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性与海洋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自从选修了日本文化这门课之后,了解了很多关于日本文化、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老师将课件内容和留学日本的亲生经验结合起来,更生动的让我们了解了有关日本的文化。
如:能乐、歌舞伎、茶道·茶汤、插花·花道、文乐等等一系列的知识。
我想日本传统文化大概有如下的特点:两重性——日本人把森林文化的优雅精神与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主体内容。
宗教信仰——日本人对佛教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民族特性层面——日本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也是最能够把作别国的经验和本土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
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点。
单纯、质朴是日本文化的坚实基础。
当了解到日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是那么好,那么完善时,再看看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我感到有点遗憾,有点伤心。
想想中国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遗失了,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今后还是这样对待传统文化,那么这将是民族的悲哀和灾难。
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呢?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的哲学思想和道理,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学报》作者:王文洪西方人有的人常常以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来区别东西方文化。
在他们看来,西方文化是动的文化,东方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斗争的,这一切都孕育于他们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其原因在于东方文化孕育于内陆文化。
这一流行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观,它的创始者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本文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介绍其有关水与海洋的观点,通过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产生的历史比较,说明其所谓的“根植于海洋原则的文化”。
一、黑格尔的历史观黑格尔一生从未到过东方,但他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构筑了一个涵盖东西方的世界,这就是他的名著——《历史哲学》。
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并向西方行进,人类的文明在中国开始以后,逐步传到印度、波斯、巴比伦、拜占廷、希腊、意大利、西欧。
但我们且不要以为他在盛赞东方文明的古老,黑格尔真意是说:东方文明是极度落后的原始文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直停留在五千年以前的文明初始阶段,这是因为:东方文明是静的内陆文明,而只有西方文明才是活生生的发展着的文明。
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自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
黑格尔在该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
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
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
大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
大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以中西为例大江文化,也叫农耕文化。
大河文化的根基是大河流域,那里沃野千里,灌溉便利,有独特的农耕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这些地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自己的文明特征。
其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中心部位和起点是黄河文化。
海洋文化,即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典型的是古希腊文化以及受其影响的整个西方文化。
大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一、群体与个体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文化占主导,儒家文化旨在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人为本,重现世人伦,重人事而敬宗教是其思想核心,故中国的大江文化强调集体意识,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海洋文明是一种在较为极端的气候下生存的民族的文明,在人口稠密的城邦,如雅典等,要从黑海沿岸和埃及等地购进谷物。
于是,西方文明发展成为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的产生基于市场意识,而市场意识基于交换意识,交换意识又基于承认各自独立的平等意识,平等意识则来自于分立、独立意识。
因此,西方文化对人显得相当尊重,个人主义盛行。
二、封闭与开放大江文化是农耕文化,土地是重要依存,而土地是基本固定不变的。
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愚民政策及屯田、均田、编户制度,农民明哲保身的封闭意识,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形成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白居易的《朱陈村》可以充分印证这一点: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而从地域特征来看,海洋文明处于海洋的包围中。
以古希腊为例,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区别33265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区别大约5000年以前,中国、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几乎同时进入文明社会.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其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希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
