获奖)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3.难点的突破方法〔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拟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根底.四、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那么△ACD与△AB C相似吗?——引出课题.〔4〕教材P48的探究3 .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48例2〕.分析:要证PA?PB=PC?PD,需要证,那么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证明:略〔见教材P48例2〕.例2 〔补充〕: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假设AB=4,AD=5,AE=6,求DF的长.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 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略〔DF= 〕.六、课堂练习1.教材P49的练习1、2.2.:如图,∠1=∠2=∠3,求证:△ABC∽△ADE.3.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七、课后练习1.:如图,△ABC 的高AD、BE交于点F.求证:.2.:如图,BE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1〕求证:AC?BC=BE?CD;〔2〕假设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 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D CA BD CABDC A B∠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D CAB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E DC A B P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那么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人教初中数学九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九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公开课获奖)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测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3.难点的突破方法〔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科书虽然给出了证明,但不要求学生自己证明,通过教师引导、讲解证明,使学生了解证明的方法,并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2〕判定方法1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展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从作图方法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3〕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4〕判定方法2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课堂练习2就是通过让学生联想、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三角形的不确定性,来到达加深理解判定方法2的条件的目的的.〔5〕要让学生明确,两个判定方法说明:只要分别具备边或角的两个独立条件——“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6〕要让学生学会自觉总结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个,首先必需要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然后又有目标的去探求另一组条件,假设能找到一组角相等,而这组对应角又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时,那么选用判定方法2,假设不是“夹角〞,那么不能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假设能找到第三边也成比例,那么选用判定方法1.〔7〕两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例式既可以写成如的形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8〕由比例的根本性质,“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也可以由等积式提供.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的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46的例1,此例题是为了稳固刚刚学习过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是复习稳固“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是复习稳固“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通过此例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例2是补充的题目,它既运用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又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一点综合性,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相似三角形的题目,而本节课的内容有较多,故此例题可以选讲.四、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带着学生画图探究;〔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教师带着学生探求证明方法.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46例1〕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解:略※例2 〔补充〕: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 ,求AD 的长.分析:由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测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结合∠B=∠ACD,证明△ABC∽△DCA,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的比例式,从而求出AD的长.解:略〔AD= 〕.六、课堂练习1.教材P47.2.2.如果在△ABC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3.如图,△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ABC∽△DEF.七、课后练习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D CA BD CABDC A B[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D C AB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那么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E DC A B P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1))1)(1(y x x y x y +--+ (2)22242)44122(aa 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 z y x ++⋅++)111( 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全国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全国一等奖】

活动3
1、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2、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两个角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证明过程。

3、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截相等, 作平行, 证全等。

1、结合命题,教师投影出示已知和求证。

2、学生探究交流证明过程,教师根据角的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3、引导学生把△ABC 放到A'B'C'中,使∠A 与∠A'重合AB 在A'B'上,进而发现证明方法。

4、根据讨论结果,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书写证明过程。

5、判定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并用符号语言表示。

教师要强调三角形全等的证明,特别是得
出对应边相等的具体方法。

活动4 方法迁移
类比活动2,提出问题 在△ABC 和△A'B'C'中,如果
''''C A AC
B A AB
,且∠A=∠A',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证明方法,思考并完成本题证明。

2、要是指定一名学生板书证明过程。

3、学生点评后,教师板书定理。

4、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章?相似三角形判定?第三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两边对应边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一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并能根据这一定理进行推理和证明。

2、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开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过程和会准确地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黑板、多媒体、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回忆 二 新知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画一个⊿ABC ,使∠A=60°AB=5cm ,AC=4cm ;再画一个⊿A ′B ′C ′,使∠A ′=60°A ′B ′=10cm ,A ′C ′=8cm.2、这两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满足的条件是 。

3、〔小组合作〕用量角器度量一下这两个三角形剩余的边和角,你发现什么?4、这两个三角形是 的关系。

5、由此可以猜想: 。

6、把这个猜想的和结论结合下面的图形写下来。

:如图:⊿ABC 和⊿A ′B ′C ′中,A A , '∠=∠''=''C A ACB A AB 求证:⊿ABC ∽⊿A ′B ′C ′7、证明猜想 8、结论文字语言: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几何语言:A A , '∠=∠''=''C A ACB A AB∴⊿ABC ∽⊿A ′B ′C ′〔1〕cm AC cm AB A 14,7,120===∠cm AC cm AB A 6,3,120===∠解:C B A ABC A A C A AC B A AB C A AC B A AB '''∆∆∴∠=∠''=''∴==''=''∽又 37614 , 37四、练习稳固1、31211 45)、()、(练习P 2、根底训练〔1〕在⊿ABC 和⊿A ′B ′C ′中,∠A=120°,AB=7cm ,AC=14cm ,∠A ′=120°,A ′B ′=,3cm ,A ′C ′=6cm.,那么⊿ABC 和⊿A ′B ′C ′ 〔填“相似〞或“不相似〞〕,理由是 ,记为〔2〕以以下列图〔2〕中的两个三角形是 〔填“相似〞或“不相似〞〕, 理由是。

记为 。

〔4〕以以下列图〔3〕中的两个三角形是 〔填“相似〞或“不相似〞〕, 理由是,记为 。

〔5〕以以下列图〔4〕中的两个三角形是 〔填“相似〞或“不相似〞〕, 理由是,记为 。

3、,如图(1) 假设∠1=∠2,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E ∽⊿ABC ,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2) 假设ACAEAB AD =,请补充一个条件,使得⊿ADE ∽⊿ABC ,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五、当堂训练1、如图,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能使⊿ADE ∽⊿ACB 的条件是〔 〕 AEC AE AB AD = B BCDEBD AD =C AC AE AB AD •=• D DB AE EC AD •=•2、如图,BC 与AD 相交于O 点,OB :OC=3:1.OA=12cm ,OD=4cm ,AB=30cm ,那么CD= 。

