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病人围术期低体温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的影 响
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01
02
03
心血管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心率下降、 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呼吸系统
体温降低可引起呼吸频率 加快,增加呼吸肌负担。
神经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
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手术难度
体温降低可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 难度。
减少暴露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患 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中的时间,
以降低体温降低的风险。
药物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 预防体温降低,如使用抗胆碱
能药物或血管收缩剂。
治疗措施
复温措施
在手术后,采取适当的复温措 施,如使用加温床、加温毯等 设备,以促进患者体温的恢复
。
液体治疗
对于因体温降低而导致循环血 量不足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 的液体治疗,以维持正常的血 液循环。
案例二:长时间手术导致的轻度体温降低
总结词
手术时间过长,热量流失增加
VS
详细描述
手术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身体长时间暴露 在手术台上,热量流失增加,进而引起轻 度体温降低。这种情况常见于大型手术或 复杂手术。
案例三
总结词
麻醉药物影响体温调节
详细描述
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 导致轻度体温降低。此外,麻醉药物还可能 引起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流失。
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使患者对寒冷环境的 适应性降低。
麻醉药影响产热和散热平衡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产热和散热平衡失调,使患者更容易出现 体温下降。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
发生率为7%~90%,可导致诸多不良结局。
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笔者特整理《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中有关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为患者提供具体保温措施等方面相关知识,做如下分享。
一、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明显增加。
目前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任何单一因素会增加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
推荐意见:围术期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以及是否采取干预措施是复合形成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投票赞成率:100%。
二、围术期核心体温监测围术期患者体温监测主要为核心体温,而外周组织温度比核心体温低2~4℃。
临床患者体温监测的部位和技术方法对于发现和防治低体温十分重要。
本专家共识明确了患者体温监测的时机、频率和常用监测方法。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如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等)具有快速、精确、舒适的优势,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水银体温计。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的精确性取决于测量部位,可实现连续监测和数据联网传输,使得围术期体温监测更实时、准确。
推荐意见:手术患者的体温监测应具有动态连续性,涵盖整个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期;术中需应用准确度高、成本低、创伤小且能够准确反映患者核心体温的体温测量方法与部位。
投票赞成率:100%。
三、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体温管理目标:目前根据既往研究和临床指南,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目标依旧定义为不低于36℃。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物理保温措施,主要分为被动保温、主动保温和增加环境温度。
2、药物干预措施推荐意见:结合患者热舒适度,手术患者的体温维持目标为36℃。
围术期低体温病人保温护理研究进展

LiLi H u ng W e i . a nl
( f itd Ruj s ia fM e ia l g fS a g a io o g Un v r iy S a g a 2 0 2 i a Afi ae in Ho pt l dc l l eo h n h i a t n ie st , h n h i 0 0 5 Chn ) l i o Co e J
摘要 : 述 了手术病 人 低体温 的 综
原因以及低体 温对机 体 的影响 ,
Ab t a t I e i we he c u e p te t wih e i p r tv po he mi sr c t r v e d t a s s of a i n s t p ro e a i e hy t r a a h i fue e f yp t r i t e nd t e n l nc o h o he m a on h bo y.And fe c d a t r omp rn v Yo s a ig a iu
钾 是导 致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 室 颤 动 等 心 律 失 常 的 重 要 原 因 。 心 】 2 5 其 他 不 良影 响 .. 有 研 究 表 明 , 温 病 人 病 死 率 高 于 体 温 低 正 常 者 , 其 是 创 伤 严 重 者 _ 。在 1 U 进 行 的 一 项 研 究 中 , 尤 1 C 低 温 持续 2h有 2 的 病 人 死 亡 , 同 等 条 件 体 温 正 常病 人 的 死 4 而
术期 低 体 温 发 生 的 重 要 方 法 。
p r t r l ng w a n i po t ntm e h o r v n i n a d t e t e tofpa e a u e ho di s a m ra t od f r p e e to n r a m n — te s w ih p rop r tv yp t r i. i nt t e i e a ie h o he m a
创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其对策

32物 质 代 谢 .