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大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
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大河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
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往往很发达。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
作为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
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
长城,不带进攻性质,完全着眼于防卫.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曾执世界文明的牛耳,特别是纺织、造船、制瓷、造纸、印刷、火药、建筑等行业的成就,曾一度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
大河文明创造了灿烂而持久的封建文化,维系了长期的政治稳定。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的特点是:稳定持重,但不思变革;注重防卫手段,但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但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但不具冒险精神.如大河文明造就的中国的战略文化,崇尚“人之初,性本善”,崇尚“和为贵”,将基本战略目标定位于守国土、求统一、保和平,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手段选择的最高境界。
水文化——精选推荐
⽔⽂化 中国的⽂化中⼤多数是与⽔有联系的,⽔的属性、⽔的形态、⽔的运动以及⽔的历史都⽆不蕴涵着丰富的⽂化。
⽔⽂化是⼈类创造的与⽔有关的科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化兴⽔,⽔兴⽂化,社会⽂明发展到今天,理解⽔⽂化,认识⽔⽂化,研究⽔⽂化,营造⽔⽂化,弘扬⽔⽂化,有助于⼈的⾝⼼健康,可以给⼈们提供环境优美宜⼈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清新⾃然的浪漫⽓息,怡养⼈们的情趣和⼼境,还能给⼈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也是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对于我们⽤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的⽔利,研究今天的⽔利,发展将来的⽔利,增强爱⽔、亲⽔、节约⽔、保护⽔的意识和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遵循⽔的⾃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规范⼈类⾏为,实现⾃律式发展,科学地开发利⽤、节约保护⽔资源,从容应对⽔危机,促进⼈⽔和谐,以⽔资源的可持续利⽤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渊的历史意义。
地球表⾯约有70%以上为⽔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30%的陆地也有⽔的存在,世间万物都与⽔有不解之缘,⽔是⽣命之源,没有⽔就没有⽣命,没有世间万物⽣机勃勃的景象。
万物之所以繁衍⽣息,充满⽣机与活⼒,靠的是⽔的滋养哺育;如果没有⽔,万物就失去了⽣存的根本。
⽔是社会⽣产不可缺少的原料和能源。
在⼯业⽣产中,⽔和⽯油⼀样是⼯业的⾎液。
⼈们根据⽔的流体性能和传热、冷却特性,把⽔⼤量地⽤于纺织、冶⾦、化⼯、机械制造等各⾏各业。
在电⼒⽣产中,⽆论是⽕⼒还是⽔利发电,都是通过⽔把动能、热能转化为电能的。
可以说⽔是间接的能源;在制药、⾷品、酿酒等⾏业,⽔⼜是重要的原料,……由此可见,离开⽔这种特殊的资源、社会⽣产这架机器根本⽆法运转。
⽔不仅是地球上各种⽣物的⽣命之本,同样也是万物之灵——⼈的⽣命本源,⽔是⼈类⽣存和⽂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类创造的所有⽂明,都离不开⽔的滋润。
如果没有了⽔,我们五彩缤纷的⼤⾃然将变得黯然⽆光,整个的世界也会变成⼀⽚废墟,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也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如果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横伸枝条的苍郁,没有了鲜艳⼭的烂漫,没有了流觞曲⽔的诗意,没有了巫⼭云⾬的伤怀……如果没有了⽔,也就没有了“⽇照⾹炉升紫烟”的⽓象,没有了“野渡⽆⼈⾈⾃横”的清闲,没有“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的意境…… ⽔,是世上最美的东西,是滋润万物⽣命的源泉。
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论文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以其独特性占有一定地位,海洋文化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海洋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海洋文化论文篇1关于海洋文化生态的几个问题[摘要]海洋文化生态包括实现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主体性;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海洋文化生态的平稳度、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影响海洋文化生态的因素,文章认为,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构建和谐海洋文化生态圈应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
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
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
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
国民海洋意识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国民海洋意识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
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威胁论”,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