3、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在AC 、AB 上,且AD :AB=AE :AC=1:3,BC=10,那么DE=4、如图,D 是∠ABC 的平分线上的一点,AB=15cm ,BD=12cm ,要使⊿ABD ∽⊿DBC ,那么BC 的长为 。

5、如图,D 在⊿ACB 的AB 边上,AD=1,BD=2,要使⊿ACD ∽⊿ABC,那么AC= 。

6、如图,∠AOD=90°,OA=OB=BC=CD ,那么以下结论中成立的是〔 〕A ⊿OAB ∽⊿OCA B ⊿OAB ∽⊿ODAC ⊿DAC ∽⊿BDAD ⊿BAC ∽⊿BDA 7、如图,∠1=∠2,BEBDBC AB =,那么可以推出两组三角形相似,它们是〔1〕 〔2〕 。

10、如图,抛物线2212-+=bx x y 交x 轴正半轴于点A ,交x 轴负半轴于点B ,交Y 轴负半轴于C ,0为坐标原点,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23-=x 。

〔1〕求A 、B 两点的坐标; 〔2〕求证:⊿ACO ∽⊿CBO 五、总结反思(1)判定定理2: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思想:类比,转化思想 六、作业)2(322 54),(复习巩固P [教学反思]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钻研探索,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那么;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意了以基此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

教学时,我让每个学生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每个学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图形的形状。

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在剪、拆盒子过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无法形成完整的展开图,就要求适当进行指导。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集体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情感上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接着,我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开展空间观念。

24.1 圆 (第3课时)教学内容1.圆周角的概念.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它们的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的定理的推导及运用它们解题.2.难点: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证明圆周角的定理.O BAC3.关键:探究圆周角的定理的存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老师点评:〔1〕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刚刚讲的,顶点在圆心上的角,有一组等量的关系,如果顶点不在圆心上,它在其它的位置上?如在圆周上,是否还存在一些等量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要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问题:如下列图的⊙O ,我们在射门游戏中,设E 、F 是球门,•设球员们只能在EF 所在的⊙O 其它位置射门,如下列图的A 、B 、C 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像∠EAF 、∠EBF 、∠ECF 这样的角,它们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现在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答复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二、三位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点评: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无数多个.2.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没有变化的. 3.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得出,同弧上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下面,我们通过逻辑证明来说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1〕设圆周角∠ABC 的一边BC 是⊙O 的直径,如下列图 ∵∠AOC 是△ABO 的外角 ∴∠AOC=∠ABO+∠BAO ∵OA=OB∴∠ABO=∠BAO ∴∠AOC=∠ABO ∴∠ABC=12∠AOC 〔2〕如图,圆周角∠ABC 的两边AB 、AC 在一条直径OD 的两侧,那么∠ABC=12∠AOC 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说明过程.老师点评:连结BO 交⊙O 于D 同理∠AOD 是△ABO 的外角,∠COD 是△BOC 的外角,•那么就有∠AOD=2∠ABO ,∠DOC=2∠CBO ,因此∠AOC=2∠ABC .〔3〕如图,圆周角∠ABC 的两边AB 、AC 在一条直径OD 的同侧,那么∠ABC=12∠AOC 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证明. 老师点评:连结OA 、OC ,连结BO 并延长交⊙O 于D ,那么∠AOD=2∠ABD ,∠COD=2∠CBO ,而∠ABC=∠ABD-∠CBO=12∠AOD-12∠COD=12∠AOC 现在,我如果在画一个任意的圆周角∠AB ′C ,•同样可证得它等于同弧上圆心角一半,OBACD因此,同弧上的圆周角是相等的. 从〔1〕、〔2〕、〔3〕,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的推导: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下面,我们通过这个定理和推论来解一些题目.例1.如图,AB 是⊙O 的直径,BD 是⊙O 的弦,延长BD 到C ,使AC=AB ,BD 与CD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分析:BD=CD ,因为AB=AC ,所以这个△ABC 是等腰,要证明D 是BC 的中点,•只要连结AD 证明AD 是高或是∠BAC 的平分线即可. 解:BD=CD理由是:如图24-30,连接AD ∵AB 是⊙O 的直径∴∠ADB=90°即AD ⊥BC 又∵AC=AB ∴BD=CD三、稳固练习1.教材P92 思考题. 2.教材P93 练习. 四、应用拓展例2.如图,△ABC 内接于⊙O ,∠A 、∠B 、∠C 的对边分别设为a ,b ,c ,⊙O 半径为R ,求证:sin a A =sin b B =sin c C=2R . 分析:要证明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R ,只要证明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C=2R ,即sinA=2a R ,sinB=2b R ,sinC=2cR,因此,十清楚显要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证明:连接CO 并延长交⊙O 于D ,连接DB ∵CD 是直径 ∴∠DBC=90° 又∵∠A=∠D在Rt △DBC 中,sinD=BC DC ,即2R=sin aA同理可证:sin b B =2R ,sin cC =2R∴sin a A =sin b B =sin cC=2R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圆周角的概念;2.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相等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3.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应用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六、布置作业1.教材P95 综合运用9、10、 [教学反思]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