低 温可 降低 机 体代 谢 率 。在人 体 , 体温 每 降低 1= 代 谢 c, I 率 就 降低 6 体 温 为 2 c 时 , %。 8I = 代谢 率 为正 常 的 5 %。 0 尽管 低 温 时人 体 可通 过 降低 机体 代谢 率 而 减少 对 氧 的需 求 . 低 温 但 引 起 的氧 传送 能力 的 下 降仍 可导 致机 体 严重 缺 氧 。 温每 降 体 低 1= 氢 离 子 浓 度 增 加 00 7 mo, 红 蛋 白对 氧 的亲 和 力 c, I 1 l血
24输 液 输 血 对 体 温 的 影 响 .
创 伤患 者 围术 期极 易 出现低 体 温 , 创 伤病 人 并发 症 之 是
一
据 报 道 , 果 创 伤 患 者低 温 持续 4h以上 , 亡 率 可 达 如 死
4 %. 0 体温 降 至 3 c 以下 , 2I = 死亡 率 为 10 ” 0 %[ 。因此 , 过被 动 通 与 主动 保 温措 施 , 止 患 者 发生 低 体 温 , 持恒 定 的核 心 体 防 维 温 极为 重要 。现就创 伤 患 者 围术期 低 体 温 的原 因 、 害及 防 危
约 增 加 57 , 释 放 减 少 , 造 成 组 织 缺 氧 , 病 人 处 于 酸 .% 氧 易 使
创 伤并发 低 体 温有 两 种假 说I 5 ] 为 “ 克代 偿假 说 ”创 。一 休 : 伤 后低 血 压 、 氧血 症 和脑 缺血 等 会影 响 下 丘脑 体 温调 节 中 低 枢 体 温 调 定点 下 移 制 了寒 战等 产 热 耗 氧 活 动 种 对 使 抑 这 低 温 的生 理性 接受 被 认 为是 机体 对休 克 的一 种 保 护性 机 制 。 另 一 为 “ 谢 衰 竭假 说 ”创 伤早 期 为抑 制 期 , 耗 减 少 , 温 代 : 氧 体 降低 , 后 是 反 应期 代 谢 和 产 热增 加 、 分 的组 织 氧 合 。 随 高 充 如 果抑 制 期后 持 续 体 温不 升 或下 降. 即创 伤 后单 相 反 应 则 意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管理

汇报完毕
三、创伤:术前推荐测量鼓膜温度,在建立安全气道的患者中,推荐首选食管温度作为 核心体温的测量方法。对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强调预防为先,首先与环境充分隔绝以保留 产生的热量,防止传导性热量损失。围术期应积极行复合保温措施以恢复和维持正常体温,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教学查房的准备
四、肝移植:肝移植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呈现“V”形,门静脉开放后体温最低,供肝置 入腹腔和开放为影响体温最重要的原因。除常规保温方法外,减少供体置入腹腔时与后腹 膜接触面积及“脉冲式开放”或可有效改善肝移植围术期低体温。
• 包括温热腔镜冲洗液或CO2气腹气体加温等 均可有效减少术中热量丢失。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 环境温度调控:对主动加温患者,环境温度可设置为手术室团队舒适温度。推荐 成人术中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1 ℃,实施儿科手术的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3 ℃。
药物干预措施:药物干预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热量再分布(如去氧肾上腺素)和增加 代谢产热(如果糖、氨基酸)。
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易随室 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给患者的分级级别显示,患者分级越高,其 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
影响体温因素
2、手术因素
➢术前禁食,使机体产热减少;慢性消耗性患者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
04 Part Four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依据围术期患者低体温评估和防治具体操作流程,在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阶段采 取积极的体温保护措施,可降低患者低体温及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前
风险评估 体温保护原则
严重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严重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吴荷玉,吴丽,蹇琳,王平,刘红,叶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室,湖北武汉,430022)[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并发低体温的原因,为制订采取有效保温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4年1 月-12月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记录和原因分析,并进行相应有效的保温措施。
结果100例患者术前59 例出现低体温,发生率为59.0%,术中28例出现低体温,术中发生率为28.0%,其原因包括创伤并发低体温、麻醉、暴露和液 体复苏。
保温措施包括麻醉诱导前体温预处理、减少暴露和术中保温及维持等。