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
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
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国民和政府的海洋意识都不强,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培养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和平崛起国民海洋意识海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威胁论”,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
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
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
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
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
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
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
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
民族特性与海洋文化
玉 良校长指 出:社 会上现在有种不 良倾 向,把就业都怪罪于学 校, 这是不对的 , 学校 只是负责各环节 中的一部分 , 高校不能像 农民 , 今年大蒜好卖就种大蒜 。市场营销专家张旭婧女士在她 的博客中以国际化 的视野撰文 《 中美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的八 大
业的八大差异 , 给中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提供了借鉴 。
界融合在先进制造业 、 先进服务业中 , 特别是在文化与创意产业 中将大显身手 , 为中国文 化、 中国创造 、 中国设计 的品牌建 设贡
献 力量 。
参考文献 :
4 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业 问题 、 就业问题 , 归根结底都 是社 会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业与就业 问题将在 国家整体规
智、 ” 信 几乎 已成为立人 的准则与信仰 。 儒家的人世 的观念 , 虽然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 的积极参与社会的“ 有为” 而“ , 以和为 贵” 温柔敦厚 、 、 政教为先 、乐而不淫 、 “ 哀而不伤” 中庸哲 学 , 的 则
里, 商人 自不免受到轻视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 , 把民众按行业 分为士 、 、 、 农 工 商四等 , 士通常是来 自地主阶级。 既然以农为主,
拉 图再 到 亚 里 士 多德 ,在他 们 的哲 学 思想 体 系 中则 明 显 地 表现
出 与孔子 、 孟子 、 苟子的不同特点 。从《 荷马史诗》 中所体现 出来 的古希腊人的战争精神 , 英勇 、 好斗 、 争强 、 不畏牺牲 、 刚毅 , 再看 古 希腊 的骑士精神 , 及其古希腊神话 中所表现出来 的英雄气质 , 忠君爱主 、行侠仗义的传说故事大多也都是发生在海上或是 临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复习要点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它不受语言文字的局限,可以沟通感情,使舞者和观从心灵共振,可以积淀古代文化,传承民族审美心理,通过舞蹈者的表演展示时代精神,孕育新的创造。
尽管如此,我们要探索舞蹈文化的内涵及其文化特征时,还必须借助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因此,作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就必须充分注意舞蹈具有语言文字与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的特殊性。
本教程,则是舞/研/堂以此为基本原则进行编写的,因此讲授时必须分注意舞蹈化的这种特殊性。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以仍在流传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使学习者系统地、完事地了解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特点、文化类型的划分,并掌握舞蹈文化的探索方法,以用于民间舞蹈的学习、研究和艺术实践。
舞研堂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作为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舞蹈实例讲授,亦可补充相应民族的民间舞蹈资料;而且庆利用录象、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力求生动活泼。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第一章舞蹈的文化探索本章要点:首先明确文化的两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弄懂舞蹈非语言文字文化的基本特点;理解《前言》中第一段文字论述的内涵,明确民间舞蹈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下层文化”范畴。
对于“ 20 字舞蹈文化探索法”,应予充分重视并运用于舞蹈化的探索与艺术实践中。
第二章民间舞蹈的概念与文化特征本章要点:结合实例分析民间舞蹈的“六种特性”,明确由它们所概括的“民间舞蹈的概念”;分析“五种文化特征”的内容及其相互的关系,进而思考哪一种是最根本的特征。
复习思考题:1 、民间舞蹈的概念及其特征2 、如何理解民族舞蹈与民间舞蹈两者之间的关系。
3 、民间舞蹈具有哪几种舞蹈特征,其中哪一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第三章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况与文化类型本章要点: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居住环境,社会结构之不同,以及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不平衡,所以中国民间舞蹈中涵括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从而具有中国风格与民族特色的,纷繁多彩的艺术形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日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 动脉。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浩瀚的海洋 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海洋的联系过程 中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并由此产生出一 系列灿烂的海洋文化。
一、我国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回顾 二、中西方海洋文化的比较 三、海洋文化在发展海洋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海洋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
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 效后,使得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与管理更加规范 化、秩序化 。
《公约》的生效和《21世纪议程》的实施,使得 世界海洋管理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地位日趋突出; 世界各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力度显著增强; 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
价代新海海值特的洋洋核征海、产通心;洋保业过平 观 的 服 化体通价护和加理为方务核系过值海沿强论指向于心;海观洋海海、导和海价坚通洋和的各洋“,百洋值持过文科良涉文三 坚 花 强 ,以海化学好海化持齐国积个马洋推发氛行理为放的极代列文广展围业论人、战推表主化,观;的研民百略进”义创提,通发究服家目海的、新高形过展,务争标洋重毛,全成发。建、鸣,文要泽赋民全展立为的大化思东予族社海中社方力创想思海的会洋国会针弘新和想洋海关文传主 , 扬,科、文洋注化统义围海发学邓化意海产的服绕洋展发小鲜识洋业海务和文海展活,、,洋的树开带文时立发动化 最终洋把文我化国产海业洋,文增化强建海设洋成文为化提发倡展民活族力性,,增保强持全先进性,
海洋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分水岭
固守大陆政策,缺乏海洋意识
老子: 小国寡民 孔子: 重义轻利 商鞅: 重农抑商 韩非子:商人列入“五蠹” “三纲五常” “父母在不远游”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特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
特点之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历史性的分裂结局。
特点之三:中国既是一个宗教宽容的历史古国,但又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
特点之四:中华民族历史虽然有过多次民族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
特点之五:中国文化传统最仇恨别人的入侵,也不喜欢向外扩张。
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别西方文化属跳跃式发展类型,骤起骤落,波峰波谷,对比鲜明。
中世纪文化中,很少看到古希腊文化传统,而近代文明,又是在对中世纪文明的激烈抗争和批判中诞生的。
所以从历史的宏观发展上讲,西方文明的三个历史阶段,可能说即是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不是呈大起大落的发展态势,而是以循序渐进方式画下自己的历史发展曲线。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水平虽然也有高低,但反差不很强烈,或者换句话说,不同的朝代虽有强弱兴废之别,但文化传统却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是大陆文化。
人类历史上的地域文化模式包括三种基本类型。
一种即中国式的大陆文化,一种即欧洲式的海洋文化,还有一种介乎二者之间的如日本或英国式的岛国文化。
大陆文化的形成,至少需要4个必备的环境条件。
第一,它必须幅员辽阔,地域太小不行。
第二,它的周边环境应该尽可能处于封闭状态。
第三,必须具备比较充裕的水源。
第四,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的发展,之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属于农业文化。
之三:中国大陆文化加上中国农业文化,又转化为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可以叫作“水、土、人、文”;也可以联称为“水土,人文”。
儒家文化的特点。
其一,推崇皇权,主张统一。
其二,天人合一,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三,性分三品,强调等级。
其四,既重亲性,更重家庭。
其五,重视土地,不患贫而患不均。
其六,重农抑商,不准流动。
其七,重视礼教,倡导中庸。
其九,克已复礼,以国为重。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西方文化是主张个人本位的,而中国文化是强调官本位的。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知识讲解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知识讲解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
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
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
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也就是说海洋文明是指在人类历上诸多方面领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
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
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
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
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
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
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具备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
他们充其量是海洋大国,虽然也产生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但不具备代表性的海洋文明的国家。
海洋文明的刚性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
本来中国可以具备海洋文明国家的条件,但海洋文明不连续。
所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等。
日本文化
日本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拥有广阔的领海,并且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已有很久的历史,因而日本也有着丰富、悠久的海洋文化。
总而言之,日本的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