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手术低体温的原因包括创伤并发低体温、麻醉、暴露和复苏,采取保温措施,能有效减少低体温发生,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手术患者;严重创伤;低体温;保温[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8283(2016)11-0031-05 [DOI] 10.3969/j.issn.l671-8283.2016.11.007 Warming nursing to severe traumatic patients with hypothermia and nursing measuresWu Heyu,Wu lijian Ling,Wang Ping,Liu Hong,Ye Ling//Modem Clinical Nursing, -2016,15 (11) : 31.[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hypothermia in severe trauma patient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warming nursing. Methods Toally 100 severe trauma patients with hypothermia were engaged in the study during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Their temperature was monitored and recorded, the causes analyzed so that the warming nursing measures were done to them. Results Among the 100 patients, 59 contracted hypothermia, with the rate of 59.0% before operation, 28 contracted hypothermia during operation,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28.0%. The causes of hypothermia included injury, anaesthesia, exposure and fluid resuscitation. The nursing measures included pre-treatment before anaesthesia, avoidance of more exposure and intraoperative wanning. Conclusio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the hypothermia during the operation can be caused by injury, anaesthesia, exposure and fluid resuscitation. The warming nurs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 ypothermia so as to increase their survival rate.[Key words ] severe trauma ;patients with surgery ;low temperature ;wanning nursing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意外、工伤事故、地 震等意外事故增加,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 的多发伤屡见不鲜,且其伤情复杂,内环境严重紊 乱,容易引起低体温、酸中毒与凝血障碍,三者被 称为创伤患者的“致死三联征”[1]。
围手术期低体温

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 的一种散热形式。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占总散热量的 60%。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 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环境与皮肤的温差越大, 或是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的散热量就越多。
Page 7
传导: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转冷物 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 传到机体表面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 物体。
Page 19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Page 20
寒战的发生率增加
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 低温引起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 全麻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寒战
发生率约40% 寒战增加患者不适感,以及引起伤口疼痛,而需增
加止痛剂用量
Page 21
增加切口感染率
Page 16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区域阻滞麻醉 肌松剂
Page 17
机体散热因素
皮肤消毒: 消毒液温度低,消毒待干后才能达到消毒目的,消 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
大手术胸腔、腹腔暴露时间长,使用冷液体冲洗体 腔,都是使体温下降的重要因素
Page 18
输液输血的影响
Page 10
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Page 11
心理因素
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 分 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易致术中低体温。 表现为患者四肢冰凉、湿冷.