学习日本的海洋文化,我们又不得不看日本的海洋神话。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海的神话,在大海,有海龙王、龙宫等等,许多神化了的东西,当然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不相信的。
在日本,此类龙和龙宫的传说很多。
这种海洋神话既反映了日本民族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也揭示了日本人因大海而产生的危机意识和悲观心理。
了解日本海龙王文化就能更好地了解日本。
“下龙宫”是国家神话,浦岛太郎“下龙宫”的故事在日本妇孺皆知,被称为日本的“国家神话”,知名度和桃太郎的故事不相上下,早在明治时期,它就被写进日本教科书中,还被改编为“浦岛太郎之歌”供人们传唱。
相传一个名叫浦岛太郎的贫穷渔夫救了一只乌龟,乌龟把他带到龙宫,龙宫之主龙女乙姬款待他,让他享尽荣华富贵。
辞别时,龙女送给他一个梳妆箱作礼物,但要求他无论如何不要打开。
浦岛太郎上岸后发现在他离家的几天,人间已经过了300年,惊讶中他忘记了龙女的告诫,打开梳妆箱,结果梳妆箱里喷出一道白烟,他从一个青年瞬间变成了一个白发老者。
目前在日本被承认的浦岛太郎神话发生地有28个,比如京都相传是浦岛太郎的祖籍地,四国地区的香川县是浦岛太郎救助乌龟的地方,三重县珍藏着龙女送给他的梳妆箱,长野县则有浦岛太郎变老后躺过的岩床和那只乌龟的化石。
对于龙宫在哪里,龙宫里到底有哪些神仙,日本人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龙宫应该在深海,日本九州的对马海峡以西和冲绳海域被认为最可能存在龙宫,另外,日本关东的东南方向海域因为经常捕捞到极其巨大的皇带鱼,因而也被人们认为可能是龙宫所在地(日本人认为皇带鱼是龙宫的使者)。
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的概念:“文化”最根本、最深刻涵义是自然的人化,“凡超过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2、文化的四大分类:物态文化: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行为文化层。
以民俗民风的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纭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绪/思维方式等。
3、文化的功能:满足需要功能;认知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文化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4、黑格尔、汤因比、亨廷顿关于自然与文化的基本观点:汤因比的主要观点:1、文明的起源——人们对自然环境困难的挑战与应战。
2、文明的生长——取决于文明的自决能力。
文明的流失在于挑战过量。
3、文明的衰落——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
4、文明的解体——①大一统帝国②大一统教会③民族大迁移5、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悲观论调。
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西方文明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
黑格尔:自然环境决定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性。
把地理对文化的影响根据为三类:(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崇尚武力善骑好勇(2)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农耕文化血缘政治德性文化(3)和海相遇的海岸区域海洋文化地缘政治智性文化(商业文化)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1、把世界主要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美国和欧洲),拉美,伊斯兰,非洲,东正教(以俄罗斯为主),印度,日本和“大中华”(包括中国、朝鲜和越南)。
2、在后冷战时代,暴力冲突不再因为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摩擦,而是世界主要文明之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和争议。
中西海洋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海洋文化对比研究摘要:中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中国人民世代与海为伴,创造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国海洋文化。
西方主要国家大多为海洋民族,其民族兴衰,时代更替,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不断地铸造着这些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更是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中。
本文从中西谚语、文学以及民族性出发,探讨中西海洋文化的异同,以期取长补短,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实践有所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海洋文化;谚语;海洋文学;性格【中图分类号】{g5}一、概述“海洋文化”又被称为“蓝色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海洋文化呢?对于这个问题,说法众多,很难统一。
曲金良(2003)总结道:“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不循规蹈矩,崇尚机遇和奋斗精神,具有开放、创新和流动的特征。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郑敬高,1999)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有没有海洋文化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按照传统思维,中华文化属于内陆河流文化,而西方文化才是海洋文化。
这个论点更是因黑格尔的言论而变得深入人心。
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中国、印度、巴比伦……占有耕地的人民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由其他民族把它们找寻和研究出来”;“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明是土黄色的内陆文化”……(徐凌,2005)然而,中国丰富的海洋文化成果表明,中国不仅仅是农业文明古国,也是海洋文化大国。
海洋---文明起源(选修课论文)
海洋与文明,资源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现如今,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的逐渐减少,资源问题日渐突出。