Page 12
年龄因素
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稳定 老年人----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低,
Page 14
保暖措施不力
病人从病房至手术室 从手术室至复苏室 麻醉复苏期间 从复苏室回病房
围术期低体温

,因此应积极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06
研究展望与未来趋势
低体温研究的未来方向
围术期低体温的机制研究
进一步探索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机制,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依据。
体温监测技术的改进
开发更准确、实时的体温监测技术,以便及 时发现并处理围术期低体温。
低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研究围术期低体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包括 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变化。
围术期低体温
汇报人: 2023-12-02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低体温的发生机制 • 低体温的预防与治疗 •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 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与照护 • 研究展望与未来趋势
01
引言
定义与背景
围术期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出现的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情况。低 体温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如麻醉、手术室温度、患者自身生理 特点等。
预防和治疗策略的优化
根据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机制,寻找更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新型保温设备
开发新型的手术室保温设备,以 便在手术过程中更好地保持患者 的正常体温。
体温保护剂
研究新的药物或试剂,能够在手 术过程中有效地保护患者的体温 。
复合保温策略
采用多种保温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如手术室保温、输液加温、输 血加温等,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治 疗围术期低体温。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和 寒战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低体温。此外,手术室的温度通常较低,也可能是一 个重要因素。
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
低体温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凝血障碍、免疫系统功 能下降和术后感染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 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围术期低体温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与影响 • 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 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 • 围术期低体温的监测与评估 • 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01
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与影响
定义
• 围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体温下降的现象。正 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自主调节机制维持体温在相对稳定的范围 内。但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手术操作、环境温度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患者的体温可能会下降。
。
减少暴露部位
02
尽量减少患者暴露部位,如覆盖保温毯、减少皮肤暴露等措施
,以减少热量散失。
保温冲洗液
03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温热的冲洗液,以减少热量散失和降低低体
温的发生率。
低体温防治药物的研究
中药研究
研究具有温阳散寒、益气活血等功效的中药,用于防治围术期低 体温。
西药研究
研究能够提高机体产热、降低散热的药物,用于防治围术期低体 温。
温下降。
体腔长时间暴露还会增加感染的 风险,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
03
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
提高手术室温度
手术室温度应维持在 24-26℃,湿度保持 在40%-60%。
手术过程中,手术室 的门应保持关闭,以 减少冷空气的流入。
手术台面和手术医生 的手套应保持温暖, 以减少与患者的热量 交换。
。
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低体温
通过监测与评估,能够及时发现低体温,避免因低体温引起的并 发症。
指导治疗
根据监测与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加温、保 温等措施。
提高手术安全性
围术期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凝血障碍、心肌缺血等,通 过监测与评估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围术期患者体温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云南医药 2012 年第 33 卷第 6 期
·577·
较全麻更晚出现血管收缩 (即出现进的中心体温 更低),其次,全麻抑制了可能在椎管内麻醉时增 加产热的寒战,因此,椎管内 / 全身联合麻醉期中 心温度在整个手术期间持续降低[3]。
2.手术操作的影响 手术中会使用室温条件 的皮肤消毒剂、大量的静脉输入液体以及腹腔冲 洗液。有文献报道,成人静脉输注 1 000ml 与环境 温度相同的液体或每输入一个单位 (200ml 4℃) 血液,中心体温可下降约 0.25℃[4]。术中大量出血 或输血等均为导致体温下降的危险因素。对于使 用大量冲洗液的手术 (如腹腔镜、关节镜手术) 来说,室温冲洗液可以将冲洗部位周边的温度降 低 10℃左右,而局部的低体温能通过血液循环导 致机体的核心体温下降[5]。另外,手术时间长,体 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 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也是热 量散失的重要原因。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产热减少,肌肉变薄, 静 息 的 肌 张 力 较 低 , 体 表 面 积 /体 重 之 比 增 大 , 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能力降低以及心血管储备功能 低下,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加之麻醉药物抑制了 机体对低温的交感反应,降低肌肉张力,促使热量 丢失,从而更加重了老年患者围术期体温的降低。
一、影响围术期患者体温的相关因素 1.麻醉因素 术中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均 可引起温度下降。麻醉及麻醉用药明显损害正常 精确的体温调节,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可以使体温 调节整合阈值增加 0.2℃~4℃,并且损害体温调 节反应。硬膜外麻醉阻滞了身体一半以上的感觉、 运动传导,导致肌肉运动及张力减低而减少产热, 同时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阻滞区的血管扩张使
3.环境温度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室温在 24℃ ~25℃时,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 25.47%,室 温 在 21 ℃ ~22℃ 时 患 者 术 中 低 体 温 发 生 率 为 79.4% 。 手 术 床 的 温 度 与 患 者 的 体 温 温 差 超 过 10℃,患者平躺于手术床上,由于传导散热,患 者体温会迅速下降。手术室为了增强消毒效果, 常常采用快速的空气对流,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 降。在运送病人的路途环境温度较低,均可导致 患者出现低体温现象。
预防围手术期意外出现的低体温

大量输血、输液
大量输血、输液会使患者体温下降, 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大量失血的情况 下。
输血、输液前应将液体温度加热至接 近体温,以减少体温下降的程度。
麻醉剂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麻醉剂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使患者容易发生低体温 。
在使用麻醉剂时应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低 体温的发生。
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监测部位
监测的部位可以是口腔、直肠或腋 下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 测部位。
监测频率
在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手术时长和 患者情况,适当调整监测频率,确 保及时发现低体温。
低体温的预警系统
设定预警值
根据患者情况,设定合适的体温 预警值,当患者体温低于该值时,
预警系统自动报警。
报警方式
预警系统可以采用声、光、震动 等多种方式报警,以便医护人员
根据需要调整加热毯的温度和 湿度。
注意防止加热毯过热或过湿, 以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和散热
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身体 的暴露。
使用保温毯或其他保温设备,减 少散热。
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脚 部等容易散热的部位。
04
低体温的监测与处理
实时监测患者体温
实时监测
在围手术期,应持续监测患者的 体温,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情况。
低体温对手术的影响
01
02
03
延长手术时间
低体温导致麻醉药代谢减 慢,从而使患者苏醒时间 延长,进而影响手术进程。
增加出血量
低体温使血小板功能降低, 凝血物质减少,导致手术 中出血量增加。
增加感染风险
低体温降低免疫功能,使 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
围术期小儿低体温处理案例分享

汇报人: 2023-11-30
目录
• 围术期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 低体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 围术期低体温的处理
01
围术期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麻醉因素
手术时全身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均可能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 能。
麻醉药物可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作用于体温调节系统某个或多个环节,进而使体 温发生明显变化。
20~25℃时,出现中枢 性抑制。麻醉本身和绝 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 寒战阈值,正常时寒战 的阈值是(35.7±0.4) ℃;而硬膜外麻醉下( 35.4± 0.5)℃。
寒战是具有潜在危险的 并发症,不仅可引起不 适且使机体耗氧量约增 加100%,与术中热量丢 失成正比。
在麻醉期间,如未进行 有效的保温措施,寒战 发生率约达40%。
降低患者体温。
研究报道,成人每输注1000ml 环境温度下液体或1U(200ml )的4℃库血,可使体温下降
0.25℃。
可见,手术中输入的环境温度液 体越多,体温下降得也越快。
气管插管
在正常情况下,鼻咽能够加温 和湿化吸入的空气。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气管与 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上呼吸道 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 化作用。
在使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的手术室,室温应控制在22~ 24℃为宜。
体表散热
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手术初期, 身体暴露于消毒液和等待铺巾等操作过程中,无法得到 充分保暖。 手术中反复使用大量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腹腔, 液体可带走大量体热。
通过流、传导、蒸发及辐射的方式丢失热量,致使患者 体温降低,统计下降幅度可达0.6~1.7℃。
当体温降至35℃时,各种生理功能可转为抑制状态, 患者将逐渐进入昏迷。
创伤病人围术期低体温

创伤病人围术期低体温低体温是一种创伤后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能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报道,如果创伤患者低温持续 4 h 以上,死亡率可达40%,体温降至32℃以下,死亡率为100%。
由于多数病人在送达手术室前已存在低温,因此低温对于创伤病人而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麻醉又可进一步损害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全麻可降低体温阈值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肌松药可抑制寒颤反应等,所有这些均可使病人在麻醉期间的体温进一步降低。
低温具有许多生理作用,其中有些作用对危重病人来说是有利的。
如体温每降低l℃,机体代谢即可降低8%;减少氧需;使四肢和肌肉的血流减少,而心脏和脑的血流增加等。
但低温(特别当体温降至32℃以下时)所带来的危害也十分清楚,包括心律失常(房颤、QT间期延长、QRS 波增宽、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心肌收缩力增加,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功能障碍及DIC等。
重视创伤病人围术期体温监测和预防低温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1. 低体温的概念及分级低体温定义为中心体温<35℃,是创伤后凝血机制障碍的确切病因。
对于创伤病人来说,低温的存在使他们的死亡率比单纯由于暴露于寒冷环境所致低温病人的死亡率要高得多。
低温是独立于休克、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时液体需要量之外的一个因素。
人体正常体温通过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核心体温在36℃左右。
传统上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 32~35℃)、中度低温( 28~32℃)和重度低温( <28℃)。
Gentilello等将传统分类进行修正,将创伤病人的低温分为:轻度低温( 36~34℃),病人感觉不舒适,当寒战出现时加速氧消耗使病情不稳定而进入危险状态;中度低温( 34~32℃),病人生理功能下降,然而在数小时内通过某些干预因素可使体温恢复;重度低温( <32℃)则是一种对生命极具威胁的状态。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不良后果与防治对策

1
11
临床结果
➢ 研究表明,轻度低温增加术中出血。中心体温每 降低1.6℃,就增加失血量500ml,并大大增加了 异体输血的需求。
➢ 两个随机对照试验已证实:在腰麻下髋关节置换 术的患者中心体温降低大约0.5℃,术中出血量增 加200-300ml。
Winkler M, et al. Aggressive warming reduces blood loss during hip arthroplasty.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00; 91(4): 978–984.