于是科学家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21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经济时代。
1.文明之源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1.1海洋----商业的起源各地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
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
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并且这种认识随着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深化。
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行舟楫之便”的航海之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意义,将航海活动与商品交换活动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
在知识链接中谈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海洋民族
有民主的公民仅 4 万
多人。雅典民主实质 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 奴隶主专政。
自由民 168,000 奴 隶 200,000 外邦人 32,000
探究问题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然而这 位卓越哲学家却被雅典民主派起诉:“是一个作 恶而怪异的人,不敬国家所奉的神而宣传其他 的新神,反对民主,毒害青年……”公元前399 年,年约70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并被判处死刑。
材料三 泰米斯托克利是古希腊民主派政治 家与统帅。然而公元前470年,他遭到民主派政 治家无端诬陷,并以“陶片放逐法”驱逐出境, 亡命国外,凄惨死于小亚细亚。
探究问题
材料四 阿里斯泰德是雅典名将,曾担任首 席执政官,素以“公正者”著称,公元前483年经 公民大会投票遭放逐!据说投票时有个文盲农民 把陶片递给正好坐他旁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 字。阿里斯泰德问:“您都不认识他,为何赞成 放逐?”农民说:“经常听人歌颂他为‘公正者’ 很烦人,干脆放逐了算了。”
探究: 在《知识链接》中,谈了黑
格尔《历史哲学》关于海洋民族 与大陆民族的特性,你认为他们 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海洋民族因为耕地不足,他们可以靠渔猎、航
海、经商和殖民来弥补大田耕作的不足,所以航海 经商和工艺制作成了经济中决定性的内容。他们不 安于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充分渴求人权,人的主 观能动性增强,视域开拓。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2.设立民众法庭,确立新选举法; 3.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赋于各等
级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
自由民 168000
自由民 奴隶 200000
奴隶 外邦人
外邦人32000
——哈蒙德《希
马汉海权论认为有利于国家发展海权的民族特性是
马汉海权论认为有利于国家发展海权的民族特性是马汉海权论认为有利于国家发展海权的民族特性是贸易的愿望、冒险的精神和开放的海洋意识。
马汉把“民族特性”作为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6个因素之一,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性中所显现出来的海洋特征,是这个民族海洋文化中最凸显的部分。
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海洋观是人类通过海洋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在内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对海洋本质属性的认识。
由于中国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先民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上了交道,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认识海洋的本质属性,包括它的社会经济属性,其所形成的古代海洋观念也颇具自己的特点。
一、中国海洋观的特点1.文化机制上的对外辐射和交流性海洋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在中华文明强盛时充当了文明辐射层的作用,中国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航海活动,传播了大陆文明,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
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航海史就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史。
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
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
2.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并且这种认识随着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深化。
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行舟楫之便”的航海之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意义,将航海活动与商品交换活动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
3.历史形态上的拓展性和开放性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历史。
面向海洋的开放,必然带来拓展,它的拓展性,包括经济范围的拓展,生活资料来源的拓展,商贸市场的拓展,人文精神影响力的拓展和人居空间环境的拓展,也就是国土疆域的拓展。
这体现在我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上。
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
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疍家人是什么民族
疍家人是什么民族说到疍家人,我们一般想到艇仔粥这类至今在广州依然流行的疍家宵夜首选之物。
蛋家人走入官方的视野,起源于霍英东先生的寻根问祖。
船上出生的霍大老板要衣锦还乡,但乡在哪里他不知道,就去问广东的有司,有司也不知因为霍大老板的先祖无户口、无祖产、无族谱的“三无人员”。
那只能叫下面的人去找,下面的人肯定都说霍大老板是自己的人啦,都争着于霍大老板拉关系。
当然疍家名人还有很多,比如洗星海、周润发等人。