1
40
辐射加热器
➢ 辐射加热器使用特殊的白炽灯或加热器表面产生 红外线辐射。
➢ 辐射热的最大益处是加热器和需要温暖的病人之 间不接触
1
19
低体温的次要后果
➢ 低体温时,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显着增加。
➢ 低温对体感诱发电位有轻微影响,但变化不足以 改变临床管理。
Freysz M, et al. Potentiation by mild hypothermia of ventricular conduction disturbances and reentrant arrhythmias induced by bupivacaine in dogs. Anesthesiology 1989; 70: 799–804.
➢ 纤溶蛋白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构成成分,但必须降 解成纤维蛋白酶才能参与血栓形成。
➢ 纤溶酶原到纤溶酶的转化过程是纤溶过程的核心 步骤。
➢ 血栓弹性图表明:低温损害凝块的形成
Kettner SC,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998; 80(3): 313–317.
围手术期低温对创伤病人全麻恢复期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13
编辑课件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对胃肠道的影响 低温(32℃时)有肠蠕动的减低 如果体温低于26.7℃则出现胃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性胰腺炎
14
编辑课件
预防措施
设定适宜的环境温度:应维持在21-25℃,根据手术不同时段 及时调节温度
患者入室时 手术消毒前 手术医生要求 手术降温时 手术复温时
10
编辑课件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苏醒延迟 低温时,儿茶酚胺产生减少,使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减弱,
从而相对延长清醒和拔管时间
低温使肝脏代谢率降低,肝功能能受到抑制,使肌松药和静脉麻 醉药的作用延迟,可使苏醒期延长
11
编辑课件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低温可能 — 损害血小板功能 — 降低凝结率 — 增加纤容 严重低温可导致DIC 围手术期体温降低将显著增加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要
15
编辑课件
注意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 外展肢体 肩颈部 截石位肢体
16
预防措施
编辑课件
17
编辑课件
使用加温设备
升温毯 输液加温器 输血加温器 暖箱
18
预防措施
编辑课件
19
编辑课件
预防措施
20
编辑课件
应采用综合保温措施
室温
术前预保温
输液加温
术中保温
冲洗液加温
复苏室保温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1
编辑课件
围手术期低体温
定义: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 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低体温: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中度低体温: 指介于30℃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重度低体温: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病人围术期低体温
低体温是一种创伤后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能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之
一。
"据报道,如果创伤患者低温持续4 h以上,死亡率可达40%,体温降至32C以下,死亡率为100%。
由于多数病人在送达手术室前已存在低温,因此低温对于创伤病人而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麻醉又可进一步损害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全麻可降低体温阈值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肌松药可抑制寒颤反应等,所有这些均可使病人在麻醉期间的体温进一步降低。