广东疍家人分为粤语疍家人和闽南语疍家人,闽南语疍家人分布在香港大鹏半岛大亚湾以东(讲闽南语瓯船腔),而海南广西疍家人都是粤语疍家人。
广州俗考三六称,疍户本林邑蛮,毛奇龄的西河合集称马来的龙户即疍户,顾炎武称马来人本林邑蛮,而且陈序经先生认为疍户是一个被汉民吸收的水上民族。
至清初在广东、福建两省的的少数民族要么外迁要么同化,而蛋家人既无外迁也无同化,只是在语言上讲上了粤语和闽南语等。
新中国建立后,蛋家人终于云开见日了,落了户口,在岸上有了立足之地。
在民族划分之时,没多少读书人、没家谱族谱操粤语或闽南语的蛋家人自然成了大汉族家庭的一员,连民系都没列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修志,蛋家人这个词条基本上都没有,一般写水上人家或船民什么的。
划了一片区域给他们居住,但是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经演变成骨子里的歧视,而且渔民以前也是属于高危职业,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都由他们来干。
再后来改革开放后,很多渔民慢慢去珠三角打工,也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很多蛋家人的小孩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蛋家人,而是汉族。
所以大家所熟知的蛋家人也慢慢消失了。
仅限粤东海上蛋家人。
疍家源头是南方沿海的土著少数民族,被汉人南迁赶下海,再加上之后就是历朝有些犯了重罪的官员的后代。
其实草原民族、森林民族、农耕民族等都有其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只要是稳定的团体非经几过世纪的有意识的转变,是很难兑变的。
就如蒙古人虽入主中原近百年,还是退守大漠;女真旧部满族这一森林民族,在入主中原两百年后才允许汉人迁住其白山黑水的老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特性与海洋文化摘要: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性所体现出来的海洋文化特征是这个民族海洋文化中最凸显的部分。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民族特点的差异渊源上来自于地理环境,而最明显的体现在内陆与海洋的区别。
本文从历史社会角度展示海洋所带来的东西方民族文化特性。
另一方面,海洋文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渗透互补,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民族特性;海洋文化;世博文化融合1中西方民族特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中记载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山水、动静、乐寿相对概念的组合充分表现了二者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生长的人的差异性——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西方文明主动,东方文明主静。
从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的不同就可看出其中许多相异性。
中国虽然东面临海,然而在古代的“中国”,却是一个大陆国家,从“中原”一词也可以略看出当时的地理环境。
于是,在文化方面则反映出用词和思想的明显的大陆特征。
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就是“天下”、“九州”、“四方”或者是“四海之内”。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从来没有海上冒险的经历。
在现代人看来,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不远,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说:“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孟子提到海的话也同样简短。
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孔子只想,泛舟桴于海,孟子也只是望海惊叹,并不比孔子好多少。
孔孟的儒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哲学、文化、社会、教育甚至经济,“仁、义、礼、智、信”几乎已成为立人的准则与信仰。
儒家的入世的观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为”,而“以和为贵”、温柔敦厚、政教为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哲学,则又最可以看出古人的“柔”、“中”的一面。
再看百家之外的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也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着典型的东方之国的“温文儒雅”或者是“无为以有为”。
以动制静、无以求空就是在这方面的具体体现。
而对于环海的国家来说,如古希腊人,他们则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甚至有所误解,认为古代的中国人眼光竟如此地狭窄。
稍晚于孔子的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再到后来其学生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则明显地表现出与孔子、孟子、荀子的不同特点。
从《荷马史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古希腊人的战争精神,英勇、好斗、争强、不畏牺牲、刚毅,再看古希腊的骑士精神,及其古希腊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质,忠君爱主、行侠仗义的传说故事大多也都是发生在海上或是临海而作,与中国的儒生“守内、不发”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
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府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在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里,商人自不免受到轻视。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
既然以农为主,土地就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把铁枷锁。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里,靠贸易来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
处身在海洋国家的商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见到语言、风俗都不同的他族人民。
他们习惯于变化,对新奇事物并不惧怕。
而且为了货物得以销售,他们必须对所制造的货物不断创新。
西方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样一个靠贸易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这不是偶然的。
2海洋文化特征从海洋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来看,海洋文化主要体现了“重商性”、“开放性”、“外向性”;从对异域文化吸纳的视角加以把握,体现在“多元性”、“兼容性”;从人类海洋文明史的视角出发,则主要是“开放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2.1重商开放的海洋民族文化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于对商业贸易的愿望和追求是那些成为海上强大民族的明显特性。
追求财富和利益是一切民族的天性,但通过什么途径来追求财富呢?作为岛国的英国,土地贫瘠,荷兰地势低洼,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英国和荷兰把海外贸易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其国民中有强烈的从事商业的愿望。
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天赋,追逐着财富和利益,贸易一天天扩大。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尊农为本,视商为末。
但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商贸意识也非历史上可比。
海洋权益、海外利益日益扩展,海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牵引力。
2.2多元兼容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海洋文化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
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
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
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
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2.3支撑民族特性的勇敢冒险进取精神的强烈海洋意识民族的冒险精神与海洋环境、海外贸易相关联,海外贸易是民族冒险精神产生的土壤。
商业贸易是一个必须承担风险的领域,海洋上同样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
从事以海洋为交通媒介的海外贸易,就更要冒双重的风险。
乐于以此为业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勇敢无畏、富于冒险的民族。
最初支撑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去开拓“地理大发现”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除了追求海外财富的强烈欲望之外,就是他们那种勇敢大胆、不屈不挠、热情蓬勃的民族精神。
大洋上的惊涛骇浪、殖民地的荒漠原始、贸易中的冲突拼争,都不能阻止他们奔向海外。
冒险,是海洋民族特性的本质特征。
3上海世博——海洋文化的融合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撑的则是文化。
世博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异质文化互补共生的平台。
它追求和谐共生,那么必须具备共生的价值基础,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基准点与落脚点。
海洋是当今世界的共同主题,海洋文化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共生基点。
大部分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而内陆国家对海洋文化的向往与渴望也促进了文化的渗透融合。
因此世博会背后的文化支撑中必定渗透着海洋文化特征。
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的主形态是水,他的颜色是海一样的蓝色,表现了地球、海洋与梦想,表明了中国这个大陆国家融入世界海洋文化、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
海宝是对五彩缤纷生活的向往,对五光十色的生命的祝福,也是对中国上海对来自五湖四海朋友的热情相邀。
上海世博会将是讨论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海洋文化中体现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它的博大胸襟也正是世博会这个文化熔炉的隐形体现。
世博论坛围绕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比如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科技未来的创新发展,城市宜居和谐等。
它给一座城市带来多元化发展,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思想的碰撞。
上海上海世博会将会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五大洲的民资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吸纳文化的平台。
各种肤色、各种时代、各种地域的文化都将在这个舞台上演绎,追求文化的和谐共生。
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共生性特征也在它所引领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世博会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中包含着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锐意进取精神。
城市品格的创新,建筑风格的迥异,带给五洲四海的人们是视觉的享受,世博不断演绎更新着现代科技,绿色梦想。
各个展馆所展示的民族风采,科技力量,人类生活的和谐美好冲撞出文明的璀璨。
韩国馆以韩文为外观让游客看到形象化的海浪,让我们了解许多海洋主题;瑞士馆像一个自然乐园,让人们体验在城市与自然间悠游的自然感觉;芬兰馆心如冰壶,节能环保,心灵分享为主题;沙特馆全力打造一艘“丝路宝船”,乘上这艘宝船回头可望见1000多年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场景;朝前看象征中沙两国交流合作,生机盎然。
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创新方式已经在无形中同海洋文化的开拓进取性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将人类向新的领域不断引进。
中国文明通过世博影响着世界,各个区域的地域文化也通过世博冲击着中国。
中国由闭守走向开放,以全新的姿态,广阔的胸襟迎接世界的文明。
创新勇敢的时代海洋文化精神也将给我们的民族注入活力,科技、文明、未来融入海洋,汇聚世界的和谐。
参考文献:[1]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2]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