低温具有许多生理作用,其中有些作用对危重病人来说是有利的。
如体温每降低I c,机体代谢即可降低8%;减少氧需;使四肢和肌肉的血流减少,而心脏和脑的血流增加等。
但低温(特别当体温降至32c 以下时)所带来的危害也十分清楚,包括心律失常(房颤、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心肌收缩力增加,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功能障碍及DIC等。
重视创伤病人围术期体温监测和预防低温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1. 低体温的概念及分级低体温定义为中心体温V 35C,是创伤后凝血机制障碍的确切病因。
对于创伤病人来说,低温的存在使他们的死亡率比单纯由于暴露于寒冷环境所致低温病人的死亡率要高得多。
低温是独立于休克、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时液体需要量之外的一个因素。
人体正常体温通过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核心体温在36 C左右。
传统上将低温分为:
轻度低温( 32~35c )、中度低温( 28~32c )和重度低温( <28c )。
GentiIeIIo 等将传统分类进行修正,将创伤病人的低温分为:
轻度低温( 36~34c ),病人感觉不舒适,当寒战出现时加速氧消耗使病情不稳定而进入危险状态;中度低温( 34~32c ),病人生理功能下降,然而在数小时
内通过某些干预因素可使体温恢复;重度低温 (V32C )则是一种对生命极具威胁 的状态。
2. 创伤病人围术期低温的原因麻醉手术期间体温下降可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温下降幅度约1C ,发生在麻醉诱导后,主要原因是麻醉后的血
管扩张,机体热量从中心向外周再分布,降温早且快;第二阶段下降约
0."5〜2C,发生在麻醉手术后2〜3h ,温度呈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热量 丢失由周围环境所致;第三阶段为病人体温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时相对稳定时 期,核心温度相对稳定。
创伤病人围术期低温常见原因如下。
⑴术前热量丢失:
首先,创伤本身可使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改变,并可阻断肌肉震颤反 应,这种影响可在创伤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如果创伤病人同时并存失血性 休克时,组织摄取氧能力下降,机体产热减少,导致低温出现。
创伤病人入院 前暴露在低温环境、入院后过早脱去衣服而暴露在急诊科或放射诊断室较凉的 环境中、输入未经加热的液体和血液制品、术前消毒手术区皮肤等原因均可致 低温发生。
⑵室温过低:
由于医患对室温要求的差异 ,室温调节不当或不及时 ,使手术室温度相对降 室温高低对创伤病人体温影响较大。
室温大于 32 C 和全麻手术时间大于
65%〜80%病人体温可大于36C ,反之室温低于21 C 和全麻手术时间大于 体温往往小于36C ,这种影响在小儿和老人更易发生。
⑶术中输液、输血、体腔冲洗: 手术中输注大量温度较低的液体 ,特别是输入大量库血 ,可明显降低机体体
有研究报道,室温下每输入1 000 ml 液体或1 U 的4C 库血,可使体温下降
0."25~
0."5 C 。
术中用大量冷液体冲洗胸腔、腹腔均可致低温。
⑷麻醉药的作用:
低, 3h , 3h , 温。
全身麻醉药有明显抑制机体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舒缩反应及其他反射均受到抑制;肌松药可降低肌肉张力和抑制寒战反应,使机体产热减少;区域阻滞麻醉下,阻滞区的肌肉松弛和血管扩张,增加热量丢失;椎管内注射局麻药或镇痛药可降低脊髓温度调节中枢的作用,末梢温度感受区也被局部或区域阻滞麻醉阻断,因此大多数病人手术中体温会有下降趋势。
⑸其他原因:
产热不足、创伤危重病人热量消耗增加而温度调控能力减弱,辅助通气时,未经湿化,吸入冷而干燥的气体,呼吸道热量丢失将增加,以及年龄、疾病本身都可影响体温改变。
总之,创伤病人围术期低温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创伤病人围术期低温相当多见,各家报道不一,10%〜66%不等。
3. 低体温的危害
⑴物质代谢:
低温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约增加,氧释放减少,易造成组织缺氧,使病人处于酸血症状态。
低温可抑制生化代谢酶活性,肝脏功能下降,可致所有麻醉药物代谢和排泄时间延长,导致术后苏醒延迟,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⑵心血管系统:
低温可抑制心肌收缩,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房室传导减慢,心律不规则甚至出现房颤可能,体温降低时,外周循环阻力增加,心肌做功和心肌组织耗氧增加,由此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低温可使外周血管收缩,由此可掩盖血容量不足,待复温时血管扩张,容易发生低血压,甚至复温性休克。
⑶呼吸系统:
低温使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成比例地降低,肺的血流量随着总血流量的减少 而下降,最终出现呼吸停止。
组织内的氧合作用因为强烈的血管收缩和血红蛋 白解离曲线左移而受到削弱。
⑷ 血液系统:
低温引起血液浓缩,血液黏滞度增加。
低温直接抑制创伤后凝血级联反应 中的酶反应速度,使血小板被隔离在肝脏和脾脏,减少循环血小板的数量 ;低体 温还增加肥大细胞释放肝素样物质等,抑制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引起凝血 病、甚至 DIC 。
⑸ 内分泌系统:
低温时胰岛素产生减少,致血糖升高,促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可能受到抑 制,表现为甲状腺活性降低,低温时垂体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引起低温性 利尿。
⑹中枢神经系统:
低体温使脑血流量下降,并导致判断力减退,意识错乱,意识模糊等。
低 体温使反射功能也受到影响,32C 时反射亢进,体温再低时反射减弱,低于 27 C 时,瞳孔对光反射和深腱反射消失,可导致病人表现为死亡状态。
⑺免疫系统:
低温病人的白细胞介素生成减少、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和血浆皮质醇 升高。
低温促使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失调,降低手术 病人的免疫力,增加术后伤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5.低体温的防治
⑴低温的预防:
创伤病人在常规处理过程中即应预防低温的出现,明确创伤病人发生低温 的可能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事发现场就应开始防止低温的出现, 防措施要持续到急诊室、手术室。
措施包括:
① 给病人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 ② 静脉输入加温液体和血液; 热毯或其它贮热装置,使暴露因素所致的体能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种预 ③ 使用加 ④ 保持手
术室最佳温度在23〜25C,相对湿度为60〜70%;⑤冲洗体腔时应采用预先加温(37C )的液体;⑥对手术时间长,输液输血量大的病人常规监测体温。
⑥在手术室以外的诊疗场所(如急诊室、CT扫描室和血管造影室等),以及病
人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措施。
⑵机体复温:
① 体表复温法可能发生外周循环衰竭,称复温性休克。
常用的方法有热水浴、热水
瓶、热水循环毯、电热毯等,其中空气对流式加热毯可能是最常用的。
在正常人,空气对流
式加热毯比辐射加温或液体循环式加热毯能提供更多的热量;② 中心复温法是用各种方式
使体中心温度先恢复正常,特别是使心脏的温度和功能先恢复正常,热输送率高,效果好。
使用的方法有体外循环、腹腔灌流、肠道灌流、静脉输液、透热疗法、呼吸道复温法等。
静
脉输液法就是从静脉输入加热液体,在需要大量液体复苏的病人就显得尤其重要,晶体液可用水浴或微波加热一般在输入时液体的温度为40C;③其它复温方法:
a.在全麻状态下,氨基酸的产热作用是平常的5倍,因此术中静脉输注氨基酸可抑制
低体温发生;b.在股动脉和对侧股静脉经皮置血滤管,外接液体加温器,由反流血提供热
量,病人自身血压是流动的动力,这种方法便于在床边应用,不需要复杂的泵系统,这种复
温还可改善存活率和死亡率。
它的主要限制在于病人的低血压,因为低血压无法保证血流速
c. 度而使复温效率达不到要求;心肺体外循环是一种高效和快速复温方法,常用于低温导致循
环衰竭病人。
此外,还应做好心肺功能监测,并且及时补充血容量。
综上所述,创伤引起的低温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一过性的临床现象,它加剧了创伤患者
内环境的紊乱,积极防治低温,做好术中体温监测及保温措施,以尽量减少低温的发生。